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單刀直入原聲大碟

法國電影單刀直入原聲大碟

發布時間:2022-08-19 15:52:35

1. 單刀直入怎麼沒有范迪塞爾啊!難道有兩個同名的電影

《單刀直入》 A Man Apart(2003)


導演:F·加里·格雷
編劇:Christian Gudegast/Paul Scheuring
主演:范·迪塞爾/拉倫茲·泰特/蒂莫西·奧利芬特/傑奎琳·奧拉德絲
類型:劇情/動作/驚悚/犯罪

2. 請問,韓國電影《標靶》有續集嗎謝謝

沒有的,標靶是翻拍的法國電影單刀直入,單刀直入就沒有續集這一說。

3. 電影《單刀直入》

Buddy Klein - Nothing to Lose 好想是它

4. 電影《單刀直入》主題曲

哦 是不知道吧 我想 因為沒有人回答,我只好回答你了

5. 動作電影 單刀直入 高清下載地址,高清bt下載地址

下載地址:http://hi..com/pdy_movie/blog/item/b6b8dd726234af3bab184cff.html

這個片子算是典型的法國片里節奏緊湊的的一個了,從一個懦弱的幸福的小男人突然變成一個窮凶極惡的通緝犯,打人、襲警、開槍、劫持、搶車。那些小瞬間,他突然用電擊器擊倒警察;他小宇宙爆發,一槍打碎公車站的玻璃;他搶車,把人擊倒在地,用手指著車主很兇惡的說:不許動!其時,手裡並沒有槍,但車主仍然被他氣勢所攝,呆在原地。

6. 范迪塞爾 單刀直入的片尾曲 就是電影結束時。他們在墳墓那裡時那首。

Buddy Klein - Nothing to Lose

聽聽看是這個么

7. 各位電影達人幫忙想,這是部啥電影

星際傳奇,共兩部
范·迪塞爾 演的
范·迪塞爾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姓名:Vin Diesel
譯名:范·迪索
又譯:文·迪塞爾
原名:馬克·文森特Mark Vincent
生日:1967年7月18日
出生地:美國紐約
身高:188cm
家庭成員:父母、雙胞胎弟弟、兩個姐姐
寵物:義大利大牧犬
愛好:《龍與地下城》游戲
◆2003年《首映》好萊塢權勢榜第46位

[編輯本段]個人 簡介
范·迪塞爾至今仍拒不向外界透露他的生活履歷,甚至連真名都諱莫如深。他只向外界公開說自己的真姓是文森特,在紐約長大,父親是一個戲院教師而母親是占星術士——在狗仔隊成群的好萊塢,能夠如此有效的保守秘密簡直是一件奇跡。

