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文學作品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根》 作者:亞歷克·黑爾
《生命從明天開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著》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曹禺劇本選》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圍城》 作者:錢鍾書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就憑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小說大師級人物。本書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來,有多少人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深深長嘆,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錢鍾書的深入骨髓的洞見,通達超脫的生存智慧足以讓讀者品評再三。。
11.《活著》 作者:余華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 在我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來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分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那句老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12.《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余華目前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愛情故事,從文學風格上說,這將是一部與《許三觀賣血記》迥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小說將於明年初完成.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在這里,作者有時候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發現虛構的人物同樣有自己的聲音,他認為應該尊重這些聲音,讓它們自己去風中尋找答案.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裡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裡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然而,當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當他閱讀別人的作品時,他又時常暗自得意:"我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樂趣,我們需要它的影響,來糾正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趣的是,當眾多偉大的作品影響著一位作者時,他會發現自己虛構的人物也正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 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它的節奏是回憶的速度,旋律溫和地跳躍著,休止符被韻腳隱藏了起來.作者在這里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14.《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說」,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畢生的唯一力作。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收養,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與他從小友愛,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莊主的兒子辛德雷卻仇恨他,老恩蕭死後,把他降為奴僕,百般凌辱。凱瑟琳為了得到「畫眉山莊」主人林頓的財產資助希刺克厲夫而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得知後憤然出走。幾年後,希刺克厲夫致富歸來,使辛德雷傾家盪產,並誘騙林頓之妹與他成婚,恣意虐待。凱瑟琳終因不能同希刺克厲夫結合而凄然病逝。
15.《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1804年,在一個盛大無比的典禮中,拿破崙?波拿巴為自己加冕,成為法國的皇帝。他的法語帶著濃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來好像不大適宜做法國的領導人。可是他卻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埃及……1815年,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滑鐵盧戰役里使他一敗塗地。拿破崙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個英國的小島上,6年之後與世長辭。 拿破崙還是一位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風流情債無數……他獵取美女芳心的招法,與他天才的軍事才幹一樣出類拔萃……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動、最細膩展示拿破崙軍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喬戈的哥哥被仇家殺死,從那一刻起,喬戈的生活便離他而去。根據統治阿爾巴尼亞北部高原地區的卡努法典:如果一個人被殺死,他的家人必須為他報仇。喬戈無法擺脫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殺了那個兇手。在被死者家屬追殺之前,他被允許了三十天的休戰協定,於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兩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後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與喬戈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來自都市,對高原文化充滿嚮往。新娘迪安娜對被死亡威脅著的喬戈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喬戈也想在四月轉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當人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陷入一場追殺或者殺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暫和倉煌。《破碎的四月》以簡潔、詩一般的筆調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月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固擾和悲劇性。.........**.*.***.***.*
B. 誰有外國作家的名人名著五個以上的人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席勒(1759——1805)比歌德晚生10年,卻比歌德早逝27年!他和歌德被譽為德國文壇上的雙子星,這位生前總跟貧窮與疾病相糾纏的苦命天才,死後卻像彗星一般耀眼!他不僅是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美學家和歷史學家。在他的陵寢里與他靜卧在一起的不是他的夫人,不是他的親屬,而是他生前的偉大盟友歌德。兩人整整十年的親密合作,譜寫了德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華彩樂章」,給世界文壇留下了一段動人的美談。
席勒的一生不斷與貧困和疾病作斗爭,他以文學為武器,在德國面臨拿破崙大軍威脅時,奮筆寫出《奧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爾》兩部愛國主義劇本。席勒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歌頌了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奧里昂女英雄約翰娜團結人民、擊退敵人的英雄事跡和14世紀初瑞士人民反抗奧地利公爵統治的斗爭。席勒的名劇《強盜》、《陰謀與愛情》在人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爭中推波助瀾,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席勒的詩歌《歡樂頌》被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納入《第九交響曲》,通過合唱形式傳遍了全世界。
盧梭(1712——1778)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1750年盧梭在三十歲時一舉成名。第戎科學院開展了一次有獎徵文活動,題目是《論科學與藝術是否敗壞或增進道德》。盧梭的論文論證了科學和藝術進展的最後結果無益於人類,獲得頭等獎,使他頓時成為一代名人。隨後他又寫出了許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羅伊茲的故事》(1761),《愛彌爾》(1762),《社會契約論》(1762)和《懺悔錄》,所有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聲望。此外盧梭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寫了兩部歌劇:《愛情之歌》和《村裡的預言家》。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賞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剛剛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與他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認為,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現代歐洲文學中簡直「沒有一個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確實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創作了一幅無與倫比的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俄國詩人費特說,作者簡直好像把整個時代都裝進了這部小說。
