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為何德法打敗俄羅斯難於登天,而蒙古卻能征服
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攻佔了花剌子模,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窮追不舍,蒙軍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於1223年大敗欽察和俄羅斯的聯軍。1221年初成吉思汗進軍喬治亞地區,打敗喬治亞守軍。1222年蒙軍再次攻入亞塞拜然的舍馬哈,並進攻達格斯坦,並越過高加索山進入阿速人和欽察人居住地區。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還有一點也是德法比不過蒙古人的,蒙古人對寒冷是有很大抵抗能力的,而位居西歐的法德在這一點上也是比不過蒙古人的,不用說西伯利亞了,就是東歐的氣候,法德人都是不太適應的。
『貳』 希特勒的閃電戰是什麼
閃電戰: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先用飛機轟炸敵方的重要戰略設施、通訊中心、機場,從而使敵軍指揮系統癱瘓,取的制空權。總的來說閃電戰就是以奇襲快襲的集中在一起,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下喪失士氣。
『叄』 著名的閃擊戰戰役大家推薦一些。
二戰的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了。說說中國的:
唐太宗命李靖出征突厥,在突厥人以為唐軍還老遠不會打來時李靖讓大軍殿後,自帶兩千騎兵千里奔襲,夜襲突厥大營,數十萬大軍瞬間崩潰,突厥可汗被擒,這就是相當牛的閃擊!
南北朝時有一位不世出的名將叫陳慶之,一生閃擊經典無數,曾帶領7000人打的北魏幾十萬大軍望風而逃,他最善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絕對是中國歷史上閃擊戰的專業人士!
『肆』 求蘇聯衛國戰爭電影!!!
蘇聯電影「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指的是由蘇聯電影導演尤里·奧澤洛夫執導的三部戰爭故事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
推薦理由:
A.「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現了1941年至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和歐洲戰爭蘇聯戰場的全貌,兼具編年史性質和史詩氣質,即便稍有政治傾向,還原真實亦堪稱完美。
B.「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中的三部電影都是真正大製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也有三小時,而《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則更是長達六小時以上。
C.「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為同一導演即前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作品,其中三部電影的風格和水準均相當統一。
D.「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時間綿延20年,從1969年到1988年,且不談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終已自不易。
E.「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均創世界影壇紀錄,這些電影拍攝時,曾一次出動近萬名士兵,數千輛坦克。幾百架攝影機需要同時拍攝。有很多戰爭場面都是空前的。這樣不計成本的大投入在當下的電影製作中,完全是不可想像的,也只有當時的蘇聯可以做到。這些電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也是不可復制的。
F.這些全景式的戰爭巨片也保持著較高的藝術水準。特別是《莫斯科保衛戰》,曾跨過了意識形態的界限,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講述了衛國戰爭前期,蘇聯軍民為保衛莫斯科付出沉重代價的悲壯事跡。整個電影的節奏如同交響樂,既有斯大林,朱可夫這樣決定著歷史航向的大人物,也有被戰爭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的普通人。
電影中那句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領土廣大,但我們已無退路,後面就是莫斯科。」還有那首雄壯的插曲《神聖的戰爭》都為很多中國人所熟知。《莫斯科保衛戰》大量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特別是很多戰爭場面,在實景的條件下,用長鏡頭拍攝,其真實性堪稱完美。
G.遺憾的是,這些戰爭巨片在蘇聯解體之後,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由於這些電影本身在拍攝時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對歷史的描述也是有選擇性的。蘇聯解體之後,很多戰爭中陰暗的一面被挖掘了出來。比如蘇德密謀瓜分波蘭,以及隨後的卡廷慘案,這些都讓電影中最值得稱道的真實性遭到了質疑。與政治緊密相連的電影,當政治的風向改變之後,電影就淪為了犧牲品。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本身所具備的獨特藝術價值。
『伍』 成吉思汗帶著蒙古大軍橫掃歐洲,蒙古大軍的戰鬥力為何這么強悍
元太祖成吉思汗帶領著蒙古大軍開疆擴土,使當時中國的版圖達到的歷史上的最大,東到日本海,北到貝加爾湖,南到越南,西到東歐。蒙古軍當時甚至橫掃了歐洲,可見蒙古軍的強大。而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強在哪呢?