迪塞爾生就一張淺黑色、神秘兮兮的臉,外加一副低沉的嗓音,外型看上去像個足球運動員多過像演員。1997年他曾經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小投資影片《迷失》(Strays),這部影片給他帶來了4萬7千美元的收入。但是真正讓他引起好萊塢注意的卻是他此前出演的另一部影片,1995年的《千面人》(Multi-facial)。
一向善於發掘新人的斯皮爾伯格正是在看了《千面人》之後,注意到了范·迪塞爾,讓他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扮演士兵阿德里安·卡帕佐一角——斯皮爾伯格是如此信任迪塞爾,甚至沒有給這個角色安排替補B角。雖然這個人物只是一個戲份不那麼多的小角色,但是斯皮爾伯格卻給予了范·迪塞爾足夠的信任,甚至沒有給這個角色安排替補人選。一向標榜我行我素的范·迪塞爾雖然狂傲,但是卻善於抓住機會,在大導演的悉心指導下,他所扮演的那個最壯實的二戰士兵還是給人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也為他以後的演藝事業鋪平了道路。接著,迪塞爾出演了兩部相當成功的片子:科幻片《星際傳奇》和講述華爾街股市黑幕的《沸騰空間》。
迪塞爾強硬的作風也給他惹了一些麻煩,約翰·弗蘭克海默曾想請他出演《馴鹿游戲》,結果他不但拒絕穿上墊襯肌肉的道具,還堅決要求增加自己的戲份——最後人家當然只好請他開路。
范·迪塞爾今年將與約翰·馬爾科維奇和丹尼斯·霍普合作,在影片《暴力幫》(Knockaround Guys)中扮演一名暴徒的兒子,此外他還將在影片《暗黑破壞神》(Diablo)中出演毒品聯盟的頭目。同時多才多藝的迪塞爾還打算寫一部有關紐約板球運動員的劇本《守門員》(Doormen)。
如果以前有人被好萊塢的專業人士評價為「擁有蘭博一樣的岩石個性,還有像詹姆斯·邦德一樣的迷人風度」,那麼你也許會感到言過其實。然而在如今這個崇尚狂放個性的時代,有一名影星卻毫不謙虛地接下了這項贊譽。因為在他看來,他自己就是新時代當之無愧的動作巨星。神秘、炫耀、張揚、冷漠、輕蔑,這一切特立獨行、玩世不恭的街頭做派,都不過是他極力標榜、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這位自我感覺比好萊塢的媒體膨脹得還要快的人物就是范·迪塞爾,一位聲名遠遠凌駕於實力之上的明星。
不過,當范·迪塞爾告別了《拯救大兵瑞恩》後,這位對自己的未來戲路沒有什麼遠大規劃的男影星卻陷入了迷惘之中。他在那部講述華爾街股市黑幕的影片《股票分析員》中,莫名其妙地就充當了同時代影星本·阿弗萊克的配角,讓人們看到了他因為缺乏定位而有些傻乎乎的眼神和表演。或許對後來崇尚耍酷的范·迪塞爾來說,《股票分析員》是他最想一筆抹去的演藝經歷之一,因此此後他往往以奉行神秘主義為借口,對這部影片含混帶過或者避而不談。
但似乎幸運之神對這個淡黑臉龐的小伙兒有點情有獨鍾,因此范·迪塞爾並沒有郁悶多久,就很快迎來了他迄今為止最風光的一部影片《速度與激情》,並成功地在其中向人們展現了他一身出色強壯的肌肉。事實上,在此之前,范·迪塞爾已經通過出演科幻片《星際傳奇1:漆黑一片》奠定了自己動作明星的戲路。像他這樣擁有高大威猛的身材卻沒什麼演技的演員,走兜售自己力量與肌肉的動作路線,無疑是一種討好的選擇。尤其是在這部充滿了瘋狂飈車場面的《速度與激情》中,他更能在汽車的疾速賓士中,將自己威猛而充滿力量的肌肉與風一樣的速度融為一體,把時尚與速度的視覺快感呈現給銀幕前的人們。於是,在少男少女們的驚聲尖叫中,《速度與激情》成為了2001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范·迪塞爾也相應地成為了大紅大紫的青春動作偶像。
迅速走紅為范·迪塞爾帶來了眾多的片約,他也如同一輛加足了油的賽車,在自己的演藝之路上飈得不亦樂乎。在急速飛越了火爆的《速度與激情》後,他的名字與那張讓人過目難忘的臉又出現在了間諜片《極限特工》中。在這部影片里,他公開對現代間諜電影的鼻祖詹姆斯·邦德表示出不屑。他認為007已經完全過時了,現在這個時代呼喚著用勁爆的啤酒代替溫和的馬丁尼,用功率強勁的越野摩托代替優雅的阿斯頓馬丁跑車,用松垮隨意的街頭T恤代替一塵不染的名牌西裝,最後歸結為用狂傲不羈的他自己代替彬彬有禮的皮爾斯·布魯斯南。他用自己的張揚與另類為《極限特工》打上了「范·迪塞爾影片」的烙印,也把更多人吸引進了他的魅力磁場中。
也許在這個新好萊塢的時代,無需演技,也不用智慧,僅憑幾個火爆的角色就可以被人們稱為新的精英代表。
在崇拜范·迪塞爾的人看來,他就是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動作片新星,哪怕是那部僅僅把他當作一個西部牛仔符號的動作片《單刀直入》,也在觀眾席上贏得了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好聲。
這時的范·迪塞爾已經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他驕傲地認為自己就是票房明星的代名詞,他所主演的任何一部影片都能夠颳起一陣票房風暴。但是當他滿懷信心地在《星際傳奇2》中再次充分地展示著他剽悍的肌肉、線條鮮明的臉龐和冷漠不羈的眼神和自以為神秘落寞的男人味道時,寥寥可數的票房收入卻給這位自信滿滿的帥哥潑了一瓢冷水。范·迪塞爾頓時從演藝生涯的最高點跌落到了事業的低谷,他終於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去鍛煉一下他那生疏已久的演技了。
於是,在2005年的喜劇片陣營里,我們看到了這位動作明星努力經營的影片《神勇奶爸》。雖然他在這部轉型喜劇片中的表現生硬而笨拙,但卻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腳踏實地的范·迪塞爾。他不再裝酷,也不再盲目自信,只是用心地打磨著自己的演技,或許,這位迷失太久的小夥子是該撿起他七歲時在戲院里學到的表演基本功了。
或許范·迪塞爾所代表的,是一個與前輩影星完全不同的電影時代。這些新時代的偶像們不再從跑龍套做起,而是憑借外形條件一步登天;他們也不再以謙遜為美德,而是崇尚解放個性的傲慢與張揚。但是,他們也應該看到,無論是那個正在淡出我們視野的古典電影時代,還是他們主宰著的新電影時代,英雄和猛男都只是一種標簽,而真正能吸引人們視線的,還是作為一個演員那不變的核心靈魂——演技。
范·迪索是好萊塢的一個謎,從不吐露自己的過去,似乎也不大在意自己的未來。在演完《速度與激情》、《極限特工》之後,范·迪索就被推成新一代動作天王,可他神情依舊,冷漠依舊。
范·迪索生就一張淺黑色、神秘兮兮的臉,外加一副低沉的嗓音。其實他真正叫人們瘋狂的,並非是6英尺2英寸的威猛身材,也不是結實厚實的強硬肌肉,而是他玩世不恭、特立獨行的街頭做派。那樣的輕蔑,那樣的不屑,也許如此的氣質才屬於X世代的真正巨星。
● 以上十一個段落的介紹純屬完全外行的連影迷都算不上的超級業余解說
首先請分清電影與演員的區別
《星際傳奇2》不受歡迎不代表迪塞爾演技有問題,因為《星際傳奇2》更大的弊病是它根本就沒有劇情,一個垃圾本子,讓誰演也不可能獲得成功,08年的《正當殺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羅伯特·德尼羅加上阿爾·帕西諾兩人聯手也不可能拯救一部垃圾片!
迪塞爾的迷人之處在於他的真實,在當今這個世界,人人都戴著面具,能有一個真實面對自我的硬派演員活躍在銀幕上實屬難能可貴!迪塞爾作風確實直率,但他也兼具著成熟的特性,他張弛有度的性格使他非常適合演那些能夠拯救世界的英雄,加上他玩世不恭的態度——就成了另類的英雄。如果有些對電影和表演一知半解就已經混成影評人的人對迪塞爾的演技有微詞,那我問你們,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游戲人間的小P孩還是一個雖然玩世不恭卻能掌控局面的人?那些無知的影評人批評迪塞爾沒有智慧,我問你們,你們寫過劇本嗎?你們知道寫一個劇本和寫一個幾千字的影評的差別嗎?你們做過製片人嗎?我一直相信,一個人越多才多藝,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能走得更遠,范·迪塞爾是個電影工業里的多面手,所以他更清楚走到鏡頭前時該做什麼,本著忠於自己的態度,嫻熟的做他該做的,這就是我們喜歡他的原因!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迪塞爾的個人魅力,推薦去看《星際傳奇1》,也翻譯成《一片漆黑》等。這部片子可以說簡直就像是為他量身訂做,他那張狂的個性、低沉的嗓音、危險卻誘人的眼神、強健的身體等等這些都使得這個平庸的科幻劇本散發了獨特的味道。《星際傳奇1》拍攝於2000年,相比於現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效果,也許這部年代較為久遠的電影已無法滿足習慣了宏大場面的觀眾,但迪塞爾的表現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大概是人們已膩歪了大多一副正義凌然的英雄形象,這也是他能夠憑借這部電影躋身新時代動作影星的原因之一吧。
《星際傳奇2》的劇本詬病很多,但對於迪塞爾迷來說,這部電影無疑將迪塞爾的個人魅力繼續深化。比起《星際傳奇1》中的耍酷緘默,第二部中的迪塞爾更加有血有肉,我想能看到他更為細膩的一面才是最值得的,將那後現代式莫名其妙的劇本情節拋之腦後吧,他在第二部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this could be one speed , mine!", 有意思的是"one speed"也是電影原聲大碟音樂中的一首曲目,看來霸氣十足也是大家公認的迪塞爾魅力。
接下來,迪塞爾拍了不少動作電影,不可否認的是他似乎並沒有很仔細的挑選劇本,又或者在這個優秀劇本缺乏,特別是好的動作劇本匱乏的好萊塢時代,他已經沒有什麼太大選擇。
《極限特工XXX》、《速度與激情》、《單刀直入》
連著3部電影,都致力於打造一個另類不羈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而且都比較成功。
相較於老牌動作影星在電影中更為多面的個性,迪塞爾的英雄形象更為直接,他的動作電影中較少涉及愛情故事情節,這讓他看起來威猛冷漠不近人情,也使得他的角色比較平面單薄。雙刃劍,於他有好有壞。
2005年拍攝的《神勇奶爸》有不少人覺得它凸顯了迪塞爾在喜劇方面缺乏幽默感的拙劣表現,可回頭想想施瓦辛格那部喜劇聖誕片,也許我們的迪塞爾還是不錯的。

