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電影 羅曼史 劇情簡介
瑪麗(卡羅琳·杜西飾)與男友保羅(薩加莫爾·斯蒂芬南飾)交往了三個月並同居,但保羅從不和她做愛,每天在床上看完電視就睡覺,任憑瑪麗萬般挑逗也無濟於事。
終於有一天晚上,瑪麗在極度失望之餘,穿上衣服走出家門找男人去了。瑪麗憑借著性和自己的身體獲得掌握生活的權力。
《羅曼史》由凱瑟琳·布雷亞執導,卡羅琳·杜西、薩加莫爾·斯蒂芬南主演的愛情片,於1999年4月14日在法國上映。
(1)法國電影愛的尺度擴展閱讀:
該片是凱瑟琳·布雷亞對道德尺度的一次大膽挑戰,電影中女主人公對愛的追求下降成對性的追求,又由赤裸的性慾享受,上升到其自身對快樂的追求。
影片對本我孜孜不倦的思辨探求,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使那些在道德層面看來是醜陋的、隱晦的東西在美的層面展開,凸顯出真實與聖潔。
感性與理性交織於影片的每一個鏡頭,本能與升華縈繞於影片的每一聲傾訴。本能的快樂讓女主人公貪戀不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任由本我占據身心,品嘗性慾快樂的禁果。
『貳』 適合情侶看的污一點的電影嗎
適合情侶看的污一點的電影是《戲夢巴黎》。
《戲夢巴黎》是法國的一部尺度非常的愛情電影,裡面有很多非常露骨的鏡頭,它主要講述了三名青年雷奧、馬修、伊莎貝拉探索在歷史的洪流中夢想優游的故事。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露骨的鏡頭,再加上無處不在的搖滾配樂,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肆無忌憚的青春片,但其實不然。導演想通過伊莎貝爾姐弟影射那個身處動盪卻不知所措的所有人。
因為身在其中,所以更顯得無能為力,如果不是活在自己臆想中的世界裡苟延殘喘,就只有捨生取義地面對現實。
那種想逃卻逃不了,想抗爭,卻無力的心態,應該是那一年世界各地每個人心理或多或少都有的心理狀態。
所以這部電影看起來特別壓抑,即便身在和平年代,依然能夠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雖然不再需要面對革命,卻依然要面對生活,面對命運。
『叄』 你對法國電影史的看法 一千多字數··
30年代 1超現實主義電影 在電影誕生的二十餘年後,伴隨著歐洲先鋒藝術運動的興起、義大利人卡努杜為電影正名的努力以及世界大戰帶來的各國電影市場相對隔絕,「先鋒」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了電影領域,做為一種媒介,電影的表現手法(相對梅里愛以敘事為基礎的視覺幻像)被統一到了人傳遞自身的渠道之內,這期間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做為培育出印象派電影的法國來說,順勢發展出超現實主義電影並不值得意外。 超現實主義電影最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布努艾爾和法國的讓·考克多,1925年布努艾爾借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便利降臨巴黎,在那裡首先結識了一批繪畫的朋友並嘗試著指導戲劇,經過三年超現實主義氣氛的浸潤,他和達利以類似凱魯亞克後來「自動寫作」的方式創作《一條安達魯狗》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並且這種傾向貫穿布努艾爾一生的創作,使他的多數作品都可以做為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探討的範例。 總的來說,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根源是精神分析學說,並且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相同,皆是文學、美術領域的先鋒藝術運動的擴散與綜合。 2詩意現實主義 在三十年代的傳統劇情片創作中,詩意現實主義是股最重要的傾向,這個名稱並不準確,以當時慘淡的國家經濟為背景,這些電影中彌漫著困頓傷感的聲調,講述的都為找不到希望的悲觀故事。 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是讓·雷諾阿以及馬賽爾·卡內。演員讓·加賓主演了幾部最重要的詩意現實主義電影。 卡內的《霧碼頭》在詩意現實主義貫常的封閉之中融入了飄忽的氣氛,用蒙蒙霧氣給中景大行其道的舞台劇式傳統電影帶來了神秘的清新氣息。 