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食家辛笛讀後感
美食家辛笛讀後感:
《美食家辛笛》對於吃貨來說,這書名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一向對吃不甚講究,二來作為一個北方人,對南方食物也不太習慣,倒是久仰蘇州園林和蘇州小吃的大名。
個人認為中篇小說最能凸顯一個作者的筆力,好比一場九十分鍾的電影一般。單看書名,像是一本介紹蘇州美食的書,但是書中對於美食的具體做法描寫並不多,可能是我剛剛吃罷午飯的緣故,並沒有垂涎三尺。
但是書中人物和第1頁情節值得玩味。一個每天好吃的資本家,在新社會卻成了一個美食家。一個對資本家恨之入骨的知識分子,卻要聘請他做技術指導。
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時代在變,人卻沒變。可見一個人對某一項頗有研究時,他就可以成為"家",只是在不同的時代的定義不同。朱之冶和高小庭犯在吃上,也成在吃上。朱之冶一生享受吃,最後成了美食家。高小庭一直和吃作斗爭,最後看來無非是和自己較勁罷了。民以食為天,吃也是能有花樣的。
讀後感的寫法技巧
要想寫好「讀後感」就要做到四點。其一讀懂原文、電影、文章的中心思想,通俗地來說就是你要懂得作者、導演做要專遞給你的意思。學校必須具備認真地「讀」的這個過程,才能寫出「感」的條件。
其二要懂得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一部好的電影、一首好的詩詞可「感」的點很多,只有當學生自己在眾多感點中選擇感受最深的那個角度去作為重點才能夠真切地去描述的淋淋盡致。
其三也就是要注意所要寫的讀後感有一定的側重點,不要意味的去描述一個點,要懂得寫讀後感時「讀」和「感」之間的關系。其四在文章中我們可以聯系實際去談自己的感受,聯想到自己亦或是聯繫到身邊的朋友、親人實際情況,再來寫出真情實感,這樣一篇文章雛形基本上就顯現了。
⑵ 美食家辛迪讀後感怎麼寫
《美食家辛笛》出版於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是一篇中篇小說。
中篇小說最能凸顯一個作者的筆力,好比一場九十分鍾的電影一般。單看書名,像是一本介紹蘇州美食的書,但是書中對於美食的具體做法描寫並不多,可能是我剛剛吃罷午飯的緣故,並沒有垂涎三尺。
但是書中人物和情節值得玩味。一個每天好吃的資本家,在新社會卻成了一個美食家。一個對資本家恨之入骨的知識分子,卻要聘請他做技術指導。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時代在變,人卻沒變。可見一個人對某一項頗有研究時,他就可以成為"家",只是在不同的時代的定義不同。朱之冶和高小庭犯在吃上,也成在吃上。
朱之冶一生享受吃,最後成了美食家。高小庭一直和吃作斗爭,最後看來無非是和自己較勁罷了。民以食為天,吃也是能有花樣的。
⑶ 讀《美食家》有感
中篇小說《美食家》是陸文夫的代表作,1983年發表於《收獲》第一期。故事講述了革命幹部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浮沉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個性探尋的時代,文學在試圖找回個性的同時也試圖找回久已失落的人性。小說中「人」的探討脫離了類似「社會主義新人」的政治樊籬,開始關注普遍的人性。
人可以對各樣東西都沒興趣,只是對吃不能沒有興趣,活命要吃,享受要吃,吃與買衣服不同,買一件可以穿三年,可總不能一頓飯吃三年。今天吃了明天就會想變個花樣吃。人類要生存,吃是一定要發展的,不管哪個國家都一樣,任何人都關心吃的問題。