[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4 《速度與激情4》(2009)演員
* Babylon A.D.,《巴比倫密碼》 (2008)演員
* Hitman,《職業殺手》 (2007)製片人
* Find Me Guilty,《判我有罪》 (2006)演員
* The Pacifier,《超級奶爸》(2005)演員
* 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 ,《Riddick的歷代》(2004)演員,製片人
* A Man Apart,《單刀直入》 (2003)演員,製片人
* Knockaround Guys ,《黑幫第二代》(2002)演員
* XXX,《極限特工》(2002)演員,製片人
*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速度與激情》 (2001)演員
* Boiler Room,《開水房》 (2000)演員
* Pitch Black2,《星際傳奇2》 (2004)演員
* Pitch Black,《星際傳奇》 (2000)演員
* The Iron Giant,《鋼鐵巨人》 (1999)演員
* 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1998)演員
* Strays,《迷失》 (1997)演員,製片人及編劇
* Multi-Facial,《千面人》 (1995)演員,導演,製片人及編劇

8. 求好電影(精品)

推薦一些能感動你的電影
《我的名字叫罕》
很多朋友推薦.一部非常好的印度電影.前半部分你會笑,後半部分你會哭,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動.
《這個殺手不太冷》必看的法國電影
《天倫之旅》看完後相信你對親情會有更深的理解
《仙境之橋》我們要勇於面對一切,敞開自己的心扉。
《肖申克的救贖》不需要女主角的好電影
《千與千尋》我想對於它,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了
《暹羅之戀》少年之間的愛總是唯美感傷的

再來一些懸疑的電影,不到最後一秒你都不知道真相
《迷霧》
07年美國電影。
這簡直是對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極大諷刺,完全反主流行為。
人性就是一團迷霧,你總在對與錯之間徘徊。然後悵然若失。
《水果硬糖》
05年美國電影。
只有兩個演員。
優等生兇猛。蘿莉威武!
最後結局值得打個問號
《致命切割》
09年泰國電影。
《假面》的模仿作品,十分成功,我認為能超越原作。畫面清新唯美之程度讓你忽略掉了所有血腥
《致命魔術》
06年美國作品。驚悚懸疑作品美國作品是旁人超越不了的。
前一個小時比較悶,挺住了你發現高潮不斷。最後有些科幻。
影片的最後讓人脊背發涼,沒有善與惡,只有真實。
《狙擊電話亭》
02年美國作品,一個小小的電話亭,這樣一個場景你能想到什麼?
我只能感嘆編劇無敵!
《致命ID》
03年美國電影。
如果你多多重人格產生好奇,歡迎圍觀。目前沒有可以超越的
《記憶碎片》
2000年美國電影。
片段式敘述,重新在腦海中的剪輯穿插,讓你一點都不覺得看電影是一種放鬆,那簡直是腦細胞的告訴消亡。不堅持到最後一秒你永遠不知道真相。
《蝴蝶效應》
難得的愛情驚悚懸疑片兒。