反映時代:《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貴族的舊秩序被顛倒了過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展現在他的眼前,而一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卧軌自殺的消息,特別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創作過程:托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爾斯泰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他告訴妻子說,「我想到一個出身於上層社會、已經結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婦女的典型」,他說,「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寫得只是可憐而沒有罪過」。1873年,他開始動筆。他的妻子在致親人的信中說,他寫作的「是一部取材於現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是「敘述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悲劇」。他按照這種構思進行寫作,起初寫得很順手,初稿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後完成這部小說,卻花費了將近五年緊張的勞動。直到1875年,小說才開始在《俄羅斯導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才有第一個單行本問世。在這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他逐步地擴大了題材的范圍,深化了主題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力度。結果,就使是這部小說從最初只表現由一個妻子的不忠實而引發的家庭悲劇,發展成為一個通過講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廣闊而復雜的、正在經歷劇烈變動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宏偉的歷史畫卷。
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與藝術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學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刻下印記。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得好:托爾斯泰的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的中心。……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托爾斯泰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在魯迅《一件小事》中,有托爾斯泰式的自省與懺悔;在冰心的《一個憂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爾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式的愛的化身;葉紹鈞的《倪煥之》、茅盾的《三人行》、廬隱的《海濱故人》、王統照的《微笑》、許地山的《綴網勞蛛》等中國現代文學優秀作品中,都有托爾斯泰的泛愛論、勞動觀、人性觀的反映。許多中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文學經歷時都曾談到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作者風采: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准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2)《飄》
作品賞析:《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為之傾心。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喬治亞州塔拉庄園16歲的斯佳麗小姐瘋狂地愛著鄰居阿希禮•韋爾克斯。戰爭爆發後,阿希禮與他的表妹玫蘭妮•漢密頓結了婚,斯佳麗一怒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查爾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中病死,斯佳麗成了寡婦。在一次募捐舞會上,她與瑞特•巴特勒船長相識。戰火逼近亞特蘭大,斯佳麗在瑞特船長的幫助下逃離亞特蘭大,回到塔拉庄園。看到昔日庄園已變成廢墟,斯佳麗決心重振家園,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不久,斯佳麗的第二任丈夫弗蘭克在決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誠而熱烈地愛著斯佳麗,不久斯佳麗嫁給了瑞特。雖然瑞特身上有同她類似的氣質特徵吸引著她,但同時她仍迷戀著曾愛過的阿希禮。瑞特帶著傷心離開了斯佳麗,而斯佳麗此時卻意識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愛的人。
作者風采:瑪格麗特•米歇爾(1900—1949)創作的《飄》一問世,頃刻轟動全球,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畢生只寫過這一部小說,但僅憑這部小說,就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覺時尚不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來卻成為全國第一號名人。接踵而來的榮譽是,1938年獲博尼派格紀念獎,同年又獲紐約南方社會金質獎章,1939年獲斯密斯女子學院文學博士學位。米歇爾於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曾任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米歇爾曾就讀華盛頓高級中學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學院學醫,喪母後照料父親和兄弟而休學回家。1922年任《亞特蘭大日報》記者專欄作家,後因踝骨受傷離職。米歇爾從小受家庭的影響,一向喜歡鑽研歷史,辭職後就開始研究關於1861年至1865年間的南北戰爭史,米歇爾想把研究體會和成果用小說的形式反映出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小說《飄》終於完成。小說出版,立即轟動世界。
(3)《簡•愛》
作品賞析:1847年,《簡•愛》出版後,倫敦一片轟動,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時代的著名作家薩克雷稱贊它是「一位偉大天才的傑作」。《簡•愛》描寫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難、反抗與追求的心靈歷程。簡•愛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她卻有著豐富的感情世界。她始終不卑不亢,維護著自己的人格尊嚴,贏得羅切斯特的尊敬與愛慕,雖歷盡苦難,簡•愛最終聽從了心靈的呼喚,重新回到了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一切、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身邊。兩顆真誠相愛的心靈幸福地結合了。《簡•愛》的成功,在於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簡•愛這個藝術形象。夏洛蒂曾對兩個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說:「我要寫一個女主角給你們看,她和我一樣,貌不驚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卻要和你們所寫的任何一個女主角同樣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傳統寫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不出眾,矢志追求平等獨立人格的新型婦女形象。
作者風采: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薩克雷齊名,被馬克思稱贊為英國「出色的一派」小說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並馳名文壇,並稱「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鄉村牧師家裡。兒時曾被送進孤兒院,離開孤兒院後,作過家庭教師,隨後繼續上學,並在寄宿學校講授英語。夏洛蒂自幼喜歡文學,愛好寫作。1846年與兩個妹妹合用筆名「貝爾」,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1847年《簡•愛》的發表轟動文壇。次年,她的弟弟勃蘭威爾、妹妹艾米莉相繼去世。不久小妹安妮也離開人間。為忘卻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謝利》(1949)、《維萊特》(1853)及《教師》(1855)。
(4)《茶花女》
