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電影名
《姐妹雙行:巴黎護照》(美國)
Passport to Paris
1999年出品
編劇:伊麗莎白·克魯格、克雷格·謝皮洛
導演:艾倫·梅特
主演:瑪麗凱特·奧爾森、艾什麗·奧爾森、伊馮·西奧、馬特·溫斯頓、彼得·懷特
故事梗概:
梅勒尼和艾麗是一對13歲的雙胞胎,她們心地善良,聰明可愛,但性情不羈,對未來有著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在學校里兩人功課學得很好,但是她們更渴望可以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如何與人相處。
法國男孩還邀請兩姐妹參加她們的音樂會,外公對於姐妹倆和法國男孩被警察抓住很生氣,不許她們再出去。外公在大使館舉行招待酒會,邀請法國外交部部長參加,和他商量法國政府治理污水的情況。外公沒有說服法國外交部長,艾麗和梅勒尼想出了辦法,讓部長喝了污染的自來水,並且給他講了自己的感受,部長被打動了,同意回去商量治理污水的事情。
http://ent.sina.com.cn/m/2008-02-17/00401912971.shtml
2. 一個外國電影講述兩姐妹,姐姐很漂亮,妹妹有點胖比較自卑最後姐姐車禍死了,妹
你這個問題
涉及到影視類問題了
你應該是去娛樂分類進行
咨詢的,那邊有專門喜歡
回復此類問題的玩家
3. 幫幫忙!請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我有介紹的!
好像是姐妹情色,我看過的,但時間太久了我記不大准了,好歹也得5、6年以上了
姐妹、姐妹情色
胖女孩 Fat Girl
主演: Roxane Mesquida
片長: 87 分鍾 類型: 劇情
地區: 義大利 法國 年份: 2001年1月1日 語言: 法語
影片簡介:
一對姊妹花,一個美一個丑,隨父母來到法國南部海濱避暑。仲夏戀事多,十五歲的姊姊秀色可餐,成為眾男獵物,不消一個下午即搭上意國小白臉,半推半就便失身了。十二歲的小丑妹偷窺家姐與美少年的真人SHOW,自己卻無人問津,難道擁有一身厚厚的脂肪就與性絕緣嗎?正正常常的姊妹,對情慾世界迷迷惘惘的憧憬,卻開啟了悲劇的大門。
《姐妹情色》是那種看過後感覺絞痛的影片
看到上面的評語 我覺得他們沒看到其中掩藏最深的絕望和悲哀:
女人的命運都一樣 姐姐雖然美麗 有一個俊美男友 其結果還是被拋棄 即使她挑逗 抗拒 後來被迫 最後的悲傷和失落 是一種痛苦
妹妹沒人愛 是一種悲哀 然後自卑變為自戀 她恨姐姐的刻薄 嫉妒姐姐 最後她被姐姐打了一耳光 因為她說:我不願意看到姐姐就這樣當著我的面被人搞
最後妹妹沒死 被強奸的時候 她伸出手抱住了殺死她姐姐和媽媽的兇手 因為她的脆弱 因為她的恐懼和空虛 這個片斷 也許只有女人和經歷過自卑和自虐的女人 才知道 多少無奈和絕望掩藏在裡面
她的電影震撼了我的心靈 其實裡面的色情或者其他惹眼球的東西 都只是在表現現實
所以她一直以驚世駭俗和小眾形象出現 她的女權觀念體現在電影里
就是扒下女人的迷離美妙的夢幻 讓她們看:這就是擺在你們面前的事實!
