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暫時困難電影俄羅斯

暫時困難電影俄羅斯

發布時間:2022-04-19 04:11:44

『壹』 找一部俄羅斯老電影---也許是前蘇聯時期的

這部電影的名字應該叫《上尉的女兒》,這部電影我沒有看過,但根據你說的情節,我敢肯定這部電影是根據普希金的小說《上尉的女兒》改編的,因為我看過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的情節大致如此:貴族青年軍官格里尼奧夫到邊防炮台就職,中途為暴風雪所阻,偶然和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結識,並送給他一件兔皮襖。後來,格里尼奧夫愛上了駐地上尉司令米隆諾夫的女兒瑪麗亞。普加喬夫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炮台,殺死了司令夫婦,格里尼奧夫也被義軍俘獲。普加喬夫很重舊情,把他釋放,並成全他的婚事.普加喬夫起義失敗後,格里尼奧夫因此事受到懷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兒瑪麗亞謁見女皇葉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懷疑,格里尼奧夫被釋放。
你可以看看是不是這部電影。
根本不是有些人說的是什麼《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或《列寧格勒保衛戰》,這些人估計也就知道這幾部蘇聯電影。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完全不是一回事,時間更差了一百多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什麼時候的人,二戰又是什麼時候??這些人完全沒一點歷史常識,就是在騙經驗值。

『貳』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叄』 一個俄羅斯電影,叫失落的天堂,我只看了開頭一點想了解一下大概劇情

超級巧,剛剛看完。
看完之後還覺得有點迷糊,我這個智商啊(捂臉
基本上這是個主旋律的心懷俄羅斯的實心眼男主的故事,或者官方一點,是正直的男主以勇氣和俄羅斯聞名於世的腐敗作斗爭的故事

開頭你已經看過了吧,就是男主被捲入莫名的幾百萬美金詐騙案裡面,准備偷偷跑,跟女朋友描繪了他們可以一起去巴厘島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然女友對他所描繪的生活並不感興趣。兩個人分道揚鑣,男主去了巴厘島還是別的島的,每天也就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特別邋遢,常常去海邊沖浪。但是後來加入了朋友的羅斯創新公司,成為一名董事還是投資人之類的,朋友看起來也是個心懷俄羅斯的人,動不動演講就是「我們要帶給這個國家新的希望」男主覺得他和自己志同道合,就跟賣力地為這個公司發光發熱。在這期間他也去找過前女友,但是前女友已經嫁給高帥富,創建基金會,走上人生巔峰,雖然兩個人也曾經在酒會的女廁所里發生了一些激烈的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是兩人關系並沒有實質進展。不巧的是,這個時候男主被政府的人盯上,以之前那件詐騙案為威脅,要他背叛自己的朋友,找出朋友的問題,把他整垮。
男主很糾結,一方面他覺得朋友搞科技創新提拔人才是在做一些好事,並且朋友誠實勇敢兩個人交情很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付來自政府的騷擾,男主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朋友,並跟他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背叛他,朋友就哈哈哈的對他進行了高度贊揚,並且重申我們是一個正經公司。
結果一來二去,男主反而從政府那裡得知了一些關於朋友公司真相,包括他偷取別人專利還洋洋自得的標榜自己,以不正當的形式搞跨別人公司,來皮包公司撈錢,搞亂市場等等等,但是朋友從來在他面前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熱心幫助創新年輕人的形象,男主覺得異常憤怒受到了欺騙,剛好就利用了公司里的一夥被朋友拿去專利的年輕人的一個發明,追蹤了朋友的資金流向,並且把有問題的部分交給了政府。但是政府也不準備放過他,把朋友的公司搞垮之後,政府沒有給男主他想要的護照,反而連帶著追殺了朋友的女朋友,最奇怪的是,主管這件事的將軍好像特別在意他的朋友,一直要求把他抓回來。
男主因為曾經代表這個公司簽過好多字也自身難保,之前代表政府跟他交涉的那個官員偷偷的把他的護照搞出來,讓他趕緊走。不然他也得死,在去機場的路上,他看到了朋友的女朋友給他的u盤,上面是朋友跟政府的那位將軍交涉的畫面,他這才知道將軍一直抓著朋友不放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沒跟他賄賂。
然後男主福至心靈一樣的突然覺悟,去找了自己前女友,讓她幫助自己開了發布會,曝光了這個貪污犯。
最後男主受到了普京的接見(…那個場景哦簡直了),並且成為了一名官員還是別的什麼的,
他自己在電影結尾面向人群說說「我希望我們的國家不僅僅是最強大的國家,還是最幸福的國家」

