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油船被海盜劫持是什麼電影
電影《生死二十二分鍾》
㈡ 電影里有一個全身鋼索的怪物襲擊軍艦,里有一個海軍上將叫齊默,還有一個人叫里瓦斯
電影的名字叫做《超級戰艦》。
㈢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㈣ 求有一部關於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事故的電影名字
獵殺紅色十月號故事發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冷戰、進行軍備競賽的高潮時期。 當年11月,蘇聯紅海軍最新型的台風級核潛艇「紅色十月」號,由資深潛艇教官馬爾科·瑞米爾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長,出發前往北大西洋參加潛艇作戰演習。該型潛艇排水量高達三萬兩千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潛水艇,並裝備了大量核彈頭彈道導彈。 經過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發現了「紅色十月」的蹤跡,並指派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達拉斯」號跟隨監視。不料「紅色十月」上安裝了最新式的噴水推進系統,輕易地甩掉了「達拉斯」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爾斯艦長殺死了自己的政委,並偽造紅海軍最高司令部命令,讓「紅色十月」向著美國海岸挺進。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噴水推進系統打破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 「達拉斯」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瑞恩博士(Dr. Ryan)大膽地認為瑞米爾斯有意變節投奔美國。這一判斷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並給他三天時間,設法與「紅色十月」取得聯系。 紅海軍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爾斯艦長的變節通告信,大為震怒。紅海軍在北大西洋的各個艦隊傾巢出動,布下天羅地網追殺「紅色十月」。而美國方面收到了蘇聯關於「紅色十月」企圖擅自向美國發射導彈、挑起世界大戰的警告,也對瑞米爾斯艦長的行為感到擔憂,為保證安全,開始尋找並准備擊沉這條巨大的潛艇。而此刻,「紅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潛伏特工的破壞,陷入重重危機。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開了一場全方面的混亂角逐。 瑞恩冒著被冰冷海水凍死的危險,登上美國潛艇「達拉斯」號,識破了借刀殺人的計劃,並與「紅色十月」取得了聯系。瑞恩和瑞米爾斯彼此沒有見面,卻心有靈犀,不久,瑞恩和「達拉斯」的艦長、水手終於登上了「紅色十月」,協助瑞米爾斯艦長,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場精巧而致命的潛艇戰,擊沉了追蹤而來的蘇聯潛艇Kanavalov號,並擊斃了潛伏在「紅色十月」上的特工。 結果最終,「紅色十月」號在一個平靜的月夜駛入了美國的河灣……
㈤ 求一部外國電影。是講一艘消失了很久的船的。
《幽冥鬼船》。
《幽冥鬼船》是由艾爾文·拉考夫執導,喬治·肯尼迪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講述了幾個倖免於難的倖存者被折磨致死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艘滿載著度假遊客的豪華客輪,遭遇了一場碰撞事故,客輪瞬間沉入海底。掙扎逃出的幾個生還者,在海上漂浮,突然遇到一艘從濃霧中駛出的神秘輪船。他們興奮的登上輪船後卻發現駕駛船隻的原來是一群殺人狂魔,後者專門在海上尋覓落水者,並將其一個個折磨致死。
㈥ 一艘船上,人被機器人抓到,改裝成半人半機器的,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病毒 Virus (1999) 海洋拖船「海洋之星」在南太平洋意外遭遇了劇烈的台風襲擊,面臨著沉船的危險。一個七人小組駕駛小船進入台風眼中,他們在台風眼裡發現了一艘640尺長,卻空無一人高科技俄羅斯研究艦艇。事實上,早在他們登艦之前,這艘高九尺,有多重飛翼名為「葛利亞」的超級戰艦,已被一群來自外太空的異形所佔據,它們經由電腦學到人類的一切後,即全力執行其終極任務:消滅所有的病毒——也就是「人類」。於是它們佔領所有先進科技設備...
㈦ 一部外國科幻片 一艘客輪船上的被外星人改成半人半機器 後來有人來到那船上也被改造成半人半機器
在中國,多數影迷都管這部電影叫(1999)《異形總動員》,很少有人叫正名《病毒》
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隸屬美國的拖船海洋之星號在南太平洋海域遭遇罕見的強力台風,眼看就要船毀人亡,船員們奮力駛進台風眼,求得暫時的安寧。在這片平靜的海域,他們發現了一艘俄羅斯船——名為伏訶夫號科研用船。船上空無一人,氣氛詭異,船員們隱隱感到有某種生物在暗中窺視著他們。不久,船員們找到一個俄羅斯女人,從他的口中得知,與伏訶夫號進行協同研究工作的米亞空間站遭到神秘地外生命體的襲擊,它通過電力入侵伏訶夫號的系統,將船劫持,並瘋狂學習人類的知識。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人類殺光殆盡。
海洋之星的船員們對此將信將疑,但他們此前已無意中啟動了伏訶夫號的電力系統,一度沉寂的外星惡魔慢慢蘇醒……
總結:
一部值得收藏的經典科幻片~
另推薦:韓國《人類滅亡報告書》
㈧ 有部國外的電影,很大的船,有魚雷襲來被打中避免沉沒
《魚雷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1VbGxCm8hEPWabHGlJrZw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墨菲和他的戰友被一艘納粹德軍潛艇擊沉,除了他以外,戰友們無一生還,墨菲被路易士救起並同路易士成為好友,墨菲心中卻一直有個結.