作品賞析: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瑪格麗特是巴黎上流社會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聰慧,使她成為富貴子弟的追逐對象。自從與阿爾芒結識後,阿爾芒的真摯與專一令瑪格麗特深深感動,兩個人傾心相愛。他們遠離繁華鬧市,在巴黎郊區過起了樸素無華的生活。這時,阿爾芒的父親為了家庭的聲譽懇請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為成全阿爾芒家庭的幸福,瑪格麗特離開了阿爾芒。不知內情的阿爾芒,一再給瑪格麗特種種侮辱、難堪。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她對人生更加心灰意冷。當阿爾芒得知真情趕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因貧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風采:小仲馬(1825—189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別人譏諷。成年後,痛感正是法國社會現實造成了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被侮辱和受傷的女人,決心從事寫作,以改變社會道德。《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於1852年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更大成功。其後,小仲馬又寫了20餘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由於他自己的身世,發表了許多以私生兒為主題的「問題劇」。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奧勃雷夫人的見解》、《異國的女性》、《德尼茲》等。
(5)《基督山恩仇記》
作品賞析:《基督山恩仇記》是世界罕見的鴻篇巨制的長篇通俗小說。小說構思巧妙,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故事發生在法蘭西復辟王朝時期。主人公鄧蒂斯是船主摩萊爾商船「埃及王號」的大副,因被誣告,被捕入獄14年。在獄中,他結識了法里亞長老,長老把他造就成一個知識淵博、無所不能的奇人,並告訴他基督山上的藏寶地點。長老去世時,鄧蒂斯設法鑽進獄中裹屍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監獄。出獄後,他得到寶藏,成為家資巨萬的基督山伯爵。他決心以上帝的名義用金錢去懲惡揚善,報恩復仇。他報答了曾經照顧他父親的恩人摩萊爾船主,然後以巧妙的手段懲罰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小說於1845年開始在巴黎的《辯論報》上連載,一發表,立即轟動了巴黎,高爾基稱贊這部小說是「令人精神煥發的讀物」。
《基督山恩仇記》的誕生:大仲馬年輕時特別愛讀《一千零一夜》和《羅賓漢》等具有浪漫傳奇色彩的小說,自幼便養成酷愛幻想的浪漫性格。後來又仔細研究了司各特歷史小說的風格,開始到處搜集奇聞軼事,觀察人情風俗,以便寫出通俗小說。1842年,他在地中海游歷,對厄爾巴島附近的基督山島發生了興趣,便把這個島與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舊檔案中發現的《復仇的鋼鑽》案卷聯系起來醞釀故事情節,於是誕生了《基督山恩仇記》。《基督山恩仇記》在《辯論報》上連載後,馬上引起轟動,如痴如狂的讀者從四面八方寫信到報館,打聽主人公以後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撥得按捺不住的讀者,甚至趕到印刷廠去「買通」印刷工人,為的是能對次日見報的故事先睹為快。一部當代題材的小說產生這樣的「轟動效應」,而且其生命力竟能如此頑強,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億萬讀者的喜愛,這種狀況在世界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作者風采: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世稱大仲馬,是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維萊爾—科萊特城。年輕時當過小職員、文書,因一心想從事文學活動,便辭掉職務,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仲馬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劍客》(1844)、《瑪爾戈王後》(1845)、《基度山恩仇記》(1845)。大仲馬一生創作頗豐。維克多•雨果評價大仲馬時說:「他就像夏天的雷陣雨那樣爽快,是個討人喜歡的人。他是濃雲、是雷鳴、是閃電,但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溫和,為人寬厚。」
(6)《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品賞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蘇聯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學中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優秀布爾什維克形象。小說發表後,引起巨大反響,主人公保爾也成為蘇聯及我國青年學習的榜樣,激勵人們奮勇向前。
作者風采: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沃倫省奧斯特倫什縣,父親和母親都是工人。因家貧只讀過三年小學,就被迫自立謀生,當過食堂小堂倌、司爐助手和電工等。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才加入志願軍。1920年,因負傷復員。不久又在一次與洪水搏鬥中得了傷寒和風濕,1924年入黨。擔任過共青團的區委書記和地委書記。1927年全身癱瘓,又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他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榮獲列寧勛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戰爭與和平》
作品賞析: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長達130萬字的史詩般長篇巨著。小說取材於1812年俄法戰爭時期,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從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小說從1805年彼得堡貴族談論拿破崙在歐洲的征戰寫起,中經俄奧聯軍同拿破崙全線潰退,最後寫到1825年十二月黨人運動前夕。作品著重寫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十家族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以四個家庭的主要成員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的命運為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描繪了俄國的社會風尚,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英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出現,正值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空前繁榮時期,它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為俄國的文學增添了光彩,也為托爾斯泰贏得了世界文豪的聲譽。
作者風采:
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所有偉大人物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高爾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那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父親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曾就讀於喀山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准備當外交官。次年又轉入法律學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60年代至70年代創作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80年代末創作的《復活》是作者一生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總結。
(8)《復活》
《復活》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傑作,是世界文學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9)《巴黎聖母院》
作品賞析:《巴黎聖母院》發表於1831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小說通過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孚羅洛誣陷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會的黑暗、僧侶的虛偽和封建貴族的殘忍。小說描寫的是15世紀的巴黎社會,貶斥的卻是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通篇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權和反社會黑暗的浪漫主義戰斗精神。
作者風采:
一代文豪——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後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10)《高老頭》
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高老頭》
作品賞析:《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間喜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間喜劇》龐大結構中的一個樞紐站,被稱為《人間喜劇》的「序幕」。小說「撕下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小說的環境詳細逼真,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的讀者。
