⑴ 電影不可觸及中的配樂都叫什麼名字(或者給個鏈接),尤其是那些鋼琴曲……
第一首是Ludovico Einaudi – Fly
後面
Earth, Wind & Fire – September
Frédéric Chopin – Nocturne en si bémol op. 9 n°1
Ludovico Einaudi – Writing poems
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
Franz Schubert – Ave Maria D.83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The magic flute, Birdcatcher
George Benson – The ghetto
Ludovico Einaudi – Senza respiro
Carl Maria von Weber – Nein, länger trag』 ich nicht die qualen
Terry Callier – Your goin』 miss your candyman
Jean-Philippe Rameau – Les Indes galantes
Georg Philipp Telemann – Colombine ouverture burlesque
Georg Friedrich Haendel – Concerto grosso
Antonio Vivaldi – Les quatre saisons, l』été, troisième mouvement
Jean-Sébastien Bach – Suite n°1 en sol majeur BWV 1007, prélude
Jean-Sébastien Bach – Suite n°2 en si mineur BWV 1067, badinerie
Jean-Sébastien Bach – Concerto en fa mineur BWV 1056, largo
Antonio Vivaldi – Les quatre saisons, le printemps, premier mouvement
Nikolai Rimski-Korsakov – Le vol bourdon
Earth, Wind & Fire – Boogie Wonderland
Ludovico Einaudi – L』origine nascosta
Nina Simone & Hal Mooney – Feeling good
Ludovico Einaudi – Cache cache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pour 2 violons et orchestre en la mineur op.3 n°8, allegro
⑵ 求好看的法國電影電視劇。感恩(拒絕恐怖懸疑驚悚等元素)
天使愛美麗,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暗流。法國經典四部曲
⑶ 觸不可及電影主人公原型
觸不可及中菲利普的真人是: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
他是路易威登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旗下perrier champagne香檳部門的副總裁。在1993年,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在滑翔傘事故中四肢癱瘓,作為法國最大的兩個家族的繼承人,他在事故發生後感到被社會拋棄。
該片改編自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的自傳《第二次呼吸》,這個真實故事在2004年被拍攝成了一部紀錄片。兩位導演奧利維·那卡什和艾力克·托蘭達在2004年看到這部紀錄片時,就產生了想改編成劇情片的想法,但直到2008年才有機會付諸實施。
(3)法國電影不可觸及影評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菲利普
富有貴族,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無法自理。他樂觀積極,厭惡他人的同情,渴望愛情但卻缺少自信。
2、德瑞斯
生活在郊區貧民窟的黑人青年,曾因搶劫盜竊罪坐了六個月牢,剛從監獄出來的他,只能靠領取失業救濟金生活。他言行粗魯,性格直率,總是想說就說想唱就唱,風趣幽默插科打諢。
