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原創電影《藍》影評 1000字 必須原創啊 救命的
淘寶上巴巴拉薩帶餐粉有效果嗎?有副作用嗎
⑵ 一部電影 叫做藍色
這是一部義大利的電影,藍色是這個紅白藍系列的其中一部,這個系列的電影其實都很好,但建議你看紅色,是最感人的一部!
⑶ 求電影藍的影評 要原創的
無畫面無情節,也沒有對白沒有人物,除了詩性的背景音樂和賈曼寧靜安詳的自白。賈曼用這種極端的「反電影」形式,向我們講述他最後的歲月:是嘈雜煩躁的醫院聲,也是岸邊孤獨深沉的海浪聲;是他面對死亡時毫無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離開深愛戀人的不忍與決絕。
⑷ 歐美電影老師讓我們寫一篇《藍色》的觀後感 是哪部電影,寫錯了就蒙蔽了
藍 Blue (1993)
又名: 藍色 / Derek Jarman's Blue
導演: 德里克·賈曼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又名: 藍 / 藍色情挑 / 三色之藍色篇 / 三色:藍 / 藍色
導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這兩部都是藍色,都是比較有內涵有深意的評分很高的片子,具體是哪部就要去問老師了。你們老師留作業也不說清楚,同名的電影多了。
⑸ 求法國電影《藍》從色彩造型角度分析
法國人那棕色的卷發和美妙的法語發音就像是巧克力遇上了交響樂,莊重灑脫攪拌著溫柔浪漫,讓人久久品味其中。法國的電影是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愛情和哲理交織,愛情和道德碰撞,愛情是法國的味道和香氣。「骨灰級」的殿堂大師基斯洛夫斯基用愛情為我們的法國電影之旅開辟了新的視角——愛是哲理的載體和人性深刻的反思。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影片恰好代表了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藍、白、紅,分別寓意了自由、平等、博愛。 《白》中地鐵隧道里,小夥子拿出了槍,你確定要死嗎?確定!真的確定?確定!碰!一聲槍響(空),老男人哆嗦著倒下了。你真的確定要死嗎?老男人搖了搖頭,小夥子哆嗦著出了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談到白色的平等主題時說:「我們了解平等的理念,人人都嚮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認為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認為有哪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妓女在酒吧里跳脫衣舞,但是誰都有尊嚴。當她看到自己貧窮的父親在酒吧時,她求女主人公將自己的父親勸走。當女主人公將自己的遺產留給自己丈夫的情人時我看到了自由。給別人自由自己也得到了自由,這是生命的解脫。我忘不了《藍》給我的震撼和對我的啟迪。有偷窺欲的老男人聽到女主人公乘坐的船出了事,瞪著電視看倖存幾個人的畫面,當看到女主人公還活著,可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時,老男人流下了眼淚……淚水是復雜的是發自內心的是純潔的。那就是愛。那是人生的意義,靈魂因為有愛而滿足。《紅》是他的封箱之作,在一部部對生命破碎和背離的描繪之後,基斯洛夫斯基終於表達了他對愛的肯定和盼望。在靜靜的夜晚,當我品著微甜的咖啡欣賞著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時,內心感受到絲絲的苦楚和焦慮。然而《藍》、《白》、《紅》卻已經在我記憶的深處留下這來自法國電影的濃郁的純香。
⑹ 什麼是藍色電影
紅白藍之藍紅白藍之藍
◎譯名藍色情挑/藍·白·紅三色之藍色/三色:藍
◎片名TroiscouleursBleu
◎年代1993
◎國家法國/波蘭/瑞士/英國
◎類別劇情/音樂
◎片長99Min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i
◎主演茱麗葉·比諾什JulietteBinoche....JulieVignon(deCourcy)
朱莉·德培JulieDelpy....Dominique(uncredited)
◎簡介
劇情: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女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評論:
《藍》是一部法國影片,獲十項國際大獎。在我們的心目中,法國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眾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夢成真,有頻繁的約會熱愛場面。但是,藍絕對沒有這些,藍自始至終都基調低沉,沉得令人發悶。但在這極度的沉悶之中,卻有一條有關生命的主線,非常模糊,時隱時現。
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如此細膩傳神的人物心理刻畫。我們看到在如此非常環境中一個人如此真實坦露的心理過程。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整片沒有一句訴說心理的語言,譬如「您不要太難過」等。
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可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⑺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的影片評價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二部,白色象徵平等。影片有一種苦澀的自嘲精神,用人物大起大落的命運,極具戲劇化的電影劇情,取得情感的宣洩。由此,白色所象徵的平等成了男女之間對控制地位的你爭我奪。影片的風格是對傳統言情劇的一種反動,本片也是三部曲中惟一的喜劇。
波蘭導演兼編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羅斯基的紅藍白三部曲之一。導演試圖用《白色》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徵「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感嘆,片中也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比如多米尼克頭身著白色婚紗的場景,卡洛爾身著白色西裝的場景等等。
