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用的是什麼槍詳細
美國多為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M3和 湯姆森沖鋒槍、M9手槍、溫徹斯特M1989戰壕槍(霰彈槍),英國的傘兵多為斯登沖鋒槍(董存瑞炸碉堡砸水泥用的那種) 日本三八大蓋、歪把子、69騎兵短槍(《亮劍》中楚雲飛爆叛逃營長狗頭用的那支)、十三年式手槍(俗稱王八盒子)。中國多為繳獲的三八大蓋和自己產的中正式步槍,還有山寨的漢陽造,大抬杠、快慢機、德國進口的駁殼槍、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德國的是毛瑟系列步槍、MP40沖鋒槍 MG42通用機槍 Sgt44突擊步槍(世界上第一支自動突擊步槍,AK47的前身,所有自動突擊步槍的老祖宗),盧格手槍。蘇聯是步槍和狙擊步槍以莫辛納甘系列為主,14.5毫米反坦克步槍、經典的波波沙沖鋒槍(雷鋒手中的中國50式沖鋒槍為該款山寨版)托卡列夫TT33手槍(中國54手槍為該款山寨版)。
如果你想對二戰期間的槍械有興趣,可以去玩一下經典單機游戲《使命召喚》系列第1、2、3、5部作品,和《榮譽勛章》系列,相信你把使命召喚系列玩完就可以將以前的老槍統統打一遍了。
『貳』 能否給我一些在二戰類片子出現的所有槍支信息。所有方的
德國: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沖鋒槍,是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具有現代沖鋒槍特點的方便批量生產而設計的第一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它曾經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並無聯系,他並沒有參與該槍的設計。
FG42傘兵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航空部專門為傘兵設計的可選擇連發射擊的步
FG42的設計初衷是滿足空降部隊在作戰中對武器重量輕、火力強的要求,希望這種槍能使後勤供應簡化並增強傘兵的單兵火力。空軍提出了傘兵步槍的技術指標:使用7.92×57mm的標准彈,並能擁有輕機槍的性能,而且空投體積不大於一支常規拉栓式步槍。此外,還要求使用10-30發彈匣,能發射槍榴彈,帶兩腳架、刺刀和光瞄具等。作為輕武器研製部門的陸軍兵器局正在研製7.92×33毫米中間型威力槍彈,拒絕了空軍使用7.92×57毫米標准步槍彈的設計要求。最後航空部直接轉向武器製造商,邀請了古斯特洛夫(Gustloff), 毛瑟(Mauser), Grossfuss, Haenel, 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 FG42傘兵步槍
g)和克里格霍夫(Krieghoff)這幾家公司,希望他們能參與項目。實際上,只有萊茵鋼鐵-博爾西格公司和克里格霍夫公司按空軍的要求提供了樣槍。
毛瑟Kar98k (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 或 K98k),由Gew98改進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手動步槍。
MG42式7.92mm通用機槍(MG42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Werke AG, DE) 現狀:裝備 用途:殺傷中、遠距離有生目標 綽號:撕布機;希特勒的電鋸
MG42式7.92毫米通用機槍原稱M39/41式標准機槍。1942年德軍開始裝備該槍,命名為MG42式機槍。它是1939年由德國的格魯諾博士根據波蘭設計圖紙研製的。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二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100萬挺。 50年代,聯邦德國將該機槍改進成使用北約7.62×51毫米槍彈,並重新命名為MG1式。該型號與原型不同之處只是槍機結構和供彈機構做了些改變。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機槍也改成使用北約7.62毫米槍彈。MG42式機槍的另一重要改型槍是MG3式其供彈機構不僅使用標準的DM1式彈鏈,也使用DM6式和美國的M13式彈鏈。 在義大利生產的MG1式改稱為MG42/59式7.62毫米機槍,同時裝備義大利軍隊。前南斯拉夫仍生產7.92毫米口徑原型MG42式機槍,並命名為M59式7.92毫米機槍。 該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作為重機槍使用。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安裝在與MG3式機槍同一類型的簡化槍架上。
MG34式7.92mm機槍(MG34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 Werke AG, DE)
MG34式7.92mm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兩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制)1943年式高射三腳架或1936年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折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沖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MG34式機槍曾大量作為德軍地面使用的制式機槍,現已撤裝。
美國:
M1卡賓槍是一種半自動卡賓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武器之一。是槍械歷史上按照公認的卡賓槍定義,第一種專門設計及大量生產的卡賓槍。
M1卡賓槍的研製原本是美國陸軍要為二線部隊提供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這個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設想是研製一種類似於卡賓槍的肩射武器,發射中等威力的彈葯,比標準的0.45英寸(11.43mm)半自動手槍或轉輪手槍有更遠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伽蘭德步槍更容易操作,攜帶更方便。這些要求實際上與現在流行的單兵自衛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 M1卡賓槍
