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需一篇看二戰電影的英文觀後感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2. 二戰觀後感100字,謝謝啦~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李德·
哈特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出二戰的壯
觀景象。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裝備上的較量,
指揮官和部隊的素
質,
作戰雙方的經濟實力等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但軸心國家節節敗退的關
鍵原因卻是資源匱乏。換句話說,經濟資源發達誰就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德國經一戰磨礪已元氣大傷,又受《凡爾賽條約》制約,盡管希特勒步入仕
途後高度重視重振軍備,
軍事及經濟實力短時間內長足發展,
但想要趕超歐洲列
強,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吃不消,若是將戰爭打成了持久戰,
必敗無疑。
另一方面是德國本土並未發現油田,
只能依靠戰前的儲備亦或是從侵
略國獲取石油(羅馬尼亞)
;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
油量補給跟不上,坦克喪失其機動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須速戰速決。希特勒拉
攏它在亞歐大陸上最強的敵人——蘇聯,也不無道理。
同盟國則恰恰相反,
它們擁有比德軍更強大的裝甲部隊及兵力:
大名鼎鼎的
「日不落帝國」
英國,
從所屬殖民地搜刮大量財產,
幾百年的沉澱使其具有雄厚
的經濟實力。英倫三島雖同為島國,但當時掌握著制海權。
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應有所警覺。
但此時它們做的既沒有奇襲德
國,
也沒有對德國作鉗形包圍,
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所事事。
這也為後
期英法聯軍重大傷亡埋下伏筆。
喪失了消滅德軍主力的大好時機。
同盟國是依靠
長時間封鎖軸心國資源使其兵糧寸斷達到戰勝的目的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
原先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出其不意的閃電
戰已被戰線過長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則是經濟停滯、
資源日漸稀缺。
日本襲擊美
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更使得同盟國加入了一個強大的盟友。
最終美國在日本投
下的原子彈宣告著二戰即將結束。
戰後蘇聯與美國相繼崛起,但戰勝國英國呢?或許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
案,
英國為這兩次戰爭付出了太多太多。
戰爭機器滾滾向前,
縱使英國打贏了兩
次世界大戰,
但前進的代價卻是英國消耗數百年的積蓄換來的,
戰爭後的大不列
顛一片寂靜。
3.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珍珠港一戰慘絕人寰;珊瑚海一役損兵折將;紐倫堡一仗淚灑長空.從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禁向各國宣戰至1945年9月2日官方宣布大戰結束.在這一期間,有多少黎民蒼生的痛苦呻吟聲,有多少戰地將士們的哀怨聲?可是,他們每天都在祈禱:讓世界和平吧! 大戰伊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聯合起來一心想要侵犯別國的領土,但是,許多愛國的熱血青年當然不會甘心,他們萬眾一心,頑強地抵抗侵略軍,於是,反法西斯大戰拉開了序幕. 正當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報社為了讓民眾清楚地獲悉前線的消息,他們奮起直追,配了幾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記者去前線采訪,可以想像,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任務啊! 美國有三十四位記者,在前線采訪時犧牲.1942年10月8日,紐約時報的拜倫·道爾頓,在新幾內亞登陸時捐軀;恩尼·派爾,一位謙遜,聲音柔和,個子雖小卻有著巨人般勇氣的記者,曾隨軍參與從北非到日本附近島嶼的歷次戰斗,1945年4月18日,正當奮戰的美軍攻克二十六平方公里的伊江島時,被日軍一發機關槍子彈擊中左太陽穴而喪生. 在這次大戰中,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得到前線真實的,冷靜的,客觀的新聞報道.為了這一需求,於是,第一流的新聞人員就真實地寫出了這些報道中的傑作.他們在散病坑裡,防空洞里,作戰中的戰艦內或甲板上,在空戰中飛機的局促座艙中,在戰場上,在樹籬下,在了無遮蔽的田野中,在飽經破壞的城市內……寫出這些報道.他們除了透露天下的大事,也報道了很多細枝末節和奇聞怪談.他們在百萬字句中提煉,捕捉住二十世紀大戰的戲劇與悲愴. 在二次大戰中,沉船,毀車,無戰斗品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是什麼力量促使戰士們堅持不懈地打完全程呢?因為他們知道,為了世界和平,犧牲再多也在所不辭. 和平,和平,這簡短的兩個字,是和善的,能使國民拋頭顱,灑熱血,保家為國.但同時有時殘酷的,因為它能讓所有的愛國青年背井離鄉,上前線,能讓無數的家庭分散.所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世上不要再發生紛爭了.