㈨ 尋一部俄羅斯的電影名字
國內翻譯過來的名字叫做:再生 (A SECOND BIRTH )
二次大戰期間,在白令海峽上,一艘蘇軍運送傷員的船遭到德軍的空襲,除戰士安德烈外,全部殉難。
安德烈為了活著,與德軍的飛行員展開了智斗,他一次一次巧妙地躲過了德軍飛行員的追擊,堅持了七天七夜,終於奇跡般地走出了冰封海面,並活捉了德軍飛行員,回到祖國的懷報。
國內網站上曾有這部影片譯製版的VCD賣,現在沒有了。
希望大家努力,找到這部電影的原名和更詳細的資料。
㈩ 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俄羅斯黑海艦隊,陳舊不堪、雄風不在
塞瓦斯托波爾,這個名字可能人們還不太熟悉,但是說起克里米亞可能無人不知,因為目前的俄烏爭端其中就有關於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 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至尊的城市」,但這與該城的 歷史 並無關聯,有可能是在葉卡捷琳娜時代產生的名字。不過,這里依然保存著古希臘的城市遺址。
自2014年之後, 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2013年,我在烏克蘭旅行期間曾經到訪過克里米亞;那時,它還屬於烏克蘭。
塞瓦斯托波爾是克里米亞的一個港口城市,它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西南端,面積約770平方公里,人口近38萬,其中70%居民為俄羅斯族。作為著名的軍港和要塞,塞瓦斯托波爾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它於1783年被並入俄羅斯版圖之後,發生的最著名的兩次戰爭分別為1854-1855年俄與土、英、法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941-1942年蘇軍與納粹德軍之間的圍城和保城的戰爭。很不幸的是,這兩次戰爭俄方均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克里米亞重新成為蘇聯的領土。1946年蘇聯最高蘇維埃發布命令,將原「克里米亞蘇維埃 社會 主義自治共和國」撤銷建制,降格為克里米亞州。1954年,蘇聯將克里米亞州劃歸當時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也因此埋下了此後俄烏間領土糾紛的禍根。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地方政府之間就半島歸屬問題不斷產生糾紛,克里米亞要求獨立或重返俄羅斯的呼聲不斷,最終導致2014年俄羅斯出兵將克里米亞收回。
塞瓦斯托波爾的最大看點就是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我們乘坐遊艇在海港轉了一圈,也算是「檢閱」了一把這個世界聞名的「黑海艦隊」。
俄羅斯共有四大艦隊: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其中北方艦隊最強大,波羅的海艦隊最弱,黑海艦隊排名第三位。我們看到的這些軍艦老實說都是一些陳糠爛穀子的老掉牙東西,曾經無比強大的蘇聯海軍讓人看著有些失望。
看到了自由自在的海鳥,說明這里的生態還算不錯。
海港里也時不時有遊船自由自在地漂盪,讓我感慨其實戰爭與和平是可以轉換和把控的。
岸邊的堤壩上塗畫著俄烏兩國國旗及各自的海軍軍旗,曾經情同手足的同族兄弟如今已經變為不共戴天的敵人,真是世事難料。
上岸後,我們又順便參觀了反映克里米亞戰爭的海軍博物館,館內的很多展覽內容及展品都與黑海艦隊有關。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年),俄羅斯 歷史 上最偉大的君王,世稱彼得大帝,是俄國海軍的締造者。
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烏沙科夫(1745-1817年),沙俄海軍上將,曾任早期的黑海艦隊司令,是俄羅斯帝國第一位世界意義上的名將。有一部著名的蘇聯電影《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皮羅戈夫(1810-1881年),世界上第一個將乙醚麻醉用於外科手術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門診設到戰場上的人,並第一個在戰地醫學史上引入了「女護士」這個名詞,他於1854年參加了在塞瓦斯托波爾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巧合的是,世界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小姐(1820-1910)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只不過她是在戰爭的另一方(英法聯軍一方)。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1953年),政治家、國際共產主義活動家,蘇聯時期執政最長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抹殺他在二戰時期的重要 歷史 作用。
表現參戰雙方的油畫(主要指蘇軍和德軍)有多幅,畫面中並沒有過分貶低敵對方的成分,說明了主辦者的客觀態度。
展室中的實物展品不多,但是少而精,起到了很好的輔展作用。
海軍博物館門前廣場上豎立著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全身塑像,是她於1783年下令建立了黑海艦隊。可以說,彼得大帝締造了俄國海軍,而葉卡捷琳娜大帝締造了俄國海軍的黑海艦隊。
還是那句話:衷心希望俄烏兩國能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解決爭端,讓和平的曙光早日降臨。
閱讀推薦:烏克蘭基輔:羅斯眾城之母,東正教之心,第聶伯河畔的璀璨明珠
閱讀推薦:鋼鐵是這樣煉成的——訪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