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
今天看完了一本書,沒有很仔細的看,只能說大概的閱覽。所以不知道對我接下來寫讀後感有沒有什麼不對的決定,但閱讀完後有記憶最深的幾點還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這本書大概就是講一段關系的幾個階段,分別為絢麗、幻滅、內省、啟示這么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作者都有講解他的理解及推導過程、自身經歷。有很多的地方我讀得很入神,因為有和我切身相關的感覺,比如他有說到在人們糾結時怎麼做決定,書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也記不清了,但最終的核心點我記得,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選擇,滿足對雙方或者盡最大的可能滿足雙方利益的決定,其實看完後我覺得就是做一個理性的選擇。作者只是把「理性」這個詞用「真理」表達了出來,可能在作者看來真理更是神聖或者慎重的吧。在這里還反應了一個問題,就是讀這本書的話,有些詞可能跟你現在對這個詞的理解會有點不一樣,比如剛剛提到的真理,從書籍裡面表現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現在人們對於真理的理解雖有一層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恆不變的、反復被驗證過的觀點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覺」這個詞,我們更多的是理解為憑感覺、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為「去注意我的靈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達人們的第一直覺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實的,也就是最貼近人們心靈的。大概可以判斷為作者會站在心理學或者更深層的理解上去解讀某些詞,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應該准備一顆更神聖的心,或者需要多轉個彎對某些詞進行更深的閱讀。
另外在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很多道理,其實大家都能用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且這些道理為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經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該書里會寫的很神秘,或者是為了保持凸顯心理、關系主題書籍該有的調性,讓你覺得哇,原來我讀了一頁的文字其實是在讀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可以一兩句話講出來的作者要用一頁寫完。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本書不好啰嗦什麼的,它畢竟是一個類似於心理書籍,在閱讀節奏及散發出來的氣質上必須吻合書籍的定位,也必須有更多的分析推理過程,所以在我們看到的一個結論,作者是通過真實案例或者親身感受進行論證、給予理性與科學。
該本書還有闡述了一個可以看成是天生屬性的重點,可以說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維邏輯屬性,我覺得我可以這樣概括:當你選擇一方時是因為你選擇的一方更容易讓你當下舒適。比如,當你暴躁時你是痛苦的,那你為什麼明明痛苦還要暴躁呢?因為人們選擇暴躁發泄比讓自己在內心忍受更容易釋放或解氣。還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費神且心情槽糕,事後你可能還會後悔,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類在這種時候還是會選擇吵架呢?是因為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成熟心碎要簡單得多。這些都是在說明人類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都會優先選擇讓自己當下能立即發泄的或者相對舒適一些的決定。
書裡面還有一些觀點讓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說懷疑,當你處於懷疑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把懷疑自己的狀態,看成懷疑是一種提問,不要看成是一種施加於影響未來不會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懷疑是提問的概念讓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為未來做更多的准備。
再比如說犧牲,犧牲不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心態。當你在洗碗的時候,至於它會不會讓你開心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當你因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時候,你覺得是犧牲,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種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種娛樂你則不會認為它是犧牲的行為。
最後再分享一點,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時,你就當作他是不真實的,因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像。很多的害怕都是發生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嚇唬自己,你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當然,畢竟是一本書,我不會容易這么輕易就不分享了,還真的最後分享一點,就是對於吵架的分析。在這里我很淺顯的回憶一下我在書籍裡面看到的,其實書籍裡面還有很多的這一個話題的分析與解讀,但我現在只能想到這一點。我們有時候吵架、解釋是為了讓對方有罪惡感,從而希望對方能夠服軟,能夠因為對自己有罪惡感而表示虧欠或者認錯,從而對自己更好一點。
還有還有,這本書還寫了很多,我覺得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的閱讀一定還有不少的收獲。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當作一本雖然已經翻閱完讀但還像是在讀的書,偶爾翻翻一定還能有不少的收獲。
夜深了,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首波讀後感就是這幾個點了。寫了我差不多一個小時真的好睏了,原本是准備不寫了直接睡的,後面覺得還是得蹭熱紀錄第一讀後感。深夜一點,陪你讀書,哈哈~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於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營,何況不同於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後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系中的組合關系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為,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系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系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著於尋找到使得關系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群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里有講到解決的辦法么?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系中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遇到沖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系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系裡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系(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系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系,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里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人際交往,從書里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1、如膠似漆
小麗依偎在小捷肩頭,新做的頭發如瀑般美麗,散發著淡雅的清香,吃著棉花糖。小捷摟著小麗,用手指擦去她嘴角的糖沫:「寶貝,慢點吃,瞧你,吃得像白鬍子老頭......」
2、新婚燕爾
小麗學做小捷愛吃的紅燒雞,小捷從身後抱著她,小麗撒嬌:「討厭,讓人家怎麼做飯嘛!」不小心,雞燒糊了,小捷勇敢地吃了一塊,「沒事,就當今天買了只烏雞,味道真不錯!」
3、柴米油鹽
婚後第三年,小麗下班進家,小捷躺在沙發上看手機。「老婆,晚上吃啥?」「你怎麼不做飯?我又不是你雇的老媽子!」「你吃槍葯啦!愛做不做,不做我出去吃!」「砰」摔門而去。
4、期望需求
小捷回來,「老婆,剛才是我不對。小時候我媽總罵我,我一看到女人凶就來氣。我買了你最愛吃的魚香肉絲,趁熱吃。」「老公,今天領導批評我報表做錯了,我晚上給兒子餵奶睡太晚了頭疼,我不是故意的嗚......」
5、親密關系
小捷把小麗摟在懷中:「以後我給孩子沖奶粉,你好好休息。」小麗的頭發早已剪短,兩天沒洗還有點味兒,可是愛和理解,讓他們更親密。
你是小麗(理),還是小捷(解)?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系」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了解這些行為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為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系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閑,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系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系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系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最近終於把《親密關系》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後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為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後會發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系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為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贊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為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像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為聯系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為吵架而開始互相詆毀,有些是因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怎麼寫了,可能經歷的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沒消化,只能先這樣了。以後有新的感悟,再進行補充作者:曾永富
;⑵ 法國電影:親密 (Intimacy) 求迅雷下載地址。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2-zDlxFM8gm5p6kq5AJEBQ
《親密》是由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聯合製片,帕特里斯·夏侯執導,馬克·里朗斯、凱瑞·福克斯領銜主演的劇情片,於2001年1月20日在美國第17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了兩個陌生男女每周三下午都會進行單純肉體上的親密,終於有一天,男人開始試圖了解女人的生活,兩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發生改變的故事。
⑶ 法國電影親密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劇情簡介:傑(馬克·里朗斯飾)與克萊爾(凱瑞·福克斯飾)兩個人在一起就只有做愛。每個星期三下午,克萊爾都會來到傑的公寓里與他做愛。他們倆不用說一個字,見了面,脫衣服,開始做,而在公寓門外有輛計程車在等著。做完之後,克萊爾還是不說一句話,穿好衣服,坐了計程車就走了。
2、傑有妻子也有小孩,但是這段激情的性關系讓他舍棄家人,搬出去住,即使他完全不知道克萊爾是誰,也不知道她從哪裡來。這一天,他們做完愛之後,傑好奇心起,決定要跟蹤克萊爾進一步去了解她。他發現,克萊爾是一個劇場的女演員,而她的丈夫就是那個計程車司機。
⑷ 《親密關系》第三章~幻滅(1)
本文摘自《親密關系》-克里斯多福.孟
隨著憤恨的到來,你就進入了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幻滅。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西部電影和電視節目。我會幻想自己是個牛仔,頭戴白帽,幫助小鎮居民趕走壞人。這類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西部小鎮風光——旅店、沙龍、雜貨店,還有讓英雄存放馬匹的馬廄。我喜歡建築物上粉刷得干凈均勻的油漆,還有居民們美麗的衣服,當然啦,永遠臟兮兮的醉漢是不包括在內的。我也喜歡酒吧里打架的場面,英雄就算臉被揍了三十幾拳,帽子還是好好地戴在頭上不會掉下來,當然臉上更不會有任何傷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鎮和居民的照片之後,我的夢想完全破滅。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種地方絕不可能還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鎮大都臟兮兮的,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帳篷。油漆就更別想了,牆上如果用白油漆隨便刷了兩下就算不錯了。那小鎮的居民呢?服裝華麗這個形容詞,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們身上。他們看起來都像是我不喜歡的西部片中的醉漢。到現在我還記得夢想被殘酷的現實扯碎的感覺。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相當不開心。
幻滅這個詞,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等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
這其實是件好事。人類是尊重並渴求真相的。如果無法趕走錯覺,就看不到真相,那我們就像是被禁錮的囚徒,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親密關系能夠驅散我們對愛的錯覺。這個過程的開始,是在我們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似乎錯了的時候。或許,我們身旁的這個人並不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一開始我們也許會覺得選錯了伴侶而再度開始尋覓。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後,就連無可救葯的浪漫主義者,也會明白我們快樂的源泉並不在別人身上。