這本書,講了蘇州美食是怎麼「死」的。小人物命運的變化……
⑷ 找一個電影,很古老的一部外國電影。記憶中是關於美食的,裡面還有塑料做的包菜什麼的
《美食家》是1976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由克勞德·茨迪導演,路易·德·菲耐斯、Coluche等主演。
《美食家》講述美食雜志主編Charles Duchemin(Louis de Funès)具有天賦異稟的嗅覺和味覺,食物經他的鼻子一聞、嘴巴一品,是否真如傳說中美味便可得知。
為了讓讀者品嘗到真正可口的食物,他常喬裝打扮潛入各大飯店、旅館品嘗食物,好的,他會在雜志上極力推薦,差的,則痛快罵之。因此,他成了飯店、旅館老闆眼中的噩夢,卻也是讀者心中的上帝。
⑸ 電影燃燒主廚的觀後感
不管是不是深夜檔,美食電影一般都特別有親和力,感覺就是日常所需,誇大了點、精彩了點的說而已,對她的喜愛不限於地域、背景和教育程度。包括這個還帶點狗血勵志情節的燃情主廚。
題外話,我是沖著布萊德利這張甩臉來的,不過也不怪片中托尼說他,真的沒有前幾年看上去英俊帥氣了——歲月不是殺豬刀,脂肪才是 lol
故事內容很尋常,以前的迷途主廚自我放縱後,重新出發,要重返美食屆,勵志要做米其林三星廚師的故事。裡面也有帶一點哲學意味的:什麼事兒都想做最好,亞歷山大;做給被人看,亞歷山大;以不變應萬變,做好每一小細節,才是取勝的內功。加上競爭對手的雪中送炭,承認男主才華橫溢,簡直是美國夢的爆表體現,就差燃情主題曲+印度勁歌熱舞了。
起了這么個標題就是最後想提一個細節,男主重逢前女友的機會是托尼帶來的。如果不是心理醫生的一番話,我一直覺得這個有點娘炮的角色有些多餘,甚至對劇情沒有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沒有體現出任何與夢想、愛有關的point。他是優秀的管家,富二代,也是個一直深愛男主的俊俏男子,後廚團隊是男主翻身的核心,但是如果沒有托尼給他的機會,答應讓他回來,恐怕世上不再會有第二個人,心甘情願又有能力有權勢讓他再來一次。男主發脾氣開除了最棒的助手,是他跑去加薪請回來;助手的女兒過生日,是他安排的生日宴和蛋糕;他生氣,卻一次次認可男主的才華並暗中相幫;也是他偷偷整理男主的衣物,如果他一開始真想把他轟出去,就不會留戀衣服上的味道,也不會由助手轉交行李——失戀的時候姑娘們一般都是直接把東西寄走吧 LOL again 作為酒店的少主子,他看得出美食家的到來是男主設的全套,換旁人會怎麼想:老子又不靠做餐飲經營酒店,美食家也不是沒來過,只要床干凈,服務好,房間裡面酒水足還怕啥。可你看小受受託尼呢,做了個順水推舟,把人留下,為了父親,為了自己,更為了自己一直相信的他。
所以一個普通的早上,無人打掃的房間,托尼帶來opening的邀請函,還特意對著男主的背影強調了下伴侶的事情,他說的無心,也不停下手中收拾房間的動作,但低眉順眼的偷偷一瞥,蘊含無限的深情與期待,期待男主能給出他期待的回答,可男主沒有(也不能怪人家啦,這是天然鴻溝 T_T)但是願意為他做一道早餐作為無法愛他的補償,我以為托尼會接受,真心的,這是他應得的,但是,咱們托尼有骨氣,謝了男主扭頭就走,一個大寫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一遍看完,才發現我好像忽略了很多托尼的細節,又重新返回開頭快進的看完了和托尼相關的片段。親人永遠願意等你,愛人永遠願意等你,還有相信你的人,當一個人愛你,知道你永遠不會愛他,沒有希望,但卻還相信你,即便許久分離,但還願意默默站在你背後,相信你的才華,認可你的決定,難道不應更感謝他們,並成為他們可以依靠的臂膀么?