40年代 1剛硬 雅克·貝克、羅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三人的作品,雖然主旨與趣味向去甚遠:貝克的犯罪題材電影、布列松帶有宗教禁慾感的極簡主義作品、塔蒂冷漠諷刺現代生活的喜劇,但表現手法上,都遵從克制的原則,減少了主觀音效的使用,鏡頭與人物的距離更靈活,對話的重要性下降,以上特點構成了四十年代法國電影的主要風貌,僅從電影業內部的影響探討,這是以雷諾阿為代表的三十年代主流電影衰落後必然的顛覆(過渡的過程在貝克身上尤其明顯),雖然詩意現實主義的悲觀調門被多少保存下來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願意認為冷酷和失敗才是世界的真相。 2獨立公司 在談論「新浪潮」時,梅爾維爾一直是無法越過的一環,這取決於梅爾維爾的製片公司對後來的特呂弗們深遠的影響。1949年,梅爾維爾自籌資金拍攝了《大海的沉默》,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上映後取得成功,為他自己的製片公司持續運作創造了條件,成為「新浪潮」諸將津津樂道的擺脫大製片廠取得經濟藝術雙重獨立的先例。 《大海的沉默》全片人物對白不多,情節靠畫外音推動,從風格上來說是標準的法國四十年代作品,梅爾維爾在後來的創作中將剛硬冷峻的風格一直維持了下去。 3類型片 法國的好萊塢式類型片正式成型於四十年代,喬治-亨利·克魯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克魯佐出道於四十年代,在五十年代達到個人事業的高峰。擅長拍攝壓抑而具諷刺性的惡棍人物驚險片。 50年代 1新浪潮 「新浪潮」一稱指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法國電影業新導演大量涌現的潮流。新浪潮產生的背景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是上面提到的獨立製片公司成功先例;二是安德列·巴贊電影理論的崛起;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出現,分別從經濟、理論等方面為新浪潮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新浪潮之「新」,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年輕導演擺脫製片廠體系,絞盡腦汁籌集影片拍攝資金的做法前所未有的普及開來,無論遺產、房產、朋友間的集資以及國家或企業資助,都成為譜寫銀幕詩篇的彈葯。當然,個人所能夠負擔拍攝成本仍是以設備的成本普及為前提,此後的幾十年,由於技術發展,資本獨立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導致傳統的大型電影製造企業影響力不斷下降,最終將走向消亡與轉型(日本的情況尤其突出)。 一般意義上的新浪潮導演,以五十年代《電影手冊》的幾位撰稿人為主,雷乃、瓦爾達等左岸知識分子通常被稱為「左岸派」,左岸派與新浪潮互相交錯之處甚多,無法劃出明晰的分野,比如政治上新浪潮整體偏右,但戈達爾無疑是個異類,左岸是左派的,可大多數時候態度柔和甚至曖昧;左岸擅用形式,但瓦爾達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跟新浪潮的距離更短,相對左岸派依附文學的形勢探索,戈達爾不過更偏重音樂以及美術而已。故此我們很多時候把新浪潮和左岸派混為一談,在這一語境下,「新浪潮」的含義趨向含混而蓬勃的潮流,並進一步成為國際上命名電影盛世的慣例,比如後來的「捷克新浪潮」、「日本新浪潮」等等。 2紀錄片與半紀錄片 五十年代中後期的紀錄片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機,除開新聞作用為主的戰爭紀錄片,製作者更在意自身視角的表達。拉摩里斯和讓·魯什是這一期間重要的導演(還應算上一般歸為左岸派的克立斯·馬克以及雷乃),拉摩里斯最好的作品來自以兒童為主人公、賦予動物或非生命體人格的半劇情半紀錄電影,和後來基亞洛斯塔米的作品形式接近,這些篇幅不長的傑作畫面充滿詩意;魯什五十年代末開始在非洲拍攝用人類學目的介入的紀錄片,攝影基本為手提輕便機,時常有魯什與主人公討論以及解說的畫外音,和今天的《動物世界》欄目非常類似,和魯什聯系緊密的一個概念的是「真實電影」,真實電影與同時期出現的直接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製作者會刻意引導、調動被記錄者的情緒,介入並影響觀點的發展,大部分時候,真實與直接的區別被歸入歐洲和北美的地域劃分,然而就技術角度來說,真正的真實電影數量非常稀少。 60年代 1田園之風 在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業中,以鄉村為故事背景的優秀影片集中出現。讓-保羅·拉帕諾和克勞德·貝里是突出的兩個代表,拉帕諾藉助稍強卻柔和的用光打在城堡樹叢之類典型象徵物上烘托懷舊的浪漫情調,貝里的視線則要悲觀一些,使用鄉村風光營造反差的美感。候麥則在第一部長片之後便將主要陣地轉向精挑細選的田園舞台,做為一位大力探討男女情感關系的導演,純粹的背景無疑能為他提供更有說服力的效果。