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悲慘世界》中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
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法國電影悲慘世界評價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
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
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❷ 為什麼《悲慘世界》被列夫·托爾斯泰盛贊為「法國當時最優秀的作品」(四)
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淀。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30年之久。
歷時30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30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歐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斗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政府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意味著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而墮落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著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系,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李玉民)
維克多·雨果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他的文學活動中都有所表現,他的政治觀點和文學觀點也隨著社會變革發生變化。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走過彎路,但是他始終懷著充沛的社會正義感和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去創作,因此成為永遠為世人景仰的偉大作家。
❸ 《悲慘世界》講了一些什麼
《悲慘世界》講了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作品的相關主題: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斗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的史詩。
《悲慘世界》以冉·阿讓出獄後的種種經歷貫穿全書,深刻反映了時代的問題。雨果在作品中融入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況。
作品不僅描述了獲釋犯人冉·阿讓和流浪婦女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的私生女柯賽特的悲慘遭遇,而且揭示了當時社會中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受歧視和壓迫的不公平命運。
雨果還在作品中揭露了當時殘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擊了那種人們餓死可以而偷麵包卻要坐牢的社會制度,譴責了那些安於現狀和鐵石心腸的市民在面對處於困境中的他人時的那種袖手旁觀的冷漠態度。
❹ 休·傑克曼版《悲慘世界》評價如何
休·傑克曼版的《悲慘世界》是一部眾星雲集、水平超高、口碑票房俱佳的世界名著改編電影。這部電影氣勢恢宏,以音樂劇的形式,完美展現了原著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沉默麻木的社會背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經典電影。
總之,對於這部電影可以不吝溢美之詞地贊美,它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最為成功的世界名著改編電影!強烈推薦!
❺ 《悲慘世界》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托爾斯泰認為它是法國當時最優秀的作品,其他贊賞者,如羅曼•羅蘭等人也認為它的作者雨果是「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但也有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被《悲慘世界》的巨大成功所嚇倒,例如居維里耶•弗勒里稱雨果是「法國第一號煽動家」,另一位文學批評家拉馬丁認為「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群眾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這些顯然都可以從反面來證明《悲慘世界》的價值。
❻ 《悲慘世界》到底好不好看呢
《悲慘世界》或者說叫《冉阿讓自傳》更貼近電影吧 看的可能是這個版本 有點記不清了 反正不是安妮海瑟薇的版本
法國作家雨果是一位劃時代的大師 他以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對待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為窮苦大眾發聲 代言 總讓我想起黑暗腐朽的唐末的杜甫 同樣心憂天下 憂國憂民
《悲慘世界》這本書也讀完了 想到同樣讀完的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同樣是平起平坐的法國大文豪 但兩人的作品風格卻完全迥異 雨果注重勾勒外部世界 而普氏則關注於內部的內心世界 雖然兩人一個重外 一個重內 但兩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描寫刻畫無比地准確細致 可以說是事無巨細 宏觀敘事 不客氣地說 就是啰里啰嗦 故事情節不夠突出 而同樣是描寫時代 看看余華的活著 就很精煉 不會過多浪費筆墨 而是注重故事情節發展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法國文學的一個特點 特別啰嗦 但拍出來的電影則好多了 比書更好
但似乎在法國 說起歷代作家 知道雨果更多 也更有名氣吧 可能與他描寫的東西批判時代 觸及社會 揭露黑暗有關吧 就像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 中國的魯迅一樣
關於悲慘世界 我真的願意將它看做冉阿讓的自傳 不過這個自傳不是從他小時候開始到一生結束 而是像日瓦戈醫生那樣 只是選取他人生中的幾個時段
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竟是影片結尾 當少威問他為什麼當時不殺他時 他說我沒有權利殺你 why didnt you kill me?because i have no right to kill you 我突然懂了 是的 即使少威從知道他身份那一刻開始始終鍥而不舍地想要逮捕他殺掉他 但冉阿讓卻並不恨他 那時候我也在納悶那麼好的機會 為何不殺掉這個令人討厭每時每刻一心想要殺掉他的人 但這樣一句「我沒有權利」讓我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