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和事件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理清各種因素對「二戰」爆發所起的不同作用。
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發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然造就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但隱含了諸多不可調和的矛盾。首先是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懲罰性的規定,使戰後德國民族主義復仇主義情緒蔓延,成為法西斯勢力興起的土壤。戰勝國之間同樣矛盾重重,義大利和日本不滿已得利益,伺機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間的矛盾不斷發展。同時並存的還有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矛盾。
②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對「二戰」的爆發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
③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壟斷資本對於利潤的追求導致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隨著各國實力對比的變化,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日益激烈。
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局部戰爭逐步演變而成的。法西斯蓄意發動侵略戰爭是局部戰爭擴大為全面戰爭的主要原因。
⑤「二戰」前英法美推行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2.關於「綏靖政策」。「綏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所採取的姑息、退讓、妥協、縱容的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將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綏靖政策」的實質是:以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慾望,盡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頭引向社會主義蘇聯,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是英法,美國的「中立」,實質也是綏靖。英法推行綏靖政策,有著復雜的歷史源淵和時代背景。「綏靖政策」的最大影響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攻擊,法國的淪亡是法國統治者長期推行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
3.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前,英法和蘇聯都有聯合起來制止納粹侵略的願望,於是自1939年4月開始,英、法、蘇進行締結互助條約的談判。但由於各方互不信任,終於未能結成抗德同盟。為了自身的安全,蘇聯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杜絕了英法與德國結成反蘇陣線的可能,並且使蘇聯贏得了備戰的時間,但同時也使德國沒有後顧之憂,敢於放手襲擊波蘭。
4.日本為什麼要發動太平洋戰爭。
①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這種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客觀制約,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種極其強烈的「危機感」,一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認為只有通過戰勝和征服別國,才能表明日本的強大。
②太平洋戰爭是日、美爭奪以中國為重點的亞太地區的必然結果。早在19世紀末,日本和美國就開始了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的斗爭。1940年,日本正式拋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不僅要侵佔中國,而且還要向東南亞擴張,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美矛盾惡化。
③戰爭經濟的需要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經濟根源。日本的國力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日本帝國主義把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上,而「南進」則可以獲取大量的石油、錫、橡膠等戰略物資。英美等國對日本實行的貿易禁運,對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打擊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對美一戰」的決心。
④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勝利及攻勢,客觀上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成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外部動因。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礎。
①德意日法西斯不斷擴大侵略戰爭,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即使遠在西半球的美洲,希特勒也打算在那裡建立一個「新德國」。法西斯國家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凶惡的敵人,對英法美等國的利益構成了最大的威脅。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礎。
②二次大戰爆發後,美國出於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慮,改變了以往的「中立」態度,加強了對英國等國的援助。羅斯福在美國還沒有正式參戰的情況下,與英國簽訂了《大西洋憲章》,顯示出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家的遠見。
6.歐洲第二戰場的含義及其作用。
①所謂「第二戰場」,是指英美在歐洲開辟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戰場。即以英國為基地,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歐洲西部登陸,開辟一個與蘇德戰場相呼應的歐洲第二戰場,直接對德軍作戰。
②作用: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事件之一。第二戰場的開辟,拖住了法西斯德軍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蘇軍的反攻作戰,也消除了德軍跨海征服英國的直接威脅;同時,它也鼓舞了歐洲人民的鬥志,促進了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從此以後,德國法西斯陷於東西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
7.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二戰」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對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戰爭,對後世的借鑒作用尤為重大。為了贏得戰爭,雙方調動一切經濟力量,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特別是戰後的經濟在高科技的推動下重新起飛之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已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潮流。於是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國際合作也成為絕對必須之事。正是這種相互依存的國際經濟關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更多地接受了歷史的教訓,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危機時表現出更多的謹慎。今天,「妥協」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意味著各國在捍衛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必須承認和照顧他國的合理利益,達到某種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著反對和抵制國際關系中的任何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所有國家應當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
二、重點記憶的內容
1.以「慕尼黑陰謀」為頂峰的有關綏靖政策的史實內容。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及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潰敗的時間和標志。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礎、過程及影響。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英美對蘇聯提供了一些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4.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的含義、標志及其作用。
5.列表記憶三次轉折性戰役
7.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和影響。
三、縱橫聯系的內容
1.概括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後果和影響。
從原因來看:①決定因素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
②它們都是民族主義惡性發展的結果。19世紀後期,一些國家的民族主義逐漸失去了維護本民族正當權益的進步性,蛻變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利益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並給人類帶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一戰」之後,這種蛻變的民族主義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進一步發展,並與法西斯主義相結合,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③兩次世界大戰對戰敗國的處理不同,結果也不相同。凡爾賽體系對戰敗國德國的處置是殘酷無情的,也是失敗的,為日後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埋下了禍根。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更多的注重於鏟除法西斯勢力和戰後的民主建設,確保德國、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危脅,是比較成功的。
但兩者的性質不同,「一戰」是帝國主義的爭霸戰爭,「二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從大戰的後果和影響來看:
①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根本改變了19世紀以來歐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②與歐洲的不斷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義的步步後退以及最終被迫退出歷史舞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終於得以完成。這是人類歷史的極其巨大的進步。