我個人相信,幻滅是靈魂給我的禮物,讓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
然而,幻滅的過程可能需時甚久,就像從一磚一瓦開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樣。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到來了。這時,我們就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
一、偏差行為
在她的書《正面教育》中說,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她就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簡.尼爾森說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2.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括弧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兩種行為的目的是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而後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做出的毀滅性行為(通常是自毀)。
既然成人的親密關系往往能讓舊傷復發,你將會發現,你以為自己已不再做的這些小時候的行為,其實依然跟著你,只不過是換上了較復雜的形式罷了。當你因為欲求不滿而憤恨時,你會重新感受小時候的你在同樣情況下所感受到的沮喪。這也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並藉此避免夢想幻滅。如果對方不願意主動滿足我們,那我們可以耍點小伎倆來誘使他們這么做。如果前兩項行為不奏效,你至少還可以用報復的手段來扳回一城。如果這樣仍然不行的話,你還有最後一招,就是乾脆放棄,把自己縮進冷漠憂郁的殼里。你可能仍會不滿,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從偏差行為的角度來觀察。對如何企圖控制對方的夫妻,你就會發現羅伊·哈柏說的一點也沒錯:「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們仍被錯覺所迷惑,我們就會用大人的邏輯和理論來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當然是在我們有勇氣去檢視自身行為的前提之下!為了吸引伴侶的注意,我們會繼續這樣的偏差行為。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有能力、堅強、有趣、聰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當然是那種很可愛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侶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還會想出新花樣。
然而,沒有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夠一直不被識破。你的伴侶早晚會厭煩,而且會感覺到這種行為背後的期望所帶來的壓力。
畢竟,如果對方每天都看到同樣的舉動,很快他們就習以為常而不再注意了。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贊賞,你會變得更加沮喪。
很快你就會開始做出第二種偏差行為——權力斗爭。權力斗爭
二、權利斗爭
我用「權力斗爭」這個詞來形容雙方都很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有力量,從而突顯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當親密關系繼續發展下去,權力斗爭就不僅僅是這樣了。隨著沮喪感愈來愈重,權力斗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系主控權的戰斗,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
伴侶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覺得很可愛,現在卻顯得很惱人,而且常常成為爭吵的主因。他奇大無比的笑聲曾經是那麼新奇有趣,現在卻讓你脊柱發麻。她說的故事曾經是那麼扣人心弦,現在卻讓你無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你們已經開始讓彼此心煩。這個時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幾種選擇:一、用蠻力或恐嚇強迫伴侶改變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穿衣風格、頭發長度等;二、學習聖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現任情人另覓新歡。大多數人,不管原因為何,都選擇一,於是權力斗爭就此展開。
我們常常以為,權力斗爭的方式不外乎大吵大鬧、互砸東西或拳腳相向。但事實上,權力斗爭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戰、避不見面、冷嘲熱諷或單單是互給白眼。一對我認識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進他們家門馬上就會知道,因為整個房子靜得像座教堂,而且帶著恐怖片高潮的那種張力。但是,我這兩位朋友卻對彼此極為有禮,不讓藏在這種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戰爆發出來。而我認識的另一對夫妻,在吵架時卻會大吼大叫直至聲嘶力竭,即使兩人的臉相距只有幾寸,也絲毫不減音量。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權力斗爭還有無數種形式,而不管哪一種形式,對親密關系的危害都是一樣的,但也都蘊含著讓人發現真愛的可能性。
愛情一開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須面對幻滅的時刻。吵架只是為了不去面對幻想背後的事實。但如果厭煩了假裝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簾幕背後的東西。躲在幕後的是什麼呢?除了起初的沮喪感之外,你也會看到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三、胡蘿卜、西瓜與痛苦
「曾有一個治療師這么說:雖然痛苦不是真的,但當我想像自己坐到一根針,而它刺穿我的皮膚時,我並不喜歡自己幻想出來的感覺。」
——佚名
一旦展開權力斗爭,伴侶之間的改變往往令人驚訝。親密關系剛開始的時候,兩人春風滿面、笑容可掬,當他們凝視對方的時候,眼神總是充滿愛意。一旦夢想開始幻滅,微笑就變成了皺眉,眼中的愛意也轉變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我們把伴侶當作大敵般看待?讓我來解釋這種不愉快轉變的原因。
許多我認識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有小時候被強迫吃不喜歡的食物的負面回憶。以我來說,最討厭的食物是煮過的胡蘿卜。
我的父母很少買新鮮蔬菜,所以我吃到的蔬菜都是罐頭的。我父母把這些原本就煮得過熟、裝了罐的蔬菜買回來後,還會把它們倒進鍋里再煮一次!在我家裡有一項規定,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全吃完才准下桌,而且我父母擁有令人贊嘆的決心,他們總會親自監督,確定大家都遵守這條規定。
有好幾年的時間,每個星期總有一晚,我會瞪著盤子里惡心的橘紅色塊狀物,心想這種東西一定是用來讓小孩子嘔吐的,要不然,至少也會殺死好幾千個腦細胞或損害其他重要的器官。我千方百計就是不願意把胡蘿卜吃進肚子里!我想過屏住呼吸,把胡蘿卜塞進嘴裡,然後裝作若無其事地溜進廁所,把它吐到馬桶里。我試過把胡蘿卜喂給小狗吃。我也試過趁我父母走開或不注意的時候,把胡蘿卜偷偷倒在我腿上事先預備好的紙巾里。我甚至還試過把盤里的胡蘿卜分散開來,裝作我已吃完,只剩一些殘渣。但是我這些計謀,幾乎從來沒有成功過。我通常都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逮個正著,然後就只好別無選擇地把胡蘿卜吃掉。原本就濕濕軟軟又難吃的胡蘿卜,被我這么一弄,更是變得又冷又糊,實在難以下咽。
有一天,事情有了小小的改變。那天晚上,一如往常,在拖拖拉拉一個多小時之後,我終於很勉強地把最後一塊過熟的胡蘿卜吞進了肚子里,吃完後我鬆了一口氣,心想還好胡蘿卜沒有再出現在我盤里。然後,我母親拿了很大一塊巧克力蛋糕擺在我面前。那塊蛋糕味道很濃,上面覆有一層巧克力糖衣,而且大約有一磅重。這樣的甜點在我家簡直像黃金一樣稀有。這時,我母親說了一句小孩子最愛聽的話:「如果不夠的話,還有很多。」第一塊我不用兩分鍾就吃完了,第二塊也是如此。我父母都看傻了,父親笑了笑問我說:「你吃胡蘿卜為什麼不能這么快呢?」我當然可以回答,但我沒有笨到把答案說出口:「老爸,我可沒有看過你把不愛吃的食物放進自己的盤子里!」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之前那個問題的答案了:盡管不愉快的經驗是不可避免的,人類仍會掙扎著去閃躲或拖延。就像我,寧願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幾個小時,幻想著盤子里的胡蘿卜會奇跡般地消失,也不願面對可怕的現實,把那惡心的橘色玩意兒放進嘴裡。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也採用相同的原則。和伴侶展開權力斗爭,就是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現的不愉快。 這種痛苦的根源究竟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必須再回到幼時需求這個問題上。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孩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若是這兩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會很痛苦,甚至嚴重到心碎的程度。
為了把自己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們必須遠離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媽媽不重視我,我好傷心,我要把痛苦趕走,讓它消失!」
在遠離痛苦的同時,我們也遠離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親。事情後來就變成了這樣:我們既沮喪,又遠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絕望地試著把心碎趕走。
但是痛苦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痛苦永遠也不會消失。在較早的幾段親密關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侶只讓我發覺到痛苦的存在。其實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經很久了,只不過我不願去感受。讓我驚訝的是,我一直在否認痛苦的存在,卻一點都沒有察覺到自己在這么做。要在舊痛一浮現時就立即發現,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若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不把自己心愛的人推開,則需要更超凡的能力。有一點很重要,必須注意:在分享過一段特別親密的時光之後,情侶們往往最容易吵架。
當兩人覺得特別親近,一切都特別美好,幽默感和溫柔也比平時要多的時候,好像這些親密時刻經歷到的愛,讓我們有力量去不自覺地喚醒過去的傷痛,好讓它們現在得到當時無法得到的愛的關注。但是,想要療傷的企圖卻往往導致激烈爭執或變成親密關系危機的導因。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我曾認為自己和女友爭吵的原因分為以下四種:
解釋一:我們的爭吵是你起的頭。並不是我想吵架,是你侵犯了我的領域,我只是保護自己罷了。
解釋二:我們這次吵架,看起來好像是我起頭的,但我只不過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順帶提到你還有別的行為也需要改進——比如你來月經時的舉止。你就是不能接受有建設性的忠告,還把它當作批評。跟你比起來,我的態度已經夠好了。
解釋三:我們會吵架,是因為你明明是錯的,卻又打死也不承認我才是對的。那我只好發脾氣了,不然你不會明白自己是錯的。
解釋四:我們會吵架,不是因為我受到傷害。我只是有點不高興而已。換作別人,你這樣跟他們說話,他們也會生氣的!你說這是建設性的忠告,但我聽起來卻覺得像是刻薄的批評。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侶吵架只是為了不去感受舊痛。我的伴侶所做的,僅僅是讓這些舊痛浮上我的意識表層而已。我當時也不知道,我所說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侶身上造成同樣的效應。要記得,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不要忘了傷痛的背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沮喪。於是,當你打算正視爭執背後的問題時,會有一個勸阻的聲音響起,告訴你將要面對的傷痛是你承受不了的。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我以前有一個房東,他告訴我,他長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將搬去的那一區。他說,在他小時候,那裡是農田,他爸爸就在田裡種西瓜。他張開手臂,很誇張地對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長。過了一會兒我才想到,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就算一個普通的西瓜看起來也像是龐然大物。隨著年齡增長,他記憶中的西瓜也跟著長大。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來看待兒時的創傷。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創傷可能讓我們覺得難以承受。但現在我們長大了,或許已擁有從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它的能力。也許,現在痛苦已經不像從前那樣難以承受了。用較成熟、理性的態度來處理權力斗爭,不只能讓你面對過去的傷痛,也能讓你不再受其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四、信念:想法的果實
我不知道以上這段話是誰說的,但我聽過之後就一直牢牢地記著。這段話的意思是,一旦有一個想法在你心中醞釀,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深遠的影響。
阿諾·培頓在他的著作《擁有一切》中說,一個普通人腦子里每天都有大約五萬五千個想法,其中大多數是舊有的想法。許多想法從小時候起,就一直存在我們腦子里。你的腦袋就像一台可以永遠錄音的錄音機,不斷重復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顆種子,把它種下,你得到的果實就是信念。
如果小時候你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比如爸爸答應帶你去露營,你很想去,但爸爸卻爽約了。也許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棄休假;也許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這回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並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點都不重要。你可能會很失望,這時候,你就會產生一些想法來詮釋你所經歷的事。也許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爸爸不愛我!」也許從這個想法又衍生出另一個:「沒有人愛我。」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一再失望,這些想法就會變成一種信念,讓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愛。如果這樣的信念在你腦袋裡一再播放,過了幾年,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就是事實。
而一個深信自己並不可愛的人的命運會是如何呢?
