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心理師》產後抑鬱又被CUE,關於抑鬱症你了解多少
有研究顯示,多數憂鬱症患者並沒有尋求醫療協助,有些人可能會合理化自己的症狀,或是不願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抑鬱情緒。
其實不管是病人還是正常人,我們都要對抑鬱症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這樣才能預防自己患上抑鬱症,也會幫助那些正在被抑鬱症折磨的患者。今天就來了解下抑鬱症和正常人有什麼不同。
補充:
抑鬱症分為輕度和重度兩種。輕度是指持續兩年的負面情緒,雖然在日常生活上沒有大的改變,但是情緒會一直很低落,有時會不自信,對生活不抱有希望。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患上的是輕度抑鬱,及時治療是可以痊癒的。
重度抑鬱症的最大表現是長時間無法感到快樂,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做事猶豫不決,甚至想過輕生。很不幸的是,假如已經患上了重度抑鬱,這個病或許將會伴隨病人的一生。但是現在的醫療技術一直在前進,如今我們也有很多適合治療抑鬱症的葯物和方法,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相信一定會戰勝抑鬱症,迎來快樂的人生。
㈡ 昨天看到一個電影
美國電影《約書亞》(2007)
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讓你覺得害怕?這絕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尤其是在這個孩子為家裡的其他成員帶來了生命的危險時。在紐約上東區一座豪華的公寓里,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布拉德和艾比·凱安,他們正沉浸在第二個孩子出生的喜悅之中,並為她起了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美麗名字--莉莉。
可以預見到,莉莉將會在一個充滿愛的舒適環境中慢慢成長,除了堆滿房間、價值不菲的玩具,她還有溺愛自己的叔叔、慈祥的祖母……一切都是如此地完美,只除了一點,莉莉9歲的哥哥、家裡的長子約書亞也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而這個約書亞,似乎不是一個普通的男孩。
通常情況下,像約書亞這樣的孩子,完全可以用「神童」二字來形容,他不僅有著異於常人的高智商,那令人無所適從的早熟也成了所有不安的源泉。天使般的優雅與從容的冷漠都在預示著約書亞將來的成就肯定非同小可,因為這些都不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擁有的。布拉德和艾比早就習慣了約書亞與家人那形同陌路的相處模式,也就由著他高興,卻忽視了莉莉的出生給約書亞所帶來的情緒波動。
這個家裡的所有人似乎都在圍著莉莉打轉,沒人注意到約書亞流露出越來越明顯的不滿,只是放任他坐在角落裡安靜地彈奏著鋼琴。當始於約書亞的黯淡與晦澀席捲了凱安一家所居住的房子時,被精美無瑕的生活所虛掩著的毒瘤開始露頭……先是莉莉沒日沒夜地哭鬧,搞得全家在夜晚都無法安睡,艾比的產後抑鬱症也沒頭沒腦地突然加重,情況越來越糟糕。至於布拉德,失眠讓他肩頭的壓力驟增,即將抵達崩潰的邊緣。
漸漸地,布拉德和艾比發現,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要摧毀掉他們的家……那麼,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一系列的折磨,讓他們遭受痛苦?所有可怕事件的發生,是純屬偶然,還是有人在背後進行了邪惡的預謀?難道是約書亞?全家惟一一個沒有受到影響的人?他真的會像那個出現在《聖經》中、和自己同名的人,只會帶來毀滅的力量嗎?
