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特點和代表作(500字左右)
新浪潮的特點:拍攝手法上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頗為相似,採取實景和自然光拍攝,運用長鏡頭,職業非職業演員混用,打破類型片的敘事結構等等。區別在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往往採用社會問題的題材,而新浪潮更加偏重個人的情感和特點,導演中心制,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頗深,不受善惡二元論的道德觀的束縛。
代表作:太多了,特呂佛的《四百擊》,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最為經典。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屬於左岸派,風格與新浪潮很不相同。
『貳』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叄』 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左岸派美學特徵異同
可以
好
好
『肆』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4)簡述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電影的共同之處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伍』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簡介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陸』 左岸派的介紹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國電影的一個派別。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徑庭的影片。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而被稱為「左岸派」。
『柒』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捌』 結合實例,比較法國電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異同
"左岸派''與「新浪潮」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因而有的學者將「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與「新」在藝術創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兩者在美學上的追求差異也十分明顯。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侖.雷乃、瑪格麗特.杜拉等、左岸派較之新浪潮受到的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更為廣泛。左岸派電影注重人物內心、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他們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比外部動作更豐富、所以「左岸派」電影努力將人的種種心理活動搬上銀幕。左岸派電影在世界觀上接受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電影表現世界的混亂、荒誕和非理性、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自我關繫上呈現的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危機、側重展現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異化」境界、「左岸派」導演對人的內心和精神發展過程十分感興趣、偏愛回憶、記憶、想像、潛意識活動等主題、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是其創作的理論源頭、另外還有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等現代美學主義也在「左岸派」電影中得到大量運用。影片主題集中在「記憶與遺忘」的矛盾中。例如《廣島之戀》影片開始時就是一對擁抱的赤裸男女、隨之是安詳的對白「男:你在廣島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看見。。。」「女:我看見了一切、一切」、影片通過大量的閃回和畫外音來展現人物、把過去與現在、現實和想像巧妙的交織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廣島之戀》、阿侖。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電影最大特點時強調個人色彩的「作者電影」風格、提倡導演的個性表現,為此、他們首先進行了一場電影製作和製片技術上的革命、新浪潮電影的口號就是「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他們的電影製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來敘事模式和情節結構方式、打亂情節結構。主要導演有:戈達爾、特呂弗等、你可以參看關於戈達爾《精疲力盡》、特呂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電影語言的探索特立獨行、極有創造性,也十分注重電影剪輯、他們稱自己為「電影剪輯派」;「新浪潮'為了打破好萊塢為代表的銀幕夢幻機制、大膽革新電影語言、在電影編劇、攝影、音效、剪輯技巧上都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的特點、在攝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紀實美學,採用大量的跟拍、搶拍鏡頭、在剪輯上,打破影片畫面恪守流暢的原則、戈達爾運用調節和快速剪輯取消了傳統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發揮長鏡頭敘事的紀實性,剪輯的探索在世界電影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可能不是特別具體、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這里哈、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比較法國新浪潮電影「作者電影」與「左岸派」的區別,最好舉例分析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8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如特呂弗《四百下》,戈達爾《精疲力盡》;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如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拾』 世界電影史復習提綱資料
電影發明時間(1895)19世紀
「視覺滯留」 0.1—0.4秒
愛德華•幕布里奇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
法國人馬萊連續拍攝的「攝影槍」
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 是l/48秒的畫格
1895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 是l/16秒的畫格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一、勞動和工作的生活場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記錄三、 政治、文化、新聞實錄四、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的拍攝
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
盧米埃爾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
喬治•梅里愛「停機再拍」的電影技術手段,,他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 攝影師的工作室和劇院舞台的結合虛假、封閉的製作空間一、魔術片二、排演的新聞片三、神話故事片四、科幻探險片
在電影的初創期,盧米埃爾和梅里愛便截然不同地代表著兩種傾向、兩種風格。在盧米埃爾看來,電影無非是一種「科學珍品」,運用於藝術並不是目的,他的口號是「再現生活」;而梅里愛則認為,電影能夠創造藝術,「銀幕即舞台」可以「改變生活」。「盧米埃爾力求引起旁觀者的感覺,引起對『當場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愛則出於藝術家的偏愛而沉緬於幻想,全然不顧自然界的實際活動」③。盧米埃爾表現現實生活完全是寫實的、記錄性的;梅里愛表現「銀幕戲劇」卻是幻想的、浪漫主義的。盧米埃爾傾向自然、模擬現實,是再現主義的;梅里愛傾向技術、改變現實,是表現主義的。
盧米埃爾可稱之為電影紀錄片的先驅;梅里愛則可稱之為電影故事片的先驅。
「布賴頓學派」
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把特寫鏡頭運用於電影語言的形式系統,發展了它的敘事因素電影最早「分鏡頭「
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景別上的奇特變化,蒙太奇手段將兩個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現,與固定的視點的全景鏡頭形成了根本的對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動攝影」和「反角度」鏡頭
