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電影(藝術家)的影評
《藝術家》影評
《藝術家》的成功在於它獨到的細節處理和故事情節中對人間純情的贊美。另外加上它的創新,以無聲和黑白電影的形式進行,在現在一開始看起來別扭,但是影片確實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加上它的背景音樂和恰到好處的字幕,還有對畫面的處理。看完之後,滿是敬佩之情。
電影講述了一個習慣演無聲電影的好萊塢巨星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對他的演藝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他的演藝生涯中他認為,電影演員就只需要用自己的表情來表演而不需要語言,並且他認為有聲電影很不嚴肅,並一直妄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家,不需要去順著這樣一個他看起來不正確的發展方向。他的老闆告訴他有聲電影才是電影的未來,他驕傲的回答他:你去擁抱未來吧。然而,他的未來自然是被這個時代所淘汰,但幸運的是電影並沒有把他的處境從以前的星光熠熠一下變得一塌糊塗,而是給了他一個喘氣的機會,這樣看起來很容易讓人接受,而在中國的電影更喜歡使用天上地下的猛然間的變化來打動人。男主人公是那個過渡時代那些接受不了有聲電影的巨星的代表。相信在當時有很多像他這樣的藝術家。後來的他,電影中的情節很自然的去講述,故事情節順著正常人的思維去發展,而在中國喜歡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沒落,他的自殺,影片中每一個情節的發展都是那麼自然,卻時時都在牽著觀眾的感情。有很多的電影我看完之後再去想電影的情節就想不出來了,但這部電影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再讓我去想的時候我還會想起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細節。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他的細節。
細節一:芭比——這個一直狂戀瓦倫登的粉絲,一次偶然成為了瓦倫登生命中的神秘女郎。芭比去當群眾演員,瓦倫登在後台告訴她要想當演員,就一定得有自己的特點,並在她的右嘴角上點了一個痣。細節設計的很好,自然的大家就會想到在以後的時間里,芭比都會帶著這顆痣,相信很多的觀眾都會有去注意一下芭比是不是還帶著那顆痣,影片自然也會這么安排,這讓觀眾有了在觀影時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滿足感。因為電影是按照觀眾的想法發展的,很容易讓觀眾去接受。
細節二: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後,瓦倫登的電影自然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受不到觀眾的青睞。當他抱著那隻一直陪伴著自己的那隻狗去觀看有聲電影的時候,有個女士把他攔下來跟他聊天,並誇他的狗很可愛,瓦倫登說了一句話:要是會說話就好了。這個細節有雙重的意思,好像聽起來瓦倫登有了一點點的覺悟,潛台詞好像是如果當時他能開口說話的話,生活或許不是這樣的。
細節三:影片一直在用著一種很獨到的方法來展現一個人的內心。專業方面的術語我說不出來這是一種怎樣的手法。第一次,在芭比和瓦倫登演完第一場戲的時候,芭比用自己的手伸進瓦倫登掛在衣架的衣服上的袖子里,把自己的手當做是瓦倫登的手來擁抱自己,看到這一點我感到這個畫面處理的真的非常巧妙。第二次,瓦倫登在火里逃生身體恢復之後,來到了一家服裝店的櫥窗前在鏡子里比量著那件衣服,一是說明他的落寞,沒錢進入那一家服裝店,更多的是他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吧。
細節四:瓦倫登發現他拍賣會上所賣的東西都是被芭比買下來的時候,他一個個的去揭開蓋在那些物品上的布的時候,我在想第一個揭開的會是一件什麼有代表性的東西呢,是他的畫像?還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是他的畫像,但畫像卻是最後一個被揭開的,而在這時瓦倫登的感情也一下到達了高潮。
細節五:字幕的處理
多一句則多,少一句則少。
每句重要的話都用古老的無聲電影的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在最後他們小區保安的話卻沒有用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出來,如果展現出來的話我想可能會很蒼白吧。處理的非常高妙,言辭的激烈都讓觀眾去想像吧。