4.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5.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6. 諾曼底登陸電影觀後感
《諾曼底登陸》這部電影讓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殘忍。
它主要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其實 ,當初登陸有三種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但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加萊卻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所以他們選了諾曼底作為登陸地點。
諾曼底登陸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最令我難忘的是:當盟軍正准備上岸時,敵人的子彈便如雨點一般向盟軍送去,那些人的臉上掃過一絲驚恐,然後驚恐立馬變成勇氣。盟軍用自己的身子擋著那槍林彈雨,只為讓後面的人得到一絲生的希望。慢慢,慢慢,屍體堆積起來,從小丘到山坡,一直堆積到一座座山。
當我看到戰後,就彷彿看到了一個大型的屠宰場,到處都是死人,傷兵,到處都是一片血海。鮮血,鮮血!海水都被染紅了,所有幸活的人都在呻吟,痛苦的呻吟。想想看,那些人都是年輕的小夥子,活生生的人,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不惜血染沙場,英年早逝。他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尊敬。
看完了,流下來的是無盡的眼淚和心酸,留下來的卻是一段歷史和一顆顆為了保衛自己祖國而奮斗火熱的心!
今天,我觀看了《諾曼底登陸》電影,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殘酷,悲傷!
“諾曼底登陸”又叫“霸王行動”,它是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登陸。它最終以德軍失敗告終。盟軍在這次行動中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納粹認為盟軍會在加萊港登陸,所以把重兵留在了加萊港。即使諾曼底兵少,可還是讓盟軍陣亡六萬多人!
戰後,海灘上四處都是屍體,血把海水都染紅了,破爛的房子,光禿禿的森林,四處逃竄的人們……這些都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諾曼底的勝利,不僅僅是盟軍的勝利,而是一切熱愛和平的人,一切反對法西斯的人們勝利了。它的勝利將為法西斯敲響喪鍾!
最近上課上到二戰史的內容,談起二戰史不得不說一下《諾曼底登陸》這部電影,可以說這部電影很好的詮釋了二戰的殘酷,同時也讓我們見證了一場偉大的勝利,見證了一代名帥艾森豪威爾的智勇雙全。
1939年,德、意、日三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將來之不易的和平再次打破,全世界陷入戰爭的漩渦。諾曼底登陸,是盟軍開辟第二戰場的開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起點,他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諾曼底登陸戰充分顯示了戰爭的智慧,盟軍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條件,將自身的優點完全地發揮出來。無論是戰前的偵察,偽裝還是戰時士兵們的驍勇善戰都預示著這將會是一場盟軍偉大的勝利,德軍的麻痹大意和指揮不當也加速了德軍的敗退。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德軍失利的原因從自身上來說有2點,一是不利的估計局勢。諾曼底登陸戰之際,德國的兵力分散過於嚴重,又由於東線吃緊,俄國的強勢反擊也給德軍帶來了很大的威脅,這就迫使德國不得不從西線調集更多的士兵支援東線,這就造成了西線兵力的真空,給了盟軍極大的機會。義大利政府的投降不得不使希特勒派兵駐守義大利,從而使勉強的兵力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日本陸軍被中國牢牢牽制在中國大路上,海軍和空軍又連連失利,不能給予德國以戰術配合。可以說當時的德國是孤掌難鳴,形式極為不利。二是指揮的不利,雖然當時德軍指揮部意識到盟軍會進行登陸戰,可是他們卻一致認為盟軍會在加爾地區登陸,而不是環境惡劣的諾曼底,這就導致了德國大部門的兵力集中在了加爾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只有形式的防禦而已。然而這一決策還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德軍在加爾地區的嚴密防守可謂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毫無作用。
相比於德軍的不利,盟軍可謂是准備充分,打了一場好仗。在制定登陸戰之前,盟軍就制定了詳細的偵察方案,無論是登陸時的天氣,海水情況,還是諾曼底的沙石樣本,盟軍都一一偵察,不放過一絲可能影響戰局的因素。影片中最明顯的就是登陸時間的確定,原定的時間由於天氣的原因迫於退後,僅是懷疑當晚的月色不夠明亮,不利於空軍空降,所以說,盟軍的准備工作可謂是細致入微。相對於德國的孤家寡人,盟軍一方可是朋友眾多,英美聯軍,無論是從兵力上還是從士氣上,盟軍都處於優勢。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掌控則充分顯示了這一點,出色的英國空軍予以了德軍以致命的打擊,致使德軍在空中失去了優勢,盟軍的海上實力又強於德軍,數量和質量上都處於上風,制海權的再失去就意味著德軍在這場戰爭中的低位岌岌可危。
諾曼底登陸戰役,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組織最復雜的兩棲登陸戰,對於盟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進攻,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具有重大意義,為組織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經驗,被後人稱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
7. 二戰珍珠港觀後感範文5篇
珍珠港電影的 觀後感
昨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個小時的大片23:00才開始,中間還插了30分鍾的 廣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兩點。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幾年前剛剛播映時,我就借過D版看,還一看就是好幾遍。
但是那時候還小,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裡面的大場面去看的,可以說無論影片敘述的感情 故事 還是戰爭背景,都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的時間都花在期待和欣賞那些爆炸場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卻第一次發現了這部片子的一大特點美國與中國一樣,都曾經與日本為敵、與日本交戰,但是在這部片子中反映出來的日本軍人,並非如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中那般猙獰可怕、醜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會不由地贊賞他們精妙的戰略部署,以及面對戰爭時忘我的犧牲精神。
