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盧爾德地區的泉水為什麼能治病
法國盧爾德地區有一個水泉,許多病人在飲用和浸過該泉的泉水後就會神奇般的治癒。一組醫學人員希望能按科學原理揭開這個「聖泉」治病之謎,但經多年研究,他們都無法解釋泉水為什麼能治病的原因。
盧爾德水泉能治醫的奇事,最初發現於1858年,當地一名鄉村女子飲泉水後恢復健康,後來又有64名嚴重垂危的病人在浸過泉水後離奇地康復了,這些康復例子均是無法得到科學解釋的。現在仍有一組醫學人員在研究水泉之謎。65歲的醫師曼賈帕,是研究盧爾德水泉治病的醫學團中一名老成員,他和30至60名醫生(包括有各種宗教信仰的)所組成的醫學團體,對浸過盧爾德水泉治病的病人進行了詳細的化驗和研究。
曼賈帕醫生說:「痊癒的病人大多數都在非常突然、無法估計的情況下就好轉過來,完全沒有經過該病康復時所需要的康復期,而且他們康復得十分徹底,最少在三四年內不會復發。
在這些病人康復前,曼賈帕的醫學團為他們進行了X光及生化檢驗,證實病人的病情沒有可疑的地方。」
有一些病例,更令曼賈帕及其他醫生無法解釋。在1970年,一名法國男子塞奇?佩林腦部受血凝塊嚴重影響,到盧爾德水泉求治。曼賈帕清楚地記得:他當時全身癱瘓,不能行走,甚至差不多完全失明。一名教士為他進行擦身儀式,塞奇就感到一陣暖流通過身體。突然間,塞奇不但再次看到東西,而且還能走動。醫學團對塞奇的例子研究了整整8年時間,依舊無法解釋為何他會突然痊癒。
另外,一名女子泰奎蒂爾被診斷終生不能行走,她的祖母帶她到盧爾德水泉浸泉水,第二天,她感到全身一陣冷,到晚上腿部漸漸溫暖起來,就這樣,她的兩腳突然可以行走了。
曼賈帕對12歲女童奇羅莉的病癒亦感到困惑。這名女童因身患癌症而不能走動,當她到盧爾德水泉的時候,醫生們都認為她命不會長久,但就在她抵達的當天,奇羅莉居然突然站起身來走動。她身上的癌症也離奇地消失了。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研究這個能醫病的泉的秘密。
2. 這是哪部電影
盧爾德 Lourdes(2009)
導演:傑茜卡·豪絲娜
編劇:傑茜卡·豪絲娜
主演:西爾薇·泰斯圖德/蕾雅·賽杜/布魯諾·托德契尼/Elina Löwensohn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奧地利 / 法國 / 德國
語言:法語 / 英語 / 德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2009-09-01
片長:96 分鍾
又名:奇跡度假村(台) / 神跡疑雲 / 魯德絲 / 盧德
3. 關於貝多芬,福樓拜,都德,左拉,屠格涅夫的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簡介
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
貝多芬生平介紹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 —— 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於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傭,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全名:Gustave Flaubert 古斯塔夫·福樓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9世紀中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居斯達夫·福樓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丑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他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生平創作
他青年時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父親去世後,他陪寡母住在魯昂遠郊克魯瓦塞,靠豐裕的遺產生活,專心埋頭於文學創作。他常在各地旅行,有意識地考察社會,了解農村生活。他生活在法國資本主義上升發展時期,但對資本主義的繁榮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1852年起,福樓拜花了4年多時間寫成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小說以簡潔、細膩的筆觸,再現了19世紀中葉法國的外省生活。女主人公愛瑪在修道院度過青年時代,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成年後,嫁給平庸的市鎮醫生包法利。失望之餘,為紈絝子弟羅道耳弗所惑,成了他的情婦。但羅道耳弗只是逢場作戲,不久便對她心生厭倦,遠離而去。愛瑪遂又成了賴昂的情婦。為了滿足私慾,愛瑪借高利貸,導致破產,最後服毒自盡。小說一問世便轟動文壇,福樓拜獲得盛譽,但遭到當局控告,認為他誹謗宗教,有傷風化。此事對他壓力很大,因此,創作轉向古代題材。5年後,福樓拜發表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薩朗寶》,描述公元前在迦太基發生的雇傭兵和民眾的起義。作者以現實主義筆觸再現了當時激烈的社會斗爭的廣闊場面。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對福樓拜的創作並未產生很大影響,他潛心修改舊稿《聖安東的誘惑》。小說敘述了中世紀埃及的一個聖者克服魔鬼種種誘惑的故事,表達作者對社會貪欲的極端厭惡。1875~1876年,福樓拜與喬治·桑發生文學論爭。喬治·桑責備他過於客觀,缺乏感情,促使福樓拜寫出了《三故事》。所寫3篇故事各具獨特的格調和題材。《聖·玉連外傳》根據宗教傳說改寫而成;《希羅底》描寫中世紀近東基督教內部的紛爭;《一顆簡單的心》是其中最為傑出的短篇。它寫一名女僕平凡而感人的一生。作者通過日常生活細節,塑造了一個朴實動人的勞動婦女形象,展現了她美好善良的心靈和勇敢機智的品質。高爾基盛贊這個短篇「隱藏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魔術」。