一句話評論:
一個發生在房子里的完美恐怖故事,很有那麼點希區柯克的味道。
——《好萊塢報道》
由於過早地解釋了所有神秘事件的根源,也就直接導致影片提前結束了。
——《電影回顧》
很好地結合了恐怖、驚慌與懸疑,對角色也進行了深入地挖掘,沒有一點點聒噪的感覺。
——《票房雜志》
一個新生兒對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的影響往往是非常驚人的,而這部影片也成功地幫助導演喬治·拉提夫從紀錄片領域過度到電影長片中。
——《電影沙龍》
幕後製作:
【兒童兇猛】
《約書亞》成名於2007年的聖丹斯電影節,雖然只是小有收獲地得到了最佳攝影獎,但故事中所體現出的智慧和令人震驚的懸疑感,卻著實讓正在衰退的獨立電影業小小地震憾了一下。影片講述了一對居住在紐約高檔社區的完美夫妻,他們擁有一座漂亮的公寓,養育了兩個招人喜歡的孩子: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神童,另一個則是剛剛出生的嬰兒……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著故事的深入,這個典型的幸福家庭最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個家中的9歲兒子隱藏在內心中的黑暗--悲慘的現實,遠勝於超現實主義。影片熟練地將強迫性的恐懼結合進黑色喜劇中,給觀眾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們的信仰中,似乎只有孩子才具備真正的純凈和善良,然而,當這最後的一個信念也轟然倒塌之後,就構成了《約書亞》所遵循的故事主題。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故事出自一位長年將自己浸泡在心理恐懼題材的導演之手,你一定不會感到吃驚。《約書亞》是喬治·拉提夫(George Ratliff)的導演處女作,這位曾憑借紀錄片《地獄房子》(Hell House)而備受贊譽的電影人,一直都本著從日常、自然的觀念中尋找恐懼源和人性弱點的基本原則,於是「養育孩子」就成了他在《約書亞》中所創造的故事大環境,而劇本,則是拉提夫與合作夥伴大衛·吉爾伯特(David Gilbert)共同創作的:「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小孩,就是比成人還聰明的孩子。」
大衛·吉爾伯特為了讓約書亞這個角色豐滿且可信,仔細研究了幾個在經典的驚悚片中出現過的復雜、邪惡的兒童形象,其中包括《壞種》、《驅魔人》、《天魔》和《閃靈》……那麼吉爾伯特究竟為約書亞注入了哪方面的特質呢?喬治·拉提夫表示,就連他自己也被這個角色嚇到了:「我剛剛有了自己的小孩,所以最初的時候並不確定到底應不應該拍攝一部描述孩子的可怕的影片。」但是,當拉提夫和吉爾伯德越來越深入地發展這個故事時,也發現了它那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最終,他們共同將其帶到了一個預想不到的領域,拉提夫說:「影片會給你一種遞進式的感覺,你的情緒會隨著故事變得越來越灰暗。我們都希望觀眾對這里描述的家庭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計算出每一個角色隱藏起來的心理問題。」
通過凱安家的家庭成員的心理演變過程所連接出來的故事,最終形成了一個結構嚴謹、情節設置緊張的完美劇本,並且很快就吸引了ATO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喬納森·道夫曼(Johnathan Dorfman)和泰普爾·芬奈爾(Temple Fennell)的注意,道夫曼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字字勾人的好劇本,不看到最後一頁,你都不捨得放手。」 道夫曼不但是南非紀錄片《阿曼德拉:四黨聯合之解放》的製片人,同時還是ATO電影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繼續說:「我們都把孩子想像得純潔無比、生性善良,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看似正常,實則擁有一個邪惡的靈魂……相信這將會是所有人最害怕的夢魘之一。」
而喬納森·道夫曼選擇這個劇本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代表著一個對現代電影工業的類型片劃分的公然挑釁,從頭到尾都在使用緊張的現實主義以及少見的恐怖元素來挑戰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夫曼認為:「影片游離於家庭劇和心理恐怖故事之上,裡麵包含著許多能夠讓我們產生聯想的元素。當一個新生兒降臨到一個已經有小孩的家庭中時,總會引發嫉妒的情緒。從某些方面看來,約書亞的反應似乎是很正常的,但這只是表相,因為正是由於他的嫉妒,才會讓這個家庭開始土崩瓦解。」
從喬納森·道夫曼第一次看到劇本,到影片正式開始拍攝,前後只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這在電影工業完全可以用「光速」來形容了:「在看過《地獄房子》之後,我非常確定喬治·拉提夫擁有執導一部電影長片的能力……而且我和泰普爾·芬奈爾都迫不及待地想製作這部影片。」
那麼,《約書亞》到底是一部驚悚片、恐怖片,還是心理懸疑片?喬納森·道夫曼則認為這里全都包括了……影片的主題可能會讓觀眾產生一種不安的恐懼,因為家長和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這是一部能夠真正嚇到你的影片,同時也會引發你的思考。
【成為約書亞】
影片中包含的所有懸疑成分,都是圍繞著一個超級聰明的9歲小男孩展開的,所以尋找能夠擔綱此重任的小演員,就成了整個劇組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不僅能表演,還要會彈鋼琴的人,而且這個小演員必須有能力讓觀眾產生疑問:約書亞到底是一個被困在恐怖事件中的無辜小孩,還是一個邪惡的化身?