我唯一能做的最愛的你事情,就是讓你遠離我
《11:14》
03年美國電影。
黑色幽默非線性敘事的典範。
不算驚悚不算恐怖很輕松很可笑。
互為因果的多線敘事,讓你看完恍然大悟。

就這些吧,希望你會喜歡。

9. 單刀直入的男主角是誰他還演過什麼電影

吉爾·勒盧什 演過偷情大丈夫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小小白色謊言

10. 《巴黎聖母院》的英文版好詞好句

fig-油脂

對國內觀眾而言,美國社會的「油脂現象」(Grease)是很難理解的,要去觀看這部過時電影的最大動力,無非就是如今噸位升級成「肥尊」的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在26年前的骨感以及當年他電動馬達般的矯健身姿。而這部色彩鮮艷、沒心沒肺、片如其名顯得有些甜膩的電影又何以會成為一代美國人的情結?

也許《油脂》對於美國人的意義也就像是《少林寺》之於我們,電影里約翰·特拉沃爾塔扮演的丹尼(Danny),他那油光鋥亮的飛機頭儼然就是美國一個時代的象徵,代表著激動人心的迪斯科舞步、花團錦簇的青春以及一代美國人在年少時迷戀過的一切事物。這樣的青春雖然找不到內涵,但就像油脂輕輕地漂浮在水面上,叫人忍不住會羨慕這種年少優游。電影《油脂》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導演朗戴爾·克利瑟(Randal Kleiser)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針對青少年觀眾的青春校園歌舞片,但沒想到竟然成就了幾個「第一」: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的第一部大製作、奧莉維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片中扮演女主角珊迪Sandy)的銀幕處女作、影史上最賺錢的歌舞片之一、美國銷量最高的電影原聲專輯……而《油脂》的音樂劇同名原型也並非泛泛之輩,它以一出實驗劇的身份慢慢滲入外百老匯,最終攻克百老匯舞台,直到1980年4月下檔,以3388場演出的成績,成為當時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音樂劇,這個紀錄後來被音樂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打破。

電影《油脂》的劇情很簡單,高中生丹尼和珊迪兩情相悅,但就像歌舞片中任何一對小兒女一樣,他們在進入最終的和諧境界前總要經歷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波折:矜持、猜忌、患得患失……最後在高中畢業嘉年華會上,丹尼與珊迪終於重歸於好,他們倆乘著一輛鮮紅的跑車,竟然就像是童話結局一般飛上了天空。

《油脂》的音樂很明顯是以50年代的搖滾元素為基調,而電影本身則開創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迪斯科舞的新時代,相信就是這雙重的懷舊色彩令國內觀眾在這部頂著經典光環的歌舞片面前摸不著頭腦,卻令一代美國人如醉如痴。但《油脂》片中蓬勃高漲的活力卻是極富感染力的,這群發育成熟的高中生們,他們成長中的煩惱是極為舞台化的,以致觀眾會認為他們根本就無憂無慮,而當他們在搖滾舞曲的伴奏下,跳起既優雅又激烈的50年代社交舞時,這種青春在手的自信又令觀眾忍不住贊嘆連連。《油脂》不問世事的純真也許的確是種頭腦簡單,但它那樣放肆以致到了古怪地步的青春表白,無論何時何地對你日漸沉悶的生活都將是次刺激。

fig-奧莉維亞·紐頓·強

與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充滿年代特色的演唱相比,奧莉維亞·紐頓·強的歌聲似乎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26年過去了,珊迪那首柔腸百轉的《不可救葯愛上你》(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聽來依然是那麼動人且自然。這首女聲獨唱是電影《油脂》為扮演女主角的澳大利亞女歌手-奧莉維亞·紐頓·強度身訂做的,因為在音樂劇原型里,屬於女主角的唱段並不是很多,於是在經紀人-約翰·法拉(John Farrar)的一再堅持下,製作人羅伯特·史蒂伍德(Robert Stigwood)同意由約翰·法拉親自為奧莉維亞創作了一首抒情歌曲。隨著電影的熱映,在無數觀眾的心目中,這首《不可救葯愛上你》便成了楚楚動人的女主角-珊迪的象徵,歌中那種少女情竇初開的感覺,就像這一幕場景時的皎潔月光,慢慢沉入水底的粉紅色信紙和浮現在珊迪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丹尼笑臉,一切讓人既惆悵又依戀。