福樓拜的最後一部小說《布法與白居謝》差一章沒有完成,它可以說是《情感教育》的姐妹篇。主要描寫1848年革命在法國外省引起的反響。布法和白居謝是兩個抄寫員,白居謝得到巨額遺產後,便同他的莫逆之交布法到鄉下定居,兩人對農業、化學、地質學、史學、文學等加以研究,然後又逐一摒棄。1848年2月革命消息傳到鄉間,他們又轉向哲學、神學、教育學、法學的研究,但最後一事無成,又回到他們的老本行。
藝術成就
福樓拜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現實生活,要敢於揭露醜惡現象。在精確地再現社會現實方面,他是位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但是,他主張文學應嚴格、細致、忠實地描繪事物,文學可以將丑惡的生活現象照實描繪,這又為19世紀後期的自然主義開辟了道路。
他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塑造典型上。他善於在篇幅不很大的長篇小說中塑造一系列個性突出的典型人物,為此,他十分注意觀察事物,搜集材料,注意細節的真實。他在塑造典型人物同時又注意環境的描寫。他經常進行廣泛調查和實地考察。在描寫上,他通常用白描手法,運用簡潔的語言抓住特徵,烘托氣氛。他特別強調語言的重要作用。為了錘煉語言和句子,常常反復推敲。他認為,「沒有美好的形式就沒有美好的思想,反之亦然」。因此,他用詞精粹、明晰而准確。他曾是莫泊桑文學上和精神上的導師,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同行們公認的語言藝術大師。
福樓拜的代表作
福樓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藝術貢獻
米蘭·昆德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樓拜的出現,小說才終於趕上了詩歌。眾所周知,歐洲的小說最早是從敘事長詩中分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敘事詩中描述事件進程的部分被剝離出來,漸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說故事的體裁。小說的誕生使詩歌失去了「敘事」的天然權利,而較多地從事抒情。然而,與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相比,小說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長期以來遭受冷落與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我看來,小說的不成熟,除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詩歌的關系十分曖昧,沒有擺脫對於詩歌母體的依賴。它自身特殊而嚴格的文體上的規定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形成。早期小說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強了,然而詩歌也可以講故事,而且一度講得很好,那麼小說與敘事詩的差別究竟在哪兒?甚至就連小說藝術的評價尺度,也是從詩歌那裡借用過來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偉大小說時最常用的語匯仍然是「這種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的風范依舊是小說的最高評判標准。這就好比說,在小說的園地里獲得成就,卻要到詩歌的國度去領受獎賞。
關於《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認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在文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後果」。波德萊爾、聖伯父、左拉等人紛紛給予這部作品極高的評價。由於這部作品的問世,福樓拜在一夜之間成為足可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爾比肩的小說大師,舉世公認的傑出的文體家。福樓拜的巨大聲譽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包法利夫人》無懈可擊的文體成就。到了本世紀初,福樓拜的影響與日俱增,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也把他奉為始祖與楷模,尤其是50年代後的法國「新小說」,對福樓拜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正是福樓拜使小說獲得了與詩歌並駕齊驅的地位。新小說的重要代表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了進行所謂的文學變革,將福樓拜看成敘事藝術上真正的導師和啟蒙者,甚至把福樓拜視為巴爾扎克的對立面,對巴爾扎克似的「過時的」寫作方式展開徹底地批判和清算。那麼,《包法利夫人》在文體和敘事上究竟取得怎樣不同凡響的成就,對於小說的發展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結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故事的。從第二小結開始直至作品結束用的是第三人稱。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現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們正上自習,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個端著一張大書桌的校工。」
