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二戰電影猶太人蘇斯

二戰電影猶太人蘇斯

發布時間:2022-08-17 05:05:24

① 各年代國產最經典老電影請推薦

蘇聯《兩個人的車站》《普通的法西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戰爭與和平(1968年)》《列寧在1918》《帝國的廢墟》《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偉大的公民》《真正的人》《俄羅斯問題》
南斯拉夫《橋》《16個畫面的佔領》《地下》《跟蹤》《他倆》
德國《竊聽風暴》《再見,列寧》《希特勒的男孩》《意志的勝利(納粹)》《鐵十字勛章》《午夜守門人》《最後的橋》

法國《佐羅》《王中王》《虎口脫險》《大飯店》《放牛班的春天》《雲上的日子》《兩個女人》
英國《三十九級台階》《猶太人蘇斯》《上天階梯》《霧都孤兒》《日內瓦的婦人》《阿拉伯的勞倫斯》《甘地》
日本《路上的靈魂》《海軍,海軍》《虎,虎,虎》《追捕》《遠山的呼喚》《五個偵察兵》《原子彈下的孤兒》《二十四隻眼睛》《野性的證明》《人性的證明》
中國電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冰山上的來客》《甲午風雲》《小城之春》《遙遠的愛》《保密局的槍聲》《今天我休息》《林家鋪子》《瞧這一家子》《戴手銬的旅客》
美國電影《大獨裁者》《百萬英鎊》《魂斷藍橋》《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戰地鍾聲》《埃及艷後》《賓虛》《與狼共舞》《鋼琴別戀》《慾望號街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被玷污的天使》《窈窕淑女》《紅衣女郎》

② 猶太人蘇斯怎麼樣

劇情的發展在引起仇恨方面還是很成功的

③ 二戰德國電影界最後的盛筵是科爾貝格嗎

當今的波蘭濱海城市科沃布熱格,在1945年12月前,一直被習慣叫做科爾貝格(Kolberg)。

《科爾貝格》電影海報

電影導演叫做法伊特·哈蘭,曾經執導過《猶太人蘇斯》,是個堅定的反猶主義者,戈培爾的座上賓,納粹政府的“大紅人”。而原舞台劇劇本的作者,則更為著名——被世人譽為“歌德再世”的文學大師,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故德國作家保羅·海澤。

然而,這位保羅·海澤本身就是個猶太人。對,崇尚種族主義的反猶導演,在千挑萬選之後,竟然最終採用了猶太文學家的腳本拍電影,用來體現了日耳曼民族那“堅韌不屈的精神”

④ 《猶太人蘇斯:無良電影》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猶太人蘇斯:無良電影》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AaZzoheMEO_-rzUQx69vg 提取碼:gs68
《猶太人蘇斯:無良電影》
導演: 奧斯卡·羅勒
編劇: 克勞斯·里克特
主演: 馬蒂娜·格德克、托比亞斯·莫雷蒂、艾麗卡·莫露珊、莫里茲·布雷多
類型: 劇情、傳記、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奧地利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10-08(奧地利)
片長: Germany: 114 分鍾
又名: 猶太人蘇斯、Jew Suss: Rise and Fall
費迪南德·馬里安是一個傑出的演員,他因在1940年維特·哈蘭(Veit Harlan)的納粹宣傳影片《一個猶太人的故事》里有著出色的表演而名聲大噪。可是正是這個角色卻差點毀了他的生活。
先是在影片的拍攝期間,馬里安的妻子就刻意和他保持距離,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丈夫變了,她無法忍受一個成天把政治和法西斯主義掛在嘴邊的男人。影片的首映放在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那是在墨索里尼政權的扶植之下才開始的一個電影節。當然,在法西斯政權的庇護下,影片獲得了料想的成功。而作為納粹包裝和宣傳處的一個新星,費迪南德·馬里安也越來越明顯地看到了影片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於此同時,他也漸漸認清了納粹的真實面目。他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逃向外國,身邊的那些猶太演員也一個接一個遭受迫害。他把一個猶太演員藏在自己的別墅中,可是他家的女傭卻向黨衛軍告發了費迪南德·馬里安。
對社會和人性失望的馬里安開始買醉,可是他這么做卻只是招來了統治者的厭惡。為了能更好地控制這位明星,戈培爾親自出面將馬里安的妻子驅逐出境,可是這亦沒有讓馬里安乖乖就範,只是加重了他自暴自棄的生活。很快,馬里安的情人,一個叫做維萊斯塔捷克斯洛伐克女人也離開了他,伴隨著馬里安的只有那部「職業生涯頂點」的政治宣傳片。
很快,戰爭結束了,所有和影片有關聯的人都在強調自己的無辜,影片的導演,其他演員都是如此。在一次聚會上,馬里安碰到了一個從集中營里生還的德國人。他告訴馬里安他的妻子安娜已經死在了外國。遭到了重創的馬里安難過之極,這時他又不幸目睹了維萊斯塔正在和一個美國大兵調情。
對生活已經失去熱情和信心的馬里安坐進自己的車子,點火,開走——他再也沒有回來。

⑤ 有沒有什麼歌頌二戰德軍的影片或者極度貶低蘇聯的

有,《意志的勝利》三十年代拍攝《意志的勝利》。這部電影。在電影史上實在是太特殊了。這樣的一部電絕對是全世界所有電影中最多的一部!

