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兵臨城下有什麼亮點
《兵臨城下》評價該劇開場一系列戰爭場景,可以與《拯救大兵瑞恩》相提並論,或者從狹義上而言就好像是兩個人在摧毀斯大林格勒的時候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一樣。
很顯然納粹分子就是貓,而俄國人則在擔心自己會是那隻老鼠。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神槍手與神槍手的較量這個核心故事上,並且不必介意那些混亂的南腔北調或者是那段非常不靠譜的愛情故事副線。
《兵臨城下》亮點有3處
1、這部影片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它客觀真實地再現了俄羅斯的民族精神,同時也是在眾多好萊塢美國戰爭題材影片中少有的俄羅斯戰爭題材影片。這部影片,從俄羅斯戰爭題材的角度再現了俄羅斯的民族和氣概,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劇情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1)前俄羅斯電影兵臨城下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瓦西里·澤索夫演員: 裘德·洛
真實歷史人物。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
2、康尼少校演員 :艾德·哈里斯
真實歷史人物。德軍派出的頂尖神槍手,彈無虛發,是德國「措森狙擊學校」的校長。瓦西里的名聲引發了他的極大興趣,勵志要與其決一高下並消滅對方。
B. 謝廖扎.阿廖什科夫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最小的士兵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2)前俄羅斯電影兵臨城下擴展閱讀: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不斷增強的人力物力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C. 誰有2012年由亞歷山大·科特執導的俄羅斯戰爭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免費百度雲資源。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是由亞歷山大·科特執導,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的一部戰爭電影。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上映。影片講述了1941年,德國法西斯軍隊開始進攻蘇聯,駐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蘇軍浴血抵抗的故事。
D. 兵臨城下電影背景
《兵臨城下》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故事發生在二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主要圍繞兩位神槍手:一個是蘇聯牧羊人,還有一位是德國將領之間的決斗展開。
小說與電影創作,均來源於真實事件,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正在瘋狂進攻蘇聯。剛開始的時候德國人輕而易舉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最終在頑強不屈的蘇聯紅軍和惡劣的天氣以及供給線問題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之下,希特勒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而逆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
劇情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E. 前幾年演的一部關於蘇聯二戰狙擊手的電影叫什麼啊
《兵臨城下 》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歷史上確有瓦西里和女友塔妮婭其人。在60年前二戰期間,瓦西里個人殲滅敵軍400餘人的驚人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他的英雄形象還活在俄羅斯人民心中。本片由英國俊朗小生裘迪勞演繹這位戰爭英雄,滿臉的塵灰也掩蓋不住他高貴的氣質:一位天生的明星!他是崛起的新一代偶像之星,演技也頗受贊賞。瓦西里女友塔妮婭的飾演者是娛樂猛片《盜墓迷城》(The Mummy)中的女主角蕾切爾韋茲(Rachel Weisz),她成熟漂亮的臉龐頗能適應不同角色要求,可塑性比較大。瓦西里的情敵黨代表丹尼洛夫由性格小生約瑟夫范恩斯(Joseph Fiennes)飾演。而本片最生動的角色還是身板硬朗的老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飾演的德國阻擊手,他深藏不露的演技和隨意的一個眼神,任何主角的鋒芒都會相形失色。
F.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最後的前線,斯大林格勒,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T,,34坦克
G. 如何評價《兵臨城下》
以為是一部狙擊的電影,想不到這么「黑」,名曰講蘇聯衛國戰爭,實際黑蘇聯共產主義,是一部意識形態對立、隱藏的電影。拋開意識形態,侵略戰爭的失敗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民族性,在強大的民族認同下,被消滅意味著民族的消亡,一種民族自尊心的喪失,所以拚命反抗是必然的;其次是國力兵力的較量,納粹德國很強,蘇聯很大,不從所謂的道義上說,從實力上講,這是一場持久戰。一句話,誰堅持到最後誰就贏了,還有傳說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蘇聯勝利有其必然性。