反觀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我們都是從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著兩撇八字小胡須,嘴裡叫著「八格牙魯」,動作粗魯、形象猥瑣,最後被我們神勇的八路軍戰士打得屁滾尿流,倉皇逃竄。
小時候的我愚昧無知,還真以為日本人都這副德行。現在想想,先不說抗戰八年有幾場像摸象樣的仗是八路軍新四軍打出來的(他們不就是在那兒游擊么?),就說日本軍人要真是那麼一副猥瑣像,真是那麼沒有紀律隨意散漫,這么大一片東亞、東南亞,憑他一小小日本島,能打得下來嗎?
二站期間的歐洲戰場,德國是最強,要不是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外加令人難以置信的瞎指揮,最後鹿死誰手還指不定呢。
同樣的道理在亞洲,要不是最後美國丟的那兩顆原子彈,還有蘇聯出兵東北,這東亞、東南亞地區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嗎?難道還真以為那小米加步槍能打得過大炮鐵騎了?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國人還是不願正視這個問題。一拍電影就把日本軍隊塑造成一副窩囊像,把我軍塑造成不怕槍林彈雨的「仙人」!
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弱點與缺點的人,永遠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沒有辦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事實的民族,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們只會自我吹噓自以為是!
在《珍珠港》片尾,羅斯福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自負和驕傲帶給我們多麼慘痛的代價。」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認識到真的不足;而勇於正視對手的強大,並且給予對方客觀正確的評價與表現,則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獲取世界尊重的基礎!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這些天一個人的日子有些無聊,又拿出《珍珠港》來打發三個小時被 雨水 淹沒的時間。
誰都知道我愛《珍珠港》,誰都知道我對《珍珠港》百看不厭。
我不管在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對它是貶是褒,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觸動觀眾心靈的、能引發觀眾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確實是部商業片,但又有幾部商業片能讓人這么震撼,能讓那麼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復感受。
作為電影,三角戀確實是個惡俗的話題,但放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又顯得是十足的無奈。為了有一個算的上圓滿的結局,看到一半處大概都會猜到結局Rafe與Danny必須有一個面對死亡。
頭幾次看電影對兩個男性人物,我是沒有偏愛的。Rafe作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盡可能的包含優點。他英俊帥氣,他的飛行技術一流,他是空軍軍官,他有飽滿的自信,他嚮往飛向真正的戰場,他對愛情忠貞不二,他對朋友處處保護與包容,他有時候會有小男孩兒的可愛與沖動,他在臨行的前夜為了責任自願放棄了幸福的一夜。他幾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麗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許就覺得不是那麼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歡他的,膽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總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飛行技術沒有Rafe高,處處要受Rafe的保護,甚至連愛情都掩蓋在Rafe之下。面對飛機Danny總是很自信,可以鎮定地指揮,但轉身遇到Evelyn,立刻就會語無倫次、面帶紅暈。漸漸就有些喜歡這個帶點悲情色彩的人物,這樣的有著缺點的人物才顯得真實,靦腆的Danny或許更招人憐愛。有一句話,男一號是女一號來愛的,而男二號是大家來愛的。Danny雖然處處需要Rafe的支持與保護,但最後他卻用生命保護了Rafe。
還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該在Rafe離開之後就展開新的愛情,但畢竟那時候都因為情報的不準確以為Rafe已經犧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離開了人世,他也一定會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顧愛人。難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樣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獨終老大家才滿意?凄美的愛情只是 傳說 ,而我們需要的是生活,誰能說他們倆在一起了就對Rafe沒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說錯誤、不及時的信息造成了後來的尷尬局面。為了電影的結局,也許只有Danny離開,小Danny來延續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別在說什麼Danny搶了Rafe的女友,Rafe還得替他養兒子之類的無恥話題。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續,Rafe和Evelyn會傾盡所有感情去愛小Danny,小Danny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未來。他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會繼承父輩們的影響繼續為祖國而戰。
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愛情熱情之後,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電影之初,Rafe為了自己飛上雲霄的夢想,離開了深愛的Evelyn遠去英國參戰。電影之後,Danny也同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尊嚴,與Rafe一起參加危險的「奇襲東京」計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最好的兄弟,沒能活著回國見自己的愛人,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Rafe與Danny一起生長在戰爭的年代,有同樣的沖上雲霄作戰的夢想,甚至還會愛上同樣的女人。他們早就不單單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親人。不管有什麼矛盾,什麼誤會,最後還是會解開,還是會共同飛向東京的上空為祖國為尊嚴而戰。