作者風采:巴爾扎克(1799-1850)是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恩格斯稱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生於法國西部的杜爾城。他小時候在旺多姆教會學校讀書,後進入巴黎的一所大學學法律。畢業後的巴爾扎克不顧父母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第一部作品歷史悲劇《克倫威爾》完全失敗。曾一度棄文從商均告失敗。商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生,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2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舒昂黨人》。這是巴爾扎克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此後他以旺盛的精力,驚人的速度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築成了宏偉壯麗的文學大廈——《人間喜劇》,主要作品有《驢皮記》、《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11)《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中篇小說。海明威著。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20年代以來描寫的「硬漢性格」的繼續和發展。小說主要寫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獲,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三天的搏鬥,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斗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為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作者風采: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中學畢業後擔任見習記者。早期作品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緒,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20年代末回美國佛羅里達州廣泛遊歷,寫了不少以拳擊家、鬥牛士、漁民、獵人等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說,創造了「硬漢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為戰地記者。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另有《太陽也升起了》、《有的和沒有的》、《喪鍾為誰而鳴》、《渡河入林》、特寫《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是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2)《十日談》
作品賞析:《十日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寫於1384年,成書於1353年。小說文筆精練,語言生動。作品開端敘述10個男女青年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羅倫薩鄉間的一個別墅里,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在10天中輪流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它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廣闊現實社會,反對禁慾主義,歌頌男女愛情,反對等級特權,宣揚人類平等,揭露貴族的腐朽和愚昧,抨擊僧侶的虛偽和荒謬。故事大都取材於歷史事件、中世紀的民間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紀小說單純講故事的方式,企圖在描寫自然風貌、勾勒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徑,對後來歐洲小說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作者風采:卜伽丘(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熱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義者,通曉希臘文的學者,多產作。著有長篇小說《菲洛柯洛》,史詩《苔塞伊達》、《菲洛特拉托》,牧歌《亞梅托》,長詩《愛情的幻影》、《菲索塔諾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觀點及早期人文主義的特點,如提倡復古文化,反對教會的禁慾主義,肯定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歌頌人間的愛情和歡樂等,同時,也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的狹隘性,把個人幸福、個人利益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這正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方面帶來的最初的成果。他與但丁、彼特拉克並稱文藝復興初期的「三傑」。
C. 父與子的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2003年5月16日......(Cannes Film Festival) (premiere)
法國
France 2003年7月7日......(Paris Cinéma) (premiere)
法國
France 2003年8月20日
加拿大
Canada 2003年9月9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2003年9月20日......(Hamburg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3年10月8日
日本
Japan 2004年6月16日......(French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8月20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9月16日
烏拉圭
Uruguay 2004年11月9日......(Festival de Cine de Montevideo)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11月11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4年12月8日......(French Cinepanorama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4年12月22日
烏拉圭
Uruguay 2004年12月25日......(Montevideo)
智利
Chile 2005年3月24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9月6日......(TV premiere)
芬蘭
Finland 2005年9月21日......(DVD premiere)
D. 求法國電影:父與子 Père et fils
達內兄弟啊,偶喜歡,幫你找找。
不好意思,搞錯了,不過我也找找。
希望渺茫,
只找到了字幕
E. 父與子 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卜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
父與子漫畫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父子間的表露刻畫出來。洋溢著暖暖的人情味。由於一部分內容取材於一些特殊的社會現象,使得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發生了一些改變,但父親和兒子那善良、樂觀的本性卻一直沒有改變。
因為他們具有這樣美好的品質,所以遭遇困難不絕望,獲得意外財富不忘本,一直過著許多人嚮往的快樂生活:平常而快樂,溫馨又奇妙。
(5)法國電影父與子米歇爾塞尚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2月13日,《父與子》的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
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生活的智慧與幽默,把人與人之間朴實純真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深沉而真摯,深入人心,表達了人類永恆的情感。第三帝國時期,戰火不斷,硝煙彌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籠罩整個國家,《父與子》猶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綠洲,溫暖了德國。
父親和兒子的故事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又是人類最無私的親情,所以《父與子》才會歷經七十餘年而不衰,流傳范圍也越來越廣。
戰後《父與子》集出版,在德國家喻戶曉,並且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讀者們的喜愛,被譽為是德國幽默的象徵,享有極高的藝術評價。《父與子》漫畫成為世界漫畫史上重要的一章,這種父子間的溫情與幽默感染著每位讀者,歷久彌新。
F. 高分!尋找一部關於二戰 父與子 的電影
美麗人生
電影(義大利)
更多中文片名:
一個快樂的傳說
更多外文片名:
Vitaèbella,La
LifeIsBeautiful
導演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
編劇
文森佐•克拉米VincenzoCerami.....and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
演員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GuidoOrefice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Braschi.....Dora
喬治•坎塔里尼GiorgioCantarini.....GiosuéOrefice
瑪麗莎•佩雷德斯MarisaParedes.....MadrediDora
攝影:
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
尼科拉•皮奧瓦尼
影片類型:
愛情/劇情/戰爭/喜劇
片長:
116min/USA:118min(Englishbbedversion)
國家/地區:
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德語義大利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PG-13forholocaust-relatedthematicelements.