H. 影評《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俄羅斯導演亞力山大·考特執導的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昨日在廣州試片。相比好萊塢戰爭片,《決戰要塞》顯得相當地「俄羅斯」,在展現生離死別時不再那麼煽情而是有所克制,一個個失敗的英雄的血性和犧牲也被處理得無比詩意。該片將於3月16日在國內公映。
顛覆前蘇聯戰爭片給人的印象
「布列斯特要塞在現代武器面前不再堅不可摧了,但俄羅斯的人們還是那麼英勇。」以當年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的回憶開場,《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聚焦在蘇德開戰初期一場殘酷的戰役。雖然切入題材的角度、手法很傳統,但是依靠寫實的手法和場面,影片中這群蘇軍及其家屬所遭遇的苦難,以及他們面對戰斗的勇氣,還是調動了觀眾感情。
布列斯特要塞距蘇德邊境僅一俄里,由於沒有預警、沒有增援,加上武器短缺、建制混雜,駐守要塞的蘇軍面臨巨大的犧牲。武器短缺到什麼程度?片中德軍進攻軍人俱樂部一幕,蘇軍紛紛沖出陣地,用工兵鍬、木頭凳子、油桶甚至木板與德軍展開肉搏戰。
以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為視點,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團政委福民為首的蘇軍群像,在隨後的戰斗中逐一得到描寫。他們的兒女葉基莫夫、阿尼婭等等,則擔負起情感戲的部分。盡管描述人物的方法比較「主旋律」,但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影片最後一句台詞,「時至今日,他們就像還生活在某個地方一樣。」
《決戰要塞》對傳統的前蘇聯戰爭片進行了「改良」,彼佳少校等人的形象,並非以往主旋律戰爭片那種個人英雄,「機槍橫掃、敵人全倒」的場面不再出現,他們的血肉之軀如何被逐步擊潰得到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堅毅意志令人印象深刻。
連犧牲也描述得很詩意
在寫實的戰場之外,影片不少地方也有俄羅斯電影招牌式的詩意,比如戰爭爆發前軍營和家屬院里歡樂、恬靜、幸福的時光,比如德軍剛開始進攻時,爆炸的氣浪、塵埃、瓦礫、驚恐的人群,畫面中帶著殘酷的浪漫。軍樂排的學員阿基莫夫,和安德烈中尉的女兒阿尼婭戀愛的種子剛剛萌芽,戰爭爆發那天,少男少女相約在初夏的清晨垂釣,湖水中兩人的倒影被炸彈擊碎的畫面,也相當「俄羅斯」。
蘇軍的犧牲,在這些詩化的手段中得以深化:拖著蘇軍屍體的戰馬沖入河溝,河邊全是為了取水而倒下的蘇軍屍體剪影。戰斗到最後,片中甚至出現超現實一幕:在戰火掀起的塵霧中,手拿火把的無頭士兵在四處游盪,血紅的眼中出現昨日和家人合影的景象。
德軍的臉譜化成遺憾
遺憾的是,相比最近的《戰馬》等影片,《決戰要塞》中的德軍還是相當臉譜化。或許為了凸顯蘇軍的英勇,德軍在電影中顯得相當缺乏戰術,甚至顯得愚蠢。雖然擁有坦克等重武器,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駛入城內用於巷戰。德軍步兵進攻蘇軍盤踞的建築時,也從來沒使用過重型武器轟擊。
相比之下,戰爭中4個蘇軍家庭的悲歡離合得到詳細的描寫:彼佳少校聽到第一聲炮響就吻別妻子卡秋莎,沖向軍營。安德烈中尉在戰爭前夜還在和妻子談女兒是不是早戀了,戰爭打響時男人第一個想法就是投入戰斗,讓老母、妻子、幼兒在地下室等著他。軍隊里負責放電影的小士兵,戰斗之前正在向心上人索尼婭求愛,看見爆炸四起,還以為是演習。
I. 誰知道二戰蘇聯狙擊手電筒影叫什麼名
《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由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人物簡介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語:ВасилийГригорьевичЗайцев/英語: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羅斯亞列寧斯科亞,蘇聯軍人、著名狙擊手、狙擊學校校長。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
1944年退伍,戰後被提升為陸軍少將。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國拍攝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J. 電影《兵臨城下》人物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狙擊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戰後他被提升為陸軍少將。蘇聯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瓦希里·格里高葉維奇·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狙擊手,1942年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傳統的莫辛-納甘步槍一共擊殺了32名軸心國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間,瓦西里總計擊殺大約242名敵軍。不過真實數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認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人物生平瓦西里出生於耶勒寧斯科耶(又稱為亞列寧斯科亞),於烏拉山脈長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這個名字在俄語與"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於蘇聯海軍擔任岸勤人員,直到他從報章雜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之後,就自願加入這一場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會戰。