願你我身邊都有這樣人,願他們永遠不被辜負。
⑹ 法國電影《美食家》的最後,杜士曼在吃菇餅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懷表
沒有吧。應該就是最後烘托喜劇氣氛而已
美食家
導演: 克洛德·齊迪
編劇: 克洛德·齊迪
主演: 路易·德·菲耐斯、Ann Zacharias
類型: 劇情
地區: 法 國
語言: 國 語
上映: 1976-10-27
片長: 104 分鍾
⑺ 美食總動員觀後感影評
01
我喜歡的每一部電影,讓我可以記住的電影都會有某個鏡頭或者幾個鏡頭來打動我。《美食總動員》也叫《料理鼠王》,我更喜歡「料理鼠王」這個名字。
一直沒有看這部電影,即使海報上面的小老鼠那麼可愛,我也不想看。老鼠做飯,有人敢吃嗎?小時候住在奶奶的祖屋裡面,有時候就有老鼠從蚊帳頂上跑過,或者在房樑上唧唧叫。我不怕老鼠,但是老鼠做的飯我也不感興趣。
那天想看電影,剛好發現硬碟里有這么一部同學拷給我的電影,於是點開了。
前面的劇情我記不清楚了,直到現在讓我仍然覺得它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的原因是最後那個鏡頭。尖酸甚至有點刻薄的評論家在吃到小老鼠給他做的普羅旺斯蔬菜時,手上的勺子掉到了地上,時間彷彿在那一刻停止了。鏡頭一轉,是小時候的某一天,他玩的滿頭大汗,肚子餓的咕咕叫地回到家。媽媽溫柔地摸他的頭,端給他一盤食物,對他說,餓了吧,吃吧。那就是普羅旺斯蔬菜。對,媽媽的味道。
長大後,我們吃過很多好吃的東西,但是任何一種美味的食物都無法替代的,那就是媽媽的味道。這個鏡頭感動了我好久好久,直到現在我都記得。
在外求學工作這么多年,時不時會去飯館吃飯,但是有一道菜我從來不點,因為我覺得那道菜我只想在家親自吃我媽媽做的。其實很普通的一道菜,青椒肉絲。但是對我來說,這道菜的味道就是家的感覺。為什麼不點,不是擔心味道不好,因為媽媽可能不是做的最好吃的,但是一定是最特殊的。我怕我會想家,我怕會破壞那個感覺,我怕我會哭…
02
想起我兒時的理想是想當個美食家,和片中的主角「小米」真是不謀而合,可是最終他取得了成功,我卻還停留在愛好!
這部動畫雖然是2007年的作品,現在看依舊全方位精彩!人可以有追求和理想,小老鼠一樣可以,無論出身多麼卑微,無論前進的路是否孤獨和無助,努力去嘗試總會獲得成功和尊重!這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勵志雞湯,當影片後半段,小米的家人開始理解並和它並肩作戰時,我跟著欣慰!當美食家最終給予了小米最高的贊頌時,我又為他驕傲!即使是只老鼠也有選擇吃垃圾還是美食的權利,作為天賦異稟的人類,我們有什麼理由墮落呢?!好劇,值得二刷哦!
03
最近開始被各種各樣的美食番圈粉了。
以前總認為美食就是好吃的,最難得的就是滿懷期待吃下去的心情。
現在慢慢覺得美食也是一種藝術,品嘗美食也需要一點天賦,需要用心,當然,烹飪更是如此。
藝術從來沒有界限,貴族喜歡高貴的鋼琴曲,底層黑人也一樣流傳著優美的藍調音樂。
與藝術一樣的,是夢想。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老鼠。
我覺得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老廚神始終堅信的一句話:人人都可烹飪。
現在的社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混圈婊,他們總覺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小眾,所以會莫名冒出來些優越感。
但往往這樣的人,未必是真的喜歡。如果真的熱愛,會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美好,哪怕是藝術,看起來高高在上,也可以與生活融合,變成無處不在。
唯有真正熱愛,才會懂得寬容。而自以為優越的人,只是以為罷了。
老廚師長懂得這個道理。
當然,小米也是。年輕氣盛的他對烹飪有著自己獨有的堅持,還有使命感。當他不顧危險,回到廚房的時候,他對著自己的老爸喊了一聲「我是廚師!」那是全片最有能量感的地方了。
因為熱愛,他實現了他的夢想,因為他的夢想,他甚至改變了階級之間的偏見。這就是藝術和夢想能夠帶來的正能量。
所以,你有熱愛的東西就不顧一切的去追尋吧,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就沒人能夠成為你的阻礙。好好珍惜,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夢想。
希望美食和夢想能夠雋永!
