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新電影。最近幾年的2000年以後
回歸 2003年
小偷
兄弟 1 2
守日人
守夜人
我們來自未來
第9連
煉獄
②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③ 當代俄羅斯電影的商品描述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曾是國家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電影,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同樣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在經歷了分解組合、重新結構之後,今天的俄羅斯電影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並朝著電影、電視、錄像一體化的新的市場模式平穩發展。
然而,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俄羅斯電影經歷了重重危機,創作思想混亂,生產水平下降,原有的發行放映體系遭到破壞。在國外電影的猛烈沖擊下,國產電影失去了競爭能力,觀眾流失、市場被占,俄羅斯電影處在發展維艱的地步。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上至國家電影領導,下至電影界人士都在關心討論的主要話題,也是電影工作者面對的最為迫切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前蘇聯電影曾是世界電影藝術中獨樹一幟、自成學派的電影流派。它曾以鮮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藝術性和深受觀眾歡迎的觀賞性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電影否定過去的傳統,全面倒向西方。在學習西方、模仿西方的電影創作過程中,由於技術及經濟財力的不足,不但不見成效,反而降低了影片質量。為提高電影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力,電影工作者開始向傳統回歸,講究敘事語言和影像造型。這些特點已經體現在青年導演的影片之中。
為了方便讀者,書後附有「1991年至2003年俄羅斯的主要電影片目」。 書評
本書是一本研究俄羅斯電影轉軌過程中得失成敗的專著,其所談論的諸多內容與我國當前影視界面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頗值得注意。
該書對俄羅斯電影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電影作為一個產業,在近十多年中經歷的危機;二是電影創作經歷的題材、樣式、風格等的變化。作者通過對影視作品創作傾向、題材風格、影像造型的研究,探索轉型期俄羅斯電影的創作規律。
前蘇聯電影是世界電影藝術中獨樹一幟的電影流派,它曾經以鮮明的思想性、較強的觀賞性贏得觀眾的喜愛,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電影否定傳統,走上學習西方、模仿西方的創作道路。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俄羅斯電影經歷了重重危機,影片失去了競爭力,觀眾流失,市場被國外影片佔領,俄羅斯電影一度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本書對如何提高本國電影競爭力,使之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等問題做出探討,以期盡快「使更多的觀眾回到影院」。 李芝芳,女,1950年生,藝術學博士。陝西省藍田縣人。1975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1986年由國家公派到前蘇聯格拉西莫夫國立電影學院讀研究生。1991年獲藝術學博士學位回國。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工作,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歐美同學會會員。
主要從事前蘇聯、當代俄羅斯電影研究。著有《俄羅斯電影透視》一書,並參加了《電影大網路》、《世界電影鑒賞辭典》、《蘇聯影人錄》的編寫工作,合作編譯的書有《戰爭題材蘇聯電影評論匯編》。翻譯發表的俄羅斯電影劇本有《勝利日的故事》及《柔情年華》,並就當代俄羅斯電影發表了若干論文及翻譯了大量理論文章。 前言
第一章俄羅斯電影經歷的危機
第一節前蘇聯電影改革的失敗
第二節電影生產、發行、放映的轉型
第三節俄羅斯電影的困惑
第二章電影走出危機的模式
第一節國家對電影的支持
第二節俄羅斯的獨立、民營電影
第三節電影走向復興的嘗試
第三章文化思潮與電影創作趨向
第一節「反思電影」:對前蘇聯社會的否定
第二節社會電影:對現實社會的揭示
第三節戰爭電影:對戰爭的不同闡釋
第四章意識表達與電影語言風格
第一節作者電影——個人意識的表達
第二節情節劇電影的敘事結構
第三節改編電影的風格探索
第四節喜劇電影的語言迷失
第五章動作建構與銀幕人性展示
第一節黑手黨電影中的主人公形象
第二節俄羅斯新貴的銀幕形象
第三節動作電影中匪徒形象的變化
第六章藝術探索與電影多元化結構
第一節導演結構與創作多元化的體現
第二節米哈爾科夫:帝國風格的電影語言
第三節索庫洛夫:生與死的哲學思考
第四節羅戈日金:刺激到幽默的語言變化
附錄一:俄羅斯重要影片目錄
附錄二:參考書目
④ 為什麼俄國電影在中國很少看到
前蘇聯解體後電影工業收到很大的沖擊,資金籌集不到,很多人才外流造成電影行業的整體蕭條。(其中美國好萊塢影視業沖擊很大,連電影之鄉的法國也收到影響。大家都喜歡快餐式的美國商業化電影,大製作大明星。)
外加他的政治體制變化很大,原先很多政治色彩濃郁的片子也不便於播放。
不過近些年俄國電影有了起色,只是中國引進不多,《守夜人》、《豌豆公主》、《羅曼諾夫王朝》等都挺不錯的!