在這部電影拍攝之後的八十多年之後。在歐洲曾經舉行過一個電影回憶。參加會議的都是世界電影界的大佬級的任務。其中的很多人都談到了這部電影。而又一個已經成為歐洲電影泰山北斗級的導演甚至說出了這樣的一句看起來極端的話:「如果你說你是一個影迷或者市電影人。同時你又告訴我你沒有看過《意志的勝利》的話。我會羞於和你交談。」

這部電影的魅力。那些沒有看過的人。那些對於三十年代電影的總體水平沒有一個基本了解得人。根本不會體會到這部電影是多麼的偉大!

在純粹的美學上面。它達到了史無前列的高峰。在構圖、場面調度、分割、運動等等各個方面。它幾乎就是巔峰並且不可超越。而在電影本本身的宣傳手法上。在電影的主題思想的揭示上。同一領域的電影也很難望其項背。甚至在許多年後的中國。一個拍攝過「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那個著名的大導演。在拍攝一部叫《大閱兵》的電影的時候。也是低著頭哼哧哼哧地學習著幾十年前的這部電影。結果動用了無數高科技。都管用了大量的部隊。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取得的效果卻連這部電影的百分之一都沒有。最後一句話,你CF還玩不玩啊,我是F

⑥ 《猶太人蘇斯》:納粹如何用一部電影煽動反猶大屠殺

《猶太人蘇斯》是納粹德國拍攝的一部反猶太電影,納粹拍這部電影,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煽動德國人民仇視猶太人,猶太人蘇斯的導演是哈蘭。

⑦ 沙俄和蘇聯對猶太人也迫害

列寧逝世僅僅勉強一年左右,俄共(布)中央通過譴責托洛茨基的決議,決定給予「托洛茨基最嚴厲的警告」,隨之被解除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與托洛茨基處於共同的危機意識形成反斯大林的政治聯盟——「托季聯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洗他們的斗爭一開始,斯大林便將政治斗爭解釋成民族斗爭,提出要清洗國家機關和黨機關中的民族主義分子,並說黨內「百分之五十的黨員是商人」,其實指的都是猶太人。在這種思路下,1927年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猶太人已經被完全清理干凈。到20年代末,所有猶太宗教學校被關閉,宗教書籍被禁止出版。1930年,聯共(布)中央的猶太局也被解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宣布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16人與已被驅逐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16名被告死刑,並隨即執行。托洛茨基也於1940年8月在流亡地墨西哥被刺身亡。大批蘇聯猶太人被波及和株連。1937年,當時的內務部長普列漢諾夫說:「在警察掌握的所有政治犯中,70%是猶太人。」但斯大林不願意徹底與猶太人翻臉,因為他需要他們的錢、智慧、勞動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1930年始,蘇聯在寒冷潮濕的中蘇邊境劃出一塊地建立羅比詹民族區,給予沒有家園的猶太人,讓其為蘇聯開發經濟。憑借猶太人的勤勞聰明,到1940年,這個「猶太自治州」已成為比較發達的工業和農業區。斯大林為了讓他們為戰爭出錢出力,實行懷柔政策,成立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收集德軍迫害、屠殺猶太人罪行的材料,揭露德寇嘴臉,宣傳蘇聯軍民的斗爭事跡,在國外建立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爭取世界對蘇聯反法西斯斗爭援助,包括以美國為重點的募集現款等,猶太人還積極投入戰爭,保衛蘇俄。
戰爭結束後,斯大林過河拆橋, 1948年12月,蘇聯官方開始了對「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成員和一批著名猶太知識分子的逮捕,他們被指控參加了「猶太復國主義中心」,並在理論界對猶太文化進行全方位圍剿。斯大林去世後,反猶政策時緊時松,但大勢未變。尤其在阿拉伯民族權力機構和猶太復國主義的對立中出於意識形態需要的不當參與和偏袒,更加重了猶太人的積怨。至戈爾巴喬夫修改移民法後,形成猶太人移民潮,對國家的崩潰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⑧ 介紹一下"阿以沖突"