③與歐洲的衰弱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與蘇聯的不斷崛起,這一過程同樣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完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它使美蘇對峙的國際關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歐列強主宰全球的時代。這個新的兩極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戰」後期由「三巨頭」——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確立的雅爾塔體系。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雅爾塔體系反映了「二戰」以後的世界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
2.關於美日矛盾的發展。早在19世紀末,日本和美國就開始了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的斗爭。日本提出以「征韓侵華」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美國則在美西戰爭後立即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企圖與諸列強爭奪和分享在中國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通過《四國條約》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過《五國海軍協定》束縛了日本軍備競賽的手腳;通過《九國公約》排斥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行動。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加緊對華侵略,企圖排斥美國在華勢力,進而獨佔中國,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拋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不僅要侵佔中國,而且還要向東南亞擴張,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美矛盾惡化。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長期爭奪霸權的必然結果。
3.關於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企圖憑借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實現統治世界的野心,對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東亞、歐洲,到處運用金元施加影響。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對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中立法》,規定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戰爭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戰雙方輸送軍火和戰略物資,以防止美國捲入戰爭。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法西斯侵略的擴大,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和安全考慮,逐漸放棄了「中立」政策,加強了對英法等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與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4.關於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注意橫向比較,認識到中國戰場對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2000年上海高考卷就曾在這一角度出過問答題。
四、一般掌握的內容
1.《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定的背景及客觀評價。
2.蘇聯建立的「東方戰線」的范圍。
3.德國1939年-1942年在歐洲的擴張地圖。
4.有關戰役的背景: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
5.「二戰」後期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大國尤其是蘇美兩國對戰後利益重新分配上的矛盾沖突。
6.有關中國問題的國際會議及文件。
五、不必關注的內容
1.有關波蘭迅速覆亡的概況。
2.法國淪亡後的傀儡政權及戴高樂組織的「自由法國運動」。
3.有關戰役的具體過程: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組織的不列顛之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
一、考點回眸
從1995年起本單元年年都有題目涉及,題型以選擇題最多,問答題也曾單獨命題,尤其是上海卷考查的特別多。1995—2002年高考涉及的本單元選擇題一共有17題,其中上海卷就佔了12道題。考查的重點有「慕尼黑陰謀」及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德軍突襲波蘭、德國的版圖、法國的淪陷、蘇德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意義、具有轉折意義的反法西斯戰役、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戰爭期間召開的重要會議、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性質、戰爭的影響。試題切入點豐富,以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為主。因為本單元內容對後世的借鑒作用尤為重大,根據當前形勢的分析,估計本單元命題頻率仍很高,特別是和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相聯系,人們在戰爭中吸取教訓,以更好地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服務。從這一角度命題也正體現了歷史學科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的特點,2002年上海高考卷的第36道問答題就著眼於此,同時體現了對考生在新情境下應用能力的考查。
二、典型試題剖析
(一)選擇題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使德軍陷入蘇軍和英美盟軍夾擊中的軍事行動是
A.西西里島登陸 B.諾曼底登陸
C.突尼西亞殲滅戰 D.阿拉曼戰役
〔解析〕該題考查考生基礎知識、歷史地理知識能力。A項為英美盟軍開始對義大利本土進行打擊;B項為英美盟軍從西歐打擊德國法西斯勢力,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C、D項英軍在北非同德意軍隊較量,不存在與蘇軍夾擊德軍問題。因此,正確答案為B項。
2.以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被法西斯軍隊完全佔領過的是:①阿拉曼②斯大林格勒③盧森堡④菲律賓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題為組合式選擇題,考查對歷史事實的再現能力。要特別注意領會「沒有完全佔領」的含義,它與遭到法西斯軍隊的進攻是不同的。正確答案為D項。
3.1943年提出有必要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即後來的聯合國),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國家是:①美國②蘇聯③中國④英國⑤法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再認、再現史實的能力。本題判斷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二戰」中召開的四次國際性會議主要有中、美、英等國參加;另一種方法是依據1943年時法國被德國佔領,不可能參加國際會議,因此可以把法國排除掉,答案在B和D項中確定,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所以正確答案是D項。
4.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上迅速潰敗的主要原因是
A.憑借馬其諾防線採取消極防禦方針
B.對德國喪失了應有警惕
C.敦刻爾克撤退過早轉移了大批兵力
D.賣國將領主動向德軍投降
〔解析〕這是一道旨在考查考生對於知識要點的記憶是否准確且能否從數個原因中找出主要原因的試題。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綜觀四個選項,C、D兩項均與史實不符,B項所述「對德國喪失了應有的警惕」,確是法國潰敗的原因之一,但它不是主要原因。法國在「二戰」中軍事上迅速潰敗的主要原因是:憑借馬其諾防線採取消極防禦方針,沒有採取任何攻勢,以至於在德軍進攻北歐和西歐諸國,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境時,措手不及,迅速潰敗。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5.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使這兩次世界大戰得以發生的因素是:①少數大國爭奪世界霸權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發生變化③軍國主義政策的推行④由於科技進步,製造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現代交通、通訊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綜合、對比能力,屬於組合型選擇題,題目給出了四個選項,而四個選項中都有三個答案,否定一個,那麼正確答案就可以斷定。②是戰爭的後果,而不是導致戰爭發生的原因。因此,正確答案為C項。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注意,你應當充分運用所掌握的歷史事實和給出的材料為自己每一個回答做出必要的說明。
材料1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張伯倫在下院的辯論詞
自從我擔任目前職務以來,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歐洲的綏靖,……捷克斯洛伐克問題是最後的,說不定還是最危險的一個問題。既然我們已經走過來了,我覺得可以沿著這條通向穩定的道路繼續前進了。
材料2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爾在下院的辯論詞
這是我們迄今體驗到的最嚴重的後果。由於我們五年來所做的和沒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結果……五年孜孜以求盡量不抵抗路線的結果,五年英國勢力不斷退讓的結果……我們處在一場降臨於英國和法國的最大災難面前。
材料3 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與波蘭外長貝克的談話
德國在任何情況下都關心維護一個強大的民族主義的波蘭,……一支強大的波蘭陸軍的存在意味著大大改善德國的處境;波蘭部署在俄國邊境一側的陸軍師節省了德國相應數量的額外的軍事開支。
材料4 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國政、經、軍界重要人士會議上的講話
……布拉格的情況是不能容忍的。……然後將輪到波蘭。……至於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它們當然屬於德國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間。……到1940年和1941年,德國將一勞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敵——法國進行清算……當法國被擊敗後,德國能輕而易舉地確立對英國的統治,……我們將以英法兩國在美洲的領地為基地,同美國……進行清算。
材料5 引自1939年8月22日張伯倫致希特勒的信
……不論德蘇協定屬於什麼性質,它都不能改變美國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並且決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戰爭將是所能出現的最大災難。……我看不到德法之間有什麼問題不能夠以及不應該通過和平手段得到解決。我們已經准備並將一直准備協助創造條件來進行這種談判……
回答:
(1)比較材料1和材料2:
①這是由於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辯論?
②張伯倫和丘吉爾在觀點上有哪三點不同?
(2)比較材料3和材料4:
①其中哪一個材料給了張伯倫和丘吉爾的辯論以最好的回答?
②那麼,另一個材料又可以說明什麼問題呢?
(3)比較材料5和材料1:材料5說明了什麼?