在這里,「我們」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它的意義非同一般。諸位不妨回憶一下巴爾扎克的小說通常是如何開頭的。比如說:「路易·朗貝爾於1797年生於旺代省的一個小鎮蒙特瓦爾,他的父親在那裡經營著一所不起眼的製革廠」(巴爾扎克《路易·朗貝爾於》)。有人曾針對這個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在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作者嗎?作者的語調為什麼那麼不容置疑?他為什麼會無所不知?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小說讀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這種堅定、明確、無所不知的語調顯示出作者凌駕於故事、讀者之上,當屬沒有疑問。而且這種口吻尚未完全擺脫口頭故事的講述形式。如果有人針對《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樣的問題:誰在講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們」;講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們看到了」;而且敘事者在「看到」的同時,讀者也看到了。故事展開的時間與讀者閱讀的時間是同步的(在巴爾扎克那裡,故事早就發生過了),這樣一來,作者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事件的現場,相對於巴爾扎克,這里的故事顯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第一人稱敘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玩藝兒,可在當時,福樓拜所跨出的這一小步,其意義卻不同尋常。而且我認為福樓拜在文體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人稱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一種完全不同於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的敘事方式真正確立了起來,在福樓拜的筆下,以往全知的敘事視角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無所不知的立場,模仿上帝的口吻說話;不會隨時從敘事中「現身」,對作品的人物、主題展開評述,提供意義;不再擁有將自己的思想和傾向強加給讀者的特權。
福樓拜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說,並開始在實踐中成功實現這一信條的作家之一。他要求敘事排除一切的主觀抒情,排除作者的聲音,讓事實展現它自己。他認為作者的意圖和傾向,如果讓讀者模模糊糊地感覺和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字句都不應有一點點作者觀念的痕跡。正如他的學生莫泊桑所說的那樣,福樓拜總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隱藏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也曾這樣寫到:「說到我對於藝術的理想,我認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國學者布呂納曾敏銳地指出,「在法國小說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說明某些東西的結束和某些東西的開始。」我們從後來的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敘事理論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福樓拜的聲音。如果說歐洲小說文體變革的歷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樣,被看成是作者的聲音不斷從作品中消退的歷史,那麼福樓拜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人物。
也許會有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早就達成了一種默契,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早就預先接受了小說的虛構性這樣一個事實,那麼作者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是客觀化還是主觀化的敘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更何況,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隱藏自己,並未完全放棄對讀者的「引導」,只不過這種「引導」更為隱蔽、更為機巧。對一種修辭的放棄就必然意味著另一種修辭的確立,說到底,「客觀化」也只能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已。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說,我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理解福樓拜文體變革的意義的。實際上,福樓拜將自己從敘事中隱藏起來,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顯露」;對敘事視角進行限制,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敘事獲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視角的敘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是公開進行的(在古老的說書的場合,聽眾甚至還可以直接向講述者提問,或者進行討論):作者講述,讀者閱讀。但福樓拜不滿足於這種公開的交流,因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歡一種暗中交流,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告訴讀者自己的見解和傾向,而讓讀者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擴大了。