奧莉維亞·紐頓·強的名字對國內歌迷來說也許陌生,但在西方,她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殿堂級歌手。在奧莉維亞30年的歌唱歲月中,從青春偶像、性感標志直到備受尊崇的實力巨星,可謂歷盡風雲。奧莉維亞·紐頓·強是四座格蘭美獎、九座全美音樂獎的得主,由她一人便締造了26首英美十大金曲,而這首《不可救葯愛上你》則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不可救葯愛上你》在26年間被許多女歌手翻唱過,國內音樂愛好者恐怕更多是在瑪麗亞·凱瑞(Mariah Carey)的夏威夷演唱會上首次聽到這首歌曲,瑪麗亞·凱瑞的翻唱可謂絢麗,但卻把原唱襯托得更加清新質朴,奧莉維亞那種發自天然的少女情愫在今日看來當真千金難求。奧莉維亞·紐頓·強在《不可救葯愛上你》中那些綿綿不絕的嘆息真是令人刻骨銘心,盡管珊迪的相思跳不出「少年不識愁滋味」這句老話的概括,但她的全心全意卻仍不失為一次最深情的傾訴,同時也在電影《油脂》動感十足的跳躍色彩上添加了沉靜的一筆,令其動中有靜,音樂層次更為飽滿。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單曲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38:54

fig-星幻

《星幻》,法語音樂劇堂堂開山鼻祖,其題材之另類不禁令她被籠罩在了一片神秘雲霧之中。《星幻》的情節乍看之下就是一個科幻故事,與手冢治蟲的名作《大都會》頗有幾份神似:在未來一座超級都市(Monopolis)中,野心涌動。權欲熏天的大亨、恐怖分子、過氣女星、咖啡館女招待、迷惘青年與娛樂紅人,各色人物的命運通過城中一檔熱門電視訪談節目-「Starmania」被串聯起來。《星幻》的獨特在於它不像一般故事那樣以時間為情節推進的根據,似乎在跳進之間,劇中人物的命運便各得其所,這種平面的表達方式使整出劇情本身就猶如一個集錦,帶有電視娛樂那種特有的輕浮氣味。《星幻》誕生於整個法國尚不認同「音樂劇」的時代,因此被稱作是「搖滾歌劇」,但以簡練粗獷線條演繹無窮變相的藝術風格固然生猛,回盪於全劇之中的感情色彩卻過於陰郁悲觀,是搖滾所難以承受的一種隱晦,超級都市其實是對現代社會病態現象的一種妖魔化模擬,那裡鋼筋蔽日,以致不見陽光,人們之間的傷害更大於愛,因此在《星幻》結尾,悲劇中的每一方終於醒悟: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劇中恐怖分子之一-喬尼·奧科弗(Johnny Rockfort),既桀驁又單純,身為他人攫取政治資本的棋子卻不自知,而當真愛來臨,他又自然地將自己命運的操縱權交到了愛人手中。這首《傷心之地》(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正是喬尼·奧科弗悼念愛人的哀歌,他在歌中悲嘆一個男人灰色的世界剛因真愛的出現而燃起希望,卻又被無情的命運再次放逐到無盡的黑暗中去。《傷心之地》旋律起伏巨大,那一聲由極低至極高的哀號震撼之極,傷痛凄厲到無以復加,是《星幻》悲劇色彩的頂點。《傷心之地》的最高音對每一個男歌手來說幾乎都是極端,他們只能用一種擠壓式的假聲來處理,此刻音質變得如鋼絲一般,尖利尤甚女聲,與真聲的面貌大相徑庭,形成極大的聽覺沖擊。《傷心之地》可以說是法語音樂劇中男聲單曲難度的最頂點,對歌手音域及爆發力要求極高,每一個完整版本都是實力的證明,因此不容錯過。1978年至今的《星幻》相關唱片中,共有四位歌手演繹過這首超高難度的歌曲,以下一一介紹。

1、 丹尼爾·巴拉瓦恩(Daniel Balavoine)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Michel Berger)

作為第一任喬尼·奧科弗,丹尼爾·巴拉瓦恩擁有兩個版本的《傷心之地》:78年的概念版以及79年的現場版。盡管受《傷心之地》這首歌的難度所限,令個人發揮的空間變得異常狹窄,但每位歌手於近乎崩潰的邊緣所爆發出的不同特質卻極盡濃縮,因此印象強烈到驚人。丹尼爾·巴拉瓦恩的音質可謂陰柔,他在《傷心之地》中流露出的悲傷雖然柔軟,但感染力卻是歷年版本中最強的,讓人感嘆在這世間竟然會有如此難以忍受的愁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丹尼爾·巴拉瓦恩每句尾音時的顫抖,似乎是哽咽一般,帶著一種虛弱、疲憊以及孩子般的惶恐,栩栩如生地形容出了愛人死去這一打擊對喬尼·奧科弗而言就如世界末日來臨。

2、 諾曼·古烏(Norman Groulx)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1988年,諾曼·古烏扮演了喬尼·奧科弗這個角色,時隔十年之後,他又在1998年的《星幻》二十周年紀念版再次出演同一角色,諾曼·古烏在《星幻》舞台上的活躍令我們有機會比較十年前後同一人的兩版《傷心之地》。1988年版的《星幻》充滿了當時的時尚元素,釘滿金屬扣的黑皮衣、摩托手套、破爛的牛仔褲、單只耳環、雞冠一般的朋克發型,便是代表了80年代的叛逆精神,其中的喬尼·奧科弗以恐怖組織首領的身份,造型自然極盡桀驁,但歌手的音質卻有一種稚嫩的天真,於是在幾首強勁的搖滾唱段中令人隱隱感覺這名恐怖分子的強悍不過是皮囊,一首《傷心之地》證實在兇悍的外表下,喬尼·奧科弗果然便如不經世事的孩子一般脆弱。而在1998年的二十周年紀念版中,諾曼·古烏的歌喉明顯成熟,1988年時那種甜膩的感覺終於淡了許多,《傷心之地》中的哀號他終於有自信處理得呼天搶地般的響亮,另外他繼續發揮了在1988年《傷心之地》里打破平穩節奏的處理手法,在假聲部分將喬尼·奧科弗抑制不住的強烈痛苦一瀉而出,更增強了戲劇的效果。