我覺得自己夠理性 但是看了才發覺我也是無數小資女性中的一員。
因為我在裡面 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原型 那些自己都不肯面對的問題
女人的自卑 自戀 嫉妒 軟弱 在每個女人身上都曾無奈地展現過
女人自卑的時候 就和那胖妹妹一樣 懷著卑微的自戀 抱吻游泳池裡的木樁 懷著充沛的幻想 將生命浸泡在趨向腐爛的卻不斷被抵制的性幻想里 不應該說是愛情幻想里
但女人的自卑 自戀 嫉妒 軟弱 程度如此之深 她們在逃不出的悲劇命運中 自戕 然後戕害她們的姐妹
女人自戀的時候 就像那個姐姐一樣 懷著雀躍的 高傲的心 通過刻薄對待不如自己的同性甚至是姐妹來獲取虛幻的高度和快感
接下來 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宣判:再美麗高傲 也不過是他人腳下的花朵 美麗從自我欣賞和邀請他人欣賞 再到自我欣賞 多麼心酸的過程
4. 請問有一個電影叫"瘋狂美麗都"是一部法國電影,講的是什麼事
【片名】:瘋狂約會美麗都/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導演】:Sylvain Chomet
【主演】:Voices of: Jean-Claude Donda, Michel Robin, Monica Viegas, Betty Bonifassi, Marie-Lou Gauthier
【發行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
【製作公司】:Canal +, Cofimage 12, France 3 Cinema, Gimages 3, Les Armateurs
【首映】:2003年
【片長】:78分鍾
【語言】:英文
【區域】:歐美
【類型】:卡通片 喜劇片 冒險片
電影介紹:
巴黎,曾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當美國還是一片荒蠻的時候。它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形式,所有的名流藝術家們都來到那裡尋找自己的歸宿。法國人愛他們自己的文化,就像愛自己一樣,他們就像驕傲的公雞,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而二戰後法國的衰退以及美國的崛起,使美國的快餐文化侵襲全球,到處都是好萊塢的電影,到處都是迪斯尼的動畫。法國人像一個末落的貴族維持著自己的尊嚴,絕不願像美國看齊,在法國人眼中美國就像一個暴發戶,機械的製造著大量的垃圾文化。
即使在動畫片上面,法國也不願意走像美國的路子。眾所周知,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動畫片生產國,並且在世界動畫電影的市場上,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成為世界動畫消費的主流力量。美國的動畫,諸如迪斯尼,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大部分動畫片都越來越追求技術上精益求精,畫面日益完美,在視覺效果上幾近極致。而法國的動畫卻同它相反,對於畫面追求簡約,懷舊為主,相反更多地追求內容上的飽滿,就如同這部法國動畫的傑作《瘋狂約會美麗都》。
懷舊是影片《瘋狂約會美麗都》的一個特色,這裡面有對默片和黑白電影年代的緬懷,就如影片開首以黑白粗糙畫面呈現的美麗都三重唱的表演,詼諧而誇張,彷彿動畫片產生最初的米老鼠動畫,再如片中人物很少有對話,多以肢體語言代替了對話。在懷舊之下是一派唯美的寫意畫風,那幾片落葉悠悠掠過,樸素小鎮的動人意境油然而生,這不是精緻的描圖所能替代的。當然法國人肖凡並沒有一味的排斥科技,他在適當的地方還是運用了CG技術,比如海面的驚濤駭浪就運用了CG技術,但這也只是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並非全面的替代。因為法國人總是相信科技再發達,也是不能夠代替文化和藝術,不然只能淪為工業產品。