我開始看的時候沒太認真,好像之前的那起詐騙案也跟朋友有關,
雖然主旋律了一點,但是不得不佩服俄羅斯人都能把主旋律影片拍的還挺好看,處處洋溢著誠摯的文藝氣息,將軍被抓之前,他的情人還在床上給他念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啊啊啊看在我手打了一個小時的份上採納我吧ಥ_ಥ

『肆』 有一部電影是俄羅斯,主角是個女的,好像叫什麼代碼什麼的,10年的電影求片名

密碼疑雲 Код апокалипсиса (2007)

導演: 瓦季姆·舒梅列夫
編劇: 丹尼斯·卡里謝夫 / 瓦季姆·舒梅列夫
主演: 文森特·佩雷斯 / 安娜斯塔西婭·扎沃洛紐克 / 弗拉基米爾·緬紹夫 / Oskar Kuchera / Oleg Shtefanko
類型: 動作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2007-10-04(俄羅斯) / 2008-04-17(中國大陸)
又名: 反恐啟示錄 / Kod apokalipsisa / The Ap
俄羅斯國家安全局女特工達莎(安娜斯塔西婭·扎沃洛紐克 Anastasiya Zavorotnyuk 飾),受命在恐怖組織首領扎法德的武裝基地擔當卧底,逐漸獲得信任,得知扎法德即將實施一起全球性恐怖計劃——犯罪組織已在四個人口密集的國際大都市內秘密安放了四枚遙控核彈,幾乎可以破壞整個亞歐大陸。然而扎法德卻突然被同夥巴特殺死,並被盜取了引爆密碼。達莎又受命聯絡一位法國銀行家路易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飾)一同阻止陰謀。兩人在追查的途中,達莎的恐怖分子身份不料引起了美國中情局的注意,跨國追查遇到重重阻礙。然而就在達莎擊斃恐怖分子巴特之後,核彈危機竟然仍未解除,事態遠比想像中復雜

『伍』 一部優秀的戰爭影片必需具備哪些因素

戰爭電影,是電影的主要類型之一。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戰爭的歷史,戰爭也在不斷打造和開創著新的歷史。身處戰爭中的人們,因生死存亡的考驗而表現出其為人之核心品質,亦因之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內涵產生了最深刻的疑問和探究。戰爭電影,一方面可以重現激烈緊張的戰斗場景,一方面可以對人性的另一面進行揭示和反思,紀錄性、商業性、文化性並存。溫情脈脈的面紗有時可以揭去,有時又不得不披上。
世界各國戰爭電影在創作上顯現出許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體的創作方法上因民族特點、歷史內容、文化傳統、電影技巧、意識形態的不同又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本文在戰爭電影內部提出全景式戰爭電影、人物性戰爭電影、事件性戰爭電影等不同層次,以利於比較研究。

