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亞歷山大的勝利 點評
.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公元前336年夏,亞歷山大之父、古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突然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臘各城邦國和色雷斯、伊利里亞等地的一些部落紛紛乘機叛亂或宣布獨立。年輕統帥亞歷山大首先率軍進至巴爾干半島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亞諸部落,把色雷斯人擊退至多瑙河濱。此時,過去曾與馬其頓作對的底比斯人謠傳亞歷山大陣亡,乘機掀起了反馬其頓的軒然大波。亞歷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每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的速度出敵意外的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全部居民都被變賣為奴,只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歷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歷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毀滅,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後雅典也表示臣服,並懇求寬恕。沒過多久,各邦國又統一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之下,承認亞歷山大為最高統帥。於是,亞歷山大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大展宏圖,組織對東方的遠征了。
亞歷山大遠征東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躪過希臘聖地,又參與過對腓力二世的謀殺。據說,臨出征前,亞歷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全部分贈他人。當時有位將領迷惑不解的問道:「陛下,您把所有的東西分光,把什麼留給自己呢?」「希望!」亞歷山大乾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帶來無窮的財富!」就這樣,亞歷山大懷者對無窮財富的渴望,離開故土,踏上了潛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他用以開始遠征波斯帝國的軍隊,由步兵3萬名、騎兵5千名和戰艦160艘組成。波斯帝國卻擁有數十萬大軍,戰艦400艘。而且,波斯帝國面積比馬其頓王國約大50倍,更何況遠東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均已被波斯征服,並入波斯版圖。盡管力量懸殊,但亞歷山大善於從本質上看問題。他深知,波斯帝國雖國土遼闊,軍隊龐大,威名猶在,但其勢以衰,內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個意志薄弱、缺智乏謀的平庸昏君。而馬其頓王國氣勢正盛,銳不可擋。亞歷山大藉助一舉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之餘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突破敵防線,首戰告捷,徹底摧毀了波斯人的士氣和抵抗的決心,開辟了向亞洲擴張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戰而降, 甚至把亞歷山大視為將他們從波斯人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亞歷山大又在伊薩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擊敗了不甘心初戰失敗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和騎兵7千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開了與波斯的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決定性戰斗。大流士三世經過精心准備,擁有騎兵4萬、步兵100萬、刀輪戰車200輛和來自印度的戰象15頭,與亞歷山大軍隊相比,具有絕對優勢。但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鬥智用謀,再次奇跡般的戰勝了這位波斯皇帝。特別有趣的是,當僅有不到5萬軍隊的亞歷山大命令他的士兵為即將到來的戰斗安卧休息、養精蓄銳之時,手握百萬大軍的大流士三世卻因害怕夜襲令士兵徹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裝,膽戰心驚的整整站了一夜,個個無精打采,毫無鬥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亞歷山大率精神飽滿、士氣高昂之軍進入戰場,熟練的運用其機動靈活的「馬其頓方陣」,最終戰勝了強勁的對手。亞歷山大乘勝東進,佔領了東方最大的城市、古代東方的文化中心巴比倫,並為自己加了一個稱號——「巴比倫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後,亞歷山大又率兵從巴比倫出發,勢如破竹地佔領了波斯帝國的蘇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手下一名總督殺死,棄屍於路旁。最終還是亞歷山大在追趕途中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將其送回波斯利斯,葬於波斯皇陵墓。
