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問一部二戰電影名字,關於一個波蘭人和一個蘇聯人還有一個女人的
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羅高什金(александр
рогожкин)2002年拍攝的戰爭喜劇片!
漢語:戰場上的布穀鳥(春天的杜鵑)
俄語:кукушка
英語:the
cuckoo
一個蘇聯士兵,一個芬蘭士兵(芬蘭在二戰時被迫成為德軍盟國),一個拉普族(lapp)女人,在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雞同鴨講的構成了一部電影。
② 蘇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蘇芬戰爭是1939年,蘇聯悍然發起入侵芬蘭的 軍事 行動,此刻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僅過去三個月的時間。最終前蘇聯付出巨大軍事損失打敗了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蘇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蘇芬戰爭的起因
蘇芬戰爭是一場發生在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一直打到了1940年的3月13日,戰爭中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雙方在戰後進行談判,簽訂了和平協定,蘇聯通過這場戰爭達到了讓芬蘭割讓領土和租借漢科港的目的。蘇芬戰爭的原因就是蘇聯對芬蘭提出無禮要求,而芬蘭不同意。
蘇芬戰爭的原因:芬蘭原來是俄國的附屬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獨立,獨立後的芬蘭與資方 資本主義 國家的關系比較的密切,與 社會主義 國家蘇聯的關系比較的冷淡,而蘇聯也積極的支持芬蘭的共產黨奪取芬蘭的政權,因此芬蘭對蘇聯充滿了敵視,在蘇芬邊境建立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芬蘭的態度讓處於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包圍下的蘇聯感到一種威脅。
之後蘇聯與芬蘭多次談判,蘇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對芬蘭提出了要求芬蘭割讓領土,並且將漢科港租借給蘇聯的主張,蘇聯作為回報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但是鑒於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芬蘭對蘇聯也充滿了不信任,所以拒絕了蘇聯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下定了決心要通過戰爭讓芬蘭屈服,於是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炮擊曼尼拉的蘇聯軍隊,造成了蘇聯軍隊士兵的死亡,要求芬蘭政府道歉,並且要求芬蘭軍隊後撤20-25公里,遭到了芬蘭政府的拒絕,蘇聯軍隊藉此撕毀和平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進攻芬蘭,蘇芬戰爭爆發。
蘇芬戰爭影響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的蘇聯,不顧形象,向旁邊的小國芬蘭發起了進攻。這場戰爭受到了 國際 社會很多國家的反對,那麼蘇芬戰爭影響都有什麼呢?
蘇芬戰爭影響十分廣泛,受到影響的不僅是蘇聯和芬蘭,而是整個國際社會。蘇聯突然襲擊芬蘭,小國對大國的戰爭結果不言而喻。芬蘭被迫接受蘇聯的要求,割讓了整個國家百分之十的土地。本來准備舉行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因為冬季戰爭,而無法履行職責,因此向國際奧委會主動提出放棄舉辦的資格,也造成了第十二屆奧運會在二戰期間被迫取消。對於蘇聯而言,雖然國際聲討聲不斷,但是贏得的這片土地卻為後面德國進軍蘇聯,蘇聯反擊 成功 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片緩沖地帶,成功拖住了德國進軍的腳步,也間接促成二戰的勝利。
作戰初期,蘇聯被芬蘭訓練有素的軍隊打得叫苦不迭,因為戰爭中的犧牲太多,促使斯大林對戰爭進行思考,他發現軍隊還處在一戰時期的水平,紀律散漫、沒有正確作戰,於是他更換了全新的、有能力的軍官,加強了軍隊建設,增強了蘇聯紅軍的整體實力。在蘇芬戰爭影響中,最為主要的便是對蘇聯的影響。蘇聯紅軍受到重創,人員傷亡慘重,武器彈葯消耗量大,同時紅軍改革開始進行,雖然改革還未完全實施,但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德軍的攻擊,為後面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
蘇芬戰爭是一場發生在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和資本主義小國芬蘭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雖然蘇聯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逼迫芬蘭答應了戰前蘇聯提出的要求,將大片的領土無條件的割讓給了蘇聯,但是蘇聯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蘇芬戰爭是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的。
