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論文(歷史)
論文:
主要是德國低估了英國的軍事實力和攻打蘇聯,德國認為英國被逼出歐洲大陸後,再也沒有能力來阻撓自己統一歐洲大陸的計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國水面艦只無法通過日德蘭半島,皇家空軍也在海峽上空挫敗了納粹空軍,而德軍就是在這不分勝負的時候貿然去攻打蘇聯,設想一下,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也就不會有蘇美英三國聯盟,德國也不會在東線損失如此多的人員與裝備,如果把東線戰場的1094個師調至西線,或是義大利和北非,那麼戰爭的格局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即使是美國,與這么一個強大的對手作戰也是很費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書籍的參考和多個軍事愛好者的朋友的討論,總結出納粹德國十個方面的錯誤抉擇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A4即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㈡ 關於二戰的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嗎?既是也不是。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一個國家想在歐洲奪取統治地位,從而普升為世界大國的最後嘗試。 如果沒有希特勒,二戰會爆發嗎?不會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肯定不會在1939年爆發。可以認為,1939年德國在沒有希特勒的情況下也會成為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國家,並取代法國的主宰地位。這是否會導致戰爭,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是認為這樣的歐洲戰爭發展成為世界大戰是不大可能的。 德國是否註定要統治歐洲?希特勒肯定相信這一點,他能說服大多數德國民眾。這是德國國防軍和工業界在與力量非常強大的世界大國進行對抗的6年戰爭中取得不俗戰績的原因。沒有德國人民,希特勒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不過,如果沒有希特勒,在這6年裡保持一定程度的全國團結和紀律也是不可想像的。 1914年與1939年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個重大區別是:即使是威廉二世的堅決反對者也不會說只有這位德國皇帝一人應對1914年的戰爭負責。但要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的只有希特勒一人。由於他緣故,對二戰爆發原因的理解要比一戰容易。 從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39年,德國是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比俾斯麥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強大、疆域更寬廣。與俾斯麥不同的是,希特勒甚至是在沒有打仗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的。但是,希特勒的野心在繼續膨脹,他要取消波蘭的獨立。波蘭人奮起反抗??結果是二戰的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兩天後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但對一戰駭人聽聞的血腥屠殺還記憶猶心的歐洲人民很少有、甚至根本沒有父輩們1914年參戰時的熱情。簡言之,1939年大多數歐洲人民都害怕戰爭,希特勒卻不怕。德國國防軍憑借進行戰爭的新戰略戰術佔領了波蘭。
㈢ 二戰蘇德對峙德國失敗的原因詳論論文,2000字
有人說不搞定英國就打蘇聯是個錯誤,我認為1941年打蘇聯沒錯,試想一想當時如果你是XTL你會怎麼辦,德國要登陸英國最起碼要保證制海權,要不然你要登陸部隊去海里喂魚啊,以德國那時候的海軍水平,最少要2年准備,那德國陸軍這兩年豈不是沒事幹了,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停不下來了,1943年以後在進攻蘇聯,德國考慮的就不是該如果進攻蘇聯了,而是該如何防禦蘇聯進攻了,因為蘇聯的軍事改革也在進行,到那時候T34大量列裝,軍事理論更加完善,官兵素質日漸提升。況且斯大林也有準備攻打德國的計劃。
我認為1941年進攻蘇聯沒錯,宜早不宜遲,XTL進攻蘇聯犯了幾個比較大的錯誤。
1: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包括人力物力,最重要低估的是蘇聯軍民的愛國熱情。
2:巴巴羅薩前打南斯拉夫推遲了1個多月,寶貴的一個多月,就這么被拖延了。
3:後勤補給系統嚴重不足,運輸卡車缺乏,好多運輸都是靠馬來拉的,戰線拉的也太長了,對蘇聯的爛地和雨季的運輸沒有很好的充分准備,以致在1941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不得已進展緩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1年部隊冬裝都沒來得及穿上,那還有個P戰鬥力啊、(好多人說XTL打算1941年冬天前結束戰爭,所以沒准備冬裝,這根本就不成立,最最弱智的指揮官也要為冬季戰爭作準備,這是常識。其實我看過一些資料,德軍是准備了冬裝的,就是因為後勤運輸不行才拖了很久才到達部隊,說冬季幫了蘇聯大忙,我不否認。德軍有冬季,蘇軍就是鐵人嗎?就不怕冷嗎。說白了還是XTL低估蘇軍,所以准備的不充分)。