在影片當中處處充滿了嘲諷,裡面有著法國人對美國文化的鄙視和不屑。比如美麗都,也就是影射中的美國紐約,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變成了冰琪琳,書本變成了漢堡包,而女神也變得肥胖異常,幾乎是物質世界的象徵(說回來自由女神還是法國人送給美國人的,打概法國人覺得給美國人讓她變味了)。好萊塢的單詞在片中由「HOLLYWOOD」變成了「HOLLYFOOD」,法國人的幽默感在這里得以發揮,配以滿街的胖子市民,暗指美國快餐文化所締造的物質王國除了帶來肥胖的身體卻沒有仍何文化上的貢獻。而曾經紅極一時的美麗都三重唱的淪落彷彿也在說明文化藝術在美國這樣的物質世界中的最終下場,難以找到出路。
而影片的真正高明之處在於對親情的描繪上面,它不象《海底總動員》那樣無時無刻地表露親情,極度渲染,唯恐天下不知。由於沒有過多的語言對白,影片對親情的表現上幾乎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片中失去雙親的男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男孩有些自閉,終日鬱郁寡歡。奶奶為使他開心,給他找來一條小狗,但是短暫的喜悅後又是無盡的憂郁。在無意中奶奶發現孫子的剪貼本,發現孫子對環法自行車賽的熱愛,於是便為他買回一輛自行車。從此以後開始訓練起孫子,打算幫他達成理想。這其中有不少的法國人誇張的幽默在裡面,比如奶奶以各自簡陋的工具幫助孫子恢復體力,控制飲食,保持體重。而最為誇張的是奶奶以小隻腳踏小船居然跟隨帶走孫子的巨輪飄洋過海來到美麗都,以一種不可能來表達出一種親情的極至。沒有錢的奶奶受到金錢至上的美麗都的排斥,最後流落街頭得到已經蒼老淪落的美麗都三重唱的幫助。在酒巴里她們以各種無用物件來演譯著動聽的音樂,似乎暗示著真正的藝術並不一定要依賴於物質,它可以憑借各種形式得以表現。四位蒼老的女性最後憑借著機智從賭場中救出了充當工具的自行車手孫子,在那段追殺中法國幽默再次誇張表現,讓這一過程妙趣橫生。
當影片即將落幕前的畫面中業已白發蒼蒼的孫子對著身旁的空位說了一句:「奶奶,電視節目放完。」這一幕正是在呼應影片開首時的那一幕:奶奶問身旁的孫子:「電視放完了嗎?你為什麼不跟奶奶說。」而孫子卻悶聲不響的離去。當我看完最後一幕幾乎讓在眼眶中轉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就是法國人認為的藝術渲染力,一種不經意的流露。
在影片之中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小狗布魯諾為什麼整日沖著窗口外馳過的列車狂吠呢?是因為小狗小時候曾被玩具小火車碾過尾巴,疼痛記憶猶新啊。另一方面也是那條鐵路橫穿郊外,完全破壞了美麗郊外的整體風景,小狗的狂吠也是一種文明進程對自然和藝術化破壞的不滿的態度。
法國人的幽默誇張而尖刻,獨具超凡的想像力,用極簡的的方式來打造了一個極動人的親情故事,在極度抽象的畫面下卻蘊含著感動,這便是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法國動畫。動畫片的形式也並非是單一的,這里同樣充滿了不同的選擇。
5. 求一部法國電影
叫《姐妹情深》
迅雷看看的鏈接:
http://xunlei.joy.cn/?platform=7&hallid=11795
Frangines, Les
2002年出品
編劇:羅林·列維
導演:羅郎絲·卡特里昂
主演:阿麗·杜巴索、米歇爾·伯尼埃
故事梗概:
父親夏爾的葬禮結束後,漂亮的姐姐艾麗絲才得知她還有位同父異母的妹妹,比她小三歲,有權利平分遺產。但家裡的城堡可是祖上傳下來多年的財產,因為不忍心把它賣掉,所以愛麗絲與表格愛德華想方設法去尋找那個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妹妹阿里斯。很快,愛麗絲發現了線索。但找到的妹妹卻是位卡車司機,相貌平平,胖胖的身體和模特姐姐相比,外貌相差很大。
