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描述二戰英軍特種兵破壞德國重水(造原子彈的)工廠的電影
中文名稱:雪地英雄
英文名稱:The Heroes of Telemark
別名:泰利馬克的英雄
發行時間:1965年
電影導演:Anthony Mann
電影演員:柯克·道格拉斯 .... 羅洛·佩德森教授
理查德·哈里斯 .... 克努特·斯特勞德
尤拉·雅各森 .... 安娜·佩德森
邁克爾·萊德格雷弗 .... 叔叔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拍攝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制訂「海緣」計劃,破壞德國納粹在挪威設立生產重水的工廠,使納粹無法製造原子彈。影片描繪了這個鬥智斗勇的戰斗過程。由於故事發生在以滑雪聞名於世的挪威泰利馬克省,所以片名就譯作《雪地英雄》。
這場斗爭發生在挪威這個省的威莫克城的瑙爾斯克氫氣工廠,它是當時世界上生產重水最多的工廠。重水是製造原子彈的重要原料,納粹佔領該廠以後,加緊生產重水,准備製造原子彈。
當時,美國也已准備製造原子彈。為了破壞德國製造的計劃,和英國聯合組成特別情報小組,對瑙爾斯克氫氣工廠作了周密調查,花了十一個月時間制定了詳細的破壞計劃。為執行這個行動計劃,成立了代號叫「燕子」和「海緣」的兩個行動隊。
一九四三年二月甘七日,「海緣」隊六名隊員執行爆炸行動,破壞了這個工廠三千磅重水。同年十一月挪威情報員又向倫敦報告,這個工廠很快恢復了生產。由於破壞隊不可能再進行偷襲,十一月十六日美國第八轟炸隊出動強大轟炸機轟炸這個工廠,但只破壞了一百三十磅重水。德國人決定把工廠和大批重水運往漢堡。一九四四年二月七日,倫敦獲得情報,德國人將於二月二十日用蒂恩約湖的「海德若」輪渡將工廠全部搬走。
在這個關鍵時刻,由「海緣」隊的克諾特率領的四名爆破隊員,於二月二十日凌晨一時潛上輪渡,在倉底安放了定時炸彈,炸彈威力足以在五分鍾內使「海德若」號沉沒。克諾特用一具舊鬧鍾改制的定時器撥到十時四十五分。計劃周密,執行也很順利,瑙爾斯克工廠的無法估價的機器和三千六百加侖重水在爆炸聲中沉入湖中。克諾特等四人也在當天傍晚乘汽車到達挪威首都奧斯陸消聲匿跡而去。從此挪威停止了重水的生產,德國納粹也因此失去了重水的來源。
㈡ 請教一部關於二戰原子彈的電影
《廣島》
導演:羅傑-斯波蒂斯伍德
主演:維斯利-安迪、大衛-高、肯-傑肯斯
故事梗概:
1945年4月,盟國軍隊橫掃歐洲,有力地擋住了威脅世界的納粹洪流,使無數生靈免遭殺戮。在納粹德國正被一步步逼回其首都柏林的同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被趕出了從索羅門群島到硫磺島的所有島嶼。然而,就在美國軍隊還沒有完全取得太平洋戰場勝利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因腦出血而於1945年4月12日去世。
盡管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先生沒有任何的思想准備,甚至羅斯福在任時也沒怎麼重用過杜魯門,但羅斯福還是在臨終前任命杜魯門為繼他之後的下一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去世,讓日本鈴木首相和以統戰部部長阿南將軍為首的軍方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得以喘息的機會,但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杜魯門總統在他的第一次內閣會議後就得知,此時的美國已經在格洛夫斯將軍和奧本海默博士的領導下,成功地研究出一種威力無比的新型戰略武器--原子彈。
雖然格洛夫斯將軍和陸軍部長史汀生先生一再進言,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敦促日本投降,但考慮到「日內瓦公約」相關條款的限制,杜魯門沒有很快做出決定。1945年5月8日,盟國軍隊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後,終於取得了在歐洲戰場上的勝利。納粹德國投降後,如何解決太平洋戰爭就成了杜魯門和日本裕仁天皇必須考慮的問題。
