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薦電影和影評
1.推薦電影之一:《步履不停》。
面對著不可遏制的時間的水流,人生在"步履不停"中無奈前行,那些捨得的捨不得的人和事總會一一遠去,以至再也無法望見。你可能偶爾懷念,也可能丟了命似的道不了別。
整部電影細膩、真摯,很溫情很感人,音樂也絕美。人物性格不斷豐滿,讓我們一點點觸及這些家庭里的秘密。於是,我們看到了固執老父親的溫情,看到了慈祥老太太的殘酷,也看到了這個看似溫馨家庭里的裂痕。
電影用細節構建了一個家庭即是一個世界,透過它我們除了看到這個家庭幾十年的風雨,也看到了社會的變遷,生命的沉浮,像一個冰山,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隱藏起來,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補充。
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會結束,任何感情都會有消逝的一天,可是家不會,我們對家人的情感也不會。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走不完的路,而在這條路上陪你一起的人是最被我們忽視的家人。
2. 推薦電影之二:《刺蝟的優雅》。
勒妮是一個門房,就是看公寓大門的人,還是一個寡婦,麻木的活了二十多年。小女孩帕洛瑪身在富裕家庭,但無法忍受世俗虛偽的社會,一直想著自殺,便用攝像機記錄生活中的一切。她發現勒妮表面冷漠、因循守舊,實則內心豐盈,勒妮有一個書房,書架上放滿了書,閑暇之餘便喝茶看書,與一隻肥貓為伴。後來入住了一個新房客一一小津格朗,一個去逝了妻子十多年的老人,為人謙虛禮貌,他拋開身份的距離主動約勒妮到家吃飯、看電影,勒妮重新審視自己,她的心重新被點燃。可惜一天早上,勒妮出去在馬路上為了提醒別人注意車而自己被撞身亡。整個影片細膩而真實,多有寓意。如把人比喻為一隻金魚在魚缸中不停的游動,說勒妮作為門房是找到了自己的藏身之處等等。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勒妮,你死亡的時候在做什麼?你在准備去愛一個人。"最後影片這樣發問,讓人的心猛然一顫。
試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是向上的、樂觀的、開放的、有意義的嗎?你是否在體驗自己的生命?你是否在追尋生命的價值?每一個普通人都有這樣的權利!
3.推薦電影之三:《五月的四天》。
每當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孩子單純善良為了保護喜歡的少女而閃出微弱的善意,走投無路與德軍共戰斗的蘇軍小隊噴泄正義的怒火,這些不是為了表達什麼宏大的意義、責任和作用,只是基於人性的情感表達: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千萬不要被集體屬性所綁架,你面對是活生生的人,你的愛恨發自本心,你的勇氣來自本心。
4.推薦電影之四:《海洋》。
《海洋》紀錄片,2011年法國拍攝,該片講述了海洋生命群體物競天擇以及弱肉強食的生存狀態,同時展示了動物們和諧相處的美好一面。電影最後展現了人類肆意捕殺導致海洋物種不斷滅絕的情況,呼籲人類要有敬畏之心、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還有人類向海洋持續增加的污染排放,正將海洋生命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海洋生態改變必將讓人類自食其腹!
5.推薦電影之五:《逆光飛翔》。
閉上眼睛,跟你一起去感覺,在沒有光的世界裡,踏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我想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他的原因,因為有你,讓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並不是在阻擋我的前進,而是要讓我下定更大的決心。謝謝有你,讓我明白,如果對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地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6.推薦電影之六:《180度以南》。
從上往下看,我能看見海平面上新湧起的浪潮,就算海浪很小,我也知道他在尋找他南下此地要找的東西:一處自然的僻靜之所。
㈡ 有誰能告訴我法國電影《不要回頭》的寓意是什麼看了兩遍都沒看懂!猶其是結局。
這是莫妮卡貝魯奇和蘇菲瑪索兩個女神出演的片子,怎能不看呢?