2.亞歷山大·亞蓋隆契克(波蘭語:Aleksander Jagiellonczyk;立陶宛語:Aleksandras Jogailaitis)(1461年8月5日—1506年8月19日),亞蓋隆王朝的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
亞歷山大·亞蓋隆契克為波蘭國王卡西米爾四世的第四子,1492年在其父死後被選為立陶宛大公。在兄長揚一世·阿爾伯特國王於1501年6月17日去世後,亞歷山大在當年12月12日繼位為波蘭國王。
亞歷山大·亞蓋隆契克未能有效阻止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對立陶宛的侵略。
3.亞歷山大五世(希臘語:Αλέξανδρος Ε',?~前294年)安提帕特王朝的馬其頓國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家庭背景
亞歷山大五世是馬其頓攝政卡山得的兒子,安提帕特的孫子。卡山得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殺害了他的遺孀羅克珊娜和年幼的繼承者亞歷山大四世,篡奪了馬其頓的王位。亞歷山大部下諸將領隨即開始了爭奪其遺產的繼業者戰爭。在「繼業者」中,卡山得控制著馬其頓本土,並與其他將軍們聯合打敗了安納托利亞的統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得與亞歷山大大帝的一個妹妹結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亞歷山大五世。這樣,亞歷山大五世就擁有了對馬其頓王位「較為合法」的繼承權。
主要事跡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得去世後,王位由其長子腓力四世繼承,但是後者很快就死了。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五世與他的另一個兄弟安提帕特二世被宣布為馬其頓的共同統治者。王國實際上被分成了兩部分:亞歷山大統治西部,安提帕特統治東部。亞歷山大五世並與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救星)的一個女兒結婚。
兩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結束了。安提帕特二世謀殺了他與亞歷山大的母親,可能是因為她在立場上支持亞歷山大。繼而他把亞歷山大五世趕出了馬其頓。亞歷山大五世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和占據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征服城市的人)求援。皮洛士迅速進行了干預,把亞歷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亞歷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讓了邊區的幾個省。不久德米特里也來了。根據某些不確定的記載,已經沒有什麼報償能付出的亞歷山大五世企圖謀殺德米特里,結果反為德米特里所殺。德米特里打敗並殺死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二世,宣布自己為馬其頓的國王。
4.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1220年?—1263年11月14日),真名為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俄羅斯統帥和政治家,諾夫哥羅德公爵(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為基輔大公,1252年起為弗拉基米爾大公。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二世·弗謝沃洛多維奇的兒子。1236年,他被選為諾夫哥羅德公爵。他與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的斗爭,使俄羅斯的西北部地區免於被西方天主教國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帶登陸入侵俄羅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領的諾夫哥羅德人與當地的拉多加人,於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現在的聖彼得堡附近擊潰了瑞典軍隊。他因而得到稱號:「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這次勝利後不久,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貴族趕出諾夫哥羅德。1241年,由於條頓騎士團的入侵,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諾夫哥羅德人請回。他率領諾夫哥羅德軍隊抵抗騎士團。1242年4月5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距愛沙尼亞邊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決定性地擊敗了條頓騎士團。這一戰常被稱作「冰上之戰」。後來的歷史學家們評論說,這一戰挽救了俄羅斯民族。
