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玫瑰人生》里,Edith Piaf在影片一開始唱的歌叫什麼名字
你是否記得有這么一首浪漫的法國香頌,女歌手渾厚的嗓音傳達著濃烈的情感,你或許不知道歌手的名字,卻對這首歌卻耳熟能詳,因為它總是出現在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電影中。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炮聲隆隆、煙硝彌漫的決戰前,當留聲機里響起La Vie En Rose的時候,這首歌就是由法國知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所演唱的《玫瑰人生》。
擁有一個外號叫「法國小雲雀」的伊迪絲·琵雅芙是法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僅是因為她動人的歌曲與令人難忘的聲音,她的傳奇人生更令人無限感慨與唏噓。她從街頭賣唱起家,直到她獲至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獻唱,聲名紅遍大西洋兩岸,被法國視為國寶,在法國人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伊迪絲·琵雅芙的人生就如她最知名的歌曲《玫瑰人生》一樣,她曾經活得像玫瑰一樣絢麗,但也免不了無聲的凋零。《玫瑰人生》一片就是完整記錄她傳奇一生的音樂傳記電影,在一首又一首她的動聽歌曲《愛的禮贊》(Hymne L`Amour)、《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如果你愛我》(If you love me)陪伴之下,我們從中能夠窺探她的生命歷程。從童年到在歌壇崛起,從最高點再跌入谷底。
2. 求10-11年歐美電影目錄、要全一點的、謝啦~~
歐美:
費里尼 《八部半》《羅馬風情畫》《白酋長》《雜技之光》
華特薩勒斯 《中央車站》
馬蒂厄卡索維茨 《怒火青春》
菲利普·考夫曼 《布拉格之戀》
亞歷山大·查頓 《芳芳》
凱特琳·布蕾亞 《羅曼史》
潘納希 《白氣球》《誰能帶我回家》
戈達爾 《放縱》《男人女人》《狂人比埃羅》《卡門》
路易·馬勒 《泛雅在42號街》《好奇心》《死刑台與電梯》《花都大盜》
阿倫·雷乃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廣島之戀》《法國香頌》
布烈松 《鄉村星期日》
讓·雷諾 《藍色麥子》《游戲規則》
梅維爾 《獨行殺手》
里奧卡拉斯 《新橋之戀》
阿爾莫多瓦 《高跟鞋》《我為什麼命該如此》《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活色生香》《捆著我綁著我》《Kika》(又名"琪卡")
尚賈克貝內 《巴黎野玫瑰》(又名"37度2")
布努埃爾 《白日美人》《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烏略亞 《殺手蝴蝶夢》
費里尼 《八部半》《羅馬》
帕索里尼 《啄豚屋》《十日談》
安東尼奧尼 《雲上的日子》《放大》
米高韋霍 《郵差》《壞女孩》
吉安尼 《小小偷的春天》
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
吉賽貝·托納多雷 《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
比拉爾·貝托魯奇 《巴黎最後的探戈》
英格瑪·伯格曼 《第七封印》《呼喊與細語》《秋天奏鳴曲》
奇士洛夫斯基《十誡》《兩生花》《藍》《白》《紅》
波蘭斯基 《苦月亮》《苔絲》《鋼琴家》
愛森斯坦 《伊凡雷帝》
塔可夫斯基 《伊萬的童年》《鄉愁》《鏡子》
文德斯 《里斯本物語》《直到世界末日》《月滿夏灣拿》(《月滿哈瓦那》)《德州巴黎》《城市小調》
彼德·格林那威 《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情人》《魔法聖嬰》《8又1/2女人》《枕邊禁書》《動物園》
庫布里克 《洛麗塔》《全金屬外殼》《閃靈》《發條橙》《斯巴達克斯》
阿倫·帕克 《迷牆》《鳥人》
伊利亞·卡 《慾望號街車》
艾米爾胡斯杜力加 《地下》(又名"沒有天空的都市")
伍迪·艾倫 《百老匯上空的子彈》《安妮·霍爾》(《Annie Hall》)《開羅的紫玫瑰》
斯皮爾伯格 《辛德勒名單》《振救大兵瑞恩》
帕特里斯·勒孔特 《愛比死更冷》(又名《理發師的情人》)《雪地里的情人》《聖地亞哥的寡婦》
約瑟夫 《情迷亞歷山大》
拉斯馮提爾 《越笨越快樂》(又名"白痴")《黑暗中的舞者》《歐洲三部曲》
馬賽勒·卡納 《紅杏出牆》
吉姆·謝里 《因父之名》
讓·保羅·拉珀諾 《屋頂上的輕騎兵》
沃爾克·舒倫多夫 《鐵皮鼓》
大衛·林奇 《野性的心》《藍絲絨》
瓦伊達 《鑽石與灰燼》
奧森·威爾斯 《公民凱恩》
埃里克羅麥爾 《夏天的故事》
貝特昂 《貝特麗斯的慾望》
布魯諾努伊頓 《羅丹的情人》
特呂弗 《最後一般地鐵》《偷吻》《400下》(又名「四百擊」)
彼特·郝伊特 《滑動門》
呂克·貝松 《地下鐵》《碧海藍天》《末路狂瀾》
史蒂芬·戴爾德萊 《跳出我天地》
馬丁·斯科塞斯 《基督的最後誘惑》《憤怒的公牛》