(4)史學界一般認為:
①英國奉行的綏靖政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國和美國等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追隨或支持,直到英、法對德宣戰後仍一度對它抱有某種幻想。
②綏靖政策的教訓不僅對於曾經推行過它的人來說是深刻的,而且使世界人民在經歷了空前災難後,懂得了在侵略勢力面前應當如何捍衛和平的真理。你是否同意?請簡要論證你的回答。(答案空格500格)
〔解析〕本題屬於多材料層層分析式的解析題。該題通過列出的五條材料,深刻地揭示了英國綏靖政策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歷史問題。解答此題的第一步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讀懂讀通材料,明確問什麼答什麼。第(1)組的①問「這是由於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辯論」。可根據所學的知識,抓住這兩則材料中所提及的問題和時間,得出正確答案。第(2)問有一定難度,首先通過比較分析,可知材料3中希特勒的言論是欺騙世界輿論的假象,材料4真實地反映了希特勒的侵略意圖。要區別事物的表象和本質的不同。其次,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材料3,希特勒的狡猾手段,既欺騙了波蘭,又欺騙了英法,還迷惑了蘇聯。第(3)組的設問,可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的知識,便可答出。第(4)組的論證,首先要從試題給出的材料中找出要證明的觀點。其次要從大腦中搜索出最能證明這些論點的史實。再次用擺事實、講道理、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這些觀點的正確性。本題主要考查考生閱讀材料的能力。第(4)組的設問考查論證分析的能力。
〔參考答案〕
(1)①慕尼黑協定的簽訂②a.對慕尼黑協定的評價不同。張認為是解決了「最後的」「最危險的」問題;丘認為是「最嚴重」的後果。b.對以前實行的綏靖政策看法不同。張認為是成功的;丘認為是失敗的。C.對綏靖政策的前途預測不同。張認為是「通向穩定」;丘認為是走向「災難」。
(2)①材料四。因為它是希特勒的內部講話,以後的歷史證明了這個講話。②材料3說明了希特勒的狡猾。第一,欺騙波蘭;第二,給英法等西歐國家以德國的敵人是蘇聯的印象;第三,不刺激蘇聯。
(3)材料5說明了:①英國的態度已與捷克危機時代有所不同,它對波蘭危機作出了較為強硬的表態。②英國仍寄希望於綏靖政策。
(4)A.本題分三個層次給分,以基本思路正確或所舉史實能說明觀點為標准。
①歷史根源方面: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和***政策。②法美的追隨或支持方面。③某種「奇怪戰爭」或「靜坐戰爭」。
B.本題分二個層次給分,以基本思路正確為標准。
①教訓:養虎為患或玩火自焚。②真理:聯合起來,用正義武裝捍衛和平。論證邏輯為:史論結合嚴密,論證結構合理。
(三)問答題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美國總統羅斯福1942年春對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國等。
(l)請你聯繫上述材料,指出 1940年-1941年前後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態度,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
(2)請從中國兩個戰場(各舉兩例)以及太平洋地區的形勢,說明其變化的原因。
〔解析〕本題屬於材料問答題,設置情景考查考生歸納能力。答第一小題時,要留心1942年春這一關鍵時間,聯想到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已經形成。第二小問中國兩戰場指的是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太平洋地區的形勢主要是指太平洋戰爭爆發。
〔參考答案〕
(1)以前美國製造「遠東慕尼黑」陰謀,此時美國感到中國的抗戰對日本是有力的牽制,因此對中國的抗戰進行援助。
(2)中國兩個戰場的抗戰:正面戰場: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大捷等。解放區戰場(或敵後戰場):百團大戰、1941年-1942年粉碎日軍的掃盪、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戰斗,沉重打擊了日軍。太平洋地區形勢:日本的南進直接威脅英、美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或「遠東慕尼黑」陰謀破產)。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已對日本宣戰。
三、尚未考查過的知識點及其思考角度
高考試題尚未考查過的內容有以下一些:①《蘇德互不侵犯條約》;②蘇聯的「東方戰線」;③具有轉折意義的幾次戰役;④德軍進攻蘇聯;⑤日軍偷襲珍珠港;⑥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投降;⑦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其中①②兩個知識點再聯系戰爭後期的國際會議中蘇聯與美國在戰後利益分配中的爭奪賦予新材料,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對蘇聯的全面認識,從而作出科學的評價。③可以聯系中國戰場上的轉折在選擇題上考查歷史事件的先後順序,或是與其它戰役一起考查歸類判斷的能力。⑤可以從歷史的以及當時歐洲戰場形勢和中國戰場的形勢去考慮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從而考查考生縱橫聯系分析的能力。
單元七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選擇題
1.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及其擴張
C.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D.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發表的最重要意義是
A.決定建立維護世界和平的聯合國
B.正式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 標志著反法西斯戰爭轉入進攻
D.確立了美國控制世界的地位
3.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協定的內容是
A.重新劃定德國東部和西部的邊界
B.同意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
C.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
D.承認德國和奧匈帝國合並
4. 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影響分析不正確的是
A.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氣焰
B.為蘇聯贏得了備戰的時間
C.分裂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D.意味著綏靖政策的破產
5.德國進攻波蘭之前,英國政治家反復強調:「波蘭作為一個殉難者比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更有利於英國。」英國考慮的是
A.波蘭的存亡對英國的利益無關緊要
B.波蘭保持獨立會打破歐洲大陸均勢
C.幫助波蘭會大量消耗英國國力
D.波蘭滅亡後有利於德國進攻蘇聯
6.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東亞共榮圈」計劃
B.美英等國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
C.為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D.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矛盾激化
7.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的最重要的意義在於
A.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
B.鞏固並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促使法西斯集團內部瓦解
D.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折
8.雅爾塔會議的基本精神是
A.徹底擊敗德國
B.徹底擊敗法西斯軸心國
C.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D.建立聯合國
9.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是
A.美國對日投擲原子彈與蘇聯對日宣戰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D.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
10.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B.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C.英法的綏靖政策和蘇聯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擴張
11.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相同點是
A.都是綏靖政策的必然結果
B.都有利於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
C.直接決定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命運
D.都是法西斯軍隊實施的突然襲擊
12.「二戰」期間,中國曾兩次與英美共同發表重要宣言或公告,這主要說明
A.英美對日本侵華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
B.中國取得與英美同等的國際地位
C.中英美三國在對日作戰中需要相互支援
D. 英美致力於幫助中國打敗日本
13.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影響中,相似點有:①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②形成了歐洲主宰世界的格局③戰後分割了德國的領土④在美國資本扶植下恢復經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第二次世界大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1939 ~1945 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 、法 、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 。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 。隨著1929 ~ 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 年10月B. A. 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 。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 - 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 。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 ,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 。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 。1936 年 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 。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 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 、日兩國簽訂《 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 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 ,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 。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姑息縱容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 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 。1939年5 ~ 8月 ,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 ,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 ,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 萬人 ,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 ,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 、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 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 ,陳兵德捷邊境 。