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戰爭片
沉靜如海
法國人André(邁克爾·加拉布魯 Michel Galabru 飾)和她的孫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飾)原本平靜的生活因二戰的到來和德軍對法國的侵佔被打破,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他們家裡的一個房間竟被徵用作為一個德國軍官Werner(托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飾)的起居室。他們對這個敵方的軍官一直保持著一種冷漠,尤其是Jeanne,她從來不和軍官說話,即使是在他向他們問好的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年輕的軍官在多日的相處後,竟和他們談論起自己的生活、音樂和法國文化,透露出他納粹軍服下隱秘的內心世界。同時,Jeanne也在積極的參與法國地下反抗德軍的組織活動。漸漸地,兩個來自敵對雙方的年輕男女間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情感。這種情感在他們離別的時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話,她和他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的一句話......
天涯倦旅,靈魂老屋。鐵騎破瀚海,來寄修椽。日耳曼話癆文青,法蘭西核桃少女,海岸悲情,壓住千堆雪。留戀處,鐵甲軍團催發,應是好景虛設,覆巢之下焉完卵?去去千里煙波,琴聲如訴,沉靜如海。此情,,再見。好看的法國戰爭片。
影子部隊
抵抗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傑彼耶殺死德國衛兵,逃出了國際集中營。不久,傑彼耶到英國接受戴高樂將軍授勛,但在得知替代他的臨時負責人菲力克斯被捕後,連夜乘飛機跳傘回國營救。幾經曲折,他們始終未能救出同伴,菲力克斯和摯友弗朗索瓦在獄中服毒自殺。後來傑彼耶也遭被捕,瑪蒂爾德精心策劃把他營救出來。就在傑彼耶養傷的過程中,瑪蒂爾德卻被捕了,並被敵人以女兒作人質威迫她供出同伴,但最後她卻死在同伴的槍下。
本片中的人物與浪漫主義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他們雖是為了集體和民族的利益而戰,但也會因情感的軟弱和個人的動機而屈服。影片格調深沉、色彩凝重,相當寫實地還原了二戰期間法國地下游擊隊的艱苦而冷酷的戰斗生活,以低調朴實的紀實片風格塑造出幾個英雄人物,把他們身處的孤立無援、危機四伏的困境都鮮明地表現出來。影片還運用了多種藝術方法,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作者對抵抗運動及其時代的反思。我國內地曾正式上映,男女主角的演出相當搶眼。
等於是眼睜睜看著他們一一離開,大銀幕看再也無法像第一遍時忍住眼淚了。即使沒有一處正面描寫戰場、逼供的畫面,也依然在導演徹骨寒冷、極度克制、高反差的手法里表現的戳心戳肺。哪怕曙光微茫也依然相信終究得以照耀蒼穹,不僅因為有不顧性命的先驅們,也因為有像找零錢時一並找風衣的勇敢理發店主,好看的法國戰爭片。
2.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間天黑的時候男主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著名的第二樂章,然後在爐火的映襯下,大家在低沉有力的樂聲中繼續聊天、探討男主的身世。
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怨念的一大原因就是男主在這個樂章馬上播放到高潮部分的時候把收音機掐掉了。。知道那種強迫症的痛苦么。。真是心塞塞到電影結束。。
《交響情人夢》電視劇+電影。還有就是《王的演講》,英國國王二戰前發表講話動員國民跟納粹斗爭,背景音樂配貝多芬的皇帝琴協奏曲。。。(別扭死我)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折而亡,貝多芬因此成為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於是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亂和沒有系統的。
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並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與比他小十四歲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墜入愛河,可是不幸的是因為門第的鴻溝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月光奏鳴曲》中。但一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02年時朱列塔圭恰迪爾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3]
3. 在電影《烈火中永生》英勇就義時響起的音樂是什麼
英勇就義時響起的音樂是國際歌。
電影《烈火中永生》中許雲峰英勇就義時的音樂是國際歌。國際歌是一首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鼓舞著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徹底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而斗爭。國際歌是由歐仁鮑狄埃在1871年作詞,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譜曲而成的歌曲。
歐仁鮑狄埃簡介
鮑狄埃出身於巴黎的一個工人家庭,13歲當徒工,後來又當繪制印花布圖樣的技工,一生過著貧困的生活。