《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而《藍》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義中。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影片《紅》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
----魔時網影評
⑻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稱是「專業的悲觀主義者」,他的悲觀在於深刻的懷疑與反思,而他的專業則體現在他懷疑與反思的是人類精神世界永恆的困惑。《三色》探討的是三色所象徵的自由平等與博愛,導演沒有從政治、社會的角度出發,卻是著眼於現代社會個體生命的細微感受,憂傷或歡喜,屈辱或尊嚴,低頭神傷或淚眼朦朧隔窗相望的的姿勢,都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或有可能經歷的細小感觸。
藍色象徵著自由,失去親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時也失去了義務,生活優渥,沒有責任,有著新鮮愛情的無限可能。這樣的朱莉理所當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卻向我們展示隨這自由而生的束縛,他探討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與記憶所囚困,無法脫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無所作為,她拒絕去墓地,拒絕看舊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譜,拒絕知道有關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絕哭泣。婆婆與她擁抱,那麼用力地哭泣,朱莉問她為什麼這樣哭泣,她說,因為你不哭。
「在某種意義上,朱麗處於靜態的處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發生變化。她極度脆弱——因為她決定這樣——因此某種意義上,電影只好追隨她,跟隨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舉止。」
白色代表著另一個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中個體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卻是為了質疑平等對純粹情感關系的必要性。正如芝華士的廣告語無比狂妄卻又無比真實地叫囂的那樣,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個令人心驚肉跳不敢正視的事實。卡洛爾因性無能而被妻子拋棄,對妻子的愛令他受盡侮辱,當他偶然發財之時,不僅性能力重新恢復,妻子的愛也隨之而來。愛情彷彿由財富與生理條件的平衡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愛情就變成一場沉重的災難砸將下來。
紅色的主題是博愛。瓦倫丁像傳說中的天使的那樣,美麗而善良,一心想為別人著想。只是,「她一直從自己的角度來為別人著想」。一場車禍讓她結識了一直坐在屋子裡竊聽電話的脾氣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為觀點對於瓦倫丁生命中一直堅持的愛的原則無疑是一場沖擊。哲學家都有點多慮,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樣,他被一個問題苦苦困擾,「我們自己有些東西可以付出的這個事實中就有美的東西存在,可如果我們的付出是為了給自己更好的評價,那麼這種美就有了瑕疵。這種美純潔嗎?或者是有點被破壞了?」瓦倫丁無疑就是這個充滿矛盾與不確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問與希望。最終瓦倫丁逐漸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愛的感召,決然地作出了自我檢舉的決定。
自由平等和博愛是現代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哲學家劉小楓稱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對個體命運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視現代社會中破損的個人道德感覺」,其敘事思想「緊緊盯著不放的個體生命的偶在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乃是現代性的基本問題」。然而影片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卻又是從這三者的反面開始的。可以說,他所探討的,都是這三個誘人字眼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總如水。朱莉在受傷時總躲進藍色的游泳池,讓水淹沒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無法拋棄記憶。因此無法自由。
因為音樂一直在響,音樂響起,記憶重生,畫面在瞬時變成寂靜無聲的漆黑,時間靜止。只有音樂一直在響,最終終於變成恢宏壯大的合唱,每個人在音符的流轉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愛或靜靜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變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淚終於可以靜靜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為都無法到達自由,順應內心的聲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順應生活本身。愛是囚牢還是自由?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電影最後庄嚴而偉大的音樂中向我們提出的問題。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講述了一個關於平等的故事,但平等並非真正的表現主題,這是一個取得平等的故事,是關於報復的故事。