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 ,9月29 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 。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 ,德 、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 ,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德軍士兵拆除波蘭邊界路障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 、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 ,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 ,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 。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 ,毫無誠意 ,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 。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 ,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 、西北 、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 ,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 。9月17日 ,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 。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 ,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 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
奇怪戰爭 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 ,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 、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 。1940年2月 ,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 ~1940年4月,英 、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 ,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 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 。4月17日 ,英 、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 。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 。 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 ,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 。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 路縱隊快速挺進 ,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 、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 。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 。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 。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 、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 ,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 ,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 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 。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 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 一 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 ,6月10日,義大利向英 、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 ,法國 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 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 ,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 ,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 ,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 1940 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 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 。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 。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 。在東非 ,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 、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於1941 年1月19日舉行反攻 ,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 ,4 月 6 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 。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 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 。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 ,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 。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 。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 ,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 A. W. 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 1941 年5 月15 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 。1940年9月27日,德 、意 、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 。1940 年10月28日 ,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軍於13日佔領貝爾格萊德。4月9日佔領希臘薩洛尼卡,21日希軍投降。英國 5.8萬名遠征軍在希臘作戰,傷亡1.2萬,其餘從海上撤退。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 。5月30日,德空降部隊佔領克里特島。希臘國王流亡倫敦。
蘇德戰場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 1941年6月22日凌晨 ,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 、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戰線上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到重大損失,西部大片國土淪陷。蘇軍失利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德國擁有中西歐強大經濟、軍事資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軍隊現代化裝備程度較高,以絕大部分兵力集中於東線發動突然襲擊,使得德國在一段時間內力量對比上居於優勢。蘇聯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戰爭前夕來自多種渠道的表明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沒有及時完成戰爭准備,導致戰爭初期措手不及。蘇軍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亦不能適應對德作戰的要求,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失誤,兵力部署不當。20世紀30年代以M.H.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蘇軍高級將領和優秀軍官被無辜清洗,嚴重削弱了部隊戰鬥力。為此,在戰爭初期蘇軍付出慘重代價。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早在德波戰爭期間,蘇聯即著手建立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防備德國進攻的所謂東方戰線,企圖通過擴大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 、西白俄羅斯等地約2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11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1939 年11月30日爆發蘇芬戰爭。翌年3月12日蘇芬和約將列寧格勒附近蘇聯國境線向北推移150千米,蘇聯獲取4.1萬平方千米領土,並租借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30年。
1940年6月15日 ,蘇聯以立陶宛政府違反蘇立互助公約,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組成反蘇軍事聯盟為由,出兵進駐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面積17.4萬余平方千米 。8月初,波羅的海沿岸3國並入蘇聯 。1940年6月28日 ,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面積5.1萬平方千米。
至此 ,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 300~400千米 。但是,德國在發動對蘇戰爭後3個星期內分別在3個方向推進300 ~600千米,6月28日即佔領明斯克。東方戰線並未起到蘇聯預期的作用。
莫斯科戰役 德軍自9月30 日向莫斯科發起進攻 ,最近點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10月20日起,蘇聯大部分政府機構和部分工人撤離莫斯科 。12月6日蘇軍遏止德軍攻勢 ,轉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 ,蘇軍經3個月鏖戰 ,排除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危險,將德軍擊退150 ~ 400千米 。冬季戰役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為83萬多人。德軍首次遭到重大挫折, 希特勒的閃電戰亦告破產。
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1942年6月28日 ,德軍在南線發動攻勢,以求在頓河地區消滅蘇軍主力,奪取高加索油田 。7月17日德軍進抵頓河河灣,揭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雙方激戰到蘇軍反攻前夕,德軍始終沒有全部佔領斯大林格勒。
亞洲太平洋戰場 日軍偷襲珍珠港 ,挑起太平洋戰爭 ,戰火席捲東南亞,進逼大洋洲,將美國及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這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成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地圖:太平洋戰爭
遠東慕尼黑陰謀及美日談判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英美曾謀求與日本妥協 ,推行遠東慕尼黑陰謀 。1939年9月,英國承認日本侵華現狀,同意不妨礙日本在華行動。美國為集中應付歐洲局勢,力圖緩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與日本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談判,但雙方的對立未能調和。