蘇芬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蘇聯為了建立自己的東方防線,向芬蘭提出了割讓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領土給蘇聯,並且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軍事基地的要求。作為對芬蘭的補償,蘇聯將奧涅加湖西北2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但是芬蘭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拒絕了蘇聯的要求,這使得蘇聯建立東方防線的計劃無法實現,於是蘇聯 決定 通過戰爭逼迫芬蘭同意自己的要求。
其實在戰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蘇聯紅軍總參謀部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擬定了一個作戰方案,這個方案較客觀地考慮了芬軍作戰能力和戰場的特殊條件,對戰爭做出了正確的估計,認為戰爭會持續幾個月的時間,但是這個方案不符合斯大林的心思,於是蘇聯改由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梅列茨科夫擔任了前線總指揮,做出一份在幾周內拿下芬蘭的作戰計劃。由於蘇聯對戰爭的盲目樂觀,使得蘇聯在不利於自己的氣候條件下,在不利於自己的地形下,挑起了戰爭。
蘇芬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開始進攻芬蘭,戰爭正式爆發。
猜你喜歡:
1. 二宮之爭經過是怎麼樣的
2. 蘇芬戰爭的影響有哪些
3. 蘇芬戰爭的歷史背景介紹
4. 蘇芬戰爭是哪一方取勝
5. 冬季戰爭時代背景怎麼樣
③ 蘇芬戰爭
冬季戰爭(也稱為蘇芬戰爭、蘇芬冬季戰爭、蘇芬冬戰),於1939年11月30日爆發,也就是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當時蘇聯軍隊入侵芬蘭,同時蘇聯於同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被國聯開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斗,但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0%的國土割讓給蘇聯。
戰爭概述:
蘇芬戰爭是蘇聯和芬蘭之間的戰爭。1938年4月,納翠德國合並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
1939年11月9日,蘇聯和芬蘭的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系。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佔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為首的芬蘭民主正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正府要求越過邊界的。而芬軍憑借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展開交戰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
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
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http://ke..com/view/554677.htm
④ 芬蘭人如何看待與蘇聯人的戰爭:五部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經典電影
芬蘭人如何看待與蘇聯人的戰爭:五部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經典電影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評]
鐵山青士按:該文帖為編評者2009年8月以前觀賞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經典電影之所得小結,其間最大的缺憾是未能納入堪稱《家園保衛戰》(Talvisota,芬蘭,1988-1989)姐妹篇的大片《無名戰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根據同名小說改編,1985年、2017年兩度翻拍,芬蘭主旋律電影,故事背景為1941年夏芬蘭進攻蘇聯,奪回在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奪走的領土),原因是編評者未能在2009年8月以前如願買到DVD影碟,從而錯過了觀賞的最佳時機,因此未能編纂解題。除此以外,該文帖所涉的五部經典電影倒是大致能夠支撐「芬蘭人如何看待與蘇聯人的戰爭」這一主題的。
1.《家園保衛戰》(Talvisota, or The Winter War, or Vinterkriget, or Guerre D'hiver,冬季戰爭、保衛家園、蘇芬戰爭,芬蘭,1988-1989)
名氣不大但卻深受好評的二戰反戰題材戰爭電影永恆經典大片。芬蘭導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根據芬蘭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39年至1940年的芬蘭東部邊境,蘇芬戰爭中芬軍機動軍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戰爭經歷:缺乏訓練加裝備落後,在冰天雪地里展開以卵擊石的拚殺;飢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煙未散中迎來榮辱參半的和平……以弱勝強,無人慷慨陳詞;寡不敵眾,只見黯然神傷。恃強凌弱者辱,以卵擊石者哀。短兵相接的陣地戰,不講戰術的沖鋒與反沖鋒,一場雙方實力懸殊但卻一時難分勝負的戰爭。影片風格低調紀實,基調悲涼沉痛,節奏由散步開始、以沖刺結束。戰爭場面相當逼真,死傷畫面有點血腥。塔尼里·馬科拉(Taneli Mäkelä)、維薩·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海基·帕維萊寧(Heikki Paavilainen)、安提·萊維奧(Antti Raivio)、艾斯科·科維羅(Esko Kovero)、馬迪·索沙洛(Martti Suosalo)等主演。