4:1941年攻打莫斯科,本來就是個錯誤,XTL當時做的對,因為基輔周邊還有近百萬的蘇軍部隊在包圍圈內,這么大軍事力量,單憑南方集團軍能消化得了嗎?莫斯科和基輔包圍圈二者,到底打哪個,XTL必須要二選一,兩個都打不可能,也不現實,單憑中央集團軍群,莫斯科根本就打不下來,不要說冬季,就是夏季,也打不下來,一是人力軍事裝備不夠,二是蘇聯在莫斯科也是從西伯利亞調來了重兵。再者單憑南方集團軍群能消化得了基輔包圍圈內近百萬的蘇軍嗎?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這包圍圈內近百萬的蘇軍戰鬥力不容小覷。就算南方集團軍群北上配合中央集團軍群打下了莫斯科,那南線的兵力肯定不足,你就能確保基輔包圍圈內的近百萬蘇軍經過莫斯科戰役這么久的拖延和准備時間之後,不會日漸壯大,甚至解圍嗎,如果基輔包圍圈解圍了就算打下莫斯科又有什麼用!!!況且莫斯科還不一定100%能打下來,就算打下來,還不一定守得住,沒辦法,戰線太長了。所以XTL必須要在莫斯科和基輔包圍圈二者選擇一個,毛ZX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軍事學上很重要的一條理論就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放著基輔70萬蘇軍不去消滅,非要去打莫斯科,這是極為不明智的。
5:XTL因為不滿東線的狀況,直接指揮部隊,一個不懂軍事指揮學的人去指揮幾百萬的部隊,這本來就是軍事大忌,他指揮的好就算了,還指揮的一塌糊塗,延誤了好多最佳時機,不懂裝懂。最典型的要數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的情況,XTL舉棋不定,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來回徘徊,部隊來回調動,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補給。
6。進攻斯大林格勒是個非常大的錯誤,斯大林格勒遠沒有高加索重要,1942德軍的整體計劃是打下高加索,切斷蘇聯的能源動脈和英美通過伊朗對蘇聯的援助,還有從南邊打莫斯科,打到斯大林格勒,XTL改變計劃,A集團軍去打高加索,B集團軍打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蘇聯精神支柱。不過無論如何XTL的如意算盤都打錯了,愚蠢到要兩線開打,一邊B集群打斯大林格勒,一邊A集群打高加索,這怎麼可能,就憑南方集團軍群根本就沒這個能力,最主要是問題是兵力不足。斯大林格勒是長時間攻不下來,所以兩頭沒落好,都失敗了。如果XTL讓南方軍群全力攻打高加索,我敢斷定100%能拿下,因為高加索的蘇軍兵力嚴重不足,而且也沒有後勤補給(這點查下地圖就知道了,高加索在蘇聯西南角,無路可退,也沒法兵力增援,就算黑海運送補給也不足以支撐整個高加索方面軍)。如果XTL拿下了高加索,石油肯定不會再缺了,這時再集結整個南方集團軍群的優勢兵力去進攻斯大林格勒,情況就會好的多,不會兵力不足,最起碼精銳的第六集團軍不會被全殲。
7:德軍的情報工作真是太爛了,很多情報都被蘇軍知道了,德軍參謀部還一無所知,照計劃進行,這還打個鬼啊,不輸才怪。最典型的戰役是庫爾斯克,蘇軍通過情報知道了主攻方向,做好准備,結果德軍輸掉了最後的本錢,從此在東線一蹶不振。
8:德軍的民族政策也不對,太極端了,1942年前,德軍佔領區的游擊活動並不多,也很少有組織和規模的游擊活動,但是XTL的所謂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等等一類的作為,在蘇聯搞毫無人性的大屠殺,使民心徹底倒向了斯大林,有很多人都說1945年蘇軍在柏林強奸婦女啊,隨便搶劫啊等等惡行,很痛恨蘇軍,反倒很可憐德國人,我敢肯定有這種想法的人無非就是是兩種人,一個狂熱哈德分子,二是不了解德國在蘇聯干過的慘無人道的事,這方面資料自己去查,殘忍到德軍連孩子都不放過,蘇聯有好多村莊都是村民被整個集體屠殺。說到這我想到了,有人說德國國防軍多麼干凈,狗P,黨衛軍在人數最多的時候東線才幾十萬部隊,你會認為這蘇聯的一千多萬平民的死都是黨衛軍乾的?可能嗎?國防軍也不是啥好鳥,戰敗了把責任忘黨衛軍身上推,說自己是執行命令。敢問因為國防軍懷疑有游擊活動把整個村子的人殺掉是執行命令?把老人和婦女還有孩子殺掉是執行命令?誰的命令這么具體?也不要說德國人民多干凈,德軍士兵也是正常人,也是老百姓,也是有家庭的人,他們在蘇聯殺人好多是自己的個人行為。
9:是德國的盟友真蹉跎,斯大林格勒不就是羅馬尼亞防線被擊潰才導致的第六集團軍被圍導致被殲滅嗎。、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參戰不屬於蘇德戰爭,我就不說了
10:兵力部署不對,北方集團軍群想攻打列寧格勒,但是無奈兵力不足,別的戰線根本就抽不出來多餘的兵力,與其包圍列寧格勒,還不如主動放棄,抽調精銳兵力,南下支援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經過莫斯科一仗的失敗,別說攻了,守住中部戰線就不錯了,莫斯科方向可是有最少200萬蘇聯重兵的。
11:德國全民動員和戰時經濟體運行的太晚,都到1943年了,如果1941年就開始全民總動員,工業也轉為戰時工業,裝備可以最少再組建幾十個裝甲師,德國竟然可笑到還是8小時工作制,和蘇聯對比下,就會發現德國的劣勢了。
以上是我對二戰蘇德戰爭的看法,本來德國還是有可能打贏蘇聯的,無奈失誤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德國的失敗不是偶然,導致最後失敗。
㈣ 需要一篇經典電影的賞析論文,3000字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6�1人物�6�1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6�1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6�1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希望有幫助你!
㈤ 求《辛德勒的名單》影視欣賞論文!急用!!