福樓拜的客觀化敘事並沒有完全放棄了自己「引導」讀者的權利。因為從《包法利夫人》這個作品來看,作者本人的傾向、立場和意圖仍然可以在閱讀中被我們感覺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純客觀」這樣的說法。因為這個概念把一些本來很清楚的事實弄得一團糟。況且,《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作品,它與後來「新小說」的羅布-格里耶等人所謂的「物化小說」、「純客觀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我也不是說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嫉妒》相當不錯),但羅布-格里耶把福樓拜在修辭上的一些趣向極端化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一個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問題:「非人格化敘事」也好,純客觀、物化敘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這種「純客觀」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家寫作當然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語言文字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它既不「純」,也非「物」,「純客觀」如何實現呢?它不是神話又是什麼?後來羅布-格里耶乾脆不寫小說(據說最近他又從重操舊業),去搞電影了,因為他覺得攝影機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來,這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攝影機固然是物,但操縱攝影機的人當然也是「文化」的產物,他(她)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喜、憎、哀、樂,如何能夠「純客觀」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樓拜的變革並未拋棄傳統的敘事資源,也沒有損害作品文體的和諧與完美,以及最為重要的,敘事分寸感。我們在以前曾說過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輕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茨威格說他比偉人還偉大),而福樓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製作出來的傑作,自從問世以來,即成為「完美」的象徵。福樓拜對語言和文體十分敏感,創作態度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作者並未隨意處理任何一個細節和線索,力圖做到盡善盡美。敘事的節奏,語言的分寸,速度和強度的安排都恰到好處,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說,愛瑪首先與萊昂相遇,但在愛瑪與萊昂的關系急劇升溫的時候,作者卻讓他去了巴黎,萊昂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飛蛾撲火地投入魯道爾弗的懷抱,而當愛瑪與魯道爾弗的情感冷卻之後,萊昂又從巴黎回來了。這樣的安排不僅使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而且敘事亦出現跌宕和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通病。再比如,子爵與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徵性的人物,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們每次出現都會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預示著故事進程的某種微妙變化。愛瑪的「失足」(她與魯道爾弗墜入慾望的河流)在小說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選的地點既非魯道爾弗的木屋,也非他們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魯道爾弗對愛瑪發動的語言攻勢常常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與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說明。整個調情過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謬,而字里行間卻到處彌漫著被壓抑的、急不可待的慾火。不同類型話語的陳列所形成的張力使這個場景令人十分難忘。事實上,這也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調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Daudet,Alphonse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龔(gong)古爾學院院士。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里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28歲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獲得了廣泛聲譽。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它們後來均編入作者的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