笑獨行補註: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史載蘇芬戰爭(通稱冬季戰爭)發生於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結果為蘇軍在付出十數倍於芬軍的傷亡代價後迫使芬蘭割地求和,將10%的領土劃給蘇聯。關於蘇芬戰爭的起因,該影片借芬軍士兵之口簡單解釋說,「蘇聯人說為了保衛列寧格勒,需要芬蘭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漢科半島。」關於蘇芬戰爭中蘇聯的領土收獲,據說曾有一位蘇軍將軍在戰後表示,「我們佔領的芬蘭土地剛夠掩埋我們戰士的屍體。」影片中蘇聯紅軍的裝束還是國內戰爭時期的。其間有一句戰場上芬蘭士兵的對白頗令人難以為懷——「我還有腿嗎?」「一條。」該影片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同為大片的《無名戰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1985年、2017年兩度翻拍)堪稱姐妹篇,合為蘇芬戰爭及其續戰首要經典。該影片有片長不一的三個版本,即195分鍾的劇場版、125分鍾的美國版和265 min芬蘭五集電視版。在下所見為有兩條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長為189分鍾。IMDb該影片評分為8.2分。
【《家園保衛戰》DVD影碟封面與海報】
2.《激戰伏兵灣》(Rukajärven Tie, or Ambusb, or Vägen till Rukajärvi, or Embuscade,戰爭生死線,芬蘭,1999)
戰爭冒險題材經典。芬蘭導演奧利·薩瑞拉(Olli Saarela)代表作。根據芬蘭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1年「蘇芬戰爭續戰」初期,芬蘭軍越過蘇芬邊境後,由智勇兼備的俊男上尉領銜的偵察排奉命率先前往蘇軍撤離地區建立防線的冒險行動:最初是有驚無險,隨後是零星交火,最後是激烈廝殺……其間穿插上尉與其作為戰時婦女援助組織成員的中等美女未婚妻之間充滿激情的愛欲和九死一生的遭遇。二戰中芬蘭人報復甦聯人、說不清是否正義的戰爭之局部。情節生動,引人入勝,表現出色,精彩紛呈。彼得·弗蘭曾(Peter Franzén)、埃瑞娜·比約克倫(Irina Björklund)領銜主演。芬蘭國家電影獎(Jussi Award)七項大獎。
笑獨行補註:影片中芬蘭軍偵察排的交通工具為腳踏車。該影片IMDb評分為6.8分。
【《激戰伏兵灣》DVD影碟封面與海報】
3.《塔里-伊漢塔拉1944》(Tali-Ihantala 1944, or Tali-Ihantala 1944 - Slaget om Finland, or Mihin Vapaat Miehet Pystyvät, or Vad Fria Män Vörmå, or Tali-Ihantala - Slaget om Finland,血戰1944、持久戰,芬蘭,2007)
紀錄片風格的二戰戰爭電影經典。芬蘭導演阿克·林德曼(Åke Lindman)代表作。1944年諾曼底登陸後,蘇聯紅軍從卡累利阿地岬向芬軍發起總攻,「芬蘭的自由危在旦夕」,芬軍向西北方向且戰且退,到維普里(今俄羅斯維堡)一線重新設防,又在塔里-伊漢塔拉一帶與蘇軍對決,終在鏖戰兩個月有餘後全線遏制蘇軍攻勢……該影片即演繹芬軍將士在塔里-伊漢塔拉主戰場上決死抗擊蘇軍的全過程。芬蘭人視角中「蘇芬戰爭續戰」最後一役。戰以求和,哀兵必勝。純戰爭,男性化,冷靜低調,慘淡出色。只是場景都設在戰場上,人物都是芬軍將士,而且沒有故事,沒有女人,甚至也沒有主角,未免有點干澀。勞諾·阿霍寧(Rauno Ahonen)、米科馬庫斯·阿蒂埃寧(Mikkomarkus Ahtiainen)等主演。
笑獨行補註:「蘇芬戰爭續戰」又稱持續戰爭或第二次蘇芬戰爭,其最後一役爆發於1944年6月9日,結束於8月13日,結果為芬軍防禦全線取勝,蘇軍在付出慘重代價(人員傷亡三倍於芬軍、戰車損失20倍於芬軍、戰機損失10倍於芬軍)後被迫同意休戰和談。戰役期間,德軍曾向芬軍提供反坦克武器,派出戰機參戰,並以一個突擊炮旅和一個步兵師增援芬軍。9月19日,芬蘭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隨即被迫向德國宣戰。森林中的戰爭總是讓人有目無全牛、莫名其妙之恨。影片中芬軍將士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的風格頗令人印象深刻。在下所見為有兩條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長為110分鍾。IMDb該影片片長記錄為117分鍾,評分偏低,僅為5.8分。
【《血戰1944》DVD影碟封面與海報】
4.《諾言》(Lupaus, or Löftet, or Promise,芬蘭,2005)
戰爭女性題材經典。芬蘭導演埃爾卡·凡尼(Ilkka Vanne)代表作。1939年至1944年的芬蘭,作為戰時婦女援助組織成員的三位姑娘令人心酸的戰爭人生,不同的際遇,相同的痛苦……全景式折射二戰中芬蘭的悲劇命運:作為霸道的蘇聯的敵人,為贏得自由與和平付出了慘重代價。其間,酷愛馬、有志於獸醫、美麗且神氣十足的第一女主人公尤其惹人愛憐。勞拉·伯恩(Laura Birn)、卡羅麗娜·凡尼(Karoliina Vanne)、漢娜·萊康德(Hanna Lekander)領銜主演。
