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法國電影的名字
空中決戰
原文片名 :LES CHEVALIERS DU CIEL
中文譯名 :空中決戰
英文名稱:Sky Fighters
出品國家 :法國
出品年代 :2005年
影片長度 :102分鍾
首映日期 :2006年6月23日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引進
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分公司 發行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協助推廣
影片導演:吉拉爾·皮雷(Gérard Pirès )
影片主演 : 伯努瓦·馬吉梅 Benot Magimel .....Capitaine Antoine "Walk'n" Marchelli
科洛維斯·科爾尼拉 Clovis Cornillac .....Capitaine Sébastien "Fahrenheit" Vallois
阿麗斯·塔格里奧妮 Alice Taglioni .....Lieutenant Estelle 'Pitbull' Kass
Géraldine Pailhas .....Maelle Coste
菲利普·托雷頓 Philippe Torreton .....Bertrand
Rey Reyes .....Leslie 'Starst' Hedget
Jean-Baptiste Puech .....Ipod
Christophe Reymond .....Stan
塞德里克·舍瓦爾姆 Cédric Chevalme .....Bandit
Frédéric Cherboeuf .....Tala
Yannick Laurent .....Grizzly
Alexandre de Seze .....Bunker
Axel Kiener .....L'Ankou
Mathieu Delarive .....Wanai
Simon Buret .....Jackpot
Vincent Cappello .....Jeff
Eric Poulain .....Capitaine Kleber
Laurent Jumeaucourt .....Lt Boutier
Philippe Herisson .....Colonel Esbly
Jean-Michel Tinivelli .....Colonel Farge
Olivier Rabourdin .....General Commission
Sidney Wernicke .....Lavigne
Jean-Yves Chilot .....Houdon
Pierre Poirot .....De seze
Omar Berdouni .....Aziz Al Zawhari
Peter Hudson .....General Buchanan
Hervé Berty .....Roger
Jean-Raoul Lacote .....A Fighter Pilot
Oulage Abour .....Kawaj
Tony Amoni .....Altilaiti
【內容簡介】
在英國法保羅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飛行表演時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蹤。安東尼· 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盧瓦上尉奉命率巡邏小隊立即出發尋找失蹤的飛機。很快,他們發現了幻影2000的蹤跡,它躲到了一架法航波音747客機的下面。駕駛員很快發現了安東尼和塞巴斯蒂安,並且進入了戰斗狀態。安東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棄跟蹤,但是已經為時過晚。幻影2000即將攻擊塞巴斯蒂安。安東尼為了保護隊友不得不向幻影2000發動攻擊。
這次事故不過是一場巨大陰謀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終目標是法國國慶日香榭麗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習……
【關於導演】
本片由法國著名導演吉拉爾·皮雷傾力執導。1998年,吉拉爾·皮雷執導的驚險喜劇影片《的士速遞》(TAXI),曾一舉拿下當年的法國票房冠軍,觀影人數高達640萬,票房過億。之後,他一直未有新片出籠,直到2001年拍攝了和《的士速遞》題材類似的《極速騎手》(Riders),影片於2002年在法國上映後引起新一輪的急速電影風潮。同一年,吉拉爾又拍攝了一部極盡幽默搞笑、驚險動作於一體的《法國間諜》(DOUBLE ZERO)。該片是對美國間諜喜劇片《Spies likes us》(《像我們這樣的間諜》)的重新翻拍,法國電影人的精心製作和法國演員的精彩演繹為影片注入了特有的法國式喜劇風格。
【關於主演】
片中安東尼·馬歇里上尉的扮演者是法國一線紅星伯努瓦·馬吉梅。12歲時他在《解放報(Libération)》看到「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Life Is a Long Quiet River,生命是一條靜靜的長河,1988)的試鏡廣告,參加了這次角逐並成功贏得主演機會。在這部Étienne Chatiliez執導的電影中,他塑造的Momo一角極為成功,令他一舉走紅,獲得廣泛關注。
此後他參演了一系列電影和電視表演。16歲時他決定從學校輟學,專心從事表演事業。由童星起步,他順暢地完成了從青少年到一些更成熟的角色的轉換。
在演技方面,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和許多世界級的導演合作過。André Techiné的「Les Voleurs」(The Child of the Night,夜夜夜賊,1996)一片使他獲得當年愷撒獎最值得期待男演員獎的提名;Michael Haneke的「La Pianiste」(The 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2001)則幫他贏得了當年戛納影帝的桂冠。他和Juliette Binoche共演了1999年的「Les Enfants Siecle」(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史詩情人),演繹喬治•桑和繆塞的愛情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他同樣與這位長他10歲的女演員墮入情網。
在出演了許多知名或重要的文藝片之後,他近年來對動作類型的電影發生了興趣,如「Nid de guêpes」(The Nest,獵豹行動/奪命蜂巢,2002)和「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暗流2:末日天使,2004) 等。
