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黑色主題的法國電影是我需要看的
一些黑色主題的法國電影:《鐵玫瑰》,讓·羅林著,1973年:一對外出散步的年輕夫婦決定在一片很大的墓地里散步。當夜幕降臨,他們意識到他們找不到出路,很快他們的恐懼開始壓倒他們。
沃勒里安·博羅奇克的《野獸》,1975年:一位已故商人的女兒和她的姑姑前往即將成為她丈夫的搖搖欲墜的庄園,卻不知道有關家族名聲的奇怪謠言。
《殉道者》帕斯卡·勞吉爾(Pascal Laugier), 2008年出版:一個年輕女子為了報復兒時綁架和折磨她的人,和她的一個朋友(同樣是兒童虐待的受害者)踏上了一段可怕的旅程,進入了一個人間地獄。
《猶太日報》,2010年:一名醫生為了復仇,綁架、折磨並殺害了強奸並謀殺他年幼女兒的男子。
《復仇》(2017):每年帶你的情婦出去玩一次吧,尤其是去打獵的時候——這對三個富有的已婚男人來說是一門暴力課。
B. 上世紀法國或德國黑白愛情電影。男主角(長的很像亨弗萊.鮑嘉)曾說:「我是瞎子,但我能聞出你的顏色」
同時,這部電影也使得亨弗萊·鮑嘉成為20世紀的頭號男演員。 鮑嘉是那種美國鮑嘉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但他對明星地位的態度卻很難說清。他當時的聲望大於
C. 背景為上世紀歐洲的電影
下面這些,基本能滿足你的要求,哈哈,挑選著看吧,都很不錯。
1980年《最後一班地鐵》Last Metro
1980年《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81年《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年《靡菲斯特》Mephisto
1982年《芬妮喝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82年《兩個人的車站》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年《迷牆》The Wall
1983年《戰地浪漫區》War-Time Romance 1983年《錢》Money
1983年《卡門》Carmen
1983年《鄉愁》Nostalghia
1984年《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1984年《斯萬的愛情》Swann in Love
1985年《我的生活像條狗》My Life as a Dog
1987年《再見吧,孩子們》Goodbye Children
1988年《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
1988年《熊的故事》The bear
1989年《火柴廠女工》Match Factory Girl
1989年《天堂電影院》Cinema Paradiso
1991年《薇洛妮卡雙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1991年《英雄托托》Toto
1991年《新橋戀人》The Lovers in the Bridge
1992年《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
1992年《冬天的心》Heart in Winter
1992年《人咬狗》Man Bites Dog
1992年《印度支那》Indochine
1992年《哭泣游戲》The Crying Game
1993年《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年《石雨》Raining Stones
1993-1994年《藍白紅三部曲》Blue White Red
1994年《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1994年《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1995年《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5年《仇恨》La Haine
1996年《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1996年《猜火車》Trainspotting
1996年《人間昆蟲記》Tierra
1997年《小偷》The Thief
1998年《兩極天使》The Dream Life Of Angels
1998年《永恆一日》Eternity and a Day
1998年《黑貓白貓》Black Cat,White Cat
1999年《關於我母親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1999年《羅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9年《兩桿老煙槍》Lock,Stock,and Two Smoking Barrels
2001年《遷徙的鳥》Travelling Birds
2001年《天使愛美麗》Amelie
2002年《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
2002年《鋼琴家》The Pianist
2003年《狗鎮》Dogville
D. 法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電影,以及法國電影的發展經歷那些過程
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1927年5月3日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浮華世界》(美國 )馬摩里安 導演
獲獎最多的有三部影片,它們都獲得了十一項獎,分別是:《賓虛》,《泰坦尼克號》,《魔戒3:王者無敵》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
E. 介紹些上世紀30~50年代的科幻片~
上個世紀的科幻片統計
1902年《月球旅行記》(法國)最早的科幻電影.
1904年《太空旅行記》(法)
1907年《海底兩萬里》(法)
1908年《月球人地球覓妻》
1909年《飛船殲滅者(英)
1910年《弗蘭肯斯坦》(美)
1911年《1920年的海盜》(英)
1912年《征服北極》(法)
1912年《他的過去歷史》(德)
1913年《宇宙驅逐飛船》(英)
1913年《如果英國遭到侵略》(英)
1914年《魔鬼的游戲》
1914年《驚叫的影子》
1914年《黑牛》
1914年《穿綾羅綢緞的罪人們》(美)
1914年《虛榮的代價》
1915年《瘋狂的圖布博士》( 法國)
1916年《侏儒》( Homunculus ,六集系列片,德國)
1917年《飛雷》( The Flying Torpedo 美國)
1918年《天上的船》( Himmelskibet ,丹麥)
1920年《化身博士》(美)
1922年《馬布斯博士》
( Doctor Mabuse Der Spieler ,德國)
1923年《瘋狂射線》(又名《沉睡的巴黎》 法國)
1923年《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 美國
1923年《火星人》
1923年《隱身液》
1924年《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奇遇記》(蘇聯)
1924年《偉大的安慰者》(蘇聯)
1924年《阿愛里塔》( Aelita ,蘇聯)
1925年《死亡射線》
( The Death Ray-Luch Smerti ,蘇聯)
1925年《人魔》
1925年《孤島獸人》
1925年《倫敦pol.ice廳的布萊克》
1925年《奧萊克之手》
( The Hands of Orlac-Orrlacs Hand ,澳大利亞)
1927年《大都會》( Metropolis ,德國)
1929年《月宮淑女》( Die Frau Im Mond ,德國)
1929年《重大叛國罪》( High Treason 英國)
1930年《滑稽的想像》( Just Imagine 美國)
1931年《世界末日》法國
1931年《科學怪人》
1932年《失魂島》( Island of Lost Souls) 美國
1932年《亞特蘭蒂斯女王》
1933年《隱身人》( The Invisible Man 美國)
1933年《金剛》( King Kong 美國)
1934年《宇宙飛船》(英國)
1934年《金子》( Gold ,德國)
1934年《隧道》 (德國)
1934年《紐約在1980》
1934年《女兒國》
1934年《生活六小時》
1934年《隱身人》
1934年《電視間諜》
