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名狀這個電影到底表達了個什麼意思
《投名狀》這個電影表達了一個關於權力與信義、背叛與利用的矛盾故事,用了極度寫實的風格,正面營造了一個悲慘絕望的世界,將戰亂年代的流離失所,貧窮,骯臟,飢餓,暴力,一呈現於大銀幕,影像中浸滿血與土的味道,讓人不會有絲毫的神往。
《投名狀》主要是通過講述了由李連傑扮演的龐青雲在兵敗之後,如何從一個落魄人物去謀求高官厚祿,影片表現了龐青雲他的慾望逐漸壯大,將最初盟約的投名狀棄之腦後,最後弒殺二弟之舉。
(1)投名狀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投名狀》賞析:
從旁白來看,影片好像是倒敘的敘事方法,但是影片的剪輯從頭開始都是以順序的敘事方法,情節都以時間的順序發展,鏡頭也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串起來。
影片主要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穿插蒙太奇、象徵蒙太奇、積累蒙太奇和對比蒙太奇。影片中的絕大多數鏡頭,比如攻打舒州時兩軍交戰,還有龐青雲三人與三位大人的對話,就是通過演員的台詞帶動鏡頭的切換,巧妙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
㈡ 電影【投名狀】的歷史背景
《投名狀》歷史背景——刺馬案卷宗常小虎 發布於:2007-12-05 17:32
馬新貽被刺時的身份是兩江總督。首先搞清楚這是個什麼官兒?清末的兩江指江南省(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兩江總督的職能是不僅是這兩省的行政最高領導人,而且也統管軍政,屬於清朝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了。 這樣一個人物,在當時被刺,可謂舉國震驚。試想,今天的一個省長被刺身亡是什麼概念?而實際上,當時兩江總督的重要地位相當於今天多位省長合一塊。 行刺的恐怖分子,名為張汶祥,此人的結局是被處於最殘忍的極刑:凌遲,身上的肉被一塊塊割下,據記載,「張受刑時自始至終沒有呻吟呼嚎一聲,而且兩目圓睜,怒目相向,其桀驁不屈,氣得馬新貽的弟弟巴新佑直叫:『挖出他的眼睛』待到四肢己被寸磔完畢,才開始破腹摘心,張文祥始氣絕,其受刑之慘,真可謂亘古未有!行刑者事後都不禁佩服張文祥「行刑這么多年,還從沒有見過像張文祥這樣的硬漢!」時人都認為張文祥是元、明以來六百年間出現的第一位刺客。」 留給世人的迷團是,張文祥跟馬新貽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對其如此殺之而後快?關於這個「作案動機」到底是什麼,因為出現的版本太多,也就成了永遠的迷團:
官方公布版本:
案發後,清廷派出了審案陣容強大,最後得出的調查報告卻很是不合常理話說張文祥是一河南農民,遠走江南做生意,期間先後參加過太平軍和浙江海寇團伙,但這些都不是張與馬結仇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張的妻子被一名叫吳炳燮的人佔了,張去找馬攔轎喊冤,馬卻當成小事,沒有替他辦理。張被海寇團伙一激,便允諾要去刺殺馬。其後又因張文祥開的押店(高利貸)被政府明令禁止,更加深了張對馬的惱恨,開始切實地實施刺殺計劃。
可信度分析:這一版本里的殺人動機明顯不夠充分,如果告狀不通就要殺人,似乎說不過去 。如果因為老婆被占而要殺人,那張首先應該殺的是佔了他老婆的吳炳燮,而不是馬新貽。而如果因為自己從事的營生行當被政府禁止要殺人,就更說不過去了。
清廷官員泄露版本:
當時參與審理的一些官員在其它的言談與筆記中也無意地揭露了一些細節,可以拼貼成另一個版本的刺馬。話說張文祥是一捻軍小頭目(捻軍是當時一支農民起義軍隊),在一次攻戰時,被馬新貽包圍,馬將一百多名捻軍戰俘全部坑殺,自此張與馬結下血海深仇。格外值得注意的是,馬新貽及護衛時金彪也曾落入張的戰俘之中,但張文祥是個好人,時金彪謊稱自己為河南貧民,張見是同鄉,又是因為貧民而被迫從軍,所以誤放了時與馬,臨行之前,還贈了錢和馬匹給二人。據說後來又有一次,時金彪被張的軍隊抓住,此人故技重演,居然又讓張給放了,又給了他錢,可見張真是一個大好人。
張在捻軍失勢後,找到了結拜兄弟邱材青、龍啟雲,在浙江沿海結寨。當太平軍打到浙江時,張加入了太平軍,邱、龍留守石寨,哪知石寨被馬新貽圍剿,那個吳炳燮在這個版本中變成了寨中的叛徒,當然,他還將張文祥妻子羅氏霸佔了,張聽說,山寨己失,兄弟被殺,妻子被搶,但發誓一定要報此仇。
可信度分析:這一版本里最重要的細節是,馬曾是張的俘虜,據說在張文祥最早的供詞裡面曾說到「早知當年捉住的就是馬,當時就要殺了,絕不會讓他活到今朝!」當他說到這一段時,官員們都驚了,因為按清末的法律,當了俘虜的官員會受到很嚴厲的法律處罰,而馬卻掩瞞了這一點,當上了大官,為了顧及朝遷的名譽,這一段肯定不能公布出來。
另外,在這一版本里,這個叫吳炳燮的,將張文祥的妻子拐走後獻給了馬新貽作小妾,所以,馬羈占的不是什麼二哥的老婆,而就是張文祥的老婆。
這一版本是疑點是,張文祥在把馬抓住之後是不是真的只是將他當成一個貧民誤放了?如果張真是那麼好心的話,那戰俘里的貧民企止這倆個人,當兵的多半是窮人出身 ,沒有理由只單放時金彪和馬。這裡面有沒有什麼其它的原因呢?而民間的版本里,則為這個「放人」找到了更為合理的解釋。
民間版本:
民間版本與後來張徹的版本最為接近,稍有出入的是,馬依然是被捻軍中張文祥所在的這一支俘虜了,因為捻軍內部正四分五裂,所以張文祥早就想改換門庭,馬趁機遂服張投靠朝庭,當時的張有兩個兄弟:曹二虎和石錦標,於是四人一同結拜,投告清軍,這之後發生的事情則與張徹版刺馬中發生的相差無幾,馬新貽的官越做越大,對昔日的幾位義弟也漸漸看不起,又因為看上了曹二虎妻子,便將曹加害至死,張於是為兄報仇。
可信度分析:很多人認為這一版本很符合大眾口味,將一樁案情賦與了情殺的色彩,將官員的形象徹底負面化了。但是很奇怪的是,為什麼上面那個版本里,被霸佔的是張的老婆,而這一版本里,卻是曹二虎的老婆呢?