影片的改編權和製片權早在1982年就已被買下,但直到10年後,影片的拍攝計劃才得以真正實行。為拍攝這部影片,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並拒絕邀請好萊塢明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請來當年集中營的倖存者作副導演,並請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作影片顧問。雖然《辛德勒的名單》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但其製作規模卻不亞於任何一部大製作的彩色影片。影片共有126個角色,動用了3萬名臨時演員。如此宏片巨制斯皮爾伯格只花費了2300萬美元,並謝絕了片酬而將全部個人盈利捐獻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用曠古鑠今來形容這部影片的造詣毫不為過,其思想的深邃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都超出人們的想像。雖然影片中的經典鏡頭不勝枚舉,但以黑白為主調突然出現的一抹紅色卻著實堪稱神來之筆。在納粹屠夫殺戮猶太人的場景中,小女孩的紅色上衣與畫面形成了極其強烈的視覺對比,她蹣跚的躲進街邊的店鋪,轉眼間卻出現在運屍車上,目睹這一切的辛德勒也同樣經歷著劇烈的心理變革。這個過程是情節中至關重要的轉接,其深刻的內涵和藝術價值幾乎無人企及。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以達到像《辛德勒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的陪襯。
《辛德勒的名單》是猶太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慘劇的回顧,影片以悲觀陰郁的基調和富於強烈戲劇張力的驚悚元素,透過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戰時波蘭的科拉科,帶領人們經歷這個城市從繁榮到廢墟的一切,同時在那個沒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尋找人性的微芒,最終揭示了一個主題——人類的良知在任何惡劣的境況中都不會完全地泯滅。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並不想以歷史仇恨或歷史批判的眼光來處理這個題材,不是要揭開歷史的傷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過講述一個普通人在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的故事,來檢視這個事件和它對當事人以及整個時代的影響,並且將這個影響化做忠誠的記錄與忠告,安慰著逝去的靈魂,警醒著倖存的生者,傳遞給不曾經歷的人。
戰爭已經結束,光明已經來臨,沒有什麼是永恆而不可化解的,世人應謹記猶太人為了感恩而送給義人辛德勒的戒指,還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來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它(《辛德勒的名單》)深刻地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並且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它的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我們為它頒發奧斯卡大獎,對於影片的成就來說,這是當之無愧的。而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也以此片第1次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對於他的才華來說,這是一份遲到的肯定。
——第66屆奧斯卡獎評委會
《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美國前總統 柯林頓
它讓德國感到震驚,讓世界感到震驚,它真實地再現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讓我們重新回憶和審視那段歷史,我們願以真摯無華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歷史的傷痛。
——德國前總統 羅曼·赫爾佐克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間,我一慣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直面現實,在拍攝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熱淚。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1939年 9月,德軍在兩周內攻佔了波蘭,猶太人的生活從此陷入了黑暗。剛從家鄉來到科拉科的德國人奧斯卡·辛德勒想要借著戰爭發財,於是他買下一個經營不善的搪瓷廠以生產食用器皿,供應軍需。他找到猶太人斯泰恩,要他當會計師和助手來管理工廠。在科拉科,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1943年 3月13日,科拉科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親眼目睹這一切的辛德勒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決定去找黨衛軍司令官阿蒙·戈特,讓他批准將自己的工廠定為一個附屬勞役營,重新恢復生產,並向戈特許諾只要能達到目的一定會給他令人滿意的報答。
在德軍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日子裡,辛德勒開設的工廠成為了眾多猶太人的避難所。1944年4月,戈特奉上級之命要把剩下的猶太人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辛德勒清楚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可怖,他立志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於是他向斯泰恩口授著名單,並用錢買通了戈特和蓋世太保朱利斯,買下了自己的工人,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無辜的生命。