細節六:影片在瓦倫登拿起手槍准備自殺的時候的字幕中出現一個」BANG「看到這里,我想每個觀眾的心都會揪一下,覺得事情的進程怎麼沒有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發展呢,隨後出現的畫面是不會開車的芭比將車撞在樹上迫使車停下來,發出了一聲」BANG「又是一個巧妙的處理,畫面結束之後一樣的敬佩之情。
細節七:瓦倫登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影片,可見情感與一個人的行為結合的是多麼的好,一個人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驕傲,這是多麼的令人可惜,同時燒掉的還有他一直放不下的驕傲。在火燒起來的時候,他又竭力去保護一盤膠片,我一直在想他保護的那盤膠片是哪部電影呢,是他沒落的時候自編自導自演的被人稱為瓦倫登演而優則導的那部影片嗎?仔細一想自然又不是,電影沒有急著去告訴我們,而是在芭比去醫院看望他的時候由芭比打開的,瓦倫登從來沒有用語言去表現他對芭比的愛,而是用生命去保護他們的回憶。
在感情表達方面:
如果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明星沒落的事情發生,應該會有一種世態炎涼的現象的出現,中國電影中的芭比可能會只顧自己的事業發展,也許早就會遺忘這樣一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明星,看當今的影視圈和社會,每一個明星出了緋聞,或是有個人沒落,人人」敬「而遠之,免得惹一身騷,脫不了干係。
瓦倫登失敗之後,還有一個芭比能無時無刻關注他,關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關注他的生活,關注他的內心。還有一條狗能在危難時刻救他的命,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科頓也在一直關注他的發展,而且趕都趕不走。瓦倫登相比一些中國的明星他是幸福的。
在最後完美的二人踢踏舞表演中,震撼了所有的在場人。他們的默契是深厚的感情積淀下來的。在芭比說出"相信我,我覺得至少有一件事你應該去試一下"的時候,相信所有的觀眾在一瞬間肯定又在揣測他們會去做怎樣的一個嘗試呢?最終的踢踏舞觀眾看完又會不禁想起以前的情節吧。第一次合作,二人隔著幕布跳踢踏,那一次是瓦倫登在以一種玩笑的方式在努力的去帶起芭比的熱情,而最後,是在瓦倫登潦倒的時候,芭比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贏回他的自信。
看這部電影,我們要忘記這部電影的成功與五項奧斯卡獎去感受一下內在的感情與電影高超的手法。
影片還有一個成功在於大多場景是無聲的,觀眾不用去找翻譯的版本就能看個大概,適合每個國家的觀眾去看。感情和敘事也是符合各國觀眾的口味。
2. 雅克德米的電影風格怎麼樣,如何評價他的風格
在我看來,雅克·德米的電影風格獨樹一幟。
雅克·德米(Jacques Demy),1931年6月5日生於法國南特,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代表作有《盧瓦河谷的木鞋匠》《蘿拉》《瑟堡的雨傘》《柳媚花嬌》《模型商店》 《懷孕的男人》 《二十六日的三個預定位》 等。
雅克·德米的電影故事性很強。電影中的音樂、畫面極具視覺上的沖擊力 。雅克·德米的大多數電影作品都充滿了街頭藝人,仙女,工人,奇怪的雙胞胎,充滿幻想的藝術家或賣電視機的商販。
文章結束了,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點贊轉發啊!
3.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4. 《藝術家》是哪一國的電影
最佳影片:《藝術家》(法國)
導演: 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編劇: 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主演: 讓·杜雅爾丹 / 貝熱尼絲·貝喬 / 約翰·古德曼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比茜·圖諾克 / 佩內洛普·安·米勒 / 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官方網站: weinsteinco.com/sites/the-artist/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比利時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1-10-12(法國)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大藝術家(台) / 星光夢里人(港)
.