除了這三個主角,羅斯福總統不讓你震撼?杜立特將軍不讓你欽佩?那個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讓你感動?當杜立特將軍清清楚楚地告訴被挑選出的空軍士兵,「奇襲東京」計劃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一排士兵毫不猶豫地邁出的堅定地一步,那個特寫,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沒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轟炸機成功地從航母起飛,那電影中的氣氛沒讓你感同身受?就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了解了羅斯福總統,並且從此成為我的偶像。
再說日軍方面。這部電影只是為了弘揚美國人民的愛國情感,沒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兩國的矛盾,對日軍方面的描述也並不是單純的醜化。當然,作為商業片,為了打入日本市場也要求必須這么做。但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引起觀看者的不舒服,總比那些中國的很多作品裡把日軍當傻子寫強很多,那樣描述反而會被認為你當年被一個傻子國家打的爬不起來不覺得自己很丟臉么?片中那個日本士兵給寫家信的那個片段很真實。日軍也是人,也有感情,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接受上級的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們又有濃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須為國家奉獻生命。當然,想南京大屠殺、細菌戰那類慘無人道的行為不在之列。還有一個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在轟炸珍珠港時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勢告訴他們要蹲下,防止傷害到無辜的 兒童 。
我們必須要面對歷史,中國你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太多的宣傳8.15日本投降日,難道就因為日本向中國投降書上寫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當時中國的正式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最高領袖就是蔣介石,簽字的代表就是何應欽。蔣介石確實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曾經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成者王敗者寇,難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國跟兩千多年前劉無賴與楚霸王楚漢之爭的歷史是不同的?怪只怪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總是相同的,但當代人總是看不到當代真實的歷史。
這部電影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細節與鏡頭。電影是沒有國界的,從電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沒有國界的。Evelyn說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樣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為經歷了這么多大災大難中國人,同樣可以從苦難與傷害中走出來,變得更堅強。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如果所有的商業片都有這樣的水準,那商業片就不會老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商業沒有錯誤,特技也沒有錯誤,砸錢甚至也不算錯誤,只要故事好看,電影好看,創作者投入真誠在裡面,觀眾就會買賬,自然也會買單。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邁克爾貝對技術的熱衷,戰火紛飛的場面著實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後的今天只是在電視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見大熒幕前會有多麼令人嘆服的效果,特別是這種低空飛行的鏡頭,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覺的。
把刻骨的愛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屢試不爽。一方面,愛情顯得尤其珍貴尤其美好,可以撫慰每一個在歷史中迷失的人的靈魂,成為人的精神支柱,支撐人們度過一切困難;另一方面,在戰爭面前,愛情又顯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數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時,情愛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國面前,個人情感只能放在一邊。
電影故事流暢,場面壯觀。在描寫愛情時,無論是前一段情還是後一段情都讓人非常動容,特別是danny帶著心愛的女孩飛上天在落日中旋轉的鏡頭極度唯美。這本就是個糾結的故事,兩個生死相照的朋友愛上了一個女人,因為一個人的死亡使另外兩個人走到一起,當rafe又出現時,三個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戰爭,使這問題從主要矛盾變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須給戰爭讓路。戰斗過程驚心動魄,導演客觀地記錄著兩軍交戰的事實,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偏頗的感情傾向,日軍和美軍同樣在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在美國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揚了為了保衛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戰無不勝的基礎,沉睡的巨人被喚醒。在大戰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沒有畏懼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為父親,並把這個職責託付給了rafe。這一結局也最好地解釋和化解了之前danny愛上Ivy的事實。
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風格完全不同。一個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個愛上是很幸運和幸福的事,而被兩個同時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過貝金賽爾得到電影中的這個機會絕對是幸運盒幸福的。詹妮弗迦納竟然在裡面出演一個戲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絕不美艷,難道這是促成她和阿弗萊克結緣的片子?