加布里埃爾 《芭比的盛宴》
讓-皮埃爾·儒內《天使愛美麗》
威廉·尼科爾森 《心火》
楊·史瓦拉 《小學校》(又名"青青校樹")
昆丁·塔蘭蒂諾 《黑色絕殺令》(也叫《落水狗》)《低俗小說》
奧立佛·斯通《不準掉頭》(又名「U形轉彎」)《生於七月四日》《天生殺人狂》
讓·雷諾《大河》
凱文·科斯特納《與狼共舞》
愛德華·茲維克《秋日傳奇》(又名《燃情歲月》)
米洛斯·福爾曼《飛越瘋人院》
安東尼·明格拉《英國病人》
賽爾喬·萊翁內《美國往事》
尼基塔米亥科夫《毒太陽》
弗蘭克·達拉伯恩特《刺激1995》(又名《肖申克的救贖》)
馬丁·布雷斯特《聞香識女人》
法朗索吉哈《紅色小提琴》
蓋里奇 《兩只大煙槍》
查德·威廉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吉姆·謝里登 《我的左腳》
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
湯姆·提克威 《疾走羅拉》(又名「羅拉快跑」)
珍諾特·茲瓦克《時光倒流七十年》(又名「似曾相識」)
大衛·連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科波拉《教父》(三部曲)《現代啟示錄》《小活佛》
斯坦利·克雷默《猜猜誰來吃晚餐》
其他電影:
《兄弟的監護人》
《地中海》
《黑貓白貓》
《計程車司機》
《你愛班房,我愛廚房》
《左邊床,右邊床》
《沉默的羔羊》
《我心狂野》
《驕陽似我》(又名「心靈捕手」)
《死亡詩社》
《全蝕》
《美麗人生》
《為戴西小姐開車》
《兩個人的車站》
《滑動門》
《暴雨將至》
《十分鍾年華老去》
《法國中尉的女人》
《探戈》(阿根廷)
《這個殺手不太冷》
3. 求電影玫瑰人生百度雲資源謝謝!
《玫瑰人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4. 《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無數影迷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打響了。
對於登陸諾曼底奧馬哈海灘首輪沖鋒的盟軍士兵來說,生死是一次擲幣游戲似的豪賭。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闖入一寸寸丈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爭。
他和主演湯姆·漢克斯一樣,對二戰題材的構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創作出了這部影史最偉大的二戰題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經典,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二十多年過去,它依舊是我每年幾乎都要重溫一次的影片。
抱著向父親那“偉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義而來,但極端追求寫實的創作方向,讓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接近了暴力和戰爭的真相。
一天在片場,他轉過頭對身旁的湯姆·漢克斯說:“拍這部片我很享受,對此我很慚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偉大正在於它不僅在用全新的方式觀察戰爭,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無限接近從前少有被觸及的、戰爭中人性的晦暗地帶;
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看似善惡分明的戰爭立場下,身處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經歷超越身體痛苦之外的不可逆的傷害。
而正是因為這種無所逃避的直面勇氣,讓“集體拯救個人”的光輝主題不失落在空泛與教條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對父輩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僅在視聽上啟發了此後二十多年裡世界范圍內的大量戰爭片,也在延續著《十二怒漢》、《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片的精神,個體價值與理想主義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種令人戰栗的死亡美學來點燃。
角色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有兩個最重要的設定:
一名職業是老師的美國公民(並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觀眾的腦海中可以是任何職業);
一名身經數戰的老兵。
前者讓他的犧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後者讓他的恐懼有了紮根的土壤。