藝術家的劇情簡介 · · · · · ·
1927年,喬治·瓦倫丁(讓·杜雅爾丹 Jean Dujardin 飾),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會逗得觀眾捧腹大笑。他的愛犬是黃金配角,其他女演員只有靠邊站的份。一次,面對媒體采訪,他無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現欲超強的女子佩皮·米勒(貝熱尼絲·貝喬 Béré nice Bejo 飾),盡管後者搶鏡出風頭,但是他還是儒雅以待。不過,這則頭條新聞卻壓過了他的新戲,老闆極為不滿,老婆也醋性大發。後來,佩皮闖盪好萊塢,恰好與喬治重逢,這令他心神不寧,演戲頻頻NG。後來,與老闆鬧僵的喬治,決定自立門戶,自編自導自演。與此同時,佩皮卻藉助有聲電影的契機迅速躥紅,成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終,他的默片與她的有聲片檔期撞車,一場在新與舊、情感與票房的爭奪戰拉開序幕……
本片獲69屆金球獎最佳音樂片/喜劇片,讓·杜雅爾丹獲最佳音樂片/喜劇片影帝,及 64屆戛納... (展開全部) 1927年,喬治·瓦倫丁(讓·杜雅爾丹 Jean Dujardin 飾),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會逗得觀眾捧腹大笑。他的愛犬是黃金配角,其他女演員只有靠邊站的份。一次,面對媒體采訪,他無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現欲超強的女子佩皮·米勒(貝熱尼絲·貝喬 Béré nice Bejo 飾),盡管後者搶鏡出風頭,但是他還是儒雅以待。不過,這則頭條新聞卻壓過了他的新戲,老闆極為不滿,老婆也醋性大發。後來,佩皮闖盪好萊塢,恰好與喬治重逢,這令他心神不寧,演戲頻頻NG。後來,與老闆鬧僵的喬治,決定自立門戶,自編自導自演。與此同時,佩皮卻藉助有聲電影的契機迅速躥紅,成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終,他的默片與她的有聲片檔期撞車,一場在新與舊、情感與票房的爭奪戰拉開序幕……
本片獲69屆金球獎最佳音樂片/喜劇片,讓·杜雅爾丹獲最佳音樂片/喜劇片影帝,及 64屆戛納影帝。
5. 《藝術家》是一部什麼影片
《藝術家》是一部:
充滿詩意而動人的純音樂劇,盡管沒有台詞,但它卻在無聲中講述了一個永恆的浪漫故事。默片就是無聲電影。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是現代電影的誕生日,此時的電影還是無聲的。
其實,錄音技術在當時已經被發明出來了,不過電影依然啞了很久。早年的電影觀眾們最多在無聲電影現場,聽聽樂隊演奏的、供烘托氣氛用的背景音樂。
相關如下
有聲電影遲遲不能出現,是因為做不到「音畫同步」。同時用留聲機、電影機播放聲音和畫面,只是折中的做法,效率低且無法適應工業量產。人們需要這樣一件電影設備,它可以同時記錄下聲音、畫面,並存儲在同一載體上。
一位牛人在關鍵時刻出手了,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宣布發明了有聲電影。此後,經過大約10多年的改進,有聲電影逐漸進入了電影工業。盡管無聲電影大師們對此很抵觸,但終究擋不住市場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後期,默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電影《藝術家》以(幾乎)全程無聲的形式講述了在默片衰敗之際,一位默片明星經歷的種種風波。不 管怎樣,作為電影觀眾來說,這些創造電影藝術的前輩都值得致敬。《藝術家》就是這樣帶給我們歷史的重溫,導游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用最大膽的手法,重現 了黑白默片時代的輝煌。