級別:
Singapore:PGPortugal:M/12Argentina:13Australia:MChile:TEUSA:PG-13Finland:K-12Sweden:11UK:PGFrance:UPeru:14Norway:7Spain:TItaly:TBrazil:12Germany:6Netherlands:ALHongKong:IIANewZealand:MSwitzerland:12Belgium:KT
版權所有:
MelampoCinematograficaS.r.l.-Rome,1997(onprint)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3,244,284.00(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57,598,247.00(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171,600,000.00(單位:美元)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義大利Italy1997年12月20日
法國France1998年5月.....(CannesFilmFestival)
加拿大Canada1998年9月3日.....(MontréalFilmFestival)
加拿大Canada1998年9月12日.....(TorontoFilmFestival)
比利時Belgium1998年10月14日
瑞士Switzerland1998年10月16日.....(Germanspeakingregion)
法國France1998年10月21日
美國USA1998年10月22日.....(AFIFilmFestival)
美國USA1998年10月23日
加拿大Canada1998年11月6日
德國Germany1998年11月12日
奧地利Austria1998年11月13日
荷蘭Netherlands1998年12月3日
芬蘭Finland1998年12月18日
挪威Norway1998年12月24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98年12月26日
斯洛維尼亞Slovenia1999年1月14日
葡萄牙Portugal1999年1月22日
瑞典Sweden1999年1月22日
冰島Iceland1999年1月23日.....(ReykjavikFilmFestival)
冰島Iceland1999年3月12日
巴西Brazil1999年2月5日
英國UK1999年2月12日
阿根廷Argentina1999年2月18日
丹麥Denmark1999年2月19日
西班牙Spain1999年2月26日
土耳其Turkey1999年2月26日
香港HongKong1999年3月4日
哥倫比亞Colombia1999年3月5日
紐西蘭NewZealand1999年3月5日
韓國SouthKorea1999年3月6日
泰國Thailand1999年3月12日
捷克CzechRepublic1999年4月1日
馬來西亞Malaysia1999年4月1日
斯洛伐克Slovakia1999年4月1日
匈牙利Hungary1999年4月8日
日本Japan1999年4月17日
愛沙尼亞Estonia1999年6月18日
俄羅斯Russia1999年7月16日
美國USA1999年8月6日.....(limited)(bbedversion)
經典台詞:這是我的經歷
這是我父親所作的犧牲
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
劇情介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圭多、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
幕後製作: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貝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頗有點卓別林喜劇的效果。這種處理彰顯了義大利人開朗的民族性,並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使人在觀賞時感到內心愉悅,看後亦深覺酸澀。其中,情節編排巧妙和主角個性鮮明居功至偉,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處處見火花。貝尼尼因此片榮登奧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極高的賣座。
花絮:
•在片中扮演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妻子的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Braschi),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貝尼尼在獄中穿的衣服的號碼跟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的一樣。
•貝尼尼說片名來自利昂•托洛茨基(LeonTrotsky)說所的話。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時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殺時,他看著花園中的妻子寫出了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貝尼尼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這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二次由自導自演的人榮獲表演獎,第一次是勞倫斯•奧立弗1948的電影《哈姆雷特》。
•睡覺前Guido和Ferruccio開了段關於叔本華的玩笑。叔本華是希特勒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
穿幫鏡頭:
•Guido在集中營跟兒子說話的戲,小演員說台詞時,貝尼尼也同時做口型。
•軍營中,Dora從床上站起來,去窗邊聽她丈夫放的音樂時,在屏幕左邊可以看見電纜和工作人員的影子。
•Guido的兒子從藏身之處走出時,他徑直超一個道具走去(並且盯著它)。那顯然是給小演員表演設置的「記號」。
•Guido通過喇叭放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故事》(TalesofHoffman)中的《威尼斯船歌》(TheBarcarole)。而事實上因為奧芬巴赫是猶太人,所以在納粹集中營很難找到他的音樂。
評論:
美麗人生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象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G. 誰知道電影《父與子》
片名:父與子
導演:亞歷山大•蘇可洛夫
主演:安德烈•舍蒂尼
亞力克斯•尼米舍夫
亞歷山大•拉斯巴什
地區:俄羅斯/法國/德國
類型:劇情
片長:83分鍾
年份:2003年
音效:俄語5.1 俄語2.0
字幕:英、中1、中2[/b]
[b]劇情簡介:[/b]
父親與兒子長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彷彿與世隔絕般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被回憶和日常儀式所甜蜜,有時他們看起來就像兄弟,有時甚至像一對戀人。兒子亞力克斯走上了一條和父親一樣的道路,進入了軍校。他喜歡體育運動,還有了女朋友。但是情人之間卻總有點隔閡,女友似乎在暗暗嫉妒亞力克斯與父親的親密關系。盡管亞力克斯心裡明白所有的兒子總有一天終將離開父親,開始自己的生活,他的內心仍然充滿矛盾。亞力克斯的父親也清楚他或許應該去另一座城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娶一位新太太。但是,誰又能減輕亞力克斯夢魘中的痛苦呢?從來沒有哪對父與子之間的愛如同他們這般深厚。
是不是你要的,到迅雷上去搜索!