一、 蘇聯戰爭電影
衛國戰爭之後,蘇聯拍攝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代表作品有《解放》(包括《攻克柏林》等多部分)、《莫斯科保衛戰》、《圍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蘇聯還創作了一批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具體戰役的戰爭電影,如《冬季戰爭》、《第三次打擊》、《易北河會師》等。蘇聯的此類作品在世界電影史中首屈一指,它們詳盡地交代了戰爭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原因,描繪了整個戰爭的來龍去脈、戰斗進程,刻畫出敵我雙方以及第三方各個層面的眾多人物形象,突出表現戰爭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戰斗,詳細展現戰鬥武器及戰術手段,如教科書般准確、細致。全景式戰爭電影全都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大多忠於史實,再現當年情景,並不過於憑空編造。這一類電影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投資鉅萬,不少甚至是傾國力拍攝,以求紀念歷史,昭示後人。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在表現層面上一般分為敵我雙方大本營、敵我雙方各級指揮部、基層戰士和普通百姓、敵後戰線幾個部分。在敵我大本營中,領導者的形象得到著重刻畫,主要體現者為斯大林和希特勒,以及朱可夫等軍事主官。敵我大本營因所處空間所限,具體場景往往是「開會」。而各級指揮部則不相同,方面軍、集團軍一級的指揮部相對固定,因特殊情況也體現為行軍途中和臨時指揮所。敵我雙方的的將軍們大多冷靜、善戰,有時也塑造少數懦弱、蠢笨甚至叛變的將軍形象。能夠跳出這個套路的人物往往更顯有聲有色,例如單人乘車前往崩潰前線的朱可夫大將和徒步帶領從中亞趕到的步兵師走上前線的潘菲洛夫少將。前線戰士的戰斗十分激烈,由於衛國戰爭是海陸空同時進行,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中的戰斗場面顯出很強的觀賞性,有空戰、海戰、陣地戰、坦克戰、登陸戰等等。基層戰士不同的性格形象在影片中大量涌現。普通百姓活躍在支前的戰線上。而敵後戰線一為游擊隊,一為情報員,然則此二者在全景式戰爭電影中出現得較少,而多出現在其他戰爭電影中。作為戰勝國的蘇聯在影片中並不特別醜化對手德國,電影中的德軍官兵大多驍勇善戰,而不是一觸即潰的紙老虎。對德國人的負面描寫,主要集中在傲慢自大和虐殺戰俘等反道德因素上。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由於蘇聯戰時紀錄片資料的豐富及本國軍事電影的傳統,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動員國力、軍力的便利條件,蘇聯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規模極其宏大的場面,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能及。動員數萬兵員數千裝甲車輛的大會戰,努力按照戰役進行的歷史進程演進,使用復雜的電影設備(常用航拍),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歷史場景,其觀影效果令人嘆為觀止。此類影片的不足之處是面面俱到,主次欠明,缺少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值得重視的是,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全景式戰爭電影在一段時間以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紀錄片一起成為歷史文獻,經常在不同的電影電視節目中混用,不免也有電影被誤視為紀錄片的情況出現。
表現歷史人物的人物性戰爭電影有《斯捷潘•拉辛》、《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普通一兵》等。斯捷潘•拉辛是沙俄時代農民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一代開國沙皇、烏沙科夫是俄土戰爭中的海軍統帥、普通一兵馬特洛索夫是黃繼光式的英雄人物。可以看出,蘇聯電影注重表現戰爭中不同階層的英雄形象,這也是世界各國人物性戰爭電影的共同特徵。
在規模超級宏大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之外,蘇聯還拍攝了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事件性戰爭電影。其中一部分表現戰爭中發生的局部事件,一部分則是具有人性思想或者反思意味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馬克辛三部曲》、《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帶槍的人》、《她在保衛祖國》、《士兵之歌》、《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個》、《伊萬的童年》、《自己去看》(白俄羅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狙擊手》、《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一個穆斯林》、《土耳其式開局》、《布穀鳥》等都屬於事件性戰爭電影。
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卻是一部對於蘇聯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作品。影片中的戰斗場面並不多,卻深刻地揭示了沙俄時代階級斗爭的嚴酷和一場新的革命戰爭必將到來的原因。《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表現了後方高炮部隊女戰士們在和德國空降兵的作戰中英勇犧牲,美麗的生命被戰火無情吞噬,具有人道主義的意味。《士兵之歌》表現了蘇聯紅軍戰士在戰斗間隙回故鄉探親路上的所見所聞,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戰爭中的善良和丑惡。《自己去看》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表現了淪陷區德軍的暴行,激發人們對法西斯主義的警惕。
蘇聯影片中有一大批反思歷史、審視自我的作品。這些影片有的對戰爭的殘酷進行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有的對由於戰爭中的特殊環境對「自己人」產生的懷疑和傷害進行了反思。《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第四十一個》都是此類電影的代表作。他們的產生,源自於蘇聯所具有的東歐哲學傳統和蘇聯電影工藝,在完成主題講述的同時,在視聽語言上也為世界電影作出了貢獻。《燕南飛》中的長鏡頭、《一個人的遭遇》中的主觀鏡頭、《伊萬的童年》中夢境的處理,都是視聽語言運用的經典範例。由於特殊政治時期的影響,這些影片大多曾被打入冷宮,但一經解禁,立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近期俄羅斯拍攝的戰爭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戰爭片的影響,無論主題立意、人物定位還是表現形式、視聽技巧,都顯示出西方商業電影的某些特徵。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有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歷史、生活的權力,某些看似國際標準的電影規則,事實上對於其他民族、國家的電影是不適合的,何況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足以使用自己的話語進行電影講述的國家。暫時的經濟、政治困難並不應該導致俄羅斯電影拋卻自己光榮的歷史,轉而使用他者的話語換取所謂的與國際接軌。蘇聯一代代的電影前輩為他們的電影帶來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必將會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再次顯示。