音樂非常好聽,以至於看完電影還老老實實講片尾看完,而寫下這些文字,也是在原聲音樂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裡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曾經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輕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 反思 曾經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珍珠港>沒有迴避當時美國國防部自身的失誤和錯誤的判斷,在敵人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果斷出手、奮起抗擊。士兵們立刻拋棄了之前和平環境下結成的恩怨情仇,將國家、民族的利益至於首位;在生死關頭,爭相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彰顯了一個成熟的民族和大國的風范。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於擔當的力量。
在XX年 春節 即將到來之際我祈禱,我的祖國,在發展中得到鍛煉;在失誤中勇於擔當;在擔當後能得到進步。我祝願,我的同胞,會在生活中得到歷練;在歷練中勇於奮進;在奮進中得到成長。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一直以來,美國好萊塢出產的電影稱得上汗牛充棟,他不管在電影的立意、創作上,還是在電影拍攝的恢弘場面和震撼氣勢,他全方位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他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電影業,還讓全球的電影觀眾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得以生存的,並不是因為他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也不是美國要在國外樹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現在不同時期滿足不同人的慾望,以此來征服全球電影觀眾的眼球。經常變著法子來迎合影迷,及時捕捉某一時期大眾關注的社會信息,來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
電影《珍珠港》以「二戰」期間法西斯日本為了侵佔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為背景,講述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對死黨雷夫、丹尼和護士伊弗琳三人之間的一段浪漫的 愛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敵,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從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藍的海面上搖曳著各類的戰艦,一個長鏡頭捕捉到戰艦上休閑的人們,海風輕輕的吹起年輕護士的秀發,草地上游戲的的孩子們,一切是那麼的溫馨、自然、安逸。還有那動人的音樂,這顯然得益於《泰坦尼克號》的啟發,一首《THERE YOU'LL BE》將影片的浪漫與溫馨表現得淋漓盡致......
風雲突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那40分鍾的精彩爆炸場面,慢鏡頭和晃動的攝像機向電影觀眾展現出可怕、血腥的畫面,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海戰、空戰的場面,都是驚心動魄。飛機、大炮、戰艦和爆炸交織組成的火焰,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戰艦被炸成直立起來,飛機瞬間的炸毀,成群的美國士兵被炮彈炸飛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彈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馬蜂窩氣勢洶洶的日軍轟炸機,視覺上絕對令人震撼,氣氛上令人壓抑、恐怖......
所有這一切,都符合好萊塢的一貫作風,他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進行消費的慾望,會使出渾身解術,善於將各種各樣的題材娛樂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驚悚恐怖、驚險刺激......各種各樣一應俱全,這也是好萊塢影片經久不衰的緣故吧。
從製作內容上講,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層次上。不能作為經典,也不能作為史詩。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製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經過「叫好」和「批評」後,一部分電影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遺忘了。因為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感覺,也沒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線索。
電影《珍珠港》中把愛情和戰爭結合起來作為故事的線索,本來是個很好的立意,編導們也是絞盡了腦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戰」中的一個點,一個布景。顯然結合得有些牽強,愛情故事和戰爭事件也顯得格格不入,好象兩個孤立體,怎麼也聯系不到一塊,而且這個愛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較薄弱,雖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戀愛,在女主角不明的情況下發生,是寂寞難當是日久生情還是對戰爭的發泄。女主角伊弗琳的愛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熱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感覺;缺少真誠,左右搖擺不定;缺少耐心,沒有情感的堆積。讓電影觀眾覺得她有點水性揚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傳世之作。
從電影的硬傷上,影片存在著幾處明顯的漏洞。
影片開始長島有一處寫「Witchell Field」,而實際上正確的拼寫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帶伊芙琳乘飛機看日出時,你會發現太陽的位置變化了好幾次,一會兒太陽落下一半,一會兒太陽又剛剛升出地平線等等。
總之,《珍珠港》應該突出的是戰爭,描述的應該是美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實際上《珍珠港》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歷史片,既不是動作片,也不是愛情片,很讓人失望和遺憾。
相關文章:
1. 電影《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5篇
2. 百團大戰觀後感600字
3.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變觀後感500字
5. 變形金剛3觀後感錦集
8.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戰爭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線: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五十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德、意、日等七國。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據統計,德國在戰爭中死亡和被俘人數為一千三百六十萬人。僅在蘇德戰場,德軍與其盟軍死亡人數為六百多萬。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損失一百五十萬人,有一百二十八萬人向中國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一百二十四點七萬人。義大利損失十六萬多人。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在德國本土上,有四百萬平民死於戰火,一千四百萬人無家可歸。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美國原子彈轟炸,當時死傷二十餘萬人,並且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每當我望向那整齊的書櫃時,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戰》總是那樣平靜地立在上面。它雖不及傳統國粹哲理深刻,雖不及經典名著意蘊無窮。然而,每一次翻開書卷,一場場驚天動地的關鍵戰爭,一次次鬥智斗勇的戰場博弈,一位位奠定勝利的偉大人物,共同繪成一幅驚心動魄、風雲涌動的歷史畫卷,激盪在我的心中。
談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數。策動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所以瘋狂地對鄰國進行侵略,皆因統治者的野心擊敗了良心,而軸心國憑借他們的狼子野心,一度將法西斯的旗幟插滿了各地,一度將侵略軍的戰火燒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軸心國漸漸推向不歸路:德國人的野心驅使他們進攻蘇聯,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轉了整個戰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們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招來了他們最大的勁敵;義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戰場,而他們在各大戰場均無建樹。讀這本書,我懂得了貪心會使人走向滅亡。
在戰爭的'最前線,正是指揮官用兵得當,從而確保了勝利的果實。而那些傑出將帥的英名定會永遠的刻在歷史的功勛冊上。然而,我們可曾想過,艾森豪威爾身為盟軍總司令,任命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能率領百萬大軍連戰連捷;朱可夫於國難當頭之時,從莫斯科保衛戰一路攻至柏林,親手粉碎了納粹的侵略夢想。諸如此類的將領數不勝數。既然他們在戰場上能夠臨危不亂、破敵制勝,而我們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一味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腳下。擁有戰勝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勝利的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成功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如何不懼困難的挑戰。
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史上一個罪惡深重的歷史事件,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心得。然而,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難和巨大的損失,還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之一可以說是經濟危機。正如實際情況,正是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諸如企業、銀行的破產,工業、金融業的後退以及人民的失業,更甚的是它的范圍之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國,日本,義大利。而這其中也有兩種不同情況。義大利是一戰戰勝國,但由於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滿足便留下隱患。而德國本身就已經作為戰敗國,民族復仇情緒強烈,此時的經濟危機就如火上澆油。伴隨著社會的動盪以及危機帶起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浪潮,也客觀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此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統一後的德國也保留了大量封建、軍事殘余,更是隱隱暗示著戰爭之火的燃起。由此看來,戰爭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導致戰爭的間接原因確實有很多因素。其中經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這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時候(柯立芝繁榮),可能會有暗藏的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而另一個因素則是過度的打壓,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義復仇情緒為什麼會出現並變得越來越強烈呢?這便是一戰時的後續結果。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軍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創,經濟上由於巨額賠款發展舉步維艱。這一切在經濟危機這個放大鏡下被進一步放大,人民自然會變的群情激奮。正是在這樣一種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權一步步被建立了起來並不斷壯大。物極必反,當初法國主張最大限度肢解德國,幸虧沒有完全實施,若是這樣,真是不敢想像那樣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會具有如何強烈的仇恨,會帶來多麼深重的罪惡。做事一定要考慮後果,最後不要做得太絕對,二戰即是教訓。