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組成東條英機內閣,完成法西斯體制。12月7日凌晨 ,日本以航空母艦編隊向位於夏威夷群島中心瓦胡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日軍以極小的代價,炸沉美國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 3艘,其他大型艦船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 ,美國太平洋艦隊除3 艘未停泊在港內的航空母艦免遭攻擊外 ,幾乎全軍覆沒。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國 、義大利對美宣戰。
日軍進攻東南亞 日本自1941 年12月7日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全面進攻。10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攻佔香港。12月7、8日,日軍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陸。10日,日本取得東南亞海域的海空控制權。1942年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 ,31日攻佔馬來亞全境 。2月15日新加坡陷落 。日軍還從印支南部進攻泰國,1941年12月9日侵佔曼谷 ,21日日本將同盟條約強加給泰國政府 。1942年1月2日進入馬尼拉 。4月9日 ,駐守美軍與菲軍約7萬人投降 。5 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 ,日軍出動320 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3月1日 ,日軍在爪哇登陸,5日佔領巴達維亞( 雅加達 )。3月12日 ,荷蘭總督投降。3月15日,日軍佔領整個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42年3月8日 ,日軍佔領仰光 。應英國當局請求 ,中國派出赴緬遠征軍10萬餘人,配合英緬軍隊作戰 。5月初 ,日軍攻入中國雲南省。中國軍隊憑借怒江天險擋住日軍攻勢。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艦機動隊進入印度洋,轟炸錫蘭(斯里蘭卡)科倫坡和亭可馬里港。英東方艦隊撤往東非海岸。日本海軍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達到日本向西擴張的頂點。
珊瑚海日美海空戰 南進日軍於1942 年2月攻佔澳大利亞軍隊防守的新不列顛島及拉包爾港 。5月初,日軍對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和新幾內亞東南重鎮莫爾茲比港發起進攻。5月7日,美國飛機擊沉日本航空母艦1艘。8日上午日 、美艦隊正面對陣,另1艘日本航空母艦受重創,美國1艘航空母艦被炸沉 ,另1艘受創 。這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首次受挫,標志著日軍在大洋洲南進勢頭被遏止。
中國戰場局勢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偽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持久抗戰,反對妥協、投降和分裂的方針,穩定了抗日陣線。1939年,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侵華總兵力的62%,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正面戰場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漢外圍地區作戰,以後進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長沙會戰以及南寧和中條山會戰。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隨著戰火的蔓延,經過反法西斯國家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會談,以美、英、蘇、中諸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彼此間的援助和合作。
美國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見美國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交戰國出售武器,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英倫三島,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孤立主義勢力削弱 。1940年9月2 日,美 、英達成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換取在英屬百慕大群島等 8 個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的協議。由於英國無力以現款購買軍火,1940年底丘吉爾緊急致函美國總統F.D.羅斯福求援。羅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 。1941年3月11日 ,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 ,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英、美開始結成反對德國法西斯同盟。與此同時,美英於1941年1~3月就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達成協議,並據此制定ABC-1計劃。1941年12月 ,美英首腦以代號為阿卡迪亞的華盛頓會議確認先歐後亞的方針。美國在會上提議並起草同法西斯軸心國相對抗的《聯合國家宣言》草案。
蘇英協定和美國援蘇 德蘇戰爭爆發當晚,丘吉爾宣布英國將支援蘇聯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國家。7月12日 ,蘇英簽訂在對德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斗到底的義務 。8月16日 ,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
1941年6月24日 ,羅斯福總統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 ,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 。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首次啟航。
反法西斯國際聯合的擴大 1941年7月 ,蘇捷 、蘇波簽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協定 。1942年1月29日蘇、英和伊朗三國締結同盟協定。
法國戰敗前夕,C.-A.-M.-J.戴高樂將軍於 1940 年6月17日飛抵倫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國 ,6 月23日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自由法國,並與之結成同盟關系。9月,蘇聯也予以承認。
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政府首腦公布《大西洋憲章》。這是美英戰時政治聯盟的標志,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 1941 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 ,規定美 、英兩國從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 ,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 ,美國把《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聯合國家宣言 經過磋商,1942年1月 ,在華盛頓簽署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聯合國組織奠定初步基礎。
反法西斯聯盟由防禦到反攻的戰略轉折
美軍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英軍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的勝利 ,以及作為主要標志的蘇軍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國開始從防禦轉向進攻的戰略轉折。
蘇德戰場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勝利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它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 年11月19日,蘇軍3個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在粉碎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的解圍行動後,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圍殲戰。2月2日 ,被圍德軍全部投降或被殲。在持續200天的戰役期間 ,德軍在頓河 、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共損失150萬人 、坦克和強擊火炮3500輛、飛機3000架,遭到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庫爾斯克會戰 1943 年1月蘇軍收復羅斯托夫等地,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 。同年夏,德軍在庫爾斯克南北集結,力圖在此區域粉碎蘇軍主力 ,奪回戰略主動權 。7月12日蘇軍反攻 ,8月23日收復哈爾科夫。在激戰的50天中 ,雙方動用的總兵力達400餘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多輛 、作戰飛機近1.2萬架 ,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 。德軍共損失50萬人 、坦克 1500輛、飛機3500餘架 。蘇軍完成了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非洲地中海戰場 英軍贏得阿萊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戰局。在西線作戰的盟軍獲得戰略主動權。英美盟軍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登陸成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並肅清北非德、意侵略軍,隨後盟軍展開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戰役。
阿萊曼戰役 北非意軍在1940年12月 ~ 1941年1月遭到英軍殲滅性打擊 。2月德國非洲軍團由 E.J.E.隆美爾指揮進入北非。1942 年6月21日托布魯克英軍 3.5 萬人向德軍投降。30 日德、意軍隊進抵距埃及亞歷山大港約96千米的阿萊曼 。丘吉爾親赴開羅改組英國中東司令部,B.L.蒙哥馬利出任英第八集團軍司令,於9 月初擊退隆美爾對阿萊曼防線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10月23日~11月4日 ,英軍進行阿萊曼戰役,共擊斃擊傷和俘獲德意軍5.9萬人 。1943 年1月23日英軍進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擊2200多千米。
英軍在阿萊曼戰役中俘獲德軍坦克及駕駛員
盟軍登陸西北非 1942年11月8
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3)二戰電影布植島大戰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❹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戰爭片是《男人們的大和》
從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讓我能落淚的電影,為那群真實的男人間的感情、男人堅韌的戰斗精神。以及他們與家人的感情、幸運活下來的人充滿勇氣的面對生活的精神。譴責別人是沒有用的,關鍵是我們再做什麼,看著最後15歲的少年堅毅的駕駛著小船,我們是否應該做得更多。戰爭從來沒有對錯,對錯只有在決定勝敗之後,日本不肯道歉不肯認錯,是因為他們所做的只是為自己的種族創建生活的空間,也許可以說侵略別人是不符合道德的,但為了國家利益的戰略決策,在種族生死存亡的時候,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我們應該同樣堅強的男人般的面對戰爭。片中有幾句話記憶比較深刻,一是,日本國需要戰敗才能認清狀況,才能新的崛起,犧牲為了更好的明白。另一句是,下達料全體撤退的命令就要棄艦。還有一句,打到這樣應該可以了。日本的中層軍官相當清楚二戰末期的情況,明白戰敗不可挽回,甚至明白自殺式攻擊微乎其微的意義,以及從容的結束戰斗,有勇氣的活下去。他們也是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和感情。而且,他們那種堅韌的戰斗精神,為了國家利益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樣值得敬重。
❺ 1943年的上海發生了什麼事情
1943年,汪偽政權「收回」租界,設偽上海特別市第一警察局黃浦分局。
1月10日 為配合汪偽政府對英美宣戰,偽中華電影公司停止放映英美電影。
1月11日 上海日本陸海軍最高指揮官公布限制糧食運輸辦法。規定非經日軍許可,所有上海市區內的食米、麥類、豆類、小米等糧食及其製成品,一律不準由清鄉地區運出,亦不得運入上海市封鎖線內。次日偽上海市政府公告,規定13日起實行上述糧食統制新辦法。
是日 《中美新約》《中英新約》簽署。主要內容撤廢英美在華治外法權,交還租界等。