姐姐愛以貌取人,很虛榮;妹妹性格直爽,知道自己又有了個家人——姐姐和她的10歲男孩馬可,非常高興。姐姐認為妹妹的職業及外表影響了她面子,為了虛榮,她不惜把阿里斯從頭打扮到腳。但當心直口快的阿里斯得罪了姐姐最尊貴的客人的時候,愛麗絲終於抑制不住憤怒,在朋友面前指責她的不是。這嚴重地傷害了妹妹的自尊心,妹妹離開了她們姐妹倆的家。
10歲的馬可,天生不會說話,但能聽懂人們的交談,和她的新姨媽阿里斯很親近,反而和媽媽很疏遠,因為他媽媽想讓他在其他方面如英語、網球等出類拔萃,把每天的課程排的滿滿的,彌補先天的殘疾,但是她很少陪馬可,使馬可感到很孤獨。而姐姐因為從小在缺少愛的環境下長大,3歲時,媽媽去世,父親常不在家,懷著馬可2個月時,被男友拋棄,所以不知道該如何愛兒子,她認為給兒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就是愛了 。
馬可看到姨媽走後,竟悄悄地藏在她的卡車中,沒有告訴任何人離家出走了。姐姐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與妹妹逐漸相互理解,姐姐也放棄了對卡車司機的偏見,還得到一位卡車司機小夥子的青睞。最後,母子關系也變融洽。而表哥愛德華也在妹妹阿里斯的鼓勵下,找到自信,重新開始自食其力找工作。
精彩視點:
這部融合了新浪潮電影的表現手法、情節跌宕起伏的影片是導演羅郎絲·卡特里昂的首部故事片,片中美麗迷人的美人愛麗絲由大家熟悉的法國影星兼名模的阿麗·杜巴索扮演,和她搭檔的是在《尼吉塔》中的法國男影星米歇爾·伯尼埃,還有法國新浪潮派老將讓-皮艾爾·卡塞爾捧場。
這部影片花了1年的時間來編寫劇本,但拍攝卻花了9個星期。據導演羅郎絲·卡特里昂介紹:「一切都進行得那麼快,讓我根本沒有時間懷疑或反省。我只有很短的准備時間,而整部影片的拍攝只有9個星期。雖然每組鏡頭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幸虧整個劇組都非常配合,迅速到位。」
6. 胖女孩電影的基本信息
電影名:胖女孩 /姐妹情色/胖妞電影名:Fat Girl
國家:法國/義大利
年代:2001
語言:法語/義大利語/英語
片長:86 mins
類型:劇情
7. 求一部動畫電影,自由女神像是一個胖女人,一手抱盒巧克力,另一個手拿冰欺凌大神們幫幫忙
瘋狂約會美麗都 這部法國影片洋溢著法式的想像力和幽默感,全片很少對白,憑借人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說故事,構圖線條簡單而生動,氣氛控制溫馨而充滿愉悅。片中的美麗都暗指好萊塢,那裡的拜金主義風氣盛行,三姐妹的歌唱表演很精彩,特別是她們利用生活物件來作樂器表演的片段更令人叫絕。
麻煩採納,謝謝!
8. 法國電影《胖女孩》的結尾部分不解
其實我也在到處搜影評,在網路吧里看到一個樓主的影評感覺挺不錯的,然後自己也在下面寫了點,現在就偷懶把我自己寫的給復制過來了。。嘿嘿。。。僅供參考交流啊!!
感覺這部片自所要表達的東西真的很多,包括少女對愛情的嚮往,男人的處女情節,大多數男人簡單不負責任的愛情觀(個人觀點),還有姐妹之間的情感:相互競爭中產生的嫉妒和沖突但是又受到擺脫不了的親情的制約。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姐妹站在鏡子面前雙手緊握,告訴對方她們互相討厭是因為彼此都認為對方因該像自己,然而實事不是。姐姐的美麗讓父母疼愛,同時也擴大了妹妹內心的自卑。姐姐和情人屢次當著她面的ML,把她當成空氣,想必妹妹的眼淚就是被赤裸裸的無視的一種情感的宣洩。這就使得自卑不斷膨脹,變形。妹妹肥胖的原因,在電影里有交代,母親說是因為荷爾蒙之類的激素使得女孩不停地吃,其實導致女孩肥胖的原因就是自卑,是內心滿漲的自卑充盈著她的身體。自卑在內心隨著身體的重量不斷地增長,擴大,膨脹,變形。最後。。。其實那個歹徒就是女孩自己,她用自己身體內充滿的自卑引爆了周圍這個不屬於她的世界,謀殺了讓她深感自卑的人。更或者是,最後的結局只是和姐姐坐在車里的胖女孩的一個夢,夢醒了一切自卑又將會繼續????不過個人覺得就算是只是個夢,離夢成真的時刻已經不遠了,因為女孩的自卑已經到了極限了!!