他相信我們應該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遠不會完全實現。歌德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又有何決定?一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與他有生以來的境遇。這些又豈能是平等如流水線上的產品。每個人大概生來就各有其命運了:生理有所區別,生活的環境也各有差別。有如原本電腦被安裝上不同的操作系統,一個個原本應該沒有差別的肉體被社會倫理安插進不同的靈魂。更諻論在政治經濟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在《白》中,愛情中個體的尊嚴完全與愛情無關而與愛情之外的東西如性能力與金錢有關。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卻才是愛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愛情,或者愛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恆平等的東西——對所有人,所有愛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說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無法改變。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紅》的真正主題是,「人們有時候會不會生錯時代?」「我們可能修正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究竟什麼對於他人才是合適的,是讓他遵從自己的意志墮落向死亡的深淵,還是讓他得救卻以放棄自己的選擇屈從於他人的意志為代價?沒有誰可以是那個上帝,可以代別人思考,代別人做出選擇。而站在大眾所認為的正義的立場改變他人,是否又是一種對他人自由權利的褻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觀在這里暫時止步,他給了《紅》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在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與懷疑之外表達了對人性的堅定信仰。
「在不計其數的撥、插、按以及諸如此類的動作中,攝影師按快門的發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觸一下快門就能將一個事件永久地固定下來。照相機賦予了瞬間一種追憶性的震驚。這種觸覺經驗同視覺經驗聯合在一起,就像報紙廣告或大城市交通給人的感覺一樣。在其中穿行便會給個體帶來一系列驚恐與碰撞。在危險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經緊張會像電流沖擊一樣急地通過體內。波德萊爾說一個人扎進大眾人流中就像扎進蓄電池中。不久,為了描述驚顫經驗,他稱這種人為「一個裝備著意識的萬花筒(kaleidoskop)」。當坡(愛倫•坡)的「過往行人」還顯得漫無目標地東張西望時,當今的行人卻是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這樣做。因而,技術迫使人的感覺中樞屈從於一種復雜的訓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種對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電影得以誕生。在電影里,驚顫式的感知成了一個有效的形式原則。那種在流水作業的傳送帶上決定生產節奏的東西正式電影得以立足的基礎所在。」
本雅明的這段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貌似沉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美學特質。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里,主要進行敘事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人物內心世界與外界發生碰撞所產生的「驚顫式的感知」。這一點在《藍》中表現得尤為出色。
藍色的光閃耀在朱莉的臉孔上,有一種使人心驚肉跳的憂郁。波德萊爾說憂郁即美。藍色的光閃耀在朱莉的臉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飛揚的棒棒糖紙的光芒閃耀在風中,沈從文說殘忍是一種美。這美的殘忍的光變成一道沉重的陰影,使朱莉無法從往事中脫身。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藍色光芒經常是很突然地就閃耀在朱莉的臉上,這突兀的晃動的光芒,正象徵了朱莉內心情感的顫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沒有東西可失去的代名詞。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與玻璃的反光成為一個重要的隱喻。無數的玻璃,玻璃與玻璃的反光,這脆弱而堅強的透明而無法逾越的物質正有如影片中每一個人的內心與他人之間的距離。玻璃那種混合了脆弱與堅硬的特質正很恰當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內心。人物內心情感的隱喻表達與技術手法的完美結合保證了「驚顫式的感知」的「驚顫」度,給觀眾以一種心靈上的沖擊力。
「三部電影講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種知覺或感覺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實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許多電影都是以這種知覺或感覺為基礎的,「驚顫式的感知」可以說是整個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價值所在。這種奇異的感知既是電影的表現內容,又是電影與它的觀眾之間發生感應與傳遞情緒的基礎。比如那一部《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鏡子、窗戶上、門上和汽車上的玻璃的反光與折射中的「鏡中」維羅尼卡與現實中的維羅尼卡同時存在,電影中的人物被一種奇異的心靈感應主導著命運,而光影班駁,金黃色的溫暖色調里,我們內心最隱秘的部分,也被一種熟悉而奇異的憂傷與溫暖圍繞,那新鮮的柔嫩的顫抖的感覺,如靈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這種「驚顫式的感知」存在於電影人物心靈之中的同時存在於觀眾與電影人物之間,成為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中最終完成它的表達的最後關鍵。