當蒙古人勢不可擋的騎兵蹂躪並征服了俄羅斯之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與他們周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沒有接受羅馬教皇的自殺性的、與蒙古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建議,因為他知道在那個時代與蒙古人作正面對抗不可能獲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開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之間的調解人的角色。1246年,金帳汗封他為基輔大公。1252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帳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
作為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王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致力於統一羅斯北部的各個公國。1259年,他鎮壓了諾夫哥羅德人的起義。1263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從金帳汗國返回諾夫哥羅德途中於戈羅傑茨去世。他的遺骨後來被彼得大帝下令移至聖彼得堡。俄羅斯東正教會封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一位聖徒,紀念他的節日為9月12日。
1942年7月29日,當納粹德國的軍隊深入蘇聯腹地時,斯大林宣布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蘇聯軍隊設立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
5.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保羅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一世由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撫養,父親被殺後即位。
為維護君主專制、反對革命,亞歷山大採取自由主義的政策,設立所謂「非正式委員會」解決各類問題。1802年設各部大臣制。1803年頒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有可能得到解放。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大學。
對外政策方面,參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奧斯特里茨、弗里德蘭的會戰中失敗。1807年與拿破崙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之後得到法國支持,贏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戰爭,奪得芬蘭和高加索的領地。1812年擊退拿破崙對俄羅斯的遠征。1814年率領俄羅斯軍隊進擊到巴黎。不久活躍在維也納會議上,作為有力的領導人之一,結成神聖同盟。1820年左右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影響,排斥歐洲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公然推行反動政策,加強對國內和國外自由主義力量的壓制。
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傷感,又極其自尊自傲,被稱為「獅身人面像」。晚年沉溺於嚴重的神秘主義。
娶巴登的路易莎·瑪麗亞·奧古斯塔(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芙娜)。有兩個女兒。
6.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長子。
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著手國內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實行解放農奴政策,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俄國歷史上有三次沙皇進行的改革,除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外,分別是伊凡四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對俄國的革命運動仍無情鎮壓,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1874年之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對外方面,努力試圖廢除1856年巴黎條約。1877年—1878年發生俄土戰爭。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是由於列強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會議的調停,俄國對巴爾乾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成員炸死。
