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美國片,是一個其它國家(不是美國)的女特工。求答案。
密碼疑雲
密碼疑雲由俄羅斯國家電影基金會投資,美國、法國、挪威、另一俄版海報英國等多國參與合拍,在法國巴黎、義大利佛羅倫撒、挪威、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塔等多地取景拍攝。
目錄
基本資料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主演簡介
劇情介紹版本一
版本二
電影背景
幕後製作電影
演員
劇照
在線觀看 基本資料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主演簡介
劇情介紹 版本一
版本二
電影背景
幕後製作 電影
演員
劇照
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密碼海報
疑雲 外文片名:The Apocalypse Code 更多中文片名:反恐啟示錄 影片類型:動作 發行日期: 2008年4月17日(中國內地) 發 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片 長:105 分鍾 國家/地區:俄羅斯 對白語言:俄語 色 彩:彩色 幅 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瓦季姆·舒梅列夫 Vadim Shmelev中文海報
編劇 Writer 丹尼斯·卡里謝夫 Denis Karyshev .....(written by) 瓦季姆·舒梅列夫 Vadim Shmelev 演員 Actor 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弗拉基米爾·緬紹夫 Vladimir Menshov 安娜斯塔西婭·扎沃洛紐克 Anastasya Zavorotnyuk Oleg Shtefanko 阿列克謝·謝列布里亞科夫 Aleksei Serebryakov Oskar Kuchera .....Anton Ron Cramer .....Geoffard Jay Benedict .....Riley Jj Barbier .....Gangster Naeim Ghalili .....Ali另一版本中文海報
製作人 Proced by Sergei Gribkov .....procer Sergei Zhigunov .....procer Einar Loftesnes .....line procer: Norway 攝影 Cinematography 達揚·蓋特庫洛夫 Dayan Gaytkulov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Kinostudiya Svet Podderzhki Patrioticheskogo Kino精彩劇照
上映日期 俄羅斯 Russia 2007年10月2日 ..... (Chelyabinsk) (premiere) 白俄羅斯 Belarus 2007年10月4日 ..... (Minsk) (premiere) 俄羅斯 Russia 2007年10月4日 烏克蘭 Ukraine 2007年10月4日 中國 China 2008年2月28日
編輯本段主演簡介
文森特·佩雷斯 外形俊俏、散發青春魅力、具有優雅的古典味道的佩雷,父親是西班牙人劇照
,母親是德國人,但卻在瑞士長大,特殊背景使他精通法、德、意、西及英五種語言。曾在瑞士的攝影學院就讀,當過幾年攝影師,後來隻身到巴黎進入國立戲劇學校研讀,畢業前卻毅然輟學加入著名的戲劇學校,1985年參加電視劇《恥辱》(墜落的刑警)的演出,翌年初登舞台。連接在《大鼻子情聖》、《印度支那》等中扮演銀幕情人,佩雷已成為法國影壇最有潛力的明星之一,星運讓人稱羨。另外他也曾執導《Riendire》(1999)等幾部影視作品。 安娜斯塔西婭·扎沃洛紐克 安娜是俄羅斯著名的電影演員。此前多出演電視劇集。她在這部投資巨大的影片中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早在影片開拍之前,安娜就開始進行體能訓練,武打動作培訓。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每天都有專業的教練教授安娜武術,槍械使用和刀劍等硬質兵器的熟練使用。所以才許有成片之後的女英雄形象的誕生。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版本一
以恐怖分子扎法德為首的犯罪集團,在全世界的四個國際大都市,秘密安劇照
放了四枚遙控核炸彈。俄羅斯國家安全局派女特工達莎以瑪麗的身份,受命卧底於扎法德的武裝基地,逐漸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夥巴特殺死,倖存者達莎受命找到一個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銀行家來阻止整個陰謀。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彈的大部分密碼,事態異常緊急。 達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讓路易斯和達莎「浪漫地」相遇了。而達莎「恐怖分子瑪麗」的公開身份,也吸引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注意。很快,達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尋那密碼的下落。路易斯和達莎追尋密碼和巴特的行蹤來到挪威。在與巴特的交易過程中,路易斯被巴特的保鏢射中落水,巴特也被達莎一槍命中。由於核炸彈線索已斷,達莎的工作引起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俄羅斯國家安全局的強烈不滿。 但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達莎忽然接到已死亡的路易斯的電話……達莎隻身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摧毀世界四大國際都市的陰謀已經悄然啟動……打鬥場面
版本二
一幫恐怖組織在世界四座大城市裡安置了四枚核彈。爆炸時刻即將到來,一個代號為「漂亮」的俄羅斯女性秘密組織受命調查,她需要破譯把握在三個衛士手裡的密碼以拆除炸彈。調查以步步深入,真相慢慢浮現在人們眼前,原來法國富有的銀行家路易司·德維爾也是這次核彈爆炸德策劃者之一,並且事情遠遠不止這么簡單...