⑤ 俄羅斯電影比中國電影優秀么
豈止電影,自17世紀彼得大帝以鐵血手段推行西化,俄羅斯文學、詩歌、音樂、歌舞、繪畫、建築、工業、科技跟中國比,都是高富帥對吊絲的差距。別扯理論貢獻、美學追求、人性深度,俄羅斯1920年代電影的構圖、畫面沖擊力,大陸導演迄今尚未夢見。
⑥ 為什麼俄羅斯的電影業不發達是因為文化也不是很發達么
誰說俄羅斯電影不發達的。俄羅斯電影90年代之後由於思想解禁,異軍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外蒙古拍攝的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這次課上給學生放了投影,大銀幕體驗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感覺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陽》),同為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導演的揭露斯大林時期政治迫害的反思電影,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此外,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後蘇聯時期拍攝的《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漢》都有不錯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蘇聯極有個性和有爭議的女導演,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迷戀》(1994)和《契訶夫的主題》(2002),這倆個電影都來自俄羅斯五區版的穆拉托娃套裝。不知道這個套裝還有她的其它啥電影。
1996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母與子》,這位被譽為是「改革與公開化時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電影大師,迄今已拍攝了故事片17部,紀錄片20餘部。
值得慶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國內都能找到DVD。《母與子》,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一區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與子》我也有兩個版本,另一個是台三發行的。「人造眼」出版的這個套裝,還包括《父與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裝,除了畫質遠好於一區版本外,勝在花絮豐富,尤其是收入了兩個紀錄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對於理解索科洛夫的創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還有:「生死三部曲」開篇之作《第二層地獄》(1990)、《太陽》、一個鏡頭構成的《俄羅斯方舟》(2002)、來自西班牙二區的《金牛座》(《遺忘列寧》)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亞歷珊卓》。
至於索科洛夫的紀錄片,一區FACETS發行的索科洛夫紀錄片套裝算是較全的,我手頭有《大地的輓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輓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輓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區FACETS發行的《對話索爾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謝爾蓋·鮑德羅夫的《高加索俘虜》,一區米高梅發行的版本。這是第一部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類似大島渚的《飼育》或姜文的《鬼子來了》,說不清是誰受誰的啟發了。導演謝爾蓋·鮑德羅夫屬於移居國外的俄羅斯導演群體,他有韃旦血統,生於西伯利亞,用外資拍攝迎合西方觀眾的電影。最新的電影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陸演員孫紅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該說新一代導演了。
首先應提到的是多產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諾夫。1997年,他導演的由俄羅斯最重要的民營電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幫片《兄弟》(《兄弟憐》)在俄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見對立使得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電影領域的一個事件,也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事件。影片描寫的是彼得堡黑社會與僱傭殺手之間的事件。由於影片票房的大賣,《兄弟》2000年又拍攝了續集。評論界對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達尼拉的形象展開了激烈爭論。2002年,他導演的《畸形人與正常人》(《畸零與色情》),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展映引起普遍關注。2005年,巴拉巴諾夫又拍攝了動作大片《死人的騙局》,由大導演尼基塔·米哈伊爾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諾夫還拍攝了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戰爭片《戰爭》(《反恐戰爭》)獲得了俄羅斯塔夫爾電影節頭獎金玫瑰獎。這部電影我手頭有英二的版本,還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價淘來的。