據說,在馬死後不久,馬府里一曹姓小妾自縊了,是不是因為這個小妾姓曹,就出現了一個傳說中的曹二虎呢?
這一版本的疑點當然更加突出,如果張是馬招安的弟兄,那馬手下應該有很多人是認識他的,這個人物的底應該是很容易調查出來的,不至於在經過那麼多官員的調查後,這個人的身份還如此縱說紛芸。
歷史學家推測版本:
這一版本里雖然沒有再具體推測張的具體殺人動機,卻將這一事件與當時大的政治環境掛靠在一起,張的刺殺成了湘軍主使 ,而刺殺馬,則是因為以漢人為主的「湘軍」要給清廷一個嚴重的警告。清末因為太平天國等眾多農民起義,清廷不得不藉助漢族地主的力量,曾國藩領導的湘軍便是其中最厲害的一支,但是隨著湘軍力量的擴大,也打出了「兵為將有」的旗幟,使得清廷對他們充滿擔心,而將馬新貽這樣一個並沒有太高資歷的官員升為兩江總督,就是朝廷為了削減曾的地方勢力而作出的任命。另外,任命馬作兩江總督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讓他清查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時私吞的巨額庫銀。這一說法,無疑折射出當時湘軍與清廷之間微妙而緊張的關系。而如果真哪歷史學家推測的,這是一樁政治謀殺案,那回到第一版本,朝廷對內幕的刻意粉飾,則是有理由的了。
可信性分折:史實上支持這一版本的「可疑點」最多,比如,馬在死前曾被慈禧招回京,史書記載,馬出來時朝服浸潤,大汗淋漓,非常恐慌。馬新貽上任前,專門回家省親,臨走時,交待他的兩個兄弟,此去赴任吉凶難料,一旦有什麼意外,千萬不要進京去告狀,只求自保。馬新貽死後,他的一個兄弟還非常不甘心,進京去了解情況,不料到京不出三天,就暴斃而亡。
另外,審理馬案的許多官員在案後也神秘的隱退,這也令人感到非常可疑,更為重要的是,其中一個叫顏士璋的官員,在審完此案後寫了一個《南行日記》,其中就清楚提到,馬新貽被刺一案,實際上是政治謀殺,清廷讓馬新貽上任,實際上是給湘軍顏色看,而馬新貽被刺,則是湘軍在給朝廷了一個顏色。
㈢ 電影《投名狀》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片名:《投名狀》
英文名:Blood Brothers
導演:陳可辛
投資: 中國電影集團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Morgan Chan影業
中影華納橫店
保利博納
橙天娛樂
星美影業
北京廣電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發行:中國電影集團
中影華納橫店
主演:李連傑 劉德華
金城武 徐靜蕾
造型指導:奚仲文
動作指導:程小東
攝影指導:黃岳泰
上映日期:2007年
類型:武俠
陳可辛重新演繹《投名狀》
本片翻拍自老牌導演張徹的經典之作,《投名狀》原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講述三位結拜兄弟因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當年是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整個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剛烈。當年張徹的影片色彩很用力,該片不僅橫掃第11屆台灣金馬獎,還被奉為導演張徹和動作指導劉家良合作的典範。
時隔多年,由陳可辛重新搬上銀幕的《投名狀》,片中三位男主角將換成李連傑、金城武與劉德華。李連傑飾演由正轉邪的馬新貽,劉德華飾演被奪妻並遭殺害的黃縱,金城武的角色則是最終完成「刺馬」的張汶祥。
本片的背景為清朝,劇中男演員都得剃頭上陣。此次《投名狀馬》將走寫實路線,除了三大男主角之外,其他演員「一定要很男人,一定要不帥」,拍攝中也將「風餐露宿」。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瀟灑的形象,以鬍子拉碴的造型出鏡。
改名事件
耗資四千萬美金,集結三大華人男星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與女星徐靜蕾的史詩戰爭片《刺馬》,確定正式更名為《投名狀》。本片自去年底開拍以來便備受媒體矚目,雖然導演陳可辛曾表示此次所拍故事是全新內容與觀點,然則各界媒體總不斷指本片是重拍舊版邵氏《刺馬》,為避免混淆,經導演欽點決定正式改 名為《投名狀》。
面對外界誤認《投名狀》是重拍邵氏《刺馬》,導演陳可辛表示在史書、小說傳奇或戲劇中,創作者可以自由取材詮釋,並不存在「重拍舊版」與否的問題;特別是自開拍之後,導演與編劇小組進一步豐富本片劇情,更讓「投名狀」成為全然不同的作品。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劇中對恩怨糾葛兄弟情的深刻描述。誠如導演陳可辛表示他想拍一部媲美「英雄本色」的史詩戰爭片,三位主人翁的結拜,便成為全片的最重要關鍵,他們比照梁山伯好漢立誓同生共死的精神,以鮮血立下「投名狀」:「生不能同生,死願同死」而走上不歸路;「投名狀」在古代就是忠誠之證,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所謂「但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就今天而言就是提出申請,該形式典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的情節,後來很多小說也引用了這一說法。因此,左右劇中角色悲劇關鍵的「投名狀」可說是最佳的片名選擇。
㈣ 【電影】《投名狀》背後的歷史與真實
《投名狀》背後的歷史與真實。
1.