從這個觀點,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
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我們每個人都像做出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博士一樣,創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災難。你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勁的想法也對你沒有任何幫助。然而有許多人仍然有這樣的信念,不知道它們的來源,也不知道它們應該只是過客,不應在他們腦中長駐。找出這些信念在我們心中駐足的所在,將會很有幫助。
五、過去的魅影
「過去的事雖然已被我們拋在身後,卻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克里斯多福·孟
結婚一年半,我和妻子已深陷於權力斗爭中。這時我發現,在寫結婚誓詞時我犯了大錯。結婚時,我和妻子的結婚誓詞都是自己親自執筆,並在眾人之前宣讀。我們的誓詞滿溢著承諾、詩意與愛。當我誠心誠意地發誓將會無條件地愛著妻子,不論順利或是艱難的時刻,都會尊重並仰慕她,不讓痛苦阻撓我們的愛時,我感動得流下熱淚。這些承諾是我真心真意想要遵守的。問題是,這些承諾雖美,卻不實際。換句話說,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諾。如果我希望做到自己的承諾,那我的誓詞將會變成:「我發誓,在學習無條件愛你的過程中,我會帶給你難以想像的痛苦,導致你對我說出連紐約的計程車司機聽了都會嚇到的話,而且讓你後悔遇見了我。而當你對我做出相同的事時,我會用一個三歲小孩的成熟度來響應,而且用急性子和壞脾氣來當作我的兩大武器。我永遠也不會記得,我們只是兩個盡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會把你當作我唯一的快樂源泉。最後我才終於成長並了解到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
如果是這樣的誓詞,我就可以輕松地做到了!
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系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並帶去。小時候我們會把沒治癒的創傷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
為什麼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還有一個原因——幼時的創傷有時難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鏈弄丟了。我父親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罵得狗血淋頭,足足罵了一個多小時。打耳光還不要緊,痕跡當天就褪去了,但心靈的創傷卻不會這么快就痊癒。我希望父親原諒我、愛我,但他並沒有。我好難過,簡直心都碎了。然而,過了幾小時,我就在屋外跑來跑去,跟哥哥嬉笑玩耍了。也許你會以為是小孩子對痛苦的抵抗力較強,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繼續過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後我卻又想起了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歲時被父親打罵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再一次感到心碎。
身為一個治療師,我知道我從小到大處理傷痛的方法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經歷過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不處理它,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於是,我們在心裡開辟出一個儲藏室——也就是潛意識——並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去鎖起來,然後忘記有過這回事。潛意識和儲藏室很像,都是用來收納我們不想要卻又不知怎麼處理的東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容納愈來愈多的不愉快,讓我們不用去面對痛苦。
你可能會問,既然潛意識可以無限地擴張,那麼繼續把痛苦回憶往裡塞,有什麼不對呢?如果傷痛明明可以避免,又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承受它呢?我很想同意你,但這個想法有其潛在的危險性。
其中之一是,小時候為了避免傷痛,我必須收起對父親的感情,離他遠遠的,保持一個距離,而我情感的創傷一直阻撓在我們前面。
另一個危險是,如同之前談到的,痛苦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產生對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舉例來說,狗鏈事件可能會讓我認為父親不愛我。既然我父親在我心中是一個極有權力的人物,我可能會因此推論,所有男性權威人物都不會愛我。然後,我可能會一輩子都害怕老師、警察、醫生、上司等人。恐懼讓人無法自由地發揮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輩子都害怕這些人,那我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弱者、失敗者。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決定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朋友、住在什麼樣的地方,以及許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們開什麼樣的車。你可能會覺得很難相信,被父親打罵的單一事件,竟然會讓我產生這種軟弱的信念,造成這么低落的自我價值感。事實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說,單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種子,但之後類似的經驗,便會讓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壯成長。這個例子只是用來說明,過去的創傷如果沒有癒合,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用健康的方式把傷痛處理好,我們的信念也會隨之改變。我們都依據對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個成功的人,那麼你的失敗也會幫助你邁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那麼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來也像是失敗。所有源自未愈傷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們自己的信念與過去的創傷關系密不可分,而過去的事早己記不清,更不可能改變,那我們要如何才能掙脫束縛呢?這也就是為什麼親密關系是無價之寶了。
親密關系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面對並治好舊傷,從而改變衍生自傷痛的錯誤想法。
⑸ 《親密關系》:孩子如何找對象,無非童年時這三點,與性別無關
網上有人問起:如何評價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
張德芬在序言中寫道:
「這是少數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
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歷時17餘年,完成經典著作《親密關系》。
他在落筆處寫道:
「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
初讀《親密關系》,忍不住感嘆有人把親密關系看得如此透徹。
再讀《親密關系》,才發現每一段親密關系發展背後的需求,都來源於童年時期與父母相處時的情感缺失。
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或多或少的遺憾。
看清這些遺憾,你就會發現,自己對所愛之人的患得患失,物質需求,乃至情感需求,都源於小時候的那一部分內心柔軟處。
01、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親密關系》中說: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記得他們經常說什麼話嗎?