結果我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看完以後,活生生的沒看懂。起初我以為是兩個人都發生了同樣的事,心有戚戚焉,就想起了《兩生花》,但看到後來發現不是的。所以我又覺得後來的情節是不是蘇菲在小說中虛構,又想起了《再生號》,結果看著看著,發現也不是。到後來看到車禍發生了,才知道肯定是有一個人死了,這讓我想起了《第六感》,是不是死了的人還覺得她沒死。但我還是從邏輯上解釋不了整部影片的架構。
這可不行,都看了成百上千部電影了,連部電影都看不懂,怎麼說得過去。雖然我很想上網查一查影評,但總覺得還是自己想通了過癮,要不然被別人點破了豈不是很沒勁。
於是我就躺在床上拚命地想啊,想啊,一定要把它想通。可是我實在是想不通,肯定是有一個人死了,但我不知道死的是哪一個。因為影片開頭是蘇菲活著,結尾是莫妮卡活著。
沒辦法,我只好上網查了一查。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沒看懂,有個別的號稱自己看懂了七八成,高興得不得了。也有人想到了《兩生花》,更多的人都是用什麼雙重人格啊,精神分裂症啊,鬼片啊,靈魂附體啊來解釋,也解釋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呢,就批評導演批評影片,說「漏洞百出」之類的話。
不過也有說的對的,比如說翻譯很差,最後一句應該是「媽媽你在看什麼」,而不是「那個姐姐是誰啊」,我確實也被這破字幕誤導了。再比如,幾個人都提到是皮膚白的那個小女孩死了,所以我才可以確認是蘇菲死了。還有一個人提到,童年時心裡有創傷的人她對事物的印象會一直停留在童年時代。盡管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都沒能解釋得通,但這幾點提示對我來說是相當的重要。
於是我又躺在床上想啊,想啊,從一點多想到三點多,終於想通了,把整個故事的情節全部都串起來了。
必須判斷出來,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作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作自己一樣「當作」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作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作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作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
㈢ 急求法國電影《郵差》影評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㈣ 求一部法國電影,男主角為已婚伯爵
肯定是蘇菲·瑪索主演的《心火》
伊麗莎白(蘇菲·瑪索飾)和英國貴族查理之間有一個不可告人的交易——她給他三個晚上,為他生下孩子,然後安靜地離開。查理給了伊麗莎白一筆錢用以還清她父親的債務。
伊麗莎白按照約定,誕下女兒露易莎。但7年來她心火不滅——她記掛著女兒,每個女兒的生日,她都在畫簿上寫畫心事。同時令她念念不忘的,還有當時與查理之間若有若無的感情。
她來到查理家,要當露易莎的家庭老師,查理驚恐要她趕出家門,最終只答應給她一個月教導調皮的女兒。露易莎慢慢被調教得有了修養,而伊麗莎白也與查理舊情復燃。
在已經變成植物人的妻子和伊麗莎白之間,查理將如何選擇?
㈤ 巴黎諜影 影評
巴黎諜影是一部從看過預告片就很期待的法國動作片.一直覺得法國電影比較拖沓,就算是讓雷諾的暗流,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講述者.對於法國電影,一直偏執的認為出去少量如TAXI的喜劇和部分讓雷諾主演的暴力電影外,其最出名的還是藝術電影.無論是雲上日子的裸露,還是漫長婚約的浪漫,甚至那個經典的經典,屋頂上的輕騎兵也難以脫離藝術電影的氛圍.不過這也是學院派喜歡的風格,電影無非是美的享受,好萊塢的大片固然刺激,但是如果是情侶兩人,還是法國電影來得浪漫.
有點說遠了,做了這么長的鋪墊是想說巴黎諜影從一開始就被注入的是好萊塢的模式.從預告片的發行,我們就很難相信這是一部法國電影.而預告片的火爆,也讓我早早的就開始等待本片的上映.大陸是否上映不得而知的情況下,看到網上有下載的資源,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渴望,提前觀看.
看的時候我發現,電影還是帶著法國電影的慢熱,雖然開始就進入主題,但是故事的講述一直不溫不火.而畫面的處理也充斥著法國電影的暴力與唯美.真不知道為什麼,看過法國的電影,就會覺得法國的警察要不特白痴,要不就是用拳頭打天下.為什麼法國就不能拍點聰明的智慧型警探呢?
很喜歡片中每一場打戲.因為只有法國電影才可以把這么暴力與血腥的場面描繪的如同一幅油畫.雖然拳拳到肉,但是怎麼看怎麼覺得是一場舞蹈.優雅高貴,如同極速快遞里的那個帥哥.不得不說法國電影的暴力美學化做的真是頂尖.動作片要的是激情,而只有法國電影才敢於在最刺激的槍戰運用慢鏡頭,才敢於讓功夫成為一個個藝術體操般的分解.於是我們看到最優美的格鬥,會懷疑這么美麗的動作中怎麼可能蘊含著那麼大的危險.
影片出色的是其聲效,戴著高保真耳機,會發現即使用電腦,但是足夠有環繞立體聲的影院效果.這在其他很多電影中很難感受到.仔細聽會感覺到影片音效分解的很細,聲音的移動會被明顯的感覺到.感覺對於注重視覺美學的法國電影很是難得.