3、 彼德·金斯伯瑞(Peter Kingsbery)

作詞:蒂姆·萊斯(Tim Rice)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1992年,大名鼎鼎的詞作者蒂姆·萊斯將這出呂克·普拉蒙東的原創改寫成了英文劇本,命名為《大亨》(Tycoon),唱片公司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歐美歌手灌錄了一張《大亨》的精選唱片,而演唱英語版《傷心之地》-《你是唯一》(Only the very best)的是著名的知更鳥樂隊(Cock Robin)主唱-彼德·金斯伯瑞。

彼德·金斯伯瑞不像其他幾位演繹者那樣在舞台上直接扮演過喬尼·奧科弗這個角色,他的方式就頗為正氣,自有一股冷冷的剋制,盡管缺少法語版中那種悲痛欲絕的煽情力量,卻又具備了一種即使不問前因後果也能單刀直入的犀利,非常適合並不了解劇情的流行音樂愛好者來感受歌曲要表達的極度痛苦。彼德·金斯伯瑞的特色在於他的鼻音很重,歌曲因此便帶上了一種在英語流行歌壇中頗受歡迎的藍調特質,再加上配器的方式比較溫和,蒂姆·萊斯的英文歌詞中也沒有提到特意的戲劇情景,這令《你是唯一》既直接又通俗,純粹便以一首流行單曲的面貌出現。

4、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作詞:呂克·普拉蒙東

作曲:米歇爾·貝爾吉

這個深情的版本來自於94年莫甘達劇場版,由魁北克歌手布烏諾·佩勒提耶扮演的喬尼·奧科弗造型剽悍,外形與聲線皆極盡陽剛狂野之能事,與喬尼·奧科弗「不問明天」的麻木人生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相比《星幻》的歷年版本,布烏諾·佩勒提耶的表演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角色姓氏所意味著的「激烈搖滾」(Rockfort). 而在這首慢版抒情《傷心之地》中,布烏諾·佩勒提耶的嗓音表現舒展,顯示出了由低至高游刃有餘的超強實力,以上介紹的幾個版本中,歌手們在唱到真聲部分最高音時都會用一個轉折來進行緩沖,但只有布烏諾·佩勒提耶一人敢於一鼓作氣直搗黃龍,而且他即使在那聲假聲的悲嘆中,最末一記如嚎叫般將力量全部灑出的獨特演繹辦法也不失角色的狂野氣質。布烏諾·佩勒提耶一貫強悍的個人風格和他那把著名的鐵嗓不禁令人懷疑他這個版本的喬尼·奧科弗會不會依然外強中干?94年莫甘達劇場版的《星幻》帶有極其濃烈的魁北克特色,女聲蒼涼男聲有力,並有一種狂暴的性感盤旋其中,將《星幻》的不羈推向了光大,是歷年中非常突出的一版。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cd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40:32

CD推薦之《巴黎聖母院》

劇目介紹:見第五章第一節

1、 法語版概念單CD

Notre Dame de Paris

發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1:04:22

主要演員:諾阿(No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1

概念CD中艾絲米拉達的角色是由美裔女歌手諾阿擔任,諾阿音質渾厚,由她詮釋的《波希米亞女郎》、《異教徒的聖母頌》及《求存》含有一種滄桑且苦痛的內涵,但論及情感流露的自然,那概念版中的艾絲米拉達則遠遠比不上98全劇版中的伊蓮娜·西嘎哈。除了諾阿後來由於唱片合約問題而退出《巴黎聖母院》劇組外,概念版中的其他歌手全被保留到了首演陣容中。

在這張CD銷量的面前,音樂劇迷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這張概念CD在流行音樂市場上大受歡迎,令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未演即紅。作為在正式公演前向大眾推出的一個概念,幾位主演在錄音時仍沒有完全地進入角色狀態,但CD中收錄的16首主打,其創作水準之高整齊劃一,它們選擇性地勾勒出音樂劇的大致輪廓,人們以小見大,情不自禁地從這張概念CD的動聽出發,去揣測整出音樂劇將會是多麼的不同凡響。這張概念CD的錄制及發行為唱片公司、劇組及市場提供了一次熱身,而後便共同期待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國會大廳的石破天驚。

2、 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Intégrale

發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2:16:33

主要演員: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2

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被公認為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相關CD中最有收藏價值的一張。這套雙CD裝禎精美,並附有全部歌詞及大量劇照,而最重要的是,它完整記錄了1998年《巴黎聖母院》首演時震撼人心的全部過程。《巴黎聖母院》獨特之一在於現場演出時音量極大,不論伴奏還是演員的歌聲,在強度上首先便能對觀眾的感官形成沖擊,在這種條件下,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的現場收音仍然沒有變「混」,保持著高度的清晰,演員們的音質甚至細微到氣息都纖毫畢現。

相比概念CD中兢兢業業但總感覺有些貌合神離的演繹,那六位主演在1998年9月的現場表現令所有的巴黎迷們都為之嘆服:詩人葛林果的澎湃飛騰穹頂響徹雲霄,聖母院副主教弗候羅於尊貴中難掩如蟲蟻咬嚙心靈般的痛苦,敲鍾人卡西莫多撕裂般的沙啞令人感慨他的無邊苦難,衛隊長腓比斯光芒耀眼便如同驕陽一般,乞丐王克婁潘狂放憤慨野性難馴,千金小姐百合的怨毒瞬間從花朵般的甜美中裂變……而替代諾阿加盟首演陣容的伊蓮娜·西嘎哈,她扮演的艾絲米拉達儀態萬方,深情且溫柔,以上陣容被巴黎迷們形容為「夢幻」,是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魅力的一個重要源頭。