H.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被稱為什麼
科幻小說之父。。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埃澤爾父與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喜愛。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遊》為總名,代表作 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一些人稱作「科幻小說之父」。而隨著上個世紀後葉凡爾納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發現,科幻學界對於凡爾納的認識也在趨於多樣化。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1]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2]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註:下篇為凡爾納研究者Oliver Dumas的專著Voyage à Travers Jules Verne(Stanké,2000)所附年表,其中部分作品的創作時間在各研究者之間仍存在爭議,望參考時注意。
此處中文版據《凡爾納帶著我們旅行》章暉、蔡錦綉譯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其中部分作品的中譯名和一些格式在引用時作了修改。】
1828年2月8日,儒勒·凡爾納生於南特費多島,父
與凡爾納有關的人們(4張)
親名叫皮埃爾·凡爾納,是一名訴訟代理人;母親名叫索菲·阿洛特·德·拉菲伊。
1829年6月26日,其弟保爾出生,隨後又添三個妹妹:安娜(1837~1919),後嫁迪克雷斯特·德·維爾納夫為妻;馬蒂爾德(1839~1920),後嫁弗勒里為妻;瑪麗(1842~1913),後嫁吉榮為妻。
1833年~1846年先就讀於一位遠洋輪船長的寡婦桑斑夫人所辦的學堂,後來轉入聖斯塔尼斯拉斯小學,隨後又進聖多納蒂揚的一所小神學院,最後進入皇家中學,即後來的南特中學。1840年起,居住在讓·雅克·盧梭街6號。春秋佳日,凡爾納一家常在南特近郊的尚特耐小住。
1846年通過中學畢業會考,為取悅父親打算學習法律。
1847年4月,啟程去巴黎。考入法科一年級。4月27日,他愛慕的表姐卡羅琳·特朗松(1826~1902)與埃米爾·德佐內伊結婚,父母讓他離開南特。
1847年~1848年經歷了一場熱烈持久的戀愛,並提獻了大量的詩歌給埃爾米妮·阿諾特-格羅斯梯埃爾(1827~?)。
1848年7月,回到巴黎參加法科二年級考試。7月19日,得悉埃爾米妮和阿爾芒·泰里揚·德·拉埃伊結婚,7月30日,寄給母親「夢之信」。經常出入於幾個文學沙龍,從這一時期開始,感到文學比法律對他更有吸引力。
1849年取得法學業士學位。寫下大量劇本。與小仲馬結為朋友,創辦「光棍十一人」晚會。
1850年6月12日,《折斷的麥稈》首演,這是他第一部出版並上演的劇本。與南特音樂家阿里斯蒂德·伊尼亞爾結為知交,為後者寫了一些喜歌劇小冊子。寫成《吉里迪恩和吉迪恩里》。獲法學學士學位。
1851年最早的兩篇小說在布雷東·皮特爾-謝瓦利埃主辦的《百家文苑》發表:《墨西哥的幽靈》和《乘氣球的一次旅行》。10月,面部神經麻痹症首次發作。開始創作《蒙娜麗莎》。
1852年拒絕繼承父業,轉而從事文學創作。創作《皮埃爾·讓》。在《百家文苑》發表《馬丁·帕茲》和《加利福尼亞的城堡》。擔任歌劇院秘書。
1853年《捉迷藏》首次演出,由伊尼亞爾作曲。保
年輕時的凡爾納
爾·凡爾納從海地回國;儒勒前往拉蓋什他舅舅普呂當家一同慶祝。儒勒·凡爾納在南特巧遇洛朗斯·雅瑪爾,深陷無望的戀愛。創作《圍攻羅馬》。
1854年6月,歌劇院經理儒勒·塞維斯特去世,凡爾納得以解脫,但他直到1855年10月才辭去秘書職務。8月,洛朗斯·雅瑪爾結婚。在《百家文苑》發表《查莎呂斯師傅》。
1855年《瑪若蘭納的夥伴們》首演,由伊尼亞爾作曲。面部神經麻痹症再次發作,消化功能又欠佳。他打算結婚。去莫爾塔尼相親後,寫下《昂塞勒默·德·蒂勒爾的婚姻》,並著手寫劇本《白天幸福的人》。在《百家文苑》發表《一個在冰雪中度過的冬天》。發表第一首歌詞《前進!朱阿夫團!》。
1856年5月17日,去亞眠參加朋友奧居斯特·勒拉日和埃梅·德·維亞恩的婚禮。愛上新娘的姐姐奧諾麗娜·德維亞恩,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寡婦。為改善經濟狀況,決定去交易所工作。創作《聖卡洛斯》和一些歌詞。
1857年1月10日,儒勒和奧諾麗娜在巴黎舉行十分簡朴的婚禮。出版第一部歌曲集,由伊尼亞爾作曲。
1858年2月17日,《大猩猩先生》首演,由伊尼亞爾作曲。面部神經麻痹症第三次發作。
1859年與伊尼亞爾一道去英格蘭和蘇格蘭旅行,並寫成游記《英格蘭和蘇格蘭旅行記》。後來又在《黑印度》和《綠光》中描寫蘇格蘭風光。保爾·凡爾納脫離海員生涯,並與貝爾特·梅莉耶·德·蒙塔朗結婚;他後來也去交易所工作。