笑獨行補註:史載1939年11至1940年3月的蘇芬戰爭(冬季戰爭)以芬蘭割讓領土告終,而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又作為軸心國成員加入德國一方作戰(「蘇芬戰爭續戰」即第二次蘇芬戰爭爆發於1941年6月25日,結束於1944年8月13日,事實上可以說芬蘭一直都是在被迫應戰),於是就有了1944年9月的「戰敗」和波卡拉灣被蘇聯強租50年。這就是該影片故事的歷史背景。在下所見D5影碟封面將外文片名誤作Luupaus,中文網路上的該影片外文片名多以訛傳訛。該影片IMDb評分為6.3分。
【《諾言》DVD影碟封面與劇照】
5.《我的媽媽》(Äideistä Parhain, or Mother Of Mine, or Den Bästa av mödrar, or Moje Matki,我的母親、戰場上的小人球,芬蘭、瑞典,2005,2006-中國)
戰爭兒童題材經典。克勞斯·哈洛(Klaus Härö)代表作。根據芬蘭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0年至1944年,在蘇芬冬季戰爭中失去父親的芬蘭小兒以難民身份被送往瑞典避難後的寄養經歷及其後遺症:與兩個母親之間的離合、感情、誤會造成了外人難以想像的心靈傷痛和人生遺憾。托比·馬亞涅米(Topi Majaniemi)、瑪麗亞·朗德奎斯特(Maria Lundqvist)、瑪麗亞娜·邁亞拉(Marjaana Maijala)等主演。開羅電影節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等三項大獎。
笑獨行補註: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作為戰時芬蘭兒童移民題材電影,該影片故事的歷史依據為二戰期間曾有七萬多名芬蘭兒童被送到中立鄰國瑞典躲避戰禍的事實(其中近1.5萬名戰後仍留在瑞典與養父母一起生活)。該影片IMDb評分為7.7分。
【《我的媽媽》DVD影碟封面與劇照】
(2008年6月編評,原題《芬蘭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蘇聯人的戰爭——關於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的五部芬蘭二戰經典電影解題》,2018年9月根據2009年3月和8月個人新編的兩個解題文帖——《<家園保衛戰>:蘇芬戰爭首要經典,以卵擊石PK恃強凌弱〔訂補版〕》和《<血戰1944>:戰以求和的「蘇芬戰爭續戰」最後一役》訂補重編)
【芬蘭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蘇聯人的戰爭——關於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的五部芬蘭二戰[經典電影解題]_樓主:笑獨行_天涯社區·影視評論2008-06-18 21:15】閱讀(3751)
該帖曾同時發表在網易論壇·娛樂論壇·我愛電影上並於2008-06-22 19:49:31被慕容天涯@-Ly8q 加為精華推薦到網易娛樂論壇首頁
《無名戰士》1955年版海報
《無名戰士》1985年版海報
《無名戰士》2017年版海報
⑤ 誰能告訴我這場戰役的是和誰打的
是 蘇芬戰爭
1939年11月30日,歐洲大戰烽火正濃,強大的蘇聯發動了侵略弱小芬蘭的非正義戰爭,蘇芬戰爭爆發。
芬蘭以弱敵強蘇軍久攻不克
芬蘭對蘇聯的戰爭是一次很有名的以弱對強的戰爭。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濟、軍事上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軍事力量更是比當時強大的法西斯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從四個方向對芬蘭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在3天內「解放」芬蘭,並且當晚就在芬蘭建立起了傀儡政府。
而當時芬蘭全國人口只有370萬人,國防軍總數只有3.3萬人。芬蘭陸軍的裝備,也只停留在一次大戰的水平上。芬蘭國土狹小,根本沒有戰略空間。蘇聯高層驕傲地認為芬蘭會像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樣不堪一擊,乖乖地歸順於蘇聯強大的襁褓之中。然而,芬軍在力量對比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憑借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戰、陣地戰和消耗性圍殲戰,因此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慘重,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加上蘇聯在「大清洗運動」中,大部分軍事將領都遭到迫害,「幸運」活著的將領們也根本無心指揮戰爭。殘酷無情的嚴寒氣候則使蘇軍損失慘重。根據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的回憶錄透露,蘇軍實際在蘇芬戰爭中損失上百萬人。
蘇聯悍然入侵芬蘭
當時被認為軍事實力跟德國不相上下的社會主義蘇聯,趁1939年9月波蘭敗亡之機,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蘭割讓領地,芬蘭政府當然不會接受蘇聯的無理要求。結果蘇聯單方面撕毀1932年締結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侵略弱小芬蘭的戰爭。正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芬蘭脫離沙皇俄國的佔領獲得獨立;然而22年後,卻也是十月革命建立起的蘇聯發動了侵略芬蘭的非正義戰爭。
雪地狙擊手讓蘇軍絕望
在這場以弱抗強的戰爭中,芬蘭狙擊手有著非常卓著的戰果。百發百中是狙擊手們追求的境界。據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3發。這是一個多麼懸殊的數字對比!