⑷ 觸不可及由來
觸不可及【解釋】: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難以達到某種水平或境界【近義詞】:可望而不可及、鞭長莫及最近在報上偶然看到一個陌生的詞語——「觸不可及」。過去的,已隨風而逝,未來的,我們觸不可及。(《今晚報》2010年5月12日)從語言環境來看,作者是把它當作「遙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及」的近義詞來用,但為什麼不用現成的詞語,而要生造一個「成語」呢?筆者之所以認為它屬於生造,是因為在手頭所有的成語詞典中都沒有收錄,《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大詞典》和台灣《國語辭典》網路版也查不到。它本身沒有確切的來源(古籍或名著),缺乏理據,也沒有作為新詞語產生的語言內外部條件。它的產生實際上是受到了某些固定片語的影響,如可能是由「觸手可及」和「遙不可及」兩個成語「雜糅」而成,也可能是法國電影(2006)中文片名「不可觸及」的變形、仿造,在含義和結構上又受到成語「可望而不可及(即)」的影響,總之是語言運用過程中的一種「病變」,是「以訛傳訛」的結果。「觸」和「及」是同義詞,都可表示觸動、接觸到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可由同義復用組成雙音詞「觸及」(如「不可觸及」「不敢觸及」「觸及靈魂」「觸及道德底線」),而「觸不可及」則從字面上不好解釋,既然「觸」了,又為何「不可及」?在上雖然可以搜到「觸不可及」的用例,但使用率明顯偏低。「知道」中也有解答,但所謂最佳答案是:「難以達到某種水平或境界。」這又明顯不符合開頭所引的例子。通過網路搜求可知,它的來源可能是某些歌詞。如北京歌手薛楓的《想念》:我在這里 你在那裡那麼遙遠 觸不可及讓風輕輕吹送著我的思念你的一切都讓我惦記……另有日本動漫《夏目友人帳》片尾曲《愛你》的中文歌詞:親愛的,你能否/能否耐心聽我抱怨/將你得到的瞬間,卻似觸不可及/你能否對我說些什麼……韓劇《吞噬太陽》主題曲中文歌詞:我真的非常懷念那個人/不停的只是勾畫我內心傷痛的人/那也讓我無怨無悔的人/希望連著希望 企盼連著企盼/只能渴望而觸不可及的人……流行歌曲對漢語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時為了節奏或韻律的需要,會創造出在一般語境中於理不合或不宜使用的語言形式,如「一對雙眼」「最高山坡」,有時外國歌曲或電影在中文翻譯中也會產生一些不地道的漢語結構,如「觸不可及」。但由於流行歌曲在年輕人中影響很大,一些不規范、不適當的語言形式就會通過大
⑸ 有沒有關於人物傳記的精彩的電影。最好是真人真事。比如血色將至 美國毒梟 極速風流 鬥士 華爾街之狼
2011年的法國電影「不可觸及」(The Intouchables)是一部很棒的傳記片。
2002年的美國電影「貓鼠游戲」(Catch Me If You Can)
這兩部是我認為除了你提到的影片以外比較精彩的兩部。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⑹ 介紹下義大利的伊曼紐爾 克里亞勒斯
與威尼斯電影節同齡的凱瑟琳德納芙女士,攜帶那支平均年齡52歲的評審團,踏上了古老的亞平寧半島。這支呈老齡化趨勢的評審團,匯集了導演、製片及演員共7人,整體上沿襲了歷屆評委會的搭配規律,但是和近五年的評委陣容相比較,本屆大會首次未邀請電影技術部門的專家(如剪輯師、攝影師等)擔任評審,而凱瑟琳德納芙作為五年來的第二位演員主席(第59屆由鞏俐擔任),似乎也預示著本屆金獅獎將以更為純粹的電影視角作出判斷。
被喻為「法國影壇第一夫人」的凱瑟琳德納芙,這些年除了繼續在鎂光燈下發揮能量,還穿梭於莫斯科、荷蘭、中國的各大電影節,保持著敏銳的電影嗅覺。年過花甲的她,前衛的審美意識不輸於影壇新輩,早在1994年,作為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副主席,她就促成了把痞子昆汀瓦倫蒂諾《低俗小說》送上金棕櫚領獎台,而毅然放棄了呼聲鼎沸的《紅》,而金獅獎這幾年接連表彰了《青樓姐妹花》、《維拉德雷克》和《斷背山》這樣的爭議影片,也讓人確信,德納芙領導的評審團很可能秉承勇氣,為這股風潮再掀新浪。