柴瑟夫被分派到蘇聯陸軍第62軍第284步兵師第1047團(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由於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成名,所以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爾化學工廠(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擊學校並由他親自負責訓練。由於扎伊采夫的姓氏涵義的關系,因此所開辦的狙擊手學校訓練出的學生又被昵稱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當然就是那隻「老兔子」了!)。在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前英國第11輕騎兵中隊軍官,現任歷史學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畢佛認為在拉祖爾化工廠所開辦的學校正是第62軍以及蘇聯陸軍的"狙擊手運動"的濫觴,部隊之間開始舉辦訓練營並且宣揚狙擊法則,以大鍋炒的方式為訓練原則,學員與官兵們熱烈地彼此互相交換關於狙擊技巧與戰術的想法以及原則等。根據一項估計,柴老兔一手帶大的柴小兔崽子們,一共造成超過三千個軸心國官兵的慘重死傷。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為地雷炸傷而退役,之後他由維拉米爾·費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顧,並且治療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後重返戰場,並且參加德涅斯特河戰役,當時已經官拜上尉了。戰後瓦西里造訪柏林,並與軍中同袍們相見。同袍們贈送一把新的狙擊槍給他,上面刻著:「敬蘇聯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殺死了超過300個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里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狙擊之王論戰績,蘇聯英雄、功勛狙擊手扎依采夫並不那麼顯赫,總共消滅250名敵人。而二戰中消滅300名以上敵人的狙擊手在蘇軍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軍史學家眼中聲譽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為狙擊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是由於他戰勝了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1942年秋,蘇軍的狙擊兵們在斯大林格勒防禦戰中大顯神威,令德軍吃足了苦頭。軍事記者們更使62集團軍284步兵師1047團的狙擊手扎依采夫准尉名聲大噪——他曾在10天內擊斃42名德軍士兵。希特勒的將軍們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要求將德軍的王牌狙擊手調來斯大林格勒前線專門對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軍柏林狙擊兵學校校長科寧斯上校的肩上。從柏林飛抵前線的科寧斯率先開始行動。他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每個都是一發命中。這是決斗的挑戰書。科寧斯以行動宣告了他的到來。接下來,雙方都在為這場決戰進行准備。前線一片寂靜,只有零星的炮聲和飛機轟炸聲偶爾響起,此外,連狙擊手們的槍聲也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段時間,扎依采夫和夥伴庫利科夫研究了從馬馬耶夫高地到「紅十月」工廠這一段前線,標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礫成堆的街道,樓房的斷壁殘垣,折斷的柱子,被焚毀的汽車……有上千個德國狙擊手可藏身的埋伏點。扎依采夫清楚,科寧斯就躲在其中一處。[1]身後相關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遺體以隆重的軍禮被重新遷葬到馬馬耶夫崗 (Mamayev Kurgan)。由於瓦西里的遺願是希望將他的遺體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紀念碑旁;碑上則寫著瓦西里的名言:「我們沒有任何撤退的餘地。」(事實上該語出自赫魯曉夫,就是擔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總委,"political commissar"。)相關傳說德軍士兵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槍瞄準鏡,據傳是柴瑟夫最寶貝的戰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陸軍博物館,不過這整個故事並沒有被確認,因為所有的蘇聯軍事報告也皆未提及。瓦西里的自傳《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其實遭遇的對手應該是「海恩茲.托爾伐特」,瓦西里是依據從被擊斃的屍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證明文件而得知。這個名字後來由一位名為「大衛.羅賓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說"老鼠之戰"(War of the Rats)中出現,羅賓斯稱托爾伐特是一位黨衛隊的上校,而且還根本就是位於德國佐森(Zossen)國防軍狙擊學校的總教官。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國防軍狙擊冠軍。