1935年《幽靈帝國》( The Phantom Empire 美國)
1935年《科學怪人的新娘》
1936年《弗萊希 · 戈登》
( Flash Gordon 飛俠哥頓 13 集系列片 美國)
1936年《未來世界》(英國 )
1937年《消失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美國)
1937年《白色瘟疫》
1937年《歐洲上空的烏雲》
1937年《FTP不回答》(德國)
1938年《弗萊希戈登 宇航家的火星旅行》
15 集系列片 美國(就是飛俠哥頓)
1939年《巴克·羅傑斯》
( Buck Rogers , 12 集系列片 美國)
1940年《獨眼巨人博士》(Dr·Cyclops )美國
1941年《馬維爾船長歷險記》12集系列片 美國
1943年《奇怪的假日》
1943年《克拉卡特》
1943年《完美的女人》
1943年《怪物抓你》
1944年《皇家特警隊長》
1945年《德萊庫拉的房子》(House of Dracula 美國)
1946年《神奇上尉奇遇記》
1946年《紫色怪物的攻擊》
1947年《開端或結尾》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 美國)
1949年《巨猿喬揚》
1950年《終點站月球》(Destination Moon )美國
1951年《地球停轉那天》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美國)
1951年《不明之物》(The Thing 美國)
1951年《來自北極的怪獸》
1951年《世界末日》
(《當星球相撞時》When Worlds Collide 美國)
1952年《入侵美國》(Invation U·S·A· 美國)
1953年《深水怪獸》
(The Bast from 20000 Fathoms 美國)
1953年《黑湖巨怪》
(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美國)
1953年《火星入侵者》(Invaders from Mars 美國)
1953年《來自宇宙的危險》
(It Came from Outer Space 美國)
1953年《星際戰爭》<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美國
1954年《史前海怪》(哥斯拉 Gojira 日本)
1954年《巨蟻!》(Them! 美國)
1955年《海底來物》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美國)
1955年《誇特馬斯實驗》
(The Quatermass Experiment 英國)
1955年《孤島世界》(This Island Earth 美國)
1956年《禁星》(Forbidden Planet 美國)
1956年《搶軀體者的進攻》 (美國)
1956年《第27天》
1956年《預言1984年》(1984 英國)
1956年《塔蘭圖拉毒蛛》(Tarantula 美國)
1957年《地球防衛軍》(Chikyu Boeigun 日本)
1938年《地球巋然不動之日》
1957年《奇特縮形者》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美國)
1957年《離地行程兩千萬英里》
(20Million Miles to Earth 美國)
1958年《塊團物》(The Blob 美國) 、
1958年《我嫁給了外星怪物》
(I Married a Monster from Outer Space)
1958年《蒼蠅》(The Fly 美國)
1958年《世界,肉和惡魔》
(The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Devil 美國)
1959年《地心游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英國)
F. 法國電影《解放軍佔領巴黎一》是什麼意思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部32年前的電影,可以說影片談不上醜化中國人,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畢竟有限,其反映和諷刺了法國被佔領後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社會各階層的反應,選擇解放軍為佔領軍只是為增加該片的喜劇效果和一定的政治傾向。這當然是對那場破壞性極強、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嚴重的誤讀。
G.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當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在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H. 法國有哪些經典的家庭片值得一看
法國有值得一看的經典家庭片有
童話色彩的運用,令《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這段奇異的旅行始終充斥著夢幻的基色,而法國電影獨具匠心的浪漫更為電影增添了一份唯美,其最為巧妙的是當電影主題在最後的演講中為之一轉,這個本自科學少年奇妙旅途的故事,化作了治癒系暖人與心的故事。文/夢里詩書
I. 法國有哪些歷史片值得推薦
一、《第一夫人 Jackie》
主要是因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興趣,從《黑天鵝》開始喜歡她,到《湮滅》,一直是演技與顏值並存的好演員,還有她那獨特的知性氣質。
向左轉|向右轉
《第一夫人》講述了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的前四天時間里,發生在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身上的故事。
可想而知,自己的丈夫剛剛離開人世,除了傷心之外,還要顧慮輿論,穩定人心,簡直是太難了。
二、《敦刻爾克 Dunkirk 》
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就是那個拍《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諾蘭大大,嗯嗯,沒有錯,所以你可不能錯過這部片子。
向左轉|向右轉
本片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開頭印象最深的就是士兵們抬著受傷的戰友,他們在敵軍的虎視眈眈下撤退,這是一場博弈,一場與時間的博弈,一場與生命的博弈呀。
三、《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向左轉|向右轉
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娓娓道來。說實話,他的一生是幸運的,同樣也是不幸的。
J. 上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提出什麼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①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仍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的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忽略了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伏爾泰
主要主張:①倡導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 ②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擊天主教會,主張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斗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學通訊》、《路易十四時代》等。
3.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思想: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貢獻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