評審團成員富含著多元的文化氣息。曾以《乳房與月亮》勇奪銀獅獎的西班牙女演員比加斯魯娜,善於對性心理進行深度刻畫,作品中流淌著樂而不淫的思辨色彩,其審美趣味偏向於具有先鋒意味的藝術電影;作為東道主的義大利導演米蓋爾普拉契多,曾以《埃涅斯托》捧得1979年柏林影帝,轉行當導演後成績不俗,《犯罪小說》在今年柏林電影節上反響強烈。普拉契多與眾多演而優則導的導演一樣,擅長把表演經驗與導演方法相結合,審片態度上偏好從導演和演員的技術角度出發,提供全方位的鑒定。值得一提的是,像魯娜、普拉契多這樣的資深導演,同時還是才華橫溢的編劇――本屆電影節一改過去邀請專職編劇擔任評委的嗜好(上屆甚至請了影圈外的華人作家鍾阿城擔任評委),在保持對劇本足夠重視的前提下,離電影本身貼的更近了。評委會中唯一的製片人,來自葡萄牙的保羅布蘭科,至今已經製作發行了217部影片。閱片無數的他,審片經驗比導演還豐富,畢竟其職業屬性決定了他對一部影片的預知能力,布蘭科在1999年擔任柏林電影節評委時就放出話來:任何影片在他眼中不出5分鍾,就知是什麼貨色。評委會中年齡最小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女演員楚潘哈瑪多娃,這位30歲的女演員在《激情》、《再見列寧》中均有上佳表現。選擇國際影響力有限的哈瑪多娃並不令人吃驚,因為這延續了威尼斯電影節的一個傳統:讓影壇新秀有機會走向國際舞台,並用他們未被「經驗」框住的大腦提出更新的觀點,三年前,新人評委斯嘉麗約翰遜就在威尼斯的紅毯上驚艷全球。這種「平衡」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威尼斯電影節保持常青的一個潛在秘訣。
在評委會成員地域失衡的情況下,韓國導演朴贊郁和美國導演卡梅倫克羅,將分別代表亞洲和北美洲發出聲音。善於拍攝「生活中最不快樂一面」的朴贊郁曾以《老男孩》驚艷戛納,此次擔任評委,成為繼李英愛之後第二位參與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審的韓國人,可讓他郁悶的是,競賽單元偏偏沒有一部韓國電影,自己的「權力」只能在中國香港、日本、泰國組成的亞洲軍團上發揮作用。深受比利懷德影響的美國導演卡梅倫克羅,對《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等現實主義作品推崇有加,其代表作《征服情海》、《幾近成名》雖非尖銳的現實題材,卻善於對現實生活中最樸素的人性加以提煉,他的審片趣味相對而言是最貼近大眾的。
七人組成的評審團中,五個是歐洲評委,因此評獎過程中的歐洲傾向自然不可避免,但是「七嘴八舌」這個奇妙的詞彙告訴我們:多出的那根舌頭其實是觀眾自己的,如果最後的金獅成色不純,觀眾的眼睛可不是吃素的,所以這個世界才有遺珠一說。
圖片附件: 電影節禮堂.jpg (2006-8-20 04:24, 36.01 K)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片名單★
《墮落》Fallen 奧地利
導演:芭芭拉·艾伯特 Barbara Albert
《失落的星星》La stella che nonc』e 義大利、法國、瑞士、新加坡
導演:吉亞尼·阿梅里奧 Gianni Amelio
《源泉》The Fountain 美國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好萊塢之地》Hollywoodland 美國
導演:艾倫·寇爾特 Allen Coulter
《金色大門》Nuovomondo(The Golden Door) 義大利、法國
導演:伊曼紐爾·克里亞勒斯 Emanuele Crialese
《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英國、美國
導演: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on
《黑色大麗花》The Black Dahlia 美國
導演:布瑞恩·德·帕爾瑪 Brian De Palma
《博比》Bobby 美國
導演: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 Emilio Estevez
《女王》The Queen 英國、法國、義大利
導演:史蒂芬·弗里爾斯 Stephen Frears
《旱季》Daratt 查德、法國、比利時、奧地利
導演:馬哈馬特·薩雷·哈羅恩 Mahamat Saleh Haroun
《不可觸及》L』intouchable 法國
導演:貝諾特·雅克 Benoit Jacquot
《紅辣椒》Paprika 日本
導演:今敏 Kon Satoshi
《私有財產》Nue Propriete 比利時、盧森堡、法國
導演:喬西姆·拉夫瑟 Joachim Lafosse