6. 關於奧斯卡獲獎電影《藝術家》有什麼評價
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頭,卻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風險。在法國本土,正是因為電影宣傳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樣給人留下的復古印象,票房未達預期,片方只好決定憑借奧斯卡提名的風頭,在奧斯卡頒獎後再入影院重映,試圖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國家,它也很難叩響影院的大門,譬如筆者所在的荷蘭,藝術院線的上映也不過寥寥數周,普通院線也僅因為奧斯卡該片的提名,才遲遲跟上了上映的腳步。而在美國,《藝術家》摘得金球獎,雖是目前奧斯卡的第一大熱門,但目前美國人似乎尚未買法國人的賬,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擴大展映,票房卻低得讓人匪夷所思,根據北美票房統計機構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一部默片。
7. 23.電影《藝術家》用黑白無聲片的形式展現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這段歷史。()
答案選擇是。
電影《藝術家》劇情梗概:
1927年,好萊塢的當紅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才華洋溢,無人不識,偶然機會下邂逅了小影迷Peppy Miller。
Peppy熱愛表演,立志要在演藝圈干一番事業,可是苦無機會,直到因緣際會下獲得George的提攜,終由寂寂無名的小配角搖身一變成為萬人新偶像。原本越走越近的兩人,卻被命運越拉越遠。
時移世易,隨著有聲電影的崛起,默片逐漸被淘汰、遺忘,George縱然堅守信念,仍不敵無情的時代巨輪和喜歡追求新鮮感的觀眾。後來更適逢經濟大蕭條,George和Peppy的身份地位大逆轉,名望、金錢、自尊頓成他們愛情路上的障礙。
飽受挫折的George變得一蹶不振,但Peppy依然不離不棄,希望能助他東山再起。情義交織的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8. 哪裡有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的精彩影評
近年來,除了商業大片喜歡復雜的大框架大場面,那些稍稍表露一絲人文關懷的劇情片,都喜歡可速戰速決、無需太費腦筋的小格局電影形式,這或許也是頭幾年編劇罷工沖擊影視娛樂業所造成的雙刃劍後果。已無所謂作家導演或非作家導演了,總之盡力成為全能型導演,依賴外界的越少越有安全感,也就越有主動權。不過,因此找原著小說改編,且導演身兼數職,還要算好成本利潤的會計賬,必然有他的局限性。
當然,這種「局限」可能一點都沒影響到各位電影大亨荷包鼓起,名聲鶴起。浮躁的大氛圍,找不到誰是淡定的了,只能找相對低調浮躁的。小格局,只要拍出一樣深入人心的,就是傑作。所以《國王的演講》《黑天鵝》都被奧斯卡寵幸了,《127小時》裝成大片被粉絲供奉成勵志寶典,像默片致敬的《藝術家》也成為84屆奧斯卡的起搏器之一。而1994年奧斯卡的輝煌——《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低俗小說》《烈日灼人》《獅子王》恐怕很難再現了,即便那個時候有些導演也力爭全能,但他們在劇情上力求的「大氣度」,都被現今小家碧玉的「裹腳布」悲哀地裹纏住了。想想花大價錢,蓋一個蝸居,這必然是一種遺憾。