編輯本段電影背景
身手不遜詹姆斯·邦德、身材堪比安吉莉娜·朱莉——像這樣一個美貌機智並存的女版007明日起就可以在成都電影院里看見。這次的美女來自俄羅斯,名字叫達莎,身份是俄羅斯克格勃卧底特工,要對付的不但有變態的恐怖主義頭號分子,還有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美國特工。就憑這些元《密碼疑雲》劇照(1)(20張)素,這部《密碼疑雲》不但在俄羅斯取得了1000萬歐元的票房成績,而且得到了總統普京的高度贊許,被歐洲電影界評為能夠與「007系列」以及「碟中諜系列」分庭抗禮的俄羅斯商業大片。 背景——普京欽點拍攝 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是,此片是在普京的授意下拍攝的。因為美國好萊塢引以為傲的007 電影系列裡,瀟灑英俊的邦德總是把別的國家的特工耍得團團轉,被耍得最多的總是俄羅斯的特工,所以普京終於受不了發「火」了。在他的授意下,政府對《密碼疑雲》大開方便之門,不但有財政支持,而且開拍後還直接動用軍方的直升機、重型武器來配合拍攝。 電影上映後,普京本人更是對片子給予高度贊揚,大大催生了此片在俄羅斯本土票房的佳績。據說,女特工的經歷甚至大大觸動了同樣是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總統。 場面——軍火全部貨真價實 電影開場不久,導演就迫不及待地展現了俄羅斯商業大片的獨特威力——跟好萊塢不同,他們用來交戰的武器全部是「真傢伙」!土城堡、直升機、手榴彈、拿著最先進武器的蒙面恐怖分子……不用懷疑,這里沒有特技的成分,但戰爭的激烈程度足夠讓你心驚肉跳。這場發生在恐怖分子基地的混戰,完全是CS反恐游戲的真人版再現,據俄羅斯國家電影基金會透露,這場戲里的武裝直升機發射的導彈、機槍的子彈全都是真槍實彈,而不是特技。除此之外,包括米格29戰斗機以及米 -28H武裝直升機等大傢伙,也都是由俄羅斯軍方提供的真傢伙。電影《密碼疑雲》劇照(2)(11張) 更令人咋舌的是,片尾女主角從基地逃出後,她背後那個徹底被炸毀的基地是真的一塊磚一片瓦地造好、再用幾噸炸葯直接炸掉的。《密碼疑雲》的導演表示:「我們的電影情節和所有場景也都盡力真實,盡量避免使用電腦特技,爆炸和搏鬥都是真實的,希望一切都盡可能自然。」 故事——拿美國人開涮 電影的故事主線很簡單,美國人一艘沉沒的核潛艇被恐怖分子搶走了,同時丟失的還有核潛艇上面的4枚核彈,恐怖分子把它們埋到了紐約、倫敦、東京、莫斯科這四個超級城市的某處,希望藉助它們威脅全世界。美麗的女特工接到的任務就是到恐怖頭子的身邊做卧底,找出引爆核彈的密碼,並阻止這場陰謀。為了完成任務,女主人公展開驚險的歐洲之旅,不但要跟恐怖頭子鬥智斗勇,還要想辦法擺脫美國人不明就裡的阻撓。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一直覺得俄羅斯人很嚴肅,沒想到他們嘲弄起美國人來也這么有一手。在緊張的故事情節中,甚至不忘特意安插幾個美國特工的鏡頭,讓他們把女主角當恐怖分子追蹤,不但加強了故事的懸疑性,也連帶讓美女特工的高超身手狠狠地教訓了他們一頓。 人物——她會紅過007 最近一集的007實在不怎麼帥,很多影迷對換角產生失望的情緒,這位來自俄羅斯的美女007應該要比邦德有看頭。片中她穿著性感睡衣和男主角——法國演員文森特·佩雷斯打鬥的場面實在太性感了,難得見到一個身材比安吉莉娜·朱莉還完美的女人,而且她比後者更會打一些,看著非常養眼。據說女演員安娜斯塔西亞·扎羅沃尼克為此還專門接受了兩個多月的體能、武打動作的培訓。 至於她的最大對手,則是法國有名的英俊小生文森特·佩雷斯,在片中飾演恐怖分子頭子「屠夫」,可以說是個人演技上的一大顛覆。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電影
影片《密碼疑雲》由俄羅斯國家電影基金會投資,美國、法國、挪威、另一俄版海報
英國等多國參與合拍,在法國巴黎、義大利佛羅倫撒、挪威、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塔等多地取景拍攝。 影片《密碼疑雲》在影片籌備、拍攝以及上映期間,得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首肯和高度贊揚。在俄羅斯、歐洲等多國上映,也取得異常火爆的票房成績,成為俄羅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動作影片。影片在製作過程中也得到了俄羅斯軍方的全力支持,在影片中出現的蘇-27戰斗機,米-24D武裝直升機,及武裝直升機發射的反坦導彈就可見一斑,這些武器可都是真傢伙。 電影中的許多壯觀的場景都是在馬來西亞的這個美麗且現代化的首都吉隆坡拍攝完成的。盡管遭遇了酷暑和其它各種各樣的困難,然而這部鴻篇巨制的拍攝卻沒有受到任何擾亂。這是值得的:馬來西亞的美麗風光,和特技人員的精彩表現使得影片成為一場視覺盛宴。 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塔第41層與第42層之間拍攝的。這座塔有450米高。共花費了五天時間在塔上來拍攝所有的追擊槍戰場景。 當拍攝達莎從一個塔上跳下去這個特技場面的時候,共啟用了八台攝像機,其中之一是在飛機上進行的航拍。該場面是由俄羅斯職業跳傘選手Lika Borzova 來完成拍攝的。當她跳劇中