1月13日 中共中央華中局取消中共江蘇省委,成立敵區工作部,部長劉曉,領導上海、江蘇的地下工作。1944年8月華中局敵區工作部改稱城市工作部,部長劉長勝。
1月14日 義大利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交還在華租界和撤銷治外法權。
是日 日軍當局發還8家工廠。至此日軍當局管理的140家在滬華商工廠,已發還104家。
1月20日 偽清鄉委員會上海分會頒發《上海第一期清鄉地區實施規則》。規定設立戶口清查實施委員會。至2月20日分期分區挨家挨戶清查戶口,凡12歲以上,60歲以下的無家屬男子,一律返原籍或逮捕。
1月25日 晨,哈同花園大火,洋房付之一炬,毗連舊宅亦受重損。宅內珍寶、古玩皆焚毀。哈同家屬及傭僕200餘人倖免於難。
是日 據偽市政府警察局統計,全市有煙館235家。
2月4日 偽市政府訓令各局、區署,5日起國旗上方附加的黃色三角標識一律除去。
2月12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設各華童小學取消英文課,改教日文。中學部減少英文課時,以日文課時取代。
2月13日 日首相東條英機到達南京和上海,策劃「中日兩國的真正合作地帶」。
2月16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封閉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新鳳祥、老鳳祥、方九霞、裘天寶4大銀樓。
2月17日 日本佔領當局決定,居留在滬的英、美等敵國僑民限令月內遷入指定的「人民集合所」居住。
2月中旬 日本佔領當局集中拘禁在滬英、美、荷等國僑民,德、奧在滬難民居留地區被限於提籃橋一帶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區域范圍內。
2月23日 法國維希政府發表聲明,「決定撤銷在華治外法權,並交還北京使館區、上海等地的法國專管租界行政權」。
3月15日 汪偽全國商業統制總會在滬成立,專管軍需及統制物資的收購配給。
是日 偽市政府保甲委員會成立。17日偽市政府發布《上海特別市保甲委員會暫行組織規程》。
3月19日 日軍將上海市郊經濟監視哨(又稱封鎖線)移交汪偽市警察局管理。
是月 中共中央華中局成立城工部和聯絡部後,上海軍地工作改由城工部領導。
是月 偽市政府對所轄區域作新的劃分,分為市區和特別區兩部分。
4月3日 打浦橋自1937年八一三事變封閉以來,是日開放。
4月5日 南市文廟舉行春季祀孔典禮。
4月16日 上海淪陷後成立的中華、中聯、上海影院3家電影公司,是日合並為偽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5月起,日偽「中聯」電影公司拍攝約50部電影。春 日偽成立中日廣播協會上海事務處。
5月1日 日偽在上海實行第二期清鄉。清鄉地區為崇明、寶山、嘉定3縣,修築封鎖線長221公里。
5月8日 偽市政府發布密令,日本大使館已決定徵用吳淞、寶山獅子林炮台、月浦鎮、羅店鎮和大場鎮,設置軍用設施,佔地共25萬余畝。
5月29日 汪偽江蘇上海地方法院檢察處改江蘇上海地方法院檢察署。
5月下旬 上海市內煤球供貨短缺,煤球公會規定限量零售。
6月1日 商務印書館、中華、世界、開明、大東等書局聯合組成中國聯合出版公司。是日 汪偽中國青少年團上海地區清鄉團部成立。
6月30日 汪偽政府外交部長褚民誼與日本重光葵在南京簽訂《關於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條款》及《了解事項》。規定8月1日起租界行政權及公共設施資產及負債,由偽國民政府
繼承。是日 汪偽清鄉委員會上海分會結束。
7月22日 汪偽政府代表夏奇峰等與法國維希政府代表在南京簽署《交還上海法國專管租界實施細目條款》及《附屬了解事項》。
23日汪偽政府代表褚民誼與義大利大使簽訂《關於交還上海公共租界實施條款》及《了解事項》。
7月24日 日軍當局歸還申新紡織廠等24家華商工廠。至此,被日軍搶占的140家華商工廠全部交還。
7月30日 汪偽國民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區,改稱第八區。
7月31日 汪偽政府決定,設在上海的各級法院和檢察院全部解散,改設兩院兩署制度。
7月下旬 偽市政府決定,拆除在外灘和九江路的赫德、巴夏禮兩座銅像。
是日 市政當局取消前因橡膠原料短缺,實行的套鞋須在雨天購買、球鞋跑鞋須在晴天購買的規定。
是月 上海米價暴漲至每石2100元。
8月1日 汪偽國民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區,改稱第一區。
是日 汪偽上海地方法院成立。汪偽高二、高三分院被撤銷,成立汪偽上海高等法院。
8月9日 汪偽政府在上海召開最高國防會議臨時會議,通過《收買棉紗棉布暫行條例》及《實施綱要》。規定所有棉紗棉布由商業統制總會統買,不得拒絕或妨礙。
8月26日 偽上海市長陳公博命令第一區公署,將外灘所有銅像拆除。
是日 陳公博命令第一、第二兩區分署所有該區內以外國人名作路名的馬路於10月10日改名。10月8日偽市政府頒發訓令,從10時起一、八兩地及越界築路路名的西文,一律改用新名。10日全市240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馬路全部改用以中國地名命名的新路名。
8月29日 第四十五期戶口米開始發售,每人減為半升,另加雜糧半升。
9月1日 偽市政府布告,規定全市飯館酒肆營業時間為下午5時至晚上11時,舞場營業時間不得超過晚上12時。
9月9日 偽江蘇省省長、特工總部主任李士群被日軍毒死。
9月14日 上海開始實行憑戶口證購食鹽。10月5日全市開始對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實行配給。
9月29日 陳公博致電各區公署,要求推行隨田賦帶征軍警米。規定不論產米區和非產米區,一律以每畝征米1升5合。
10月1日 偽市保甲委員會頒發《抽查各區戶口暫行辦法》。
10月10日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學務處所屬中小學及原法租界公營局所需學校,由第一、八區公署教育處接收,一律改為市立學校。
10月30日 汪偽商業統制審議委員會通過《棉花統買統配暫行辦法》,在上海等地實行棉花統買統配。
11月8日 華商證券交易所經汪偽財政部和產業部批准復業。
11月16日 上海實行計口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20日實行計口售皂,每人每月限購一塊。是月 上海煤、炭、木柴等燃料一致狂漲,激起物價全面暴漲。
12月1日 第三期清鄉開始,范圍為川沙、浦東南、浦東北3個區。修築封鎖線56公里。
是日 因煤炭缺乏,全市實行限量供電。
12月7日 煤球每擔漲至300元。
12月16日 偽市政府公布《上海清鄉地區清查戶口實施規則》等。
是日 上海黑市米價由1月每石1500元漲至2600元。
年底,汪偽「七十六號」特工總部改稱汪偽政治保衛局上海分局。
是年 1939~1943年新開設銀行118家、錢庄146家,創歷史最高。
是年 全市華商工廠約倒閉2/3,剩1145家。
是年 全市有學校1019所。
❻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World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姑息縱容。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萬人,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陳兵德捷邊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毫無誠意,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奇怪戰爭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1940年2月,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4月17日,英、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路縱隊快速挺進,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一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法國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1940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在東非,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於1941年1月19日舉行反攻,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4月6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A.W.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軍於13日佔領貝爾格萊德。4月9日佔領希臘薩洛尼卡,21日希軍投降。英國5.8萬名遠征軍在希臘作戰,傷亡1.2萬,其餘從海上撤退。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隊佔領克里特島。希臘國王流亡倫敦。
蘇德戰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戰線上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到重大損失,西部大片國土淪陷。蘇軍失利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德國擁有中西歐強大經濟、軍事資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軍隊現代化裝備程度較高,以絕大部分兵力集中於東線發動突然襲擊,使得德國在一段時間內力量對比上居於優勢。蘇聯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戰爭前夕來自多種渠道的表明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沒有及時完成戰爭准備,導致戰爭初期措手不及。蘇軍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亦不能適應對德作戰的要求,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失誤,兵力部署不當。20世紀30年代以M.H.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蘇軍高級將領和優秀軍官被無辜清洗,嚴重削弱了部隊戰鬥力。為此,在戰爭初期蘇軍付出慘重代價。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早在德波戰爭期間,蘇聯即著手建立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防備德國進攻的所謂東方戰線,企圖通過擴大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等地約2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11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1939年11月30日爆發蘇芬戰爭。翌年3月12日蘇芬和約將列寧格勒附近蘇聯國境線向北推移150千米,蘇聯獲取4.1萬平方千米領土,並租借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30年。
1940年6月15日,蘇聯以立陶宛政府違反蘇立互助公約,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組成反蘇軍事聯盟為由,出兵進駐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面積17.4萬余平方千米。8月初,波羅的海沿岸3國並入蘇聯。1940年6月28日,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面積5.1萬平方千米。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400千米。但是,德國在發動對蘇戰爭後3個星期內分別在3個方向推進300~600千米,6月28日即佔領明斯克。東方戰線並未起到蘇聯預期的作用。
莫斯科戰役德軍自9月30日向莫斯科發起進攻,最近點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10月20日起,蘇聯大部分政府機構和部分工人撤離莫斯科。12月6日蘇軍遏止德軍攻勢,轉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蘇軍經3個月鏖戰,排除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危險,將德軍擊退150~400千米。冬季戰役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為83萬多人。德軍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閃電戰亦告破產。
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1942年6月28日,德軍在南線發動攻勢,以求在頓河地區消滅蘇軍主力,奪取高加索油田。7月17日德軍進抵頓河河灣,揭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雙方激戰到蘇軍反攻前夕,德軍始終沒有全部佔領斯大林格勒。
亞洲太平洋戰場日軍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戰火席捲東南亞,進逼大洋洲,將美國及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這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成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遠東慕尼黑陰謀及美日談判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英美曾謀求與日本妥協,推行遠東慕尼黑陰謀。1939年9月,英國承認日本侵華現狀,同意不妨礙日本在華行動。美國為集中應付歐洲局勢,力圖緩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與日本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談判,但雙方的對立未能調和。