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
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如漢克斯在20年前接受羅傑·伊伯特采訪時所說:“(作為少數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經在義大利見過慘烈的戰況,他恐懼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這一切。他不會天真地覺得這是簡單的。”
漢克斯對角色有著自己所勾畫的清晰輪廓,米勒在部下產生分歧時講述自己的工作,原來的劇本中台詞較長,但漢克斯覺得米勒並不會說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爾伯格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於是這段台詞被縮減了。
普通公民面對責任與死亡的極限時所展現出的真實人性,是米勒作為老師最後的一堂言傳身教。
漢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狀態下所看到的奧馬哈海灘:空氣已經變成血染的粉色,槍炮聲震耳欲聾,斷肢殘體墜落。
最動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亂的血戰之中,米勒的責任感與勇氣,似乎已經化為一種本能,伴隨“別辜負”(Earn it)的彌留囈語,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爾伯格看過范·迪塞爾自導自演的獨立電影《迷失者》(Strays)後為其量身打造的。當時還籍籍無名的他,獲得了10萬美元片酬。
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都是聽著父輩們講著二戰的經歷長大的,尤其是斯皮爾伯格,父親和他的老戰友們每次在家中聚會,都會講述他們二戰期間在印度和緬甸的經歷。
“二戰讓我們這一代(嬰兒潮)得以存續。二戰讓我們的未來成為可能。嬰兒潮的這一代人,虧欠父輩們太多。”斯皮爾伯格感謝父輩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了解他們的犧牲。
這部殘酷、血腥、讓理想主義的光芒在最黑暗處點亮的影片,卻承載著斯皮爾伯格將床邊故事搬上銀幕的溫柔夙願。
他曾無數次強調這是一部“獻給父親的電影”,經常在作品中表達“父愛缺位”元素的斯皮爾伯格,終於用一部盡力走近父輩傷痛的電影,化解了與父親的誤會與隔閡。
在那之前,父親只是默默地消化這一切;而在那之後,父親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溫暖,斯皮爾伯格也終於釋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親密。”
5. 電影《苦月亮》豆瓣影評轉載
周末看了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四個主要演員反而是休.格蘭特表現最普通,個人來說,最喜歡的是女主角幾番跳舞場景,非常有戲劇的張力,在這色彩濃烈的影片中有迷幻般感覺。
個人表達極其有限,豆瓣上看到這篇精彩影評,邀大家共賞。
夏娃的第八天 ——Bitter Moon 人物心理分析( 電光幻影 評論 苦月亮 2009-09-20 11:21:45)
還記得咪咪的那句話嗎?
"I』m just a fantasy and amusement in boring voyage.」
「我只是枯燥旅途中,那虛空的幻想與消遣。」
新年的狂歡過後,宿醉味道的蕭瑟清晨,舞廳地板上煙花狼藉,低沉的薩克斯風不經意地飄出法國香頌《大海》,船員們正在清洗甲板。
人生最美好的、或是最虛幻的一夜已經結束。接著將直面殘酷的今天。
羅曼斯基的影片始終如海浪般深邃與迷離。茫茫無邊的旅程,不知道將被帶往何處。隨著一波又一波,逐漸被推往洶涌的浪尖,然後瞥見下面幽藍無底的峽谷。
打開IMDB,評分人數僅八千,平均6.8的『低分』。我卻心頭一陣安慰,好像隱藏的寶藏還沒有被發現,心底的秘密還無人揭穿。
這部影片並不難理解。只要結婚幾年,一目瞭然。
關於『貪婪』
奧斯卡在對准自己的嘴扣下扳機前,哀號的那一句「我們都太貪婪」,無疑是全片悲劇的根源,也是解開人物心靈密碼的關鍵鑰匙。
『貪婪』在這里到底是什麼意思?
奧斯卡的貪婪與咪咪的貪婪是完全不同的,男人與女人的貪婪是完全不同的。
奧斯卡的中心台詞是「我拋棄咪咪不是為了某一個女人,而是以她來換取所有女性」。
而咪咪的中心台詞則是「你可以罵我、打我、和其他女人發生關系,但是請不要拋棄我,我離開你無法活下去。」
男人總是貪婪地想要征服更多的女人,而女人總是貪婪地想要佔有他的全部。
兩個人的戰爭,始終圍繞這個無法解開的結。
奧斯卡的故事
奧斯卡是影片最關鍵的一個人物,他的慾念是一個大背景,所有的愛恨都從這里衍生,所有恩怨都依附其上。
奧斯卡年輕的時候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於是搬到巴黎,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寫作。