芬蘭狙擊手中最厲害的當數SimoHayha。SimoHayha是芬蘭也是世界最高獵殺記錄505次的保持者。以SimoHayha為首的芬蘭狙擊手組成了滑雪部隊,他們大多是專業獵人,對於山林的地理環境非常熟悉,身穿跟雪一樣白的白色偽裝服,滑著雪橇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外來去自如。在一片雪白的環境下,穿著笨笨的棕褐色制服、在雪地中辛苦跋涉的蘇聯紅軍士兵則是最明顯不過的目標了。
以SimoHayha為首的滑雪部隊使用的雖然是從帝俄時期沿用下來的Mosin-Nagant步槍,卻能在700米外狙殺蘇軍,在蘇軍士兵中造成極大的恐懼,稱他們為「白色死神」。
即使趴在雪地上,蘇軍也逃不過狙擊手迅速而准確的射擊。只要腦袋一探出地面,用不了30秒,就可能永遠離開那戰火紛飛的人世。有的膽小鬼士兵不敢抬頭,趴在地面上,只顧低著頭掃射,結果屁股上就被打出個對穿的窟窿。由於SimoHayha在蘇芬戰爭中的突出貢獻,他被芬蘭人民尊敬地稱為「民族英雄」。
也許是由於對「白色死神」的恐懼過於強烈,芬蘭狙擊手在雪夜中射擊篝火旁飢餓疲憊的蘇軍士兵時,他們由於極度絕望,竟然對身邊猝然斃命的戰友視若無睹,靜候著屬於自己的那一顆子彈。
在SimoHayha的505次擊殺中,許多死者的最後容貌非常沉靜,但誰知道這看似沉靜的外表下,內心到底是從容還是絕望呢?
停戰談判芬蘭割讓土地
戰爭一直延續到次年3月,蘇芬戰爭的慘重代價使蘇聯不得不正視現實,重新與芬蘭談判和約。芬蘭政府也因彈盡糧絕只得接受蘇聯的講和條件。1940年3月13日,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芬蘭第三大城市維堡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分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芬蘭雖然割讓了1/10的領土,但通過戰爭避免了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起被並入蘇聯的命運,最後雖對蘇聯作出一些妥協,但基本保證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由於整個戰爭是在冬季嚴寒中進行的,史家又稱之為「冬戰」。
芬蘭奧運會就此夭折
今年在雅典舉辦的是第28屆奧運會,但是實際上奧運會歷史上只真正舉辦過24屆。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到1948年倫敦奧運會,由於二戰的影響,奧運會被迫中斷了12年。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
⑥ 一部蘇聯或者烏克蘭電影 一位婦女收留了兩個敵對國家的士兵 他們三人語言不通 後來兩人與婦女結合 生下兩
俄羅斯電影《布穀鳥》,導演亞歷山大·羅高斯基,上映於2002年。劇情簡介
1944年秋天, 二戰的硝煙開始在所有被燒焦的土地上漸漸消散,被戰爭折磨得千瘡百孔的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停戰合約,疲憊的士兵們已經厭倦了那場讓他們背井離鄉、血腥殘殺的生活。此時,在蘇聯北部邊境位於西伯利亞的一片荒原上,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戰爭機緣走到了一起。 年輕的芬蘭士兵維伊科因違反紀律而被換上德軍的制服、鎖在一塊石頭上充當狙擊手,求生的慾望讓他在一次次嘗試後,換來一次次失敗,但他卻頑強的堅持著試圖掙開鎖鏈;蘇軍少尉伊凡因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審,是中途遭遇的轟炸讓他淪落荒原。就在維伊科和伊凡身處荒原感到死亡的恐懼時,安娜的出現讓這對飽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彷彿看到了生的希望。 電影布穀鳥劇照
安娜是荒原上的一個外號叫「布穀鳥」的馴鹿寡婦。在把維伊科和伊凡從死神的爪牙中救出來後,三個不同國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於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安娜、維伊科和伊凡平時只能用自己的國語講述各自的思想和心聲,彼此之間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談著在彼此看來根本聽不懂的一些胡話。但盡管如此,安娜、維伊科和伊凡之間仍然產生了美好的感情。 然而厄運總是在不經意之間突然來臨。在飛過頭頂的飛機撒下芬蘭和蘇聯已經停戰傳單的那一刻,伊凡誤解了維伊科的意思而舉槍向維伊科開槍射擊。等伊凡弄清事實時,維伊科已經停止了呼吸。面對被伊凡拖回來的維伊科的屍體,美麗的荒原上嗚咽著的只剩下安娜為維伊科招魂的聲音。安娜用拉普人的古老儀式及咒語召回了威克的靈魂,將他從死亡之路上拉回了人間。重獲新生的兩人最終在拋棄了被戰爭扭曲了的生命和慾望,找回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⑦ 請問:根據芬蘭狙擊手西莫海亞原型拍的在雪地里狙擊蘇聯士兵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冬季戰爭》
導演: 帕克·帕類克
主演: vesa vierikko timo torikka heikki paavilainen