自17至19世紀以來,人口持續增加,尤其是從美洲引入了馬鈴薯等高產作物之後,人口的增加更為顯著。到了19世紀中葉,人口已經增長至四億三千萬。這對於中國的自然資源與現存政治體系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戰。當自然資源無法養活足夠的人口時,平民階層就存在著非常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讀書人也在持續增長,這使得地方社會中的「士紳」這一個階層在規模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壯大。
簡單來說,「士紳」可以理解為地方上的世家大族與諸多有學銜但卻並沒有獲得政府官職的讀書人的結合體。有財力、有身份地位、有學識的團體。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主要通過「科舉制度」來對官員進行選拔,通過最初級的考試「鄉試」之後會成為「生員」,即我們俗稱的「秀才」,獲得生員資格的考生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即「會試」,通過之後即可獲得「舉人」的頭銜,進而參加更高同時也是最高一級的殿試,獲得成為「進士」的機會。
最初,任何頭銜的讀書人都可入仕成為官方任命官員,可是由於人口增長,獲得學銜的人越來越多,而政府卻完全沒有這么多的官職來提供,所以水漲船高,到了1850年左右,便只有進士才最有機會獲得任命(整個帝國,不論高低,有學銜的人共有一百四十萬個,但政府所能提供的官職,卻只有兩萬個)。
大量沒有獲得一官半職卻又有學銜的讀書人便在地方上成為了「士紳」這一階層的組成部分。理論上來說,雖然很多讀書人並沒有獲得官方所授予的官職,但是在地方事務上卻比普通百姓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由於人口增多,致使基層的管理也越來越困難,各級官員便僱傭大量生員成為佐吏來輔助自己進行管理,到了十五世紀,越來越多的下層士紳開始在地方政府中擔任非正式角色。
上層士紳則主要是身份地位顯赫的世家大族。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私塾的收費頗高,能夠考取功名的人本身就更有可能出自財力雄厚的望族。
清朝中葉之後,隨著八旗制度衰微,朝廷的軍事力量遭遇嚴重的削弱。前面已經說到,人口暴漲對於帝國的生態容量提出巨大的考驗,當自然資源不足以養活足夠農民之時,叛亂便會爆發。清朝中後期,大大小小的叛亂不計其數,朝廷正規軍疲於應付。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一度危及中央王朝。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得不對地方下放軍權,允許地方士紳私募軍隊,組織民兵打擊叛亂。這個口子一開,便意味著產生了一系列復雜的連鎖效應。地方士紳開始結合成為緊密的政治團體,不僅擁有兵權,還擁有稅收、維持地方治安等一系列權力,逐漸的,地方管理權實質上已完全落入士紳階層之手。
理想狀況下,在叛亂平定之後,朝廷會下令地方官員解散地方武裝,以消除潛在的威脅。然而隨著內憂外患的狀況愈發嚴重,中央政府逐漸發現想要收回兵權變得愈發困難。而士紳在面對國內外的敵人時也發現,舊有的政治秩序已不足以應對,這也迫使他們不得不設法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秩序。這已經造成了中央與地方實質上的割裂。
第一個體現這種狀況的集大成者是晚晴名臣曾國藩。
當朝廷正規軍無力抵抗太平天國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之時,曾國藩成為了被賦予權力的地方士紳之一(彼時的曾國藩正在家鄉湖南守孝。事實上,朝廷最開始任命的有資格組織地方團練的大臣之中有43位乃是在家鄉守孝的朝廷高官)。他仿效當時戚繼光組建新軍的方法,組建了自己的以儒家優良傳統為理念、軍紀嚴明的新軍,湘軍。
隨後,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湘軍最終撲滅了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隨後也剿滅了同樣深刻動搖帝國統治根基的捻軍叛亂。在這之後,朝廷下令讓曾國藩解散湘軍,但是此時湘軍已成為一個緊密團結的利益集團,並且掌管著長江中下游地區。曾國藩本人夾在朝廷和湘軍之間,態度始終模稜兩可,最終被調離兩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投名狀》的原型故事「刺馬案」發生了。
2.
兩江總督馬新貽(龐青雲的原型)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張汶祥(姜武陽的原型)刺殺,而張汶祥本人在行刺之後並不逃跑,而是就地大喊,「刺馬者,張汶祥是也」(刺龐者,姜武陽是也),等待被抓捕。當時張之洞的從兄張之萬負責審理案件,可是耗費了數月案情也沒有實質性進展。張汶祥自己的供詞充斥著模糊、矛盾之處,讓人感覺不可輕信。在這期間,南京城內已開始發酵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流言、故事與戲曲唱段,版本眾多,馬新貽、曹二虎(人物事跡與姓名最初來源已不可考)、姜武陽結義、馬新貽垂涎曹二虎之妻並誅殺曹二虎的故事就是在這段時間發酵並成型,這也只是眾多故事之中的一個。張之洞從兄張之萬在審理案件幾個月之後擬定出一份頗為草率、甚至有些前後矛盾的結案陳詞呈交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動怒,又派當時的兵部尚書鄭敦謹協同曾國藩一道徹查此案。又過了幾個月,鄭敦謹向太後啟奏,維持張之萬原判。朝廷下旨凌遲處死張汶祥(即影片的刪減片段)。在這之後,鄭敦謹慨嘆官場黑暗,竟未返回朝廷,直接辭官還鄉。曾國藩沒過多久也死在了兩江總督任上。此後兩江總督之職基本由湘軍系將領所把持。
案件審理過程中的疑雲重重、鄭敦謹在審查期間的裹足不前與審理後的辭官歸鄉,加上馬新貽在正式調任兩江總督之前與慈禧太後的秘密照會都讓人有理由相信,「刺馬案」涉及到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陰謀。馬新貽很可能是奉太後之命暗中監視甚至調查湘軍(有一種說法是馬新貽乃是太後為調查「天國聖庫」而安插在湘軍腹地的眼線),繼而被湘軍系中的利益集團設計害死。甚至連市面上所流傳的各色頗具江湖意味的故事,也有可能是人為故意散布的。
直至今日,「刺馬案」依舊未有一個清晰的真相。而慈禧太後在曾國藩死後便不再追究刺馬案,似乎也是與湘軍達成了心照不宣的和解,默許了現狀。
3.