美國陸軍的這個要求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然後在1940年重新提出。美國陸軍軍械部提出的具體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是:質量小於2.5kg,能實施單發或連發發射,能取代手槍和沖鋒槍作為軍士、基層軍官或機槍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線人員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部長正式批准了輕型自衛武器的研製工作,11月中旬,美國陸軍委託溫徹斯特公司研製威力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槍彈。新槍的研製則在溫徹斯特公司、柯爾特公司、史密斯-韋森公司等在內共有11家公司中產生。 負責彈葯開發工作的溫徹斯特公司當時正忙於調整M1伽蘭德步槍的生產線,因此在1941年5月進行的第一次對比試驗中未能及時提交自己的產品。經過5月份的初步射擊試驗後,美國陸軍放棄了連發發射的要求。到9月份第二次對比試驗前,溫徹斯特公司提交了他們的半自動輕型步槍。1941年9月30日,選型委員會的報告書認為溫徹斯特公司的樣槍最適合。該設計方案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並命名為「M1 0.30英寸(7.62mm)卡賓槍」。
湯姆遜沖鋒槍是20年代產品,該槍結構比較復雜。它雖不是由湯姆遜設計,但沖鋒槍這一術語卻是由湯姆遜最早提出來的。湯姆遜沖鋒槍是以美國湯姆遜將軍命名,但實際上是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的。
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M1918BAR),由約翰·摩西·勃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並裝備美國軍隊。在那場戰爭中只有少量勃朗寧自動步槍服役。它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最初設計是作為單兵步槍,但是它實在太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於是作為班用自動步槍,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 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勃朗寧自動步槍那樣贏得較好信譽。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一些老兵對BAR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還記憶憂新。雖然對槍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滿,但是在實際作戰的危急關頭,卻幾乎聽不到對此的抱怨聲。BAR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世界范圍內無計其數的戰場作戰已證實了BAR的實用價值。從1918年法國戰壕的炮火洗禮到瓜達爾卡納爾的叢林戰,或酷寒的朝鮮長津湖,BAR都爭得了榮譽。
英國
NO3:SMLE李恩菲爾德步槍、產地英國、全長1130毫米、口徑7.7*56毫米、有效射程600米、彈匣容量10發、初速740米/秒、產量超過1700萬
司登沖鋒槍結構非常簡單,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組成的:槍管是圓的,那很自然,套筒也是圓的,槍托也是圓的,槍機拉柄也是小圓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傑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守自大的英國官方對沖鋒槍並不感興趣,所以英國陸軍斷然拒絕了採用沖鋒槍。 1940年,英國在法國的遠征軍由敦克爾克大撤退,盡管撤退成功了,但是大量武器都被士兵扔在了海灘上。於是,防止德軍入侵英倫三島的議題提前浮上檯面了。當時,英國什麼樣的武器都缺。不僅由於在法國損失了一大批武器,戰時陸空海軍都擴編了,加之新成立了國民警衛軍,因此需要武器裝備,特別是輕便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奇缺的沖鋒槍。需求數量之大,時間之緊,可想向知。所以,司登沖鋒槍可以說是大戰逼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英國兩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和杜賽賓在英菲爾兵工廠著手研發沖鋒槍。研發成功後,命名時取設計者Shepperd和Turpin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廠名稱Enfield(恩菲爾德)前兩個字母組成,即Sten,中文音譯為「司登」。
司登沖鋒槍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費用不到11美元,於是又有人嘲諷說是「伍爾沃思玩具槍」(伍爾沃思是一個出售5至10分美元小商品的美國商人)。 司登沖鋒槍外觀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稱Stens(復數形式)和英文的「惡臭」Stench形音相似,使它又多了一個別號:「臭氣槍」。有一些人經過正在裝箱外運司登的場地時,故作掩鼻狀,哼一聲「臭不可聞」。 司登沖鋒槍內部抄襲德國MP38/40,英軍可以直接使用繳獲的MP38/40沖鋒槍彈匣和彈葯,它的缺點也和MP38/40一樣,保險僅僅是將槍擊掛在後方位置的槽內以阻止擊發,許多盟軍士兵還沒有到前線就被自己的沖鋒槍擊傷甚至斃命。 除了「水管工人的傑作」、「伍爾沃思玩具槍」和「臭氣槍」外,司登還有許多其他不堪入耳的稱號。司登沖鋒槍的別號之名在槍械史上非常罕見。
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
1920年時,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軍械廠(Pa ZB-26輕機槍