『我都這么愛你,付出這么多了,你應該怎麼怎麼樣。』」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一樣。
宋倩是英子的媽媽,有名的物理老師。
眼看英子馬上要高考了,她辭去工作,做一名補習老師。白天補習上課,晚上盯著女兒學習。
為了英子可以靜心學習,她在家裡裝了隔音牆,還有可以時刻監視的玻璃。
為了給英子補充營養,她天天變著法做海參,燕窩給英子吃,即使英子只喜歡吃豆漿油條。
英子喜歡天文,想報考南京大學,她偏偏讓英子報考清華北大,認為清華北大才是人生的出路。
宋倩認為自己這么做都是為了英子好,哪怕孩子現在不喜歡,將來回過來頭也會感謝她今日做的決定。
英子也有試過反抗。
比如去爸爸家偷偷玩樂高,把宋倩煮了幾個小時的燕窩送人喝。
但是被發現後,等待的就是母女倆的大戰,宋倩動手打了英子,兩人冷戰了很久。
英子知道媽媽一個人不容易,不想總讓媽媽不高興,自此以後,開始把媽媽的感受放在第一,自己的感受次之。
宋倩不知道,愛一個人是無條件的,她愛英子,就應該尊重英子的感受,讓英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英子也不知道,媽媽這個扭曲的愛,會把她往火坑裡推。
02、孩子壓抑自己的需求,滿足父母的期待
《孝經》中有言: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讓我們要尊重並孝順父母。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遠比我們想得多。
在《小歡喜》中,英子不再和媽媽對抗,為了讓媽媽高興,她開始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宋倩做的海參粥實在難以下咽,盡管惡心到吐,她還是強迫自己吃下去。
宋倩提出去看電影,她明明已經看過了,還是陪著媽媽去了,被發現之後,哭著說是想讓媽媽高興。
宋倩早上給英子去買豆漿油條,結果空手而歸,英子內心很失望,卻故作開心地和宋倩說,還是吃媽媽做的早餐最好,營養又健康。
一次又一次地壓抑自己情感之後,英子抑鬱了,整晚整晚地失眠。
然而她不敢告訴宋倩。失眠了整整三十四天之後,獨自離家出走跳江。
宋倩心急如焚,終於在江邊找到了英子。
英子哭著大喊:「對不起,我做不了你心目中的好孩子,我要逃離你。」
宋倩悔恨又無助:「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宋倩認為自己這樣是愛英子,實則是打著「愛」的名義,對英子進行情感綁架。其實宋倩內心還是更愛自己,她要用英子優異的成績,去填補她內心的情感空缺。
這樣,即使她的婚姻失敗了,她還有一位優秀的孩子,所以英子是不被允許高考失敗的。
但是,她忘了英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一次生而為人,英子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英子只知道自己愛媽媽的話,就要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按著媽媽的計劃走。
可是這樣的愛太沉重了,沉重地讓她透不過氣來,她要選擇逃離。
03、孩子把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投射在對他特別的人身上
英子是幸運的,宋倩後來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自己。
只要英子開心,怎麼樣都可以,她尊重英子的想法,英子最後也治好了抑鬱症,考上了南京大學。
可總有些孩子,不那麼幸運,因為遇上了一個不稱職的父母。
在《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是一個愛慕虛榮,一心想要吊富二代的人。
樊勝美的經濟條件明明只夠和朋友合租一間小屋,卻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要去結交有錢的高富帥做男朋友。
克里斯多福說:
「過去的事雖然已被我們拋在身後,卻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隨行,揮之不去。」
這是因為樊勝美身上背負著一大家族的生活開銷,她的父母,包括她已經結婚的哥哥一家,都讓她一個人養著,她需要很多很多錢。
她的父母,她的哥哥一家,就像無底洞一樣吞噬著她,慢慢地讓她成為一個只追求金錢的人。
所以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缺什麼,長大後就越會期待另一半擁有什麼。
如果另一半擁有的東西是偽造出來的,那麼這段感情也就踏進了無盡的深淵。
就像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一樣。
張愛玲的父親不關心家庭生活,整日泡賭城,抽大煙,養姨太太,她的母親因此遠走英國。
張愛玲跟著父親和後母生活,受盡冷眼和委屈。
長大後的張愛玲逃離了父親,投奔了母親,在母親的照顧下,日子才算過得安穩。
再後來她遇上了年齡相差14歲的胡蘭成,開始了一段曠世之戀。
張愛玲的愛純潔無暇,胡蘭成卻是一名情場老手,他們這段感情最終也因胡蘭成的風流而結束。
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上寫道: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的內心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張愛玲正是因為從小缺少父愛,所以一位成熟男子對她的一點點關心,噓寒問暖,足以在她心中泛起漣漪。
一個被愛滋養大的孩子,內心必然是充滿力量的,他相信自己可以創造一切,不會不向外渴求什麼。
04、寫在最後
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童年生活,有無憂無慮的生活,亦有壓抑無奈的日子。
羅曼.羅蘭說:
「生活中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選擇接納自己,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對過去的一種釋懷。
選擇直面人生,不是為了接受生活中的無奈,而是為了迎接更好的生活。
記住:
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⑹ 喬恩•戈登《親密關系》:既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離
多年前的一個秋日黃昏,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行道樹下,一對老人迎面而來,老太坐在輪椅上,老頭推著輪椅,兩老交握著一隻手,不時地,老頭低下頭回應老太。
我側身讓過。一句「我會一直陪著你,別的你都不用管」便盪漾在了微風里,而兩老在暖暖的黃昏染暈下,便成就了我心裡一枚永恆的剪影。
正如朱自清所題——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這一份令人艷羨的相濡以沫,距離自己有多遠呢?
然而,時過境遷中,並無可圈可點的陳米糟糠的生活,稀釋了自己對美好愛情與溫情婚姻的熱望。
此外,在這個資訊裂變的時代,包羅萬象的信息,無孔不入地滲透進我們的生存圈,此起彼伏地充斥著我們的耳聞目睹,積極的消極的、正面的負面的,不一而足,卻無不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兩性之間的親密關系,自然不能排除在外,有關婚戀的話題,比如相親離奇事,比如婚變口水戰,更是交相更迭粉墨登場。
婚戀的圍城,一改既往的神秘與神聖,讓人望而生畏起來,圍城內的看不到未來,圍城外的看不到希望:婚戀間輕而易舉的一拍兩散,婚前公證的空前高漲盛行,丁克、不婚不再隱諱暗藏 且 堂而皇之地充斥眾生生活,正確的婚戀觀一再改弦易轍…… 所有這些, 都在摧毀人們的信心。
放眼而望,飲食男女徘徊在圍城內外,似乎無所適從!
機緣巧合,我在頡騰文化基地看到了一本《親密關系》,粉色的封面,如曼妙少女般清新,瞬間抓住了我的眼球,而右上角 「99.9%的夫妻都會經歷陣痛——溝通吵架、情感背叛、孩子教育和財務問題;建立一段親密關系的真諦是: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學會克服各自的缺點,發揮出兩個人的力量。」 則勾起了我閱讀的慾望。
這是一本由夫妻二人共同執筆的合著,行文獨具匠心且別出心裁。作者與其妻用輪流講述互相參證的方式,分享出他們之間多年的相處經驗與教訓,旨在能夠幫助其他夫妻好好經營自己的婚姻。
作者喬恩·戈登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擁有埃默里大學教育研究碩士學位,是一位企業家,也是一位演講大師,還是《華爾街日報》、亞馬遜暢銷書榜作家,他致力於培養積極且有活力的員工、領導者、組織與團隊……著作達20本,包括8本暢銷書:《種子》《木匠》《親密關系》《鯊魚和金魚》《不抱怨的規則》《花園》《安全帽》《咖啡豆》,在全世界擁有數百萬讀者。
喬恩的妻子凱瑟琳,是企業家、電影製片人。曾是多家公司的頂級銷售策劃,她幫助喬恩開展演講與咨詢事業,自己也通過演講與寫作來分享經驗,以幫助讀者經營自己美好的親密關系。
那麼 ,如何才能經營好兩性之間的親密關系呢?且聽蘋果微語閱讀《親密關系》後的淺陋認識。
好朋友笑笑最近在以淚洗面。她放棄了七年的婚姻,個中原因,無外乎我們心知肚明的那些糟心事。面對她的時候,我選擇了靜默不語。
很多個晚上,我都 在 輾轉反側,一旦閉上眼睛,笑笑聲嘶力竭喊出的那句「那個人渣,既然說到做不到,為什麼還要招惹我」,便在耳畔轟鳴。
有沒有人也曾 這樣 問過自己,人的一輩子究竟會遇到多少人?
據說我們的一生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與275人親近,但最終,這些人都會消失在人海。
也有人說,每個人一生其實只會遇到四個人:一個是你自己,一個是你最愛的人,一個是最愛你的人,最後一個則是與你共度一生的人;然而,生活卻最愛開玩笑,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最愛你的往往又不是你的選擇,最終和你共度一生的,也許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里出現的那個人。
還記得歌曲《求佛》嗎?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上天
……
朴實真摯的歌詞,將完美純真又天長地久的愛情,於字里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優美又扣人心弦的旋律,直唱得人盪氣回腸,久久不能平靜。
佛說: 愛情是一種遇見,遇見是一種緣分,而這緣分,卻是可遇不可求——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才得共枕眠;前世五百次回眸,換今生一次擦肩。
紫陌纖塵,茫茫人海,作為飲食男女,能夠相遇相知再攜手並肩,或許起因於一見鍾情,或許受益於日久生情,任何一種形式,都令人嚮往,也讓人沉迷。
凱瑟琳之於喬恩便是一見鍾情,而喬恩之於凱瑟琳則是日久生情。喬恩在24歲遇到28歲的凱瑟琳,他從第一眼起便認定凱瑟琳是自己的女神,他無法想像若是換了別的女人成為自己的妻子他會如何。盡管隨後的歲月,他們之間也是矛盾迭起,雙方卻都明白他們是因愛而走到一起,無論如何都要一直在一起。
我們每個人都是因愛而生,也因愛才聚在一起,所以,如果愛,請深愛。
正如喬恩在《親密關系》里對凱瑟琳的表白: 我知道,你就是我的女神,你是我的命中註定,無論過去多少年,我對你的愛,有增無減!