而其他一些前輩導演,比如布列松,這一時期也來到了鄉村工作。 2政治 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潮席捲全球,法國政治電影無論質量數量都無法與她的歐洲近鄰義大利相提並論。這期間法國最為耀眼的政治影片出自希臘移民加夫拉斯之手,加夫拉斯用攝影相對通俗而剪輯凌亂的風格講述政治陰謀、當局迫害。發展到七十年代,法國政治電影水準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以類型片的形式示人,手法上用了當時法國電影獨有的特色,比如反映種族問題的《無辜的強暴》用了散漫的不同層面多線敘事;戈達爾在因為車禍暫時離開故事片拍攝與1968年之間先後組建了「維爾托夫小組」和「聲音影像」兩個拍攝小組,用抽象但又強烈的語氣闡述政治問題的關節所在,形式更靈活。 70年代 1裸露 法國於七十年代開放了電影拍攝的尺度,直接導致情色電影大批涌現。賈斯特·傑克金憑借虛妄封閉感中充溢幻想氣質的作品在這一潮流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柔光運用達到泛濫的地步,但也確實人為製造出了甜蜜的觸感。而另外一些導演,比如天生喜好接觸爭議的巴貝特·施羅德,更藉助開放的機會推出了虐戀題材的作品來達成先前受禁止的計劃。總的來說,法國導演對於裸露的興趣止於維持人物關系的可信度。 2新浪潮的孩子 七十年代出道的導演中,有幾位和新浪潮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耳濡目染新浪潮諸將的創作,是新浪潮著力不一的學生。克勞德·米勒曾經擔任特呂弗的副導演,某些時候被視為特呂弗的繼承者,他一再在作品中提醒我們反思被忽略的生活真相,溫柔的點醒對游戲規則的蒙昧認知。六十年代進入《電影手冊》的安德列·泰西內則用優雅的筆觸描繪年輕人蛻變的過程。這一批導演的心態跟手法普遍比較柔和。
『肆』 愛戀—為何能成為一部高口配的大尺度電影
就如《花花公子》雜志的創始人曾經毫不避諱的坦言:色情其實也可以很美麗。如出一轍。
影片用邊回想邊推進的方式說著一男兩女的情愛糾纏。年輕人的好奇,放浪的自由,不一樣的性趣,失敗生活導火著性的無度釋放。毒品肆意著虛幻又真實的高潮一波又一波。
《愛戀》沒拍出通常這樣題材下的壓抑和悶。他展示了色情的張揚和無所顧忌的享受感。用諸多畫面去交代性的愉悅和華美。
不知道導演口中的其實色情也是生活,有多少人體驗過。抑或是有多少人幻想過這樣的生活。不敢妄斷
主流永遠是大多數人接受的,而小眾永遠有爭議。混亂從來就是人性某個角落的暗點,一般人不可能有意去發酵它。實踐它。
而情色導演們的作品就是撩撥你,我,他(她)這方面的念想。可望而不可及。
他們做了些成人之美的事。用光影愉悅你,滿足你,讓你體驗不一樣的可能性。以電影的形式,僅此而已!(完)
『伍』 莫妮卡·貝魯奇哪部電影尺度最大 莫妮卡貝魯奇大尺度電影匯總
尺度大,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總匯:趕盡殺絕,非常公寓。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1964年9月30日出生於義大利翁布里亞卡斯泰洛城,義大利演員、模特。
1988年,莫妮卡·貝魯奇簽約於精銳模特管理公司,正式進入模特界。1990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後媽難當》,於26歲出道。
1996年,主演的愛情片《非常公寓》上映,莫妮卡憑借該片,以32歲之齡獲得了法國凱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的提名。2000年10月27日,36歲的莫妮卡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上映,逐漸走紅。
人物評價
莫妮卡·貝魯奇擁有古典美的臉龐、誘惑的眼神和略帶倦怠的神情。她的大銀幕作品不是很多,但每一部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她在諸多影片中塑造了性格、命運完全不同的角色。在《西西里美麗傳說》中,單看莫妮卡·貝魯奇搖曳生姿地走在海邊。
就能感覺到她性感冶艷的氣質,還有那隱約散發出的一股淡淡哀傷,猶如天使與魔鬼的綜合化身,完全契合電影中純真小男孩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
在《狼族盟約》中,她演活了一個迷人的妓女。在《格林兄弟》中,邪魅狂狷,眼神透露著曖昧和殺氣的女巫被貝魯奇演繹的入木三分。而在《趕盡殺絕》中,莫妮卡·貝魯奇飾演的妓女一角表現得可圈可點,她在片中那種口音重重的英語顯得別有風味。
『陸』 加斯帕·諾埃的電影《愛》的劇情簡介
《愛戀》又名《愛戀3D》,這是一部被阿根廷導演「加斯帕·諾埃」搬上熒屏的大尺度電影。據說尺度驚人,講述了一個美國學生在巴黎的愛情故事,算是一部很好的科教片。本片僅限18歲以上成人觀看!