1945年6月21日,日本在沖繩島戰役中二十八萬人員傷亡的慘痛代價給鈴木首相和裕仁天皇產生了極大的震動。然而,此時的日本已經被強硬的軍方所控制,盡管《波茨坦宣言》作為杜魯門對日本的最後通牒被空投到日本領土的上空,但以阿南將軍為首的軍方以效忠天皇為由,拒絕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的有關條款。
波茨坦會議結束時,杜魯門和斯大林之間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給了裕仁天皇一個難得的信號。為了尋求蘇聯的幫助,裕仁天皇和鈴木首相秘密磋商後,決定避開軍方,派近衛王子前往蘇聯,和斯大林見面。然而,此時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在杜魯門從波茨坦會議結束後,返回吉尼亞諾福克的奧古斯都軍艦上得知印第安娜波利斯被日本魚雷擊沉的消息時,杜魯門下達了在事先不進行警告的前提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一架裝載著取名為「小男孩」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蒂尼安島的軍事基地起飛了。經過長達十五個小時的飛行,轟炸機飛臨廣島的上空。原子彈投擲下不久,正處於早上最忙碌的廣島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就在日本裕仁天皇和軍方猜測美國能有幾顆原子彈的時候,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面對連續兩個城市的毀滅,裕仁天皇抵住了來自軍方的強大壓力,從保全人民和民族出發,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精彩視點:
本片是由加拿大和日本1995年合拍的一部電視電影。影片在幾位親身經歷二戰的老兵的回憶中,以詳盡的史實和鮮為人知的、大量的歷史鏡頭真實地再現了那段慘絕人寰的戰爭。影片中風雲際會的國際較量、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和宏大的戰爭場面都將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記憶。
本片導演羅傑-斯波蒂斯伍德從1971年替影片《大丈夫》Straw
Dogs擔任剪輯而開始涉足影壇。1982年由他編導的動作片《48小時》和次年導演的戰爭片《危城十日》,讓他聲名漸揚。直到1997年導演了007系列的《明日帝國》,羅傑-斯波蒂斯伍德才聲譽大振,成為知名導演,而2000年的《第六日》更增加了他在國際影壇上的知名度。
㈢ 曾經有一部電影是用紀錄片的形式假想二戰時德國遭到核襲擊的情形,因其過於真實而被禁播。有人知道名字嗎
一顆核彈 • 半桶戒指
——科幻紀錄片《戰爭游戲》
原片名:The War Games
中文片名:戰爭游戲
編劇/導演/製片: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
出品:英國1965
[內容梗概] 1964年,在中蘇援助下的北越軍隊大舉攻入南越,蘇軍跨過柏林牆佔領西柏林,東西方兩大陣營頓時劍拔弩張,核戰一觸即發。英國政府一邊積極備戰,一邊教導人們怎樣應付核打擊,無奈普通人既無恰當科學防範知識,對他們而言最簡陋的防核設施也似乎太貴。然後核戰就爆發了:一顆戰術熱核彈降落倫敦附近的肯特郡,百萬人立即幸福地化為灰燼,活著的人們開始了漫長的人間煉獄。
以上當然是六零年代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
二戰後,英國政府有過三次公然干預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關於氫彈的報道,一次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還有一次,就是1965年關於彼得·沃金斯的這部電影《戰爭游戲》。該片本受BBC電視台委託而作,原是為紀念廣島長崎原子彈悲劇二十周年,攝制完成後,卻因為其過於真實強大的沖擊力、感染力和對英國完全無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視為核裁軍運動的宣傳品,從而干預BBC,先是要求大規模刪減,最後乾脆下了軟禁令,導致該片被一向以開明公正而聞名的BBC禁播達二十年之久。