曾國藩死後,地方軍事化由李鴻章繼續推動。李鴻章最初為曾國藩幕僚,後被提拔至江蘇巡撫,這也讓李鴻章能夠有機會組建自己的淮軍。
在剿滅「捻軍叛亂」的過程中,淮軍勢力逐步壯大(同時壯大的還有左宗棠的軍隊)。之後李鴻章又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漸控制了上海的關稅稅收,將其用作自己淮軍的軍費。相較於其他的漢人將領,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財政獨立。這筆錢不僅支撐淮軍的日常開銷,也為李鴻章開辦諸如機械局、礦場、工廠、鐵路、陸軍、水師等等,李鴻章的這一系列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因為這一系列的工業機構開始慢慢取代國家機關,新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始要求上位
到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已經是中國當時很多領域執掌著極為重要的話語權,成為實力最強的一位漢人幕僚。事實上擊潰捻軍不久,朝廷就下令解散淮軍,可是隨後中國的對外關系急轉直下,沖突一觸即發,朝廷中也就不再有解散淮軍的聲音。
然而甲午海戰,卻已經開始凸顯中國日漸各自為戰的現實。
甲午海戰時的中國北洋海軍,事實上為李鴻章的私人軍隊,而此時執掌湘軍、同時也是中國另一支近代海軍南洋水師統帥的劉坤一(時任兩江總督),在甲午海戰之中拒不出戰,致使甲午海戰實際上乃是李鴻章的淮軍系在單獨支撐,而慘敗的結果也另李鴻章「幾乎賠光了家底」。
想想《投名狀》中,龐青雲的落難便是因為魁字營出爾反爾;而一到打仗的時候,三位大人便推三阻四,並且在面對帝國的敵人的時候完全不願意互幫互助,「陳公的這一點家底要是賠光了,以後在朝廷說話就更沒有底氣了。」幾乎就是晚晴「准軍閥割據」狀況的真實寫照。
1900年,義和團在北京上演了一場肆虐的排外運動,大量基督教堂被焚毀,信徒慘遭屠殺,甚至數名外國大使慘遭屠戮。這場混亂最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清政府此時向十一國宣戰,但是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卻並未響應中央的命令。他們與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並在自己的管轄之地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他們的理由乃是清廷向國外的宣戰詔書,是在義和團挾持之下的「亂命」。
這便是著名的「東南互保」事件。
這一事件可以說明,此時的中央政府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中國傳統的地方與中央的均勢已全然不復存在。待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傳統的政治秩序與社會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而新的秩序卻尚未形成,中國便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
㈤ 投名狀劇情介紹
演職員表
導演:
陳可辛 Peter Chan
主演:
李連傑 (Jet Li) 飾 龐青雲
金城武 (Takeshi Kaneshiro ) 飾 姜舞陽
劉德華 (Andy Lau ) 飾 趙二虎
徐靜蕾 (Jinglei Xu ) 飾 蓮生
其他演員:
魏宗萬
顧寶明
王奎榮
周波
石兆琪
汪亞潮
王孝隕
郭鵬
余皚磊
張優
孫堅
王東棟
陶海
丁凱
李崇霄
製作人:
黃建新 Jianxin Huang
陳可辛 Peter Chan
André E. Morgan
攝影:
黃岳泰 Arthur Wong
剪輯:
Chris Blunden
藝術指導:
奚仲文 Chung-Man Hai
動作指導:
程小東 Siu-Tung Ching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投資:
中國電影集團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Morgan Chan影業
中影華納橫店
保利博納
橙天娛樂
星美影業
北京廣電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製作公司:
摩根·陳影業有限公司 Morgan Chan Films
甲上娛樂有限公司 Applause Pictures
Beijing Jinyingma Movie
Chengtian Entertainment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Media Asia Films Ltd.
Stellar Mega Film
Warner China Film HG Corporation
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Beijing Poly-bona Film Publishing Co. Ltd.
發行公司:
Media Asia (2007) (中國香港) (影院版)
Grand Brilliance (2008) (馬來西亞) (影院版)
中國電影集團
中影華納橫店
其它公司:
Arm Distribution (國際銷售)
寰亞電影發行公司 Media Asia Distribution (中國香港)(國際銷售)
Cinerent (攝象設備提供)
沙龍電影(香港)有限公司 Salon Films (Hong Kong) Ltd. (中國香港)(攝象設備提供)
上映/發行日期
中國內地
2007年12月12日
中國香港
2007年12月13日
馬來西亞
2007年12月13日
新加坡
2007年12月13日
中國台灣
2007年12月28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披頭散發的太平軍士兵手持長矛,在屠殺潰敗的清軍, 不說「刺馬」,這里說《投名狀》。描繪了一個殘酷廝殺的修羅場。
純粹的大規模戰爭場面,是山字營初建的曠野攻防戰,八百人對五千人,如同劇透中所說,二百敢死隊為二百弓箭手在三百洋槍隊之前用血肉換取那要命的一百步射程差,戰況必是慘烈的,而真的震撼眼睛的還是李連傑率領親兵殺入太平軍炮隊,李連傑以一敵百,殘肢斷臂,還有炮火近距離轟碎人體的震撼鏡頭,想必是清將龐青雲心中的地獄。