親密關系得不輕言放棄,重拾初心
聽到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夫妻結婚時間久了,就像是左手摸右手,如果不用力的話,便是一點感覺也沒有了。
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與生活環境的人,為了博取對方的好感並得到對方的認同,展現給對方的一般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認識之初的瀟灑雅緻詩意朦朧,在兩個人長相廝守之後,便消失殆盡,再沒有了最初的那份神秘感和近乎完美。大大小小的缺點以及並不被對方願意接受的頑固習性,便在兩人共同的生活空間如沼氣般冒了出來。
柴米油鹽的日子,毫毛懸念地過成了一地雞毛,彼此的形象在對方眼裡心裡大打折扣,從理想到現實的落差,毫不費力地攪渾了兩人生活的河。
縱觀網路,被放大的公眾人物的婚戀負面新聞,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留下娛樂談資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摧毀我們對婚戀關系的熱望與信心。相信大家吃瓜的同時,必定也在內心戚戚然:誰能篤定地認為自己不會陷入情感糾葛呢?畢竟 , 夫妻雙方從相識相知相愛再到對簿公堂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
當然,喬恩與凱瑟琳的婚姻,終是也沒能逃過陳米糟糠。
有了妻兒的喬恩,為了養家糊口,致力於打拚事業,長期不著家便成了常態,加上生存壓力的空前加大,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抑鬱,同時,他也犯了所謂的「七年之癢」,有了外遇,並與其他女人有了幾次親密接觸。盡管他選擇了開誠布公的坦白, 他的錯誤行徑, 依然對凱瑟琳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而凱瑟琳不僅要工作,還要經常獨自在家做家務、帶娃,有時還要受到喬恩不明究里 的 指責,心力交瘁之下,她下定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離開喬恩,並給他下了最後通牒。只是後來,喬恩哭著求她留 了 下來,並承諾改變自己 : 讓自己變得顧家, 會 關愛凱瑟琳,不再讓凱瑟琳因無援而變得 性情 乖戾。
紀伯倫說: 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深以為然!
假如,喬恩與凱瑟琳都只基於自己的感受,我行我素,在百味雜陳的日子裡,選擇了冷戰與疏離或者只是激烈地爭吵,而不去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審視對方,也不去為了挽救彼此的關系而進行溝通,更不去為修復已經出現的裂痕 而 做出努力,可想而知,他們的婚姻必定不能從渾沌的狀態轉向良性發展 , 進而變得堅不可摧。
幸運的是,喬恩與凱瑟琳選擇了繼續在一起,並將彼此的關系放在 自己 生命的第一位。為了讓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喬恩洗心革面,凱瑟琳重新接納,他們一起努力,向上帝祈禱,互相贊美,關注對方做得好的事。最終,喬恩讓凱瑟琳活成了他的女王,而凱瑟琳則讓喬恩做了自己的國王。
某天,在抖音里刷到一個段子:
男主出差,計劃是十天,因工作努力,任務完成順利,獲准提前兩天回來。
為給妻子一個驚喜,便沒告訴妻子 。 當晚上十點 ,他 回到家,打開防盜門,赫然發現門口擺放了兩雙皮靯,一雙是妻子的,另一雙卻比自己的至少要大上兩號 且 粘滿了塵土。
男主頓時火起,迅速打開家門,鞋也沒換,直往卧室沖。然而,只看到妻子蒙頭睡在被子里,而床頭櫃上,手機里的音樂正在循環播放。男主環顧四周,依然是一如既往的整潔。他愣了足足有兩分鍾,然後輕輕地俯下身,溫柔地叫醒愛妻。
妻子瞪大了雙眼,脫口而出:「你怎麼回來了……」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回過神來:「門口的鞋子你別誤會,是因為……」
男主立馬緊緊地摟住她:「我沒誤會,我知道。」一切都無需解釋,妻子膽小,這么多天,太難為她了。
雖說我們崇尚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事實上,我們的耳聞目睹也常常會欺騙自己,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象的所見所聞,而得用心去探究所有已然發生事件的前因後果。正如馬克吐溫所說: 對人的了解是通過心,而不是眼睛或智力。
可見,處理一件事情,特別是自己並不了解真相或需要通過溝通解決誤會與分歧的時候,不能僅憑自己有限的見聞以及自己的主觀分析,還得根據真實情況,用心去甄別去衡量去決策。
假如男主不分青紅皂白,只是基於自己所看到的表象,上前就對女主進行一通狗血淋頭的臭罵,而不是適時地平靜下來進行思考與判斷,那麼,接下來必定是一場大動干戈雞飛狗跳,他們之間這份美好的情感,即使不會劃上休止符,但也絕對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情意濃濃,在雙方的心裡必定會蒙上不信任的陰影,如果後續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努力的修復,不信任的這根刺,隨時會隨心所欲地刺向雙方。
早年的喬恩與凱瑟琳在訂婚後結婚前,也因各種問題而產生很多矛盾。
喬恩因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自信與安全感,凱瑟琳的善於交際讓他極度忌妒,便對凱瑟琳說出一些傷人的話 ; 當然凱瑟琳也與大眾一樣,予以激烈回擊,她 也同樣因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不願輕易相信男人,加上喬恩的善妒,便更害怕對喬恩做出承諾。 一度間,他們的關系很 是 糟 糕 。
而最終 ,他們在心理咨詢顧問的幫助下,認識到各自的問題,在隨後的歲月 里 ,他們把存在的問題都暴露出來 , 並加以溝通予以解決,而不是將問題掩蓋起來任由它們潰爛。
那麼,如何才能達成更好的溝通呢?
古語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達到完美的溝通,解決矛盾與分歧,只有先充分地認知自己、剖析自己,然後去了解對方,包括知道對方的想法、明白對方的訴求、了解對方的困惑、重視對方的建議。
要達到真正的了解對方,就得擺正自己「傾聽者」的位置,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對方宣洩出所有,包括不解、怨懟、期望、渴求……
對於溝通技巧,卡耐基這樣說: 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這句話沒有深奧的修辭,卻表達了最切入人心的道理,也讓雙方的溝通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深的理解達成共識。
對於婚姻關系,負面新聞確實更能挑起大眾交談的 慾望 ,人們本著好奇與八卦的天性,往往會津津樂道,卻不料如此這般 , 讓自己陷入了一個對婚姻失望的旋渦。
其實,無論是我們的身邊 ,還是 媒體 、 典籍 , 或是其他渠道,好的婚姻同樣也是俯拾皆是。比如周恩來與鄧穎超,比如梁思誠與林微因,比如錢鍾書與楊絳,比如……
「我與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見傾心,更不是戀愛至上。我們是經過無意的發展,兩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經過考驗的結婚,又經過幾十年的戰斗,結成這樣一種戰友的、伴侶的、相愛始終的、共同生活的夫婦。……我們的愛情是深長的,是永恆的。」 周總理駕鶴西去後,鄧穎超如此回憶著。這份長達半個世紀的款款深情,在字里行間肆意流淌。矢志不渝的愛戀,盡管不是一見鍾情,在相守相伴里,照樣能驚艷愛情世界。
參照周恩來與鄧穎超的一生,那份生死與共、同甘共苦,那種永無嫌隙、永不放棄,讓世人無比震撼更無比敬佩。所謂「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正是這一革命愛情的如實寫照。
相比於周鄧兩人的婚姻,錢鍾書與楊絳的婚姻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見她之前,從未想結婚;娶她之後,從未後悔娶她。」 錢鍾書如是說。一句從未後悔,讓世人為之動容。
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是完美的。他們的婚姻,無非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才華橫溢的錢鍾書在生活上是個巨嬰,需要人照顧。而楊絳就是那個照顧巨嬰的角色,包括換燈泡、通下水道、修家什等等諸如此類的生活瑣事,都自己動手。
早在錢鍾書因《圍城》而名聲大噪之前,楊絳就已經在文學創作上大放異彩,以至於著名的劇作家夏衍看了她的劇都說:「你們都捧錢鍾書,我卻要捧楊絳!」
就是這樣一位「最才的女」,為了成就才子錢鍾書,甘願為仆為婢,站在了錢鍾書的背後,成了錢鍾書眼裡心裡「最賢的妻」。
無論是周恩來與鄧穎超,還是錢鍾書與楊絳,他們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無不流露出讓世俗艷羨的彼此依靠、相互成全 。
喬恩與凱瑟琳的婚姻之所以得以改善,從之前的矛盾重重,變成後來的堅不可摧,也是受益於彼此依靠、相互成全。
喬恩 的改變從 樂意回家 開始, 他 對 凱瑟琳 給予 他的耐心與鼓勵 充滿感恩:他願意 著手必要的家務, 他 會為了妻兒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 他心甘情願地當 起凱瑟琳的後援 ; 而凱瑟琳 呢, 總結出 要 「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並將之運用在自己與喬恩之間, 她也 教會 了 喬恩 應該 如何 地 正確對待自己。
看來,對於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 「找准病根,對症下葯」 是何其重要!