在全國范圍的試鏡招募之初,導演喬治·拉提夫就聯系了一位正在製作一檔兒童節目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幫忙找幾個有表演天分的孩子過來試鏡,拉提夫還記得那位朋友斬釘截鐵地對他說:「不用麻煩了,你要找的那個人,肯定就是雅各布·科岡(Jacob Kogan)。」
喬治·拉提夫前前後後看了不下70名兒童演員,但還是朋友推薦的雅各布·科岡最合他的心意:科岡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雖然乍一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可是他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子冷漠感,那種沉著與智慧也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具備的,製片人泰普爾·芬奈爾描述第一次見到科岡時的情景:「我們面試了很多小演員,他們中的一些確實不錯,但都沒有科岡身上的那種渾然天成的冷靜,他就站在那裡看著攝像機,眼眸散發出了冰一樣的霧氣……我突然沒來由地打了個寒顫。」喬納森·道夫曼補充道:「當我們看到科岡時,立即意識到合適的人選已經出現了……他的這種特質是天生的,所以只要本色演出即可。」
而雅各布·科岡也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是與約書亞一樣的天才神童:高智商,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賦,喬納森·道夫曼回憶道:「在確定了演員人選後,我們立即為科岡安排了鋼琴課程,因為他在影片中要親自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最初的時候,鋼琴老師覺得科岡的手不夠大,可能沒辦法彈奏鳴曲……然而只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他就克服了這個難關。現在,雖然鋼琴課程已經全部結束了,但鋼琴老師卻希望科岡能繼續練下去,並稱贊他在鋼琴方面有著很好的天分。」
對於雅各布·科岡來說,這個不同尋常的角色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好在從一開始他就走對了方向,而且似乎特別能理解約書亞為何會有如此神秘、危險、怪誕的憂郁:「他天生冷漠,情緒波動很小,但這並不代表他已經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我認為,最終導致約書亞走向邪惡的惟一原因,就是妹妹莉莉的出生。其實他並不是特別生莉莉的氣,只是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關愛和溫柔,都被莉莉搶走了,所以才會被嫉妒所吞噬。當然,他父母對他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沒發現這一點,反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只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
花絮:
·約書亞的妹妹莉莉由雅各布·科岡現實生活中剛剛出生的妹妹飾演。
㈢ 產後抑鬱的她:生完孩子,我變成了無處可逃的失敗者
多少個深夜,耳邊是孩子酣暢的呼吸聲,在家人都安然入眠的一片寂靜中,當媽的那份痛苦,隨著她內心的掙扎而不斷被放大。
當孩子降臨的時候,她以為這是上天賜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決心為那一份懵懂純真的笑容,奉上一切的
和愛,卻未曾想過在此之前,她將面臨的是一道又一道難以跨越的坎。
一個新的生命誕生,通常意味著一位女性開始了以母親的角色,圍繞著孩子轉的生活。在傳統家庭結構的演變下,這似乎已然變成了一道約定俗成的 社會 程序,哪怕其中可能包括了「媽媽」們的無助、崩潰與妥協。