辛德勒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同時,為了向德國軍官行賄,辛德勒的工廠幾近破產。
1945年,德國終於無條件投降了,猶太人獲得了解放,而作為德國人的辛德勒卻要流亡。臨行前,工廠中的工人們從牙齒上取出金子打鑄成一個質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來文刻了一句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長老代表全體工人寫了封信交給辛德勒,萬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簽名。
辛德勒始終在為自己沒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悔恨,可人們知道他已經盡了力……
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紀念館宣布辛德勒為義人,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的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施義的與受益的
可以說,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與猶太人的融合是一步一步的。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他利用德國人發起的戰爭誘使猶太商人投資,並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大發戰爭橫財。獲取暴利之後,他驕傲地對妻子說:「我敢說這里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忘記辛德勒,他們會說:『奧斯卡·辛德勒?人人記得他,他做了傑出的事,他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他空手來到這里,帶著兩只旅行箱離去,裝滿了世上的財富。』」
然而猶太人的流血讓辛德勒感到了震驚。影片里所描繪的猶太區域的減種慘案是血腥而殘酷的——流血的一天開始了,無數的猶太人被從家中趕到了街上,一陣陣槍聲之後,一群群猶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餘下的以為安全了的猶太人從各自藏身的地方走出來,從地板下面,從床鋪下面,從鋼琴中,從牆的夾層里…… 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吸一口安寧的空氣,耳邊又響起了槍聲,狡猾的納粹軍隊從隱蔽處沖出來……血從天花板上滲出,從床鋪下流出……殘忍的戈特對辛德勒發著他的謬論:「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600年前,猶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腳,他們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上興盛起來,他們一無所有來,一無所有,卻發了跡。6個世紀,形成了猶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6個世紀的歷史成為謠言,它們從未發生過,今天才是歷史。」
財富和永恆是人類個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標,讓世人記住,成為歷史。財富容易被易手,歷史經常被改寫。財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價值,歷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記憶�是良心發現還是信仰發生?發現和發生一樣地重要,否則,沒有發現,生命的起點不會實現人生的目標;沒有發生,人生的目標會違背人生的起點。發生讓人們有根據,發現讓人們做見證。身為這場戰爭的親臨者和目擊者,辛德勒開始重新思考價值發生的根據,重新思考記憶發現的見證。於是,辛德勒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德國人失敗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的名單」作為價值讓世人測度它的財富,「辛德勒的名單」作為記憶讓世人緬懷它的歷史。
另外我給你個提綱``` 1.影片開場 (1)處理方法 (2)與全片的關聯 2.主人公的表現 (1)登場 (2)高潮 (3)鏡頭表現 3.視聽元素 (1)人物 (2)主題 (3)色彩 (4)鏡頭角度 (5)蒙太奇 (6)音響 (7)音樂 4.綜合總結
㈥ 誰能提供些論文資料,關於德國電影業的
德國電影:哲學般的影像思考
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在今天的電影市場,已成為引領世界商業電影的滾滾潮流,所向無敵。那些用巨額預算燒出來的大製作、藉助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表現的大場面,總是讓人熱血沸騰。其實,透過那些無限放大的商業和娛樂元素,許多國家的電影在喧囂的商業狂潮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和色彩。德國電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51641.html