『陸』 暫時困難的觀後感

暫時困難的觀後感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生命中有晴天,就會有陰天,還有雪夜……生命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和挫折,都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阻撓,我們只有努力戰勝困難,勇敢面對,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堅強、燦爛。

今天,我讀了《勇敢面對困難》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名人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壁畫》。
張海迪曾說過:「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達·芬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達·芬奇的前半生里,他一直窮困和寂寞。三十多歲時,達·芬奇無奈投身到一位公爵的門下,公爵對達·芬奇的作品並不看重,認為達·芬奇不過是一個庸俗的畫匠。那年的秋天,公爵想在空白牆壁上畫一幅畫,其他畫匠只用三天兩天就匆匆完工了,而達·芬奇和他們不一樣,用了三個多月。幾百年後,這幅壁畫成了人盡皆知的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雖身處逆境,卻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經過和努力和堅持,把一幅普通的壁畫做成了世界的經典之作。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要堅持努力,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燦爛天空。

『柒』 誰能推薦幾部俄羅斯電影

很多啊 而且有很多的經典
提到俄羅斯電影 就不得不提前蘇聯蒙太奇學派 代表人物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普多夫金《母親》這是早期的默片經典 估計你很難看下去 但是你要寫關於俄羅斯電影的論文 蒙太奇學派就應該是討論重點!

不過我最喜歡的俄羅斯是塔可夫斯基 他的作品都很棒!
他的作品有 《鄉愁》 《伊凡的童年》 《鏡子》 《壓路機與小提琴》 《犧牲》 《Solaris》 《雕刻時光》
只能說 這些都是經典了!

還有 《西伯利亞的理發師》 《雁南飛》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都不錯

俄羅斯電影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 維爾托夫 是「電影眼睛」派的倡導者。代表作是《持攝像機的人》 記錄電影。

總的來說 俄羅斯(確切說應該是蘇聯)的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由於當時的政治體制等因素,有很多電影就帶有嚴重的政治色彩,流於說教,沒太大意義,比如一些反映革命題材的電影(著名的除外)。

『捌』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名

是這一部:蘇聯影片《44年8月》

『玖』 俄羅斯將首次在太空拍攝電影,設備已運抵空間站,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麼他們對於各方各面的要求就會變得更高,而這些並不只只表現在我們對對日常生活的要求,同時也有觀影要求。那麼就有俄羅斯將會首次在太空拍攝電影,並且該具體要用的設備已經運到了空間站。但是我們都知道太空並不像地球太空是沒有重力的,那麼當他們在太空拍攝電影時,究竟會遇到哪些困難?

對人體的傷害

並且如果在太空中拍攝電影的時間過長的話還會造成自己身體的萎縮,因為太空的環境它是非常惡劣的,如果長時間在太空工作以及拍攝的話,將會對人的身體造成的影響會非常大。而且太空中還有一定的輻射,這樣的傷害是更大,因此在太空中拍攝它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希望俄羅斯能夠在各個方面都能夠做好更多的要求以及更高的部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在台數太空中的拍攝更加的完善,以及更加的順利。

『拾』 大國崛起俄國觀後感

看《大國崛起》蘇聯部分的觀後感

這個節目沒有脫離最近主流的一貫的評介,負面的評價
斯大林。

要評價斯大林,是不是應該這樣考慮,在斯大林接手蘇
聯之前,人均壽命是多少?農奴的人均口糧是多少?農
奴占蘇聯總人口的多少比例?農業人口是多少?普通人
的醫療程度如何?教育程度如何?蘇聯的工業化程度是
如何?