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機槍。他設計的概念來自同廠的另一位設計師傑蘭(Rudolf Jelan)。 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交給捷克國防部測試。測試成績與有名的勃朗寧、麥迪森(Madsen)和維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國防部要求布拉格軍械廠在樣槍得基礎上繼續研發。 1923年,捷克國防部徵集徵選自動步槍或輕機槍以供捷克陸軍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參加了此項測試,結果僅次於麥迪森輕機槍。哈力克繼續改進他的設計,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採用了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的槍管等功能。不但射擊精確,而且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國設計,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此時布拉格軍械廠已經瀕臨破產,已無力生產。哈力克及大部分技術人員均已先後離職。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簽署了生產合約合作生產。哈力克隨後加入了設在布爾諾的捷克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制。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槍於1926年4月經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蘇聯
PPSh41式7.62mm沖鋒槍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沖鋒槍 又名:人民轉盤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ППД系列沖鋒槍。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
M1891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干係列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又稱莫辛-納干),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7.62x54mmR)步槍。
SKS(又稱СКС)半自動步槍是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1946年定型,裝備蘇軍的半自動步槍,亦稱SKS,即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的縮寫。也有稱為:SKS半自動卡賓槍。SKS半自動步槍是第一支發射前蘇聯7.62×39mm M43中間型威力槍彈的步槍。SKS半自動步槍是一種自動裝填子彈步槍,採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武器,配有劍形刺刀。它具有結構簡單,剛度好等優點,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日本
(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
這種沖鋒槍主要裝備日軍傘兵,空挺特戰部隊,敵後滲透部隊,等特殊部隊。100式沖鋒槍連發時射擊密集度極高,單發時精度更高,有效射程達120米,這是很奇異的。這種沖鋒槍產量不大,只裝備特殊部隊,陸軍的正常戰斗部隊一般不裝備100式沖鋒槍 100式沖鋒槍資料 服役年代:1940-1945 口徑:8mm 槍管長:240mm 全槍長:900mm 重量:3.9 kg 裝彈數:30或20發彈匣 發射速度:450發/ 分 — 800發/ 分(可調) 子彈初速:370 m/sec 有效射程:120m 最大射程:700m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叄』 關於二戰時期槍械
德軍
Kar 98k毛瑟步槍,由Gew 98毛瑟步槍改進而來,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Kar.98k成為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
1898年,毛瑟7.92毫米口徑1898年式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ew 98)。從此開始了98系列毛瑟步槍近50年的時間里作為德軍的制式裝備的歷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配發給大部分德國步兵,在兩次大戰中證明了它的高可靠性。槍械歷史上的經典之作。世界各國仿造的更是不計其數,大部分手動步槍幾乎都是根據它的閉鎖機構設計改進而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Gew 98步槍進行了多次改進,包括在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特許生產長度縮短的多種變型槍。 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准型毛瑟步槍,在Gew 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毫米,全槍長度由Gew 98的1.25米縮短為1.11米,採用新的瞄準具,事實上這種標准型步槍采購數量有限,鮮為人知。中國在30年代采購了一批該型步槍,並進行仿造,稱為「中正式步槍」。後來,在Gew 98步槍的改進型Kar 98b(98b雖被稱為卡賓槍,但長度與Gew 98步槍相同)的基礎上,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被德國郵政部、海關、鐵路局等准軍事組織採用。這種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與後來定型的Kar 98k式步槍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軍用武器的研製和生產,但是德國人在1920年代以後就秘密地發展軍用武器,Kar.98k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研製的。20世紀19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在Kar 98b的基礎上結合標准型毛瑟步槍經過改進的步槍被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 98k或者98k),被德國國防軍選作為制式步槍,於1935年正式投產。k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賓槍縮短了(這就是將其稱為所謂「短卡賓槍」的原因),相對卡賓槍其長度還是過長了。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槍被送到工廠改裝成Kar 98k。