屠殺蘇州城投降的太平軍士兵那段,想到《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面,白銀聖鬥士屠殺黃金聖鬥士那一幕,但是與《黃金甲》那段屠戮不同的是,陳可辛沒有直接去表現被圍在衛城的成千俘虜的垂死掙扎,而是通過他們瀕死的慘呼聲、下令的三弟姜武陽和射箭的清兵們臉上痛苦的表情,以及被強鎖在院子里的二哥趙二虎的掙扎,來表現這一慘劇,全場觀眾很多都直起了身子,目瞪口呆地看著,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待到一切結束後,陳可辛才把鏡頭給了撲滿衛城的屍體,緊接著後來清軍把俘虜屍體添到戰壕裡面的場景,給人帶來的震撼是《黃金甲》那幼稚的華麗所無法比擬的。金城武的惡夢那一段剪輯,那純粹是一個成功的「恐怖」剪輯,一多半是觀眾是被嚇到的,全場觀眾屏住了呼吸。
不得不提到的還有全劇的音樂和音效,音樂方面,看到了金培達的名字,全劇的劇情音樂有一種傷感蘊藏其中,和鐵血的劇情形成對比,襯托出一種亂世的悲情。而音效方面,戰爭中人骨碎裂、刀劍刺入血肉中的聲音,槍聲、打鬥聲都相當震撼,伴隨劇情的音效也相當刺激,有女觀眾只是因為劇情音效的突起,而大驚失色。
在人物方面,三位巨星和徐靜蕾也沒有讓人失望,李連傑完整地表現出一個慾望與才幹錯綜交織的梟雄角色,在滿營將士被屠戮殆盡的最後,裝死活下來的龐青雲失魂落魄、漫無目的地走,遇上了出走的蓮生(徐靜蕾),這里並沒有激情戲,陳可辛用比較夢幻的虛實鏡頭配上金城武回憶式的旁白,交代了這段劇情,掩蓋了傳說中李連傑在激情戲方面的捉襟見肘。龐青雲是真的愛蓮生的,所以會在趙二虎前往刺殺蘇州守將之後,對蓮生說「如果他沒有回來,我娶你」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對他的前途並無幫助。而趙二虎刺殺蘇州守將平安歸來,士兵們歡呼趙二虎的名字,李連傑臉上那種復雜的表情又體現了他失望和憂慮的心情,因蓮生而失望,因擔心趙二虎的威望提升而憂慮。如果龐青雲這個人是徹頭徹尾地壞,李連傑倒是好演了,偏生他還是在意兄弟情誼的,所以在安排殺死趙二虎之後,他會對著空碗筷自言自語,會掩面而哭,並在獲知姜武陽殺死了蓮生後,痛哭失聲。這些,在李連傑之前的影視作品中,都是沒有的。
劉德華天生具有的正氣,讓他對趙二虎這個角色駕輕就熟,從在上司前面會因為情緒激動失聲的直性子,到和蘇州守將的惺惺相惜,再到俘虜們被屠殺後看著遍地屍體的痛心和絕望,以及後來認知的轉變,轉變之後卻依然毫不猶豫地為了接救龐青雲沖入圈套的坦盪豪邁。劉德華的表演不可說完美和超越,但是盡職盡責地表現了趙二虎這一角色。
金城武在兩大巨星的光芒下,稍顯失色,恐怕與他角色的單純有關,最秀他戲份的幾個場景,都是處在對龐青雲的崇拜與對自身良心拷問的矛盾中,三弟姜武陽自龐青雲在劫糧一戰中救下自己,再目睹了他直取敵將性命的本領之後,就對龐青雲徹底拜服了,這影響了他後來的所有行為舉止,包括第一戰斬下敵帥首級後吼叫、痛哭,包括替龐青雲決絕斬掉違規兄弟的首級,包括親手指揮屠殺俘虜時候的戰栗與眼淚,在這一矛盾沖突發展到高潮的時候,他幼稚地認為殺死二嫂就可以讓龐青雲不殺趙二虎,並且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看到趙二虎屍體的一瞬間,他的一切信念崩潰了。
蓮生,一個欲求不滿的女人,她想要呵護,想要愛情,甚至貪圖榮華,所以她幾度出走,在攻下南京之後,對趙二虎的回家建議作出猶豫神色,但她又是善良的,所以她可以堅定地說出「他(趙二虎)是個好人」,在趙二虎入城刺殺沒有及時放出信號後,會痛哭。她的愛情屬於龐青雲,但她的宿命卻牽連著趙二虎,她也貪生怕死,所以在最後死前會語無倫次,徐靜蕾把這一切都表現得很到位。
《投名狀》與其說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是一部悲劇,它撕碎人性,毀滅夢,讓人絕望到徹底的程度。
蓮生是個悲劇,從她被賣身到跟隨二虎這個她不愛的人進山為匪,到遇上龐青雲這段無法給她帶來安定生活的愛情,到最後冤枉地死在愣頭青姜武陽手裡,蓮生一直被動承受命運,而她唯一主動取接受的,卻最終給她帶來了墜入地獄的結局。
趙二虎是個悲劇,他耿直、俠義一生,卻眼睜睜地看著辛苦搶來的糧食被清軍奪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兄弟們在火槍陣前接連死去,卻要依照龐青雲的命令按兵不動,面對自己承諾敵將要保住他們性命的千名戰俘死去卻無能為力,直到最後看破了戰爭,卻沒有看透龐青雲,臨死前還記掛著龐青雲的安危。但,趙二虎的兄弟夢沒有破滅,他是喊著「大哥」死去的,在他心裡,三人還是結義時候的兄弟。
姜武陽是個悲劇,他的悲劇在於,在他的人生中,唯一的信條僅僅只是子陵在文首提到的那28字誓言,可是那些誓言卻逐一破滅了,他殺敵、殺部下、殺俘虜、殺二嫂到最後刺殺龐青雲,都是這28個字,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姜武陽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
龐青雲,平步青雲,陳可辛給了他為求功名不惜一切手段的性格,順便給了他相應的名字,他尚有人性,會感恩並且愛上蓮生,會在戰陣中拚死救下兄弟,會幾次三番不捨得下手殺趙二虎、姜武陽,但是最終不捨得的,都捨得了,只為他那野心勃勃的夢。只是他太幼稚,或者是被夢想沖昏了頭腦,他就像個身懷絕技卻不通世事的小孩,在善弄權術的太後和群臣跟前,如此軟弱無力。龐青雲在幾乎拋棄一切,並准備連最後的姜武陽也舍棄的剎那,被來自身後的子彈從高空送到了谷底,垂死的他什麼都明白了,可他不願意相信,「快,投名狀」。他對姜武陽說,姜武陽看著槍傷,也在一瞬間明白了,他的最後一刀,送龐青雲回到自己的夢中,他大喊:「刺龐者!是姜武陽!」——他大哥沒有失敗,只是成功之前,被兄弟給刺死了。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大哥——李連傑 非典型表現:開始嘗試邊緣角色 戲外也是投名狀
李連傑飾演的大哥龐青雲是一個把國家利益看得很重的人,他希望憑借一己之力結束戰爭,但後來由於和趙二虎有政治上的分歧,害死了二虎。後來被前來尋仇的三弟姜午陽殺死。
二弟——劉德華 非典型表現:從未如此頭腦簡單 被騙起源是貪心
趙二虎可以說是一個頭腦比較簡單的人。劉德華在向記者解析這個人物的時候說:「其實我根本不知道人家騙了我,我只是以為李連傑是為了國家和理想才背叛了友誼,只是我和他的理念不一樣。這個角色是完全不聰明,很愚忠的人。他從沒懷疑什麼。從電影開始到他死掉,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個比較簡單的角色。」
雖然和姜午陽是患難與共的兄弟,但是劉德華卻和金城武沒有太多可以發揮的對手戲,華仔覺得一開始二哥一直以為姜午陽是需要照顧到小弟,所以和他的戲沒那麼濃。只有一場戲,二虎發現弟弟的理念和自己完全不一樣,其實是和大哥一樣的時候會有比較深刻的碰撞,其他的都沒有很多。
三弟——金城武 非典型表現:兄弟就是父母所生 人氣問題不考慮
金城武並不覺得自己的這個角色簡單,他覺得在後面三弟面臨的選擇最復雜,二哥沒有選擇,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在走。大哥也是一樣。可他在面對投名狀、面對兄弟感情的時候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這也是他最難以把握的地方。
蓮生——徐靜蕾 萬綠叢中一抹嫣紅 化學作用難忽視