1830年巴黎人民起來反對波旁王朝的統治,在斗爭中,法國工人階級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力量這次斗爭也是使鮑狄埃覺醒的第一聲戰鼓。14歲的鮑狄埃,伴隨著革命的槍聲,寫下反應這次斗爭的詩篇,自由萬歲,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他的詩歌創作一開始就同法國革命斗爭聯系在一起。
4. 德奧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異同
法國藝術歌曲介紹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e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范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後,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朴的輕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
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么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 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e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范,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跡。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朴、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
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贊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致。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像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
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范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像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後》、《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郁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庄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復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游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後,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准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威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西的強烈影響。後者由 3首歌曲組成,第1首《亞細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庄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復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復》。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
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
德奧~~~~~~~
前言
托馬斯·庫恩的新編史學理論提出了「範式」的理論概念。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講道:「科學史家不追求一門舊學科對我們目前優勢地位的永恆貢獻,而且盡力展示出那門學科在它盛行時代的歷史整體性。」我們可以用這種觀點來審視藝術歌曲,這是用一種新編史學的觀點來看歷史問題。本文試從「範式」這個理論來談談藝術歌曲的音樂史發展脈絡,以及它作為一個範式的基本特徵及其更換。
藝術歌曲在19世紀出現有它的社會歷史意義。從社會背景來說,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突出表達個人主觀情感的認識一直在時隱時現地延續著,這也是19世紀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共通點,它基於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等這種平等、自由的意識擴大到一定的人群的時候,就會為藝術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浪漫主義音樂強調主觀情感,尤其是對愛情這最強烈和個性化的表述中,自傳性的、偏重心理變化的抒情性特徵十分明顯,同時如何獲得公眾的需求也是作曲家們的追求。他們不再追求大型的作品,而是傾向小型的標題性作品,其構思常常與文學、詩歌、戲劇、繪畫、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藝術有關。細膩的情感、靈活的曲式,都是藝術歌曲這種範式形成的基礎。藝術歌曲主要是為了打破一種大而空洞的、沒有情感的藝術形式。所以有了這種意念,作曲家們急需找到一種能表達他們這種情感的作品形式。
藝術歌曲的範式的核心應該是:音樂與各種姊妹藝術的廣泛結合,情感因素中散發出來的關於音樂家親切、單純、敏感的氣息,容易激動又捎帶由於傷感的色彩,賦予節奏性織體以表情的意味,追求音色的細微差別等等。