喬恩與凱瑟琳通過剖析自己二十多年的婚姻,總結出維系親密關系的秘密是GRIT(G:上帝 R:堅定I:投資T:一起)。GRIT的大概意思就是:上帝見證了我們的愛情,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我們都 應該 堅定地關愛彼此,共同投資我們的婚戀生活,在美好 的 親密關系裡 , 我們既是施予者也是收獲者,我們 一定 要 在 一起 , 長相廝守共白頭。
喬恩說: 在一段關系或婚姻中,當你把上帝作為這段關系的中心時,你的生活就不僅僅包含了兩條線,而是三條線。兩根繩子綁在一起很穩固,但有了第三根繩子,這種結合會更加穩定。 「 上帝 」就是 你 們 在一段關系中需要的第三條紐帶。因為是上帝把 你 們撮合在一起。
一般來說: 放棄和離開往往比堅守更加容易。因此婚姻關系中,雙方都要有共同生活、不斷成長的渴望,只有這樣,兩 個 人才能琴瑟和鳴 、 幸福美滿。
如果我們的婚姻出現了無法避免的問題,不妨重溫一下《大話西遊》中那段膾炙人口的台詞: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如果我們正遭遇婚姻危機,不妨 去細細品 讀《親密關系》,書中喬恩與凱瑟琳有關婚姻關系的點點滴滴以及 他們 提出的11個相處小技巧,一定能讓我們 大受啟發、 受益匪淺。
⑺ 《親密關系》上
&摘抄
@個人見解
&1.感覺的重要性:從人性上來說,我們傾向於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這也是造成關系沖突的主要原因。對於傷痛、需求、罪惡、害怕,以及恥辱的保護機制
@別人否定自己,自己會先想反擊,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討論式建議,而不是批判式建議
&2.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然而,這種態度最終只會加強自我的受害者意識。受害者常感到無力、無助、無價值且無法自我滿足
@責怪站在一個高度審視,對於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而且是爭吵的前奏
&親密關系是一種完美設計:在親密關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悅的沖突與不適的情境。當你繼續在感情中成長時,你也開始懂得欣賞你跟伴侶之間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人總是不斷地成長的,最厲害的人就是同時擁有多種觀點而不被裹挾向前,有共贏的能力。即使是沖突,也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絕對的愛是無條件的:
通常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所謂的愛,事實上是由於伴侶的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於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伴侶的目的:
如同上述所說的,你的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開心不是他們的職責
但你的伴侶的確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個重要的角色:
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師,在你探尋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
一名「玩伴」,開啟並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鏡子:人是看不見自己的,只有撞上些什麼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
老師:我們確實是需要激勵的,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是最親的人才能不離不棄陪伴左右,一起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玩伴:一個人的旅行有很多次,我一直走著,對著風景拍著,少了可以分享的人,一路上都沒有笑過,沒有說話。這和一個人在家的獨處學習的充盈感相比確實多了很多難受的情緒「孤獨」「虛無」。我們有分享欲,需要分享和陪伴。
&我們希望從親密關系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
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
但事實上,在每段親密關系的背後,我們的靈魂都在運作著,引領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系,並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
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際關系。這也就是「靈魂關系」。
@是的,我們最終都要達到自我實現,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愛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
&在這樣的結合中,我們不只是想得到什麼,而且希望付出——不自私、不求回報地付出。直覺上我們似乎知道,當我們真正沉浸於愛中時,我們會很快樂,而快樂時就自然地想要付出。朝夕相處的親密關系是高層級的「靈魂關系」的第一階段,這本書要說的只是,如果關系出了問題,你並不需要尋求外力的幫助——你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問題,並成長、體驗到高層級的、真正的靈魂關系。所有的人際關系,包括朋友、手足、上司、下屬、生意夥伴,甚至政治黨派等,都適用這套原則。
@我們付出,但是不期待回報,付出就是一種快樂。對所有人際關系,朝夕相處出了問題,如何處理問題,並成長
&情感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
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贊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這是十分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的話,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先成為自己,讓自己成為光源。有獨立,獨處的能力
&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方法可想呢?,盼望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但還是不能讓需求得到完全的滿足
想要變得特別」的慾望
這個特別的人需要我們的程度,和我們需要他/她一樣多。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贊賞、被接受等慾望,全都衍生自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因為如果沒人覺得我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
@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對方的偏愛(特別的人)
&期望與要求可分為明說和暗示兩種方式。暗示的方式應用十分廣泛
一、你希望伴侶滿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現出軟弱且需求不滿的樣子;
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會讀心術,能夠知道你的每個想法。
如果不想明說,那麼,在伴侶沒有滿足你的時候,你就必須十分依賴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悅,
@期望應該說出來,親密關系裡不要做面壁人讓別人猜
&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緒上的事物,但從表面上看來可能像是實質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侶撫摸你、記得你的生日
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需求之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不願意放棄這項期望呢?」換句話說,我願不願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作伴侶的職責?我願不願意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願不願意讓這種內在的力量成為我快樂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侶當成予取予求的對象?
&當放棄一項需求時,我們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據的空間釋放出來;
真愛這種力量,才是人與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由靈魂所引導的親密關系,才是我們心中真正嚮往的。
@我愛,而不是我索取。
兩個人一同前行,看向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一起努力。而不是希望對方照顧自己,時時確認對方愛不愛自己。
要成為完整的人,而不是未長大的巨嬰。
要成為對方的利劍,而不是溫室里的花朵,要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要和愛人並肩同行
&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
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到來了。我們就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
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
沒有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夠一直不被識破。你的伴侶早晚會厭煩,而且會感覺到這種行為背後的期望所帶來的壓力。
@期望,親密關系裡的傷害,父母承認自己的普通,卻希望孩子不普通。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有錢,比工作,女孩還比誰嫁的好,還不能成為剩女。最親密的人反而傷人最深。孩子不是父母未實現夢想的接力,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盡力支持養育陪伴就足夠了,不要有那麼多莫名的期待。終於明白所有親密關系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就是不要有所期待。專注於自我提升!!
&
當人們開始爭吵時,地獄便敞開歡迎之門。
沮喪感愈來愈重,權力斗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系主控權的戰斗,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
權力斗爭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戰、避不見面、冷嘲熱諷或單單是互給白眼
@不要想改變對方,我們只能盡量協調,互相適應
&過去的創傷如果沒有癒合,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但如果我們用健康的方式把傷痛處理好,我們的信念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都依據對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個成功的人,那麼你的失敗也會幫助你邁向成功之路;
&一對情侶為了下任美國總統會是誰而爭論。(他們都不投票,而且兩人中只有一位是美國人。)
——夫妻為了擺放沙發的角度而吵得不可開交。
讓權力斗爭更痛苦的原因是,爭執的兩方往往是真的關心對方。只不過痛苦實在太強烈了,讓我們感受不到內心裡渴望與對方分享的愛。
@很多東西就是沒有對錯的,角度不一樣,觀點不一樣,沒有必要爭執
&他們兩個人都藉由發怒來止痛,以免對方再觸及他們脆弱的一面。他們渴望被重視的需求也能得以滿足。我實在無法了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只要生氣就能解決事情。更讓人不解的是,我們經常以發怒為手段,即使心裡明明知道這對尋求快樂並沒有幫助
不幸的是,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得多。
@事實上發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像刺蝟一樣把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
&在權力斗爭中,憤怒有三種表達方式:攻擊,情緒抽離,被動攻擊。
攻擊是公開、明顯表示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評、指責、怪罪、威脅、肢體攻擊、下最後通牒
吵架時我們說的話和事情沒有太大的關聯,我們只是用言語來傷人,同時替自己的行為找個符合邏輯的借口而已。但是,言語攻擊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而只是用暴力來保護自己。所有攻擊都是出於自衛。
情緒抽離:榮恩是用叛逆和冷淡的態度來火上澆油,讓妻子更憤怒,使得她看起來更像是壞人,而他則是無辜的受害者。
被動攻擊就比較像是零星的戰火,你假裝不太介意對方的行為,但你的言語間卻充斥著隱隱約約的批評、諷刺、批判、嘲弄或抱怨。
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於是,讓你快樂就成了他們的責任。
@以上都是不對的,特別是讓對方愧疚覺得對不起自己
情緒抽離是種冷漠無情
被動攻擊是種幼稚行為
爭吵更是不成熟,像兩個小孩在爭自己爸爸能吃得比對方爸爸吃得多一樣無聊的課題
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麵對課題,爭吵也是逃避
所以,很多人只是長大了的幼稚小孩
有誰能思考並且意識到這些行為是幼稚的呢?唯有看書站在旁觀者角度。
&但我所接觸過的客戶,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總是渴望解決問題、帶來和平的。這種心靈的呼喚——往往是不自覺的慾望——就是我所謂的「愛意」。愛意的產生,是由於靈魂在驅策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如果我們能明白,愛意在所有情況下都存在,那麼我們就有機會了解,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
愛意則能讓我們克制沖動,用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說出責怪或指責的話,而用理解、體諒的話來取代。這樣我們便成長了。
&必須經過漫長的旅程,兩顆心才能合而為一。」
@天堂和地獄都有很多吃的,地獄里的人拿著長勺不能將食物喂給自己,天堂的人互相喂對方吃
&想像你和伴侶坐在一張長桌的兩頭,在桌子的正中間,擺著一頂帽子。從你的角度看去,帽子是紅色的。從你的伴侶的角度看去,帽子則是藍色的。你看不到藍色的部分,對方也看不到紅色的部分。如果要你們描述自己看到的東西,那麼你的說法就會和你的伴侶不一樣。如果權力斗爭中的雙方都固執己見,而相信對方是錯的的話,問題就出現了。(「你是色盲嗎?就連白痴都看得出來這頂帽子是紅色的。」「沒錯,只有白痴才會覺得這頂帽子是紅色的!正常人就知道它是藍色的!」)
事實上,你們雙方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並堅持自己是對的。但如果你能夠放下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一看,那麼你就可以把兩人的意見綜合起來而得到真相——這是一頂紅藍各半的帽子
只要你肯放下立場,不管結果是怎樣,對你永遠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因為堅持立場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氣壯和驕傲所帶來的不真實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讓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長。
&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
1.我想要什麼?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親愛的,我開始感覺到自己很想你了,然而我不知道怎樣表達。我在想,你會不會也和我一樣思念?會不會只是我想黏你?我不敢給你發很多信息,怕打擾你工作,我給自己安排很多很多事,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然而實際上,這段時間我沒有工作,我可以有很多時間想你。可是我就是不給你發信息,看到微信的小紅點就想點進去看是不是你的信息呢?這種期望落空的時候確實會有失望,所以不要抱有期望是對的,過好自己的生活。我知道你努力工作的,我也要努力呀
好想要你的抱抱,好想見到你。對你工作的環境也很好奇呢。真想快點嫁給你,以後就可以來你的單位了。我的期望會不會給你壓力呢?實際上,我是喜歡逃避的人,越喜歡越是遠遠地望著。我希望自己以後更坦誠一些,喜歡就大聲說出來,不要一邊喜歡一邊後退。
&1.我想要什麼
在心中確定目標,要達到和諧、雙贏的結果,並且盡全力去達成這個目標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誤會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亂想。事實都公開了,你就能開始處理讓事情惡化的真正原因,例如:是什麼讓我們以為對方不再關心自己?