戰爭題材,尤其是衛國戰爭是蘇聯電影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戰爭片歷來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曾引發幾次浪潮。隨著前蘇聯社會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電影在表現政治、表現社會、表現戰爭等方面開始出現新的不同的視點。個別電影創作者對以前未曾觸及的阿富汗戰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車臣戰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視點對戰爭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蘇聯解體後,後蘇聯的戰爭片也涌現出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車臣戰爭,當然,二戰的衛國戰爭依舊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如尼古拉·列別傑夫的《星星敢死隊》和羅戈日金的《戰場上的布穀鳥》。這兩部電影,我手頭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導演新秀是安德烈·薩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歸》一舉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奪得金獅獎三十多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三區安樂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薩金采夫的新作《將愛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發行,手頭已有。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年輕導演,如岡查洛夫斯基、幫達爾丘克、米哈伊爾科夫、丘赫萊依、托多洛夫斯基、楊科夫斯基的兒子們,都一躍成為俄羅斯電影創作的中堅。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萊依的兒子巴維爾,他導演的成名作是《竊賊》(1997),關於父親的缺失與少年的成長。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台三元寶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還收集到了巴維爾·丘赫萊依的另一部電影《薇拉的司機》(2004)。
與格利高里·丘赫萊依同一時代的同學兼新浪潮夥伴謝爾蓋·幫達爾丘克,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站在同一電影前沿。名叫菲多爾的小幫達爾丘克,不比父親遜色,拍攝了氣勢恢弘的戰爭片《第九縱隊》,票房評論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戰地浪漫曲》、《國際女郎》)的兒子瓦萊里,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電影《愛情》(1991)、《聾人之國》(1997)均無緣得見。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情人》(2002)手頭有,是由主演過《鄉愁》的奧列格·揚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頭有DVD的還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舉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尋找幸福的起點》(2006)。該導演今年的大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也發行DVD了。坊間有多種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納佐洛夫作品,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斯佐的愛》(2004),哈薩克導演古卡·歐瑪洛瓦戛納參賽作品。《死亡騎士》(2005),俄羅斯一部暗殺題材的動作大片。
《瑪莎》,謝爾蓋·特卡喬夫作品。俄羅斯五區發行的DVD。更新的作品還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馬諾夫的電影《敖德薩的三天》。大B那花一塊五淘來的。
最後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羅斯的呂克·貝松」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導演的《守夜人》是俄羅斯電影歷史上首部純本土投資、完全好萊塢式運作、最終創造出商業奇跡的大片。《守夜人》讓全世界影迷見識到俄羅斯新電影「文藝復興」的威力。這部電影及續集《守日人》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兩部電影及導演的第一部好萊塢製作《通緝令》(2008),市面都有多種版本,前者還發行了藍光碟。
⑦ 都有什麼著名的俄羅斯電影推薦幾部吧
很多啊而且有很多的經典
提到俄羅斯電影就不得不提前蘇聯蒙太奇學派代表人物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普多夫金《母親》這是早期的默片經典估計你很難看下去但是你要寫關於俄羅斯電影的論文蒙太奇學派就應該是討論重點!
不過我最喜歡的俄羅斯導演是塔可夫斯基他的作品都很棒!
他的作品有《鄉愁》《伊凡的童年》《鏡子》《壓路機與小提琴》《犧牲》《Solaris》《雕刻時光》
只能說這些都是經典了!
還有《西伯利亞的理發師》《雁南飛》《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都不錯
俄羅斯電影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維爾托夫是「電影眼睛」派的倡導者。代表作是《持攝像機的人》記錄電影。
總的來說俄羅斯(確切說應該是蘇聯)的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由於當時的政治體制等因素,有很多電影就帶有嚴重的政治色彩,流於說教,沒太大意義,比如一些反映革命題材的電影(著名導演的除外)。
⑧ 俄羅斯電影歷史
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對於俄羅斯的電影給予了額外的關注,除了有一部俄羅斯電影入選競賽單元之外,還首次設置了一個完全專注於蘇俄時期電影的平行單元。
「俄羅斯電影秘史」包括18部在1934年到1974年之間拍攝的影片。8月初,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在對莫斯科進行短期訪問時宣布了這一單元的設置,事實上,穆勒本人也曾經參與合拍過好幾部俄羅斯電影,例如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的《太陽》。