Kar 98k步槍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裝填子彈,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也可以單發裝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Kar 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是一種可靠而精準的步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生產的Kar.98k的質量是最好的,隨著戰爭的進程,98k式卡賓槍在加速生產後,生產工藝和質量都下降了。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了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例如簡化木製槍托,採用層板代替整塊木材,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沖壓件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後期製造的一些步槍,連槍管下方的刺刀座都省略了。1944年當年製造了200多萬支Kar 98k,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物資匱乏,一些步槍的製作越發簡陋,質量也每況愈下。Kar 98k步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Kar 98k步槍射擊精度高,經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作為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共生產了近13萬支Kar 98k狙擊步槍裝備部隊,還有相當多的精度較好的Kar 98k步槍被挑選出來改造成狙擊步槍。Kar 98k步槍還可以加裝榴彈發射裝置發射槍榴彈。多功能性是Kar 98k步槍服役如此之廣泛的原因之一。
盡管Kar 98k步槍性能優異,但是隨著戰場上的對手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軍SVT-40步槍、美軍M1式加蘭德步槍),德國人認識到這種手動步槍已經過時了,相繼推出了Gew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但是它們的出現,無法替代Kar 98k,Kar 98k步槍一直生產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
Kar 98k步槍在戰後被一些國家翻修和繼續使用,Kar 98k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槍械愛好者的歡迎,並用於收藏、射擊運動或狩獵。
Karabiner 98k步槍 規格
類型:手動步槍 手動,單發
生產期間:1935年-1945年
製造數量:1,450萬支
口徑:7.92毫米
彈葯:7.92×57mm毛瑟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內置錯列式彈倉
槍機:手動,栓式槍機
全長:1107 毫米
槍管長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約15發/分
初速:75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
日本
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歩兵銃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簡介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使用,由於大陸特有的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八式步槍通過簡化操作機關和隨槍機動作防塵蓋的改良而成。早一些年,三十年式步槍也同三八式步槍一同服役。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被命名為有坂步槍。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採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斗時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也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變形槍
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於騎兵,也同樣用於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殺傷威力不足的缺點,改用7.7毫米口徑槍彈,1939年(神武紀元2599年)定型,命名為九九式步槍。
從三八式步槍發展出的其他變種有四四式馬槍(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擊步槍(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TERA傘兵步槍以及最終發展出五式步槍。
規格參數
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口徑:6.5 毫米
彈葯:6.5×50 mm 步槍彈
彈倉容量:5 發
全長:1,280 毫米