人們常用「超人媽媽」形容一位母親的偉大,但或許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知道,與被贊揚偉大或無私相比,她們更希望人們能夠拋開這份「理所當然」,看看生活在瑣碎與現實中的「媽媽」,究竟面臨著如何看似平常、卻又不為人知的困境,真正理解產後抑鬱的痛苦。
一·沒有人告訴我產後那麼疼
「一切都是突如其來的,甚至連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有哪裡不對勁,直到完全走出那段時間,我才發現,原來像我這么積極的一個人,也會有抑鬱和壓抑的時候。」
現居安徽的丁一一,是一個開朗外向的女性,處理事情起來果斷干練,平日里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家庭也和睦溫馨。在她以前的認知里,生完小孩後在家休產假,丈夫、孩子都在身邊,生活一定是悠閑快樂的。
「我本來覺得,我、我老公和公公婆婆,難道四個人搞不定一個小孩嗎?但我太自信了,才過了一個月我就受不了了,沒有人告訴我產後會有這么多痛苦的事情。」
山咲里沙子為「小惡魔」女兒頭痛不已。圖源日劇《坡道上的家》
丁一一回憶起當時身體承受的痛苦和無助,其中對她來說最為致命的是餵奶奶結。
「當時可能是奶結不疏通,奶堵著出不來,我的心情也跟著變差,後來就誘發了奶結乳腺炎,總之最後變成了一個惡循環。」「奶結的時候很痛,非常痛。有時候會發燒到很嚴重,感覺身體的部位就像石頭一樣,你不能碰,連呼吸都很疼的那種。」丁一一回憶起來,忍不住重復說「痛」,沒有做過母親的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這樣,丁一一也不得不忍著劇痛給孩子餵奶,有時一喂就是整整一晚上,又困又餓,為了孩子,還得強撐起精神來。
除了給孩子餵奶,就連休息,都變成了一種折磨。她經常在夜裡痛到難以入眠,無論怎樣翻騰都無法緩解,甚至好像每呼吸一下,疼痛就會加劇。
多少個深夜,耳邊是孩子酣暢的呼吸聲,而在周圍人都安然入眠的一片寂靜中,這種痛苦隨著她內心的掙扎被不斷放大。
丁一一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身體的疼痛一陣一陣地涌來,但她覺得自己很清醒:如果要結束這份痛苦,她都想好了,一定選擇跳樓,因為那樣最痛快。
家庭主婦金智英陷入產後抑鬱。圖源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沒有人會真的理解你,即便是睡在你身邊的人。」丁一一覺得能夠走出那段抑鬱,更多的是靠自己對生活節奏的調整。
「有次半夜,我疼得實在忍不住,就把老公叫醒,說我疼死了、要死了,但他體會不了我的痛,只是覺得我莫名其妙,他說半夜沒有人會去醫院,然後就睡下了。」
第二天天剛亮,她一個人坐公交車去醫院,「到了之後醫生也沒有辦法,只給我開了一些消炎葯」。
丁一一的心裡生出一種深深的無助感,她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到她,也沒有人真正地安慰到她。
二·當不好一個母親的愧疚
當一個新媽媽,究竟意味著什麼?在真正生下孩子的那一刻前,何悅好像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她是獨生子女,和丈夫一樣,都是從小到大備受父母寵愛、學業上一帆風順的孩子。剛戀愛結婚那幾年,她和丈夫養了一條狗,搬到德國住,在歐洲到處 旅遊 。
他們周圍的夫妻也都陸續有了孩子,看上去天真可愛,於是他們也想著要一個小孩,為兩人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
第一次看到寶寶的「照片」時,何悅為即將做媽媽感到期盼。受訪者供圖
不過,在快樂來臨之前,成為「媽媽」的何悅,感受到的更多是痛苦。
「我沒想到我們的孩子會那麼難帶。她特別瘦,吃奶吃不上來,怎麼養都不增胖;她不喜歡睡覺、天天哭,我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耳邊全是她的哭鬧聲。」
寶寶不睡覺,何悅也變得整日整夜無法入睡,日常便是機械地輕撫孩子的胸脯,定定地望著牆上的壁畫。她不喜歡這樣的日子,卻又日復一日。
當發現手機瀏覽器的搜索頁面,從吃喝玩樂攻略變成了 育兒 經驗時,何悅猛然醒悟:自己變成一個媽媽了,以前那種快樂自在的生活不再有了。她感覺未來不遠,卻看不到頭。
何悅懷孕時的寫真照。受訪者供圖