下去的時候,一陣狂風使她脫離了原定路線,並且她的降落傘掛在了天線上面,導致切斷了整條街道的電源。慶幸的是她安然無恙,因此在影片中保留了這難能可貴的片段。 有媒體評論這場動作戲:安娜是一個真正的明星,卻沒有絲毫的傲慢。她是那種任勞任怨、極少抱怨的明星。像她這樣的明星早都發瘋或離開了,但她沒有。有一次,她需要乘一架真的空軍戰斗機上飛行,她只是問了一下飛行員:「危險么?」飛行員說:「只是有點快。」隨後,她就跳進了駕駛艙,而其他演員還站在一旁,嚇得不行。一名貌美、受歡迎且願意出演一個不簡單的特工的俄羅斯女演員是多麼的難得啊。即使在好萊塢,這也是一朵罕見的奇葩,要從小培養而成的。 對於巴基斯坦的恐怖組織基地,頭號恐怖分子扎法德的隱藏地。搭建在Belaya Skala 附近的小村莊,以著名的Aq-Kaya 山頂為背景。方圓500平方公里都被摧毀。所有的武庄部隊都有美國海岸警衛隊駐克里米亞半島軍隊來參加排演。 在巴黎,攝制組在這個中心街道緊密拍攝了一天,在協和廣場搭建了25米高的起重機。巴黎那場追蹤場面是在夜間拍攝。劇組在故事中酒店房間開了很多燈。在本片中所有的撞車特技也是有一些特技者來表演。
演員
影片中威風八面、英勇果敢的俄羅斯特工「霸王花」,由俄國新生代女演員安娜斯塔西婭·扎沃洛紐克扮演。安娜是俄羅斯著名的電影演員。此前多出演電視劇集。她在這部投資巨大的影片中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早在影片開拍之前,安娜就開始進行體能訓練,武打動作培訓。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每天都有專業的教練教授安娜武術,槍械使用和刀劍等硬質兵器的熟練使用。所以才有成片之後的女英雄形象的誕生。 而影片中風流倜儻、陰險狡詐的男一號由法國演技派男星文森·貝雷斯扮演。外形俊俏、散發青春魅力、具有優雅的古典味道的貝雷斯,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德國人,曾在在《大鼻子情聖》、《印度支那》等中扮演銀幕情人,貝雷斯已成為法國影壇最有潛力的明星之一。 以恐怖分子扎法德為首的犯罪集團,在全世界的四個國際大都市,秘密安放了四枚遙控核炸彈。俄羅斯國家安全局派女特工達莎以瑪麗的身份,受命卧底於扎法德的武裝基地,逐漸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夥巴特殺死,倖存者達莎受命找到一個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銀行家來影片拍攝地之一——吉隆坡雙子塔
阻止整個陰謀。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彈的大部分密碼,事態異常緊急。 達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讓路易斯和達莎「浪漫地」相遇了。而達莎「恐怖分子瑪麗」的公開身份,也吸引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注意。很快,達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尋那密碼的下落。路易斯和達莎追尋密碼和巴特的行蹤來到挪威。在與巴特的交易過程中,路易斯被巴特的保鏢射中落水,巴特也被達莎一槍命中。由於核炸彈線索已斷,達莎的工作引起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俄羅斯國家安全局的強烈不滿。 但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達莎忽然接到已死亡的路易斯的電話……達莎隻身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摧毀世界四大國際都市的陰謀已經悄然啟動……
② 《邊境迷霧》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近些年公映的俄羅斯電影很少,上年有一部講二戰的《獵殺T-34》,去年彷彿有一部敘述俄羅斯歷史事件的影片。整體而言這么多年俄羅斯電影在中國歸屬於是調劑品。
這部影片在體現戰事的場景上也是很認真的,但是在當今戲上,尤其是添加的感情戲層面也是變得有一些不太融洽。
③ 歷史上 票房與成本 差距最大的電影
未來水世界,為大製作低票房之經典案例
大製作 低票房:失敗電影一覽
《埃及艷後》(Cleopatra,1963)
出品:20世紀福克斯公司
投資:4400萬美金
票房:2600萬美金
1963年,伊麗莎白·泰勒、李察·波頓、雷克斯·哈里遜主演的《埃及艷後》是一部描述凱撒、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之間愛情的故事,該片拍攝時間長達數年,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為史上耗資最巨的影片之一。影片獲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視覺特效四座奧斯卡獎項及包含配樂在內的無數提名。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很難相信傳唱不絕的經典影片《埃及艷後》竟然是當年的票房毒葯。但在當年,虧空的1800萬美元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簡直是天文數字,該片在當年差點讓福克斯公司關門大吉。
《未來水世界》(Waterworld,1995)
出品:環球電影公司
投資:2億美金
票房:3500萬美金
《未來水世界》可以說是近代電影史上票房慘敗的里程碑。影片還未公映時,就以其拍攝過程中所遇的種種困難而廣受矚目。風暴破壞了布景,天氣影響了取景,總算風平浪靜,突然出現的商船又破壞了拍攝計劃。巨大的攝制組在海上每多停留一天,就要耗費數十萬美元。隨著製片時間的一再拖延,影片的製作費自然也如同滾雪球般不斷增長。但是影片上映後遭到評論界和觀眾的一致批評,認為影片華而不實,缺乏文化。本片幾乎把製片公司逼上絕路,而導演兼主演的凱文·科斯特納也遭遇了從影以來最大的失敗。
《地球戰場》(BattlefieldEarth,2000)
出品:華納公司
投資:8130萬美金
票房:5760萬美金