可是,這就是現如今整個電影行業的現狀,電影大師們要麼燒錢買快感,要麼把家庭錄像拍成電影,反正,盡早投放市場,收回成本就萬事OK啦。看電影的人再龜毛挑剔,也只能盡早適應,否則就是自己找別扭了。我就是這樣適應的,前一段時間,我鼓足了勁兒為波蘭斯基的《殺戮》鼓掌叫好,現在我又發現了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掌聲再次響起。
如上所言,去年在東京電影節成為大贏家的《觸不可及》便是一部小格局化影片。真人真事改編,劇情極其簡單,就是講述一位全身癱瘓的中年貴族菲利普,與看護他的黑人青年德瑞斯,共同走過的從相識到相幫到相知的友情歲月。這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大嘴美女茱莉亞.羅伯茨的老電影《留住有情人》,不過,選取了另一種更溫暖更快樂更輕松的視角,且用事實講話,命運之神也不總是留下悲劇讓人緬懷。
《觸不可及》一開場,就讓看客大呼過癮,這應該是全劇走向成功的開門紅。節奏、畫面、音樂,無不投觀眾所好,也許,給人先入為主的「好印象」,有時也是導演得以繼續超常發揮的小動力。接下來利用首尾相連的倒敘方式,引出了電影的中心內容,菲利普如何對德瑞斯這位護工「一見鍾情」,德瑞斯的生計又是如何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機緣中得到解決的。總之,全劇看下來,很過癮,小巧而緊湊,精悍又不失柔韌。我以為的不足之處,僅在最後為「錦上添花」而露臉的真實的「菲利普與德瑞斯」身上,雖然只有幾秒鍾的畫面,但倆人過於內斂默然的真實狀態,多少干擾了弗朗索瓦.克魯塞與奧瑪.賽成功塑造出的那種平等、信任、愉快的共處氛圍。
而回到劇情中,除了兩位主角各秀各的演技,分庭抗禮,奪人眼球的還是迎合觀眾的各種電影技巧與手法。本片導演也不懼「落俗套」的罵名走上了「掉書包」的賣弄之路,這也沒什麼不好的,有時,對某一物大愛至無言時,就只有赤裸裸的膜拜了。伍迪艾倫大愛巴黎,在《午夜巴黎》中痴醉般秀他的藝術底蘊,這讓他擠進奧斯卡提名中不說,還讓他在千萬粉絲的心中變得更可愛了,這不就成為美談了么。
何況,歐洲人本來就有炫耀的資本,肖邦,舒伯特,柏遼茲,貝多芬,巴赫,庫爾貝,莫奈,梵高,……各類藝術大師有名或無名,不知要數到何時。而《觸不可及》的導演在很自然的人物「個性沖突」中,藉助音樂無國界的魔力,很深刻地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既讓電影賞心悅目了,又賦予了音樂崇高的使命,順便傳達了消除人與人間冷漠距離的美好願望。
可以說,有音樂的橋段都是讓我特別喜歡的。菲利普生日派對上,德瑞斯對古典音樂直觀的表達,幽默之外,實在太現實生動了。德瑞斯的舞技,在華麗滂沱的古典音樂之後,伴隨風流倜儻的現代音樂,Earth Wind and Fire的歌曲《Boogie Wonderland》,又為我留下了一個美妙的回憶片段。跳傘那段,插入《Feeling Good》,情景交融,又是段美好的視聽享受,這首被無數人翻唱,又在百老匯音樂劇及很多部電影里現身的經典歌曲,成了名副其實的客串專業戶。
音樂是能夠掃走陰霾的,還能把它的心情傳遞給人類。《觸不及防》的氣質便是無盡的歡樂,即便依託在主人公殘疾的病痛里,還時不時點綴上嘲諷社會的灰色地帶,但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則是希望與樂觀的精神。這樣想來,我就要把《觸不及防》歸類為勵志影片了,這也是它招人待見的真正原因,跟《三傻大鬧寶萊塢》《陽光姐妹淘》一個主心骨,讓人帶著淚感受笑的滋味。
以下完全可以無視。只是想借《觸不可及》再胡扯一氣!