上映時間:1989年11月30日
劇情介紹:蘇聯1939年大舉對芬蘭侵略攻擊主要企圖將並吞為其聯邦之一至少能佔領部分領土作為戰略上屏障這場戰爭顯然犯下了二個錯誤首先們不該選擇氣候惡劣冬天行動再者們低估了芬蘭人頑強抵抗蘇聯付出了沉重代價芬蘭雖然喪失了一些領土但保有了自己國家主權。
⑧ 蘇聯為何突然侵略芬蘭
1939年,蘇軍開炮轟掉自己一個哨站,然後栽贓在芬蘭頭上。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2000多輛戰車和近1000架作戰飛機,從四個方向對芬蘭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在3天內「解放」芬蘭,當晚建立起了傀儡政府——以庫西寧為首的「芬蘭人民共和國」政府。芬蘭全國領土面積44萬平方公里,人口370萬,國土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極圈內,人口集中的南部沿海是蘇聯重點打擊的目標,國土狹小,沒有戰略空間,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兵源。最終芬蘭軍隊23150人陣亡,47550人受傷。
二戰蘇聯入侵芬蘭
—— 摘自《二戰史》,[英國]安東尼·比弗 著/江淳編輯
與此同時, 斯大林正在忙著收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在完全佔領波蘭東部之後,克里姆林宮便對波羅的海諸國提出了所謂的「互幫互助條約」。10月5日,芬蘭政府被要求向莫斯科派駐大使。一周之後,斯大林又向芬蘭大使館遞交了另外一份條約的草稿,草稿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包括把漢科半島(Hanko Peninsula)租賃給蘇聯,把芬蘭海灣(Gulf of Finland)的幾個群島移交給蘇聯管理,還有摩爾曼斯克(Murmansk)附近的雷巴奇半島(Rybachy Peninsula)和佩薩莫(Petsamo)港口也一並交給蘇聯管理。另一個要求是,把卡累利阿地峽(Karelian Isthmus)靠近列寧格勒(Leningrad)的部分,向北推進三十五公里。在這場交易中,芬蘭要把卡累利阿共和國(Karelia)北部的很大一塊無人居住區讓給蘇聯。
這場在莫斯科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1月13日,仍然沒有達成最後的一致。斯大林經過認真思考,得出的結論是,芬蘭既沒有來自國際的援助力量,同時芬蘭又不想挑起戰爭,於是他決定向芬蘭進軍。斯大林的進攻借口爛得不能再爛,他借口說由一些芬蘭共產黨組成的傀儡「流亡政府」向蘇聯呼救,請求蘇聯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於是,蘇軍在卡累利阿共和國靠近邁尼拉村莊(Mainila)的邊境線上恣意製造事端。芬蘭向德國尋求幫助,然而卻遭到了納粹政府的拒絕,並且納粹政府還勸說芬蘭人應該做出讓步。
11月29日,蘇聯中斷與芬蘭的外交關系。第二天,駐扎在列寧格勒的蘇軍向芬蘭進攻,同時蘇聯空軍向赫爾辛基(Helsinki)投放炸彈。冬季戰爭(Winter War)正式拉開了帷幕。蘇軍領導人認為這將是一場輕而易舉就能勝利的戰爭,就像當初攻佔波蘭東部一樣。國防委員伏羅希洛夫(Voroshilov)希望能在12月21日斯大林六十大壽之前結束這場戰爭。作曲家德米特里·紹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受邀為這次壽典作曲。
在芬蘭,授命擔任軍隊總指揮的是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Carl Gustav Mannerheim)元帥,這位早已退居二線的元帥是沙皇騎士勛章的獲得者,並且在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獨立戰爭中獲得了英雄稱號。此時的芬蘭軍隊僅僅只有15萬名士兵,並且大多數都是預備役軍人和青少年,他們要面對的是軍事實力強過他們百倍的蘇聯紅軍。他們的防線是曼納海姆防線(Mannerheim Line),而這條位於拉多加湖(Lake Ladoga)西南部,穿越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線,不過是由戰壕、縱橫交錯的掩體和一些混凝土搭建的據點組成的,根本不堪一擊。芬蘭人也充分地利用了周圍的資源,他們在蘇軍進攻途中可能經過的一切森林和小湖泊的入口處,都小心地布滿了地雷。
盡管有重型火炮的支持,但是蘇聯第七軍團還是受到了令人不愉快的打擊。它的步兵師在靠近邊境的地方,受到了芬蘭隱蔽武裝力量和狙擊手的攻擊。在急速進軍的命令逼迫下,盡管缺少地雷探測儀,盡管前方布滿地雷,但是蘇聯指揮官還是不得不讓士兵們硬著頭皮,穿過卡累利阿地峽前邊的雪地。事先,紅軍士兵們被告知,芬蘭人民會像兄弟般地歡迎他們的到來,因為他們會幫助芬蘭人民從資本家的壓迫中解放出來,然而在卡累利阿地峽區域穿越雪地向樺樹林進軍的途中,遇到的那些來自芬蘭人的隱蔽攻擊,卻一點一點地消磨著蘇軍士兵的鬥志。善於雪地偽裝的芬蘭士兵們,用鐮刀就解決了那些扛著機關槍的蘇軍士兵。
蘇軍西方面軍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