一、文學與音樂的結合
德奧藝術歌曲真正成型並開始產生影響是和18世紀後期、19世紀早期的狂飆運動和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密不可分的。這一派作家與詩人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心靈尋求打碎枷鎖,嚮往理想世界;強調主觀感覺與想像的偉大創造力的思想,脫離神學、脫離宗教的羈絆;發揚民族風格,把民族民間素材作為文學創作源泉與基礎。但是帶有狂熱的、傲慢的、脫離民眾的個人主義傾向。這些藝術觀對後來的音樂家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舒伯特的文學鑒賞力與理解力雖然經常受到後人的質疑,但絲毫不妨礙他將繆勒、莫里克、海涅、席勒、歌德等詩人的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舒曼對詩歌的選擇,更滲透出他高雅的文學修養,他的文學趣味是在廣泛閱讀歌德、讓·保爾和拜倫的著作中慢慢積累發展起來的,他不僅進行音樂創作同時也寫詩歌和其他類型文學作品。與文學家一樣寫詩的生活經驗使舒曼比其他音樂家更容易深入到詩人情感敏銳、情緒豐富的世界中。這些都使他的歌曲具有無限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看起來是那麼的平靜,但卻能夠在質朴的音樂進行中撼動最堅強的心。勃拉姆斯最終使自己能夠深入到詩人內心深處,那些對詩作所做出的鞠躬盡瘁的臣服,無疑使得勃拉姆斯的歌曲體現出詩與音樂前所未有的精確完美的結合。使他的藝術歌曲更有一種虔誠的理性觀念。讓·保爾就像Mosco Came書中所說,「我們不必就音樂本身來評價他的歌曲,倒是應該再在創造上,在聲樂與鋼琴的本義上,在詩的語言、詩的情趣和詩意上,獨立地去探討這些歌曲達到了何種程度的成功。」
因此,藝術歌曲範式的本質特點,也是德奧藝術歌曲所傳達的基本創作觀念,即:不僅僅體現於其採用的歌詞大多是文學性較強的詩篇,而更重要的在於作曲家要通過自己的文學鑒賞、音樂創造,營造出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雖然這里的「完美」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准,至浪漫主義後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作曲家力圖將文學性較強的詩篇與音樂創作完美結合的創作初衷是不變的。
二、以鋼琴為主的器樂伴奏
以鋼琴為主的器樂伴奏是德奧藝術歌曲在音樂形式上對藝術歌曲的最大貢獻,這也成為藝術歌曲的典型的範式特點之一。而德奧藝術歌曲在這方面所體現出的較其它藝術歌曲的不同主要在於它與聲樂部分的一體性,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個時期,都特別注意與聲樂聲部結合在一起達到完整藝術美的表現方法。德奧藝術歌曲中聲樂與鋼琴伴奏的關系的演變過程也可以作為考察藝術歌曲發展史的重要線索。
舒伯特開創了藝術歌曲的一個時代。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可稱為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代表作。這是一組敘事的抒情音詩、一部音樂配成的戲劇。舒伯特著意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生動地塑造了繆勒的詩中的那個寂寞、孤獨、對現實不滿、追求渺茫的理想又終不可得的苦悶靈魂。他深感到人世間的冷漠和凄涼,自己在這里得不到同情和憐憫,永遠是個陌生人、流浪者。他要避開浮華塵世,在飄忽的旅途中尋找內心的安寧。當最終一切擺脫苦痛命運的企圖都失敗之後,他強打精神,詛咒世界,追隨一個孤苦的行乞老藝人而去了。可以說,這是舒伯特內心的披露,也深刻地代表著作曲家這個階層的、同時代人的思想情緒。
《晚安》是套曲的第一首歌。鋼琴以憂愁、帶有沉重嘆息的下行音調和穩定的行進節奏開始,立刻就預示出整個套曲的基木色調,描繪出剛起程的旅人的陰郁心情。第二首《風信旗》。鋼琴伴奏一方麵塑造出變幻無常的風信旗飛舞飄揚的情狀,一方面以飛速的音型襯托出失戀的旅人那異常激動、忿怨的情緒。《菩提樹》(第五首)是套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歌。安逸、溫和的旋律,用E音上大、小調的陰暗色彩對比出主人公美好的過去和凄涼的現在。到第九首《鬼火》時,旅人激動的情緒逐漸平息,他感到「人間歡樂、人間痛苦都像鬼火難捉摸」,他要像河水終將流入大海一樣,把自己的痛苦埋葬。第二十二首《勇氣》的速度相當快,但調性隨著每個樂句在變(g—G—g—G……)歌曲停止在G大調。鋼琴的結尾卻以g小調結束,這種處理手法對「勇氣」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老藝人》是套曲的結尾,旅人在「受盡人世痛苦而無動於衷」的行乞的老藝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八音琴匣的音調自始至終,它伴隨的旋律既像老藝人的吟唱,又像是詩人和作曲家內心的呻吟,完成了整部套曲。這些特性的音符和旋律進行是一種豐富深沉,帶有深刻情感體驗的音調。
5. 求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影
Chevalier騎士----感受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神秘宗教色彩
《Le Chevalier D』Eon》(<騎士>),小說家沖方丁(《蒼穹的法芙娜》的作者)原作,由古橋一浩監督改編為全24話的TV動畫。故事背景設定於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前,眾多黑暗的宗教崇拜團體以革命為名在暗地動作。匿名為騎士D』Eon的特務在路易十六的麾下秘密與之對抗,同時私下尋找著謀害他姐姐的兇手。神秘宗教團體「玫瑰十字」阻擋著他的路,以邪惡的力量創造名為石像怪的生物,企圖佔領全歐洲.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D』Eon身付重傷不醒人世,危急關頭,已經死去的親姐姐的靈魂進入了D』Eon的身體,故事由此展開......