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選取了我們每個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細小最敏感的情感樣本,當我們被電影中的人物所感動,也即產生共鳴式的驚顫感知之時,我們其實是被自己感動了。正因為如此,劉小楓才敘說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過世時,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單」。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們思想世界裡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電影熨貼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孤單靈魂,光影之間令我們感受到一點細小卻灼熱的溫暖直抵靈魂深處。而無疑,《三色》正是他眾多作品中人文關懷的出色代表。
⑼ 尋求電影《藍》評論信息
Derek Jarman和我坐在一起,觀賞他的最後一部電影《Blue》。看了大概一刻鍾吧,Jarman突然問我,語氣平緩,你都看到了什麼。沒什麼,只有一片藍色而已。哦,那麼,他輕輕點點頭,你跟我看到的差不多,我只是看到一片黑暗而已。
Jarman說他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已經雙目失明好幾年了,已經無法捕捉HB頭發的光澤。我不知道一個紐卡索人的頭發應該是什麼顏色,金?墨?亞麻?或藍。我好奇的問起,HB究竟長什麼樣,有多好看。他微笑著說,很好看,可是我已經幾年沒有看過了,他就像藍色,能把人溶解掉。可是我現在渾身通紅,HIV剝掉我的皮膚,撕裂我的肌肉,我成為暗紅的一團,溶進藍色里就會變得黑紫,那樣HB就不好看了。所以我只在日記里寫,只用耳朵傾聽,HB照顧我愛護我沖我發脾氣陪我睡覺。我已經不知道HB在用哪種洗發水了,可是他頭發的氣味從來沒有變過,那麼好聞。
我向他說起對醫院的厭惡,或者恐懼。「Hell on Earth is a waiting room . Here you know you are not in control of youself , waiting for your name to be called : 「 712213 「 .Here you have no name」我一走進醫院就會莫名的緊張,心跳過速,手心出汗。我害怕那些穿著白衣把有病的身體看作桌上的蘋果一般的人,所有的針筒在我看來都有大腿一般粗細。而Jarman說他不害怕,不應當害怕。他的視網膜脫落,肌肉脫落護士甚至找不到他的靜脈來注射,可是他不願做作的自己同情自己。他給我講了這么個故事:「Lightning flickers through the hospital window , at the door an elderly women stands waiting for the rain to clear . I ask her if I can give her a lift . I』ve hailed a taxi . 「Can you take me to Holborn Tube ?」 On the way she breaks down in tears . She has come from Edinburgh . Her son is in the ward. He has meningitic and has lost the use of his legs. I』m helpless as the tears flow. I can』t see her. Just the sound of her sobbing .」 我靜靜的聽Jarman講完整個故事,開始羨慕HB,羨慕他有如此深沉的愛人。屏幕上仍舊是一片藍色,太純粹了,純粹的可以令人平靜,令人發狂,令人蒙頭歌唱,令人呆坐度過一個下午的時光。音樂一直隱隱約約的呢喃著,Jarman說要帶我去參觀他的花園,他說他身體還好的時候時常布置花園,他在路上邊走還邊俯身拾起一些形狀或顏色漂亮的小石子,說要帶回去灑在圍牆腳和花叢根部。我說你的花園五顏六色,很你這部電影很不相像。他說顏色對於我就像一種幸福,可是卻不斷地從我身邊消逝,到今天我已經看不到任何顏色,而我給你們看的還有藍色,即使只有藍色,可是卻純粹,你們還有幸福,而我即將離去。
我說Jarman你的電影就像讓我玩了一場痛快淋漓的打地鼠游戲。那些地鼠頭上都掛著塊牌子,上面分別寫著:男主角,女主角,演技,構圖,節奏,敘事,場面調度等等,每冒出來一個我就一錘子敲回去,一個都沒漏掉。讓那些影評人對其他電影任意說三道四,而對《Blue》他們卻不能。我面對屏幕,只能讓自己盡力去融入那片深沉的顏色當中,而無法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就像我讀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總會覺得自己站在俄法戰爭的戰場上,走在安德烈公爵的庄園里。你是對所有的人懷有最普遍的同情的。對此,Jarman只是默默遞給我一本書,《Smile On the Slow Motion》,他的最後一本日記。我有好幾為朋友都因為艾滋病已經去世了,他說,「David. Howard. Graham. Terry. Paul」,不久因為我的緣故,HB也將離我而去。我只想在最後的時間里,告訴他們我愛他們,HB,「David. Howard. Graham. Terry. Paul」。我只是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追逐最後平靜。
Jarman在影片結束前離開了,我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他留下了一張紙條,而我把所有七十七分鍾的藍色都咀嚼完,才去看那張紙條,上面只有一句話:「To HB and to all the true lovers」
http://www.mtime.com/movie/28611/
我並沒有什麼華麗或者深沉的語言可以修飾
我也不知道這部影片究竟帶給我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經典的片子沒有一點評論和討論.哪怕只是一句話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沒辦法透徹的理解吧...其實我也是
我不知道老師拉片子的時候為什麼大家要求停止..我不知道為什麼老師真的應許了我們放了<神女>...