這套音樂容量比起概念CD來要超出三倍都不止的全劇CD,帶給聽眾的感動又何止要超過三十倍?限於篇幅而無法在概念中展示的《鑽石般的眼眸》、《愚人教皇》、《腓比斯的意義》、《以我居處為家》、《愛之谷》等大量唱段,終於被灌錄在這套雙CD中,令為它們而心醉神迷的人們得以一遍遍地重復聆聽。由於是演出現場收音,台上台下的互動也通過掌聲、喝彩、演員謝幕並返場等形式被記錄在了唱片里,從中可以發現這出音樂劇在當時確實已經深入人心,觀眾收放自如的掌聲既烘託了現場氣氛又不至於打斷演出的正常進行,證明他們對《巴黎聖母院》的結構有著相當充分的了解。

3、 英語版概念單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Anglaise

發行年份:2000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1:03:05

主要演員: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 卡胡(Garou),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史蒂夫·巴爾薩莫(Steve Balsamo),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娜塔莎·聖皮埃爾(Natasha St-Pierre),

嘉賓:席琳·迪昂(Céline Dion)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4

這張CD是在英語版《巴黎聖母院》在倫敦西區著名的多米尼奧劇場首演前推出的概念唱片,著名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昂受邀在其中翻唱了音樂劇的主題曲-《求存》,這作為該CD的一大賣點而被媒體大加渲染。

英文版的陣容比起巴黎國會大廳版來有不小變化,主要是98年陣容里的法國籍歌手都被來自英語地區的歌手所代替,人氣漸旺的流行新貴-澳大利亞的蒂娜·阿瑞娜和在96年版《萬世巨星》中扮演耶穌的英國歌手-史蒂夫·巴爾薩莫分別扮演艾絲米拉達和腓比斯,而早在魁北克版《巴黎聖母院》中即接替居莉·澤娜提出演百合的娜塔莎·聖皮埃爾則與劇組中其他四位同樣來自加拿大的男歌手一起憑借本身的雙語優勢加入了《巴黎聖母院》進軍倫敦西區的壯舉。

但英語版的問題在於劇本的翻譯令人失望,當時劇組請來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得主,《泰坦尼克號》主題歌《我心永恆》的詞作者-威爾·傑寧斯改編法語原版,但沒想到威爾·傑寧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英語版的劇本頗為直白,與原來法語版的意境之間形成了差距,況且威爾·傑寧斯在改寫時沒有很好地衡量過歌詞與旋律之間的呼應,因此令原曲的優美完整也被打了折扣。

英語版概念單CD的選曲與法語版基本相同,只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用蒂娜·阿瑞娜與卡胡的對唱-《囚籠之鳥》替換掉了兩位加拿大男歌手布烏諾·佩勒提耶與丹尼爾·拉瓦爾的對唱-《佛羅倫斯》。這張CD里的歌手錶現總感覺有些似是而非,蒂娜·阿瑞娜和史蒂夫·巴爾薩莫在概念中找不到角色感覺的狀況還情有可源,但是從法語版移植過來的幾位主演們,卻在英語改編面前拘謹得放不開手腳,尤其是詩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布烏諾·佩勒提耶,他在法語版中那種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的超級自信在這張英語版概念CD中卻大打折扣,而且那首作為《巴黎聖母院》氣度標志的《大教堂時代》令人費解的被灌錄得音量很輕,震撼度大大降低。

4、 巴黎莫甘達劇場版全劇雙CD

Notre Dame de Paris Live Mogador 2001

發行年份:2001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時間長度:02:09:41

主要演員:西厄勒(Shirel),傑熱姆·高萊(Jérôme Collet),米歇爾·派斯卡(Michel Pascal),理查·夏厄斯(Richard Charest),奧迪·居里安內(Roddy Julienne),安·梅松(Anne Meson),蘇伊勒·尼高萊(Cyril Niccolaï)

推薦度:***

fig-巴黎聖母院CD-4

這是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第二代陣容的現場全劇錄音,演出地點在巴黎著名的莫甘達劇場,而這一陣容基本上也就是2002年12月-2003年1月赴華演出的陣容。與巴黎國會大廳版全劇雙CD相比,莫甘達劇場版的現場錄音效果依然極其完美,演員們的歌聲及伴奏既有種龐大的空間感,而且質感也非常真實。

莫甘達劇場版在《腓比斯》、《身為神父戀紅顏》、《坐騎》和《迷途知返》這四首唱段的順序上發生變化,《生命擺盪》被改寫成卡西莫多的唱段,另外《艾絲米拉達,你知道》、《奇跡之殿》、《誘拐》及《哨贈予你》中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動。

有巴黎國會大廳版珠玉在前,莫甘達劇場版中歌手們的表現很遺憾地只能被評作「二流」,不僅是實力上的差距,歌手們的感情也不夠投入,從頭至尾都游離在1482年的那場愛恨糾葛以外,這對於至情至性的《巴黎聖母院》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dvd
luanbu發表評論於2004-12-31 18:43:17