最後就是戰術上的領先。最早的生化戰,向敵軍投擲帶有病疫的死屍,造成大范圍殺傷。還有心理戰,不開城門就像其他城池一樣,攻開以後屠城,造成人心惶惶,最後城裡守軍迫於心裡壓力打開城門,最終結果還是屠城,這是心理戰的一次成功運用。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是冷兵器時代,對組織,紀律,分工最為明確的一直部隊。蒙古族人擅長騎馬射箭,戰士作戰能力很強,後勤保證充足,並且對戰術戰略的成功運用,讓他們所向睥睨。
『陸』 閃擊戰是誰首創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1888年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德國陸軍軍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國陸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軍校教育,但對於坦克戰則是勇於創新,無師自通而遠勝他人。雖然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戰理論,並且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的裝甲部隊也是英國人最早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驚人的執著超越了這些理論先驅,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於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並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希特勒的上台為古德里安的實踐提供了最廣闊的場所。1939年8月,他擔任第19軍軍長(含第3裝甲師),一個月後就參加了波蘭戰役,這個坦克軍作為德軍北翼的開路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和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國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圍捕包圍圈裡的敵軍。1940年5月,參加法國戰役, 他又一次擔任了攻擊矛頭,由於曼斯泰因的建議,德國人將主要攻勢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認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地區——古德里安在這里決定性地超越了他原來的紙上談兵,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渡過馬斯河後,他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盡可能地發揮高速向深遠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維爾、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 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並且,他還打破了現代戰爭史上的進攻速度紀錄,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時間里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如不是空軍元帥戈林爭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擊,英法聯軍將在敦刻爾克全軍盡沒,在整個人類史上,也許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和美國內戰時期的薛爾曼曾經有過同樣紀錄。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的果敢前進再次震驚世界,他與霍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了決定性的突擊力量, 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基輔戰役後,古德里安率軍北上,參加對向莫斯科作戰的「台風攻勢」。他的部隊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實力雄厚的蘇聯紅軍面前,「閃擊戰」失去了效力。俄羅斯嚴寒的冬天降臨了,德軍的戰鬥力銳減,古德里安斷定攻取莫斯科無望,因而極力建議將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其後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總參謀長,負責編組,訓練新的裝甲部隊,他雖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據絕了參加1944年7月暗殺希特勒的「黑色樂隊」。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1954年古德里安死於心臟病,終年68歲。
『柒』 成吉思汗真的首創了閃電戰和快速機動突擊作戰的方式嗎
成吉思汗,作為世界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是閃電戰的創始人。閃電戰的三個核心要素是速度集中棲息。閃電戰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全局性強,整體協同作戰,戰術上奇特精妙,靈活多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攻其不備,速度極快,像閃電一般,閃電戰最初的載體就是蒙古人的騎兵,為此蒙古軍隊被稱之為蒙古旋風。閃電的精髓有三個方面,一是長距離攻擊敵人,二是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是不給敵人以任何還手的機會。