片子的劇情確實老套了點,而且加入了很多中國及東亞威脅論的東西在裡面,看的時候不是很舒服,不過如果純粹看故事,那麼不在意就可以.而最後升華主題到國家與愛情方面,就有點過於陳舊,彷彿是一盤冷盤,不得已翻炒一下.當然不是說故事不好,而是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劇情,導演卻拍出了一部不錯的電影,可以說導演的功力真是了得.也再一次證明本片確實值得觀看.但對於政治的部分,就是個人的問題了.不屬於電影的范疇.
㈥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㈦ 你覺得法國的電影怎麼樣呢
法國電影還是很好看,有很多好看的電影,值得欣賞。
如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就非常的好看。殺手裡昂選擇這條職業道路認真存錢想著有天能洗手。他獨來獨往,一盆植物是 best friend. Always happy. No questions.,警惕單純,心思細密,離群索居。如果沒有遇到瑪蒂達,他也許就這樣成為一個孤獨的人。藏著天真和長久擠壓習以為常的寂寞。在 life always this hard中靜默。
《天使愛美麗》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可能有悲慘的過去,有無數墮落的理由,但成為什麼樣的人,終究是自己的選擇。
意見粗糙,望採納
㈧ 法國電影瑪格麗特影評
法國電影瑪格麗特影評:
該片先於傳記片面世的《瑪格麗特》,盡管借用了詹金斯的真實故事,但時代背景和地域的改編讓故事更多了一份自由氣息。二十年代的巴黎,保守與激進並存,達達主義正興起,歌劇仍是上流社會的主要消遣,所有改編都那麼合理和應景。
這不是部對於夢想高談論闊的電影,卻用夢想這個常出現的詞彙點出人的矛盾,有人有能力卻甘願作夢,有人沒天分卻努力想讓夢想成真,瑪格麗特並非想實現夢想,而是僅僅希望能夠藉由圓夢唱歌讓她愛的人注意到她,如此而已。
諷刺的是,當她獲得老公的注意時,卻因這多年來的謊言重傷倒下,而電影在每個分段都會放上一張照片,每張都是瑪格麗特獨照,唯有在最後,是張合照,看來格外諷刺。(搜狐娛樂評)
電影結局劇情分析:
當糟糕的開場過去,瑪格麗特的演唱居然出現了奇跡,優美嗓音和精準的音準,完美的如同脫胎換骨。可惜這個奇跡,連一個樂句的時間都沒撐到。瑪格麗特因為嗓子受傷倒在舞台上。真希望影片就停在這個時刻,破繭成蝶,哪怕就此死去,這一刻也值了。
然而這一章節的標題是真相。導演並沒有滿足觀眾的私心,他讓瑪格麗特在醫院里醒來,他讓醫生以治療名義灌制了瑪格麗特的歌聲,用最殘忍的方法向她揭露了真相。一個女人終其一生的悲劇,是在熱愛一件自己無法勝任的事,取悅身邊無所回報的人。
導演在這個小丑一般的人物身上投注了最悲憫的同情,悲劇與喜劇奇妙結合,把笑料變成深度的思考,引導我們去正視瑪格麗特的熱情。終於,觀眾會發現很難嘲笑一個如此認真對待自己使命的人,盡管她的堅持是如此不合時宜。於是影片本身成了一幕易卜生式的悲劇,為瑪格麗特的悲劇而悲傷不止。
㈨ 有沒有一下幾部電影的影評
《天堂電影院》
http://www.dbmov.com/Movie/94912/Review/
《孩子》http://www.mtime.com/movie/31485/behind_the_scene
影片伊始,索妮婭甫出院就抱著新生嬰兒無家可歸,原來她租住的地方已被布魯諾賣給了別人,換到的錢買了嶄新的衣帽。當她找到他時,他正在街上向人乞討,除了伸手要錢外,他還夥同一些不良少年實行偷盜甚至搶劫,明擺著,他就是這樣一個得過且過不務正業的小混混。即使在正常的婚姻中,父親的角色也是後天產生的,不象母親在懷孕、分娩過程中母性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有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在產房門前守候多少個晝夜,累得筋疲力盡,突然護士出來了,她將一樣陌生的小東西放到他手上,對他說:這就是你兒子。可見父親對自己角色的隔膜程度,更何況布魯諾這樣絲毫沒有責任感的小混混。實際上,他也根本沒將吉米視作一個與他血肉相連、在他生活中占據一定位置的小生命。他租了敞蓬車與索妮婭去兜風,也沒忘了買一輛嬰兒車,但更多將吉米看作類似玩具一樣閑著可以逗著玩、缺錢了可以賣掉的物件。他居然可以邊吸煙,邊推著嬰兒車向路人乞討。他與索妮婭的愛情不容置疑,但還不足以讓他認識到作為父親的責任。直到索妮婭去報了案,他才知道大事不妙,趕緊去贖還孩子。其實這時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真正所在,只想找回孩子,別讓警察來找他麻煩。