《蟲師》Mushi shi 日本
導演:大友克洋 Otomo Katsuhiro
《絕密隱私》Petites Peurs Partagees 法國、義大利
導演:阿倫·雷奈 Alain Resnais
《他們的相遇》Quei loro incontri 義大利、法國
導演:讓·瑪里·斯特勞伯、達尼埃爾·於耶 Jean Marie Staub&Daniele Huillet
《放逐》FangZhu 中國香港
導演:杜琪峰 Johnnie To
《黑眼圈》Hei yanquan 中國台灣、法國、奧地利
導演:蔡明亮 Tsai Ming Liang
《黑皮書》Zwartboek 荷蘭、德國、英國
導演:保羅·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快慰》Ejforija 俄羅斯
導演:伊萬·維里派夫 Ivan Vyrypaev
《綜合症與一百年》Sang sattawat 泰國
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⑺ 電影《觸不可及》裡面的音樂叫什麼
電影《觸不可及》裡面的音樂是《por una cabeza》,演唱者為thomas newman。
《por una cabeza》是一首小提琴曲 ,它是在《辛德勒名單》、《聞香識女人》和《真實的謊言》(又名 魔鬼大帝)中都出現過的著名探戈舞曲。
自1935年誕生以來,Por Una Cabeza成為電影中探戈的首選舞曲,鋼柔並濟的旋律似乎適應著每一個角色的心理任何一個場景的鋪墊。
電影《女人香》(又譯 聞香識女人)、《真實的謊言》(又名魔鬼大帝)、《辛德勒的名單》,《史密斯夫婦》中都選擇了 Por Una Cabeza 作為電影中的舞曲,此外《縱橫四海》也是選擇了這首名曲, 其魅力可見一斑。
《por una cabeza》的風格:
《Por una cabeza》首段呈現慵懶以及幽默的口吻,進入到B段轉小調,轉而呈現激情的感覺,接著又轉回大調。由小提琴和口琴作對位和聲的表現。兩個部分那種前後矛盾而又錯落有致的風格充分的展現了探戈舞中兩人配合的默契。
進入B段後的激情將舞者與觀眾的情緒推到最高點。然後突然做減慢,回到首調收尾。整首音樂在帕爾曼精湛的演奏下委婉、激盪,盡現了探戈舞曲的精製。
小提琴尖銳卻不刺耳,抑揚頓挫卻內斂干練,高調又內斂的引領著旋律,猶如踩著探戈舞步的女人,有著高貴的步伐傲視一切的態度,對舞伴欲迎還拒,糾纏其中。
而鋼琴鮮快明亮的節奏,把情節步步引入高潮,在音樂高潮到來前有力的擊鍵,彷彿是在下一個旋轉前深吸一口氣,然後就出發,去征服這個舞池,風琴略帶舒緩的伴奏,就是那欲迎還拒中的風情……一首曲盡,而腦中的旋律揮之不去,猶如一場沒有盡興的舞蹈,永遠只差最後一步。
⑻ 一個黑人和一個百萬富翁友誼的電影...
回樓主
是法國電影《無法觸及》
望採納
⑼ 觸不可及是真實事件嗎
不是。
影片故事背景跨越70年之久,講述了一段戰爭時期的曠世戀情。《觸不可及》將一位地下工作者與一位舞蹈老師錯綜的戀情詮釋得淋漓盡致,烘托出在戰亂時期中的一段諜戀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地下工作者傅經年(孫紅雷飾)有著雙重特工的身份,他和拍檔「影子」(徐靜蕾飾)原本要進行最後一次合作,可隨著接頭人「回聲」(黃磊飾)被傅經年上司——軍統特務頭子紀曾恩(方中信飾)捕獲,兩人均面臨重大威脅。危急關頭影子犧牲了自己解救了傅經年,真相被影子收養的義妹寧待(桂綸鎂飾)看在眼裡,隨著深入接觸和一系列事件糾葛,寧待與傅經年宿命般地相愛了,可是好景不長,國仇家恨又使兩人分離。
抗戰結束後,紀夫人(蔡少芬飾)給傅經年介紹了好姐妹盧秋漪(蔣勤勤飾),此時此刻寧待又出現了,雙重身份、國共兩黨的糾葛使得傅經年面對近在咫尺的愛情卻無法觸及,組織上的任務讓他面臨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觸不可及》既不是諜戰外衣包裝的愛情片,也不是加入愛 情元素的諜戰片,更像是諜戰片和愛情片的合體。影片追求的更高境界,也應是諜戰和愛情的完美融合,兼具諜戰的骨架、愛情的血肉,而且通過諜戰和愛情的雙重推演,升華出對人性和時代的思考。影片要表達的不僅是對一段愛情的觸不可及,更是對一種人生狀態和社會理想的追求與觸不可及
觸不可及網路
⑽ 雙面薇若妮卡的特色影評
一種內在化的嘗試——論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與Kieslowski
□ foxmachia
困難的開始
無始無終
萬物有靈
不可觸及
飄忽不定
令人驚喜
我命誰定?