《最後一課》寫於1873年,描寫的是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非常生動。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但是《最後一課》其實是都德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的編造之作。阿爾薩斯省在當時絕大部分居民都是說德語方言的,阿爾薩斯地區在過去長期屬於德意志地區。直到1648年,才成為法國的「非正式保護國」。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法國佔領斯特拉斯堡,這才確立了對此地的正式統治,但阿爾薩斯依舊獲得自治的獨特地位。1871年,法國戰敗後,阿爾薩斯被劃歸為德國。1918年一戰德國戰敗,該地區又劃歸法國。一直到今天,該地區絕大部分人依然說德語,很少說法語。據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卷245頁記載——「一戰後,法國政府企圖同化該地,特別是企圖用國立學校取代當地傳統的教會學校,並禁止德文報紙出版(德語是當地75%居民使用的書面語)」。後果是:「阿爾薩斯自治運動蓬勃發展,尋求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自治。」後來法國政府放棄了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運動才停歇。
1871年,阿爾薩斯有人口150萬。其中也的確夾雜著說法語的5萬人口。法國戰敗後,那5萬人後來多數遷移到了法國。
都德的描寫即使是真實的,也只反映了極小部分法國人的遭遇。過去由於信息流通不發達,別國難以了解這件事的內情,所以許多國家誤把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經被人揭露,作為讀者一定要明辨是非。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中塑造了一個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手法諷刺資產階級中某些人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
《雅克》敘述一個貧苦男孩的生活經歷和奮斗過程,與《小東西》類似。
在《富豪》中,作者寫一個暴發戶到巴黎後遭到破產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了第二帝國時期丑惡的的社會風尚。
《努馬·盧梅斯當》寫的是一個善於鑽營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人公只是一個平庸的學究,他畢生努力奮斗,終於混進了法蘭西學院,成了被稱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論著卻被發現是假科學。
《薩福》寫一個浪漫女子薩福的庸俗的愛情故事,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產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1888年還發表了《一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的劇本《阿萊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一個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編輯本段]都德軼事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國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於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歷史學家艾爾萊斯特·都德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1860年進莫爾尼公爵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及阿爾及利亞等地游歷。短篇小說頗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與《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寫過 12 部長篇小說 ,以《 小東西》、《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和《薩福》等最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徒,也寫過《富豪》、《努馬·盧梅斯當》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國時期社會現實的小說,不過他的作品以諷刺和憐憫的筆調為主,不像左拉的小說那樣大刀闊斧、氣勢磅礴。42歲起患神經官能症,在後15年中帶病堅持創作。
4. 麥姐--麥當娜全部獲獎情況
麥當娜-西科尼(Madonna Ciccone)
1958年8月16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附近的海灣城-貝城。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麥當娜是家中8個孩子中最大的女孩,6歲時她的母親患乳癌去世。童年時的麥當娜膽子很大,又很有商業頭腦。她參加了學校的表演,當過啦啦隊長,上過鋼琴課,也學習過芭蕾舞。麥當娜的舞技使她贏得了密歇根大學的獎學金。
1978年,在大學二年級時,麥當娜中斷學業,前往紐約發展。富有傳奇色彩的她隻身帶著僅有的35美元和一腔熱血跑到紐約的"時代廣場"安了家。經過了一個又一個低工資的工作,包括在時代廣場的Dunkin' Donuts做一個省吃儉用的店員之後,麥當娜參加了著名的阿爾文-艾利(Alvin Ailey)和馬薩-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舞蹈團,在團里跳了一段時間的爵士舞。她不安份的本性使她不甘心長久地混跡於一群舞蹈演員中,始終默默無聞。另外,她也想從舞蹈轉向音樂。這個從舞蹈演員轉行的歌手參加了一連串的小規模的樂隊。
80年代初,她開始嘗試著寫歌詞,慢慢地又學會了彈吉它和鋼琴。麥當娜開始在當地的舞蹈俱樂部中作爵士樂歌手,她的撩人的嗓音、熱情和調皮的舞台風格吸引了眾多觀眾的注意。
1982年,無線電唱片音樂節目主持馬克-卡明斯(Mark Kamins)給她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她的一首單曲「Everybody」製作了一部成功的俱樂部舞台劇,並把初露頭角的麥當娜介紹給了華納唱片公司(Warner Bros.)的行政官員。這位官員對她的歌非常滿意,立即給了麥當娜一個錄音合同。