徐靜蕾雖然在這部戲里的戲份無法和另外三人相比,但是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導演所說:「徐靜蕾角色的重要性在於化學作用。沒有這個女人很多東西講不清楚,所以是個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她是不是要表達戰爭和人性的工具嗎?可以這么說。我對每個角色都有責任。他是一個現代女性,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要求比古代女性來得多。但是我們沒看過對古代女性賦予現代的要求。我不相信古代女性都默默承受。其實這個故事很多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因為古書里沒寫,並不是沒有。」可以看出這個角色在人物之間的平衡中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陳可辛重新演繹《刺馬》
《刺馬》原型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地位與「楊乃武與小白菜」並列。因為牽涉到美女、義氣、背叛諸多戲劇元素,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電影最出名的當數三十多年前導演張徹為邵氏所拍版本。
張文祥、黃縱皆為草莽中人,與馬新貽不打不相識,並結為異性兄弟。老二黃縱的妻子米蘭愛慕大哥馬新貽,但馬新貽建立起感情的堅強防線,未被米蘭的愛所沖破。待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米蘭對於馬新貽愈加愛慕,而馬新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的道德和感情防線也徹底崩潰,終於佔有了米蘭,殺害了兄弟黃縱。老三張汶祥聞得此事義憤填膺,刺殺了馬新貽,並在刑部公堂之上供認不諱。
老牌導演張徹的經典之作《刺馬》,當年是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整個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剛烈。當年張徹的影片色彩很用力,該片不僅橫掃第11屆台灣金馬獎,還被奉為導演張徹和動作指導劉家良合作的典範。
時隔多年,由陳可辛重新搬上銀幕的《刺馬》,片中三位男主角將換成李連傑、金城武與劉德華。李連傑飾演由正轉邪的馬新貽,劉德華飾演被奪妻並遭殺害的黃縱,金城武的角色則是最終完成「刺馬」的張汶祥。
本片的背景為清朝,劇中男演員都得剃頭上陣。此次《刺馬》將走寫實路線,除了三大男主角之外,其他演員「一定要很男人,一定要不帥」,拍攝中也將「風餐露宿」。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瀟灑的形象,以鬍子拉碴的造型出鏡。
刺馬更名為《投名狀》
耗資四千萬美金,集結三大華人男星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與女星徐靜蕾的史詩戰爭片《刺馬》,確定正式更名為《投名狀》。本片自去年底開拍以來便備受媒體矚目,雖然導演陳可辛曾表示此次所拍故事是全新內容與觀點,然則各界媒體總不斷指本片是重拍舊版邵氏《刺馬》,為避免混淆,經導演欽點決定正式改名為《投名狀》。
面對外界誤認《投名狀》是重拍邵氏《刺馬》,導演陳可辛表示在史書、小說傳奇或戲劇中,創作者可以自由取材詮釋,並不存在「重拍舊版」與否的問題;特別是自開拍之後,導演與編劇小組進一步豐富本片劇情,更讓「投名狀」成為全然不同的作品。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劇中對恩怨糾葛兄弟情的深刻描述。誠如導演陳可辛表示他想拍一部媲美「英雄本色」的史詩戰爭片,三位主人翁的結拜,便成為全片的最重要關鍵,他們比照梁山好漢立誓同生共死的精神,以鮮血立下「投名狀」:「生不能同生,死願同死」而走上不歸路;「投名狀」在古代就是忠誠之證,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所謂「但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就今天而言就是提出申請,該形式典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的情節,後來很多小說也引用了這一說法。因此,左右劇中角色悲劇關鍵的「投名狀」可說是最佳的片名選擇。
《投名狀》拍攝壓力大
《投名狀》是陳可辛執導的首部古裝大片,但是開始一個月的拍攝並不順利,原計劃7天拍完的首場戲到實際拍攝時竟然用了20天,陳可辛坦言無論在投資還是創作過程中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主要是對天氣和動作設計上有點低估。這次的動作設計完全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這並非是要創造出什麼新動作,而是我完全追求動作上一種『實』和『有勁』的感覺,沒有古裝片中慣用的威亞、也不在鏡頭上做什麼文章。但是這卻讓其他人非常沒有安全感,他們總是說我把中國武俠片惟一的長處給滅了。」此外,由於片中大場面的戲份非常多,陳可辛表示在溝通上也極為復雜。不過他並未因此而改變自己多年的工作方式:「拍戲總是想做的做不到,沒想到的反而做到了。這次雖然是我投資最大的一部影片,但是我依然會給拍攝現場留有很大的創作空間。這么多優秀的人員在一起,我必須遷就每個人的情緒和表達的方式,即便是我明知不會被用在影片里也不會在當時打斷對方,因為你可能會捕捉到你想要的瞬間。而最後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人的表達歸納到我的軌道上。」
比導演更懂角色的李連傑
陳可辛說,《投名狀》里那些江湖血雨、人心險惡的東西,對他自己來說只是紙上談兵,但對李連傑來說,「曾經活在那些故事裡」。
有場戲,龐青雲打蘇州,圍城一年後,缺糧缺槍,只能去求手握糧草,但一直怕他功高蓋主的三公,可三公根本不見龐青雲,絕望中龐青雲決定去求一直以來的死對頭何魁將軍,以攻南京讓出頭功為代價。
李連傑跟陳可辛說,他覺得龐不會找三公,他一開始就會直接去找何魁。「李連傑其實更懂得在這種四面楚歌的環境中,如何求生。」陳可辛說,到那時他才明白,人年輕的時候的生活真的會影響到他們的判斷,李連傑比自己懂龐青雲。結果,陳可辛還是希望那個階段的龐青雲,對人生不要有那麼深的城府,希望他得到觀眾的同情,保留了這場戲。但是他也認識到,「李連傑對龐青雲這個角色的理解,跟我不同,或者更深也不一定。」
《投名狀》犯了金城武的三大忌
陳可辛其實和金城武是老朋友,前年那部《如果·愛》已經建立了信任。但說動李連傑只需要15分鍾,說動金城武卻用了兩個月。因為《投名狀》犯了金城武不接戲的三大忌。