B. 鋼琴教師的內容簡介
《鋼琴教師》是由德國、波蘭、法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31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邁克爾·哈內克執導,伊莎貝爾·於佩爾、伯努瓦·馬吉梅、安妮·吉拉爾多、蘇珊娜·羅莎、烏多·塞米爾等主演,於2001年5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近40長期禁慾的女鋼琴教師,被年輕帥氣男學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兩人展開了連串病態暴力性冒險的故事。
《鋼琴教師》劇情介紹:40歲的Erika Kohut表面上是一個優雅的鋼琴老師,外形獨特、氣質出眾,但對學生卻無比嚴厲。一切都是她面對自己的母親無休止的折磨——專制又無理,令Erika的各種慾望都無法發泄。
Erika每每躲在廁所用剃刀傷害自己以求快感,嗅著內褲上的味道以發泄慾望,還去租看色情錄像帶。於是當18歲英俊沖動的Walter闖進她的生活時,一切都改變了。他們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為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厭倦了這種關系。
(2)法國電影鋼琴教師不錯擴展閱讀
《鋼琴教師》角色介紹:
1,愛莉卡
年屆40的鋼琴教師,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以對學生嚴格出名,與母親同住。外表賢淑的她唯一的發泄管道是去錄影帶店看色情影片與到露天電影院看情人們做愛以宣洩情慾。
2,華特
維也納音樂學校的學生,活力十足、人格奇異的金發男生。亟欲拜愛莉卡為師,同時也闖進了愛莉卡的生活。他對愛莉卡進行了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互相以精神與肉體虐待對方。
3,媽媽
愛莉卡的母親,年老但控制欲強烈。在她異常嚴厲的管教下長大,導致愛莉卡壓抑矛盾、欲求不滿的個性。她和女兒互相折磨,日日爭吵。
C. 有哪些不錯的師生戀電影
1、鋼琴教師法國/2001
40歲的Erika Kohut(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 飾)表面上是一個優雅的鋼琴老師,外形獨特、氣質出眾,但對學生卻無比嚴厲。一切都是她面對自己的母親無休止的折磨——專制又無理,令Erika的各種慾望都無法發泄。
講述青春期的女孩們:跳水隊的Di、Lily、Poppy、Laurel、Rosie和Fuzzy 是學校里最風光的孩子,她們迷戀著她們優雅而個性張揚的女老師G小姐,然而,西班牙女孩Fiamma的來到打破了這種平靜,G被Fiamma的美麗高貴所誘惑。
影片前半段小清新,女孩子的長相和水中戲都美得驚人。後半段畫風突變,人性的弱點一點點剝開,令人心驚。
D. 鋼琴教師的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著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為符合醫學上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臨床解釋:(病患)不斷地為了重復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准確、強迫性的搜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復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於是否能做到「准確」的不確定性焦慮,…這個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s)和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以及貴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並嗅著別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內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復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慾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准確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准確」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里,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著自己、要求他照著她信中的規則內容對她施暴。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慾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隨著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慾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里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更深一層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著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復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里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曖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游戲」的態度處理這段關系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只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確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著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爭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慾的著裝帶著極強烈的自虐象徵。