寫作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謀生的手段,或者,從心底里他並未把這當作一項嚴肅的職業。『在巴黎寫作』這一行為的浪漫型迷倒了他,他把寫作當作一種優雅而自由的生活態度,把寫作當作吸引異性的手段。「欲」是他所有行為的出發點,是核心。雖然他瘋狂地迷戀上咪咪,但是這種排山倒海的愛仍是以慾念作為基礎的。影片一開始就暗示了這一點,在奧斯卡偶遇咪咪的那輛公共汽車的車身上,有一張性感女性圖片的廣告『36 15 ULLA』。接著,這個廣告在影片的角落中反復出現,一直到奧斯卡最終去了那個地方,觀眾才知道這是個妓院的廣告。這張廣告海報給影片即使是最純情的段落都灑下了不和諧的陰影,這其實是奧斯卡,或者說是男性慾念的影射,即使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場所,這種慾念也在街道的底下暗潮洶涌。
奧斯卡一開始可能自己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愛是以欲作為基礎的。但隨著性愛由正常向虐戀傾斜,慾念的猙獰面目就逐漸顯露了出來。在兩人瘋狂的性虐當中,咪咪始終處於施虐方,而奧斯卡則是受虐方。這反映了兩者關系的穩定。關於性虐的情感基礎,在東方(以日本為代表)導致快感的是羞恥心。而在西方則是控制與佔有(Domination)。也就是說,西方文化中,痛覺不是快感的真正來源。施虐方的快感來自對另一方的肉體控制,受虐方則來自對另一方放棄自主的強烈服從。在他們的性虐關系中,咪咪的佔有欲得到了滿足,而奧斯卡從前在性愛上始終是一個『控制者』,如今『被控制者』的新鮮體驗也滿足了他好奇的慾望,就像一場大膽的遠征。兩者各取所需的平衡是關系持續的養料。
但男人終究只是貪圖新鮮的動物,當體驗過所有的高潮之後,那種熱烈無以為繼,日漸轉淡。於是,纏綿變成了責任,廝守變成了束縛。他開始對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動,想要擺脫枷鎖。影片通過性虐游戲的無趣告終來反映他們的戀情開始步入低潮。
奧斯卡最可貴的品質是誠實。他的誠實讓人無法恨他,即使他對咪咪施以最無情的折磨、傷害與離棄,他的原則始終是最坦誠的。甚至,他覺得是在為她著想,因為『分手後用不了幾天咪咪就會感激他的拋棄,重獲新生』。但錯誤的是他誤解了女人對愛情的態度,一直到他到死之前才理解咪咪。
以分手那場戲為分水嶺,開始了第二段虐戀,與第一段不同,這里的虐待是心理上的,針對自尊心的。奧斯卡之所以樂於其中,是因為這種羞辱可以滿足他的男性至上地位的體驗,從而帶來心理上的快感。一切仍然為他的慾望服務,只是這種慾望從肉體轉化到心理,由『求歡』的快感轉化為『凌虐』的快感,他又陶醉在這種新鮮的體驗當中。於是他默認地把咪咪留在身邊。
他臨時下飛機的陰謀可以稱得上狠毒,事後的歡欣鼓舞也證明了他的無情。但與前一段虐戀的曲線一樣,這是心理虐待的一個高潮,高潮過後,他連對這種羞辱帶來的快感也失去了興趣。他自己清楚這一點,所以設計徹底拋棄咪咪。奧斯卡的性格是不拖泥帶水的,只要高潮已經過去,他就宣告終結。他只攝取快樂的那一部分,拒絕承擔任何責任和後果。他對於生養孩子的態度,坦白得令人心酸,他只是說『你看我像當父親的料嗎』。
對於自己的癱瘓,他當然恨咪咪,但也正是從這種痛苦當中,他開始理解咪咪當初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承受起先是作為一種『贖罪』而存在,他把咪咪的所作所為理解為單純的報復。然後,從咪咪當著他的面與朋友發生性關系,試圖挑起他的嫉妒,他忽然意識到咪咪其實是欲罷不能地愛他的,從這時起,一種新的感情產生了,它包含了同情、自責與感激。這就順其自然地導致了接著『婚禮』那場戲。然而他們回不到過去,他們的關系如今只能以『恨』繼續,以奧斯卡的聰敏,他又如何不了解咪咪這個小女人的那些小伎倆?但是他帶著這種新的感情,縱容她的一切,假裝朝著她設計的路線發展,上了船,找了一對夫妻,滿足咪咪偽裝的放盪,最後幫助她結束了生命。他最終理解了『貪婪』的本質矛盾,但是如果一切從頭來過,還是會按照這個宿命的軌跡,他無力改變人類的本性。他們的『恨』也到了最高潮,只有死亡才是最終解脫,他無法想像咪咪連『恨』都失去會怎麼樣,無法想像他們還能去往何處,所以他拿起了槍。這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勇氣,何嘗不是一種深沉而絕望的愛。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演員Peter Coyote在本片中的表現十分亮眼。他成功表現了風度翩翩與絕望暴戾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簡直判若兩人。
咪咪的故事
咪咪說到底是個傳統的女性。她的一切都都是出於愛。正所謂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的目的只有一個:佔有奧斯卡。如果留不住他的心,也要留住他的人。