槍管長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半自動步槍是一種子彈自動裝填上膛的步槍。也稱為自動裝彈步槍。不需象非自動步槍(後拉式槍機步槍,手動裝填子彈)那樣打一槍拉一次槍栓。半自動步槍槍彈擊發後,利用部分火葯氣體,後座力進行退彈殼、子彈自動裝填上膛,並准備再次射擊。但每扣壓一次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
半自動步槍運用的是H·S·馬克沁所發明的導氣式自動原理。步槍射擊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葯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6.5毫米半自動步槍於1907年首先正式裝備了墨西哥軍隊。半自動步槍誕生後,曾在本世紀中期的各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美國軍隊的主流裝備。60年代後半自動步槍逐漸被淘汰。現在軍事用途上多用作狙擊步槍。
美國1936年生產的M1式加蘭德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Gew 43步槍,蘇軍裝備的SVT-40步槍、前蘇聯1946年定型的SKS半自動步槍和中國仿製的56式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並於1907年首先正式裝備了墨西哥軍隊。半自動步槍誕生後,曾在本世紀中期的各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使用,60年代後逐漸被淘汰。美國1936年生產的「伽德蘭」M1式半自動步槍,中國的56式半自動步槍,蘇聯的托卡列夫SVT-40型半自動步槍,納粹德國的G41和G43半自動步槍,法國MAS49式7.5mm半自動步槍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肆』 電影《奪帥》中洪金寶用的什麼槍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伍』 為什麼二戰美軍步槍都是連發 日本人不是他們為什麼不用沖鋒槍 美軍單兵裝備都是這些他們還要用三八
這個其實和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以及資源相關的,日本本身工業底蘊就差,資源也貧瘠,所以在很早的時候日本陸軍戰術上就養成了打的准比打的快重要的習慣,很多日本老兵都是優秀射手;但是美軍不同,他們的士兵很多都是速成班出來的,那麼為了保障戰鬥力水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火力,所以美軍半自動/自動武器很多。備注一下:二戰美軍步槍不全部是連發的,早期的春田步槍和三八大蓋差不多,中後期才被加蘭德步槍替換;同時日本也有裝備沖鋒槍,比如百式沖鋒槍,但是裝備數量不多。
『陸』 請列舉二戰時所有德軍使用的槍械
M24手雷 MG42機槍 MP40和38沖鋒槍 kar98k步槍 p08魯格手槍 88毫米反坦克火箭炮 STG-44突擊步槍 鐵拳火箭筒(都是德國本土的,德國有些部隊有購入他國槍支,不做統計)
『柒』 二戰中俄國都用的是些什麼步槍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
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編輯本段]研製歷史
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的艾米爾·納甘和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設計的樣槍。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葯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葯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葯)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享利步槍的黑火葯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和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歧,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並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准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合同,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准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編輯本段]改進型號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斗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編輯本段]退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
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葯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葯(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復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斗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回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發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折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編輯本段]彈葯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松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葯。
[編輯本段]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捌』 誰能說一下二戰槍支名字
日軍常用的有
坂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