而在斯大林逝世後,這些有了多少的變化?在這個基礎
上在談斯大林的失誤,是不是更理性和客觀一些?

在這個節目中引用了羅曼羅蘭的日記,作為對蘇聯斯大
林社會主義的質疑,當然沒有把斯大林之後,不論對錯,
大概30年左右的時間作一個合適的評價,當然我們在揣
測作者的態度,實際上也比較明顯,就是還是因為蘇聯
的解體而負面的評述蘇聯時期。

引用了幾個觀點,官僚主義,個人崇拜,重工業比例過
高,文化封鎖,對農民過於傷害,計劃經濟和意識形態
等等。

先說官僚主義,在蘇聯之前,俄羅斯有沒有官僚主義呢?
好象很多吧,不知道多少的小說揭露了這一事實,而在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效率提高了嗎?好象並沒有,實
際上人人都知道俄羅斯的效率是很低的,盡管有了石油
和天然氣財富,但是俄羅斯在整治黑社會,貪污腐敗等
等效率很低,這能叫不官僚主義嗎?

而我們中國呢?在解放前,三座大上就有一個官僚資本
主義,在現在我們國內的官僚主義也很厲害吧?什麼叫
官僚主義,就是國內的政治出現問題了卻怎麼也解決不
了,比如黃賭毒,犯罪,自殺,貪污腐敗浪費,生產和
交通安全等等社會問題怎麼也數量下不去,多麼有效的
政府,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危害社會生活的問題,就是官
僚主義,嚴重的官僚主義,說一千道一萬,政治再清明,
經濟再發展,有這么嚴重的社會問題,怎麼也不能說這
個政府不官僚主義吧?

所以從這點對蘇聯和斯大林主義的指責難以成立。

第二是個人崇拜,我覺得這點最好笑,在網路上在《華
盛頓傳》或者其他的一些作品,個人的崇拜之情都太明
顯了,可是右邊的先生們呢卻認為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
事情,什麼叫個人崇拜呢?像?那麼這些美國的總統或
者很有能力的人們是不是也被掛了呢?為什麼蘇聯掛了
就是個人崇拜?那些崇拜歌星的人不是個人崇拜很理性
嗎?好象得不出這個結論吧。我從來沒有看到右邊的先
生們對華盛頓,美國的比較優秀的總統有過任何的指責,
比如肯尼迪有上百情婦,卻被認為風流倜儻,約翰遜接
手肯尼迪的情婦卻被認為理所當然,這不是崇拜是什麼
呢?斯大林確實用城市名字命名,但是美國的首都不是
華盛頓嗎?林肯,傑弗遜,漢密爾頓等等哪個不是城市
的名字呢?這叫什麼了呢?不叫個人崇拜?

就算最怎麼樣,我喜歡斯大林,可以不可以,難道普通
百姓連這個自由也沒有嗎?美國的航空母艦是用總統的
名字命名的,是個人都知道是為了紀念這些對美國有貢
獻的總統,難道紀念斯大林就成了個人崇拜了?天下可
有這樣的道理?

回到開始,斯大林的個人成就夠不夠格享受這樣的崇拜?
毛主席的個人成就夠不夠格享受中國人民,大部分中國
人民的崇拜呢?

為了維持國家的安全,重工業比例確實過高,但是和當
時國際的形勢不是息息相關的嗎?如果沒有烏拉爾,伊
熱夫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中部的重工業,蘇聯能不能
在丟失了烏克蘭重工業區之後反擊德國?而且這些重工
業比例過高不是只是在蘇聯初建和衛國戰爭時期對蘇聯
的生活水平產生過影響嗎?那是個什麼時代?周圍都是
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還有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家虎視耽
耽,不發展重工業國防工業發展什麼?電視機?洗衣機?
在蘇聯最困難的1941年,就是從那些重工業地區的拖拉
機廠等等,生產出了坦克直接開往前線,這不是斯大林
有水平是什麼?當然還有成千上萬的飛機,如果不那樣
做,在烏克蘭被德國突襲之後,蘇聯怎麼打?美國的武
器供應得上嗎?蘇聯進攻德國用的是美國的武器多還是
蘇聯自己的武器多呢?