1860年《阿代恩的旅店》首演,由伊尼亞爾作曲。創作《二十世紀的巴黎》。
1861年6月1日,《圍城十一天》首演。7月2日至8月8日,與伊尼亞爾和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去挪威和斯堪的那維亞,作第二次海上旅行;旅途記事本為後來創作《一張彩票》提供了素材。8月3日,他的獨子米歇爾出生,當時他不在家。
1862年6月末,與赫澤爾會面。《空中旅行》更名為《氣球上的五星期》。10月23日,與出版商簽訂第一份合同。
1863年1月31日,「奇異旅行」系列作品的首篇《氣球上的五星期》投放市場。擔任納達爾創辦的「飛行器運動促進協會」監察官。出版第二部歌曲集,作曲者為伊尼亞爾。在《百家文苑》發表《關於「巨人號」》。
1864年1月1日,與赫澤爾簽訂第二份合同。在《百家文苑》發表《愛倫·坡和他的作品》。赫澤爾拒絕接收《二十世紀的巴黎》手稿。3月20日,在《教育與娛樂雜志》創刊號上發表《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出版《地心游記》。在《百家文苑》發表《尚特萊恩伯爵》。面部神經麻痹症第四次發作。到奧特伊小住。
1865年發行《從地球到月球》。在《百家文苑》發表《突破封鎖》。在《雜志》(《教育與娛樂雜志》)發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865年12月20日到1867年12月5日)。從克羅托瓦出發作海上旅行。8月至10月間,到克羅托瓦小住,同時在巴黎塞弗爾街保留了一個臨時住所。12月11日,簽訂第三份合同,承諾每年出三冊書。成為「地理協會」會員。
1866年在尚特耐旅居期間完成《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著手准備《海底兩萬里》。由南特乘海輪至波爾多接其弟,並由原路返回。
1867年3月23日,與其弟保爾搭乘「大東方號」去美國;參觀紐約和尼亞加拉大瀑布。自1月起,編寫《法國及其殖民地地理》,書的開頭由拉瓦萊執筆。7月,在克羅托瓦小住。創作《騙局》。
1868年2月底完成《法國及其殖民地地理》,「狂熱地」繼續創作《海底兩萬里》。修整一艘小艇,命名為「聖米歇爾號」。5月8日,簽訂第四份合同。
1869年在南特居住一段時間後,3月底遷居克羅托瓦。在《雜志》發表《海底兩萬里》(自3月20日開始連載);阿爾蒂爾·蘭波從中得到靈感,寫出《醉舟》。在《辯論報》發表《環繞月球》。
1870年在《辯論報》發表《漂浮的城市》。在赫澤爾出版社出版《發現地球》。被授予榮譽軍團騎士勛章。深愛上迪歇納之妻埃斯泰爾·埃南,她29歲(?)早逝。戰爭期間,擔任克羅托瓦海岸警衛;妻子和孩子在亞眠避難。推薦出版《魯濱遜叔叔》,赫澤爾拒收書稿;1873年改寫成《神秘島》。
1871年在《雜志》發表《測量子午線》。創作《大臣號遇難者》和《飄逝的半島》。7月,定居亞眠。9月25日,簽訂第五份合同,規定每年只需提供兩冊小說,而不是三冊。11月3日,其父皮埃爾·凡爾納逝世。
1872年在《百家文苑》發表《牛博士的奇想》。當選亞眠市學士院院士。法蘭西學院授獎給「奇異旅行」系列作品。在《雜志》發表《飄逝的半島》。在《時代》發表《八十天環游地球》。
1873年《來自美洲的侄子》首演。在亞眠乘坐熱氣球,並寫成報道《氣球上的24分鍾》。在《地理協會簡報》發表《子午線和歷法》。創作《神秘島》。遷居隆格維爾大道44號。
1874年在《雜志》發表《神秘島》。在《時代》發表《大臣號遇難者》。劇本《八十天環游地球》首演。赫澤爾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牛博士》,其中收入經出版商和作者審查修改後的一些曾在《百家文苑》發表的中短篇小說。
1875年接納居斯塔夫·杜布瓦和熱代翁·巴里爾為亞眠市學士院
凡爾納在亞眠的故居(8張)
會員。在學士院朗讀《理想城市》。5月17日,簽訂第六個不公平的合同。
1876年在《雜志》發表《沙皇的信使》。購買「聖米歇爾2號」。奧諾麗娜·凡爾納病重。
1877年在《雜志》發表《太陽系歷險記》。在《時代》發表《黑印度》。《地心游記》引發蓬·熱斯特訴訟案。購買「聖米歇爾3號」。首次舉辦盛大化裝舞會,奧諾麗娜因再次犯病未能參加。米歇爾不服管教,被送入梅特雷的少年教管所。
1878年在《雜志》發表《十五歲的船長》。劇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首演。與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合作修改《發現地球》,發表時的全名為《偉大旅行和偉大的旅行家的故事》。2月4日,法院判令米歇爾·凡爾納乘船前往印度。首次乘「聖米歇爾3號」出航(途徑里斯本、丹吉爾、直布羅陀和阿爾及爾)。
1879年在《時代》發表《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在《雜志》發表《培根的五億法郎》,同時發行《「恩惠社」號的叛亂者》。出版《偉大旅行和偉大旅行家的故事》第二卷《十八世紀的航海者》。第二次乘「聖米歇爾3號」出航。赴英格蘭和蘇格蘭旅行。