1985本片終於露面BBC,人們在它殘酷顯示的人性泯滅面前依然驚得無以復加。四十年後該片DVD問世,雖然滄海桑田的變遷,柏林牆已不復存在,核大戰也已被新的「反恐戰爭」代替,然而觀眾依然能在強烈的震撼中感受著導演彼得·沃金斯傳達的人道訊息。沃金斯當年輾轉把該片發行到劇場,竟獲得1967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殊榮,可以想像當年那些反戰人士們免費從大銀幕上看到《戰爭游戲》的時候是何等驚懼悲愴(而幸福)。今天,這部獨一無二的電影仍然到處受到極高的推崇,看過它的人依然說它「非常令人不安」。
編劇-導演-製片人彼得·沃金斯出道即受法國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並深深著迷於紀錄片形式。1960年代輕便型攝影機問世,導致很多國家同時興起紀實電影運動,沃金斯這時已開始把紀錄電影的種種手法運用到虛構片的拍攝中,曾製作了反映英國1746年戰爭的《Culloden》,該片不但以戰爭發生地點的普通人出演當年戰爭中交戰雙方普通的士兵,更出現攝影師去到1746年的戰場對參戰士兵作現場采訪的場面,並處處有意讓人聯想起美軍在越南的情景。到《戰爭游戲》,沃金斯的虛構紀錄片技巧已至爐火純青:爆炸中手持機拍攝的劇烈晃動、現場粗糲的錄音效果、來不及聚焦的急速推拉鏡頭、軍警不讓拍攝時鏡頭的偷偷摸摸、甚至剪接時故意作出膠片不足拍攝突然中斷的樣子等,加上深入倫敦東區平民階層的真實采訪,和對大量二戰史料的深入研究,使得《戰爭游戲》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感與權威性。難怪英國政府嚇得了得,擔心出現廣播劇《世界大戰》引起的那種恐慌騷亂倒是其次,害怕大規模的反戰示威動搖政府恐怕才是導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科幻」跟「紀錄片」,一個是「幻想」一個是「現實」,按常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這部只有四十六分鍾的黑白電影中,兩者完美而悲劇性地結合在一起,構築出一幅幅完整的細節來展示一旦核戰爆發的種種直接後果,把尚未發生的事情預言般地照實紀錄了下來。從技術數據上說,《戰爭游戲》比你能想像的最硬的科幻還硬。
其實《戰爭游戲》不過呈現了普通人在一場戰爭中可能遭遇的種種情景,而核戰爭不過是將一切放大一萬倍而已:全國大疏散激化起的種族矛盾;食物配給券造成的混亂;買不起足夠沙袋的老婦人焦慮的目光;碳-14放射性宣傳手冊的徒勞。終於第一顆原子彈當空爆炸,一瞬間三十倍於太陽的強光,從四十英里外將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體無完膚,田野中不更事的兒童捂著突然不復存在的眼睛對天呼號。然後才是沖擊波,一對夫婦躲在牆角的桌子底下經受地動山搖。然後六十個英國城市中彈;還有偏離目標航線半路掉到別處的核彈頭。接下來才是兩平方公里的烈火,時速100英里的火焰風暴造成強烈低氣壓,救火的人們被卷進火焰,一個接一個被吸進去,葬身800度的烈火,那僥幸逃過來的,又在窒息中如疾風中的麥浪般一茬茬暈死下去,天地昏亂中鏡頭不停翻動,彷彿火焰的風暴隨時會捲走攝影機,彷彿攝影師被飛來的磚頭瓦礫擊中倒下。接著背後的汽車油箱炸開來,一整個家庭在裡面黑乎乎地燃燒。幾天後,由於傷病數量過大而醫葯嚴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殺那些蠕動著的傷員和病人、射殺所有身體燒灼超過三度的尚還活著的人們。一個警察欲開槍又遲疑,先偷眼看看地上人的表情彷彿求得寬恕、再用手扶正將死者的頭顱小心擺好一個恰當的射擊角度……那警察彎腰屈膝的謙卑、那遲疑中的一聲悶響,可是世上最為令人心碎的行刑?失魂落魄的牧師跪下為幾個行將被處決的哄搶食物者禱告,而他們又何曾不有無上的尊嚴,但願他們的死,真的能為活著的人們帶來永遠的和平安寧……一個驚魂未消的社區負責人瞪著無比大的眼睛對鏡頭說,德累斯頓轟炸之後,德國人靠戒指上的銘刻來辨識死者身份,我們這里也作了同樣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鏡頭跟過去,是街邊上攢在一起的半桶戒指。那些化為烏有的人們,真的留下了什麼的愛的誓言,給那些同樣化為烏有的親人,等待有朝一日烏有的認領?