『柒』 關於戈達爾《愛情研究所》的介紹和評論
戈達爾新作:愛情研究院 Éloge de l'amour
——--也稱《愛的禮贊》In praise of love
愛之頌歌 In praise of love
出品年:2001年
出品國:法國/瑞士
編劇/導演:戈達爾
演員:基思杜菲 波洛克 , 朱瑞安 希爾舒
片長:98M
內容簡介:
主角Edgar 要進行一個關於「愛的四個階段」(邂逅、愛欲、分離、重逢)的創作,但他不知道該用甚麼形式才好,清唱劇、小說、電影、戲劇?他找了好些演員來試鏡,可是總找不著合適的人選去飾演故事中的成年人。「根本沒有所謂成年人」是他的呼告。後來Edgar想起一位他兩年前做歷史研究調查時認識的女子,想找她來試鏡,找她參與他的計劃,但她堅決地拒絕了。 Edgar最後沒有完成他的創作計劃。後來他也收到那女子去世的消息。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他找不到合適的形式,找不到愛的形式。雖然片里沒有直說,我知道,他愛上了她。有一段他的同伴向他提起:「你不是一直在找一本Balzac的舊版書嗎?你不用再找了,我在巴黎某區找到一個該書的真人版(vivant),真人版!」
背景介紹:(Cube)
法國電影界普遍認為,當代電影史可以劃分為「前戈達爾」和「後戈達爾」階段。雖然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但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戈達爾的崇高地位。從他的第一部電影開始,他就致力於打破傳統的敘事方法和結構,他完全顛覆了陳舊的電影美學觀念和技法,根本不考慮電影的規范,從不受程式的束縛,顯示出令人咋舌的獨創力。他那些結構鬆散、情節淡化、在表現手法上花樣不斷翻新的電影使他成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技巧大師,並一直保持著十分前衛的風格。
70年代後,他移居瑞士,通過建立自己的錄象工作室製作了大量的電視片和錄象。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電影拍攝,他是目前為數不多的有充裕的資金進行隨心所欲的藝術創作的導演。這部《愛的禮贊》是影壇期待已久的作品,戈達爾自己放出風聲說這將是他漫長的電影生涯中最好的電影,並將與他60年代新浪潮時期那些具有革命意義的影片一脈相承。影片的製作期長達五年,除了其最主要的主題愛情之外,還涉及到無家可歸、全球化、工人階層的逐漸縮小等社會問題,表現出戈達爾對政治和社會的現實問題的一貫關注和敏銳的洞察力。
最開始,戈達爾只是在這個標題下有一些模糊的想法,打算探討一個尋常的愛情故事中各個時序段之間的關系。於是他顛倒了順序,影片的開頭是愛情的結束,而影片的結尾是愛情的開始。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這部影片在結構上比他近期的任何作品都要有條理。
「他們說我的電影是記錄片,但我不知道『記錄片』一詞的確切定義。」戈達爾說,「這部影片是對我個人的超越。」
評論與隨感:(leeloo)
為什麼我不能無所謂?為什麼我非要有所謂?為什麼我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非要問為什麼是為什麼?我喪失了理解力,在觸摸戈達爾暌違多年後的復出之作《愛的禮贊》(In Praise of Love)的過程中。對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浪潮運動我並沒有多少認知,所以我不清楚這本就是戈達爾電影的一貫作風,還是他集多年積淀後的大成大變之作。但我懷疑他原本就是不想讓人看懂的,至少,不想那麼容易就讓人看懂。他不想娛樂大眾,而只想討好自己。
如果說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是一場華麗而復雜的夢魘,那麼《愛的禮贊》就是一首配了畫面和音樂的抽象朦朧詩。它甚至比《穆赫蘭道》還要吝惜於給你一丁點的線索來理清頭緒,更不要說去讀懂它內在的故事情節,也許它根本就沒有故事情節,而只能隨你自己任意去感覺、去揣測、去意會。它可以是一部電影,也可以是一本小說,或者是一幕戲劇,再者是一場歌劇。這全都由你自己去選擇決定,而它只負責提供給你無限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說它涵括了萬千世象、蘊藏著千言萬語,也可以說它毫無內容、空空如也,正如片末那個低沉沙啞的聲音在不斷地重復著「或許什麼都沒說」一樣,有些諷刺。