第一,不接和別的男主角軋戲的戲;第二,不接古裝;第三,不接在太辛苦地方拍的戲。尤其是第一條,了解金城武甚深的陳可辛泄密解讀:「首先,金城武是個與世無爭的人,其實,這個世界沒有真的與世無爭,只是表面與世無爭。做演員怎麼能不爭?所以到男主角一多,大家都爭的時候,他一定吃虧。」接不接姜午陽這個角色,金城武苦思了兩個月也沒答應,陳可辛以為他一定不演了,准備找別人,卻在深夜接到金城武電話:「我還是演啦,相信你啦!」金城武說最終他說服自己接這個角色的理由是,「我信任陳可辛,我會給他看我不自信的一面。」
陳可辛:我看到的兄弟情,都是基於利益的需要
外界給《投名狀》的描繪一直是一部「講述兄弟情的戰爭片」,但其實導演陳可辛從小到大「都沒有過什麼兄弟情。」甚至,你問他朋友,他也只能指指坐在不遠處的吳君如,「我要沒有她呢,就沒有朋友。」然後,誠懇抱歉地從眼鏡後面望著你。
陳可辛自小沒有兄弟,只有一個妹妹,跟爸爸關系最好。在學校因為個子小,不打球,甚至沒結交上什麼球友,反而喜歡和女孩子交朋友。從小到大沒有打過架,沒有混過哥們兒,最熱血沸騰的一次是觀摩別的男孩子打群架,「就像看那些黑社會片一樣,突然間很興奮很緊張,那些血啊,磚塊啊,好像古惑仔的戲一樣。」成年後陳可辛的第一份工是在嘉禾做暑期工,1986年吳宇森在嘉禾旗下拍攝一出以泰國為背景的槍戰片《英雄無淚》,找來懂泰文的陳可辛幫忙,從此入行。29歲當導演,拍《雙城故事》,拍到張曼玉與譚詠麟離別的戲,自己和在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掉眼淚。從此,他拍的都是愛情戲,直到《投名狀》。
他皺著眉說:「我不曉得什麼是兄弟情。有時候在酒吧喝酒,會有人拍著我的肩膀說『大家都是好朋友,好兄弟』,我每次聽到這些話都會起雞皮疙瘩,覺得還是不要藉酒精將情緒浪漫化吧。我看到的,都是基於利益的需要。真有那麼好的兄弟情嗎?我嚮往,但是我沒有。」
所以,在《投名狀》里,兄弟情最後被陰謀論取代。那種港片中經典的用槍指著頭問「是不是兄弟?」的場面沒有出現,反之是龐青雲危難時騙趙二虎留下的巧言令色,大功告成後躲在暗室里暗示殺戮的眼睛。陳可辛覺得,這就像現代社會里,「當大哥的CEO生意順當了,開掉以前做拓荒牛的小弟。」
《投名狀》的動作
《投名狀》開拍第一天,拍一線天劫軍糧那場戲。原計劃拍7天,結果,拍了一個月,中途陳可辛一度覺得「完蛋了」,第一場戲就拖成這樣,後面別想拍了。沮喪時甚至自我否定到想主動請退,讓投資方換導演。
原因是陳可辛從來沒有拍過打戲,更別說動輒群眾演員上千的戰爭場面了。他請來的是中國最好的三個動作指導之一——程小東。程小東外號「威也王」,最擅長多個威也連用,讓演員在天上飛著打。動作風格飄逸靈動,漫天小飛俠。你看過的《新龍門客棧》、《英雄》、《黃金甲(blog)》、《少林足球》都是他的手筆。但這次陳可辛要求的卻是——真實,所以,「你一個威也都不要用,一個花哨的招式都不要設計,全部都要『實』。」金城武(聽歌)說,陳可辛撂下這些話就走了。剩下程小東一人絞盡腦汁,幾近崩潰。
「外行指導內行」的慘痛局面終於出現了,程小東明白陳可辛的意思,但是程家班整組人要從「空軍」立刻變成「陸軍」,不知多少工序細節要被顛覆,彼此溝通起來,問題多多,慣性難改。直到十天以後,來了一個「翻譯」——李連傑(blog)。
「我一個不會拍武打片的導演非要追求真實感,講的東西他們都聽不明白,程小東那組人就很難做。李連傑懂動作,又明白演員,熟悉導演,結果他就做了一個溝通的橋梁,很明白地傳譯出我要的東西。」連程小東也說:「他是唯一真正懂武術的演員,有他溝通,我容易多了。」李連傑透露他「翻譯」的過程其實充滿「暴力」,「我和小東是20多年的哥們兒,我可以和他關起門來,拍桌子打板凳,你那樣做,不行!你聽我的!」在李連傑看來,程小東和陳可辛的溝通障礙只是「兩個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一個做慣了批薩,另一個非要吃餃子。有一個翻譯,一下就明白了」。
「一線天」之後,再拍舒城大戰,陳可辛又出「幺蛾子」。「我希望那個鏡頭是在人群裡面,我希望後面的人能看到這些武器從前面那些哥們兒的背後出來,我還要好多臉部細節,要讓觀眾看戲的時候如同身臨戰場。」程小東告訴我們,這就是陳可辛對他描繪的要求。而程小東的個人愛好則是,把機位架到一邊狂拍大場面效果。陳可辛又停下來跟程小東討論,「我只知道他這樣拍不是我要的,但他看著我問我到底要怎樣,我又說不出來。」最後協調的結果是,陳可辛專心拍他想關注的那些細節,士兵流血的臉部、殺紅眼的猙獰表情,金戈鐵馬的大場面就讓程小東來調度。
舒城大戰拍了20幾天,在電影里剪成12分鍾,成為全片最好看的一場惡戰。
《投名狀》的攝影
曾經六度獲得金像獎最佳攝影的黃岳泰,是香港影壇名副其實的大腕,他稱陳可辛是特別會「壓榨」人智慧的導演。首先是大場面的拍法。黃岳泰用了一個「從影30年來最多」形容演員之眾。「拍幾千人的大場面我們動用8台攝影機同時拍,3條的話就是24個機位。拍文戲也要同時啟動三四台攝影機,這對我們攝影來說真是受寵若驚,超出預期。」這樣的拍法,讓黃岳泰迸發火花,「抓住瞬間的反應會自然很多,演員的自然流露都留下來了。」
蘇州戰壕夜戲是黃岳泰拍過的夜戲中場面最大的。兩三公里的夜景范圍,要表現士兵在戰壕死守9個月後的心情。「城牆這邊是黑暗的,那邊卻是張燈結綵的。陳可辛要求戰壕這邊是黑的,不要有任何補助的光源。」這給攝影出了難題——范圍那麼大,又不是在棚里拍,不給光,怎麼弄?最後黃岳泰稱自己被逼想出「鑽木取火」的方法,藉助很多熒光燈打在城牆上反射回到人臉上,完成了拍攝,「恐怖感很強,這段戲讓我很有成就感。」
電影的基調色彩,陳可辛堅持要「以前沒有過的」,黃岳泰從影30年,什麼古裝片都拍過,就是沒拍過「沒有過的古裝片」。只能施展渾身解數,紅、藍、綠加上各種光,翻來覆去地調,不斷被否定,再不斷重來。直到最後,出來——古銅色。陳可辛滿意了。「我們就選擇了古銅色的調子,窮光蛋土匪男人嘛!服裝、布景都統一在這一點上。只突出了皮膚的顏色和紅色。紅色在這部戲里象徵慾望和血腥,他們用血買慾望。」全戲一直冷色調,直到三人陞官發財到南方後,鮮艷的色彩才開始冒出來,布景、服裝、燈光也多了一種顏色處理,「就是黃昏。以前都是白天黑夜的戲。夜裡只有銀白色的月光,一點藍色都沒有。」黃岳泰回憶起來如數家珍。
花絮:
·片名《投名狀》源於《水滸傳》里林沖入梁山的情節。入伙結義前要殺個人,拿人頭作投名狀。
·影片動用了15名副導演、6架攝影機,最大一場戰爭場面足足有20分鍾,甚至連兩個人談情說愛都要有300人做背景。
·李連傑印象深刻的是場「死人戲」,「依慣例我收到一個100元的紅包,因為要躺進棺材裡,又多封了個5元的小紅包,我把這105元捐給了壹基金。」
·片中李連傑文戲最多,陳可辛說:「李連傑好像除了十三姨之外沒有拍過給人印象深刻的愛情戲,但是這部戲打的比較多、比較狠的是金城武,找了一個那麼美的男孩,但是狠到你不會相信。李連傑反而是文戲最多的一個。」
·陳可辛的確考慮過找舒淇演女主角,但角色需要一個第一眼看上去不太起眼、又不性感的人,舒淇雖然戲好,但因為太過性感所以被「飛」。
[編輯本段]經典台詞
1、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扶。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吃完,就跟我去干玩命的活。
當匪,我們就要當最大的。
打仗本身就是賭。
記著我這張臉,下次投胎找我報仇。
全軍覆沒,就你一人活著?