她全身心投入到荒誕離奇的性愛游戲中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她挑釁他,是為了說服自己他還愛她;她可以受盡屈辱地留在他身邊,是為了證明自己對他而言還有剩餘價值,還可以給他帶來快感;她為了他打掉孩子,是為了寵著他繼續輕松自如地風流倜儻;她行屍走肉地活下去,是為了有一天可以回到他的身邊;她摧毀了他的下半身,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恨與愛,可以把他綁在自己身邊,讓他再也無法俘獲其他女性;她無情地戲弄他蹂躪他的自尊,其實是一種自我摧殘,當她的心因為他的痛苦而流血,她感到了自虐的快意,因為她實在不能失去他的愛,一旦失去,就要用同樣的仇恨來彌補;她當著他的面與別人做愛,試圖挑起他的妒忌,是一種垂死掙扎,證明她需要他的妒忌,渴望他的在乎;她給他一把槍作為生日禮物,是渴求他因為恨而殺了她,這樣她的感情就此圓滿;是她想出了整個游輪計劃,試圖挑撥他的嫉妒與仇恨到最高潮,這樣可以順利地死在他手裡。而他則帶著她留下的烙印——無法動彈的下半身——永遠無法將她從他生命中抹去。
女人是簡單而可憐的,會因為某一個秋日下午的偶遇,就此無悔付出自己的一生。
飾演咪咪的 Emmanuelle Seigner 亦成功表現出了咪咪清純與墮落兩個層面,只是與 Peter Coyote 比起來,還稍嫌生硬。
奈格爾的故事
他是影片中最『正常』的人物,一個患得患失的中年男,心底懷著不可告人的偷腥慾望,表面卻顯得既愛妻又正派。無奈他那一點小心眼,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來。他虛偽與可悲是這個社會上所有中年男子的真實寫照。最後,他站在大雨滂沱的甲板上,終於決定向世界坦然面對自己的慾望。但是當他回到船艙這個現實世界,瞬間又失去了勇氣,披回了那層虛偽的外套。患得患失的他,最後既無法在妻子面前保持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又錯過了肉體上的歡娛。
讓 Hugn Grant 來演這么一個角色令人叫絕。因為他只要以本色演出,即能達到導演的要求,甚至演得越糟越好。說到『虛偽的男性魅力』,又有誰比他那張英俊臉龐更符合這個定義呢?波蘭斯基在此選角上的『險惡用心』,與李安選王力宏拍《色戒》如出一轍。
菲奧娜的故事
菲奧娜在影片最後逆轉式的變化大概是最令人吃驚的部分了。之前一直是以英國婦女保守、矜持形象出現的她,在最後的舞會上那宛如夜百合妖艷而迷離的綻放,眩目地火花四射。這也是影片最精彩迷人的部分,將奈格爾夫婦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菲奧娜的轉變並不是無跡可尋,而是在影片中一再伏線。影片開始不久奧斯卡就表示菲奧娜『非常富有內涵』,而後話鋒一轉問奈格爾是不是已經對妻子失去了興趣,奈格爾用社交式的回答偷換了概念,注意這時候菲奧娜眼神的變化。在後面的場景中,又有奧斯卡表示奈格爾還沒有充分發掘她妻子的潛力。這些片段表現了女性在婚後的一種犧牲,即她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都只留給丈夫一人,對外則深藏不露。如果丈夫不懂欣賞,那麼這種隱藏其實是一種浪費。但大多數女性或者出於對婚姻關系的委曲求全,或者出於對丈夫男性尊嚴的服從,雖然覺得失落,也會放棄一點自己的尊嚴而忍受這種浪費。然而,如果丈夫一旦越過了她們能忍受的邊界,她們就會重新拾起自己的女性魅力與尊嚴。
影片中的菲奧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與咪咪共舞繼而雲雨出於以下幾個原因:1. 對丈夫的徹底失望,無法再忍氣吞聲,需要挽回自己的尊嚴;2. 對丈夫的報復,她之前便有過『雙倍奉還』的言論;3. 對丈夫的鄙視與示威,展現自己的能力,他無法獲得的,她卻能輕易獲得,這好象在說『你當我真的只會逆來順受嗎』,重新向丈夫展示(或者讓丈夫重新回憶起)自己的魅力。4. 選擇對象為咪咪當然不是隨機的,一來是對咪咪的迎戰,二來這種迎戰當中又包含了一種理解:女性的同病相憐。兩個女性的雲雨,暗示了他們對男性的徹底失望與唾棄。
飾演菲奧娜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雖然戲份不多,但一收一放表現驚艷,充滿了韻味。
人物關系與結尾
我們可以把奧斯卡與奈格爾認為是同一個人,一個男性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舉止;同樣,咪咪與菲奧娜也是同一個人,一個女性的真實心靈與社會形象。這種對比關系時時存在,比如關於孩子,雖然奈格爾內心也同奧斯卡一樣不願承擔責任,但他用了冠冕的理由:這個世界人口太多,不需要我們添亂。而咪咪與菲奧娜對於愛人的寵愛與縱容也是相同的。
他們的關系也反映了同一種婚姻狀態的兩種可能性,即『自由放任』的可能性與『在傳統觀念束縛下』的可能性。
如果用下圖來表示:
奈格爾----菲奧娜
l l
奧斯卡----咪咪
下面這層關系是感性而誠實的,卻是不實際的。上面這層關系是理性而現實的,卻是虛偽的,一如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婚姻關系。諷刺的是,誠實的結果導致了毀滅,而虛偽的卻往往苟活下來。但問題在於,這種苟活,是不是比毀滅更有意義?如奈格爾,他永遠無法體會到那種瘋狂而真摯的愛,但有誰一旦體會到了,便可能拿生命作為代價。
既然現實的我們無法選擇轟烈的毀滅,那如何灌溉已經枯萎的婚姻關系?如何令獲得新生?當然一次印度之旅於事無補。影片嘗試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不如生個孩子』,雖然這個答案可能會讓你苦笑,但還有別的辦法嗎?這不正是大多數夫妻所做的嗎?