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我進行的訓練中,有時我會要求參與的人先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再描述跟他同一小組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內心有恐懼的人,就會覺得跟他同一組的人看起來都很兇惡;心懷憤怒的人,就會覺得同組的人都有很多錯處;有一個非常平靜快樂的人說,跟她同組的人都是小天使。
憤怒往往會蓋過其他更重要的感覺,但能明白並盡量感受自己的怒氣也是件好事,只要不傷到人就行。除了憤怒以外,恐懼、悲傷或衍生自這三者的其他感覺也是經常出現的情緒。只要能說出「我現在覺得____」,在空白處填上你現在感受到的情緒,你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了。而「我覺得好像……」或「我認為……」或「你讓我覺得……」則是逃避自己感覺的說法,而且往往會引發爭吵。
4.我或我的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認為先有事情的發生,才引起你的情緒,這是一種自欺的想法,事實上,先出現的是你的感覺與情緒。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跟你的伴侶溝通,分享情緒的由來,有雙重的好處: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侶看作敵人,而讓對方跟你站在同一邊。既然你的情緒由來已久,這就能證明,早在你認識對方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對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負面情緒的禍首;二來,跟伴侶分享你的情緒由來,能讓你更清楚自己情緒的每個小細節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一般來說,不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了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單純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緒上,卻不做任何評斷,那麼情緒就會轉變成更高形式的能量。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是,心裡有什麼感覺就說出來,盡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你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測驗自己的決心: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來響應自己的情緒,你就會發現問題已經解決了,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充分地感受怒氣、悲傷或承認恐懼,然後你就會覺得舒服多了。你已經往更充滿愛、更親密的感情邁進了一步。如果我們能夠用負責的態度來面對無力感,會發生什麼事呢?也就是說,不要把無力感當作敵人,而把它當作我們的一部分。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一旦選擇面對自己最深層的感覺,你就可以開始將恐懼轉化為愛意
我從前一直認為自己最害怕的就是痛苦的感覺。而當我學會平靜地面對這種感覺時,我總會發現,痛苦已經轉變為一份禮物,讓我找回失去或遺忘已久的東西。這是很可貴的人生經驗,它讓我的目標更清楚,而且能夠體驗更高層次的快樂和創造力。
&我情願「接受」伴侶自願給我的東西。
但即使徹底讀完了這些原則,你還是會覺得這只是一個理想,不切實際,根本不能應用在人際關繫上。我鼓勵你實際測試一下這些原則:聆聽你的伴侶,就好像是在聽你自己的心對你說話一樣。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我想要什麼?」當你深入了解人心時,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願所造成的
了解自己是誰,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
&爭吵是誰「開的頭」並不重要,因為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會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如果痛苦浮現,你卻選擇讓自己痛上加痛的話,那麼你已經失去了方向。如果現在你面對痛苦的方式,還是和三歲的時候一樣,那麼你就無法成長。你將一輩子在自我防衛中度過,無法信任別人,而且各種微妙形式的報復,將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要記得,報復是一把雙刃劍,施加報復的人和被報復的對象,受到的傷害是一樣深的。
比較聰明的方法是,檢查一下親密關系中,你有沒有在哪些地方去刻意(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傷害伴侶。晚回家又不打電話,跟尖酸批評或惡言相向一樣算是報復的行為
&爭吵、證明她是錯的,或企圖控制她的行為只會阻礙痛苦的浮現,自然也就無法用愛來療傷。如果能坦然面對痛苦而不抗拒,那麼痛苦就會轉變為一份禮物,讓我們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堅強,更快樂,更接近自己的靈魂,更了解彼此。總而言之,若能坦然面對,益處是數不盡的。如果不能接受並坦然面對痛苦,我們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靈魂所啟發的方式來響應,我們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靈魂關系的自由。
&身體所受的痛總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覺自己不被愛是最傷人的,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讓我們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潛力——開創快樂的、自我實現未來的潛力
&運用肢體表達
依照你的感覺來移動自己的身體。大部分負面的感覺或情緒都是收縮性的,所以你可能會自然地想把身體縮成一團。讓身體來表達你的感覺。當你覺得身體已經正確地表達出你的感覺時,你就維持住這個姿勢,時間長短由你自己決定。然後,再想像你被快樂籠罩時,身體會做出怎樣的動作。想像你另有一個快樂的身體在你的痛苦的、蜷縮起來的身體旁邊繞著圈,然後慢慢靠近,最後和痛苦的身體合一。當兩者融合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讓你的身體來表達其結果。
&過於情緒化很容易讓溝通阻滯不前,但是只要一句簡單的感謝的話,就能輕易地讓溝通再次變得順利。當然啦,當你深陷在痛苦的感覺之中時,你可能很難看到對方有什麼值得你感謝的地方,但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適當的話語,來向對方表達他/她對你多麼重要。在黑暗中,愛就像一盞燈,能指引你們的方向,讓你們重回對方的懷抱之中。
&分享壓抑的感情
另一個察覺痛苦情緒的方式,是和伴侶分享你所壓抑的感情。你一直在壓抑的,也許是一份恐懼、一個秘密,或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情緒。把你所壓抑的感情拿出來分享,就像拔掉一個瓶塞,讓關在瓶子里的感覺,能以健康的方式釋放出來。
&你昨天晚歸,讓我察覺到了內心的痛苦。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沒有人愛我。但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發現在內心深處我是多麼沒有安全感。」如果我說這話的時候是誠心誠意的,而不是在做被動式的攻擊,那麼對方就不需要為了自衛而在我們之間築起高高的城牆。事實上,我這樣做可以讓她擺脫晚歸的罪惡感,而開始表達她的感覺。在溝通的時候,如果我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爭吵就會一直繼續下去。如果你發現自己和伴侶爭論不休,無法解決,那麼不妨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堅持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對的
&如果能在親密關系中採取百分之百的負責態度,我就能輕易地找到較成熟的解決方式。溝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方式來進行的。如果我認為我做我這一半,伴侶也得做她那一半,兩人才能溝通的話,那麼我就是對她有所期望,也就是再一次把我的快樂當作她的責任。第一章中我們已經談過,期望會導致失望以及憤恨
&有時候,溝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誠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認曾經犯下的錯誤,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氣,有時候甚至可以讓沖突馬上結束。
@超越偏見,超越利己,超越偽飾,超越榮譽,變得有趣,心生平等,變得利他,心懷坦誠。
事實上,好的親密關系就是,先成為好的自己,有同理心,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如果自己是個一點就炸的炸彈,那麼無論對方是誰,最終都無法長久。
先成為好的自己!