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里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內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並存的狀態,讓人嘆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眾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並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著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內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眾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復雜曖昧。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徵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產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桿前看著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眾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桿之內。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眾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著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慾望。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沖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態者之間的意外沖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里,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里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於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於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沖突,認知沖突……沖突的劇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E.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5)法國電影鋼琴教師不錯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F. 《鋼琴課》《鋼琴教師》
《鋼琴課》女主角 霍利·亨特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小時候一直在遼闊的牧場里長大。田原曠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開朗的性格。早在幼年時期,她的父母就注重開發她的天賦,於是她得以在一部影片中飾演了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這個角色,不過這一時期的她還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霍利前往匹滋堡的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學習戲劇並獲得了學位。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霍利來到紐約尋求事業上的發展。霍利在貝思·亨利的一系列南方哥特式作品中出演了角色,其中包括《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和《爆竹皇後》(The Miss Firecracker Contest)。1982年,霍利又來到了洛杉磯,首度在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執導的《寶貝夢驚魂》(Raising Arizona)中出任主角,據說當初片中的角色正是為她構思的。1987年,她因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中飾演了電視台新聞製作人簡·克雷格(Jane Craig)的角色而名聲大噪,從此她邁上了一個明星的成長之路。片中她將那位古板、脆弱、可笑還有點自以為是的女記者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這是她演藝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她開始真正走向舞台的中央。1993年,霍利主演了《鋼琴課》(The Piano),在片中成功飾演了一位紐西蘭農場主的啞巴少婦,通過對眼神及肢體語言的刻畫,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強化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並從此蜚聲國際影壇。1995年,霍利改變風格,與動作片明星西格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合作出演驚險片《疊影謀殺案》中,片中她飾演一個走出恐懼的陰影,面對現實,並與兇手作斗爭的心理學家。之後她又出演了朱迪·福斯特導演的《冤家一族》等幾部影片。2003年霍利主演了《芳齡十三》(Thirteen),這是一部真實得令你不得不信的影片,講述了一個姑娘陷於毒品、性和暴力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她也因出演此片而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Carnegie Mellon大學戲劇系畢業。15歲登上美國紐約的舞台,1981年在《The Burning》中獲得一個小角色而進入影壇,1987年以《撫養亞利桑那》成為主角,稍後以《收播新聞》成為紐約、洛杉磯、全美影評人協會以及柏林影展影後。1993年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獲得坎城影展以及奧斯卡最佳女演員。
