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1956年法國電影歷史背景

1956年法國電影歷史背景

發布時間:2022-10-16 06:29:52

1.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背景

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右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年輕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為「實際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有這種時代的印痕。
「新浪潮」也有著思想根源,這就是唯意志論、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為代表的哲學和文藝理論思潮。

2. 電影《法蘭西歲月》背景資料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的中國,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十六歲的年輕學子鄧希賢苦於報國無門,救民無路,遂懷一腔救國濟世的熱忱,歷盡艱辛越過大洋,踏上赴法勤工儉學之旅。出國前,他答應前來送行的父親和母親,三年後學成本事一定回歸故鄉。孰料,他和同是從故鄉來的夥伴鄧紹聖、紀德銘剛進法國中學不久,便被推進生存的絕境。交不起學費,求工也無望,舉目無親。紀德銘幾欲自殺。鄧希賢以自己的毅力和執著,維系住他和夥伴們的生存希望。就在進退維谷之際,鄧希賢意外地結識了巴黎一小區清掃工米歇爾。米歇爾把自己的一半工作分給他。希賢去米歇爾家探望,發現米歇爾的生活竟十分拮據。米歇爾在大戰中失去雙腿的兒子精神失常。女兒失業在家。希賢把自己的工錢悄然留給他們,黯然而去。赴法中國留學生大都像他一樣,苦苦地掙扎在生存線上。前途茫茫心路茫茫。命運考驗著年輕的鄧希賢。

當此之時,廣大留法中國學生思想又混亂又活躍。有的信奉無政府主義,有的尊崇國家主義,有的追求馬克思主義。風雲際會,歷史人物趁時崛起。中華先進青年張申府、趙世炎、周恩來引領時代的潮頭,在巴黎創建共產主義小組。他們在留法學生中,播撒革命火種,也向遠方的祖國傳送革命真理。

鄧希賢最早結識的革命青年是聶榮臻,接著又在巴黎結識了開小書店的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是陳獨秀的兒子。並同他們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隨後又在工廠打工時結識了趙世炎和王若飛,通過他們,他知道了還有一類盜火者的中國青年在法蘭西求索著戰斗著,正在做著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大事情。他被這些先進青年的人格魅力和理想精神所吸引。不久,周恩來和趙世炎等人發起組織反對北洋政府向法國政府借外債打內戰的「拒款斗爭」。在這場斗爭中,鄧希賢結識了周恩來,並從此建立了動人的友情。周恩來等人的出現,改變了鄧希賢的人生命運。自此他完成了求學求生存的人生階段,開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隨共產主義理想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羅尼森林公園,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三國的十八名中國勤工儉學生,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員牆前,鄧希賢和蔡暢一起加入中國少共。壯志滿懷,從此,為共產主義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人生目標,伴隨著他風風雨雨壯麗而偉大的一生。
第二年春天,鄧希賢和李富春一起被調入《少年》編輯部,直接在周恩來領導下編輯出版少共中央雜志。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傳播共產主義思想,點評國際時事,關注祖國命運。鄧希賢不斷排除辦刊工作的困難,展示出他的智慧和才情,他也獲得了油印博士的雅號。

1924年7月,周恩來回國,旅歐中國共青團的革命重擔落在剛剛當選為「旅歐共青團」執委的鄧希賢肩上。自次他成為中共黨員。「五卅」慘案爆發後,鄧希賢一面在《赤光》上發表文章聲援,一面參與組織旅歐華人捲起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機智果敢地與賣國的北洋政府及其駐法公使進行斗爭。鄧希賢越來越引起法國警察當局的注意和警覺,同時,他也越來越走向成熟,影響越來越大。鄧希賢、鄧紹聖和紀德銘三個故鄉來的知交和同學,一度曾有不同的信仰選擇和人生選擇,然而,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成為擁有共同信仰的親密戰友。

1926年1月初,當法國警察企圖到鄧希賢等人住處宣布鄧希賢、鄧紹聖等人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時,鄧希賢等人已經來到了巴黎火車站。前往莫斯科的列車穿過歐洲廣袤的原野,也穿越了鄧希賢5年留學歷程。歲月如梭,1973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法國。友好的法國朋友鋪上紅地毯隆重地迎接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新中國第二代領袖的鄧小平說:「我們感謝法國,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當時苦難的現實,鍛造出最早和最堅定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