在遙遠的芬蘭北部地區,蘇聯軍隊從摩爾曼斯克出發向芬蘭的礦區和佩薩莫(Petsamo)港口發起進攻,然而蘇軍繼續向南進軍,企圖以東部到波的尼亞灣(Gulf of Bothnia)為界將芬蘭一分為二的進攻計劃,卻遭受了重創。芬蘭沒有立即投降,這讓斯大林感到十分吃驚,於是他命令伏羅希洛夫以占絕對優勢的軍隊人數將芬蘭軍隊徹底打垮。對肅反運動懼怕三分,並且受隨之而來的軍事正規化的束縛的影響,紅軍指揮官們只能把越來越多的士兵們派到戰場上去送死。在零下四十度的氣溫里,這些沒有良好裝備、也沒有接受過冬季作戰訓練的士兵們只有一件大衣可以禦寒,於是他們只能硬著頭皮,拖著瑟瑟發抖的身體,步履蹣跚地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在結冰的湖面,在森林中和在芬蘭北部地區,蘇聯軍隊只能沿著那幾條道路行軍。然而在這幾條道路上,等待蘇軍士兵的是來自芬蘭軍隊的閃電攻擊,這些踏著雪橇,帶著被芬蘭人稱作是微型沖鋒槍的武器,還有手榴彈和獵刀的芬蘭士兵,鬼使神差般地攻擊著他們的蘇聯入侵者。
芬蘭人奮起回擊
芬蘭人採用他們稱之為「伐木(log-cutting)」的戰術,迫使敵人不得不將軍隊分成小股行進,而且他們還切斷了敵人的補給運輸路線,讓敵人忍受飢餓的折磨。從一片寂靜無聲的凍霧里,突然之間就會出現很多踏著雪橇的士兵,向蘇軍的坦克和大炮投擲手榴彈或者是燃燒彈,之後便很快的消失了,就像當初他們出現一樣,一切都讓人措手不及。這種形式叫做半游擊戰,蘇軍士兵對此完全不知所措。芬蘭人燒毀了沿途的所有農場、牛棚和谷倉,不給蘇聯軍隊留下任何可以躲避寒冷的地方。前進的道路上布滿了地雷和陷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很多傷員都被活活凍死。為了躲避攻擊,蘇聯士兵開始將自己偽裝成芬蘭雪橇隊成員的樣子——或者說是他們想藉此來逃避穿著白色雪地服的「白色死神」(代指芬蘭士兵)的攻擊。第163步兵師被圍困在蘇奧穆斯薩爾米(Suomussalmi)附近,第44步兵師聞訊前往支援,卻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攻擊,成了隱藏在樹林里的這些芬蘭白色幽靈的戰利品。
國際輿論強烈譴責蘇聯的這次入侵行為,最終的結果是蘇聯被取消了參加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資格。在倫敦和巴黎人的心中,入侵芬蘭的行為比入侵波蘭的行為更讓人義憤填膺。斯大林的德國夥伴也意識到自己身處左右為難的困境之中。一邊希望繼續享受來自蘇聯的源源不斷的大量軍需物資的供給,一邊又擔心斷絕了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尤其是與瑞典的貿易往來。更重要的是,英國和法國敦促納粹領導人向芬蘭出兵援助。在斯堪的納維亞召開的同盟國會議上,參會國家敦促瑞典人中斷給德國提供鐵礦石,而這種高品質的礦石對德國的軍工產業來說至關重要。
⑨ 蘇芬戰爭的歷史事件介紹
蘇芬戰爭是一場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那麼你了解蘇芬戰爭是怎麼回事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蘇芬戰爭的 歷史 事件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
蘇芬戰爭的簡介
蘇芬戰爭簡介記載此次戰爭也叫作冬季戰爭。1939年,蘇聯悍然發起入侵芬蘭的 軍事 行動,此刻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僅過去三個月的時間。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都在忙著對付希特勒德國,無暇顧及東歐。只能以將蘇聯從國聯除名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方式,表達對芬蘭的聲援以及對蘇聯的強烈不滿。
蘇芬戰爭簡介指出開戰之初斯大林聲稱,要在1939年年底之前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芬蘭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頑強的抵抗蘇軍,雙方發生了一系列慘烈的戰斗,最終雙方於1940年3月簽署停戰協定,芬蘭被迫將十分之一的國土割讓給蘇聯。此次戰爭中蘇芬雙方都出現巨大的損失,芬蘭失去了拉多加湖周圍的土地,國家領土主權被嚴重踐踏。蘇聯則達到了戰略目的,為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聯人民贏得了一塊緩沖地帶,即便將來有戰爭發生,蘇聯人也能夠及時做出反應。但侵略弱國的行為使蘇聯徹底失去 國際 輿論的支持,
而且此戰充分展現出紅軍作戰的特點與不足。這讓德國引起重視,這也是蘇德戰爭期間,希特勒進攻蘇聯時能夠異常順利的原因。蘇芬戰爭簡介還提到,在蘇芬和平協議簽署時,蘇聯要求英法聯盟停止通過挪威支援芬蘭的行為。迫於蘇聯的軍事壓力,英法只能同意。這極大的刺激了希特勒德國的野心,短短一個月後,德國便大舉入侵丹麥和挪威。
蘇芬戰爭的歷史背景
蘇芬戰爭在1939年末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發生的,戰爭起因是當時的蘇聯武裝入侵芬蘭。蘇芬戰爭歷時三個多月,雖然此戰蘇聯獲勝,但蘇聯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那麼蘇芬戰爭背景是什麼呢?