Le Chevalier d』Eon,真名埃翁德博蒙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他以擅長易容成異性聞名(其實就是女裝-_-)。埃翁德博蒙在回到路易十六統治的法國以前,曾長年在路易十五底下服務,做過間諜、政治家和士兵。返回法國以後他以女性的身分繼續生活。一直到他逝世後醫師才證實他的真實性別是男性。
《Le Chevalier D』Eon》的製作十分精良,畫面華麗,並且保留了相當的宗教特色,是部不錯的新劇.
滿意請採納。
6. 馬賽曲的歷史是什麼都經歷了什麼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情農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賓派的影響,阿爾諾帶領馬賽港的市民設計奪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並驅逐了公爵,他們舉行集會通過決議組織500名義勇軍進軍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議員,馬賽市民積極參軍,高唱著馬賽曲向前進發,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而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馬賽曲》也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贊歌。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後下令取消《馬賽曲》國歌地位,但是並沒有禁止該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改國歌為《法蘭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斗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定《馬賽曲》為國歌。
7. 法國藝術歌曲和德奧藝術歌曲的異同點
法國藝術歌曲介紹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從開端、發展到興盛的時期。各國藝術歌曲的名稱不同,風格也不同,德國稱Lied,俄羅斯稱romance,法國稱melodie。但在類型屬性上,均屬藝術歌曲范疇,是一種結構更精緻、更完美的音樂會獨唱歌曲。
概述 早在16世紀中葉,法國就有許多用琉特伴奏的獨唱曲。16世紀末,除民歌和街頭歌曲之外,還流行一種用復調音樂伴奏的舞曲。17世紀初,從義大利傳入主調和聲音樂後,浪漫曲迅速發展,加上吟唱詩人的演唱和傳播,出現了用琉特、吉他或哈普西科德伴奏的獨唱歌曲,伴奏部分也以正規的記譜取代了數字低音。當時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精緻的宮廷戀歌;有描寫牧羊人的田園戀歌和抒情歌曲;有淵源於吟唱詩人的浪漫曲和敘事歌曲;有根據城市歌曲改編的通俗歌曲;有舞曲和飲酒歌以及簡朴的輕松愉快歌曲;也有政治性、諷刺性的歌曲。17世紀有名的歌曲作家有P.蓋德龍、A.波埃瑟、G.巴塔耶、S.勒卡米、M.巴爾等。
18世紀,由於 J.-J.盧梭的提倡,歌曲創作傾向於民歌風格。18世紀除了J.P.A.馬蒂尼所作的一首美妙、哀怨的《愛情的喜悅》之外,其他作曲家如P.-A.蒙西尼、F.A.菲利多爾、N.-M.達拉伊拉克、A.-E.-M.格雷特里的作品,已很少為今日聽眾所知。18世紀初,室內清唱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J.-P.拉莫以此寫成了著名的用 3首詠嘆調和1首朗誦調組成的《奧爾甫斯》,F.庫普蘭也寫了些獨唱歌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革命歌曲,如《就這么辦》和《馬賽曲》等,此外專業音樂家F.-J.戈塞克和E.-N.梅於爾也寫了一些愛國歌曲。
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先驅是瑞士出生的L.尼德邁爾和H.蒙普。他們採用了A.de拉馬丁、V.雨果、A.de繆塞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突破了浪漫曲的陳舊模式(樂句方整而刻板),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新型歌曲,如前者的《湖》和後者的《安達露斯姑娘》均為傑作。其他作曲家如E.L.阿萊維和A.L.克拉皮鬆等人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時期 法國藝術歌曲的真正開端,應該說始於H.柏遼茲。他是第1個用「melodie」一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並以此來區別於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它不同於法國早期的浪漫曲,它的結構不再局限於那種對稱的、分節式的創作規范,鋼琴伴奏更具獨立性和表現力。雖然他的早期歌曲如《牧羊姑娘的煩惱》仍是傳統的浪漫曲形式,但1830年他採用英國詩人T.莫爾的法文譯詩譜成 9首愛爾蘭歌曲時,已全無浪漫曲的痕跡。柏遼茲還創作了一些最佳歌曲,如《勃列泰尼的青年牧人》、《戰俘》、《田野》、《我相信你》等。1841年柏遼茲用T.戈蒂耶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夏夜》是他最重要的歌曲創作,其中以《人去樓空》最為完美,《海邊的淺灘上》中哀傷的疊句感人肺腑,其他4首也各具特色。