明治38年式卡賓槍
明治四十四年式卡賓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
百式沖鋒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
96式輕機槍
99式輕機槍
92式重機槍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槍
南部十四手槍
南部式甲型自動手槍
南部式乙型自動手槍
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槍
九四式手槍(飛行員等使用)
一式將佐手槍(高級將領使用)
二式將佐手槍(高級將領使用)
稲垣式將佐手槍
杉浦式將佐手槍
南部式16連發自動手槍
南部式沖鋒槍
美軍常用的
湯姆森沖鋒槍
M1式加蘭德步槍
M1卡賓槍
勃朗寧自動步槍
勃朗寧手槍
m16自動步槍
M2-HB.50口徑重機槍
M1919A4式重機槍
M1919A6式重機槍
1903式步槍
德軍常用的
Kar 98k步槍
stg44突擊步槍
mp18沖鋒槍
mp40沖鋒槍
mg42通用機槍
蘇軍常用的
波波紗沖鋒槍
莫辛-納甘步槍
PPSh41沖鋒槍
TT33手槍
ak-47沖鋒槍(二戰後期採用)
國軍
中正式步槍
捷克式輕機槍
老套筒
漢陽造
斯登,
MP18
湯姆森
波蘭
索米沖鋒槍
英國
斯登
斯普林費爾德
布倫輕機槍
『玖』 二戰槍械排名
第一位:俄羅斯AK-47步槍
雖然在步槍十強中,美國生產的品種就佔了4席,但這絲毫不影響蘇制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擊步槍位居榜首。它無可爭議地被尊稱為「20世紀最傑出的步槍」。
這款傳奇武器是由曾是一名蘇聯紅軍戰士的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發明的。由於在戰爭中負傷,1941年6月,他來到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工作。幾十年後,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兵揚名天下。他的成名作AK-47突擊步槍風靡世界,它的身影幾乎出現在每一個升騰硝煙的戰場。
1947年,AK-47步槍剛剛裝備部隊時,蘇聯認為這種武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以在最初幾年一直嚴守秘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它才登上世界戰爭的舞台。AK-47的優點立刻顯現出來———方便在戰斗中使用。
AK-47步槍使用威力適中的M43短彈。該彈比北約當時使用的7.62毫米×51毫米全尺寸步槍彈輕好幾克。別小看這點差距,在越南戰爭期間,力壯如牛的美國大兵背著沉重的M14步槍和150發標准全尺寸步槍彈累得氣喘吁吁,而個頭瘦小的越南遊擊隊員卻拎著輕得多的AK-47步槍神出鬼沒。AK-47步槍火力強,一分鍾的彈葯發射量是M14的兩倍,再加上隨身攜帶的彈葯多,經常把美國步兵分隊壓得抬不起頭。
另外,AK-47以可靠性設計特別適合泥水地區作戰。越南遊擊隊員往往化裝成水田裡勞作的農民。他們把AK-47就扔在腳下的泥漿中。只要美國兵大意地走開,這些剛才還是農民的越南人會馬上抄起AK-47從背後開火。熾烈的火舌從沾滿污泥的槍口持續噴吐出來……
60年來全世界製造的AK-47及後續版本的槍支估計已達到一億支。共有6個國家的國旗國徽上繪制了AK-47的圖案,以紀念這種武器為本民族贏得獨立自由所作出的貢獻。AK-47步槍的聲望超越了所有同時代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已經和俄羅斯的伏特加、克里姆林宮一樣,成為一個經典詞彙。
第二位:美國M16步槍
它可謂AK-47的「歡喜冤家」。40多年來,美國所參與的所有海外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幾乎都是M16與AK-47的較量。越南戰爭期間,當得知美軍在當地慘遭AK-47步槍「修理」後,五角大樓立即在國內緊急尋找應對方案。這時一家只從事比賽用槍的阿雷特公司推薦了一款外觀時髦、設計精巧的步槍。它發射的彈葯比AK-47還要小一號,槍身既輕又短,非常適應於叢林地帶和狹窄地方的穿插作戰。五角大樓決定用該槍全部換裝美軍現役槍械並投入越南戰場。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正式將它定型為M16步槍。這個決定成為現代輕武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M16步槍的出現對20世紀後期世界上掀起的小口徑浪潮起到了示範和帶動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被定為第二種最傑出步槍是名副其實的。
別看M16步槍使用的5.56毫米子彈口徑小,但其彈頭射入人體後會產生翻滾,破壞人體內部組織,造成巨大的創口面。由於美軍使用的M16步槍大多採用黑色外觀,以致越南遊擊隊曾流傳「小心黑槍」的說法。不過,早期的M16步槍沒有設計快慢機,射速過高,使一些士兵經常在任務未結束前就打光了子彈,再加上美國人急匆匆地把M16步槍送上前線,未進行徹底的可靠性檢查,一度出現槍膛進水就無法射擊的情況。越戰期間,有的美軍士兵寧可丟掉手中的M16而去使用AK-47。
「知恥而後勇」,美國始終沒有停止對M16步槍的改進和完善。如今美軍使用的改進型M16A2步槍和衍生型M4卡賓槍已在可靠性方面不亞於AK-47的水平,何況在射擊穩定性和准確性方面還遙遙領先。這使M16成為裝備廣泛程度僅次於AK-47系列的突擊步槍。
第三位: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
英國的李-恩菲爾德III型步槍位列第三。這款老式步槍在布爾戰爭不久後就開始使用了,到1907年時已經廣泛裝備英國軍隊。19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阿富汗反叛武裝打埋伏時使用的多是這種武器。它的名字分別取自發明者詹姆斯·巴黎·李和生產廠家恩菲爾德兵工廠。
該槍自從1888年定型以來,主體結構就沒有大改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李-恩菲爾德III型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採用開創性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使得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它的10發可卸式彈匣比同時代步槍多了一倍的彈容量,令它成為20世紀實際射速最快的手動步槍。二戰期間,德軍士兵往往在射擊完畢後重復裝填5發彈夾時被英軍用李-恩菲爾德步槍擊斃,而一些德國軍官的回憶錄中則提到英軍步槍隊的齊射火力之猛烈甚於機槍。