9. 哪裡有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的精彩影評
近年來,除了商業大片喜歡復雜的大框架大場面,那些稍稍表露一絲人文關懷的劇情片,都喜歡可速戰速決、無需太費腦筋的小格局電影形式,這或許也是頭幾年編劇罷工沖擊影視娛樂業所造成的雙刃劍後果。已無所謂作家導演或非作家導演了,總之盡力成為全能型導演,依賴外界的越少越有安全感,也就越有主動權。不過,因此找原著小說改編,且導演身兼數職,還要算好成本利潤的會計賬,必然有他的局限性。
當然,這種「局限」可能一點都沒影響到各位電影大亨荷包鼓起,名聲鶴起。浮躁的大氛圍,找不到誰是淡定的了,只能找相對低調浮躁的。小格局,只要拍出一樣深入人心的,就是傑作。所以《國王的演講》《黑天鵝》都被奧斯卡寵幸了,《127小時》裝成大片被粉絲供奉成勵志寶典,像默片致敬的《藝術家》也成為84屆奧斯卡的起搏器之一。而1994年奧斯卡的輝煌——《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低俗小說》《烈日灼人》《獅子王》恐怕很難再現了,即便那個時候有些導演也力爭全能,但他們在劇情上力求的「大氣度」,都被現今小家碧玉的「裹腳布」悲哀地裹纏住了。想想花大價錢,蓋一個蝸居,這必然是一種遺憾。
可是,這就是現如今整個電影行業的現狀,電影大師們要麼燒錢買快感,要麼把家庭錄像拍成電影,反正,盡早投放市場,收回成本就萬事OK啦。看電影的人再龜毛挑剔,也只能盡早適應,否則就是自己找別扭了。我就是這樣適應的,前一段時間,我鼓足了勁兒為波蘭斯基的《殺戮》鼓掌叫好,現在我又發現了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掌聲再次響起。
如上所言,去年在東京電影節成為大贏家的《觸不可及》便是一部小格局化影片。真人真事改編,劇情極其簡單,就是講述一位全身癱瘓的中年貴族菲利普,與看護他的黑人青年德瑞斯,共同走過的從相識到相幫到相知的友情歲月。這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大嘴美女茱莉亞.羅伯茨的老電影《留住有情人》,不過,選取了另一種更溫暖更快樂更輕松的視角,且用事實講話,命運之神也不總是留下悲劇讓人緬懷。
《觸不可及》一開場,就讓看客大呼過癮,這應該是全劇走向成功的開門紅。節奏、畫面、音樂,無不投觀眾所好,也許,給人先入為主的「好印象」,有時也是導演得以繼續超常發揮的小動力。接下來利用首尾相連的倒敘方式,引出了電影的中心內容,菲利普如何對德瑞斯這位護工「一見鍾情」,德瑞斯的生計又是如何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機緣中得到解決的。總之,全劇看下來,很過癮,小巧而緊湊,精悍又不失柔韌。我以為的不足之處,僅在最後為「錦上添花」而露臉的真實的「菲利普與德瑞斯」身上,雖然只有幾秒鍾的畫面,但倆人過於內斂默然的真實狀態,多少干擾了弗朗索瓦.克魯塞與奧瑪.賽成功塑造出的那種平等、信任、愉快的共處氛圍。
而回到劇情中,除了兩位主角各秀各的演技,分庭抗禮,奪人眼球的還是迎合觀眾的各種電影技巧與手法。本片導演也不懼「落俗套」的罵名走上了「掉書包」的賣弄之路,這也沒什麼不好的,有時,對某一物大愛至無言時,就只有赤裸裸的膜拜了。伍迪艾倫大愛巴黎,在《午夜巴黎》中痴醉般秀他的藝術底蘊,這讓他擠進奧斯卡提名中不說,還讓他在千萬粉絲的心中變得更可愛了,這不就成為美談了么。
何況,歐洲人本來就有炫耀的資本,肖邦,舒伯特,柏遼茲,貝多芬,巴赫,庫爾貝,莫奈,梵高,……各類藝術大師有名或無名,不知要數到何時。而《觸不可及》的導演在很自然的人物「個性沖突」中,藉助音樂無國界的魔力,很深刻地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既讓電影賞心悅目了,又賦予了音樂崇高的使命,順便傳達了消除人與人間冷漠距離的美好願望。
可以說,有音樂的橋段都是讓我特別喜歡的。菲利普生日派對上,德瑞斯對古典音樂直觀的表達,幽默之外,實在太現實生動了。德瑞斯的舞技,在華麗滂沱的古典音樂之後,伴隨風流倜儻的現代音樂,Earth Wind and Fire的歌曲《Boogie Wonderland》,又為我留下了一個美妙的回憶片段。跳傘那段,插入《Feeling Good》,情景交融,又是段美好的視聽享受,這首被無數人翻唱,又在百老匯音樂劇及很多部電影里現身的經典歌曲,成了名副其實的客串專業戶。
音樂是能夠掃走陰霾的,還能把它的心情傳遞給人類。《觸不及防》的氣質便是無盡的歡樂,即便依託在主人公殘疾的病痛里,還時不時點綴上嘲諷社會的灰色地帶,但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則是希望與樂觀的精神。這樣想來,我就要把《觸不及防》歸類為勵志影片了,這也是它招人待見的真正原因,跟《三傻大鬧寶萊塢》《陽光姐妹淘》一個主心骨,讓人帶著淚感受笑的滋味。
以下完全可以無視。只是想借《觸不可及》再胡扯一氣!