至於奈格爾與菲奧娜的未來會如何,我們無從知曉,只知道他們會生個小孩,把這次旅行當作人生一課。但是,他們將如何解決存在於人性之中的『貪婪』命題?婚姻仍然如同那艘起伏不定的夜航船,未來煙波茫茫,四周無處是岸,唯有天空一輪明月,猶如明鏡,照亮你我心中苦澀,亘古不變。
關於片名
「Bitter Moon」倒底是什麼意思?當然不僅是指月光引起的哀思。
這是一個文字游戲,「Honeymoon」的反義詞。游輪是新婚蜜月的熱門項目。但當新人們在船上忘情擁吻的時候,是否料想到有一天激情消失殆盡後,相互消耗歲月的痛苦?波蘭斯基帶領觀眾走過的這個旅程,目的正是探討與「蜜月」相反的「苦月」。這對於每一位進入婚姻平淡期的男女觀眾,都是一場莫大的考驗。這是不適合情人或者夫妻一同觀看的影片,如果你們是小情人,應該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會挫消你們對未來的期待與激情;如果你們是夫妻,看完之後大概相對無言,夜不能寐,因為它真實得殘酷,把你僅存的那點自我安慰都撕了下來。這也許就是本片得分不高的原因:因為人們不敢正視自己骯臟的念頭與失敗的現實。
結語
我認為這是羅曼波蘭斯基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以婚姻為主題的最佳電影。主題凝練而深邃,表現手法細膩優雅卻不失大氣。雖然有原著,但能影像化出獨立的思想深度和美學趣味,難能可貴。
最後,套用《安娜卡列尼娜》開卷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我們也可以說,美滿的婚姻無不相似,而衰敗的婚姻則各有敗相,有的人決然放棄,有的人不擇手段挽留,有的人在虛偽中偷生,有的人在頓悟中自救。但源頭只有一個。當那個下午,你在公車上注視著她的白球鞋的時候,便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6. 玫瑰人生:的含義是什麼
《玫瑰人生》是由法國TFM Distribution發行的140分鍾傳記影片。該片由奧利維埃·達昂編劇、導演,瑪麗昂·歌迪亞、施維泰·絲特、艾瑪紐爾·塞尼耶、傑拉爾·德帕迪約等主演,於2007年2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絲·皮雅芙跌宕起伏的傳奇四十七年人生。
《玫瑰人生》的劇情簡介: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瑪麗昂·歌迪亞飾)生於法國巴黎郊區的衛星城市——美麗城(Belleville)。
卑微的出身遮蓋不了皮雅芙與生俱來的優雅氣質以及天籟般的曼妙嗓音,經夜總會老闆路易斯·勒普利(傑拉爾·德帕迪約飾)慧眼識中,皮雅芙在成長中漸漸脫去鄉下女孩子的土氣和在市井階層沾染上的俗氣,最終化身為紐約鎂光燈下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她舞台內外的故事數十年來被人傳唱不休。
除了音樂方面天資過人外,艾迪絲·皮雅芙的人格魅力與個人生活多年來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她與法國歌手伊夫·蒙當、藝術全才讓·考克托、法國歌壇長青樹查爾斯·阿茲納烏爾、好萊塢女星瑪琳·黛德麗以及拳擊手邁克爾·希丹等藝術名流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感情故事,更增添了這位香頌天後的傳奇色彩。
但是太過光芒奪目的人生以及非同尋常的情感經歷,讓皮雅芙在享受輝煌的同時也經受著常人所難想像的疲憊,這位綽號為「小雲雀」的一代天後,終以悲劇的方式結束了傳奇的四十七年人生。
7. 法國比較著名的感人電影有哪些
朱麗葉·比諾什 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布拉格之戀》(根據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之著名小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改編)