真正的麻煩來自作為嬰孩買賣中間人的黑幫份子,他們趁機敲詐他,讓他償還一大筆錢。他只好鋌而走險與手下的小孩史蒂文一起去搶劫。結果遭到事主的窮追猛打,無奈之下,他倆只好躲進刺骨的河水裡。這是影片的華彩段落,鏡頭如此貼近而又如此逼真表現出兩人走投無路的窘境,特別是當史蒂文在水中凍僵,發現浸在水中的部分失去了知覺後驚惶失措的表情,還有布魯諾強作鎮定而實則束手無策的表現。在極度寫實的同時,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也在這里得到升華,其中還含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史蒂文被捕後,布魯諾本來可以一逃了之,但他卻主動向警方投案自首。經過河水的洗禮,他幡然醒悟,不再渾渾噩噩地浪費生命,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他終於長大成人了。影片最後索妮婭也原諒了他,兩人在監獄中相擁哭泣。
影片還有一點也耐人尋味,周圍的環境給劇中人物以相當的自由與寬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變得疏遠與冷漠,其中包括登記站的工作人員、車上的乘客、街上的路人,還有布魯諾改嫁的母親,可以說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造就了布魯諾得過且過的性格特徵。任何看似美好的事物都可能是雙刃劍,既能給你帶來美妙感覺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約束著你,就是自由也不能例外。
比利時的達內兄弟2005年在憑著本片第二次榮獲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同樣是描述社會底的生活,在他們的鏡頭里,對人物與環境的表現是這般生動感人,質感的畫面充滿了強烈的戲劇張力,所謂戲劇張力其實就是觀眾對畫面及劇情產生強烈不安及期待的感覺,劇中布魯諾的三次等待即為最好的範例。而影片運用的不過是最常見的手提攝影,緊緊貼近人物進行跟蹤拍攝。看來決定電影水平的高低有時未必全是技術問題,更多的還是表現在各自創作觀念的差異上。另外,男主角的扮演者瑞米·雷尼爾輕松自如的表演也是影片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戰艦波將軍》
影片共分五段:第一段「人與蛆」以戰艦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動的伏筆;第二段「但澤港的戲劇」船長處決反對者,引發船員的叛亂,佔領船艦;第三段「死者的控訴」趨向暫時的沉靜,在哀悼戰斗傷亡者的輓歌中,迎向下一段的激烈對抗;第四段「奧德薩階梯」是影史最經典的片段,波將金戰艦上的水手和奧德薩港的百姓結合為庶民的力量,卻在階梯上遭沙皇軍隊突然的鎮壓,四處逃竄的民眾死傷遍野,其中,嬰兒車滑落階梯的危險畫面也成為後人仿效致敬的經典鏡頭;第五段「與艦隊相會」歷經暴力和混亂之後,影片在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中邁向最後的決戰與勝利。
本片在1929年美國全國電影評議會評選1909年以來的4部「最偉大的影片」中名列第三。影片以古典悲劇式的精巧結構和史詩般的格調,以寓意深刻的細節和畫面構圖,以及節奏鮮明的電影語言,以對稱、重復、隱喻和象徵等富有詩情畫意的蒙太奇技巧,表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重大鮮明的戰斗性主題,此片標志著世界電影藝術的長足進步和蒙太奇理論的進—步完善。階梯上的大屠殺這段高潮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場面之一,鏡頭剪接之精準,影像沖擊力之強,至今仍未減弱。母親眼看嬰兒車滾下石階的一段尤為代表作,後來美國片《鐵面無私》的火車站槍戰場面就是向本段的致敬。
《計程車司機》http://www.mtime.com/movie/10364/behind_the_scene
剛從越南戰場歸來的特拉維斯無法適應紐約的夜晚,於是開始幹上出租汽車司機這行。他每天從早到晚地在紐約的各條大街小巷上行駛,目睹著這個城市的骯臟和人們的罪惡。孤獨的生活使他越發空虛,除了工作,他只有依靠色情影片來打發無法入睡的時間。
正在特拉維斯百無聊賴的時候,一位名叫貝茜的姑娘步入他的眼簾。在他看來,貝茜與眾不同,簡直就是天使的化身。貝茜是總統候選人帕蘭坦的競選中心的工作人員,特拉維斯為了接近她便到中心去做義工,並請求貝茜與他交往。但由於兩人之間差距過大,特拉維斯的感情很快以失敗告終。
經歷失戀痛苦的特拉維斯感到了失落和迷茫。在繼續著自己苦悶無聊的生活的同時,他決定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意義。特拉維斯從黑市商人手中買槍,並開始努力鍛煉。在准備刺殺帕蘭坦的時過程中,他又遇到了雛妓易茲,並決定幫她逃離淫窩。當未能刺殺帕蘭坦之後,特拉維斯來到易茲所處的妓院,將老鴇、房東以及嫖客一一打死,自己也身受重傷。在媒界的宣傳下,原本准備一死了之的特拉維斯卻成了拯救雛妓的英雄,他的事跡成為紐約的新聞。痊癒後的一天,特拉維斯發現貝茜走進他的出租汽車,但這次他拒絕了貝茜的好感,像以往一樣消失在紐約燈紅酒綠的街頭。