《鋼琴教師》女主角伊莎貝拉·於佩爾誕生自一個典型的法國巴黎中產家庭,在五個孩子中,她是最小的那一個。13歲那年,她已經決定投身演藝事業。1968年,她參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個電影角色,即Nina Companeez的「Faustine Et Le Bel Ete」。1973年,她又在Claude Sautet的電影「Caesar and Rosalie」中扮演了Romy Schneider(羅蜜·斯耐德)的妹妹。第二年,在Bertrand Blier偉大的作品「Going Places」最後一幕中,與Gerard Depardieu(傑拉爾·德帕迪約爾)合作,塑造了一個滑稽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70年代逐漸走紅,成為享譽歐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編織的女孩》打開國際知名度,1978年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獲戛納最佳女演員獎。赴美主演大製作《天國之門》,可惜影片在市場上挫敗,也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鋼琴教師》再度榮獲戛納影後獎。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法國頂級明星,和凱瑟琳·德納芙、伊莎貝爾·阿佳妮一起,成為影壇最耀眼也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
G. 鋼琴教師是哪國的電影說的什麼意思
法國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
劇情:年屆四十姿色漸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她與專橫霸道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沒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沒有。艾麗卡感到異常的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泄性慾望。導致了她嚴重的變態性心理,有意無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經成了她內心綳的最緊的一根弦,連變態都變的那麼變態,人性的陰性的張力可見之大,令人不寒而慄。她的人生因為一個學生的引誘而改變了……
H. 求鋼琴教師故事梗概
這個影片故事你可以在網路里找到,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和表述,也許能幫助解答你的提問。覺得那裡面寫的不錯,相對來說是我看過眾多的評語里較准確和客觀的一篇文章。我的表達力有限,寫的也不怎麼樣,重復的話在此就不多說贅言了。藉此機會,補充一下個人觀後感吧,見笑了。
其實靜下來認真看會發覺這是一部好片,難怪當年得獎。
每個人的性格和言行、心態的形成變化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有很多細節可以驗證。導演用他的方式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得很到位,主題和隱意貫穿包含在劇情內容中,層層遞進。。呈現在觀眾面前又如此真實清晰,讓人直面自我引發思考。
觀眾對這類電影的感受和看法可能不盡相同,這也和各自的生活環境,經歷和成長教育等有關,還有一種天生本能的感受力。
一個那樣的母親和女兒。。只有母女倆長期為伴,兩個人有共同的問題,都精神失常,這也和母親的性格有關。兩個病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一個房間,同床而眠多年,那種狀況和心情可想而知。不逼瘋或發病才怪,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女主似乎已習以為常,選擇被動接受和勉強忍受著。逐漸變得扭曲,異常和失控,還有點精神/人格分裂。病態的心理狀態,內心沖突和矛盾的激烈,身心疲憊,壓抑。。終有一天會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顯而易見,那是一個單親家庭,由於母親對她從小就管教嚴厲,苛刻,甚至不近情理,無理取鬧到不可理喻。有一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有道理的,在這同樣適用。所以她有一種逆反心理,但苦於始終沒能真正有效的疏通和解決,問題無法根治。復雜矛盾的心理讓她很苦悶,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在其母親的影響下,無形的反抗情緒也更強烈,又得不到及時的宣洩,反之,母親的這種控制欲又「傳染」到了她的身上,介於控制和反強迫之間,兩者皆有。畢竟是她的母親,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母親,使得她的一切不合常理也有了合理的解釋和理由,就變得不足為奇了,直到後面她對母親做出了那樣極端瘋狂的事。找不到正確合適的出口和渠道,錯誤的思想認知又用了錯誤的行為方式來緩解和釋放,也只能是暫時的痛快,事實問題還是存在,沒有解決和改變。在她的內心實際上是孤寂的,又不能對外界或他人傾訴以尋求幫助,似乎也沒人能幫的了她,很多外在和內在的因素都局限和束縛捆綁住她,越掙扎越徒勞越深陷其中。。無限循環沉淪。
她是個鋼琴老師,這也是本片的片名,不是諷刺,是點題。在一份體面,外界尊重仰慕的職業下的那個人,就是本片的主角,社會角色,聲望,輿論等讓她更不敢和輕易吐露自己的秘密或者說難言之隱,同時也讓她倍感壓力。她只能想到通過自虐的方式來排解,這是種最直接的刺激,也是種很深的自殘,從而來獲得一時的安慰和平靜,麻痹和逃避自我,自欺欺人。這也是最後一段女主看到男青年怪異的笑容,一直等待卻錯失良機後,把原本准備捅男孩的水果刀刺進了自己身上的原因之一,那時的她心理活動無從得知,但可以確信一定已瀕臨絕望和崩潰。