希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學派的代表作品
同樣僅僅是幾分鍾的短片,但是如果我們將「布賴頓學派」所拍攝的影片,同盧米埃爾影片中的小資產階級情調相比;同梅里愛影片中沉灑於幻想的神話故事相比,「布賴頓學派」的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的萌芽,的確是極其可貴的。而在形式上,與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戶外生活片的紀錄相比;與梅里愛乏味的「樂隊指揮」的視點、封閉的戲劇舞台空間的紀錄相比,「布賴頓學派」在多視點的時空觀念上的突破,在採用戶外拍攝與情節表現相結合的處理中,特別是通過「追逐片」的樣式,所體現出來的美學追求,真正使影片朝著電影化的方面邁進丁關鍵的一步。
藝術電影運動
1908年,由「藝術影片公司」拍攝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範例。公司改變了以往「電影劇本由默默無聞的文人、失業的新聞記者、落後的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編寫的局面
1903年鮑特《火車大劫案》在鏡頭與鏡頭之間時空交錯的切換技巧的表現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鮑特對於如何應用近景或特寫鏡頭進行敘事,如何發展電影語言形式技巧的表現上,與英國「布賴頓學派」相比,還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1916年《黨同伐異》
鮑特是在不同的場面之間交叉剪輯,而格里菲斯卻開始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加以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與情感的參與」①。在鮑特那裡,場面、段落、鏡頭是一回事,起著推進敘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這里,場面或段落分別由若干個鏡頭組成,場面或段落不僅是劇情的連接,而且是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與鮑特的另一個不同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則是鮑特注重情節的發展,注重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動作的情感因素,強調影片情感價值的表現,因此,使影片的敘事顯得更為復雜。這是格里菲斯被稱之為藝術家,其影片被稱之為藝術作品的關鍵。
格里菲斯的電影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強調以情節結構作為影片敘事的基礎。在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中,鏡頭或段落的確是沿著特定的情節走向,是遵循著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來進行表現的。但是格里菲斯卻是以電影分解時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輯技巧,而使電影與傳統藝術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區別開來。特別是影片將四個故事的敘事時空隨意自如地加以組接的有膽識的實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結構的敘事形式
查爾斯•卓別林 突出了以電影的形式來創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馬戲團》《尋子遇仙記》《城市之光》。卓別林以富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作為影片創作的基礎,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傑出的電影喜劇觀念,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有血有肉的銀幕形象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求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視覺表現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性剪輯的重要性
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l、「純電影」的美學實驗:法國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2、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宰驗。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
l、庫里肖夫的「實驗工作室」 2、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3、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其一,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其二,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普多夫金《母親》1、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創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員工作的基礎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
20年代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的美學主張,是從機械主義的紀錄本性出發,以紀錄主義的美學來反叛傳統的再現主義的美學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1927年《爵士歌手》聲音進入電影
電影理論伴隨著聲音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不同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認為電影是視覺藝術,聲音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對聲音的出現,但是要以「視覺為主,聲音為捕」 其三、主要反對聲音中的對話,認為對白會使電影導向戲劇,會使可見的動作陷於癱瘓其四、提出錄音是「復制」,錄音師的工作不是創作,貝拉•巴拉茲就認為「聲音沒有形象」 其五、聲音不應重復畫面,而應作非同步處理,比如:聲畫對佼,畫內畫外,畫面為實、聲音為虛等其六、強調聲音的空間感,比如:空間聲音、聲音透視、距離幻覺等等;其七、對聲音持全面歡迎的態度。
一、 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二、製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一、關於景深鏡頭二、關於仰拍三、陰影逆光的表現四、移動攝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一、紀錄性二、實景拍攝三、長鏡頭的運用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五、結構形式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主題:1、非政治性的電影2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3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4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5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
「左岸派」 導演們卻提出了「雙重現實」的問題,即「頭腦中的現實」和「眼前的現實」 以探索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電影,另一方面又將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即頭腦中的現實與眼前面對的現實結合起來,將原有的超現實主義改造為一種易為公眾所理解與接受的高級的現實主義。
「左岸派」這主要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其二,「左岸派」電影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其三,「左岸派」電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影響,強調在文藝作品中通過非理性感受而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直覺」在認識世界、藝術創作與鑒賞中的位置,清除我們與「實在」之間的障礙,克服我們同「實在的距離」,使我們直接面對「實在」本身,使靈魂得到提高,超脫生活現狀。其四,受到布來希特的影響,作品中力圖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勾通內心的幻象。
「新浪潮」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3.在年齡上著: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