《黃土地》http://www.mtime.com/movie/10876/behind_the_scene
陝北黃土高原一條貧脊的溝壑里,鼓樂聲聲。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千百年來毫無變化的傳統婚禮。下多採集民歌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也來到這里。他聽到的。『喜歌」出自一個窮得叮當響的漢子口中;他見到的新娘,竟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娃。然而,貧困,愚昧的莊稼人都沉浸在難得的歡樂之中。突然,眼前一件紅衣一閃,顧青在一片黑棉襖的縫隙中,發現了一雙注滿了哀傷與憤懣淚水的眼睛。後來顧青才知道,她是當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媽早年亡故, 姐姐也已嫁人。現在,她和飽經風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單家獨戶的窯洞里。當晚,顧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腳。
盡管當時已實行國共合作,可身處國統區的翠巧一家對來自延安的「公家長官」仍十分陌生。顧青從白天所見的童婚,談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雖然這些話在老漢身上沒有什麼積極的反響,卻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瀾。夜深了,伴著嗡嗡的紡車聲,她不由自主地哼唱著自己的哀愁。
由於顧青在土地上熟練地耕作,翠巧一家才開始把這個不同一般的「公家長官」當作自己人。於是,「鐮刀、斧頭、老钁頭,砍開大路工農走,蘆花子公雞飛上場,救萬民靠共產黨」的高亢歌聲才第一次迴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空。這歌聲使翠巧心中產生了新的變化,連挑水的腳步也變得堅定而飛快。然而,善良、忠厚又貧窮、愚昧的翠巧爹,卻要因襲世世代代「莊稼人的規矩」,讓女兒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顧青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話想對顧大哥說明!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只有憨憨明白姐姐的心思。為了使顧青不至於搜集不到「歌曲」而被「撒差」,老漢居然也唱了一曲。那老邁蒼涼的歌聲,反映的竟是婦女的悲修命運!
顧青走了,憨憨翻過山粱,送了一程又一程。在他懷里,珍藏著顧大哥那綉有紅五星的針線包。
又翻過一座山粱,顧青驚奇地看見翠巧正坐在峁頂上等他,她終於說出了想隨顧大哥去工作的心願,可是顧青還得回去請示上級。山坡上,翠巧敞開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邊走邊唱著她對共產黨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著她對自由和光明生活的熱切希求。溝底下,顧青躑躕難行,流下了眼淚。
按照千百年來的規矩,翠巧終於要出嫁了。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過的水桶來到黃河邊,不料遇到了逃婚出來的翠巧。翠巧給爹留下了一絡長發,給爹挑了最後一擔水,把為顧大哥做的鞋墊交給弟弟,便連夜東渡黃河而去……六月里,顧青又來到這里。在莊稼人求雨的隊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把鞋墊交給了他。
顧青奔到河邊,只見安詳而深沉的黃河仍緩緩向東流去……
《廣島之戀》http://www.mtime.com/movie/10701/behind_the_scene
劇本出自小說派大將馬格利特·杜哈之手,描寫法國女演員艾曼妞麗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在回國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兩人產生了婚外的熱戀。罔田的出現令艾曼妞回憶起她在戰時於法國小城內韋爾跟一名德國佔領軍的相愛,兩段情的糾纏使她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