約翰·屈伏塔這幾年一直行運不佳,參演的電影連連遭遇票房滑鐵盧,本以為能憑借《地球戰場》翻身,不料又被打成片商眼中的「大咸魚」。46歲的屈伏塔說自己是「基督科學教」的中堅分子,拍攝《地球戰場》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向「基督科學教」的創始人哈伯德致敬(據悉,這部電影是根據哈伯德所著的科幻小說改編而來)。顯然,他對這樣一部大製作電影寄予了相當大的期望,不過現在,他心中的郁悶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了。
《最終幻想》(FinalFantacy,2001)
出品:哥倫比亞三星公司
投資:1.4億美金
票房:3210萬美金
《最終幻想》是一部改編自電腦游戲並全部用電腦CG技術製作的動畫巨片,不幸的是,本片虧本1億多美金,簡直是天文數字,僅次於1995年的《未來水世界》。雖然《最終幻想》全部採用動畫場景,但是似乎不符合電影愛好者的口味;而同期上映的也是改編自電腦游戲的《古墓麗影》投資8000萬美金,票房卻達到了1.3億,和《最終幻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此糟糕的票房業績迫使製片商退出了商業領域,同時也似乎暗示了日本動畫在美國市場前景堪憂。
《珍珠港》(PearlHarbor,2001)
出品:迪斯尼公司
投資:2.4億美金
票房:1.6億美金
本片可真是迪斯尼公司的珍珠港,影片的直接製作成本高達1.4億美元以上,後期的市場推廣與宣傳費用據稱也超過了1億美元,但自公映以來,該片的票房總額才剛剛超過1.6億美元,離贏利底線相差甚遠。對此負有直接責任的迪斯尼製片公司的主席彼得·施賴德已於近日宣布辭職。
《風語者》(Windtalkers,2002)
出品:米高梅公司
投資:1.2億美金
票房:上映3周僅3300萬美金
吳宇森自1996年以《斷箭》一片打入好萊塢以來,一直呼風喚雨,2000年,其《碟中諜Ⅱ》首映周票房高達7081萬美元,正式奠定了吳宇森作為好萊塢一線導演的地位。但今年的《風語者》一片,雖然有尼古拉斯·凱奇等大牌支撐,口碑仍不理想。3300多萬美元對於一般的好萊塢電影或許算不上失敗,但想想陣容遠不及《風語者》的《富貴先生》首映周票房都有3700多萬,可見吳宇森的影響力的確不比從前。
本片票房失敗導致發行公司米高梅股價大跌,公司世界市場及發行總裁羅伯特·列文也於近日辭職。
《賣火柴少女的降臨》
出品:韓國R&I氣球公司
投資:111億韓元
票房:至今1000萬韓元左右
最近剛上映的張善宇導演的巨作《賣火柴少女的降臨》,投入了「韓國電影史上最高製作費」——111億韓元,但遭到了「韓國電影史上最大的」慘敗。1999年投資僅為30億韓元的影片《生死諜變》賺回了200億韓元,而耗資高出3倍的《賣火柴女孩的降臨》卻要虧損100多億韓元。在2002年的韓國影壇除了有林權澤的《醉花仙》和李昌東的《綠洲》,也有「韓國式巨片」面對票房慘敗的沉重打擊。
《蜀山傳》(2001)
出品:中國星電影公司
投資:9000多萬港幣
票房:1000多萬港幣
本片是徐克繼《青蛇》的失敗後,又一次巨大的失敗。在《蜀山傳》中,徐克原有的武俠精神盪然無存,代之以炫目至極卻毫無內涵的畫面。整部影片不知所雲,那些徐克式的江湖之語、蘊涵中國古典文學的詩詞也全然失去了蹤影,更像是一部科幻片或是一個電腦游戲。《蜀山傳》8000萬港元的虧損直接導致徐克計劃中的下一部影片《書劍恩仇錄》的拍攝計劃擱淺。
《大話西遊》(1994)
出品:彩星電影公司、西安電影製片廠
投資:6000萬港幣
票房:4500萬港幣
如今《大話西遊》已經被年輕人奉為寶典,被盜版商稱為「常青樹」。「大話西遊」式的語言也成為一種新的網路語言,成為區分中年、青年的分水嶺,可是誰會想到當年周星馳因本片的票房而傷心欲絕,並決心從此再也不冒險投拍高成本、大製作的影片了。他一定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部電影會有如此之高的號召力和地位。《大話西遊》成為他惟一真正的大製作影片,最忠實、最全面地展示了周星馳高超的藝術造詣。
④ 最近有什麼好電影
地獄男爵2
奪寶奇兵4:水晶頭骨王國
郵政恐怖分子
陌生人
功夫熊貓
別惹佐漢/命運搞死我
天災/滅頂之災
綠巨人2/神奇的綠巨人
糊塗偵探/特務行不行
愛情大師
機器人瓦力/機器人總動員
刺客聯盟/通緝犯
全民超人
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X檔案2:我要相信
木乃伊3:龍的詛咒
菠蘿特快
熱帶驚雷
曼谷殺手/美版無聲火
巴比倫紀元
如果不喜歡我也沒辦法了
⑤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⑥ 找一部以前看過的電影
中文片名
真實的謊言
英文片名
True Lies
更多中文片名
魔鬼大帝:真實的謊言
真實謊言
影片類型
愛情 / 動作 / 驚悚 / 冒險 / 喜劇
片長
144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阿拉伯語 英語 法語 德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70 mm 6-Track
級別
Singapore:PG Australia:M Germany:16 Sweden:15 UK:15 Peru:14 USA:R Canada:PG Canada:13+ Norway:18 Spain:18 Chile:14 Canada:14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Canada:AA Finland:K-14 Denmark:15 South Korea:15
製作成本
$110,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4 Lightsorm Entertainment, Inc.