1983年,麥當娜出版了首張以她名字命名的專輯《MADONNA》,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這張唱片的幾首歌曲成了紐約夜總會的必放歌曲。其中的第一首單曲「Holiday」又經過市內廣播電台在空中傳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進入了全美最佳20首歌曲的排行榜。不久,專輯中的「Lucky Star」和「Borderline」也走上了她的第一首單曲同樣的成功之路。經過錄影帶的廣泛傳播,世界知道了麥當娜,她那令人好奇的外貌:蜂刺狀頭發、裸露的腹部、超短裙和帶著宗教色彩的裝飾品,尤其是那些故意染上的色彩。
1984年,華納唱片公司發行了她的唱片集《像個淑女》(Like a Virgin),其主題曲成了麥當娜第一首榮登排行榜榜首的單曲,這張專輯也登上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1985年,麥當娜單曲和專輯的銷售量超過了任何一位藝術家。功成名就的麥當娜開始了巡迴演出,她還出現在故事片《Vision Quest》(1985)和《尋找蘇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1985)中。並參加了《David Rabe's Goose》和《Tom-Tom》的舞台劇的演出。她的這些表演反映平平,但正是通過這些演出使她有機會結識了演出的合作夥伴辛-潘(Sean Penn),他們倆立刻成了人們談論的焦點。
1985年8月16日,麥當娜的生日的那一天,他們倆在加利福尼亞州的Malibu結合了。1986年,他們倆聯袂主演了驚悚片《上海驚情》(「Shanghai Surprise」)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但是他們的婚姻維持了不到四年就結束了。「爭論」--有時是迴避不了的,後來麥當娜就一直伴隨著它。
1989年麥當娜的專輯《像個祈禱者》(「Like a Prayer」)中的主打歌曲,正是由於她那毀譽參半的錄影帶而引起了轟動。錄影帶上麥當娜在燃燒著的十字架前翩翩起舞,親吻一個非洲裔的美國教徒,展示出了她本能的對神的蔑視。宗教團體對此大為憤慨,百事公司也因此而取消了對麥當娜巡迴演出的資助並中斷了在電視商業片中她的形象的播出。麥當娜從這一事件中又學到了什麼教訓呢?丑聞有賣點。麥當娜繼續沿用情緒化的技巧來推銷她的1990年"金發野心"全球性巡迴演出,以及提高紀錄片《Truth or Dare》的票房、取名《性》(X級)的自傳性寫真著作及主打唱片《Erotica》的銷售。
《性》寫真事件平息下來以後,麥當娜也意識到她確實是「脫得過頭了」,於是淡出藝壇。
1995年開始拍攝了幾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包括《Blue in the Face》和《四個房間》(「Four Rooms」)。當她重新出山的時候,她體現出了二種全新的變化:一個准母親和一個嚴肅的女演員。
1996年10月14日,她和她當時的男友卡洛斯-利昂(Carlos Leon)迎來了他們的女兒盧爾德思-瑪麗亞-西科尼-利昂(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而麥當娜則叫她蘿拉(Lola)。這位風流人物相繼出演了《那女孩是誰》(「Who's That Girl?」1987),《肉體證據》(「Body of Evidence」1993),1996年又在影片《貝隆夫人》(「Evita」)出演女主角。這個角色簡直就是一個為她度身量制的,至少好萊塢對外新聞協會是這樣認為的,該協會授予麥當娜金球獎音樂和喜劇最佳女主角獎。
1998年麥當娜推出了新的單曲《Ray of Light》,她原本以為反映不會太大,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張唱片迅速登上了排行榜的首位,並自此共4次榮獲白金獎。這張唱片的製作是威廉姆-奧比特(William Orbit),這是她自1994年的專輯《Bedtime Stories》以來第一次以全新的衣著、形象亮相,表明「物質媽媽」(麥當娜的別稱,由其名曲「Material Girl」而來)已經與新的舞蹈音樂的風格完美地結合起來了,將傳統流行音樂的風格推向一個新的領域。很明顯,就象她的《Austin Powers》中的2首單曲一樣,奧比特的努力使「Beautiful Stranger」迅速走紅,並為麥當娜贏得了最佳電影MTV音樂電視獎,麥當娜又重新獲得了新生。
第二版本介紹
麥當娜出生於密歇根州的貝城,她是一個義大利大家庭8個孩子中的一個。她很早就表現出對音樂--尤其是在汽車城時--及舞蹈的熱愛之情,這兩方面的特長還使她獲得過密歇根大學的獎學金。
她到達紐約後不久,就開始了她的舞蹈生涯,並加入了馬薩-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及阿爾文-艾利(Alvin Ailey)舞蹈團。
憑著對音樂的一腔熱情,麥當娜加入了幾個樂隊,其中包括Breakfast Club歌舞俱樂部。自1982年她與Sire唱片公司簽約以來,就開始了她長達20多年之久的唱片灌制生涯,並被認為是當代最為成功、最為有影響力的歌手之一。
在過去的25年中,麥當娜在全世界賣掉了2.4億張專集,經吉尼斯認證,成為世界上唱片銷量最高的女性藝人,接連有25首歌曲榮登十佳單曲排行榜榜首,包括"物質女孩Material Girl" "像個祈禱者Like A Prayer" "Express Yourself" "時尚Vogue" "Ray of Light" 及 "Music"等,她曾獲得過三次格萊美獎,還是MTV歷史上得獎提名最多的藝人。
她的反戰專集《American Life(美國生活)》於2003年4月開始發行。
麥當娜的影視生涯包括出演轟動一時的《尋找蘇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Dick Tracy》,《A League of Their Own》和備受贊譽的紀錄片《Truth or Dare》。她在音樂片《Evita(貝隆夫人)》中出演女主角使她獲得了金球獎。
麥當娜出演的百老匯影片《David Mamet's Speed-the-Plow》受到了高度評價,這使她在2002年春季首次在西倫敦舞台上亮相演出《Up For Grabs》一劇就極為賣座,票房接連賣空。
麥當娜還在2002年參演了007系列的<Die Another Day>,在劇中飾演一位西洋劍教師並為這部影片創作了主題曲。.
她已經為兒童傾心創作了5本童書,第一本《英國玫瑰》將於2003年9月15日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以30種語言同步出版發行。