如果不是這樣,蘇聯能在歐洲戰場攻擊佔德軍總數73%
的軍隊嗎?我在這里就特別想問一下右邊的先生,如何
理解蘇聯抗衡了73%的德軍?這能說明1944年,6月6日
才登陸歐洲的美國軍隊的成就嗎?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
帶領人民走向勝利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值得不值得崇拜呢?
這樣的重工業比例過高不是很合適的嗎?

文化封鎖,這個就很正常了,這是人們一貫的看法,只
要看不到美國的文化就是某個國家閉關鎖國,我想右邊
的先生是不是真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了呢?但是總得講點
起碼的道理吧?在美國美國人對其他國家,包括資本主
義國家了解多少?比如菲律賓,印度,莫三比克,等等
等等,美國在攻打南斯拉夫的時候,大部分美國人甚至
不知道南斯拉夫在世界的哪裡,這叫不叫文化封鎖?我
在想請問各位,你周圍的其他美國人對你們曾經或者現
在的祖國中國有了解的人有多少?這是不是美國對美國
人進行文化封鎖呢?蘇聯人不了解西方就是文化封鎖了?
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而當時的西方國家或者美國人對
蘇聯又有多少了解呢?這是誰的文化封鎖?

當然美國在文化封鎖,這是毫無疑問的,從侵略伊拉克,
撒達母審判,這不是文化封鎖是什麼呢,如何美國陷入
伊拉克泥潭?這時候這些右邊的先生怎麼還有那麼大的
臉說美國自由呢?難道右邊的諸位都不是自己媽生的嗎?
不是人嗎?否則為什麼不講人的道理呢?

第五是對農民過於傷害,這個問題是很有趣的,應該結
合著蘇聯的工業化過程來看,就清楚了,在舊俄時期有
多少農奴或者說下層農民?數量是很龐大的,否則社會
主義革命如何成功?如何那些人心向背會民主投票選舉
蘇聯共產黨?而在建設初期,因為建國的需要,確實農
民比較辛苦,但是,國家給予的回饋也是很大的,國家
安全,地方安全,社會安全,在高爾察克,鄧尼金和外
國武裝干涉之後,農民的生活是不是暫時進入了一個相
對安全的時期,想想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一片混亂,
當然某些右邊的先生仍然不由自主的歌頌美好的蔣時代,
他心目中美好的。同時蘇聯也供給了農民配給,雖然不
多,但是比起舊俄時期要好多了吧,舊俄時期的人均口
糧似乎很高,但是下層人就沒那麼高了吧?很想知道高
爾基描述的人間中那些窮苦農民的口糧是多少?其實在
這個大國崛起的片子中,迴避了斯大林時期農業產量和
糧食產量提該的根本事實,就象人們迴避毛時代的糧食
產量一樣,只是在解決配給和應用之後,大量的糧食都
用於產戰爭儲備了,否則怎麼能夠支持蘇聯的衛國戰爭
呢?

在那個時期,蘇聯已經施行了部分的農業機械化,接近
著美國,這樣的程度糧食產量不提高是不可能的。我不
知道這個系列片這樣悍然的迴避是什麼意思。單憑人均
口糧就象人們說毛時代人均口糧33斤代表缺糧一樣,是
明顯的事實,即便是29斤的粗糧,全年的,只有土豆白
菜蘿卜的糧食供給,是不是比解放前好很多了?是不是
這個人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體力?我想回答是非常容易
肯定的。

第六是計劃經濟和意識形態,我只想說當時的主要大國
家,美國在實行計劃經濟新政,日本和德國在施行國家
資本主義,如果憑借這點定蘇聯的罪過是不是有些欠妥
呢?蘇聯建國到1941年是什麼狀態,周邊是什麼環境呢?
不計劃經濟可以不可以呢?這個答案好象沒那麼難以回
答,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沾了意識形態的光,我其實不太
明白這個影片作者的意思,難道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就那
么不可饒恕嗎?