拍攝日期
1993年6月 - 1993年11月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編劇
Claude Zidi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Simon Michaël .....(screenplay La Totale!) and
Didier Kaminka .....(screenplay La Totale!)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screenplay)
演員
阿諾德·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迪·卡雷利 Tia Carrere
傑米·李·柯蒂斯 Jamie Lee Curtis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比爾·帕克斯頓 Bill Paxton
湯姆·阿諾德 Tom Arnold
邁克·卡拉維 Mike Akrawi James Allen
埃爾塔·馬里克 Art Malik .... Salim Abu Aziz
艾麗澤·達什庫 Eliza Dushku .... Dana Tasker
戈蘭特·哈斯洛夫 Grant Heslov .... Faisil
製作人
Stephanie Austin .....procer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procer
Pamela Easley .....associate procer
Lawrence Kasanoff .....executive procer
Rae Sanchini .....executive procer
Robert Shriver .....executive proce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洗印廠
Continental Film Laboratories, Miami, USA (additional film processing)
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additional film processing)
Consolidated Film Instries (CFI), Hollywood (CA), USA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70 mm (blow-up)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USA) (DVD) (lawserdisc)
20世紀福克斯義大利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Italia [義大利] ..... (USA) (DVD) (lawserdisc)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CIC-Taft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 (Brazil) (VHS)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Fox Video [美國] ..... (USA) (VHS)
Jugendfilm-Verleih GmbH [德國] ..... (1994) (Germany) (theatrical)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5) (Germany) (DVD)
Prem'er Video Fil'm [俄羅斯] ..... (Russia) (VHS)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94) (US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y Cía. S.R.C. [西班牙] ..... (Spain)
VCL Communications GmbH [德國] ..... (1994) (Germany) (VHS)
特技製作公司
Boss Film Studios [美國]
Cinesite (Hollywood) [美國]
Digital Domain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Fantasy II Film Effects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Light Matters Inc.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Makeup & Effects Laboratories (MEL) Inc. [美國] ..... (animal effects)
Pacific Data Images (PDI) [美國] ..... (animal effects)
Pacific Titles & Optical [美國] ..... (animal effects)
Stetson Visual Services Inc. [美國] ..... (animal effects)
Sturm's Special Effects International [美國] ..... (snow making)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國] ..... (wire removal)
其它公司
Andrew Briskin's Wildlife & Zoological Services [美國] ..... animals provided by
Beaumonte Cinesystems [美國] ..... vistavision camera
Bob Dunn Animal Services ..... animals provided by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國] ..... camera dollies
Cop Shop Miami [美國] ..... picture vehicles