繼柏遼茲之後,G.邁耶貝爾於1849年出版了歌集,這40首歌曲基本上是受德國藝術歌曲影響的產物。C.古諾創作了200多首歌曲,大都是浪漫曲式的分節歌。他早期的創作最為優秀,旋律新穎、純朴、優雅,和聲色彩豐富,具有鮮明個性。代表作有《小夜曲》、《啊!我美麗的叛逆者》、《五月的第一天》和《來吧!草地已青綠》。
G.比才寫了48首歌曲,其中以充滿戲劇性的《阿拉伯女主人的訣別》,具有鮮明西西里節奏的《十四行詩》、《六弦琴》、《田園戀歌》、《搖籃曲》等最具特色。
L.德利布的歌曲,色彩明快,富有生氣,略帶異國情調,代表作有《出發》、《桃金娘花》、《四月》和《卡迪斯姑娘》等。
J.馬斯內在創作風格上追隨古諾,但更為精緻,更富於感情。他於1866年創作了由前奏及7首歌曲組成的《四月的詩篇》和分為7段的《田園詩》。他是法國聲樂套曲的創始人。
比利時出生的C.-A.弗朗克的歌曲創作不多,他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強烈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缺乏法國氣質。弗朗克的歌曲作品有《玫瑰花的婚禮》、《夜曲》、《迎神》等。表現慶豐收儀式的《迎神》,在伴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聖詠《贊美天國》的模進式旋律,尤為新穎別致。
C.聖-桑斯是位風格多樣的多產作家,雖然受德國影響較深,然而他的歌曲卻有一種自發的抒情氣質,以及五彩繽紛的想像力和精緻的筆法。他的《蟬》、《螞蟻》、《國王讓的軍隊的行進步伐》都是上乘之作。1872年創作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歌曲也獨具匠心。
弗朗克的學生V.丹第的作品帶有嚴肅的目的性,在音樂色彩上略顯暗淡,對當時的法國作曲家有相當影響。他為他自己的詩譜寫的歌曲《航海之歌》,把海濤澎湃的情景描畫得十分逼真而生動。這 3位大師的表現手法雖各自迥異,然而他們各自獨具的稟賦、個性和風格卻是法國氣派的。他們在法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G.福雷雖然一直寫作到20世紀,但他的創作仍屬19世紀范疇。他總共寫了 100餘首歌曲,以聲樂曲的成就贏得世界性聲譽。他的歌曲曲調優美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想像力豐富,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一種法國人特有的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度。他早期作品略受古諾影響,然而他迅速表現出獨特、新穎的手法,例如他早期的傑作《莉迪婭》一曲中,運用三連音的模進來發展抑揚起伏的旋律即是一例。他擅長在伴奏中以和聲的細膩變化和節奏的巧妙變換來烘托抒情的旋律,並善於把音樂旋律和歌詞語調的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水邊》。他更善於把常見的素材構成獨具新意的圖畫,例如具有古色古香的人物風情畫似的歌曲《月光》和情景輝映的水彩畫似的《曼多林》等。福雷的音樂氣質和詩人P.魏爾蘭的精美而略帶傷感的抒情詩十分吻合,他以色彩豐富的音樂語言清晰地表達了原詩的美妙意境。還有他的《夢後》、《奈爾》、《我們的愛情》、《伊斯法昂的玫瑰》和套曲《佳歌》都是傑作。到這一時期,法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手法、體裁、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達到了它的成熟時期。
H.迪帕克於1868~1884年間創作了14首歌曲。他的歌曲感情深沉,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懷舊的《憂郁之歌》,充滿怨訴之情的《嘆息》,含蓄而深情的《憧憬》等,後者在和聲上有些仿效R.瓦格納。《羅瑟蒙德的庄園》是首戲劇性強烈的、別具風格的作品;《菲迪蕾》是首仿中世紀歌謠之作,原為女中音而寫,全曲為3個樂段及1個疊歌,疊歌是全曲的主導動機,每次重復出現暗示著城堡女主人為等待意中人又度過了從日落月出到黎明的一整夜。迪帕克最完美的歌曲是用C.波德萊爾的詩作所譜寫的《邀游》和《舊時的生活》,這兩首歌充滿了東方色彩的幻想和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C.