阿以沖突的歷史根源

歷史上的猶太人 阿以沖突自然是從以色列國建立後才開始的,但其歷史根源卻可以追溯到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甚至更久遠的年代。
據《聖經》記載,亞伯拉罕是希伯來人的始祖,生於迦勒底的烏爾。 後隨其家族遷往哈蘭。 公元前1900—1850年,亞伯拉罕帶領家人和隨從來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斯統治埃及時期,迦南發生特大災荒,雅各(亞伯拉罕之孫)率希伯來人進入埃及,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區。約在公元1290年,希伯來人在摩西帶領下出埃及輾轉來到迦南,後在迦南南方形成了原始的以色列聯盟。公元前1200年—1020年為士師時期,希伯來人征服了迦南許多地區,但直到大衛王(公元前1000—961年)時代也未能實現對迦南的完全控制。 所羅門(公元前961—922年)時代是古以色列的極盛時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聖殿,它逐漸成為猶太人的宗教中心、精神生活中心。以後王國瓦解,分裂成以色列王國(公元前922年—722年)和猶太王國(公元前922年—586年),又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和聖殿均被摧毀,猶太人也成了「巴比倫之囚」。當巴比倫為居魯士所陷時,猶太人又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下。直到公元前166年猶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馬卡比王國。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先後佔領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為鎮壓猶太人的反抗,羅馬皇帝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遺址被翻耕成田,幾十萬猶太人被殺害,倖存者也被迫離開巴勒斯坦,逃亡到歐洲、北非和世界各地。從此猶太人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開始了猶太歷史上的大流散時期。(從那時起)「猶太人的歷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歷史,……」。
巴勒斯坦在此後的不同歷史時期,又依次為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始於19世紀末。1897年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標志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有組織的政治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在19世紀並在進入20世紀後能進一步發展決非偶然,其原因是極其復雜的,但最主要的是:
1.反猶排猶的社會背景及由來以久的回鄉觀念。歷史上的反猶排猶浪潮最初主要是源於宗教上的分歧及由此產生的宗教歧視和迫害。猶太教徒認為猶太教是高於一切的宗教,耶和華是神力無比的唯一真神,猶太人則是上帝的特選子民,是最優秀的種族。而基督教徒卻認為,猶太人對基督之死犯有罪行。早期基督教神父聖約翰.克里蘇斯敦就宣布,猶太人是永遠背叛了上帝,終於被上帝所拋棄的人。 這種宗教上的尖銳對立必然導致各種各樣的迫害。久而久之,對猶太人的各種禁令和限制便「漸漸的編進了中世紀法律和憲章的結構中了。」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發布法令,宣布猶太人和其他異教徒在公訴中不能成為有效證人;5世紀,提奧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括了反猶太人的內容;兩次特蘭特會議後,猶太人不能再擔任公職,還必須佩戴醒目的標志;多明我會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更加深了猶太人的苦難。在苦難中掙扎的猶太人更加相信從宗教中得到的啟示,篤信加路特(GALUTH)和苟拉(GEULLAH)的觀念, 相信猶太人終將在彌賽亞(MAHSIAH)解救下,回到上帝應允的土地。在長期的流散生活中,每當猶太人的境遇變壞和遭到迫害時,這種回鄉觀念就愈強烈。反之也就比較淡薄。例如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大屠殺,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的血腥現實就使更多的猶太人投身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2.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直到法國大革命前,佔世界猶太人口大多數的歐洲猶太人是在「格都」(GHETTO)里生活的,幾乎與非猶太社會隔絕。保守的猶太人不僅滿足格都內的生活,還把格都當作抵制同化的堡壘。法國大革命以後,歐洲猶太人逐步得到解放、爭取到人權。獲得解放的猶太人,尤其是猶太知識分子階層在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通過著書立說提出了建立猶太國家的主張和理論,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興起做了思想和理論准備。對復國運動影響最大的是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奧多·赫茨爾 等人的理論與主張,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猶太民族是優秀的種族,猶太人不應也不可能與非猶太人融合,以保持猶太人優秀的種族屬性;反猶排猶不是個別的歷史現象,而是根深蒂固的,永遠不會消失;猶太人問題涉及許多國家的猶太人,它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種族問題;由於具有優秀種族特性的猶太人不應、也不能與其他民族融合,那麼擺脫迫害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猶太國家;建立猶太國是猶太人的歷史性權利,這種歷史性的權利只有在歷史性的國家(巴勒斯坦)才能實現。猶太復國主義者還利用《聖經》和《猶太法典》中的某些記述作為復國並在巴勒斯坦建國的理論依據。
3.大國政治游戲中的賭注。19世紀末,資本主義體系在全世界已經確立,歐洲大部分國家已完成民族民主運動,自由資本主義基本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尖銳。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誕生與投靠迎和了西方列強爭奪、保護海外殖民地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大國的支持和庇護,同時也成為大國政治游戲中的賭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同西方大國「結盟」的開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錢姆.魏茨曼曾在1914年向英國政府獻媚說,「巴勒斯坦將落入英國的勢力范圍……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此後的50至60年內向巴勒斯坦移入100萬猶太人,這樣英國就將有一道堅強而有效的防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組織了大批猶太人參加英國軍隊,為帝國主義戰爭充當炮灰。英國為了拉攏、控制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於1917年發表了《貝爾福宣言》,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得到一個大國的公開承認和支持。