歷史學家曾經不斷質疑這個似乎虛構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過下面的幾個理由臆測出歷史上從無此人過:沒有紀錄能指出黨衛軍曾經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會戰. 黨衛軍本身的狙擊手人數屈指可數,而且黨衛軍戰功並不將狙擊視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槍其實是國防軍的粗活。 不會有哪個狙擊手會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為狙擊手就是被指望來幫忙扭轉戰況的,帶頭指揮往前沖鋒陷陣與躲起來放冷槍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實現的。 即便到了戰爭末期,有明文記載德軍第一名黑白無常君也不過是個21歲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喪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還不到科尼希的"擊斃超過400人"的紀錄。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前蘇聯抵抗當時德軍的進攻畫下了時代的轉捩點,在異常艱苦的狀況下,前蘇聯的政宣文工為了保持龐大部隊的戰斗精神,本來就會捏造充斥著一堆謊言來增進部隊士氣,尤其當時戰況在如此不明朗也不樂觀的情形下。附記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蘇維埃英雄以及列寧勛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國第六軍與前蘇聯第62軍在馬馬耶夫崗打響斯大林會戰。該高地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該高地的爭奪戰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據記載,馬馬耶夫崗盡管被俄軍布置溝壕如犬牙交錯,鐵絲絆網夾雜地雷,有固若金湯樣,然而還是在德軍的猛攻下,一天之內就失陷了。 其實"老鼠之戰"本身並非大衛·羅賓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該戰役中自嘲自諷的德軍官兵,說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為兩軍交戰激烈程度僅有一牆之隔,連對方的呼吸聲都清楚可聞。德國官兵還說,"就算佔領了廚房還有客廳要打上一場"(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而言,蘇俄以其人口數量比例而產生造就了許多知名的狙擊手,其中很多人都以龐大的殺人數字成名。例如蘇聯陸軍狙擊排行榜的狀元,隸屬第4步兵師的米海爾·伊爾伊奇·蘇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領先第二名隸屬第259步兵團的瓦西里·科瓦強禔拉澤(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隸屬第1122步兵團的伊凡·希多倫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因為還有其他49位蘇聯狙擊手的成績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蘇聯狙擊手排行榜中最特別的是第八名的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庫特人有如他彎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樣(西元13世紀時雅庫特族與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統一),如果連他在冬季戰爭中的戰績一起計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說是429人)。 雖然說蘇聯狙擊手的戰績輝煌,不過都是經過為了振奮士氣的政工文宣戰報所報道的,本來就有誇大的嫌疑;更諷刺的是有的狙擊手擊殺確認是「依據理論上」來認定的。 目前狙擊手的成績認定中,盡管有所爭議,然而席摩·海赫的紀錄依舊有可信度,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的紀錄沒有傳出過爭議;至於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樣也是貨真價實。相關電影作為柏林影展的開幕片,《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里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里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借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麗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19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兵臨城下》的幕後總指揮是一位「影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他在1991年執導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膽、惟美,賦予這部三級作品相當的藝術性,可以稱得上是驚世之作,所以就連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輝也被不知不覺誘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賤」的感官大作。繼《情人》之後讓還拍攝了一些頗受爭議的作品,部分作品由於歪曲事實而受到了批判。好在這次的作品已有史學家評論基本忠於史實,相信傳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緊張的情節,融合讓氏惟美的情愛描寫一定會讓影片極具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