「媽媽」,這是何悅全新的、也是眼下唯一一個身份。但她似乎並不能很好地勝任這個角色,孩子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她感到無力、無解。
「當時我唯一能給孩子提供的,就是抱她喝奶、哄她睡覺,可她在我懷里天天嗆,睡也睡不好......我覺得這都是我的錯,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當不好一個母親的內疚,讓何悅的情緒接近奔潰邊緣,那段時間她天天哭,做夢也在哭,父母和老公雖然看著很難受,但除了幫忙照顧孩子,對她的抑鬱情緒也束手無策。
何悅和她的寶寶。受訪者供圖
情緒壓垮了何悅,她逐漸感受到耳鳴,剛開始只是「嗡嗡」聲,直到變成電鑽聲,敲擊得她頭腦發昏,孩子的哭鬧聲也隨之而來,抓撓著她的耳膜。
再後來,她會控制不住地抓自己的頭發,一抓便是一小撮。那段時間里,曾經愛美的她經常出現斑禿,甚至咬傷手指、抓傷皮膚的自殘行為。
新手媽媽的這個身份,就像一塊巨石壓在她的身上,駕馭不好,更擺脫不了。
何悅時不時一個人思考,覺得自己作為媽媽一事無成,作為孩子、妻子,也不停地跟家裡人吵架、添麻煩,好像整個人從頭到尾都被否定掉了。
成為媽媽後,她厭惡、恐懼著這樣的自己
三、把母親逼向絕境的是「一般」
今年年初,羅佳禾拿到了醫院的確診結果:中度到重度抑鬱,輕度焦慮。她這才知道,原來自己這段時間的麻木、疲倦、記憶力下降,是因為生病了。
「在帶孩子的某一天,突然感覺生活里的背景音消失了,我的世界變得異常安靜,喜怒哀樂不見了,自己開始和這個世界無關。後來,記憶力也衰退嚴重,經常記不起當天發生的事情。」
羅佳禾的抑鬱測試結果。受訪者供圖
羅佳禾漠然地看向廳中的小床:孩子的手向上抓撓著,小嘴開合,露出兩顆小乳牙。沒有哭鬧聲,沒有斥責聲,心想著這一刻,不再理會那動作不斷的小怪獸也是被允許的吧……如果孩子沒了,可能一切就會好起來。
「最不想聽到的話,就是你自己想開點。」她有試圖尋求過幫助,但每當和周圍人分享內心想法時,收到的都只有敷衍的回復,以及一句「想開點」。
焦慮持續蔓延,她開始和家人不停地吵架。他們覺得產後抑鬱不是嚴重的疾病,還不停地勸她:「你沒病」、「你只是太矯情、太不堅強了」......甚至連她的媽媽,也以為讓她多運動、讓別人多哄她就好了。
身邊的朋友得知後,一直不相信,總是勸她樂觀點。她緘默不語,獨自流淚,沒有人能理解她,她只能試著一個人扛過去。
羅佳禾治療產後抑鬱的葯。受訪者供圖
羅佳禾發現身邊人對疾病的認識都很淺薄,即使自己當初也有這樣的誤解。她聽說中度以上程度的產後抑鬱是無法自愈的,只能通過專業的心理和葯物治療來緩解。慢慢地,她開始吃葯、看心理醫生。
羅佳禾的醫院診斷書。受訪者供圖
隨著病情的加重,她的症狀開始惡化,包括慾望消失和認知障礙。那段時間里,羅佳禾感覺世界與她之間好像隔了一堵牆,開始變得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只覺得自己每天腦袋空空,與人聊天也不知所言。
生活中,明明只有照顧孩子一件事,她卻變得異常疲倦,疲倦到連起床都變成了一件格外困難的事情。而與她「被囚困的身體」一起漸漸僵硬的,還有逐漸疲乏的心。
腦海里,輕生的念頭不斷蹦出,羅佳禾開始出現幻聽,耳畔總會響起「死亡才是解脫」的呼喚。可又有一個孱弱的聲音告訴她,「為了孩子,你不能死」。
她的病症逐漸變成重度,在醫生的幫助下,丈夫和家人開始明白,她之前的傾訴不是瞎說,也比原來更能認真對待這個病了。羅佳禾表示,她正在努力向身邊的朋友普及產後抑鬱的真相,「我希望大家都能更加了解,這不僅是情緒不好的事」。
候補陪審員里沙子正在和被告對話。圖源日劇《坡道上的家》
日劇《坡道上的家》中有段台詞,「把母親逼向絕境的,是『一般』這個概念。被禁錮在別人的常識里,太辛苦了」。
產後抑鬱並非偶然事件,哪怕是「經歷過來的」的媽媽,所體會過的痛苦,或許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從女孩蛻變為母親的成長代價,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成為一段理所當然的故事。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能度過那段對她而言的痛苦時期。當產後抑鬱找上了她們,又有誰能真正幫到她們呢?