在服務於大國利益的同時,復國運動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復國運動的發展與以色列國的建立 如前所述,曾在巴勒斯坦生活過的猶太人已有二千多年的流散史,與巴勒斯坦已經沒有什麼聯系。因此,從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召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20多年中,雖然先後召開了6次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並做了大量的「思想」和組織工作,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沒有什麼「實質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巴勒斯坦人口約有100萬,其中猶太人約有2.5萬(為當時世界猶太人口總數的0.2%),約占巴勒斯坦人口總數的2.5%,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為1:40。盡管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極力組織向巴勒斯坦移民,但直到1918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也才增長到5萬人。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投靠大國,使大國看到它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而正是在大國的庇護和支持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最終實現了其政治目標——建立猶太國。1918年英國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並在1920年得到國際聯盟給予的「委任統治權」。在此之後的20多年中,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和鼓勵下,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規模迅速擴大。到194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已經達到60.8萬,與19世紀末相比增長了20多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總數中佔31.4%, 與阿拉伯人的比例為約為1:2,改變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結構,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有了「實質性內容」。美國作為「後起的、爆發的」帝國主義為同老殖民主義爭奪勢力范圍也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利用猶太人問題作為其插手中東事務的契機。復國主義運動領袖也看到「美國已獲得世界領導地位」,便從英國的懷抱轉向美國。1942年5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開會,通過了旨在結束英國的統治,建立猶太軍隊和猶太國的「比爾特摩爾綱領」。它很快得到美國的支持。1945年杜魯門又兩次致函英國政府,要求英撤消對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的限制,允許10萬猶太人立即遷往巴勒斯坦。第二年又發表「贖罪日聲明」,支持猶太建國會關於建國的要求。
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的中東社會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中東的覺醒」到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中東地區相繼出現了一批民族獨立國家。中東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發展使一些躊躇滿志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再次萌發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構想。當然,這種統一構想往往伴隨著統治者擴張勢力的個人慾望,例如,沙特家族的崛起和統一阿拉伯半島的活動,外約旦埃米爾阿卜杜拉的「大敘利亞計劃」,伊拉克的「肥沃新月計劃」等,但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成立(1945年)在客觀上加強了阿拉伯各國之間的團結合作及自身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對日後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方大國的支持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具體安排下,大批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引起阿拉伯國家的恐慌,於1931年、1937年先後在耶路撒冷和布盧丹召開會議,商討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對策。當時剛剛取得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有的尚未取得獨立)還沒有來得及組成反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統一陣線,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形成尖銳對抗。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縱下通過了181號決議即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分支決議。分治決議無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權利,卻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巴勒斯坦建國的活動「合法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僅16分鍾之後美國就宣布承認以色列,其速度之快在外交史上是罕見的。英國甚至認為,以色列「這個新國家……可以說是在紐約誕生的」。
參考資料:更多http://iwaas.cass.cn/show/show_fruit.asp?id=59

⑨ 拯救600名兒童的師范校長,被以色列總理親自感謝,他是誰

1943年,一所師范學校的校長和他兩名戰友組織的的救援行動被納粹發現,他目睹自己的戰友亨麗愛特·皮門特爾被納粹押解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同行的還有近100名猶太兒童,他欲哭無淚,神情復雜。隨後他的戰友們因納粹德軍而死,自己卻僥幸的活了下來。

1963年2月 作為政治家的范·赫爾斯特

二戰結束後根據史學家統計,發現荷蘭約70%的猶太人喪生,共計10萬人左右,這一比例遠高於法國、比利時等國家,與此同時,荷蘭自願拯救猶太人的"義人"數量也非常多。

范·赫爾斯特戰後從政,先後擔任荷蘭參議院議員、歐洲議會議員、政黨CHU的黨主席。晚年的他酷愛國際象棋,甚至拿到了國際性的獎項。95歲那年榮獲國際象棋競標賽官軍,99歲那年再次獲獎。

2018年3月22日,約翰·范·赫爾斯特與世長辭,享年107歲。

⑩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閱讀全文

與二戰電影猶太人蘇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