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院方面革新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院方面革新

發布時間:2022-08-24 14:26:39

㈠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當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在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㈡ 簡述世界電影史上的五大變革及各時期的代表作品

電影敘事形式經歷了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美國默片「喜劇片」敘事以及卓別林的喜劇觀念的發展,他們對於電影早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印象派電影由路易德呂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開創,以謝爾曼杜拉克、阿佩爾岡斯、讓愛普斯坦等為代表人物,拍攝的代表作品主要為《流浪女》、《西班牙的節日》、《車輪》、《忠實的心》。

從1919~1924年,大約五年的時間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誕生。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藝術家們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在好萊塢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類型電影為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和音樂片。類型電影的製作和類型電影觀念的發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電影的敘事形式和敘事語言;

但是這種「一切為情節服務」的方式,顯然誇大了現實空間,是電影成為某種儀式,在觀眾的心目中造成一個具有真實表象的幻覺世界。

(2)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院方面革新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本身就是人類以精緻、美麗、真誠的視覺語言進行心靈對話的歷史。仔細梳理一下百年電影史,無論從電影本體、美學本體還是人的本體切入,我們都會發現這種無處不在的對話精神。

這樣的每一部影片、每一個流派幾乎都構成了一種連接現實與夢幻、物質與精神、過去和未來的人文現象。

盡管新好萊塢電影和新德國電影的這些變化在今天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幾位重要的現象。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則真正意義。

㈢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語言方面革新,用大量心裡化語言,通過電影手段表現心裡,對不對

正確
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語言方面革新,用大量心理化語言,通過電影手段表現心理

㈣ 22.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語言方面革新,用大量心理化語言,通過電影手段表現心理。()

這是對的,爾雅上的

㈤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呢

新浪潮的電影在寬泛意義上絕不會是好看的刺激的。因為這次電影運動即是對20年代先鋒電影運動的繼承同時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任何靈光閃現的時刻都是在漫長積淀中的必然。新浪潮也是如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可以把題目縮小成「法國新浪潮對我國電影發展的影響」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為影視產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這點聽上去很空,但只要跟自媒體時代方興未艾的網路原創視頻聯系起來,就很容易理解其價值。同樣是背離傳統,中國和法國的電影人以他們的年輕和熱血給了我們同樣感動和反思,但兩者卻在收尾處南轅北轍,引人深思扼腕。先鋒電影運動在30年代歸向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在傳承著印象派和先鋒派的創新精神的同時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㈥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

  1. 法國新浪潮是指法國新聞界把1958-1959年間突然涌現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競相拍攝影片的熱潮稱之為「新浪潮」。新浪潮電影的興起主要得力於《電影手冊》雜志,從1955年起在巴贊的領導下團結了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等一批青年影評人,對法國商業電影的平庸和虛假進行猛烈的抨擊,提倡在電影創作中展現導演的個人風格,鼓吹「作者論」方法;新浪潮導演們並不反對商業性,而是主張把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法國新浪潮是繼歐洲先鋒派運動和德國表現主義後,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響力的電影運動。

  2.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要特徵有:①主題上,表現為非政治性的電影和否定傳統道德觀念的電影。②攝影方法上,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和畫面的新鮮感,形成一種極強的現實風格,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十分靈活的移動攝影。③自然音響環境上,增加作品的真實感,大都是同期錄音,製作周期短。④剪輯上,採用鏡頭之間的直接銜接,並在時空關繫上進行跳接。⑤表演上,啟用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和非職業演員⑥製作方法上,採取縮短製片時間,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頭攝影和縮小攝制組等方法以降低成本。⑦在美學立場上接受巴贊的長鏡頭美學觀;他們的電影有個人色彩和更為明朗的意圖。這些特徵都影響著後來電影的創作和發展。

㈦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表現手法

「新浪潮」的特呂弗等人都沒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的訓練。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是通過在法國電影資料館里看片得來的。他們在還不懂得應該怎樣拍片的時候,已經從那些壞電影中懂得了不應該怎麼拍片。特別是他們所反抗的那種「優質電影」,那種靠巨額投資,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導演資歷為主的製片,靠大量採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以及影片製作周期長等等。在他們看來這與好萊塢在製作上毫無兩樣。「新浪潮」提出:「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要成為影片的製作者」。戈達爾大聲疾呼:「拍電影,就是寫作」。特呂弗宣稱:「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當他們自己拿到了攝影機之後,他們採取了與「優質電影」完全不同的製作方法:靠很少的經費、選擇非職業演員、以導演個人風格為主的製片方式,大量採用實景拍攝,靠非情節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沖突律為基礎的戲劇觀念,影片製作周期短等。所以人們說:「新浪潮首先是一次製片技術和製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好萊塢式的「優質電影」。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㈧ 印象派電影進行了哪些電影技術的創新和探索舉例說明。

印象派電影在電影理論上,他們以德呂克的「上鏡頭性」為主,並提出內涵比「上鏡頭性」更為復雜的「影像精靈」觀點。這一理論幾乎作為電影創作的基礎。電影創作中,印象派在某些場面中體現出造型用光上受印象派繪畫風格影響。

印象派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可以說是歐洲先鋒派運動的先聲。這一時期,在法國電影人路易·地呂克周圍聚集了一批富有才華和創新精神的導演,他們是阿貝爾·岡斯、謝爾曼·杜拉克、馬塞爾·萊皮埃以及讓·愛普斯坦等人。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

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志,幻想用「純藝術」來復興法國電影。

創始人簡介:

路易·德呂克(1890~1924年),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評論家,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把一批導演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藝術觀點一致的法國印象派電影。

閱讀全文

與法國表現主義電影在電影院方面革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