朱麗葉·比諾什 奧利維耶主演:《屋頂上的騎兵》(愛情、戰爭與瘟疫)
朱麗葉·比諾什 德尼·拉旺主演:《新橋戀人》(法國影史上投資最高之文藝片,講述流浪漢的愛情,關於生活的希望與絕望,對身體的愛惜與自殘,以及自私的愛)
朱莉·德培 伊桑·霍克主演:《愛在日出前》、《愛在日落前》(兩部電影有時也統稱為《愛在日出日落時》。就如同一本配有圖畫的小說,男女主人公不停的對話,如果你愛思考並且喜愛閱讀,那麼可以看看這兩部電影,如果你只愛思考不願閱讀,那麼可以看看本帖中其他電影,如果你都不愛,就都不要看了。)
蘇菲·瑪索(我心中的女神) 樊尚·佩雷主演:《芳芳》(不是「鬱金香方方」)(少女幫助年幼時親眼目睹母親的背叛的少年,走出愛的陰影,打破內心的封閉,用於去愛的浪漫愛情故事。)
蘇菲·瑪索 吉羅姆·卡內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忠貞》(全片中充滿了背叛:神甫對上帝的背叛、公主對家族的背叛、人體器官販賣組織對倫理的背叛,惟獨妻子對丈夫愛的忠誠卻不停的受到誘惑。)
伊莎貝拉·阿佳妮 樊尚·佩雷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瑪戈皇後》(政治、宗教、欺詐、殺戮與愛情揉和在一起)
樊尚·佩雷 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大鼻子情聖》(英勇的騎士有具有詩人的氣質,無私的愛情,對白都是詩歌一般的語言)
伊莎貝拉·阿佳妮 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羅丹的情人》(當藝術和女人相遇)
馬麗昂·歌迪亞 吉羅姆·卡內主演:《兩小無猜》(從童年開始的游戲,為了打賭什麼都敢做,就是不敢承認相愛。)
莫妮卡·貝魯奇 樊尚·卡索主演:《公寓》(陰差陽錯的愛情)
奧黛麗·塔圖 主演:《天使愛美麗》(善良的人就是人間的天使,只是沒有翅膀。卡通般的奇妙影象)
法國老、中、青3代,8位女演員共同主演:《八美千嬌》(懸念小品,8位女主角每人還帶來了一段法國香頌)
先說這些,另外如果你對藝術電影感興趣而不單單是看「大片」,那麼別忘了波蘭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部【不朽】之作: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 伊蓮·雅各布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藍》 朱麗葉·比諾什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白》 朱莉·德培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紅》 伊蓮·雅各布
(光是這三個女人,這些電影就足以讓我們記住)
2006年,為了紀念大師離世十周年,mk2公司發行了這四部電影的真藏DVD版本,其中《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是全球第一次發行DVD版本,很值得收藏。
當然還有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 (意、法、德合拍)蘇菲·瑪索 芬妮·阿爾當 伊蓮·雅各布 約翰·馬爾科維奇 讓·雷諾 樊尚·佩雷...甚至沒有台詞的角色都是歐洲著名演員。U2樂隊原聲音樂,如詩如畫的歐洲小鎮風景,82歲老人、走上電影藝術最高殿堂的藝術家對男女之間的愛、倫理與背叛的理解
8. 電影《縱橫四海》開頭那段音樂
1,Sous Le Ciel De Paris巴黎的天空下-經典的法國香頌(大概就是歌曲的意思)
2,Wenn Mademoiselle dich kt(中文意思不詳)Enrique Ugarte(安利格.烏加特)演繹的法國風情手風琴圓舞曲。
9. Jane Birkin電影
參與影片:
《 Tête de maman, La 》 (2007) ...Jane
《 Boxes 》 (2007) ...Anna
《 Boxes 》 (2007) ...