我曾看見我孩子時種下的樹
我曾擁有一張張稚嫩的臉
我曾感覺一掠陽光穿越我的眼
我曾發現樹葉的莖
我曾燃燒過老鼠的血
我曾張狂或懦弱
我曾哭泣或喜悅
我曾聽見悠遠的歌聲
而如今這一切
卻不知如何去尋
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在1991年拍攝的奇妙電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為一個業已開始一體化的世界的人們創造了一幅全景式的生存圖景,他沒有常規地如其他導演將如此哲學題材的內容拍得僵硬不堪甚至只有敘述,也沒有像那些僅為了追求影片精緻化的導演般把一部電影加工成一幅古典油畫。Kieslowski設定了詳細的時間與地點,但由此地點、時間和人物將影片塑造成為了一部可能具有超越時空意義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的藝術影片。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 Weronika生活在波蘭的一個動盪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波蘭開始崩潰了,當波蘭的Weronika和法國的Veronique在波蘭的廣場上偶然相遇的時候,這個混亂的時代在鏡頭中成為了許多人永遠看不清的臉和叫喊,飛奔卻不知方向的人,瘋狂的坦克,高昂的歌聲和不帶任何濾鏡的一片暫時的慘白。這是一個看來不知道方向的波蘭。人們只有熱情卻沒有理想,人們只有動力卻沒有方向。他們在追尋他們要的資本主義和自由與民主,在這片嘈雜的背景中,歷史最後不容置疑的告訴了我們波蘭走向了集體的精神潰敗式的國家。 在這個狂亂的時代,唯獨Weronika,置身度外。也許只有在夕陽下那被卡車運走的列寧像,才是她對這個有象徵意義的時間的唯一感受,她躲開了那個像滑稽木偶一般的列寧像也就是象徵性地逃離了這個時代。當別人都躲雨唯恐不及的時候,她繼續歌唱著享受這雨,以此脫離了俗事的規律。同時那種溫暖的橙黃色濾鏡製造的在她周圍的安詳的光暈也是她不同於其他人的悲慘的結局的映照。只有Weronika一個人還在用個人的心性感受世界,這種溫暖的橙黃色代表了一種細致的心靈,對周遭的敏銳的體會,在這紛亂的時空中的安詳和平靜,但是那時的波蘭何需如此的色彩?要麼是積極熱情的紅色,要麼是冷漠抗拒的白色,還是道德潰敗的黑色。
在歌唱的時候,在睡夢的時候,在與父親和姨媽交談著自己奇妙的感覺和愛情的時候,Weronika的雙眼充滿著期待,而除此之外的一切有悖於心性的事物——遊行、示威、法律都讓Weronika充滿了迷茫,那是Weronika些許驚恐的雙眼。Weronika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心靈中的女性,以至於在她心臟病第一次突發,她都拚命奔跑將枯葉掃過,美得讓人心痛。暴露狂這個看似在片中隨意走過的人,代表了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Weronika沒有驚奇,沒有憤怒,沒有求助於權力機關的制裁,她只有思考和懷疑,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在Weronika面前表現了醜陋的一面,安靜地走開了,Weronika不能明白卻也無心戀遐,而這個時代和世界也按照自己的方向遠離了Weronika,Weronika一絲微笑,意味毀滅。
如果綠色的光代表了死亡的來臨,如果駝背老太太代表了命運的改變,那麼Weronika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垂暮的時代和死亡的來臨,看到了冷漠的對抗,她看到了時代從她身邊走過,可是她卻不明白,她一心用心的歌唱,她一心想幫助垂暮的老太太,但就如片中所述只有當她死後,成為真正的天使,她才在雲端上看著驚慌失措的人們。