蘇芬戰爭背景復雜,芬蘭於17世紀初被沙皇俄國收為附屬國。十月革命之後芬蘭政府宣布獨立,從此之後蘇芬之間的關系一直很淡,蘇聯支持的芬蘭起義者被芬蘭政府消滅。芬蘭距離蘇聯首都特別近,斯大林擔心德國會以芬蘭為跳板進攻蘇聯,所以蘇芬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1934年後確定此條約十年內有效。1938年蘇芬再次進行談判,目的是希望能夠一起對抗德國,但長達一年的談判沒有什麼實質的進展,但此時的歐洲形勢已經不容樂觀。
1939年8月末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此條約中秘密對東歐的國家進行分割,芬蘭在條約中被劃給蘇聯,同年9月初蘇德合圍波蘭並進行了分割。與此同時蘇芬之間再次交涉,蘇聯在談判中提出的條件被芬蘭當場拒絕,同年11月芬蘭提出相對利益較少的條件但蘇聯拒絕接受。隨後蘇聯製造戰爭、廢除條約使蘇芬之間的關系完全惡化。1939年蘇聯開始進攻芬蘭,由於芬蘭人民頑強的反抗,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這場戰爭中蘇芬皆有損失,芬蘭失去部分國土,而蘇聯失去了國際輿論的支持。以上便是關於蘇芬戰爭背景的介紹。
蘇芬戰爭哪一方取勝
蘇芬戰爭是一場爭議較大、影響較廣,作戰雙方都付出了一定代價的戰爭,又稱為冬季戰爭。二戰期間,此戰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那麼蘇芬戰爭是誰取勝了呢?這場小國對抗大國的戰爭結果是怎樣的呢?
此戰結果是芬蘭戰敗,蘇聯險勝。芬蘭雖然被迫接受蘇聯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重創了蘇聯紅軍的力量,而且使蘇聯失去了國際輿論的支持。雖然芬蘭人員不足,武器彈葯不夠,但是軍隊訓練有素,尤其是空軍部隊,基本功訓練扎實,平時與國際接軌,訓練有素,擊打力較強。對比而言,蘇聯紅軍大大的暴露出其弱勢和不足,缺點全部體現出來。蘇芬戰爭帶來的影響十分重大,無論最終蘇芬戰爭是誰取勝了,帶來的結果都會影響當時的歐洲戰局。芬蘭處於中間,左德國,右蘇聯, 地理 位置的特殊性,使芬蘭成為二戰歐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蘇芬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磨難,極大的促使芬蘭的反蘇情緒高漲,國內已無力舉辦奧運會,第十二屆奧運會准備工作都被迫中斷,芬蘭提出放棄。蘇芬戰爭是誰取勝了這一問題的答案是蘇聯取勝,間接的影響了二戰期間歐洲的格局,處於中立狀態的芬蘭有了立場,後期的親德行為,也是這場戰爭結束後雙方持續作戰的緣由之一。不過,由於蘇聯搶奪了易守難攻的芬蘭漢科半島,也間接阻止了德國進軍蘇聯,促使了二戰蘇聯的勝利。
⑩ 一部二戰波蘭抵抗蘇聯的電影
是不是華沙之戰
華沙之戰1920的劇情簡介 · · · · · ·
波蘭首部3D片《華沙保衛戰》將於9月23日上映。該片反映了1920年波蘭人民抵抗蘇聯紅軍入侵的著名戰役,造價約830萬美元,是波蘭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夾在世界上兩個最好戰的大國德國與俄羅斯中間的波蘭俗稱歐洲「墊腳布」——誰出門都要踩上一腳。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對歷史有種特殊的偏好,廣從電影票房上來看,波蘭史上最為賣座的四部影片《劍與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處去》以及《卡廷慘案》全都是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影片。波蘭人民的大國理想也只有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才能得到伸張和舒展。而這部《華沙保衛戰》雖然沒什麼出奇之處,但從氣勢恢宏的預告片看到波蘭的詩人、歌女、神父統統揭竿而起,對蘇聯兩位領導人描繪也是「舉重若輕」,倒流露一絲渾不吝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