可能是她的天賦,對音樂的感悟力異於常人,也可能離不開她母親對她的嚴格或者也是出於她自己的興趣,她能選擇的本就有限,不論是鋼琴賦予她某種意義,寄託或依賴,還是命中註定,巧合的安排,她和鋼琴結緣,從此成了她為數不多的可以交流的工具和宣洩方式,她可以在上面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受樂曲和它本身的魅力。也是讓她可以以此謀生的職業。她的圈子很小,沒有朋友,生活工作兩點一線,也少有別的正常愛好,變態需求和滿足不算其中。讓她有更多時機與之相處,是她的夥伴也讓她在琴藝上的造詣更高,每次彈奏時,都可以沉浸在音樂和自己的世界裡,適當的轉移,分散她的注意力,讓她感到輕松和愉悅,在她冷傲的外表下,才能得以解脫,哪怕只是片刻。很多人都想欣賞她的琴藝,成為她的學生,可是在這樣的表象下內心的苦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和體會。那個男孩也正是被她獨特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可惜他並不了解她也不想了解她,他根本幫不了她,只是她以為而已,這也是她可悲之處。他害怕驚訝也不理解她的所作所為,甚至到最後變得極不耐煩和理智,達到他的目的後就開始厭倦和嫌棄了。本來他也只是想享受挑戰和征服的快感,只是一個幼稚的,玩弄感情游戲的人。他們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到後來只有互相傷害。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愛對方,女主也一樣,更多地是尋求幫助和解脫,她也想改變,只是找錯了對象和治療方法,只會讓她偏離軌跡越走越遠,事與願違,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很多人看後可能都無法理解這些角色人物也很難想像這樣一部影片到底在傳達些什麼。。我覺得答案在觀眾自己心裡,因人而異。真正的意義恐怕只有導演和演員才能表明,演員已經很好的詮釋了,而作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能夠很好地接收到和理解呢。
最後,看完影片,不難發現女主確實是有心理問題或者說心理疾病,她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她的病就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症-也就是簡稱強迫症。具體詳情可參閱網路。簡要說就是典型的重度強迫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一種症狀,這種反復發作的異常舉動,是不斷積累形成,也是導致她後來悲催的重要因素。在同情之餘,也覺得女主真的既可憐又可悲。其實得這種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在片中細看可以感受到女主強烈、無比的痛苦,卻又無法控制和停止這種反復的自我傷害,自我折磨以及傷害他人。這種痛苦一直難以擺脫。她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心態,包括處理感情、親情、人際交往和愛的能力。。這種病症早已滲透到她生活的各方面,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方式和危害。其實她也是非常無奈和無助的。事實上在她生活中唯一引以為豪和受人認可的就是她的琴藝,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最後結果/局導演沒必要交代清楚,有想像空間,可以自己去判斷和思考了。 有些感受無法用文字概括,也只能先到這里,拙見而已。就這樣
I. 鋼琴教師的介紹
《鋼琴教師》是耶利內克的代表作,發表於1983年,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後來又被法國拍成電影,榮獲了夏納電影節的多個獎項。《鋼琴教師》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的代表作。耶利內克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寫作風格大膽,常常從性和暴力的角度反思現代女性的悲劇命運。在《鋼琴教師》中,40歲的鋼琴教師埃里卡在母親的監管下,身心都像個嬰兒,她在自己的學生克雷默爾的追求下,想要擺脫母親的控制,過一種正常的自由的生活。可是,在母親長期的控制與監管下,埃里卡已經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她極力的想反抗母親的壓迫,同時又極度的依賴母親。而且,埃里卡將母親控制她的那一套措施拿來在克雷默爾的身上開始實踐,結果遭受到克雷默爾的報復與性暴力,受傷害絕望後的埃里卡將刀刺向自己的肩膀,回家去。
J. 電影《鋼琴教師》二十分鍾時那段鋼琴協奏曲的名字
法國影片《鋼琴教師》原聲唱片,古典音樂。
曲目:
01 Rachmaninov-- Prelude Opus 23 N° 5 -Lugansky
02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959 -- Andantino -Dalberto
03 Schubert-- Im Dorfe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04 Schubert-- Trio En Mi Bemol Majeur Opus 100 D. 929 -- Andante Con Moto -Trio Fontenay
05 Chopin-- Fantaisie En Fa Mineur, Opus 49 -Lubimov
06 Schubert-- Der Wegweiser -Lubimov (Piano), Pregardien (Voix)
07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 959 -- Scherzo-Allegro-Vivace -Dalberto
08 Bach-- Concerto Brandebourgeois N° 4 En Sol Majeur -- Allegro -Il Giardino Armonico
09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Prelud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0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Fugu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1 Beethoven-- Sonata N° 3 En Ut Majeur, Opus 2 N° 3 -- Scherzo (Allegro) -Dalberto
12 Bach-- Concerto N° 2 Pour 2 Claviers BWV 1061. Fugue -Richter
13 Schubert-- Der Sturmische Morgen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