為了減弱電影的沖擊力、舒緩觀眾的緊張、讓他們不要誤以為真,沃金斯不得不在電影的畫外音解說中不斷穿插虛擬語氣的句子,把觀眾從恐怖中暫時解救出來:「如果真的核打擊來臨,這就是將會發生的情況」「這就是核戰爭的面貌」「這就是核戰爭」「很可能,就是這樣」。而更大的恐怖在於,那些駭人聽聞的慘烈,不是虛擬語氣中的即將和可能,而是一切已然發生,只是換了個時間,換了個地點,換了個理由。事實上很多場面的布景、畫面構圖、人物化妝造型等都直接來自德累斯頓、達姆斯達特、漢堡等大城市的二戰轟炸記錄和廣島長崎被炸之後的圖片。片末,當鏡頭游移在那些身體尚存而精神已完全被摧毀的孩子們的臉上,沃金斯一個字、一個字地宣讀:在這個星球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每個孩子的頭上,都懸著二十噸的烈性炸葯,而這個數字還在穩步增長,我們就看到彼得·沃金斯向觀眾發射出致命的最後一槍,那決定性的子彈正中觀眾的眉心,伴隨字幕滾動的《平安夜》歌聲,竟突然有了撕心裂肺的含義:神在哪裡、愛在哪裡、和平在哪裡、希望在哪裡……如果你不信神,我們或者這么問吧:當一場核轟炸降臨之際,你打算花多少錢來購買防輻射的沙包、構築你家的地下掩體呢?
沃金斯在此片中,不單演示了戰爭的殘酷,更不斷插進有真實來源的政客、教主、科學家的種種言詞,並引述政府檔案文件的說法,使得核戰略威懾理論顯示出自我欺騙的幼稚與無力,更顯示出政府欺騙普通庶民百姓的可憎面目。那些完備的、厚厚的各種官樣文書、應對措施、反擊計劃、第二輪反擊……不過都是帝王將相和他們的官僚政客們在弄權間隙的悠閑中把玩的文字游戲,而電影卻將特寫鏡頭對准普通人,對准肯特郡和倫敦的平民,沒有什麼偉人牛人的雄韜偉略,沒有全景式的抒情議論,沒有什麼「國家」「民族」「正義」這些抽象的美麗,而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生命,一個一個受難的肉體和靈魂。那些抽象的東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沒有蘑菇雲的核戰爭。我是說,<<沒有蘑菇雲可供欣賞。《戰爭游戲》是誰的游戲?
1985年當《戰爭游戲》終於浮出水面,在BBC與之同映的,還有另外一部近兩小時的彩色虛構故事片《Threads》, 類似的大悲劇內容,更戲劇化的人物命運處理,更全面細致的災難描寫,在1985年同樣有震人心魄的效果,不過沖擊力已不如當年的《戰爭游戲》那強大的黑白視覺語言了。
核時代還沒有完全過去,它留給我們幾代人的創傷依然還在上演著人間悲劇。在中國,在你居住的城市,或許今天還能找到一兩個沒有變成地下商城的廢棄防空洞吧?還有那些建在山溝里的工廠和一代人的青春。在我們為超女流淚的間隙,在下一個什麼危機到來之前,就讓我們權且感謝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一輩的全世界的領袖精英們吧,至少沒有哪個愚蠢的傻帽首先摁下自己的核按鈕
㈣ 挪威拍的二戰片,抵抗組織破壞德國重水的電影叫什麼名
二戰期間,德軍在挪威建立了重水工廠以提煉製造核武器的重水,為了阻止納粹擁有核武器,英國間諜機構訓練了一支挪威突擊隊前去實施破壞重水工廠的特別行動。這段歷史後來被拍攝成了1965年的電影《鐵拉瑪九壯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由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主演。又名:雪地英雄,泰利馬克的英雄
不過它是英國人拍的
㈤ 一群人尋找二戰德國核武器的電影,
英國和美國已經確認德國正在試驗和製造這種威力巨大得令人無法想像的核武器,因此同盟國不斷派出飛機對德國的試驗基地進行轟炸,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德國的核試驗...