下次去法國吃大餐~~~~
04
這部動畫電影讓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的《馴龍高手》,兩個對立面是如何和解感化一個人或是繼而感化一個種族,一類人群。其中包括一些溫暖或者淺而易見的大道理,每當我們在感到沮喪 感到黑暗的瞬間,或是在無數個難以喘息的時刻,能感受到片刻溫暖。
或許有人看待劇中的雷米就是另一個世界的自己,我們把他當成符號,我們不知道現實社會中這點妄想或是讓人嘲笑的夢是否得以實現,但至少在這樣 大膽突破格局與現實的動畫下,我們得到了些許感動與溫暖不是嗎?
讓我感動的是美食評論家EGO的轉變,在他品嘗過Gusteau餐廳的美味後,回想起小時侯媽媽為自己做飯,安慰自己的場景。從之前的刻薄尖酸到後來的卸下了美食家的身份,開始真正的享受美食。
回到家中他寫下了這篇評論。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thegrandschemeof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have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ustea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be returning to G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從某種程度上說,評論家要做的事情很容易。我們不用冒什麼風險,只需帶著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對他人的廚藝和作風評頭論足。我們總是從我們所寫的負面評論文章中贏得榮譽,因為那比較好寫,也更容易吸引眼球。然而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殘酷現實,那就是——再怎麼看,一道最普通的菜餚都比我們的一紙空談要有意義得多。然而有些時候,當評論家們發現一些新鮮事物,並決心為之說好話的時候,卻又要承擔一些風險。年輕的天才、新穎的創舉往往必須面對著整個世界的敵意;而他們渴望知音。
昨晚,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品嘗了一道異乎尋常的美味,出自某個想都不敢想的廚師之手。這道美味以及它的創造者改變了我對廚藝的膚淺看法,他們徹底顛覆了我的內心。過去我曾口無遮攔地對古斯特主廚的那句名言「人人都能做菜」加以嘲諷。直到如今,我才明白他那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偉大的.藝術家,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卻可能來自任何一個角落。難以想像現在古斯特餐廳掌勺的天才大廚竟是如此卑微不起眼的出生,但他可以說是,從我評論家的眼光看,巴黎最一流的主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古斯特餐廳,渴望品味更多他的傑作。
#我開始發現,在很多人看似簡單的事物中,它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道佳餚,或是一個藝術作品 ......都絕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也可能難得多,拋開天賦條件來講,畢竟有天賦是很巧合的一個因素,若沒有鞏固積累也必定自虧。也是很多人常常聽到的那句話 所謂的「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當然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也正是因為如此分出了無數個喜歡和不喜歡,我們或許應該用一種全知辯證的觀點來看到每一部 完整的作品,無數個日夜的拍攝,無數種食材的搭配品嘗或是無數個推敲文字的瞬間,這些都不是我們身為一個局外人,應該擅自一棒子打死的。上一次聽蔣勛的紅樓夢里聽到了一個觀點,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一面鏡子。一本好的小說也應該是鏡子,這其中不包括作者的喜好,不包括對每一個角色的指指點點,它就是一面鏡子,完完整整的照出每一個人物的命運性格,每一段故事的起伏跌落,讓我們在其中體會出各種不一樣的情感,對人物的喜愛抑或是討厭,對命運的感嘆抑或是狂喜,繼而從文藝作品中有自己的感悟,你可以不喜歡,但請不要一味否定甚至批評其他人和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可以說出來,可以探討,可以交流,最怕的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微博上很多評論區里也不再是友好的交流氛圍,我也看到「扛精」這個新的網路名詞應運而生,被人冠上扛精的帽子絕對不好受,那麼也請反省是否時刻要求自己保持公正,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真實的模樣。
很喜歡影評里「灰土豆」的一段話??