成吉思汗的後代,蒙古的西征軍更是在征服的歐洲的過程中,把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蒙古西征軍打下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05天,平均每天的行進速度是85~90公里,打下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零5天,每天的行軍速度也在80公里左右,打下波蘭和匈牙利只用了三個月,每天的行進速度在60公里左右。
『捌』 請大家推薦一下蒙古帝國的著名戰爭
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成吉思汗滅亡西遼後(參見蒙古攻西遼之戰),其地便與中亞最強大的國家花剌子模王國接壤。花刺子模王國原是裏海之東的小國,都城兀籠格赤(原名花刺模,一作烏爾達赤,蒙古人稱玉龍傑赤,在今土庫曼烏爾根奇)。宋慶元六年(1200年),摩訶末繼位後,逐漸強盛,奪取西遼西部地區;又通過多次遠征,吞並了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全盛時期。建新都於撒馬耳干(今烏茲別克之撒馬爾罕),企圖遠征蒙古,派使節到中都(今北京),探聽大蒙古國虛實和路線。其後,由於分封諸子,政出多門,國力漸弱。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王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450人,500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在今哈薩克奇姆肯特西北),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上報國王屠殺之,侵吞商品與駱駝。成吉思汗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斷貿易,爭取和平解決,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拒絕要求並殺害正使,剃光兩位副使胡須,押送出境。
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木華黎,而自謀征討花剌子模之事。十三年(1218年),滅西遼後,蒙古西境遂與西域接壤。十四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歷時五年。消滅了40萬軍隊,征服了花剌子模。
十四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從額爾的失河出發,越過阿勒台山,經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仰吉八里(今新疆馬納斯西北)、天地(今新疆寨里木湖)、畏兀兒(今新疆東南地區)、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哈刺魯(今哈薩克伊犁河以北地區)各以兵從,共23萬人,號稱60萬。摩訶末與大臣議定,命各城堅壁清野,不出戰。
成吉思汗於是年中秋前後抵達虎思斡耳朵,稍事集中休整,立即向錫爾河進攻;以哲別率5000騎兵為奇兵,取道畏兀兒、可失哈兒(今新疆喀什市北)、拔汗那(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地區),進入阿姆河上游,從花剌子模東南部,進攻摩訶末戰略上敏感的地方。以造成切斷王國與兩大資源地和新軍籌建基地阿富汗與呼羅珊聯系的假象,吸引摩訶末的注意力。摩訶末中計,派其主力指向拔汗那對付哲別。
成吉思汗率主力乘機推進到錫爾河的訛答剌,分軍為四;第一路軍由皇子察合台、窩闊台指揮,留攻訛答剌。經強攻六個月,最後佔領訛答剌,活捉亦難出;第二路軍由皇子術赤指揮,順錫爾河西北攻佔昔格那克(也稱速黑納黑,今哈薩克契伊利東南)、訛跡邗(今吉爾吉斯斯坦烏支根)、巴耳赤邗(今契伊利西北),氈的(今哈薩克克齊爾.奧爾達東南);第三路由阿剌黑、速亦客禿、塔孩指揮,沿錫爾河東南攻佔伯納克特(一作別納客,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忽氈(今塔吉克之列寧納巴德)。成吉思汗與拖雷率領主力,以速不台為先鋒,渡過錫爾河,通過600公里寬的基吉爾庫姆沙漠,直取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撒麻耳干,切斷摩訶末向受圍各城支援的通道。
成吉思汗於十五年秋,派以術赤為主帥,察合台、窩闊台為副,指揮第一、二路軍往攻玉龍傑赤,次年攻克(參見玉龍赤傑之戰)。成吉思汗用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消滅花剌子模國30萬軍隊,攻佔花剌子模本土和河中地區,取得了具戰略決戰性的河中戰役的勝利,為滅亡花剌子模國打下了基礎(參見河中之戰)。
成吉思汗軍至撒麻耳干,獲情報:摩訶末已從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捷爾梅茲北)渡河,暫住夏營地,兵力不多。於是派哲別、速不台、脫忽察兒三將,各率領1萬騎兵往攻,摩訶末認為新都撒麻耳干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沒有三至四年不能攻克,不料五天陷落,遂率部逃竄(參見撒麻爾干之戰),路經納克休普(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北)、巴里黑(馬扎里沙里夫西)、你沙不兒(今伊朗東北部內沙布爾)(參見你沙不兒之戰)、可疾雲(今伊朗德黑蘭西北加茲溫)、哈馬丹(今伊朗德黑蘭西南哈馬丹),馬三德蘭(今伊朗東北部馬贊德蘭省)至裏海阿疏兒.阿迭島(今伊朗戈爾甘河口以西,其島或已下沉)、阿必思渾島(今已無可考)隱蔽。哲別、速不台二將率領部隊跟蹤追擊,俘其母後禿兒堪可敦和嬪妃,繳獲了金庫,押送撒麻耳干至成吉思汗大本營。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待命往攻玉龍傑赤,阻擊乘船沿海北上的摩訶末軍。