1879~1881年被懷疑與旅居亞眠的羅馬尼亞姑娘路易斯·托依奇(1845~?)關系曖昧。
1880年在《雜志》發表《蒸汽屋》。劇本《沙皇的信使》首演。出版《偉大旅行和偉大旅行家的故事》第三卷《十九世紀的旅行者》。米歇爾·凡爾納和泰雷茲·塔通即迪加宗姘居。
1881年在《雜志》發表《大木筏》,第三乘「聖米歇爾3號」遠航;保爾·凡爾納據此寫成游記《從鹿特丹到哥本哈根》,經儒勒·凡爾納修改補充後附在《大木筏》中出版。在亞眠學士院,儒勒·凡爾納回應帕科先生演講,朗讀《狩獵十小時》。
1882年在《雜志》發表《魯濱遜學校》。在《時代》發表《綠光》。《穿越不可能的旅行》首演。10月,定居夏爾·杜布瓦街2號。
1883年在《雜志》發表《環游黑海歷險記》。劇本《環游黑海歷險記》首演。米歇爾·凡爾納在尼姆與一名16歲年輕女孩相遇。
1884年《時代》發表《烽火島》。在《雜志》發表《南方之星》。在《費加羅畫報》發表中篇小說《風雨之夜》。在地中海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乘「聖米歇爾3號」長途旅行。米歇爾·凡爾納與泰雷茲·塔通在尼姆舉行婚禮。不久,米歇爾拐走在尼姆認識的年輕女孩讓娜·勒布爾(1867~1959)。
1885年《時代》發表《桑道夫伯爵》。與安德烈·洛里合作完成的《「辛迪亞」號的殘骸》在《雜志》發表。第二次舉辦化裝舞會。
1886年在《雜志》發表《一張彩票》。在《辯論報》上發表《征服者羅比爾》。出售「聖米歇爾3號」。3月9日,加斯東·凡爾納槍傷其伯父儒勒·凡爾納。3月17日,赫澤爾去世。米歇爾·凡爾納離婚,留下兩個孩子。又於1890年與讓娜·勒布爾結婚。
1887年在《時代》發表《法蘭西之路》,附《吉爾·布拉塔爾》。在《雜志》發表《北方反對南方》。戲劇《桑道夫伯爵》首演,他未參與劇本編寫。2月15日,其母索菲·凡爾納去世。11月,巡行比利時和荷蘭,途中朗讀童話故事《拉東一家奇遇記》。
1888年在《雜志》發表《兩年假期》。5月,當選亞眠市議會議員。(後來分別於1892、1896和1900年再次當選)。
1889年在《雜志》發表《無名之家》。發行《北冰洋的幻想》(根據巴杜羅的筆記改寫)。為亞眠市馬戲團舉行落成儀式。
1890年在《雜志》發表《奇特旅行記》。健康狀況欠佳,並逐漸惡化。創作《童年及青少年回憶錄》。
1891年1月在亞眠學士院朗讀《2890年一位美國記者的一天》。這原是他兒子的作品,經他修改後買下。在《雜志》發表《拉東一家奇遇記》。發表演說《過剩的花》。《童年及青少年回憶錄》被譯成英語在波士頓出版。
1892年《太陽報》刊行《特派記者:篷巴拉克歷險記》。在《雜志》發表《喀爾巴阡城堡》。在亞眠市議會發表題為「答里基埃先生的演說」的演說。創作《昂蒂費爾師傅奇遇記》。繼米歇爾(1885~1960)和喬治(1886~1911)之後,第三個孫子約翰出生。榮獲國家四級「榮譽勛位」。
1893年在《雜志》發表《小把戲》。在《費加羅畫報》聖誕專號上發表《升D先生和降E小姐》創作《機器島》和《利沃尼慘案》(初稿)。
1894年在《雜志》發表《昂蒂費爾師傅奇遇記》。創作《壯麗的奧利諾科河》和《迎著三色旗》。發表演說《身不由己的主席》。
1895年在《雜志》發表《機器島》。創作《奧蘭情游》和《冰島怪獸》。飽受頭暈病的折磨。米歇爾·凡爾納應其父要求,創作《湯普森辦事處》。
1896年在《雜志》發表《迎著三色旗》和《奧蘭情游》。《迎著三色旗》引發蒂爾潘訴訟案。作家痙攣病發作。創作《大森林》(《飛行村》)和《新瑞士》(《第二祖國》)。
1897年在《雜志》發表《冰島怪獸》。8月27日,保爾·凡爾納去世。創作《一個怪人的遺囑》和《著火的土地》(《在馬熱拉尼》),這部小說成了遺作。健康每況愈下。
1898年在《雜志》發表《壯麗的奧利諾科河》。創作小說《看不見的新娘》(《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和《諾里克兄弟》(《基普兄弟》),前者成了遺作。
1899年在《雜志》發表《一個怪人的遺囑》。8月,到小達爾和諾曼底作了最後一次旅行。創作《大海蛇》(《聖—埃諾克號歷險記》)、《旅行基金》和小說《金火山》,最後一部成為遺作。
1900年在《雜志》發表《第二祖國》。10月,離開夏爾·杜布瓦街,遷回隆格維爾大道較小的住房居住。
1901年在《雜志》發表《大森林》(《飛行村》)和《聖—埃諾克號歷險記》。創作三部小說,後來都成了遺作:《美麗的黃色多瑙河》、《天邊燈塔》和《火流星》(《追趕流星》)。修改《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
1902年在《雜志》發表《基普兄弟》。嚴重衰老。創作《撒哈拉的海洋》和《上帝之後的主人》(《世界主宰者》)。
1903年在《雜志》發表《旅行基金》。創作《埃多姆》,修改小說集《昨天和明天》,用《埃多姆》替換原來的《尚特萊恩伯爵》。修改《利沃尼慘案》。創作《探索
出殯
之旅》,未能完成。
1904年在《雜志》發表《利沃尼慘案》和《世界主宰者》。
1905年在《雜志》發表《大海入侵》(小赫澤爾給《撒哈拉的海洋》起的題目)和《天邊燈塔》,這是米歇爾·凡爾納改動的第一部小說遺作。3月24日,糖尿病最後一次發作,凡爾納在亞眠逝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