㈥ 求一部二戰時期電影,講的盟軍和蘇聯特工爭奪德國原子彈專家的故事
美國二戰電影《英雄連》,簡介:在二戰最後一波進攻德軍的戰斗里,一群美國士兵組成的連隊在戰役中迷失在了敵後戰線。不過他們卻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希特勒正在打造一個超級炸彈。隨後他們開始執行押回掌管武器計劃德國科學家的絕密任務,一場緊張刺激的敵後潛入作戰就此進行......
㈦ 核彈或原子彈題材的電影
奇愛博士:美蘇核大戰
終結者2:核彈摧毀城市的特效堪稱完美
奪寶奇兵4:有一處核試驗的場面
橫空出世:講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後的故事
1 真實的謊言, 美國大片巨星施瓦辛格的力作, 島上核爆場面沖擊眼球!
2 雷霆戰警: 007布魯斯南年輕時期力作。
3 勇闖奪命島 肖恩康納利和尼古拉斯凱奇主演, 美國的特種兵的一名好象是少校的人,背叛特種部隊,和恐怖份子聯合起來,有毒核武器,並且這些武器里的成分是綠色的球,連成一串一串的,如果球破了的話,周圍的人必死無疑。 還有一個人,他的外號好象叫小白鼠,他發明了能抗這種毒的注射器,只要把注射器射入自己的心臟,毒就會暫時對人體無傷害,最後他和一個長頭發的肌肉發達的軍人,還有一個女的,一起到一個小島上阻止了恐怖份子的發射核武器到美國紐約的計劃。
4 007之擇日再死 朝鮮太空武器REOMT 殺傷力的場面絕對比核武器還要NB,你也可以看看
《夢境》。
1945年,二戰的銷煙仍在彌漫。殘喘的日軍瘋狂地向菲律賓巴丹半島,遭到美菲軍的頑強抗擊。但經過一段拉鋸戰後,在日軍集中火力猛烈攻擊下,美駐巴丹半島7.5萬守軍全部向日投降。美菲軍戰俘被押往卡巴那圖戰俘營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這次殘無人道的死亡行軍讓美國高官倍受打擊。於是,當局即刻下達了一項秘密行動,由年輕的亨利上校率領第六突擊隊,趕往菲律賓打入日本在卡巴那圖的戰俘營,救出剩下的美國士兵。
㈧ 尋找一部二戰影片,好像是與德軍的核武器研發有關。其中有一個關鍵場景,是德國軍官喝蜂蜜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英語:Stalingrad)是德國約瑟夫·維爾斯麥爾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二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1993年在德國等多地上映。影片在描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同時,企圖探討兩個受害人因戰爭改變命運的經過。
斯大林格勒戰役(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進攻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㈨ 找一部關於二戰潛水艇的電影,內容大概是:有艘德國納粹的潛水艇上有兩名日本軍官,可走到半路他們從廣播
你要找的電影絕對是《U-234死亡使命》。
電影《U-234死亡使命》講述了在二戰末期,日本和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為了做最後掙扎,一艘有著特殊使命的潛艇從德軍佔領的挪威出發。潛艇上有著製造核武器用的設計圖和重要材料鈾-27,隨行的還有兩位日本技術軍官。潛艇在海上遇到美英艦艇圍攻,更要命的是當航行到一半時,希特勒的死訊和德國投降的消息先後傳到艇上,潛艇的艦長和船員應何去何從……
㈩ 關於2戰潛艇的電影,德國一艘潛艇奉命運送2個日本人和絕密文件去日本,半途德國投降了,他們舉白旗了。
這部電影叫《最後一艘潛艇》(Das letzte U-Boot)
1990年拍攝
導演: Frank Beyer
編劇: Knut Boeser
主演: 烏爾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 小林薰
類型: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1993
二戰末期,日本和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為了做最後掙扎,一艘有著特殊使命的潛艇從德軍佔領的挪威出發。潛艇上有著製造核武器用的設計圖和重要材料鈾,隨行的還有兩位日本技術軍官。潛艇在海上遇到美英艦艇圍攻,更要命的是當航行到一半時,希特勒的死訊和德國投降的消息先後傳到艇上,潛艇的艦長和船員應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