Donald Pennington Inc. ..... av-8a harrier
Epic Soundtrax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Hansard [美國] ..... projection scenes
Hollywood Rental Company Inc. [美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J.L. Fisher Inc. [美國] ..... camera dollies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Matthews Group [美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cFadden Systems ..... flight simulator motion base
Otto Nemenz International Inc.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and opticals
R/Greenberg Associates Inc. [美國] ..... title design: main titles
Shockwave Entertainment [美國] ..... surveillance sequences
Soundelux [美國] ..... sound design
Studio Sea ..... marine coordination
Technocrane Ltd. [美國] ..... remote cranes
Tower Cranes of America ..... tower crane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94年7月15日
英國
UK
1994年8月12日
韓國
South Korea
1994年8月13日
德國
Germany
1994年8月18日
丹麥
Denmark
1994年8月26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4年9月1日
西班牙
Spain
1994年9月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9月8日
瑞典
Sweden
1994年9月23日
芬蘭
Finland
1994年9月30日
法國
France
1994年10月12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4年10月13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哈里·塔斯克爾是代號為「歐米茄」的一個間諜組織的特工,他精通6種語言並能操縱多種高技能的間諜手段,此時他正受命調查著一宗某阿拉伯恐怖主義組織策劃的偷竊並運輸4枚核彈的案件。出於國家安全的需要,長久以來,哈里一直沒有向妻子海倫說明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是偽裝成一個普通商人,他們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兒。時間一長,海倫對自己的丈夫產生了厭煩的情緒,而處於叛逆期的女兒黛娜也對「過時」的父親陽奉陰違。
一方面因為丈夫對自己的「漠視」,另一方面由於婚後平淡的生活和煩瑣的家務,海倫開始與一汽車商西蒙廝混,而自稱是「間諜」的西蒙浪漫刺激的故事讓她心旌搖盪。敏感的哈里察覺到了妻子的變化後開始跟蹤西蒙,發現他不過是一個舊車推銷商,只是利用某些女性渴望刺激的心理而勾引她們。弄清了西蒙的底細後,哈里就要求自己的搭檔吉普幫忙,並利用自己的間諜手段偵察著海倫的行蹤。
在海倫和西蒙的一次約會時,哈里扮做假特警捕獲了他們,拆穿了西蒙的面目。為了給妻子一個驚喜,他佯稱海倫已經捲入了恐怖分子的活動,要想贖罪就必須為他的間諜組織工作,否則她的丈夫和女兒將會有生命危險,她的代號被稱為「桃麗絲」,將接受「波利斯」的指示。海倫只好同意了。
有一次,哈里化裝成「波利斯」指使海倫「行動」,正當哈里對她進行「威脅」時,一夥恐怖分子沖進來並把他們作為人質綁架到加勒比海的一個熱帶小島上。這個小島是恐怖組織「赤色聖戰」的基地,正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阿茲一夥竊取了核彈。哈里的特工身份暴露了,阿茲用尖刀抵住了海倫,威逼哈里說出核彈的秘密,哈里無奈之下告訴了阿茲:「核彈含有14.5公斤的精煉鈾,引爆後爆炸力可達3萬噸。」阿茲對著攝像機發表議論,叫囂說除非美軍從波斯灣撤軍,否則每周將毀滅美國的一座大城市,並稱進攻的第一目標將是邁阿密。
海倫這時才發現丈夫竟是個了不起的特工,由於她的手提包里一直被哈里安放了一個監控裝置,所以國防部的特工湯姆等人根據監控乘飛機火速趕來營救。同時阿茲也發現了這個裝置,並發現了他們夫婦和女兒黛娜的照片。恐怖分子於是開始拷問哈里,而受過專門訓練的哈里先發制人,帶著海倫逃了出來。阿茲和恐怖分子打算將核彈外運,並啟動了其中一枚核彈的定時器,為了國家的安全,哈里奮不顧身地阻止了阿茲的陰謀,並炸掉了「赤色聖戰」組織的基地。而在槍戰中,海倫重新落入了魔掌。
阿茲命令將3枚核彈裝上貨車運往佛羅里達州,另一枚則由他自己乘直升飛機運往邁阿密。這時國防部的特警趕到,美國空軍動用「鷂式」戰斗機用導彈炸斷了小島通往佛羅里達的大橋,貨車和核彈一起墜入大海。海倫和女恐怖分子珍娜在汽車里也展開了搏鬥,在千鈞一發之際,哈里救出了海倫。但狡猾的恐怖分子又綁架了他們的女兒黛娜,並威脅要在邁阿密引爆另一枚核彈頭。哈里駕駛著「鷂式」戰斗機趕到邁阿密,用一枚歪打正著的導彈消滅了恐怖分子阿茲和他的屬下,同時救出了女兒黛娜,保住了城市……一年以後,哈里再次接受「歐米茄」的任務,然而,這一次他身邊則多了一名搭檔----海倫。
[編輯本段]影片解構
《真實的謊言》用電影手法戲劇性地詮釋了美國聯邦特工奇特的生活經歷,是一部融浪漫情調與驚險恐怖情節於一體的動作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採用「詹姆斯·邦德」式的影片套路,賦予了本片一定的社會現實主題和浪漫的喜劇色彩,本片堪稱是他導演生涯的又一個里程碑。同時,這部影片也是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極品之一,他的表演在這部影片中被看做有了重大的突破,國際影評界人士一致認為,這部動作巨片是這位巨星再次崛起的象徵。