這一單元的設置是為了向人們展示蘇維埃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而這個階段在西方幾乎是不為人所知的。這一單元既包含經典的、幾乎每個俄羅斯電影愛好者都知道的作品,例如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的《快樂的傢伙們》(1934)和《伏爾加河-伏爾加河》(1938),也包含相對不那麼有名的Ivan Pyryev的一系列作品,如《拖拉機駕駛員》(1939),《養豬人和牧羊人》(1941),《戰後傍晚六點鍾》(1944)和《庫班河的哥薩克人》(1950)等。
所有入選影片中年代最近的一部是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於1974年拍攝的《戀人曲》。他在評論「俄羅斯電影秘史」這一單元時說:「作為全球電影歷史的一部分,蘇維埃時期的電影是不可磨滅的,對這個時期的影片進行回顧會讓世界意識到這一點。它將會顯示:盡管處在最嚴格的審查制度之下,蘇維埃的電影仍然是真正的藝術。」
影片名單:
《手風琴》(1934) by Igor Savchenko和Evgenij Sneider
《快樂的傢伙們》(1934)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馬戲團》(1936)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富有的新娘》(1938) by Ivan Pyr』ev
《伏爾加河-伏爾加河》(1938) by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拖拉機駕駛員》(1939) by Ivan Pyr』ev
《音樂故事》(1940) by Aleksandr Ivanovskij和Gerbert Rappaport
《SVETLYJ PUT'》(1940) by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養豬人和牧羊人》(1941) by Ivan Pyr』ev
《戰後傍晚六點鍾》(1944) by Ivan Pyr』ev
《春天》(1947) by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庫班河的哥薩克人》(1950) by Ivan Pyr』ev
《Scedroe leto》(1950) by 鮑里斯·巴爾涅特
《狂歡夜》(1956) by El'dar Rjazanov
《我們善良的醫生》(1956) by ?aken Ajmanov
《莫斯科上空的歌》(1956) by Gerbert Rappaport
《拯救溺水者》(1969) by Pavel Ars?nov
《戀人曲》(1974) by 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
格里高力·阿萊克桑德夫1903年1月23日生於俄羅斯的葉卡特琳堡。9歲的時候他就成了葉卡特琳堡歌劇院的送報員,他還在那裡當過助理化妝師、電工、油漆工和助理導演等。他在葉卡特琳堡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並於1917年畢業。1917-1920年的蘇俄內戰期間,他是紅軍第三隊「東部前線」劇院的場道經理。內戰結束後,他從葉卡特琳堡工人劇院的導演課程結業,並被任命為葉卡特琳堡地方政府的藝術檢查官。他的工作主要是監管劇院,並選出與新意識形態一致的電影。
阿萊克桑德在1921年遇到了愛森斯坦。1921-1924年間他們合作製作了幾部話劇,並於1924年聯合創作了他們早期的電影《罷工》(1924)和《波坦金戰艦》(1925)的劇本。1927年,他們編劇並執導了宣傳俄羅斯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1929-1933年期間,阿萊克桑德夫和愛森斯坦都被派往好萊塢學習和工作。回到蘇聯後,阿萊克桑德夫受斯大林的命令拍攝一部美化其形象的電影《International》(1932)。據說斯大林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1933年,斯大林命令阿萊克桑德為蘇聯人民拍攝一部喜劇,《Veselye Rebyata》於1934年製作完成。強硬路線的蘇聯評論界最初抨擊該片缺少對革命的宣傳,影片被禁映了。幾經周折,馬克希姆·高爾基讓斯大林看到了這部片子,斯大林對其非常喜愛,下令解禁。《Veselye Rebyata》在俄羅斯取得了票房上的大成功,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該片的演員Leonid Utyosov和Lyubov Orlova也因此一舉成名。阿萊克桑德的喜劇深深影響了好幾代蘇聯影迷.
⑨ 俄羅斯的電影水平在世界上怎麼樣
屬於比較優秀的 現在大概排於法國印度之下 於香港,日韓 差不多
⑩ 國內很少能看到俄羅斯的影視作品,俄羅斯的文化輸出為何如此之少
其實,中國近幾年引進的俄羅斯影片並不在少數,甚至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在這方面你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俄羅斯的作品在中國的反響並不理想,俄羅斯《冰雪女王3:火與冰》豆瓣評分才4.7,票房僅為7400萬元,《斯大林格勒》,票房不到7200萬。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作品的題才和文化的差異,首先俄羅斯電影沒有美國大片氣勢恢宏的氣勢,也不像印度片那樣接地氣、能夠引人共鳴。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異,俄羅斯電影大部分都是關於國家歷史戰爭,因為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有較大的距離,難以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俄羅斯也在這方進行了改變,如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基於蘇聯的基礎,擁有大量的傳統俄羅斯風情,本土風格十分突出。同時,在故事創意上俄羅斯電影一直關注本土風俗、蘇聯時代的集體主義精神、運動競技等大國文化仍能在電影中尋覓蹤跡,但比起早期喜劇片來說,俄羅斯電影也在向輕松愉快的喜劇風格逐漸轉變,少見陰暗沉重的社會批判內容,風趣幽默的情節開始越來越多。這一點在典型的體育電影《花滑女王》中體現得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