德彪西大都採用同代人的詩作歌詞,他的某些歌曲,就旋律而言不如福雷,就情感表現而言,又不如迪帕克那樣充滿激情,但他善於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他的歌曲中鋼琴伴奏和人聲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早期歌曲有《美麗的傍晚》等名曲。他用魏爾蘭的詩創作了18首歌曲,1882年寫的《曼多林》是他的最佳作品。《曼多林》創作於福雷的同名作品之前,他運用斷音和連音、三連音和二連音、大調和小調、和聲色彩的明暗、音量的強弱等對比手法,完成了這首格調高雅、充滿詩意的小夜曲。聲樂套曲《被遺忘的小詠嘆調》作於1888年,其中有在夏日黃昏懷念情人的《憧憬》;有在窗邊傾聽單調的雨滴淅瀝聲的《心中充滿眼淚》;有描寫一位飢餓的窮漢強顏為歡地騎在游藝場中的轉動木馬上,以忘掉他的孤獨、貧困和煩惱的《木馬》等。他還用P.盧伊斯的著名散文詩作了 3首《比利梯斯之歌》,也是他的成功之作。1910年他創作的《三首弗朗索瓦.維隆的歌謠》不同於其他作品,氣質上更為剛勁,更富戲劇性。德彪西自從1884年用S.馬拉梅的詩創作了《幽靈》後,1913年又用他的詩創作了《馬拉梅的三首詩》。由德彪西自己作詞譜寫的最後1首《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的聖誕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離失所的法國兒童的深切同情。
E.肖松是弗朗克的弟子,他譜寫了近40首歌曲。他的作品常帶有傷感的情調和浪漫曲的影響。其早期作品有《蝴蝶》、《蜜蜂》、《魅力》等。以C.-M.-R.勒孔特.德.李勒的詩譜寫的《南妮》是肖松的最佳作品,該曲的情感表現含蓄而真摯。他的《義大利小夜曲》實際上既不是小夜曲又不是船歌,而是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夜曲》譜上雖然標明□拍,然而鋼琴伴奏部分卻給人以□拍的感覺,因之演唱時必須保持節奏的准確與均勻。《永恆之歌》作於1898年,離去世不到一年,全曲充滿絕望情緒,帶有陰森、騷動不安的氣氛。
M.拉威爾共寫了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為民歌或傳統歌曲配和聲伴奏,改編得很有特色。早期作品如《聖徒》、《克萊芒.莫羅的兩首諷刺短詩》和套曲《山魯佐德》都明顯地帶有德彪西的強烈影響。後者由 3首歌曲組成,第1首《亞細亞》的音樂構成11幅不同的圖畫;第 2首《魔笛》最為有名,它描寫一位東方少女和她情人的迷人的笛聲;最後 1首《冷漠的人》描寫一位東方少女極力以自己的美貌去吸引一位青年,青年在一瞬間曾一度動心,然而又冷漠地離去。另 1部套曲《自然界的故事》包括5首歌曲:《孔雀》、《蟋蟀》、《天鵝》、《翠鳥》、《珠鳥》,旋律富於朗誦性,與法語音調變化相吻合。鋼琴伴奏暗示出不同的動物特性。《五首希臘民歌》是真正的民歌,和聲編配巧妙。拉韋爾於1932年應用3種西班牙舞曲的節奏創作了最後1組套曲《堂吉訶德致杜爾西涅》,由5首歌曲組成,原來是為電影《堂吉訶德》配樂而作,演唱時要求保持庄嚴、雄威以符合人物形象。
A.魯塞爾寫過35首風格獨特的歌曲。早期創作帶有印象主義傾向,他善於運用傳統的復調對位手法,並將精練的和聲與復雜的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的旋律線條常被長長的休止所中斷,用無聲彌補有聲,勝似有聲。他的成功作品有《雨中花園》、《薩拉曼卡的單身漢》、《薩拉班德》、《心在危險中》以及用中國詩的譯詩譜寫的3首歌曲:《致一位年
輕紳士》、《分離的情侶》和《一位賢妻的答復》。
F.普朗克在40年內共創作146首風格多樣的歌曲。由10首歌組成的《如此白晝,如此夜晚》是他最好的套曲。另 1套曲《動物小唱》(又名《奧爾甫斯的隨從》)作於1919年,他採用了G.阿波利奈爾的詩為歌詞,描繪了駱駝、山羊、蚱蜢、海豚、蝦、鯉魚等動物的活潑形象,伴奏既可用鋼琴也可用長笛、單簧管、大管及弦樂器合奏。他又用P.艾呂雅的詩譜寫了《五首詩》、《涼爽和炎熱》和《畫家的工作》,用L.de維爾莫蘭的詩作了兩部套曲《奇想的婚約》和《變化》。普朗克的歌曲節奏平易,旋律常用時值相等的音符組成。他的歌曲中很少有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也只是句與句間的對比,演唱時強調用連貫唱法,很少用敘述性方式。
上述迪帕克、德彪西、普朗克等人的立意新穎,筆觸精美,獨具一格而又多樣化的聲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寶庫。
當代作曲家O.梅西昂和達尼埃爾-勒絮爾等人也寫了些歌曲,如前者的《三首歌曲》、《陸地和天空之歌》,後者的《光亮如白晝》,都是很有特色的法國藝術歌曲。
演唱特點