當摩訶末得知其母後、嬪妃被俘,幼子喪命,又患肋膜炎,自知不久於世,乃立札蘭丁為嗣主。成吉思汗立即命令哲別、速不台率領3萬騎兵(包括脫忽察兒之1萬騎兵)北越高加索探察。哲別、速不台率軍由南面迂迴裏海,進入亞塞拜然(今亞塞拜然)進行了喬治亞(或稱谷兒只,即今喬治亞)之戰,掃盪高加索南北諸役,舉行了帖雷克河之戰、迦勒迦河之戰,破俄羅斯聯軍10萬,打開了俄羅斯大門,班師回國。
拖雷奉命率領軍掃盪阿姆河以西呼羅珊地區(今土庫曼南部、伊朗東北部和阿富汗西北部地區)。成吉思汗率領主力攻佔忒耳迷及渡口,進軍忽兒忒地區(今阿富汗北部)和撒蠻(今阿富汗北部之薩曼甘),攻佔了巴達哈傷(今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山以北,噴赤河以南地區)和巴里黑、塔里寒(今阿富汗東北之塔利甘)(參見塔里寒之戰),平定了阿姆河以北地區,爾後進軍並攻克了另一個塔里寒(又稱言內思剌惕——苦黑)。
札蘭丁繼位國王,決心據舊都玉龍傑赤抗擊蒙古軍。玉龍傑赤有9萬守軍,但守將不擁護甚至密謀殺死札蘭丁。札蘭丁率領帖木兒.滅里等300騎逃奔到哥疾寧(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南的加茲尼),廣事號召,奮力救亡,其部下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馬魯都督汗滅里(也稱額明木勒克)、賽甫哀丁———阿里拉黑各率領4萬人馬來到,札蘭丁信心倍增,重整軍備,准備反攻。兩軍在巴魯安(又作八米俺,在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北巴米安)遭遇。成吉思汗聞報立即率領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各軍向巴魯安急行軍,追殲札蘭丁,於十六年十一月舉行申河(今印度河)戰役,全殲札蘭丁4萬多眾,札蘭丁率50餘人向印度逃遁(參見申河之戰)。成吉思汗派拖雷、巴拉二將渡申河追擊札蘭丁,未獲而還。
點評: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特點為軍事、政治、外交綜合運用。成吉思汗的戰略基本原則是: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在政治上,爭取對方貴族、官吏、宗教領袖、軍事首領等代表人物降服,在軍事上,針對花剌子模分軍防守要點的特點,採用迂迴及突然襲擊等戰術,逐次佔領對方戰略要點,從而取得了第一次西征的勝利。
『玖』 元朝時期,蒙古軍隊憑借什麼戰鬥力,一直打到歐洲多瑙河
1、戰法不同,歐洲主要是步兵結成的方陣,而蒙古人以騎兵為主。步兵靈活和機動性差,騎兵靈活性強,速度快打速度慢效果不言自明。長矛和大盾可以剋制騎兵,但是有一點不得不說,沒有蒙古騎兵是傻到直接騎著馬往大盾和長矛上撞得(電影上的騎兵和步兵的碰撞場面是為了增強視覺效果、形成沖擊讓影片賣座才故意為之),真實的場景是這樣:蒙古人騎著馬,遠了就用弓箭射,等你投擲長矛的時候人家就跑,而且比較無賴的是(被追擊的時候)邊跑邊射箭,讓你防不勝防。人家壓根就不跟你正面接觸,拼弓箭歐洲人拼不過蒙古人,蒙古人遠距離放箭殺傷敵軍,被追擊時放箭消耗敵軍,這種打法拖都能拖死歐洲人,跟別說敵軍追擊深入時直接被埋伺候的戰法了,以機動靈活來拉散敵軍陣型。不然正兒八經的正面沖撞,個頭矮小的蒙古人是無法和身強力壯的歐洲人對抗的。
2、蒙古人從小就長在馬背上,善於騎射,與其說馬是他們的代步工具,倒不如說馬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變長的腳),這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決定的。
3、蒙古人的佔領政策,不投降我屠城,你投降我還是屠城,總之被佔領的地區很少能倖免,不存在俘虜佔用太多糧食的問題,也不存在當地人集體反抗的情況(城都給屠了上哪找那麼多人去?),這種恐怖的打法,或者叫做國家恐怖主義,歐洲人很不適應、很恐懼,很自覺得把蒙古人的殺戮和破壞叫做「上帝之鞭」。
參考《明朝那些事兒》: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直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點的,值得一說。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並不是放縱軍紀造成的,他們的屠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注意這一特點)。
屠城是為了讓對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們一般會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後果你們自己去想。
但他們缺德之處在於,不投降他們必然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並不放過,這是為什麼 呢。
這是為了保障後方的需要,他們認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後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殺光才安心(蓋蒙古兵不欲後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後顧之憂也)。
蒙古的狂潮席捲全球,不過歐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們認為無端出來這么些恐怖的傢伙,是因為自己犯的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所以他們稱呼蒙古人為「上帝之鞭」。
這一榮譽稱號的授予在歐洲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給了匈奴王阿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