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老美那麼多電影拍一般都是越戰,二戰
你說的也不算錯,雖然其他戰爭也拍過,例如黑鷹墜落(索馬里),但是越戰、二戰電影確實拍了不少,主要可能是因為這兩場戰役都打的比較慘烈吧。
㈡ 美國二戰影片特點
美國的二戰影片,主角都集中在普通士兵身上,通過普通士兵的視角來觀察戰爭本身,卻很少體現美國的將軍或指揮官的戲份(但也有例外,比如《巴頓將軍》就是一例,但這樣集中體現美國將領的二戰影片畢竟不是主流)。因此美國的二戰影片顯得更真實,剛好和中國的戰爭片相反
㈢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1.美國人永遠是好人,最後勝利的一定是美國人。
2.場面很華麗,很壯觀。
3.總會有一兩個英雄。
4.對美國的修飾,會讓很多美國人驕傲。
5。。。。。
㈣ 美國人為什麼電影什麼戰爭都拍,就是不拍朝鮮
1、朝鮮戰爭時間短。
3年就完了。對美國來說不重要。不如二戰等。
2、朝鮮戰爭不夠慘痛,不能引起別人回憶,也就無法貢獻票房,這一點不如越南戰爭。
3、美國也拍了十幾部朝鮮戰爭電影,大約都是50年代拍的。就是因為那時候朝鮮戰爭熱度沒消散。
但是現在沒拍,原因很簡單,沒人喜歡看。而越南戰爭給美國的慘痛記憶則大約朝鮮,所以熱度不消散,所以拍片子很多。
㈤ 為什麼70年代反映二戰的電影那麼多
七十年代,世界相對和平的時期剛剛出現,整個世界出現兩級分化的狀態,美蘇兩大集團冷戰已經演到不可開交的地步,由於兩種社會形態的對立性(社會主義陣營一直要革資本主義的命)兩大集團甚至有爆發第三次大戰的可能,這種可能一觸即發。所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剛剛成立不久的民族主義國家已經認識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同中國的想法一樣,都希望抓住和平的時代發現己國實力。電影作為一種藝術,他的產生有其原因,正是世界社會的共同理念主題和平催生了導演們拍攝了許多經典的二戰影片。戰爭片不是為了看熱鬧,更不是為了呼籲戰爭,而是希望所有人攜手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㈥ 為什麼美國人拍攝的戰爭片,全都是在美化自己的歷史
美國拍的戰爭片有的是愛國主義影片他肯定要美化自己的歷史,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國民產生愛國的思想.美國還有一些戰爭影片是反思戰爭的反思越戰的比較多,那些影片多是表現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滅絕,藉此呼籲和平.
㈦ 美國拍的二戰電影
我覺得老電影的話 戴罪立功 凱利和他的英雄們 大紅一師 中途島戰役
新的電影的話 父輩的旗幟 血戰太平洋(雖然不是電影但是10集已經很精練 我很推薦)
雖說美國人的電影很有氣場 但是我認為日本鬼子的東寶公司70年代拍的一些還是很中肯 類似聯合艦隊
畢竟美國是戰勝國 美國的霸權無人能敵 美國人的電影可能有些脫離現實
㈧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主要有:浪漫主義、戰史紀實、人性反思、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等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二戰電影主要以愛情片的形式出現,愛情與戰爭,是好萊塢電影所鍾愛的主題,戰爭中的愛情承受著比日常狀態更多的磨礪和摧殘,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之中,戰爭中的愛情往往以一種悲劇式的偉大姿態出現,它更容易擊中人類內心柔軟的部位,而從美國二戰中的愛情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價值的變遷。
1、《卡薩布蘭卡》,以愛國主義精神與反法西斯為主基調,講述戰爭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戀情。
2、《珍珠港》,在這部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中,電影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戰爭視覺奇觀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而戰爭中的愛情也呈現出更加羅曼蒂克的商業姿態。
3、《英國病人》,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戀情中,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做出了向敵軍輸送重要戰爭資料的叛國行為。
二、英雄主義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三、人道主義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於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四、總結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㈨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
㈩ 二戰為何有彩色的紀錄片
對於電影攝影來說決定是黑白還是彩色的因素是膠片。而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彩色膠片技術,不過當時還很原始,大概是1930年代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彩色膠片,所以二戰時期就有彩色紀錄片並不奇怪。實際上中國1948年就有了自己的彩色電影,而在1950年,中蘇就合拍過彩色紀錄片。不過由於技術原因和時間保管因素,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一些老的彩色影片是經過後期修復和加工的。有一些則是原來的黑白影片經過後期處理上色後變成彩色影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