比較蘇聯的前三個五年計劃和我們的前兩個五年計劃是
非常的相似,因為都出自蘇聯人之手,只是蘇聯成功了,
而我們因為和蘇聯的決裂,部分失敗了,盡管如此還是
留下了真正的初級工業化的底子,而不是解放前國民黨
的爛攤子,一個國家有豐富的資源並不意味著富裕,這
在很多的國家得以驗證了的,所以中國的資源並不是中
國發展的自然因素,在解放前,國民黨也同樣擁有這些
資源,如何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共產黨的和平是自己
打出來的,國民黨在這點就做的很差。

在1945年,國民黨的影響和技術裝備都達到了頂峰,為
什麼卻在短短四年在軍隊人數裝備都占優勢的情況下被
共產黨擊敗,難道還不能說明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嗎?

為什麼一談社會主義,右邊的先生就深惡痛絕,自己卻
在大談資本主義那一套卻不覺得自己是深處於意識形態
的藩籬呢?

說到底,斯大林和毛澤東在右邊的先生看來之所以可惡
不就是因為他們搞社會主義嗎?

回復右邊先生白字秀才的提問,紅心蛋和美國總統有沒
有關系,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帝國,
美國在推行他們的帝國主義理念,美國總統是美國政府
的代言人,而中國的紅心蛋明顯是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
濟成分的影響,在文革時期,中國人吃的雖然少和不豐
富,但是大部分都是綠色食品,少部分化肥,而在美國
或者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沒有紅心蛋或者假貨,你可
以到網路上查一下美國進口中國的棉花,查假貨棉花等
等,就知道美國有沒有解決假貨問題了,所以,你說有
沒有關系呢?

在你們這些右邊的先生一談到女知青,什麼被領導侮辱
的舞蹈團,被侮辱的黑五類子女等,好象就是這些了吧?
給我感覺你們是十分貞潔的人,好象特別看不慣這些事
情,好象特別為婦女鳴不平,好象身想同受,好象侮辱
了她們就等於侮辱了你們的娘一樣。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數字,為領導服務的舞蹈團在中國
從紅軍到76年有多少人?有幾萬嗎?再看知青,據說是
3000萬,那麼女知青是多少,尤其是那些被侮辱的來自
城市或者黑五類家庭的女知青有多少?有沒有10萬或者
100 萬?這些人群加起來能達到一百萬嗎?我想恐怕不
能,在建國前30年時間吧。

人人都知道,為了侮辱女知青有被判死刑的,白字秀才
先生問我,能不能從妓女數量來判斷社會的進步,我想
好象可以,至少我判斷你白字秀才先生不會進步到讓你
的家人去做妓女和鴨子,你自己也同樣沒有進步到坦然
面對和妓女的交易,並且大談和諧。人們可以追求自己
的性享受,但是通過這個交易是不是太卑鄙無恥了一些?
這能說明社會的進步嗎?我想很難,無論你這個社會物
質多麼豐富,但是從76年後,中國有多少妓女,隨便想
想都看得清楚,說上千萬恐怕是擋不住的吧?在這個時
候,我就對這些右邊的先生的個人品格產生了疑問,一
個贊同或者默許妓女制度的先生是什麼?我們能不能認
為這些先生有雙重標准?能不能認為在這個時候,這些
先生的起碼人性已經嚴重缺失?和禽獸可有區別?在這
個時候這些先生的人性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到哪裡去了呢?
我可不可以理解為這些先生同樣具有了強烈的意識心態?
就象對美國總統的崇拜,無論哪一個上來,無論哪一個
擁有什麼毛病都絲毫不能撼動這些右邊的先生對美國領
導人的崇拜,再追問一句,這么多年,美國總統的缺點
和優點有沒有多大的變化?既然沒有改變就象美國根深
蒂固的妓女和黑社會一樣,你們是基於什麼這么熱愛你
們的領袖呢?不是意識形態那是什麼呢?你們怎麼看待
美國肯尼迪總統的被刺殺和那麼多相關知情者的死亡呢?

閱讀全文

與暫時困難電影俄羅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