她與她的丈夫電影導演蓋伊·里奇和他們的兩個孩子羅拉和洛可一起住在美國和英國。
■個人專輯
ALBUM 專輯
1983 Madonna
1984 Like A Virgin
1986 True Blue
1989 Like A Prayer
1992 Erotica
1994 Bedtime Stories
1998 Ray Of Light
2000 Music
2003 American Life
2005 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
2006 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
2008 Hard Candy
LIVE CONCERT 現場錄象
1985 The Virgin Tour
1987 Who's That Girl Tour
1990 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
1993 Girlie Show
2001 Drowned World Tour
2004 Re-invention Tour
2006 The Confessions Tour
Music Video 作品
1991 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
1991 In Bed With Madonna
1999 The Video Collection 93:99
2001 What It Feels Like for a Girl
2004 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
5. 麥當那的簡介
中文名:麥當娜外文名:MadonnaLouiseVeronicaCiccone別名:瑪丹娜國籍:美國出生地:密歇根州特律海灣市出生日期:1958年8月16日職業:歌手經紀公司:華納兄弟唱片公司代表作品:LikeaVirgin,RayofLight,《貝隆夫人》主要成就:1996、1997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目錄
個人經歷6. 法國十大旅遊景點是什麼
在歐洲眾多的旅遊國家中,法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法國以它的地標性建築、葡萄酒、法國大餐、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城市和鄉村而聞名。
多年來,法國一直是新手冒險家和經驗豐富的旅行大師們的首選。
以下是10個有關法國的旅行城市,它們會激發你的旅行靈感。
1:巴黎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燈光之城。它在每一個旅行的人心中都佔有浪漫的地位。在地球上,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一樣賞心悅目且充滿著浪漫氛圍。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盧浮宮、奧賽博物館等都帶有濃厚的美麗色彩。走在巴黎,就猶如走在成千上萬的畫家、作家和哲學家的足跡上,人們都會被這種獨特的美麗所感動。
2:勃艮第(bó gèn dì)
如果你想要去美麗的法國鄉村旅行,那麼勃艮第是你的首選。那裡有著未被破壞的綠色山丘,古雅的中世紀村莊和陽光普照的芥菜田。
勃艮第的首府第戎,以及許多美麗的城鎮有著一系列美妙的建築。勃艮第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葡萄園,這些葡萄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因為它們在全球葡萄栽培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勃艮第是葡萄酒愛好者們的天堂村莊。
第戎
3:里昂
阿維尼翁有許多14世紀宮殿建築,它們構成了一道美麗的天際線。
14 世紀古建築
漫步在這座城市綠樹成蔭的街道和鵝卵石鋪成的廣場上,你會發現這里有特別多的古董商店。
10:盧爾德(法國西南部城市)
盧爾德一直是世界上值得旅遊的城市之一,這里有著名的盧爾德聖母院。每年都有超過600萬的遊客到這座城市遊玩。
7. 隕落星辰中盧爾德是誰演的
賽切爾·加布里埃爾
1991.3.25
(21歲)
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柏本克(Burbank)
她是墨西哥和巴西血統
平日無事包括跳舞唱歌等都是她的主要休閑(Youtube上有她們全家的表演影片)
以下經歷來自Wiki
部分本人親自翻譯整理
[電影]
2008
閃靈俠
(The
Spirit)
飾演年輕Sand
Saref.
2010
最後的氣宗
(The
Last
Airbender)
飾演Princess
Yue.
2011
甜心辣舞2
(Honey2)
飾演Tina.(演女二
戲份多又有跳舞
必看!~)
[電視劇]
2007
在校生日記
(Zoey101)
Season3xE06
客串
2009
單身毒婦
(Weeds)
飾演Adelita
Reyes於Season5x11~13(特殊形象~慎看!!)
2010
邁城急救
(Miami
Medical)
Season1xE08
客串
2011至今
隕落星辰
(Falling
Skies)
你我都知道的小護士~
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看妹子出演的作品
8. 華沙國際電影節的歷屆獲獎名單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2010年 《焦土之城》Incendies 丹尼斯·維倫紐瓦 加拿大、 法國 2009年 《盧爾德》Lourdes 傑西卡·豪絲娜 奧地利、 德國、 法國 2008年 《尤里的一天》Yuri's Day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 俄羅斯、 德國 2007年 《樂隊造訪》The Band's Visit 艾倫·科勒林 Year Film Director 2011年 《另一則沉默》Another Silence 聖地亞哥·阿米格瑞納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2010年 《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 烏拉·西蒙森、喬安·史特賈恩·尼爾森 瑞典、 法國 2009年 