這是Weronika的美好結局。她屬於自己的心性,於是在這個時代,她屬於天國,她只能做天使。
同時間的巴黎,一切都安靜、美麗、傳統、經典,生活的水準非常高。但法國Veronique在片中不斷地以汽車而不是步行的方式出現,隱喻地說出了法國Veronique生活環境的狀態——在一成不變的(駕車)方式中度過,在暗含遵守某種規范中度過,在飛速的人群面前掠過。
如果以此比較波蘭的Weronika的生活,我們發覺汽車在這里成為了一種後工業社會(我們可以說是法國也可以說是任何後工業社會)的象徵,人們對優良生活質量的追求(比如國家的發達標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汽車擁有量一項)是以放棄自由的行走這種個人化的舉動為代價的。同時這種接受帶來的暗含對規范的遵守,卻使真正在路上行走的人變成了一排排整齊飛過的掠影,導演在這里的安排非常明顯,從Veronique車窗看出去,路上的人整齊的走著,但只是在走著,不停的走,看不清方向。而Weronika卻在街道上漫無目的的滿步。
然而在這個看來個人都各自行事互不相乾的時空中,Veronique的生活並不完全由她自己創造,她的生活不像Weronika是自我發現的,她的生活是被引導的。
對於Weronika來說,歌唱在片中始終是她生活的中心,而在生活中出現的其他因素沒有給她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她的死是她自己選擇的結局,她的宿命。她熱烈地談論和男性的性愛而這種快樂的另外一方其實被Kieslowski在一次出場之後便掠過了。她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並非孤獨但即便她已經看到了另外一個Veronique她依然只是訴說。一切生活的改變來自於她自己而並非其他的引導。
Weronika的生活如同碎片一般不可捉摸。這種碎片般四散飄落的生活美麗而殘酷,因為她以死亡為結局不可接近。
然而,相對於Weronika短暫的生命,Kieslowski安排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了Veronique依然在繼續的生活。Veronique的生活也很美麗,但是這種美麗不是那種碎片式的,而是一種連貫的,一種戲劇化的,一種被精心安排下的(也許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這是後話)美麗。
對於Veronique,那個她在開始和結束時遇到的男友也許容易被忘卻,但是他在開始時和Veronique簡單過場式的性愛暗藏了Kieslowski的苦心。Veronique和這個男友的上一次碰面是在中學畢業,然後沒有開始一般的他們倆出現在了床上,除了性愛,沒有了其他細心的關照,這個男友迅速離開,而Veronique也不想更多地表露她對Weronika的怪異感覺。這讓我隱約感到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性愛被賦予了符號式的意義,Veronique在日益被規訓和設置的時代中試圖尋找符號式的偶然相遇。偶然相遇,這種宿命的主題只有在Weronika那裡被真正理解,而在Veronique那裡卻被錯誤理解並成為了她生活的「枷鎖」。
原本不期而遇式的、令人驚喜或者悲傷的宿命在Veronique的生活中變成了兩樣東西,不斷輕浮的表面化——符號化和戲劇般效果的期待、偶然和「猜中」。
也許我能相信,在最後Veronique找到了宿命的真實含義,但那個男友的憂郁,是否表示了他對世人的猶豫?