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0月,日本組成東條英機內閣,完成法西斯體制。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艦編隊向位於夏威夷群島中心瓦胡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日軍以極小的代價,炸沉美國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3艘,其他大型艦船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美國太平洋艦隊除3艘未停泊在港內的航空母艦免遭攻擊外,幾乎全軍覆沒。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國、義大利對美宣戰。
日軍進攻東南亞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全面進攻。10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攻佔香港。12月7、8日,日軍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陸。10日,日本取得東南亞海域的海空控制權。1942年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31日攻佔馬來亞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軍還從印支南部進攻泰國,1941年12月9日侵佔曼谷,21日日本將同盟條約強加給泰國政府。1942年1月2日進入馬尼拉。4月9日,駐守美軍與菲軍約7萬人投降。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日軍出動320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3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5日佔領巴達維亞(雅加達)。3月12日,荷蘭總督投降。3月15日,日軍佔領整個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42年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應英國當局請求,中國派出赴緬遠征軍10萬餘人,配合英緬軍隊作戰。5月初,日軍攻入中國雲南省。中國軍隊憑借怒江天險擋住日軍攻勢。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艦機動隊進入印度洋,轟炸錫蘭(斯里蘭卡)科倫坡和亭可馬里港。英東方艦隊撤往東非海岸。日本海軍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達到日本向西擴張的頂點。
珊瑚海日美海空戰南進日軍於1942年2月攻佔澳大利亞軍隊防守的新不列顛島及拉包爾港。5月初,日軍對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和新幾內亞東南重鎮莫爾茲比港發起進攻。5月7日,美國飛機擊沉日本航空母艦1艘。8日上午日、美艦隊正面對陣,另1艘日本航空母艦受重創,美國1艘航空母艦被炸沉,另1艘受創。這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首次受挫,標志著日軍在大洋洲南進勢頭被遏止。
中國戰場局勢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偽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持久抗戰,反對妥協、投降和分裂的方針,穩定了抗日陣線。1939年,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侵華總兵力的62%,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正面戰場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漢外圍地區作戰,以後進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長沙會戰以及南寧和中條山會戰。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隨著戰火的蔓延,經過反法西斯國家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會談,以美、英、蘇、中諸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彼此間的援助和合作。
美國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見美國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交戰國出售武器,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英倫三島,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孤立主義勢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達成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換取在英屬百慕大群島等8個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的協議。由於英國無力以現款購買軍火,1940年底丘吉爾緊急致函美國總統F.D.羅斯福求援。羅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英、美開始結成反對德國法西斯同盟。與此同時,美英於1941年1~3月就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達成協議,並據此制定ABC-1計劃。1941年12月,美英首腦以代號為阿卡迪亞的華盛頓會議確認先歐後亞的方針。美國在會上提議並起草同法西斯軸心國相對抗的《聯合國家宣言》草案。
蘇英協定和美國援蘇德蘇戰爭爆發當晚,丘吉爾宣布英國將支援蘇聯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國家。7月12日,蘇英簽訂在對德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斗到底的義務。8月16日,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
1941年6月24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首次啟航。
反法西斯國際聯合的擴大1941年7月,蘇捷、蘇波簽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協定。1942年1月29日蘇、英和伊朗三國締結同盟協定。
法國戰敗前夕,C.-A.-M.-J.戴高樂將軍於1940年6月17日飛抵倫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國,6月23日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自由法國,並與之結成同盟關系。9月,蘇聯也予以承認。
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政府首腦公布《大西洋憲章》。這是美英戰時政治聯盟的標志,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1941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規定美、英兩國從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美國把《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聯合國家宣言經過磋商,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聯合國組織奠定初步基礎。
反法西斯聯盟由防禦到反攻的戰略轉折
美軍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英軍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以及作為主要標志的蘇軍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國開始從防禦轉向進攻的戰略轉折。
蘇德戰場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勝利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它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11月19日,蘇軍3個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在粉碎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的解圍行動後,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圍殲戰。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或被殲。在持續200天的戰役期間,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共損失150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3500輛、飛機3000架,遭到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
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1月蘇軍收復羅斯托夫等地,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年夏,德軍在庫爾斯克南北集結,力圖在此區域粉碎蘇軍主力,奪回戰略主動權。7月12日蘇軍反攻,8月23日收復哈爾科夫。在激戰的50天中,雙方動用的總兵力達400餘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多輛、作戰飛機近1.2萬架,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德軍共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500餘架。蘇軍完成了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非洲地中海戰場英軍贏得阿萊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戰局。在西線作戰的盟軍獲得戰略主動權。英美盟軍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登陸成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並肅清北非德、意侵略軍,隨後盟軍展開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戰役。
阿萊曼戰役北非意軍在1940年12月~1941年1月遭到英軍殲滅性打擊。2月德國非洲軍團由E.J.E.隆美爾指揮進入北非。1942年6月21日托布魯克英軍3.5萬人向德軍投降。30日德、意軍隊進抵距埃及亞歷山大港約96千米的阿萊曼。丘吉爾親赴開羅改組英國中東司令部,B.L.蒙哥馬利出任英第八集團軍司令,於9月初擊退隆美爾對阿萊曼防線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10月23日~11月4日,英軍進行阿萊曼戰役,共擊斃擊傷和俘獲德意軍5.9萬人。1943年1月23日英軍進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擊2200多千米。
盟軍登陸西北非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爾 任總司令的盟軍10餘萬人分3路在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登陸。12日,部分盟軍進入突尼西亞。這次代號為火炬的作戰行動是英、美作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替代行動。
11月10日,德意軍隊佔領維希政府統治下的法國南部及科西嘉,並出兵突尼西亞。11月27日,德軍企圖奪取法國艦隊,封鎖並佔領土倫。法國海軍將包括3艘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在內的60餘艘艦艇全部鑿沉。
肅清非洲軸心國軍隊1942年11~12月間,增援突尼西亞的德意軍5個師與非洲軍團會合,盟軍進攻失利。1943年4月,從東西兩個方向進軍的英、美兩國軍隊會師,5月7日攻入突尼西亞城。5月13日,北非德、意軍隊25萬人向盟軍投降。
義大利投降及其對德宣戰1943年7月10日,美、英和加拿大軍隊在西西里島東南部登陸。7月22日,美軍攻佔巴勒莫。8月16日佔領墨西拿。在西西里戰役的38天內,德意軍損失16.7萬人,其中德軍3.7萬人。7月25日,義大利國王罷免墨索里尼首相職,由P.巴多利奧繼任。28日,宣布解散法西斯黨。統治義大利21年的法西斯政權垮台。
9月3日,義大利簽署停戰協定,盟軍在亞平寧半島登
❼ 誰有二戰的珍貴影視資料
還有央視十套探索發現的《世紀戰爭》系列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topic/geography/C14942/02/
《第1集》不平靜的世紀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光彩奪目、又最為劇烈震盪的世紀。
《第4集》凡爾登·拐點
在一戰爆發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大戰開始後不久,義大利保持了中立.