老師放這部片子的時候說這片子很悶.但很經典.我不知道它悶在了哪裡
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坐在前幾排看的.周圍的人幾乎全部趴下睡覺了.我看著那大特寫的糖紙以為是包蛋糕的.我看著朱莉那幾乎不與人進行感情交流的各種拍攝角度一片迷茫.我看著時不時的黑幕和是不是出現的藍色.我體會著那種無助的痛苦暗自神傷
我到現在還沒學會如何用專業性語言寫影評.或者可以說我根本不會寫影評.所以這種用這種連隨感都夠不上格的方式來碼字
老師講這是一部心理狀態片.同學講她們喜歡白或者喜歡紅..似乎除了我沒人喜歡藍
我曾一度懷疑我是不是被那泛著幽光的藍色燈飾所迷惑所以才會義無返顧的說我喜歡藍.喜歡喜歡最喜歡藍...
如果說想要忘掉痛苦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脫離以往的人群脫離以前的一切從新開始生活.可那根本不可能.廣大的自由是沒有的,只有局限的自由.說到底藍可能是想表現自由是有限的也不一定...
每個人都嘗試著沒有傷害每個人都渴望完全的幸福每個人都希望寧願一無所知也不要痛苦至極..可只有痛苦到極限才能從痛苦中解脫...朱莉一次次把自己扎進憂傷的游泳池一次一次以自虐的方式宣洩著自己的痛苦..可是最終還是走了出來
最後藍色越變越少黃色的暖色調變成了主導色可是藍色並沒有完全消失.悲傷還在痛苦還在可是已經想要重新去愛努力去愛
法院那場戲應該是看得最好玩的一場因為看著特眼熟...白里的男主角也出現了嘛而且朱莉想進去的庭審也是白開頭的那場,還有紅白藍三部都出現了老頭老太..
講來應該所有人都是有痛苦的就算是那麼陽光那麼樂觀的妓女也是有不為人知的憂傷的一面.就算是奧利花(不要怪我我看的翻譯里就是這樣寫的..)也會有被壓抑的創作自己音樂的想法...
我喜歡看著我家新生小貓匍匐著前進.我喜歡看藍里朱莉漸漸走出痛苦.我想我只是看著看著又想到了自己以前經歷過的晦澀時期,我想我只是看著看著又開始感傷.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重拾當時的心情慢慢長大.
跑題了= =..就這樣吧反正我不怕丟人....|||我知道有點少了..或者說很少..但是還是覺得藍的話只有耐心看了才能明白..
http://www.mtime.com/movie/11669/
⑽ 請問誰能幫我分析下法國電影<藍色>的色彩應用
<藍色》對影片的基調色最強調,藍色的游泳池,藍色的棒棒糖紙,綴著藍色水晶珠子的燈飾,能一施筆墨的地方都不放過。然而漆成藍色的房間顯然最惹眼,並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麗葉特·比諾什臉上的效果,表達她深陷於失去丈夫和女兒的悲痛中無法自拔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