當一位女性,拋開母親的身份,而是作為「自己」發出求救時,她們想要聽到的回聲,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過來的」,更期待的是溝通、理解與共同面對。
㈣ 心理學電影影評《約書亞》
首先我要說,約書亞是個非常聰明、善良、敏感、思維活躍的好孩子!我一點都不覺他很恐怖,這些事情的發生其實也是「必然」的。我能體會約書亞的失落,他多次問父母他們愛他嗎?他多次提到埃及木乃伊,可以永生,還提到混沌之神。多次征詢「我怎麼樣」這個話題。約書亞太需要親人們的關注了,約書亞也是一孩子,同樣需要愛和被愛,衣食無憂能夠替代愛嗎?約書亞說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不一樣,是的,父母的愛不能被相互替代,那是不同的。
即使約書亞殺死了學校的動物、殺死了狗、造成了奶奶的意外、把妹妹弄哭和想要傷害她……但約書亞這么做只是想被關注,只是想有人關愛他,這是一個小孩子甚至是每個人的正常需求。當約書亞看到錄像里,媽媽抱著自己痛哭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再對比抱著妹妹時全家的反應,他發現是那麼不同!是自己不好嗎?
妹妹奪走了本屬於他的關注度和愛,原本平靜的家因此而聚焦在另一個事物上,約書亞飽受著精神的折磨和心靈的拷問,質疑自己質疑周圍的人。
再看看約書亞的母親,本身有產後抑鬱症,喜怒無常,孩子看到了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約書亞的爸爸承擔了很多,一邊要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應對著周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做這樣的男人其實很累,約書亞的爸爸很不錯了!
片尾約書亞唱的歌,給我帶來了很多思索,其實那也是約書亞所想的,一個9歲孩子的思想竟然這樣深刻!他喜歡和舅舅在一起,只有舅舅關注他、理解他,但很可惜不能朝夕相對。
「你知道他們從來不必愛我,不不不,如今將無人愛他們,但不知如何他們總是想要拯救我,為什麼啊為什麼,基於同情的緣故他們應該救他們自己,可你總是說我一個音符也不曾彈錯,無人像你這般了解我,你總是說平安無事,我真的只曾想與你在一起」——片尾約書亞所唱。
㈤ 詭嬰吉咪結局是什麼
雖然中間找來個醫生說了一堆產後抑鬱在暗示幻覺這種東西,但是到最後,影片依然沒有反轉,吉咪被燒掉了,男女主搬走了,事件也就平息了。
其實按照我的理解,吉咪跟房子是相輔相成的,吉咪邪,房子也邪,而這兩者加起來的邪氣也許只對本身就有弱點的人會有影響,如第一任房主是被拋棄了心智崩潰,第二任房主本身有心臟病,而男女主則是被夭折了一個孩子的悲傷籠罩著,不請自來的吉咪只會對本身就有弱點的人進行攻擊,我覺得自己這個猜測真是太棒了。
這部片子里有頗多讓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存在的情節,如臉很腫很醜的徐子珊,喂導演換個人好嗎!!!我受不了她在那兒施放媚功的樣子啊!!!一開始撞了車的女明星倒是長得不錯,但奇怪的是這部片子出現的女人好像都很覬覦男主,難道真是作為粉絲的我太敏感了嗎?