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①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誇張,喜愛以簡潔而多樣性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練、優雅正是它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徵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略帶憂郁傷感,很少作浪漫主義的狂烈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嚴格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富於熱情,既精細、純凈又不流於嬌弱;樂句劃分和結構層次要清晰。
②法國人愛美,因而也講究音樂的形式美,追求柔美、連貫的聲音,精練的和聲,簡明的曲式結構,柔順的轉調,色彩繽紛的效果,精確的音準、節奏,優美的旋律線條等。
③法國的語言特徵:法語包括4個鼻化音,有15個母音和3個半母音,有些語言學家仍沿用原先16個母音,加上他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連誦,使得法語具有復雜而豐富的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法語語調的起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在演唱前必須反復朗誦歌詞,掌握詞的韻律、語氣、韻味和意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連誦的運用與平時說話或唱民歌時不同,它用得多而考究,這與表演風格、情趣、分句和文化素養都有密切關系。
④法國藝術歌曲基本上與民歌傳統、流行的通俗歌曲沒有聯系,它常帶有一種貴族氣質的高雅和知識階層的文化素養而鮮有鄉土氣息。總之,一切必須適度,任何過度與不足(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誇張,語調不夠親切,表情過於冷漠、平淡或火暴等)都與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緻、優雅的演唱風格相徑庭。
8. 《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師讓學生輪流唱歌時,波尼菲斯唱的:「瑪麗薩,我們來了」這首歌叫什麼名字
歌名叫《元帥 我們在這里》,是法國大革命時候的歌曲。
9. 請問誰知道不同時期的外國音樂代表作品謝謝
巴洛克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勃蘭登堡協奏曲
亨德爾:皇家煙火音樂、D大調第五號大協奏曲、G小調第六號大協奏曲、C大調大協奏曲「亞歷山大的盛宴」、水上音樂
古典
海頓:好多交響曲、奏鳴曲(我也不記得多少部了)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樂章最有名)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20、21的第二樂章優美……唯美)、第40、41交響樂、弦樂小夜曲(共四個樂章,都很熟悉的)、D小調幻想曲、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很好聽)
古典-浪漫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當然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魯采」、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舒伯特:A大調五重奏「鱒魚」(第三樂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浪漫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四把豎琴絕無僅有)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有熟悉的婚禮進行曲)、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都很有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又稱「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第四樂章旋律模仿歡樂頌)、二、三、四交響曲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第一敘事曲、4首即興曲、多首詼諧曲、多首圓舞曲、多首大圓舞曲(有名波蘭舞曲、波羅乃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多首練習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柔美至極,唯美)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夢幻曲」最經典,還有「竹馬游戲」、「在火爐邊」等)、狂歡節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