挺煩人的一件事情是,大多數人在評論皮克斯或者好萊塢動畫片的時候,還是總要說它們幼稚、總是說看了開頭就能猜到大團圓的結局很糟糕,總是有「擺在宮崎駿的作品面前,迪斯尼的暑期檔多數宛若稚氣未脫的心智遠未發育完全的低幼兒童」之類可怕的言語。 皮克斯,或者迪士尼的作品,和世界上所有美好的童話一樣有著一種情懷,它們真心給人帶去希望,給心靈帶去溫暖,讓所有人都能夠感到溫馨。這樣的電影,這樣的童話,你要一個猜不透的悲慘結局干什麼呢,總不能結局都必須要像莎士比亞的悲劇一樣凄凄慘慘才算得好作品。當厭倦了周圍的昏暗的真實和現實的時候,難道還要靠添油加醋的黑暗和現實來求得安慰?《料理鼠王》沒有忽視現實,沒有試圖改變「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狀態,沒有把老鼠變得多麼偉大,電影里人們依舊會惡狠狠地罵雷米是「惡心的東西」,但這些不是重點。我們知道這世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知道現實有多不可理喻,我們知道很多事情不可能改變,但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一定要讓真相和現實統治我們關於美好的期望和想像呢?這也是皮克斯從《玩具總動員》開始就不曾丟掉的情懷,有些時候,只想被希望、親情、友誼這些人世間最俗套、最永恆、最不能缺少的東西溫暖一下,為什麼不能把自己暫時變成一個孩子,坦誠地去接受呢。「從此幸福的生活下去」是無數童話的結尾,也是在這個愈發污煙瘴氣的世界,一些動畫片願意保留的段落,你盡可以說這是一種掩飾現實的無稽之談並對它嗤之以鼻,但有時候,這就是隨著時間改變但人心中沒法改變的最真實的願望。一些「幼稚」的動畫片勇敢地把這個願望說了出來,你卻還要嘲笑這種勇敢,簡直是差勁較勁以及沒勁了。
incredible~
05
本來以為只是小打小鬧的喜劇片,沒想到最後關頭把我感動得鼻涕泡都冒出來了。世間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果然是真的。一道美食,可以串聯出那麼多美妙的事情,能令最冷酷的評論家返璞歸真,想起兒時受了傷,難過時媽媽的撫慰,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雜糧菜……即使他最後失去了尊貴的身份,但臉上滿足的微笑說明了一切。一隻無足輕重的老鼠,在美食的面前,不用扮演人,也不用扮演鼠,它單純地就是一個滿懷熱情的廚師。它不要偷不要搶,憑借著自己的天賦與鑽研,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屬於它的美食天堂!「料理非難事,人人皆廚師。」每個生物都是藝術家,最偉大的藝術可以來自世界的每個角落。如果說前面的情節平淡無奇,那後面的情節就是點睛之筆了。小米指揮小林做菜,並且不被發現,充其量只是有趣;但若是成百上千的老鼠在小米的指揮下,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地推進烹飪事業,那場面才叫壯觀!作為一隻老鼠,本該有做老鼠的覺悟,那就是不拘小節渾渾噩噩。但是小米鄙視這種活法,它要活得高端,它要有廚師的生活,並且它還要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家族的食物觀,讓它們從心底里敬畏美食!所以在最後一刻,感動我的是一種叫平等的東西——老鼠們洗手、削皮、切菜、煮食、擺放……儼然與人無二兩了!它們懂得了美食的真諦,在繁忙勞碌的工作後,也學會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坐在優雅的餐桌上,放一束鮮花,端起高腳杯,輕輕地搖晃紅酒,然後才開始品嘗美食……噢,多麼愜意的日子!(PS:我的腦子里對於《美食總動員》還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啦,比如小林真的不會被小米拉扯成禿頭么?還有既然人類擔憂廚房裡出現老鼠,那麼直接讓老鼠做廚師是不是就省去了一些麻煩呢?等等等等)
⑻ 找一部很老的外國電影,最後是一個工廠里批量生產的生菜是假的電影
《美食家》我記得這裡面就有假生菜的情節。
是1976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由克勞德·茨迪導演,路易·德·菲耐斯、Coluche等主演。
《美食家》講述美食雜志主編Charles Duchemin(Louis de Funès)具有天賦異稟的嗅覺和味覺,食物經他的鼻子一聞、嘴巴一品,是否真如傳說中美味便可得知。
為了讓讀者品嘗到真正可口的食物,他常喬裝打扮潛入各大飯店、旅館品嘗食物,好的,他會在雜志上極力推薦,差的,則痛快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