因素之三,則是當年蘇美英的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美國提議建立的國聯無甚用處,而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和綏靖政策的實行更好似沒有正確估計形勢就盲目行事,認為萬事大吉。想來我們更應該思考清楚,不要欺騙自己;要學會信任,學會合作,踏實認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對於二戰的心得收獲。二戰的整個過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誘因也很值得回味與探索。畢竟面對戰爭,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綢繆。
丘吉爾在《第二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講到,一個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戰爭中被擊敗,不會屈從於被壓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會嘗試一切可能快速整頓軍備。這個近乎預見性地見解,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有道理。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第二次世界戰的指揮者。丘吉爾親歷了兩場人類近代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他以歷史見證者沉痛地描述,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數次易手的法國小鎮,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廢墟。在書中,他用大量的事實和數字說明,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是以大量的傷亡作為慘痛代價。因為戰爭中波及的每個家庭、每間農社,都無法避免被傷殘或失去親人。從大量的傷亡數據,以及戰後各國經濟癱瘓,民眾不得不忍受通貨膨脹帶來的災難。這無異是一場由人類自己主導,走向自我滅亡的災難。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於穩定和和平的強烈渴望。
通過丘吉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解析,戰爭是可以被阻止的。並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戰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沒有徹底執行,才導致了更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本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二戰時期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通過這些戰爭的影像記錄,更能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人類必須避免戰爭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希特勒在這本書中,丘吉爾詳細地記錄希特勒偏執狹隘的推測出來戰爭背後的禍因,和對上層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領導納粹分子如何成長、發展掌權,以及他和他的擁護者在這場大戰中所犯下的罪行。
戰爭從來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答案。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對我有記憶猶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戰起因,終究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採取的「自救」行為。為了自己「發展」下去,他們不惜一切地發動戰爭。
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殘酷:淚水、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恐懼。無論是希特勒的鐵蹄,還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都是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對於科學的某個方面的發展,的確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原子彈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二戰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戰爭持有肯定的態度。大量青壯年走向了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殺人武器,平時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廠在生產軍事用品,日用品日漸缺乏。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後面,眾多的不良因素日積月累,必然導致人民的不滿,就演算法西斯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廣大受害群眾勢必會奮起反抗。
二戰過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結束的六十多年間,中國的崛起,歐洲的飛速發展與日本經濟的騰飛,都漸漸讓人們明白:只有擁有和平,才能持續的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後,人們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在和平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家放下了高懸者得心,又重新到生產當中,軍隊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事開支;科學家重新開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加快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與應用;就連國與國之間也不再是敵對關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夥伴」與「戰略夥伴」。於是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時期也會有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和平對於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可以這樣說:戰爭也許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卻可以讓社會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9. 電影《終極勝利》觀後感:人性的最終勝利