⑻ 第一部有口ying的電影是什麼
我知道有部電影叫《親密》
親密
intimacy
年
代:
2000
地
區:
法國
/
德國
/
西班牙
(更多...)
片
長:
119
min
導
演:
Patrice
Chéreau
編
劇:
Anne-Louise
Trividic
/
Hanif
Kureishi
/
Patrice
Chéreau
類
型:
劇情
別
名:
親密關系(台)/親密(其他)
主要演員:
瑪麗安娜
費思弗
克里
福克斯
蘇珊娜哈克
蒂莫西
斯帕爾
劇情簡介
每個星期三下午,她就會來到他那簡陋的公寓,兩人一語不發,只是脫去衣服,在地板上瘋狂地做愛。在充分享受了肉體的歡愉之後,她就穿上衣服,默然離去。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交流。他們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名字、身份,但卻一次次地繼續著不成文的約定。
終於有一天,他不再滿足於這種單純的肉體上的親密,而試圖了解這個陌生女人在星期三下午之外的生活。兩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改變,一切都在慢慢地揭開……
他叫傑,是一家小酒吧的老闆。幾年前的一個夜晚,他突然決定離開妻子和孩子,因為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令他感到窒息。和陌生女人之間簡單的性關系似乎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些許刺激,但他逐漸發現自己依然不能得到滿足。一個星期三的下午,她沒有出現在公寓里,傑開始感到了失落和不安,他意識到這個女人已經在他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她下個星期三又如約而至。但這回,傑在她離去時悄悄地跟著她一直來到一家小劇院。
原來她叫克萊爾,是一名正在邊緣奮斗的女演員兼戲劇教師。她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小家庭,丈夫安迪是計程車司機,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和傑一樣,她也是不滿於沉悶的家庭生活,只有每個星期三下午才能釋放壓抑以久的激情。
傑在劇院旁的酒吧里等克萊爾,竟然意外地結識了在等妻子的安迪。當他發現眼前這個肥胖而親切的男人就是克萊爾的丈夫時,心裡泛起了一絲絲的嫉妒。傑明白這個可憐的男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妻子,但他卻忍不住戲弄安迪一番。他給安迪講述了自己和克萊爾的故事,盡管沒有指明具體是誰,可安迪還是隱隱約約地感到了恐懼。當安迪把傑介紹給克萊爾時,事情的微妙發展到了極點。
隨著克萊爾也對傑實行跟蹤,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復雜化了。他們的星期三約會還在繼續,但雙方都日益認識到他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終於有一天,傑懇求克萊爾永遠地留下來,兩人才徹底明白以沉默的肉體親密代替孤獨靈魂的精神渴求是多麼天真……
⑼ 《親密關系》:婚姻幸福有技巧
這幾天,汪小菲把與大S相關的動態和視頻都清空的消息又上熱搜,還將自己的備注信息修改成小玥兒她爸。
不由得又讓人對他二人的婚姻狀況產生了疑問。有好事的網友跑到張蘭的評論區問,二人是否已經離婚,被她點贊。
曾記得有人說過: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修行。在這場修行里,最傷人的不是爭吵,不是感情由濃轉淡,而是心如死灰。
喬恩•戈登在他的《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的美好相處之道親密關系》這本書里曾提到99.9%的夫妻都會經歷陣痛----溝通爭吵、情感背叛、孩子教育和財務問題等等,而建立一段親密關系的真諦是,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學會克服各自的缺點,發揮兩個人的力量。
最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是喬恩•戈登和凱瑟琳•戈登這對夫妻用日記的形式,對他們一路從相識到相愛,到最終攜手步入婚姻生活,並在長達23年的婚姻生活中,面對一地雞毛的瑣碎,爭吵、情感背叛、財務等問題,把在此期間所經歷的經驗和教訓,把兩人的私生活公之於眾,在這本書中每個人都會有我們的似曾相識,有我們的深惡痛絕,有我們的不理解,但也跟隨著她們夫妻的腳步從中逐漸找到我們的釋懷、理解、肯定和愛之道。
如果你的婚姻正處於迷茫階段,如果你的戀情正處於糾結階段,建議你來讀一讀這本書,相信你會在書中找到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關系的相處之道。
一份感情通常始於一次命中註定的相遇,有時候拐個彎就遇到了,有時候遠程的奔赴也未必會找到。而喬恩•戈登將這份緣起歸於上帝,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描述,其實正是我們所說的命運,命運讓我們在一起,所以哪怕相隔千里我們終會再相遇。
然而無論戀愛多麼令人心動,當兩個相愛的人決定攜手共白首之時,矛盾終究會令我們猝不及防。事實上,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卻真真實實是兩個家庭的事。
每一對夫妻都會以為自己吵架的原因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因為各式各樣的突發事件爭吵,因為你我性格不合吵架,因為你不關心我而苦惱。但喬恩•戈登《親密關系》里有一個觀點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或者說是我們從未想過的一種觀點----那就是我們的婚姻有時候會無意識的復制我們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潛意識陰影。
琳達∙羅芙蕾絲,全世界第一位成人片巨星,她主演的電影《深喉》在美國創下6億美金的票房,一夜成名,成為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然而1980年她的自傳體《折磨》橫空出世,才讓世人知道琳達那血淋淋的生活。
這個出生在保守的天主教家庭的小女孩,從小就沒有感受到過家人的關心和愛,有的只是冷冰冰的規則和限制,這讓她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尋找童年缺失的「被愛」、「被關注」、「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榮偉玲說過:「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
如果在婚姻關系中某一方或者雙方能夠在這段親密關系中做到深入溝通,並由此意識到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某個潛意識深處的卡點,因而做出單方或雙方的努力,對於我們的婚姻關系的初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然而這還不是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環節,重要的是在這段關系中,親密雙方是否具有對共同生活、不斷成長的渴望。
在書中凱瑟琳遭遇了雙方原生家庭帶來的碰撞、產後抑鬱、隆胸後遺症等等,以致於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但也恰巧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給凱瑟琳帶來的隨遇而安的個性,以及喬恩對於家庭陷入困境之後的自我反省使得這個家庭慢慢向好的方向發展。
他稱:這是我的第一次失控,是我第一次屈服於上帝。就好像我的一切都被剝奪,我只能依靠上帝。
這里的兩個「上帝」,第一個我認為是指命運,而第二個「上帝」,卻恰恰是喬恩自己,是喬恩的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說:我的信仰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當你決定為這段關系做出改變的那一刻開始,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改變,這不需要太多的天賦和技巧,只需要你有為了自己和身邊你愛的人做出改變的渴望。正視自己的缺點,尋找改進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克服種種的不適,必須願意為自己,為這段關系和這個家庭投入精力。
凱瑟琳說:你可以希望別人改變,但你不能強迫他們改變。你可以給他們下最後通牒,但做出改變的人必須是他們自己。
新鮮感過後很容易變心,這是男人或女人的本能,但對這份關系是否忠誠卻是自己的選擇。
喬恩和凱瑟琳還提到一個新奇的觀點:想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你必須在這段感情上投入時間和精力,你們必須成為一個團隊。
「團隊」這個詞很有意思,這意味著你們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是可以的,但是它們必須有助於你們夫妻實現共同的願景和目標。
不要限制彼此的潛力,在你們成為最好的自己、一起追求你們的目標和夢想的時候,要互相支持,只有你們相互支持,互相鼓勵,你們的感情才會更穩定,你們不能是兩個獨立的團隊,必須是一個團隊,一個堅實的團隊。
最後我們要學會贊美,學會關注對方做得好的事情,而不要緊盯著他做錯的某一件事不放,這往往是一場災難的開篇,與其這樣,不如給對方更多的互動、表揚和鼓勵。
楊絳先生曾說: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如何把歲月的流逝,變成生命的饋贈,在於那份堅定的心,在於我們對於一份感情和責任的忠誠程度,在於我們是否將家庭關系放在首位,不管你正處於戀愛、婚姻,甚至是人際關系,這本《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的美好相處之道》都會給到你一定的啟示,會讓你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願我們在親密關系中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相處之道。
⑽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出自哪本書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出自羅蘭米勒所著的《親密關系》。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是指經常會面的人必有離散之時。這兩句話總的來說,就是說世事無常,當珍惜遇見的人,把和每個人相遇,當作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出自羅蘭米勒所著的《親密關系》,講述了親情、愛情、友情都是親密關系的組成部分,家人、愛人、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親密關系。
由《親密關系》改編電影:
《親密關系》是由美國1996年羅伯特·哈林執導的喜劇片,雪莉·麥克雷恩、比爾·帕克斯頓、朱麗葉特·劉易斯等參加演出。影片是198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的續集《親密關系》,1996年12月25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奧蘿拉有三個沒有母親的不省心的外孫和外孫女,讓她晚年操碎了心,好在她將孩子們都培養成了有感情、懂生活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