亞歷山大二世先娶德國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瑪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奧古斯塔·瑪麗公主(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有8個子女,均未成年時夭折。後娶俄國的葉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爾戈魯卡婭女大公,有3個子女:亞歷山德拉女大公;尼古拉大公;亞歷山大三世.
7.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德羅維奇(1845年-1894年,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次子。
亞歷山大三世由於害怕暗殺而經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宮加特契納,被稱為「加特契納的隱士」或「革命的俘虜」。即位初期採取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模稜兩可的態度。實施地方長官制,破壞地方自治。限制大學自治權。對待異族強制推行俄羅斯化的政策。迫害猶太人。佔領中亞,與英國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在來自丹麥的妻子的影響下(其時丹麥在普丹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對俾斯麥及威廉一世的德國產生反感。盡管此前的六位俄羅斯君主都為德意志血統,但是從亞歷山大三世時代起,宮廷和貴族社會開始了俄羅斯化的進程。80年代末之後,因俄德關系惡化而親近法國。亞歷山大在位期間,是俄羅斯工業化的時代,表面上欣欣向榮,但是農業發展緩慢,農民貧困,繁榮的基礎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亞歷山大娶丹麥的瑪麗亞·索非亞·弗雷德里卡·德格瑪公主(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有6個子女: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大公;格奧爾吉大公;謝尼亞女大公;米哈伊爾大公。
8.(猛烈的)亞歷山大一世(蘇格蘭蓋爾語:Alaxandair mac Maíl Coluim,意為馬爾科姆之子亞歷山大;約1078年—1124年4月23日)蘇格蘭國王(1107年—1124年在位)。馬爾科姆三世的第四子,在兄長埃德加國王去世後繼承王位。他由於對蘇格蘭北部的一次起義的無情鎮壓,而得到外號「猛烈的」。
亞歷山大一世致力於蘇格蘭教會的獨立和本地化。他建立了一些新的主教轄區,並在珀思郡(蘇格蘭原郡名)和英奇科姆修建了修道院。
9.亞歷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蘇格蘭國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亞歷山大二世為蘇格蘭國王獅子威廉之子。他支持英格蘭貴族反對無地王約翰的叛亂,幫助他們在1215年迫使約翰簽署了大憲章。但是在1217年,他承認約翰之子和繼承人亨利三世為他的領主。1221年,他與亨利三世的妹妹喬安·金雀花結婚。
當喬安於1238年去世後,亞歷山大二世再次結婚,妻子為柯西的瑪麗。瑪麗於1241年生下了亞歷山大二世的繼承人亞歷山大三世。
1237年,亞歷山大二世與亨利三世簽訂約克和約,在這份文件中確定了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永久邊界。
亞歷山大二世在蘇格蘭國內加強王權,並把自己的統治擴張到蘇格蘭的邊遠地區。
10.亞歷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蘇格蘭國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亞歷山大二世國王之子,母為科西的瑪麗(亞歷山大二世的第二個妻子)。
亞歷山大三世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蘇格蘭的王位。1251年,還是孩子的亞歷山大三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女兒瑪格麗特結婚,這使得英格蘭人企圖在其未親政時再度干涉蘇格蘭的內政。
1263年,亞歷山大三世在Largs戰役中打敗了挪威國王哈康四世的入侵。他於1266年迫使哈康四世的繼承者馬格努斯六世向蘇格蘭割讓馬恩島和赫布里底群島。亞歷山大三世的孫女瑪格麗特在他去世後繼承了王位。