導語:何謂“終極勝利”?當中國軍隊終於將日本鬼子趕出國土,當抗日戰爭終於結束,當全世界都迎來和平的美好願景,這時候,終極勝利就降臨了。我收集整理了最新電影《終極勝利》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觀後感1】:
長眠在中國大地上的高尚的有益於人民的歪國仁,除了白求恩,其實還有很多,1924年在第8屆巴黎奧運會摘取了400米跑的金牌的“飛人”李愛銳(Eric Liddell)就是其中之一。奧斯卡獲獎電影《火的戰車》曾經講述過他的傳奇人生,他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拿完金牌的第二年就返回他的出生地——天津,在一所中學里當了近20年的教師。他救治過抗日戰士,還曾跳入冰河中救起了一名落水的英國兒童,在抗日戰爭行將勝利時,卻因病在日本集中營中去世。
《終極勝利》再現的是李愛銳這一生最後幾年的悲壯,但故事重心並未放在慘烈的歷史戰爭上,當然也並非小情小調的作品,影片著眼在人物的行為以及背後的精神力量上,凸顯的是民族抗戰大背景下人性的光輝,“戰區醫院”與“集中營”兩個寄託存放生與死的地方,聚集著國際友人,也因而成為極端環境下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永不輕言放棄的靈魂陣地。
李愛銳便是這個陣地上的精神領袖,即使環境再惡劣,始終保持知識傳遞的積極能量,與孩童天真樂觀的相處,更是見證了一個好男人最令人溫暖的質朴情懷,而放棄脫離集中營將求生的機會轉贈他人,更是令觀眾對他的無私無畏感到震動。
李愛銳的扮演者是奧斯卡著名演員約瑟夫·費因斯,他曾在《莎翁情史》扮演莎士比亞,在《終極勝利》這部影片中,他再次展現出偉大的英雄情懷,幫助困厄之中的友人,同飢寒恐懼失望悲觀情緒作斗爭,也同罪惡的侵略軍斗爭,“以愛制暴”的宏大力量,如一盞明燈給集中營帶來希望。
與李愛銳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是“徐牛”竇驍,兩人在一場救人夜奔中建立起堅固情誼,也成為了彼此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在李愛銳被抓進集中營之後,竇驍為了尋找他甚至“拋妻棄子”千里奔波,更甘冒生命危險偷運補給物資進集中營,甚至還因為搭救他的朋友,遭受酷刑——這部影片最大的看點,就是這場戰爭中,令人動容的還有相互扶持生死相待的友情。
帶著高壓電的鐵絲網成為隔絕兩人的生死罅隙,也增強了這種情感的傳遞,當李愛銳為了營救同伴進行最後一場賽跑的時候,竇驍的表演也開始多了一些硬漢的血性,他穿越炮火與生死的阻隔,穿過《山楂樹之戀》一舉成名之後對於不同類型角色的嘗試路程,終於在這場風雲無常的戰爭中,找到人物的`定位,將戰地兄弟情詮釋的感人至深。
風箏在遼闊的天空下隨風浮動,即使被線所束縛的小小的自由也成為網內與網外所有人的奢望。總有一些人為了稍微改變這種境況,在做著努力,竇驍與“莎翁”在比拼演技的同時,也在為此而最後一搏。
【觀後感2】:
看完《終極勝利》,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想去濰坊,想去李愛銳的紀念碑前獻上一束鮮花,作為國際友人的他以愛制暴彰顯了人性的偉大光輝。相信當你看完電影後,你也會對李愛銳充滿著敬意。人性的力量高尚而偉大,集中營里的人性光輝更加耀眼。
電影《終極勝利》以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最大集中營為背景,講述了蘇格蘭人、奧運冠軍李愛銳在抗日戰爭時期主動回到中國的傳奇故事。導演冼杞然十年前獲悉奧運短跑冠軍李愛銳的故事,就對這個電影題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他花費了十年時間來精心打磨,搜集資料、創作劇本,幾易其稿,把自己對戰爭的理解,對人性的偏愛都傾注到了電影故事中,每一個角色,每一個細節都打磨得極為精細,最終為觀眾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質和人性拷問並充滿正能量的影片。
李愛銳身上的很多品質都值得我們反省和學習,對照他的那些選擇和那些付出,我們也許會很羞愧。真誠是李愛銳做人的道德准則,並為此長期的堅守,更為可貴。放棄奧運冠軍的光環和衣食無憂的生活,來到偏遠的出生地天津宣教,這是李愛銳對信仰的堅守。濰縣集中營內,身心飽受摧殘的李愛銳拒絕了首相丘吉爾的特別照顧,將離開集中營的寶貴名額讓給了一位懷孕的婦女。或許這對李愛銳來說是愛與關懷的自然流露,但在他人看來卻是高尚情操的展現,充滿了人性光輝。
當他送走妻子和孩子,他已經放棄了小愛,選擇了對中國,對中國人民的大愛,這種愛沒有國界,只涉及人性。奧斯卡著名演員《莎翁情史》扮演者約瑟夫·費因斯飾演李愛銳,他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付出著,在槍林彈雨中奔跑著,他的身上帶著神性堅持和人性光輝,為了集中營的人們奮力奔跑。
對竇驍的印象還停留在《山楂樹之戀》,此番跟奧斯卡著名演員合作顯的更加成熟,從李愛銳的司機開始,徐牛慢慢變成最其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他們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集中營那段黑暗的歲月。當徐牛腿部受傷時,李愛銳的腦海中沒有絲毫優越地位的意識閃過,而是順手拉過黃包車將徐牛帶離危險的戰爭廢墟。徐牛與李愛銳,在戰火硝煙中詮釋了生死與共的友情,這份兄弟情義,跨越戰爭的圍欄,感動眾生並成為永恆。
電影中不斷有風箏在天空中飛舞,這一元素筆者私以為一方面集中營在濰坊,而濰坊又是風箏之鄉;另一方面風箏象徵著自由,相信導演冼杞然也是有意為之,戰爭年代日本侵略者橫行霸道,無數的國人都生活在戰火之中,自由何等的可貴。
像李愛銳、白求恩這樣的國際友人我們都值得永遠銘記,是他們的無私、大無畏、大愛無疆,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偉大光輝。當下浮躁的電影市場,真的需要更多這樣有涵養、有內涵的正能量影片讓觀眾看到。
【劇情簡介】: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它以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最大集中營為背景,講述了蘇格蘭人、奧運冠軍李愛銳在中國經歷的傳奇故事。熱愛中國的李愛銳(約瑟夫·費因斯飾),甘願放棄因奧運奪冠贏取回來的優質生活,回到正遭受日本殘酷侵略的中國,在這段苦難日子中結識了徐牛(竇驍飾),二人共同忍辱堅毅地對抗兇殘毒辣的侵略者,救護了一大批被日本人關押在濰縣集中營里的各國戰俘。
10. 二戰電影觀後感,300或400字左右
推薦:狙擊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
《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拯救大兵瑞恩》、《鋼琴師》
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2008中
細細的紅線/紅色警戒/紅色警戒線1998
風語者2002
珍珠港2001
很多好電影 初中生可以看 選一部看完寫個感受 自己的感受就好
如果都什麼不思考 會變得很沒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