《第7集》 海底幽靈
1916年5月31日,英國和德國的主力艦隊在日德蘭海域展開激戰。
《第10集》 永別了,武器
從1914年戰爭開始直到1918年年中,西線槍聲不斷,無休無止將近四年。
《第13集》 邪惡的軸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並成為了戰勝國。
《第16集》魔獸入侵(中)
聯軍相信,馬奇諾防線可以阻擋德軍向法國邊境的進攻。
《第19集》絕地反擊(中)
七月十日,德國和英國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空戰,大不列顛空戰正式開始。
《第22集》鱷魚的軟腹
中國軍人用悲壯的失敗換來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在北非戰場的決定性勝利。
《第25集》庫爾斯克:鋼鐵大絞殺
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十分慘重。
《第28集》最後的瘋狂
1944年8月中旬,盟軍結束了在諾曼底的最後一戰。
第31集:「虎!虎!虎!」(下)
日軍將於12月8日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
《第34集》叢林鐵拳
1941年1月20日,一場閃擊戰在緬甸和泰國的邊境地區打響
《第37集》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的作用主要是贏得制海權
《第40集》骷髏·殺戮
1924年8月,希特勒從蘭斯堡要塞監獄獲釋後,重新成為了沖鋒隊的全國領袖
《第43集》鐵幕(上)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第46集》血色橄欖枝(中)
蘇伊士運河長173公里,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唯一水上通道。
《第2集》巴爾干·導火線
兩大對立的軍事陣營從形成時就劍拔弩張,相互拉開了架勢,軍備競賽也達到了白熱化。
《第5集》 紅色的十月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在出訪塞爾維亞時被刺殺。
《第8集》 王牌飛行員
1912年2月4日8點半,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上,又一個人准備去實現這個夢想。
第11集 脆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5點,在康邊森林的一列火車內德國代表團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第14集》 納粹的冒險
在1933年1月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的時候,國際社會就普遍認為,給予德國的懲罰已經足夠了.
《第17集》魔獸入侵(下)
在低地國家的戰斗正在進行之際,德軍A集團軍群龐大的裝甲部隊從南面向阿登山區進發。
《第20集》絕地反擊(下)
面對納粹空軍1940到1941年的空中閃擊戰,英國獨自進行著艱難而頑強的抵抗。
《第23集》十萬火急
1939年9月,德國對它的東面鄰國波蘭展開了閃電戰,短短5周之內波蘭便被徹底擊敗。
《第26集》漫長的一天(上集)
1944年6月6日,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來說具有決定意義。
第29集:目標:柏林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迅速登陸,開辟了西歐戰場。
第32集:燃燒的島群
1942年5月4日到8日,美日海軍上演了歷史上第一場由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海空戰
《第35集》曼哈頓計劃(上)
1932年,著名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因納粹迫害
《第38集》獵殺海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海軍試圖扼殺敵國海上交通的做法
《第41集》生命簽證
公元1938年,歐洲大陸布滿戰爭陰霾。
《第44集》鐵 幕(下)
1949年夏天的一個上午,在哈薩克荒無人煙的草原上,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第47集》血色橄欖枝(下)
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向來保持高度警惕的以色列竟然沒有一點察覺。
《第3集》塹壕戰·地獄歲月
兩軍經過3個星期的僵持對峙,終於意識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
《第6集》 海上爭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大陸上,東西線戰事不斷,勝負難定。
《第9集》空中爭霸
1901年,一位旅居法國的巴西人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艇,成功地繞埃菲爾鐵塔飛行。
《第12集》 大獨裁者
1920年3月,德國的一位軍方高級將領及其黨羽試圖顛覆共和國政府……
《第15集》魔獸入侵(上)
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納粹德國僅用了一年的時間,閃擊波蘭,挺進西歐,佔領法國。
《第18集》絕地反擊(上)
在這片飽經戰火蹂躪的土地上,一位中國記者用他的眼睛描述了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第21集》大漠孤煙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決心執行所謂的「羅馬帝國」復興計劃。
《第24集》斯大林格勒:兵臨城下
蘇聯也確實感覺到,自身承擔了抵抗德國的太多壓力。
《第27集》漫長的一天(下集)
2775架盟軍的轟炸機在諾曼底海岸96公里登陸正面投彈9000噸。
第30集:「虎!虎!虎!」(上)1931年,日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並於第二年扶植了傀儡政權——滿洲國。
《第33集》蛙跳式反擊
1943年4月11日,美國海軍情報處將一份剛破譯的日軍密碼電報送往作戰部
《第36集》曼哈頓計劃(下)
1945年7月初,也就是希特勒自殺後的2個月,美國3枚原子彈終於製造了出來
《第39集》鷹擊長空
這次代號為「人道遠征」的行動是日本本土遭受的第一次外國軍隊的空襲
《第42集》罪與罰
1945年,戰爭仍然在北非進行著。歐洲大部分,包括蘇聯西部都已成一片瓦礫。
《第45集》血色橄欖枝(上)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猶太人在歐洲面臨滅頂之災,猶太難民掀起了移民巴勒斯坦的浪潮。
《第48集》沙漠風暴
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解體,中東地區出現了力量真空。
影視資料可以用電驢(eMule)搜索下載全部我全都下載過,非常好很有收藏價值
❽ 有關諾曼底登陸的電影(或一些二戰時期有名的戰役)
1,《血戰西盤島》
《血戰西盤島》是由帕維爾·喬克赫威執導的戰爭片,米喬·贊布羅斯基、Robert Zoledziewski、揚·恩格萊特、彼得·亞雷亞當奇克、波利斯·席克等參加演出,影片於2013年2月15日在波蘭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二戰初期波蘭抗擊納粹德國的象徵性戰役,不到200名波蘭士兵,阻擊了將近2000德軍整整七天的故事。
2,《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菲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紐林·巴納德、詹姆斯·達西等領銜主演。
該片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3,《至暗時刻》
《至暗時刻》是由喬·賴特執導,加里·奧德曼、莉莉·詹姆斯、本·門德爾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等主演的傳記歷史片。於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二戰時面臨來自內部的偏見與外部的法西斯戰爭,溫斯頓·丘吉爾抵住壓力,帶領英國人民奮起反抗,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度過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故事。
4,《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My Way)是一部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開始上映。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身著德軍軍服的兩名東亞人金俊植以及長谷川達夫的故事。
5,《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