11.亞歷山大一世·卡拉格奧爾基耶維奇(Краљ 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1888年12月17日—1934年10月9日)卡拉格奧爾基王朝的南斯拉夫國王(1921年—1934年在位)。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的次子。1904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貴族軍官學校畢業。1909年,在他的兄弟格奧爾基·卡拉格奧爾基耶維奇的繼承權被剝奪後,亞歷山大一世成為塞爾維亞大公(王儲)。
亞歷山大一世在塞爾維亞軍中服役,以第一軍軍長身份參加了1912年—1913年的巴爾干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塞爾維亞軍隊總司令。1918年12月,亞歷山大成為剛剛建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的攝政王。1921年8月17日,亞歷山大一世加冕為國王。
由於國內各民族的不滿情緒和騷動,尤其是克羅埃西亞人的獨立要求,亞歷山大一世轉向獨裁。1929年1月,他解散議會、廢除憲法,開始獨裁統治。為了強調他統治的是一個統一的王國,亞歷山大一世把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
1934年亞歷山大一世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時,於10月9日在馬賽遭到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者刺殺。他與同車的法國外交部長路易·巴爾杜都在刺殺中身亡。
『貳』 金帳汗國:別瞅啦,我沒走遠,留下來的分身叫「俄羅斯」嗎
蒙古王公在羅斯收取貢賦
按照母公司的傳統,大汗是國家最高首領,集行政、財政、軍事等大權於一身,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力。在金帳汗國的早期,汗國對俄羅斯實行“八思哈”(即為蒙語的“達魯花赤”,意為“鎮守者”)制度,向各地派出大權獨攬的八思哈,進行直接統治;到14 世紀初,“八思哈”制度被廢除,採取“以俄治俄”的代理人間接統治。最高代理人,稱“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代表可汗號令全國,向諸王公徵收賦稅、征派徭役、徵兵助戰。說白了,算是個大一點的保長吧。
但從此之後,王公的權力便不再是由人民(謂徹)賦予、也不拜教皇所賜,而是來源於金帳汗。只有拿到金帳汗的敕令,“保長”才能坐上統治者的寶座,而一旦落座,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殺予奪、大權在握。這種現象在層層封建、王權虛懸的歐洲,是很罕見的,也造就了俄羅斯與西歐國家迥異的政治傳統,對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影響深遠。
『叄』 俄羅斯古代英雄(越多越好,無論傳奇性為主還是真實性為主的)
一、伊格爾
出自《伊格爾遠征記》(俄羅斯古代英雄史詩 )。成書於1185~1187年,著者不詳。全詩由序詩、中心部分和結尾組成,以12世紀羅斯王公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為史實依據。史詩成書的時代,正是俄羅斯大地上公國林立,相互攻擊、殘殺的時代。主人公伊戈爾為消除公國的外患——盤據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遠征軍進行征伐。在伊戈爾身上,兼有著為自己民族抗禦外敵的英雄氣概和追求個人榮譽、輕率行動的性格特徵。伊戈爾的遠征失敗了,他先是成了敵人的階下囚,後來終於逃回了祖國。史詩最後借基輔大公之口道出了這部作品的要旨:團結起來,為祖國和民族,為伊戈爾的失敗復仇。
二、丹柯
丹柯是俄羅斯的古代傳說中的一位英雄。
他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住在原始森林中的部落,一直過著安寧平穩的日子。一天,不知道從哪裡來了一夥強盜,把他們洗劫一空後,將他們趕進了原始森林。這群可憐的人們在森林中漫無目的的走著,茂密的森林中透不進一點陽光,到處散發著惡臭和沼氣,四周被荊棘和盤橫交錯的樹枝和樹根包圍著。在黑暗中,人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恐懼:老人們的嘴裡發出了哀鳴、婦女的眼睛裡閃爍著絕望和恐懼,病人們痛苦的呻吟著。男人們也神色沮喪地坐在那裡,他們都以為自己的末日就要來臨了。
這時,一位勇敢的年輕勇士站了出來,他聲音響亮地告訴大家:大家在這里一起等死,不如我們用我們大家的力氣來開辟一條路來,這樣我們才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如果大家願意的話,我們就一起干吧!我在前邊來帶領大家走出這個死亡的原始森林。」
聽了他的話,大家的眼睛裡都亮起了希望的光芒,紛紛站起來表示願意跟著他去開辟一條新的道路。於是,在丹柯的帶領和組織下,人們開始與絕望和死神展開了搏鬥.在丹柯有條不紊的指揮下,男人們負責開路,女人們負責尋找食物和做飯,老人們負責看守著孩子們。
他們砍掉荊棘和樹枝,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前進著,雖然很緩慢,但是路在一點一點地向前延伸著。然而,人們卻因為飢餓和疲勞,身上的力氣越來越少。漸漸地,有人開始發生懷疑,更有人開始停了下來。丹柯看到這些,發怒了,他跑到他們幾個人的前面說:「你們這些蠢豬懶蟲!怎麼這樣沒有意志和勇氣?一遇到一點困難就不幹了!我們既然決定了,就要一直做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看見光明的可能和希望!」