《 Aventuriers des mers Sud, Les 》 (2006) ...Fanny Stevenson
《戀戀巴黎/幸福合作社 Divorce, Le 》 (2003) ...singer: "L'anamour"
《 Mariées mais pas trop 》 (2003) ...Renée
《 "Get Up, Stand Up" 》 (2003) ...Herself/Interviewee
《謝謝你,萊伊醫生 Merci Docteur Rey 》 (2002) ...Pénélope
《 Jane Birkin: Arabesque 》 (2002) ...Chanteur
《 Jane Birkin: Arabesque 》 (2002) ...executive procer
《 Romy Schneider, étrange étrangère 》 (2002) ...Herself
《 Michel Audiard et le mystère triangle des Bermudes 》 (2002) ...Herself (archive footage)
《 Absolument fabuleux 》 (2001) ...singer: "Je t'aime moi non plus"
《煩惱偷情天 Reines d'un jour 》 (2001) ...Jane
《 Ceci est mon corps 》 (2001) ...Louise Vernet
《 Cinderella 》 (2000) ...Mab
《 The Last September 》 (1999) ...Francie Montmorency
《 "Utsukushii hito" 》 (1999) ...singer: "L'aquoiboniste" and "Yesterday Yes a Day"
《女兒站起來 Soldier's Daughter Never Cries, A 》 (1998) ...singer: "Di Doo Dah"
《女兒站起來 Soldier's Daughter Never Cries, A 》 (1998) ...Mrs. Fortescue
《不知不覺愛上你 Addicted to Love 》 (1997) ...singer: "Je t'aime moi... moi non plus"
《一脫到底 Full Monty, The 》 (1997) ...singer: "Je t'aime moi non plus"
《法國香頌 On connaît la chanson 》 (1997) ...singer: "Quoi"
《法國香頌 On connaît la chanson 》 (1997) ...Jane
《101夜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 Les 》 (1995) ...Celle qui dit radin
《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 (1995) ...The Woman (voice)
《不羈的美女 Belle noiseuse, La 》 (1991) ...Liz
《 Belle noiseuse. Divertimento, La 》 (1991) ...
《鄉愁老爸 Daddy Nostalgie 》 (1990) ...singer: "These Foolish Things"
《鄉愁老爸 Daddy Nostalgie 》 (1990) ...Caroline
《千面珍寶金 Jane B. par Agnès V. 》 (1987) ...Calamity Jane/Claude Jade/Joan Arc
《功夫大師 Kung-Fu master 》 (1987) ...dedicatee
《功夫大師 Kung-Fu master 》 (1987) ...Mary-Jane
《功夫大師 Kung-Fu master 》 (1987) ...story
《神遊天地 Soigne ta droite 》 (1987) ...La cigale
《樂聖之愛 Neveu de Beethoven, Le 》 (1985) ...Johanna
《塵封的心 Dust 》 (1985) ...Magda
《真幻之愛 Amour par terre, L' 》 (1984) ...Emily
《陽光下的罪惡 Evil Under the Sun 》 (1982) ...Christine Redfern
《尼羅河上謀殺案 Death on the Nile 》 (1978) ...Louise Bourget
《再見艾曼妞 Good-bye, Emmanuelle 》 (1977) ...singer: theme song
《 Animal, L' 》 (1977) ...La vedette féminine
《 Je t'aime moi non plus 》 (1976) ...Johnny
《 Course à l'échalote, La 》 (1975) ...Janet
《七次判處死刑 Sept morts sur ordonnance 》 (1975) ...Jane Berg
《天翻地覆 Moutarde me monte au nez, La 》 (1974) ...Jackie Logan
《 Don Juan ou Si Don Juan était une femme... 》 (1973) ...Clara
《游泳池 Piscine, La 》 (1969) ...Penelope
《 Kaleidoscope 》 (1966) ...Exquisite Thing
《春光乍泄 Blowup 》 (1966) ...The Blonde
《訣竅 Knack, The 》 (1965) ...One of Tolen's Girls (Girl on Motorbike) (uncredited)
10. 誰知道 左岸派電影 的特點 代表作啊
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徑庭的影片,因他們都居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被稱為「左岸派」;他們的影片更著重探討現代人的迷惘和心理過程本身,熱衷於進行各種心理實驗,在體現存在主義和弗洛依德主義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並在表現形式上吸納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布萊希特的戲劇技巧,但由於時代和風格的相近,他們也被認為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但「左岸派」卻公開拒絕被貼上「新浪潮」的標簽。
「左岸派」的大部分成員,在當時已是中年人,並很早就在各自的領域里進行發展,有的已經在其他藝術領域中出了名;他們的電影在精神上和文學上有著共同的傾向,就是對「人」及其精神發展過程感興趣,推動他們走向電影領域的最根本因素是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用電影化的手法去創作他們的文學,他們的電影劇本都來自於原創,而不會去改編已有的文學作品,所以他們的影片也被稱為「作家電影」。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左岸派」電影的黃金時期,由於「左岸派」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背景比較復雜,他們的許多作品被禁演,因此「左岸派」電影也被稱為「先鋒派」;「左岸派」後期的作品因他們的探索和創新,有時偏離電影形式太遠,因此也被稱為「非電影」。
「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和影片:
Alain Renais 譯名:阿倫雷乃
代表作:《廣島之戀》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我的美國叔叔》 《法國香頌》 《絕密隱私》
Marguerite Donnadieu(1914 -1996) 譯名:瑪格麗特杜拉斯
這些都是可以網路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