當我排除了這個男友,一位真正的旁觀者,我會發覺Veronique的一切生活都是被生活中的其他人所引導的,她將生存的策略代替了生活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刻意或者潛在的在按照現代社會的規律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真實的非我的狀況中,並以此為宿命。
Veronique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不孤獨,在這里也許她感受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宿命,於是她做了一個全面放棄歌唱訓練的決定,但是面對老頭「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that」「You are deserved to be hauled straight towards the court」的回答,她重新開始猶豫地潰敗。
木偶藝人是一個人世間上帝,他步步設置了圈套誘導了Veronique,並讓她誤解著就是一種不可知的宿命,他送了鞋帶給她——如果觀眾仔細看這就是波蘭Weronika的鞋帶,如果我們產生了這就是兩個人之間的聯想,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用玻璃的反光照她——如果觀眾認為這是對她浪漫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給她錄下了磁帶,以此為線索讓她去尋找——如果觀眾認為這是一種智慧和精巧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人世間不能有上帝,而只能有我們自己。
在法國大街的茫茫人海中,Veronique逃脫不掉,她毫無辦法驚慌失措。然而在僅僅與木偶藝人相隔幾米的彩色玻璃的民居中,她卻尋找到了暫時安全和心靈恬靜的避難所。她感覺大街和旅館是她可以逃脫的歸所,她抉擇了也失敗了。心靈的恬靜在旅館中永遠尋不到,而安全的彼岸也不是世俗的天堂。
Veronique在感受到了上天有靈,她不孤獨的時候,開始對這種規訓化的世界發生了懷疑,她開始尋找自身的意義,但是卻被誤入歧途。木偶藝人——我更加願意稱他魔王,在人間創造了意義,讓Veronique去尋找,所以說,當Veronique找到了他設置的意義,終於來到了木偶藝人的身邊,但木偶藝人給她看了Weronika的照片,當木偶藝人做出了兩個慘白的Veronique掐住她們的後頸在手中表演,當木偶藝人寫出了一個the double life of xxx的故事的時候,Veronique感受到了,那個手法輕盈美麗的木偶藝人只是在一個被掩蓋了的人間魔王,因為木偶藝人在表演的時候掐住了木偶的後頸,而她自己的生活不過是一個重新被設置過的意義尋求的過程。自我的喪失和宿命的誤解被Kieslowski用另外一種故事表達了出來。
Kieslowski設置了一個套中套的故事,片中的Veronique是一個被設置的人,她如同Weronika一樣美麗,但卻不同。而所有看這個故事的觀眾也是被設置的人,當我們喜心於木偶藝人和Veronique的浪漫故事的時候,我們也陷入了歧途,這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Kieslowski的圈套,木偶藝人的圈套,只不過木偶藝人並非給Veronique解套,而Kieslowski給我們了一個生活在延續的結尾。
Kieslowski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故事,這個故事如果是成功的,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就是失敗的,而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就永遠不會有盡頭,他所想表達的宿命則永遠是Weronika的一種不可企及的魅力。如果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到了失敗,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也就成功了,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許並非沒有盡頭,他所表達的宿命也將成為他一種希望觀眾內在化觀察的企圖,面向自己重新審視時代價值與自我價值的企圖。但問題在於Kieslowski給我們的命題,在哲學上存在著內在的緊張性,而在藝術上的完美更加增加了我們對現世的悲觀。Kieslowski的命題是,在我們不斷進行內在化的嘗試並且發掘自我理念的時候,我們要麼選擇自我,要麼選擇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越來越表面化,而這種緊張又不可通約。
老基離去了,他在拍完《紅》之後對拍攝電影的評論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考的發出人自身的自相矛盾。老基完成了他一次次內在化的嘗試,但是就如Weronika的結局,逝去是一種最好而且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這個世界的宿命與個人的宿命永遠無法通約。
願老基長眠,而世人依然在忍受痛苦。
後記:老基也許只是一個在風中抓住葉子的孩子,他不能也不想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意義的內容,因為意義與宿命也不可通約,他抓住了那片葉子,展示給我們看。我們之所以解讀,只因我們匆匆走過。
黃小邪:當時老基說這部影片時說他不關注政治
只關注人,細膩的感情,宿命,神秘……
但是我們看來,他生活在那個時代那種環境
他無法逃避,潛意識里不能掙脫
想起別爾嘉耶夫講俄羅斯和波蘭的關系說:親緣的和相近的民族,要比遙遠的和陌生的民族 更難相互理解,更易相互沖突。同源的語言發出不愉快的聲響,彷彿自己的語言中了邪……
……顯得如此不擅長於國家機構的建設和具有個人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特徵的波蘭民族,在精神上表現得非常強大,堅不可摧,世界上再沒有其他民族擁有如此強烈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