3. 簡述法國電影發展史 大概簡述一下就行了

先驅者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

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4. 有什麼關於路易十六或法國大革命題材的電影

《國王與小鳥》(法國經典電影,電影把安徒生的著名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和法國大革命的故事完美結合起來,描述了牧羊女和掃煙囪的小夥子在一隻鳥的幫助下,摧毀國王的城堡,贏得自由和愛情的故事),《雙城記》(有1935年美國版,1958年版英國版,1980年美國版及1989年英法合作版,原作為英國小說家狄更斯著名同名小說),《亂世冤家》(法國電影,以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中央電視台曾經多次播放),《女貴族與公爵》(法國電影,本片取材自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根據格蕾絲·艾略特的回憶錄改編。描述蘇格蘭貴婦格蕾絲·艾略特與舊情人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堂兄奧爾良公爵菲利浦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故事),《丹東》(法國電影,又譯《丹頓》,《革命之後》。波蘭導演瓦依達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兩個英雄人物搬上銀幕,他們是丹東與羅伯斯庇爾。這是一部用新的視角探索和評價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片,揭示了革命陣營內部的國民工會與救國委員會、公安委員會之間的矛盾與斗爭),《朱安黨人》(法國電影,原作為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著名同名長篇小說。

5. 法國電影《勇士的奇遇》專哪年在中國上映的

6. 法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7. 電影《羅馬假日》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這部電影的企劃最早由弗蘭克·卡普拉在1949年提出,他希望由加里·格蘭特和伊麗莎白·泰勒主演。影片的編劇達爾頓·特朗勃當時被列入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的黑名單,製作受到重重阻撓。

威廉·惠勒剛拍完嚴肅的《女繼承人》和《偵探故事》,想要嘗試浪漫喜劇,於是接過本片。派拉蒙公司最初決定在好萊塢攝影棚中拍攝,但威廉·惠勒執意要到羅馬實地取景,製片方妥協了。

劇組遭遇羅馬多年未遇的酷暑,演員臉上的油彩都會熱到融化,還要在鏡頭前裝作涼爽舒適的樣子。和喬告別時,年輕的赫本怎麼也掉不下眼淚,最終導演生氣抱怨浪費膠片,她才立馬哭了出來。


(7)1956年法國電影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Princess Ann

演員奧黛麗·赫本

美妙年華的公主,短暫逃出皇室的藩籬,在街頭喧鬧的陽光下放肆真性情,貪婪地享受作為平民的自由。巧遇了一位美國記者喬伊,上演了一段羅馬假日,在這短短的一天周遊里,兩個人逐漸墜入愛河,快樂的時光過去,兩人還是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軌跡。

2、Joe Bradley

演員格里高利·派克

美聯社駐羅馬的記者,工作並不順利,經濟上也困難。但刻板的上司只關心惹眼新聞和報紙銷量。本來遭遇落入民間的公主是他的絕好機會,但他最終沒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將之前偷拍的照片巧妙贈予公主留念。

8. 法國電影發展史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9.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誕生背景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左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作「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10. 法國電影 黑金 的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黑金》講述的是三十年代早期兩大阿拉伯酋長之間的斗爭,圍繞從小愛好和平的奧達掙扎在親生父親和養父之間,最終選擇為了百姓的利益而與養父展開背水一戰。

劇情:

奧達(塔哈·拉希姆飾)和哥哥從小被寄養在納薩比門下,納薩比(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在一次意外的發現了石油開掘後成為富甲一方的首領,逐漸與境外勢力勾結,為了「黑金」置百姓於水深火熱而不顧,並為了擴大權勢將奧達與公主安拉(芙蕾達·平托飾)聯姻。

奧達的父親帶領阿拉伯平民,決心向納薩比宣戰,並鼓動自己的親生兒子奧達的加入,但此刻納薩比已佔有高端軍事武器,雙方實力懸殊巨大。

生性不好戰的奧達掙扎在兩個「父親」、兩個族群之間,不得不做出殘酷的選擇,為了百姓的生存與和平,與「不可戰勝」的養父展開背水一戰。

大家最為瞧不起的書獃子奧達王子卻領導著人民一步步走向成功,聯合一個又一個酋長,最終打敗了納薩比。

閱讀全文

與1956年法國電影歷史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