這部戲的幾個主演們呢,林峰自然不用說,全片演得最好的就他了好嗎= =盛君作為一個新人,應該說表現還是可以的,但始終有種游離感,徐子珊一直眯眼嘟唇的樣子真是夠了,吳千語演技比以前要自然了一些,雖然也還沒到能討論演技的水平,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她長了張少俠臉?感覺特別適合去演女扮男裝的少俠,又或者是英姿颯爽的俠女,喂千語妹子你真的不考慮轉作打女路線嗎?
最後只想說,真實情侶的CP感果然是破天的……
㈥ 《女心理師》劇中,產後抑鬱的那段劇情是有多麼感人
從古至今,有很多詩人歌頌母愛的偉大。母親總是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恰到好處的給我們帶來溫暖,她就像蠟燭光,照亮我們燃燒自己。我們贊美母親偉大和無私的時候,卻忘記了我們的母親也是一個普通人,她並沒有超能力。
產後抑鬱症這個心理疾病在當今社會是越來越普遍了,或許,剛進入產房的媽媽只是期待新生命的誕生,而她們沒有意識到,從產房出來後的她們要面臨一些更痛苦的心理斗爭,要面臨很長時間的低落情緒。每一個母親真的很偉大,不僅僅是因為懷胎十月生下一個孩子,還有很多很多,希望我們每一個媽媽在愛孩子之前先好好愛自己。
㈦ 有誰知道電影約書亞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啊
首先,這不是一部亂倫電影,也不是什麼惡魔之子的恐怖片,也不是關於嫉妒 怨恨,不是討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跟社會、家庭毫無關系。
約書亞是重建秩序的神。
片中的約書亞從一開始就是在重建秩序,他在為這個家庭重建秩序。尤其在他的妹妹出生之後,他為她的妹妹重建整個家庭。他認為他的爸媽、奶奶都不是夠資格的。這從影片中很多地方得到印證。
所以他所做的一切,為的是創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
他在錄像帶中看見了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的神經質的媽媽。他不想他的妹妹也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之後他對爸爸說,他比媽媽強多了。
他為什麼殺學校里的倉鼠,他認為小孩不應該從小就喜歡囚禁動物。所以他按照他的方法重建了秩序,殺了那些老鼠。
他為什麼殺死老狗巴斯特,影片開頭提到應該把狗關起來,但是一直都沒做。在有應該的屋子裡,養大型狗很危險。但是爸媽卻沒有做什麼,約書亞為了她妹妹,重建了秩序。
他為什麼要殺奶奶,他試圖把嬰兒車推下去,是證明奶奶沒有盡責保護他們。除掉奶奶後,他以為剩下爸爸和他會很好照顧妹妹,沒想到他爸爸懷疑他,於是他意識到爸爸也不合適,接著利用心理醫生等一系列事件,趕走了爸爸。記得他要爸爸摟著他睡覺,等爸爸醒了卻看見他拿奶瓶喂妹妹,說明他都可以做的比爸爸好。而公園一役也證明他爸粗暴一面。不是一個好父親。
就這樣,他重建了家庭,擺脫了他原本無法選擇的父母。給她妹妹一個她認為潔凈的環境。
結尾的細節:畫 是他的計劃。 變成干屍的寵物,是他知道寵物總有一天會死,而他要讓它永遠在那就是把它變成「木乃伊」。
故事就是一個小孩,為了重建他心中的秩序所做的一切。除去他認為不合格的父母,讓寵物永存,讓老狗消失,讓班裡的老鼠消失。一切都是因為他在用他的方法重建他心目中的秩序。
他是約書亞。
㈧ 有一部歐美電影講的是一個媽媽生了4個孩子她得了產後抑鬱症殺了她的3個孩子最後有一個孩子活了下來,這
美國驚悚片:《痛苦寶貝》 Baby Blues;(2008)
㈨ 關於產後抑鬱的電影推薦
提出了太多有關女性的話題:關於重男輕女,關於家庭與工作的平衡,關於性騷擾,關於產後抑鬱的等等。
㈩ 產後抑鬱有什麼表現為什麼我總感覺很煩躁,想發脾氣
產後抑鬱的表現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