較有名)、鍾、愛之夢、獻辭、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很特別,加入詼諧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旅行年代(歐貝曼山谷、埃斯特哈奇庄園的噴泉)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天鵝湖(推薦:圓舞曲、四小天鵝)、胡桃夾子(推薦:花之圓舞曲、糖梅仙子之舞)、睡美人(推薦:玫瑰柔板)、第六交響曲「悲愴」(每個樂章都令人難忘)、鋼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經典)、如歌的行板、弦樂小夜曲
民族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很著名、其他三個樂章也很熟悉)、斯拉夫舞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很有名)、被出賣的新娘
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組曲(較著名的有晨曲、阿尼特拉舞曲、在山神廟、索爾維格之歌)
西貝柳斯:芬蘭頌、悲傷圓舞曲、小提琴協奏曲
印象
德彪西:夜曲、大海、牧神午後(根據象徵派作家馬拉美同名作改編)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波萊羅 、茨岡
拉赫馬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變奏18較著名)、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很美)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小提琴主題伴隨四個樂章)、西班牙隨想曲
聖桑:動物狂歡節(其中「天鵝」最著名)
小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蝙蝠序曲、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故事圓舞曲、埃及進行曲、皇帝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南方的玫瑰圓舞曲、前進波爾卡、安銳波爾卡、撥弦波爾卡(與約瑟夫·施特勞斯共同創作)、吉卜塞男爵、晨報圓舞曲、維也納糖果圓舞曲、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天佑皇帝約瑟夫一世萬歲進行曲(有德國國歌片段)、游覽列車波爾卡、享受生活圓舞曲、爆炸波爾卡、你和你圓舞曲、檸檬樹花開何處圓舞曲、音樂美酒和女人圓舞曲、藝術家生涯圓舞曲、閑聊波爾卡、奧菲歐四對舞
約瑟夫·施特勞斯:奧地利村燕圓舞曲、水彩畫圓舞曲、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小磨房波爾卡
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國人加洛普
瓦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前奏曲)、羅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
馬勒:第一進行曲、旅行者之歌(聲樂套曲,古斯塔夫·馬勒作詞)
R斯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作品30(開頭被選為一電影配樂)、唐璜 作品20 、梯爾·艾倫斯皮格爾的惡作劇 作品28
法雅:愛情魔術師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降E大調「浪漫」)
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芭蕾舞劇選曲)
埃爾加:小提琴小品愛的致意(又稱愛的禮贊)、威儀堂堂進行曲、新穎主題變奏曲「謎語」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樂章很著名的!熟悉的旋律在三分十五秒出現)
10.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電影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2)
導演:湯姆·霍珀
編劇:威廉姆·尼克爾森/赫伯特·克萊茨莫/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
類型:劇情/愛情/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3-02-28(中國大陸)/2012-12-24(美國)
片長:157分鍾
又名:孤星淚(港) / 音樂劇《悲慘世界》電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