我不死,就是要回來見你。
你們要記住,軍隊中只有一個頭,就是龐大人龐將軍。
兵不厭詐,這是戰爭。
人無信就是畜牲。
給我糧!我的兵,能戰死,不能餓死。
進舒城!
搶錢,搶糧,搶娘們!!!
進舒城!
搶錢,搶糧,搶地盤!!!
我們殺一個,算一個!
--殺!殺!殺!
兄弟結義,各殺一個外人。從此,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殺,這就是投名狀。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
2、姜午陽(金城武飾):吃完,就跟我去干玩命的活。
趙二虎(劉德華飾):當匪,我們要當最大的。
清朝官員(王奎榮飾):全軍覆沒,就你一人活著?
3、金城武在片尾一直叫喊著: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㈥ 投名狀 電影故事情節簡介
大哥(李連傑飾)距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他被刺客刺殺而死。
可以說,是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造就了他的成功,也導致他的毀滅。這兩個強盜正是曾跟他生死與共的結義兄弟:二哥(劉德華飾) 和三弟(金城武飾),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飾)。
二哥,率性而為,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蓮生,一個就是十三歲便跟了他做強盜的三弟,把自小成為孤兒的三弟視如親弟。
三弟,除了狼的野性和殺手的狠冷,更有著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自從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這個陌生人為替他擋箭而受了傷,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對大哥的崇拜竟超二哥。
二哥當年救出被賣到揚州當雛妓的蓮生並結為夫妻,但蓮生始終無法愛上目不識丁的二哥,偏偏對大哥一見鍾情……
為實現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和二哥、三弟成立「山字營」為朝廷效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大哥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他不惜和二哥決裂,並利用三弟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
㈦ 投名狀是哪個歷史背景
《投名狀》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原型是清末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全稱叫做刺馬新貽案。
電影《投名狀》講的是龐青雲、趙二虎和姜午陽三兄弟之間的糾葛,故事發生在1870年秋,由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和徐靜蕾主演,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
清末四大奇案分別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刺馬案、太原案和名伶楊月樓案。刺馬案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投名狀》就是其中一部。《投名狀》中的三個老人,他們的原型實際上都是清朝的大臣。狄大人是指的曾國藩,姜大人指的是李鴻章,陳大人則指的是胡林翼。
影片中的龐青雲實際上就是馬新貽,也就是刺馬案的主人公。馬新貽當初在閱兵操練結束之後,徒步返回家中,在路上被張文祥殺死。殺死人的張文祥並沒有逃跑,而是在原地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被抓到的張文祥被審訊了很久,經歷了很多的酷刑,都沒有說出作案動機和背後主使人,後來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7)投名狀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龐青雲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上遭到刺殺,慘死於刺客之手,然而回顧歷史卻發現龐青雲是死有餘辜。趙二虎在亂世中落草為寇,帶著幾百名兄弟四處搶劫,秉承著劫七留三的原則,給受害村民留了一條活路。
姜午陽是趙二虎的弟弟,十三歲時就跟在趙二虎身邊,趙二虎最在乎的兩個人就是妻子蓮生和弟弟姜午陽。龐青雲因為替姜午陽擋了一劍受傷,成了姜午陽的救命恩人兼偶像。姜午陽提議結拜,三人就成了結拜兄弟,趙二虎還把自己首領的位置讓給龐青雲。原本龐青雲兄弟三人打算推翻清廷統治,但龐青雲卻被權勢蒙住雙眼,成了野心勃勃的清廷走狗。
龐青雲為了自己的野心無惡不作,先後害死了無數性命,連趙二虎和蓮生都不放過。對龐青雲失望透頂的姜午陽在龐青雲的就職典禮進行刺殺,親手殺死了最敬重的大哥龐青雲。
㈧ 電影《投名狀》的最後結局是什麼
他是個理想者,走的卻是現實主義道路。
還有個鏡頭是龐青雲面對冰面,成語「如履薄冰」,說了龐青雲在理想路上的不易和危險。
在太平天國時期這個亂世,龐青雲作為一個下級軍人,有著知識分子做官,做事的夢想。龐青雲為了做官的理想,做了為人所不齒的事,最終也沒能成功,死在腐朽官員手裡。
龐青雲是個用現實主義方法來實現理想主義的失敗者!
㈨ 投名狀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投名狀》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該片以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背景,講訴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仇糾葛。
中文片名:投名狀
外文片名:The Warlords
其它譯名:刺馬
製片地區:中國香港
導 演:陳可辛、葉偉民
編 劇:須蘭、秦天南、林愛華等
類 型:動作、劇情、戰爭、歷史
主 演: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
片 長:126 min | 110 min(cut version)
上映時間:2007年12月12日
劇情簡介
趙二虎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條活路給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來分給和他同住一條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眾心。趙二虎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蓮生,一個就是十三歲便跟了他做強盜的三弟江午陽。自從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龐青雲這個陌生人為替江午陽擋箭而受了傷,令江午陽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江午陽對龐青雲的崇拜竟超過他對趙二虎的崇拜。
在趙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江午陽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龐青雲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趙二虎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龐青雲。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龐青雲藉助以趙二虎、江午陽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龐青雲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他不惜和趙二虎決裂,屠殺被趙二虎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江午陽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本來,龐青雲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江午陽。就在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龐青雲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精彩影評
正如姜午陽所描述的那樣,龐青雲(李連傑飾演)根本就不相信「投名狀」,他只是相信他的兩位兄弟,而他的「相信」,又只是建立在當有共同利益的存在時可加以利用的基礎之上;反之,當共同利益發生變化——特別是他的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投名狀」就不過是個形同虛設的儀式加幾句幼稚可笑的誓言而已。一將功成萬骨枯,他深諳此道。所以他在窮途末路、攻城略地時能與兄弟同生共死,亦能在平步青雲之後,為了榮華富貴、權勢地位等而對兄弟痛下殺手。
一出《投名狀》,濃墨重彩大肆渲染的是兄弟義,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是兒女情。然而如此慘烈的男人戲,除了視聽方面的感官震撼之外,讓人更多油然而生的是恍若一夢的悵然:如果連最能代表兄弟情義的「投名狀」都如此脆弱,經不起世事的考驗,那麼什麼才能成為我們理想主義真正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