影片的獨到之處在於其場面宏大,氣度非凡,動作性強。在這部經典的娛樂片中,幾乎每個場景、每個段落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甚至連很多個過場戲也絲毫不見鬆懈,稱之為經典絕不算過分。為了拍攝此片,美國空軍還出動了鷂式戰斗機,並配合影片的情節發射了空對地導彈,影片的實景拍攝使得許多驚險場面色彩紛呈,扣人心弦,表明好萊塢動作片的精良製作已被提高到一個新的極致。
而對於中國的普通觀眾來說,這部影片曾經在大陸電影市場掀起觀影狂潮,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這部影片是90年代動作片經典之中的經典,是阿諾·史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極品之一,也是詹姆斯·卡麥隆導演作品的又一個里程碑。對中國普通觀眾來說,這部影片也是中國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曾經在大陸電影市場掀起觀影狂潮。
在這部經典娛樂片中,幾乎每個場景、每個段落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甚至連很多個過場戲也神完氣足,絲毫不見鬆懈,稱之為經典絕不算過分。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大型的動作場面有四個。雖然不能算太多,但每個都份量十足,令人叫絕。
第一個打鬥場面是影片開頭的序幕,2年以後的《碟中諜》和這個段落有很多相似之處,只不過這是一次成功的行動,而且槍戰場面佔了較多比重。史瓦辛格在雪地殺出重圍的鏡頭不多,但力量、速度、槍法、判斷、鎮定都有所顯示,是展示人物能力的絕佳序幕。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史瓦辛格奔跑之中回頭制服惡犬的鏡頭,輕松鎮定,乾凈利索。
在觀眾從容地看過幾段節奏稍緩,幽默風趣的過場戲之後,影片在前三分之一處准時開始了場面更大的第二場動作戲。史瓦辛格沒費什麼力氣就處理了兩個小嘍羅,開始與「赤色部隊」的恐怖分子頭目阿齊茲正式交手。情節很快轉為史瓦辛格追捕阿齊茲,這次追逐並沒有採用最為俗套的追汽車,而是異想天開地上演了一出馬追摩托的異趣場面。阿齊茲駕駛摩托在前,史瓦辛格縱馬在後,兩人從街頭追到酒店大廳,又從地面追到天台。其中緊張驚險之處自不待言,而幾個幽默鏡頭更令人難忘,酒店大廳的樂隊看到摩托車時已經演奏走調,看到馬匹時發出的聲音簡直令人噴飯;史瓦辛格乘馬入電梯時,一對夫婦的尷尬反應也讓人捧腹。而最後阿齊茲沖下天台,史瓦辛格竟然也要放馬一追,但吊足觀眾胃口之後的結果卻是個小花招,編導高明之處可見一斑。
接下來影片用了一大段時間,以幽默的手法玩味影片片名所指出的「真實的謊言」。這個扣題的段落驚險倒沒有,出色之處在於精彩的情節設計和演員幽默的表演。史瓦辛格在這個「文戲」段落里,演技上顯然落了下乘,風頭都被扮演他妻子的科蒂斯和扮演那個可笑的二手車推銷員的比利·派克斯頓搶了。派克斯頓兩年後主演了《龍卷風》,而本片的角色展示了他喜劇表演方面的天才。
在科蒂斯跳完一段著名的「艷舞」之後,影片進入後半部分。史瓦辛格夫婦聯手,大破恐怖分子基地。幽默的細節始終穿插於緊張驚險的槍戰動作場面之中,使觀眾既得到感官的刺激又保持精神的輕松。這後半部影片就是兩個緊密連接的大型動作場面,精彩之處比比皆是,難以盡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跨海大橋上戰斗機攻擊貨車和史瓦辛格直升機上救愛妻以及垂直升降的戰斗機橫行都市的段落。這些大場面的打鬥是整部影片的精華,充分展示了卡麥隆導演豪華場面的能力。
嚴格的說,這部由克勞德·奇蒂(法國著名編劇、導演,最近執導過法國超級大片《對抗凱撒》)編劇的影片,並不代表卡梅隆的真正風格。劇作更加突出影片的喜劇感覺,而不是工業時代的強悍暴力,有不少法國味道的處理。而從畫面上看,卡麥隆已經放棄了強調肌肉和力量,並富有粗糙質感的影像風格,而發展成為一種以銀灰色新材料金屬為代表的後工業影像風格。不能不說,如果卡梅隆沒有這樣一部影片在影像上試驗另一種風格,那麼他恐怕也難以一時適應下一部重要作品《泰坦尼克號》中幾乎完全不同於自己早期影片的視覺效果。在適合的時代,選擇適合的影像風格,是卡梅隆成功的一大關鍵。
這是一部豪華的動作巨片,導演是豪華巨片的高手,演員也是豪華巨片的行家,再加上足夠的財力支持,想不成為經典也難。不過影片最為難得的是對喜劇元素的運用,正是這些幽默的情節和細節才使影片沒有淪為枯燥的豪華大場面集錦。這才是豪華影片成功的秘訣,高下之分正在於此。
媒體評論
在特技基礎上,影片中出現的特效和動作讓人心滿意足。
——《芝加哥太陽時報》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導演,他的影片總是一如既往地讓人期待,由他執導的《異形》、《深淵》、《終結者》讓他在動作片的領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影片《真實的謊言》更可以說是他導演生涯的里程碑之作,這部影片使卡梅隆在執導動作片領域的名牌地位已不可動搖了。
——紐約著名影評人 哈里森·希曼
我喜歡充滿謊言的戲劇,對我而言,這種影片反映的就是人性的不可知。我也喜歡施瓦辛格對間諜的刻畫:一方面,他是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員;另一方面,他是一位不可思議的特工;更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位超級巨星,這就意味著人們對他的期望更多了。
——本片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真實的謊言》堪稱是一部視聽效果強烈、電腦特技運用自如的A級製作片,它讓每一個影迷都過足了癮,這部影片當年在我國的票房居然超過1億元大關,要知道,這是在「美國大片」剛剛登陸中國的日子裡發生的,足見它驚人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震撼力。
——影評人 吳客凡
我不知道是什麼神奇的元素使得我看這部電影時很是激動,最初看的時候是這樣,過了好幾年看的時候還是這樣,沒覺得劇情老套,沒覺得表演誇張,沒覺得有任何不對勁,連名字都夠酷——謊言,但它還是再真實不過的。
——網友 A銳
精彩影評
▲《真實的謊言》中的電影藝術