我個人認為,這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精彩、都瘋狂、都物質、都冷漠的俗化世紀,「勵志」產品——以慰藉靈魂為目的的勵志產品,成為了緊俏的供不應求的暢銷品。不過,同為勵志產品但在勵志效果上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有找樂圍觀型的,有羨慕嫉妒型的,有偷偷崇拜型的,有真心神話型的,還有心生悲憫型的。
小報會追隨「微笑哥」,因為哥說了,別給他找工作,他撿錢就把西藏玩了一圈。很多人聽聞便囧了,人這一輩子做牛做馬不就是想像「微笑哥」一樣隨心所欲地活著么。這勵志,就是無所謂讓人圍觀型的,您逍遙您的,我們拉我們的磨。
或許,隨心所欲的前提一定是要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的,可是趙老師在春晚上對全國人民說的話,聽著也挺深刻的,人最可悲的就是,人沒了,錢沒花了。
這也不絕對!錢沒花了,看這種情況在哪兒?要是在歐洲,在巴黎,一棟無需擔心被拆的祖屋,就能蔭蔽子孫後代。即便倒了點霉,也能像電影《觸不可及》里的男主人公菲利普一樣,比健康的人活得還體面,還有尊嚴。宅也宅得特有品位,要談個網路愛情也不會遭遇「見光死」,而且除了擁有傳記小說、傳記紀錄片,還能拍個唯美的勵志電影,感動死個仁兒。
顯然,微笑哥是我說的第一種。他跟最近狂瘦下來的芙蓉姐姐比,勵志的效果還是欠些威猛。芙蓉姐姐示範了第二種,幾乎讓所有跟她一起成長起來的網路P民學會了「自省」,拯救胖妹、丑妹、無望妹的未來於渺茫之巔,更讓那些想借網路杠桿鯉魚跳龍門的各種奇葩信心暴漲。數落著姐姐,還不得不承認人家有一手,這就是酸溜溜十分生活化的「勵志」產品。
偷偷崇拜型,這個就比較小眾了,因為它遵循那樣一句話,這人最好是草根平民出身,還必須比別人優秀很多,不能是一點點,至少要把別人甩出好幾條街,那他這勵志效果就出來了。喬布希就是最好的例子,96年以前他還跟果粉們藏貓貓呢,或許那時沒人真心捂眼睛在找他,當他推出Ipod隨身聽後,他終於有了不辯自清的威力,但也不算足夠強大,等地產界的「任叔」都能用蘋果洗涮他的人民公敵之名後,喬布斯成了真正的「勵志帝」。可是「偷偷」二字變成光明正大,這跟他的離世是否有關系,就不好說了,但不能否認他生前並非一帆風順。
真心神話型,這個多半針對那些作古或虛幻的勵志人物。比如梵高、曹雪芹、穆索爾斯基等等,他們的價值,在生前未被認可,那麼就在後世予以補償吧。這種勵志人物可以給人精神治療,抱有藝術夢的人,心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標桿,在想要放棄理想時,想到他們,又有了堅持一會兒的勇氣。虛幻的,就更好找了,灰姑娘、蝙蝠俠,V怪客,洪七公,喬峰大哥等等哪個不讓你真心喜歡呢。
心生悲憫型,多半出現在影視劇中,就像《觸不可及》這類從給予「同情」中感知幸福。《阿甘正傳》是這類,《我的左腳》《雨人》也是這一類,反正勵志英雄們似乎都遭遇了一些身體上的不幸,用這些不可扭轉的悲劇換得一種超越大眾的稟賦、才華,他們被人們仰望,而心底里隱藏著「優越感」的凡夫俗子,自然能夠容忍他們的偉大了,也就心生出了悲憫,視其為心中的勵志偶像了。
我胡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勵志電影確實深入人心,勵志人物也永遠是電影故事裡的主角,隨便拍一個,就能成賣座的搖錢樹,只要看出了現代人內心的空虛。
9. 對呂克貝松的評價
姓名:呂克·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國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職業: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
呂克·貝松 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後,回國後擔任副導演。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且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於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如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法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10. 法國經典電影推薦
法國經典電影推薦:
1、天使愛美麗
《芳芳》是最著名的經典法國片之一,這部浪漫愛情電影講述了即將結婚的見習醫生亞歷山大邂逅香水專業的學生芳芳後墜入情網,在芳芳與未婚妻間矛盾掙扎,陷入靈與肉的兩難境地難以抉擇的故事。
法國式的浪漫和蘇菲·瑪索的美麗在本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該片曾獲得戛納電影節最受歡迎電影,也是當年法國最賣座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