3.1.1 《巴黎聖母院》

fig-巴黎聖母院DVD

(1)簡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攜著新年的歡樂氣息,第二代陣容的《巴黎聖母院》與北京和上海的觀眾見面了。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對新興的法語音樂劇毫無概念。沒想到,此番演出過後,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股「巴黎熱」——許多根本不懂法語,同時對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也懵懂無知的人,都被它所深深打動,同時人們追根溯源,最終傾倒於《巴黎聖母院》巴黎國會大廳首演版的無窮魅力。

《巴黎聖母院》DVD攝制於1999年,2001年正式發行,並沒有遵循倫敦西區或百老匯的慣例,即演出下檔前不發行該劇的錄像版。這種開放的姿態不僅使觀眾們得以享受到一場音樂劇盛宴,同時也有效地擴大了該劇在世界各地的影響。

它的包裝極富巧思,將文學氣息與這部音樂劇本身的濃重特質熔於一爐。改編自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同名巨著的這部音樂劇,音樂優美滂沱,七大主演聲色雙全,並以一種極現代的舞台表現方式繼承了原著中無垠的浪漫和熾熱的人文激情。作為法語音樂劇無可爭議的代表性劇目,《巴黎聖母院》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與傳統英美音樂劇截然不同的視聽沖擊。

《巴黎聖母院》的舞台寬20.2米,高8.9米,在演出中除了有一堵石牆作為背景以外,絕大多數時候幾乎都空無一物,這座舞台就像是一幅碩大的抽象畫,同時又具有一種表現主義特有的濃烈色彩與強勁筆觸。在雨果的原著中,巴黎聖母院這座活生生的建築是與具體故事情節分庭抗禮的另一名絕對主角,而聖母院這種奇特的,如人一般的感情在舞台上便通過三根排水獸石柱的緩緩移動而變得生動起來。另外,音樂劇也並沒有省略雨果以一名思想家身份在書中所作的抒發,在相當於原著第五卷的唱段《佛羅倫斯》中,模擬聖母院玫瑰窗的燈光效果使文藝復興三百年過程中人類面對神聖威懾卻終於昂起頭顱尋到自我的畫面彷彿變成永恆一般。導演吉耶·馬烏(Gilles Maheu)以這種大刀闊斧卻蘊涵深意的表現手法令《巴黎聖母院》的意義被隱藏到了印象背後,一方面現代感官與這個1482年古老傳奇之間再也沒有距離,而另一方面,人們再也找不到有比這種前衛更好的方式用來保留原著神髓。

舞蹈在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所佔比重是相當大的,而且,與一般英美音樂劇不同的是,它採用了一種「歌舞分開」的方式。《巴黎聖母院》中的舞蹈場面全部是由專業舞蹈演員完成,因此難度極高,當舞者們以激烈的肢體語言表達劇中人物內心情感的同時,歌手們又從另一層面用歌聲來刻畫人物的心靈,這樣舞台就成為一個多元的立體,也因此觀眾會覺得音樂劇中的人物要比印象中的原型來得更加血肉豐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聖母院》舞蹈中完成特技部分的是法國Yamakasi七人組,相信看過呂克·貝松名片《企業戰士》的中國觀眾們對這七名極限好手的矯捷身姿一定印象深刻,在《巴黎聖母院》中,他們時而倒吊在100公斤的巨鍾內完成種種高難動作,時而沿著石牆背景垂直下降,時而化身為卡西莫多與艾絲米拉達的靈魂盤旋升空,為音樂劇的觀賞度添色不少。

《巴黎聖母院》被譽為最好聽的音樂劇之一,由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譜寫的旋律在兩個多小時內竟然沒有對白的打斷,實在是驚世才華與絕對自信的展現,許多觀眾在第一次觀看《巴黎聖母院》時即被優美的唱段所深深打動,更為其中七位主演的個人魅力而再次傾倒。當《巴黎聖母院》1998年在巴黎國會大廳首演時,七名主演中既有歌壇老將,也有默默無聞的新人,而《巴黎聖母院》暴風雨般的驚人成功不僅打開了法語音樂劇的局面,同時也成就了一次氣勢凌厲的造星之舉:鍾樓怪人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卡胡(Garou)一躍成為法國流行歌壇當年的最大一匹黑馬,而如今卡胡則早已塑成法語流行第一男的金身,另外艾絲米拉達的扮演者-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也從當年的事業初有轉機而一舉當選為法國最受歡迎女歌手,更被媒體稱作為「法語流行抒情天後」。

綜此種種,相信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那座蔚藍色舞台所秉承的寫意精神自序曲伊始便能令你將不通法語無法領會劇中涵義的擔憂拋向腦後。

(2)DVD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巴黎聖母院,又譯「鍾樓怪人」

法語片名:Notre Dame de Paris

類型:音樂劇

發行年份:2001年

發行公司:Pomme Music

視頻:4:3

音頻:杜比立體聲

字幕:法語/英語/西班牙語/丹麥語

容量:D9*1

片長:150分鍾

花絮: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幕後製作花絮

劇本: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

作曲: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導演:吉耶·馬烏(Gilles Maheu)

主演:艾絲米拉達(Esmeralda) – 伊蓮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西莫多(Quasimodo) – 卡胡(Garou)

弗候羅(Frollo) – 丹尼爾·拉瓦爾(Daniel Lavoie)

葛林果(Gringoire) – 布烏諾·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腓比斯(Phœbus) – 派特利·費奧伊(Patrick Fiori)

克婁潘(Clopin) – 呂克·梅爾維耶(Luck Mervil)

百合(Fleur-de-lys) – 居莉·澤娜提(Julie Zenatti)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單刀直入原聲大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