那幾個自私狹隘的小人只好又跟著幹了起來,但在心中卻埋下了對丹柯仇恨的種子。
又過了不知道多少天,人們幹活乾的更加勞累、更加疲憊不堪了,然而,前面還是望不到頭的泥濘和樹枝,還是一片黑暗,人們幾乎都失去信心和勇氣。在那幾個小人暗地裡盅惑人心的挑動下,人們把心中的怨氣和憤恨都發泄到了丹柯的身上。
他們把丹柯包圍了起來,開始大聲地責怪和咒罵他:「都怪你想了這個餿主意!把我們大家都累成這樣,到現在還是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沒有你?我們可能已經用別的方法走出去了!你這個混蛋!把我們騙到這里來!不知道你是懷有什麼目的?是想逞英雄嗎?你用盡了我們的血汗!我們現在就要死了!你,現在必須先死!」
心底善良、思想高尚的丹柯萬萬沒有料到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被氣壞了!他的胸脯在劇烈地起伏著,他明白了,是那幾個小人搞的鬼。丹柯是個大力士,打垮他們幾個人幾乎是易如反掌。當時,他真想和他們拼了。但是,當他看到他們身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之後,他的心軟了,他明白多數的人們只是受了少數人的騙。於是,他採取了一個誰也沒有料到的行動:
他突然一把撕開自己的胸膛,從裡面掏出了自己的心並把它高高地舉了起來。他的心一下子燃燒了起來,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周圍的一切。他大聲向大家喊道:「來吧!你們跟著我走吧!以後的事實會證明一切的!」
說著,他便高舉著自己那顆燃燒的心堅定地向前走去。人們先是驚呆了,接著,便也心懷愧乍地半信半疑地跟著他往前走去。又過了不知多少天?前面的樹林中突然出現了光亮。啊!我們終於走出森林了!人們歡笑著呼喊著朝著森林外面跑去,一個比一個跑的還快!這個部落的人們終於有救了。
然而,這些自私狹隘而又可憐的人們卻把丹柯給忘了。丹柯在看到光明的那一剎那,耗盡了他最後的一點精力,他緩緩地躺倒在了地上,沒有一個人去理會他了,英雄丹柯的身體和心被人們踐踏和蹂躪著。沒有良心的人們啊!就這樣遺棄和忘記了給他們開辟了前進道路的英雄。
『肆』 19世紀俄國的歌劇創作的背景及其代表作是什麼
19世紀俄國的歌劇創作在歐洲獨樹一幟。其時正值俄國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時期,反對沙皇專制,反對農奴制度的呼聲此起彼伏。俄國民族樂派的開山鼻祖格林卡(1804~1857)在這時期,曾與十二月革命黨人過從甚密,普希金等人的藝術思想也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俄國人民的靈魂與精神。30歲那年起,他致力於創作一部從題材到音樂都是屬於俄羅斯民族的歌劇作品。它就是歌劇《伊凡·蘇薩寧》(原名《為沙皇獻身》,1839年更名)。1842年他又創作了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前者取材於歷史題材,充滿了愛國主義深情,歌頌了為祖國獻身的農民蘇薩寧,是俄羅斯「民族魂」的真實寫照;後者則取材於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敘事詩,描寫中世紀的騎士與基輔大公之女的故事。這兩部歌劇是格林卡創作中最富社會意義和藝術成就的作品。他一方面注重從俄羅斯民間音樂中提煉其精華,一方面他又吸收西歐音樂的寫作技法等,從而創作出新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音樂語言,並為後人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被人譽為「俄羅斯歌劇的曙光」。
19世紀60年代,在俄羅斯民主主義運動不斷高漲的背景下,音樂領域有一群年輕人,為了擺脫一味崇尚西歐音樂的風氣,致力於繁榮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事業,並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歌劇領域中「五人團」和柴科夫斯基作出了很大的成績。「五人團」大部分成員都參與了歌劇創作,其中鮑羅廷的歌劇《伊戈爾王》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都諾夫》為其代表作。鮑羅廷(1833~1887)的四幕五場歌劇《伊戈爾王》始作於1869年,未果而逝,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成,1890年首演於彼得堡(非全部)。該劇由曲作者自撰腳本,根據中世紀基輔公國敘事詩《伊戈爾遠征記》編劇。是一部史詩般壯麗的歷史劇。歌劇擁有壯麗的歷史場面,雄偉的民族氣概,又有充滿想像力的抒情氣息。如雅洛斯拉芙娜的詠嘆調《漫長的日月就要過去了》、伊戈爾王的詠嘆調《心兒已筋疲力盡,令人難以入眠》以及女聲合唱《波羅維茨之歌》等。穆索爾斯基(1839~1881)的四幕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帶序幕)作於1868~1869年,修訂於1871~1872年,由曲作者根據普希金的同名劇作編劇。1873年首演於彼得堡。是公認為最偉大的俄羅斯歌劇。講述了17世紀初,俄國攝政王鮑里斯·戈都諾夫謀害幼皇,篡奪皇位的故事。歌劇充分表現了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以相當大的篇幅表現了人民這一「巨人」(曲作者語),故又有人稱之為「人民的音樂劇」。穆索爾斯基在歌劇中用合唱塑造了人民的形象,如在序幕中當衛兵威嚇民眾時,人們面向修道院跪下祈禱所唱的《親人啊,把我們丟給誰》等。