帶你游德國電影博物館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頂象極了日本富士山的現代城市版。這個地區是柏林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購物城、餐廳、咖啡吧、歌劇院、電影院、及柏林電影學院等等都匯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國電影博物館 (Filmmuseum Berlin)就在電影學院樓下:通體充斥著一種強烈的電影工業前衛與時尚感,這種感覺使得來此參觀的大部分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空間後,無論什麼情緒都會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進大廳舉目四望,幽暗的空間好像看不見盡頭,又似深不見底!原來,地板和牆壁是由無數面矩形的鏡子構成,再往上仔細看,天花板層層疊疊的倒影「壘」出了深淵的感覺。在這里,德國人對光學科學及視覺錯覺的巧妙利用,使空間被無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學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頭頂的幾個大屏幕里播放著一些經典影片中的重要章節與場面,喜、怒、哀、樂、恐懼、震撼(無聲放映)。觀眾由此被帶人電影世界,來專心感受銀幕時空的倒序與順序。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09182.html
德國電影——一個新的銀河系正在擴張
現在,全球越來越關注「新新德國電影」了。
這是法國的權威影刊《電影手冊》給當今德國電影下的一個評語。自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電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國電影」。《羅拉快跑》引領潮流,震驚世界;《再見,列寧》奪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非洲何處為家》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勇往直前》捧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別人的生活》又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再以2007年為例,票房收入達7.67億歐元(合9.68億美元),觀眾人次達1.25億,均佔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廳總數4832個,全德約三分之一的電影觀眾看本國影片。僅《別人的生活》在美國的票房就達1100萬美元,在「影院之國」法國該片為當年最成功的歐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長達38周,全球共有130多個國家發行該片。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840160.html
走出沉重的德國電影
[摘要]德國電影以往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記的主要還是新德國電影四傑所做出的,電影帶有濃厚的作者型氣息,沉靜、內省,更多文學性。作者以為與早期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這一特定歷史原固有一定聯系。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的統一,德國人在世界上贏得了新的尊重。出現在影像上,內容更趨多樣,主要是敢於直面過去,大膽表現二戰,書寫柏林牆,以及更為國際化的商業電影的涌現。
[關鍵詞]德國四傑 二戰 柏林牆
「一個國家的電影總比其他藝術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個國家的精神面貌」。這是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其著名的電影史論著《從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說的一句話。現在反觀近幾年,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德國電影,感覺這句話說得頗有意味。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72523.html
㈦ 關於二戰的小論文結合二戰影片
學術論文具有四大特點:①學術性 ②科學性 ③創造性 ④理論性
一、學術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二、科學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三、創造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 唯物主義和 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四、理論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1.表論文的過程 投稿-審稿-用稿通知-辦理相關費用-出刊-郵遞樣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選定期刊後,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書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採用電子稿件形式。 2.發表論文審核時間一般普通刊物(省級、國家級)審核時間為一周,高質量的雜志,審核時間為14-20天。 核心期刊審核時間一般為4個月,須經過初審、復審、終審三道程序。 3.期刊的級別問題 國家沒有對期刊進行級別劃分。但各單位一般根據期刊的主管單位的級別來對期刊劃為省級期刊和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主管單位是省級單位。國家級期刊主管單位是國家部門或直屬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