蘇阿戰爭期間,曾有一名美國記者參加了阿武裝對蘇軍車隊的襲擊戰斗,親眼看到稚氣未脫的小孩子也能熟練地端起李-恩菲爾德步槍,從高坡上把行進中的蘇軍卡車油箱打爆,而更多的人則在沖鋒中邊拉槍栓邊開火,其命中率高得驚人,這樣的作戰效果恐怕只能用「熟能生巧」來形容,這更印證了李-恩菲爾德步槍優良的製造工藝。
第四位: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它是第一種進入現役的半自動步槍,也是美國在二戰中使用量最大的單兵武器,我們在很多反映二戰的藝術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珍珠港》電影中,有美國人向日本飛機射擊的鏡頭,他們使用的就是這種步槍。
加蘭德步槍的裝備體現了美軍一貫堅持的單兵武器火力壓制戰術。它的裝備使美軍成為二戰中自動武器普及率最高的軍隊,使火力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太平洋戰場上,兩支加蘭德輪流射擊往往能夠壓制日軍的一個步兵班。
加蘭德步槍最有特色的還是它的8發彈夾。每當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出去,M1的槍機會發出金屬碰撞「乒」的響聲,提示更換子彈夾。M1步槍在二戰中經歷了各種高山地帶、熱帶叢林和乾燥沙漠等環境條件的考驗,可靠性好,射擊精度高。在歐洲前線,美國著名的「鐵血將軍」喬治·巴頓就是M1步槍的超級「粉絲」。他不光把M1步槍放在自己乘坐的吉普車旁邊,以備自衛之用,還在義大利戰場特意為一名擊斃了意軍高級指揮官的陣亡士兵追授勛章,而勛章就掛在這名士兵生前使用的M1步槍上,巴頓還多次稱贊M1步槍是自己所見過的「最完美武器」。
第五位:比利時FNFAL步槍
1940年5月,在納粹德軍鐵蹄下的比利時重鎮列日,一名負傷的比軍士兵被德國兵追得幾乎無路可退,幸虧路邊酒店的女老闆用酒窖作掩護,使他逃過一劫。女老闆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這番義舉為比利時乃至整個西方挽救了一位天才的槍械設計師———塞弗。二戰結束後,回到祖國的塞弗已是小有名氣的兵工廠技師。他敏銳地感覺到結合老式手動步槍遠射程和沖鋒槍瞬間火力猛特點的突擊步槍具有遠大前程,開發出備受北約軍隊歡迎的戰後第一代新型突擊步槍———FNFAL。
該槍曾在越戰期間為澳大利亞遠征軍所用。盡管FNFAL又長又重,不太適合叢林近戰,但事實上許多澳軍士兵喜歡它甚於美國的M16,因為他們相信FNFAL使用的7.62毫米×51毫米大威力子彈能一下就干倒敵人,尤其當目標距離較遠時效果更加明顯。澳軍王牌特別空勤團(SASR)在越南戰場上把FNFAL的槍管長度自作主張地「切掉」150毫米,並加上了M16步槍的消焰器,還掛裝上從美軍那裡得到的XM148型榴彈發射器。雖然發射大威力槍彈的FNFAL步槍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但當特種小分隊在偵察巡邏中意外遇上敵人時,典型的做法就是一邊用強大的火力壓制敵人一邊迅速撤退,這個時候打得准不如打得快。
由於FNFAL易於生產、價格較低,所以很快被列為北約軍隊的制式步槍,並很快普及到為數眾多的拉美、亞洲、非洲國家共90多個國家,還有不少國家進行仿製或特許生產。FNFAL成為二戰後產量最大、生產與裝備國家最多、分布最廣的軍用步槍之一。
第六位:德國毛瑟98K步槍
1935年,一種在原毛瑟卡爾98步槍基礎上縮短了槍管的毛瑟步槍———毛瑟98K被德國國防軍採用,這也是德國國防軍使用的最後一種毛瑟步槍。「98K」的意思是毛瑟1898式短步槍,K的意思是「Kurz」,也就是德文「短」的意思。因此,它的長度要比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毛瑟98式步槍短。毛瑟98K作為德國軍隊的標准裝備在整個二戰期間服役,德國兵工廠在戰爭中製造出1400萬支。
隨著戰爭的進行,毛瑟步槍被賦予更廣泛的用途。例如當加裝ZF41或ZF42瞄準鏡之後,毛瑟98K就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
盡管它性能與戰績都十分優異,但是很快人們就認識到這種採用旋轉後拉槍機的步槍已經過時了。主要的問題在於射速太低。在與美軍進行的狙擊戰中,使用毛瑟98K步槍的德軍士兵在射擊完成後必須手動上彈,拉動槍栓發出的聲音在寂靜的林中格外清晰。美軍士兵很容易就能確定德軍士兵的位置,從而給他們致命的打擊。而美軍使用M1步槍不用手動上彈,這樣德軍就吃了大虧。
應該說,毛瑟98K步槍是手動步槍發展的一個極致,大多數現代手動步槍都以毛瑟步槍為藍本,但已經沒有改進的餘地。它真正稱得上世界槍械史上的「一代宗師」。
第七位:奧地利AUG無托式步槍
這件武器看起來像是電影《星球大戰》里的道具。它既沒有普通突擊步槍身上常見的外露機件,又沒有稜角分明的槍托。但AUG作為「槍林一怪」倒有不少非凡之處,用工程塑料製成的零件非常耐用,有射擊10萬發子彈的使用壽命。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槍管,AUG可以在沖鋒槍、卡賓槍、突擊步槍和輕機槍4個不同的角色之間變換。AUG很容易分解而不需要專門工具,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維護工作量,士兵在野戰條件下也可以方便地進行維護保養。
上世紀70年代末,阿曼蘇丹進口了一批AUG步槍,但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這種「沒有鮮明輪廓的槍」,就連自己的皇家衛隊也拒絕交出原有的M16步槍。無奈之下,阿曼蘇丹只好把它們送給在黎巴嫩安營紮寨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指揮官把AUG步槍全部提供給著名的暴風突擊隊。該槍的高精度和輕巧讓這些熟諳特種作戰的戰士愛不釋手。1982年6月,以色列國防軍發動了旨在清除巴解組織和敘利亞駐軍的黎巴嫩戰爭,很快以軍就完成了對黎首都貝魯特的分割包圍。興奮至極的以軍副總參謀長亞當少將跳出坦克,招呼隨軍記者來給自己拍照。忽然只見3名暴風突擊隊員越過一堵矮牆,像3道閃電一般撲了過來,他們邊端著AUG步槍掃射,邊投擲手榴彈。硝煙過後,亞當和3名突擊隊員同時倒下。軍醫在屍檢過後發現,巴解戰士在混亂中用AUG步槍進行盲目射擊,居然達到相當高的命中精度,至少有6發子彈洞穿了亞當的腹部和胸膛。