我個人認為,這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精彩、都瘋狂、都物質、都冷漠的俗化世紀,「勵志」產品——以慰藉靈魂為目的的勵志產品,成為了緊俏的供不應求的暢銷品。不過,同為勵志產品但在勵志效果上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有找樂圍觀型的,有羨慕嫉妒型的,有偷偷崇拜型的,有真心神話型的,還有心生悲憫型的。
小報會追隨「微笑哥」,因為哥說了,別給他找工作,他撿錢就把西藏玩了一圈。很多人聽聞便囧了,人這一輩子做牛做馬不就是想像「微笑哥」一樣隨心所欲地活著么。這勵志,就是無所謂讓人圍觀型的,您逍遙您的,我們拉我們的磨。
或許,隨心所欲的前提一定是要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的,可是趙老師在春晚上對全國人民說的話,聽著也挺深刻的,人最可悲的就是,人沒了,錢沒花了。
這也不絕對!錢沒花了,看這種情況在哪兒?要是在歐洲,在巴黎,一棟無需擔心被拆的祖屋,就能蔭蔽子孫後代。即便倒了點霉,也能像電影《觸不可及》里的男主人公菲利普一樣,比健康的人活得還體面,還有尊嚴。宅也宅得特有品位,要談個網路愛情也不會遭遇「見光死」,而且除了擁有傳記小說、傳記紀錄片,還能拍個唯美的勵志電影,感動死個仁兒。
顯然,微笑哥是我說的第一種。他跟最近狂瘦下來的芙蓉姐姐比,勵志的效果還是欠些威猛。芙蓉姐姐示範了第二種,幾乎讓所有跟她一起成長起來的網路P民學會了「自省」,拯救胖妹、丑妹、無望妹的未來於渺茫之巔,更讓那些想借網路杠桿鯉魚跳龍門的各種奇葩信心暴漲。數落著姐姐,還不得不承認人家有一手,這就是酸溜溜十分生活化的「勵志」產品。
偷偷崇拜型,這個就比較小眾了,因為它遵循那樣一句話,這人最好是草根平民出身,還必須比別人優秀很多,不能是一點點,至少要把別人甩出好幾條街,那他這勵志效果就出來了。喬布希就是最好的例子,96年以前他還跟果粉們藏貓貓呢,或許那時沒人真心捂眼睛在找他,當他推出Ipod隨身聽後,他終於有了不辯自清的威力,但也不算足夠強大,等地產界的「任叔」都能用蘋果洗涮他的人民公敵之名後,喬布斯成了真正的「勵志帝」。可是「偷偷」二字變成光明正大,這跟他的離世是否有關系,就不好說了,但不能否認他生前並非一帆風順。
真心神話型,這個多半針對那些作古或虛幻的勵志人物。比如梵高、曹雪芹、穆索爾斯基等等,他們的價值,在生前未被認可,那麼就在後世予以補償吧。這種勵志人物可以給人精神治療,抱有藝術夢的人,心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標桿,在想要放棄理想時,想到他們,又有了堅持一會兒的勇氣。虛幻的,就更好找了,灰姑娘、蝙蝠俠,V怪客,洪七公,喬峰大哥等等哪個不讓你真心喜歡呢。
心生悲憫型,多半出現在影視劇中,就像《觸不可及》這類從給予「同情」中感知幸福。《阿甘正傳》是這類,《我的左腳》《雨人》也是這一類,反正勵志英雄們似乎都遭遇了一些身體上的不幸,用這些不可扭轉的悲劇換得一種超越大眾的稟賦、才華,他們被人們仰望,而心底里隱藏著「優越感」的凡夫俗子,自然能夠容忍他們的偉大了,也就心生出了悲憫,視其為心中的勵志偶像了。
我胡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勵志電影確實深入人心,勵志人物也永遠是電影故事裡的主角,隨便拍一個,就能成賣座的搖錢樹,只要看出了現代人內心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