『伍』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的經典作品
作品簡介: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於1842年。選自敘事詩體的神話故事,劇情描述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武士魯斯蘭和基輔大公羅斯的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游吟詩人預言新婚夫婦將有劫難,但忠實的愛情會使他們逢凶化吉,苦盡甘來。果然,婚宴結束後,在閃電雷鳴聲中新娘柳德米拉被魔法師契爾諾莫爾劫走。基輔大公要求武士們把公主找回來,並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找到的人為妻。魯斯蘭在出發尋訪公主的旅程中,得到一個睿智老者 的幫助,打聽到柳德米拉的下落並得到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他逃過女巫的算計,從死里復活一次,最後用寶劍破了魔法師的妖法,把公主救了出來並與公主美滿完婚。《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採用歌劇中的對比性主題發展而成,全曲充滿明朗的色彩、歡樂、喜慶的情緒和英勇、果敢的精神。普萊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以其清晰而流暢的線條、精彩的詮釋,讓聽眾在格林卡這首歡躍、惶恐、斗爭、喜氣洋溢的音樂聲中領悟到作曲家的真正涵義。 這部歌劇的序曲寫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而且還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輕音樂。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劇的主題思想,表達了正義戰勝邪惡之後,人們歡慶勝利的場面。這部序曲的旋律輕快、華麗,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羅斯管弦樂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為D大調,2/2拍,奏鳴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對魯斯蘭堅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寫,它歡快而且充滿了活力。接著立即進入呈示部,樂曲迅速推向由弦樂部分演奏的輕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騰的氣勢,成功地勾畫出武士魯斯蘭躍馬揮戈、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題轉為F大調,音樂來源於歌劇中魯斯蘭的詠嘆調,富有很強的俄羅斯性格。序曲的發展部經過全樂隊的強奏、弦樂撥奏和激動的弦樂拉奏,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又回到D大調,把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出來,但比原來的氣勢更為宏大,甚至還出現了下行全音階。最後樂曲由強有力的和弦引出熱烈而壯大的場面,全曲在歡慶勝利的氣氛中結束。
『陸』 俄羅斯史詩大片《大蒙古國》好看嗎
俄羅斯2012年巨作《大蒙古國》,導演安德烈·普羅什金,耗資1200萬美元。影片開始的場景在金帳汗國首都薩萊的宮殿,金帳汗締尼別克(Tinibek Khan)接待兩位羅馬教皇的特使,聲稱要派軍隊把羅馬夷為平地。但締尼別克汗很快被他的弟弟賈尼別克(Dzhanibek)所殺,賈尼別克繼而成為新一任的大汗。莫斯科大主教亞歷克修斯治癒了泰杜拉(Taila,賈尼別克的母親)失明的雙目。影片最後賈尼別克被他的兒子別爾締別克(Berdibek)所殺。很快2年後別爾締別克也被殺死了。如此瘋狂的內斗很快使金帳汗國衰敗,最後分裂成眾多小汗國。
該影片在俄羅斯引起爭議,有人說汗國和俄羅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也有人認為蒙古游牧民族和俄羅斯之間是共生關系,兩者密不可分。在俄羅斯歐亞主義者的史評中最重要的是:俄羅斯人不是從蒙古人的統治下解脫出來,而是蒙古人創建這個強大的歐亞帝國後,把領導權轉交給了俄羅斯人。
蒙古人與蘇俄之間的直接聯系,說明了俄羅斯人為什麼對蒙古人感興趣,俄羅斯並沒有放棄在全球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夢想,通過建立一個偉大的多民族歷史體系,可以恢復這種夢想。不過這種藉助蒙古人幫助俄羅斯完成帝國大業的想法卻遭到俄羅斯眾多少數民族的強烈反對,他們對蒙古人有自己的看法。西伯利亞北部的雅庫特人就正在拍攝一部成吉思汗的影片。該電影製片人明確表示,成吉思汗及其遺產與俄羅斯族人沒有相同之處,而雅庫特人及其它突厥人,倒跟蒙古人有很多共同點,突厥/蒙古自古也是一體的。
但俄羅斯的精英,卻強烈抗議對成吉思汗的這種解讀。《消息報》(Izvestia)一名評論員譏諷雅庫特對成吉思汗的解讀,嘲笑雅庫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柒』 基輔大公的介紹
基輔大公是古羅斯國家基輔公國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