我一直不太確定埃德加這個角色存在的原委,但隱約間似乎他就是戈達爾本人,以一具年輕的軀殼卻有著蒼老內心的惆悵姿態和一副理性得近乎冷漠的聲調在與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對話著、爭論著,有時是自言自語,有時又好像在與屏幕外的你進行交流,不期待你的回答,卻誘惑著你展開對世界的想像。時而冷靜地談論著一項有關愛情的四個關鍵時刻的計劃——相遇、爭吵、分離和重聚——以三對不同的戀人為主體,一對年輕的、一對成熟的和一對年老的;時而又固執地描述著國家與愛情之間的對立、悲劇的清白與宿命、成人時代的消亡與辜負,並且不失時機地對美國及好萊塢電影體制進行暢快的嘲弄和挖苦。而當提到愛時,他卻又顯得感性且溫柔,靦腆地說,被愛是一個賓語而愛人才是一個主語,衡量愛的尺度就是愛不可衡量,讓有如海洋潮漲般清脆悅耳的鋼琴和弦樂來舒緩和喚回你游離開的情緒。
當看到屏幕上那些不斷周而復始的文字——「戀情」、「選擇E」和「很久以前」的時候,我多少感到了些莫名的平靜和悲傷,覺得,它們就像年代悠久的雕像上斑駁的裂紋,或者一種古老的想法喚醒微笑清晰的殘痕。第58分鍾,畫面由冷凝的黑白乍變為一片撲面而來的血紅色海洋,恍然間,我突地有點明白。會否,《愛的禮贊》只是一位72歲的堅韌老人對過往歲月的內斂緬懷?對時代變遷的由衷感慨?畢竟,海洋依舊,而浪潮不再了,只隨著泡沫一起破裂、一起沉澱,空留致敬的餘音裊裊。電影此刻對他而言,已經不是造夢的工具,而化為一支獨唱的輓歌,恣意地放聲高歌著,有沒有知音又有什麼重要,就好像快樂不會永遠都是愉快的一樣。
有些人一直努力走在時代的前面,他們的電影永遠地拋棄了潮流,而寧願與偉大的過去結伴同行,因為他們明白形式的開始其實就是事實的結束,究竟一切是怎樣開始與發展的已經不再重要,只有結局才能決定意義的有否。這既意味著過去輝煌的自我表現,也暗示著未來自我的不復存在。當人們只熱愛生命而不熱愛生活時,有關新浪潮的記憶也終將褪去。但對一位走近人生終點的老人而言,回憶卻是一種沒有權利的義務,因為歷史跨越了未來,攜帶著一個巨大的「H」。
『捌』 法國導演加斯帕諾埃的新作《愛》在線觀看
截止2020年6月法國導演加斯帕諾埃的新作《愛戀》國內沒有上線,不能在線觀看。
《愛戀》是由加斯帕·諾執導,卡爾·格魯斯曼、奧米·穆約克、卡拉·克里斯汀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講述來自美國的墨菲在巴黎學習電影期間,在前女友和現女友之間掙扎,逐漸找到愛情意義的故事。
劇情簡介
墨菲和歐米有一個可愛的兩歲的女兒加斯帕,在接到前女友伊萊克拉母親打來的關於女兒失蹤的電話前,墨菲宅在這個家裡顯得毫無生氣。
而這通電話讓他想起了自己與最愛的女孩伊萊克拉交往的,充滿了愛欲與放縱、嫉妒和傷害的兩年,而那個時候,歐米只是他和伊萊克拉新來的年輕女鄰居。
(8)法國電影愛的尺度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墨菲演員:卡爾·格魯曼
膚色略深,頭發很短,二十多歲,他和妻子歐米有一個可愛的兩歲的女兒加斯帕,平時總是宅在家裡顯得毫無生氣。他因為前女友母親打來的一通電話想起了兩年前在巴黎做交換生學習電影製作時的往事。
2、伊萊克拉演員:奧米·穆尤克
墨菲兩年前在巴黎的女友,也是墨菲此生最愛的女孩,在巴黎度過了充滿了愛欲與放縱、嫉妒和傷害的兩年,後來因為年輕女鄰居歐米的介入而分手。
『玖』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9)法國電影愛的尺度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拾』 法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劇情片
《男人的野心》
《潛水鍾與蝴蝶》講述讓·多米尼克·鮑比突發性血管疾病陷入深度昏迷,身體機能遭到嚴重損壞後用眼皮與世界交流的故事。該片的成功不僅僅只是表達積極的態度,還有整體的風格以及獨特的拍攝手法,本片以勵志作為基調,闡述了愛,也是可以拯救疑難雜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