《真實的謊言》是電影公司投入了1.2億美元巨資的一部動作大片,高投入與高科技的結合使影片特技鏡頭含量極高,驚險的動作不時沖擊著觀眾的視覺,詼諧的喜劇性又不斷引起觀眾的會心之笑。
可以說,該片是20世紀美國特技電影的典範,為了造成強烈的感官刺激,影片創作者不惜血本,調動了大量的車輛、軍火設備,甚至動用了「鷂式」飛機和導彈,並在高科技電腦技術的運用下,把各種特技鏡頭天衣無縫地組合起來,儼然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槍林彈雨再配以氣勢宏大的背影音樂,著實讓觀眾們熱血沸騰,沖進大屏玻璃牆的飛機,懸在跨海大橋上的貨車,種種驚險場面更是扣人心弦,令人驚嘆。
除了濃度極高的特技鏡頭給人造成的強烈感官刺激外,影片也處處洋溢著不溫不火的調侃及妙趣橫生的幽默。特工哈里的職業特性使他一直隱瞞著自己的身份,而一直以為他只是個本分的商人的海倫因此對他的碌碌無為覺得厭煩,可轉眼間,危急關頭的哈里終於顯露出了他那超人的魔力,而海倫也出人意料地成了他身邊的黃金搭檔。種種表面與實質的反差,欲言又止的情境同內心的情感沖動間的矛盾註定了該片情節的進展必然伴隨著諸多喜劇內容。
大明星施瓦辛格在片中飾演特工哈里,在表現自己「硬漢」性格的同時,他也著意突出了男子漢的大度、機智。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滿身肌肉的世界健美先生身上已似乎閃現了詹姆斯·邦德的影子,他已成了力量與智慧的化身,同時,他在影片里灑脫大方的表演和文質彬彬的氣質也為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美國政府為本片提供了3架海鷂式戰斗機,劇組要支付給飛行員的報酬高達10萬多美元,他們的工資標準是每小時2410美元。
·施瓦辛格從直升機上抓住傑米·李·柯蒂斯脫離險境並飛行在水面上空的鏡頭並非由替身完成,掛在直升機下面的確實是柯蒂斯本人,是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允許她這樣做。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柯蒂斯說這最初是卡梅隆的主意,她問卡梅隆:「我懸在半空中,那你在干什麼?」卡梅隆答道:「探出機艙,用手持攝影機拍攝你的畫面。」為了這句話,柯蒂斯堅持言出必行,而且那天恰好是她的生日。
·片中角色有71人死亡。
·片中海倫跳脫衣舞時穿的內衣是傑米·李·柯蒂斯本人的。
·在脫衣舞的橋段中,傑米·李·柯蒂斯抓住床柱跌倒,這並非是劇本設計的情節,而是真實發生的意外。在拍攝這段鏡頭時,柯蒂斯非常緊張,手心出汗,於是發生滑脫,意外的摔倒在地,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施瓦辛格准備起身相助。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特別喜歡這段鏡頭,於是保留了下來。
·海倫在片中曾說道:「我嫁給了蘭博。」本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曾參與1985年《蘭博:第一滴血第二集》的劇本創作。
·詹姆斯·卡梅隆曾打算拍攝蜘蛛俠電影,但因存在技術問題而被本片取代。
·直升機駕駛員說的「Yeah she's got her head in his lap, Yahoo」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道出的。
·施瓦辛格騎馬在樓內穿梭的畫面是在洛杉磯的Westin Bonaventure Hotel拍攝的。
·施瓦辛格在衛生間吹的口哨是1965年《音樂之聲》中的《Edelweiss》。
·埃爾塔·馬里克(Art Malik)在1992年《歡樂城》中的表演給詹姆斯·卡梅隆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馬里克未經試鏡就得到了薩利姆的角色。
·片中施瓦辛格駕駛的垂直起降戰機是麥道AV-8B鷂式戰機,屬於美國海軍VMA-223中隊,綽號「牛頭犬」。
·片中哈里是「歐米加」間諜組織的特工,該組織頭目是查爾登·海斯頓扮演的斯賓塞,海斯頓曾經出演1971年的《The Omega Man》(最後一個人)。
·影片公映之後,包括阿拉伯裔美國人反歧視委員會(American-Arab Anti-Discrimination Committee)在內的多個社團在華盛頓的一家影院門口發起了抗議活動,他們因影片將中東人描寫為殺人狂和宗教狂而極度憤恨。後來本片在54個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遭禁。
·最初,施瓦辛格騎馬追逐的一幕曾希望途徑林肯紀念碑的reflecting pool,但國家公園管理處不允許劇組拍攝。
·施瓦辛格在影片拍攝期間學會了如何起降海鷂戰機。
·片中炸橋的場景是在80年代風格的「7哩橋」上拍攝的,當時「7哩橋」已經被炸開,目的是為了讓超過其高度的船隻通過而不必改建吊橋,劇組重新復原了該橋。
·官邸中的場景在極低溫度下拍攝,雖然燈火通明,但室內並沒有取暖設施,而且所有女演員都穿著單薄的衣服,更衣室設在室外,帳篷中以煤油燈取暖,甚至還有衣服被引燃。為了補償嚴寒之苦,臨時演員被額外支付了50美元。
·施瓦辛格駕駛鷂式戰機的近景鏡頭都是在全尺寸飛機模型上拍攝,由大樓附近的起重機操控,飛機起降時吹起的塵土是由CGI技術生成的。
·拍攝模型飛機時,劇組在攝影棚中使用了最大的180度綠屏背景。
·扮演達娜的艾麗莎·杜什庫在拍攝飛機上的鏡頭時曾摔斷多根肋骨。
·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是施瓦辛格拿著劇本興沖沖的來找他,說對哈里的角色非常感興趣,當時卡梅倫非常驚訝,因為他從未見過施瓦辛格對一部劇本中的角色如此著迷,於是看過劇本後,卡梅隆決定拍攝。
·恐怖份子在卧室中使用的微型沖鋒槍是奧地利產9mm Steyr TMP。
⑦ 俄羅斯電影的俄羅斯電影簡介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
⑧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⑨ 請介紹幾部二戰經典影片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0435431.html?fr=qrl3
⑩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