AUG步槍在貝魯特的一鳴驚人使它迅速成為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明星。有趣的是,AUG步槍也因此頗受影視界的青睞。在很多槍戰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黑道殺手打開隨身攜帶裝滿AUG零件的一個箱子,迅速把AUG組裝起來,躲在窗戶邊用1.5倍瞄準鏡向外瞄著某人。這充分體現了它分解方便、便於隱藏攜帶、光學瞄準鏡准確性高的特點。也許當電影明星才是AUG最適合的角色。
第八位:美國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
在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西班牙軍隊使用的7毫米口徑毛瑟槍給美國人留下深刻印象,於是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毛瑟1888步槍的基礎上改良製造出自己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即所謂的「春田」步槍,斯普林菲爾德的英文是「springfield」,即「春田」的意思)。這種槍於1903年正式列裝部隊,並被賦予軍隊編號M1903。該槍採用毛瑟槍的槍機和分離式5發彈匣,使用M1903或者M1906型7.62毫米口徑子彈,由於射擊精度高,曾被改裝成狙擊步槍。該槍總共生產了15萬支,還曾援助過中國抗戰。
該槍大放異彩的瞬間發生在一戰最後的歲月。一貧如洗的田納西獵手約克中士參加第82步兵師,來到法國前線。1918年10月8日,他所屬的部隊遭到德軍機槍陣地阻擊,損失慘重。約克不顧雨點般的子彈,繞到敵軍後方,以他在打獵時採用的最佳射擊姿勢,用M1903步槍進行射擊。其間一名德軍中尉帶領5名士兵,從距離他23米的戰壕里沖出向他襲來。約克使用步槍射擊,並將他們全部打死。他總共射擊了20發子彈,擊斃了21名敵人。敵人被約克嚇倒,迅速投降。於是約克俘虜了這里的132名德國兵,為大部隊掃除了障礙。
第九位:德國MP434StG44突擊步槍
1944年底,德國的「大剪刀」突擊隊在白俄羅斯普里皮亞特沼澤中執行偵察任務時被蘇聯紅軍死死圍住。眼看突擊隊就要被消滅了,這時德軍運輸機空投了一批武器。「大剪刀」突擊隊獲得這種武器後如虎添翼,向蘇軍陣地硬撞過來,居然奇跡般地突破了蘇軍的防線。創造這一奇跡的正是德國法西斯研製的「末日武器」———MP43JStG44突擊步槍。二戰爆發後,德國陸軍技術部設想研製一種可像沖鋒槍那樣連發的步槍,這樣可保持沖鋒槍輕便的特點,且成本比傳統步槍低得多。經過集思廣益,黑內爾公司開發的MKb42(H)樣槍被選中。它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徑,但所用彈葯的長度縮短1J3,減少了裝葯量,使得槍支在全自動射擊時更容易控制,然而希特勒卻對MKb42(H)提不起絲毫興趣。一戰中當過下士的他使用過毛瑟式步槍,深信槍的射程是越大越好,而MKb42(H)的有效射程則比毛瑟槍退步了不少,致使德國技術人員苦心研製的、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的MKb42(H)問世伊始就遭到國家元首的冷眼。陸軍技術部深知希特勒脾氣反復無常。該部借用了沖鋒槍的名稱———MP43來繼續生產MKb42(H)。1943年,首批生產的一萬支MP43樣槍被送到正在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德國SS第5「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結果初露鋒芒。各部隊紛紛要求增加該槍的配備量。一些將領從前線回來向希特勒匯報戰況時,極力贊揚了MP43的出色表現,並再三要求增加產量。此時希特勒才知自己受騙已久。慶幸的是,希特勒也了解到該槍的性能確實是非常出色,並親自將MP43命名為突擊步槍。就這樣,槍械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員———突擊步槍。1944年,MP43易名為StG44型,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德國44型突擊步槍。
第十位:美國M14步槍
M14自動步槍是M1半自動步槍的設計師加蘭德在二戰後以M1為基礎而開發出的,1957年投入使用,很快又於1968年被撤裝掉。M14撤裝源自越南戰爭。M14太長太重,在又熱又潮的氣候中使用很困難,再加上7.62毫米×51毫米大威力彈過重,巡邏小分隊的單兵攜彈量有限。另外美軍士兵所使用的M14大多數都只能單發射擊,在近距離接敵時其火力難以與AK-47步槍抗衡。美國軍方在M14暴露出這些問題時就開始尋找新的替代品,最終選擇了小口徑的M16突擊步槍。
M14被取代並不能說明它的性能差,只是從現代戰爭的大環境而言,M14卻是一種過時的武器。不過,M14依靠自身精度高和射程遠的優勢,卻在狙擊戰場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春」。美軍後來以M14改裝成半自動狙擊步槍,在戰斗中表現良好。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為了對付反美武裝的狙擊手,駐伊美軍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反狙擊作戰。M14狙擊步槍在這里成了最主要的戰爭武器。如今,在菲律賓、波羅的海國家的軍隊中也可見到它的身影。
『拾』 二戰時,美國用的槍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在二戰時期,美日兩國在配備給陸軍制式武器中,所用的步兵槍械是存在代差的,美國陸軍所配備的是半自動步槍,而日本陸軍所配備的是栓動式步槍,半自動步槍可以連發,栓動式步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美軍在二戰中戰鬥力首屈一指,關鍵的問題就是在二戰時期參戰的各國陸軍中,只有德國配備的STG44突擊步槍,以及美國陸軍所配備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包括日本在內的各主要參戰國,都是使用的栓式步槍。 這是美軍在二戰中表現的最為強大,火力威猛的原因之一。
在二戰中,美國以其強大的生產力和軍工體系,在戰爭進程中,以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強有力的火炮支援,連發射擊的步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而在師法西歐列強的日本,雖然在後期也開始直接仿製加蘭德,製造了百式沖鋒槍,但是在缺少資源以及各種條件的制約下,日本不得不以士兵的生命為代價,以栓動式的三八式步槍對抗配備有半自動步槍的美國展開陣地爭奪的殊死搏鬥,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