《黑暗之家》The Dark Hou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非法入境》Welcome 菲利普·里奧雷 法國 2008年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Waltz with Bashir 阿里·福爾曼 以色列、 德國、 法國、 美國 2007年 《樂隊造訪》The Band's Visit 艾倫·科勒林 以色列、 法國、 美國 2006年 《興奮》Euphoria 伊萬·維雷帕耶夫 俄羅斯 2005年 《亞當的蘋果》Adam's Apples 安德斯·托馬斯·詹森 丹麥 2004年 《飛躍迷宮》Kontroll 尼莫洛德·安塔爾 匈牙利 2003年 《兄弟》Buddyl 莫騰·泰杜姆 挪威 2002年 《他傻瓜誰聰明》Elling 彼特·納斯 挪威 2001年 《初級義大利課程》Italian for Beginners 羅勒·莎菲 丹麥、 瑞典 2000年 《寂寞者日記》Loners 大衛·昂德利克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1999年 《小鞋子》Children of Heaven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 1998年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羅伯托·貝尼尼
9. 貝隆夫人是誰啊
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走完了她年僅三十三歲的人生歷程。整個阿根廷籠罩在濃重的悲痛之中,阿根廷人停止了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四面八方湧向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宣布全國服喪,同時將普拉塔市更名為艾薇塔·貝隆市。七十萬人向艾薇塔的靈柩致哀,有人當場哭暈過去,十六人因擠撞而喪生。從此,阿根廷的七月二十六日只屬於這位傳奇的貝隆夫人,尤其在政治動盪和經濟蕭條時,她更成為廣大百姓的寄託、希望與懷念。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她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領袖,是一個國家的不朽靈魂! 這是艾薇塔的結局,一個比起她的出生不知光彩多少倍的結局。她三十三歲的歷程點燃起一個國家的狂熱,並在其後幾十年的時光里延續著人民對她的懷念,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讓人不得一個毫無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卑微的私生子,想成為首都的大人物,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她出賣自己的身體,僅僅為了從一個歌手那裡換取走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會;為了結識權貴,她成日在酒吧、舞廳、劇場、賓館中游盪;她一次次利用身體和所謂的愛情,將老闆、軍官、攝影師、電影導演迷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為了擴大自己對上流社會影響,她當主持,做封面,並在電影中扮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法國皇後約瑟芬等權力女性。這個肆意揮霍青春的女人,像一個賭徒,努力尋找著她的賭注,她的未來! 不想繼續探索:阿根廷,你究竟為何為她哭泣?終日游盪在聲色犬馬中尋找機遇的艾薇塔終於迎來了她人生的轉折點.一九四三年,伴隨著國內不可激化的矛盾,阿根廷發生軍事政變,貝隆上校和他那套"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觀點脫穎而出.貝隆對窮人悲苦的同情和對富人奢侈的批判深深吸引了艾薇塔,她認為只有這個男人,才能結束她奢靡墮落的生活,實現她的理想!而艾薇塔所代表的底層勢力和她做演員所培養的良好的口才和氣質也是貝隆所需要的!艾薇塔與貝隆相戀了! 艾薇塔與貝隆上校這對政治情侶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在阿根廷掀起一股強勁的政治風暴,極大刺激了國內的反動派,貝隆上校被送進了監獄.在貝隆最沮喪,最失落甚至萌生退意時,艾薇塔用她不滅的政治熱情為貝隆上校重新點燃希望.她慷慨激昂的走向街頭,提醒民眾貝隆對下層群眾的關注,成親上萬的民眾高呼著貝隆的名字,要求當局釋放貝隆.貝隆被釋放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艾薇塔!感謝人民」! 一九四五年,貝隆上校向艾薇塔求婚.這對政治夫妻給了民眾太多太美好的承諾.次年,貝隆上校正式當選為阿根廷總統.電影《貝隆夫人》中,在丈夫的就職典禮上,艾薇塔唱起了那首深情的《阿根廷,請別為我哭泣》,她是那樣的光彩奪目,神采飛揚。至此,那個瘦小,卑微的艾薇塔變成了貝隆夫人,一個可以指點江山的女人! 童年的經歷像一場夢魘,會強烈的影響貝隆夫人的政治傾向。她馬不停蹄的奔走於工廠、學校、醫院、孤兒院之間,為提高阿根廷的社會保障、救濟、勞工待遇、教育水平等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她發誓要改善阿根廷底層人民的生活水準,而且永遠站在窮人那一邊,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與旗手。同時,她積極維護女性權益,為女性爭取選舉投票權! 經過貝隆一系列的努力,其聲望開始超過了她的那位總統丈夫,不少阿根廷的少男少女們將她視為偶像,窮人將她視為救星。在很多人家中,艾薇塔畫像與耶穌像並排貼在牆上。在窮人們的眼裡,她是一位女神和一位仁慈的救世主! 這樣的狂熱我從祖輩、父輩口中也曾了解過。物極必反,太好的承諾難以兌現,太美好的想像容易幻滅。也許艾薇塔童年的經歷並沒有真正化為一種悲天憫人的信念,她所做的一切更像一種發泄,為窮人吶喊,也並非出自痛徹肺腑的憐憫,卻更像是對富人的報復和蔑視,以及為真正成為大人物所尋找的平衡點。如同彩虹之旅,她似乎在燃燒自己的生命,來表演著她的奢華和奪目! 在失去副總統提名的機會後,貝隆夫人策劃了一個長達數月的歐洲之行。她神采飛揚的訪問歐洲各國,她美貌得體,風采迷人。歐洲媒體將艾薇塔此次的出訪稱作「彩虹之旅」。同時,她也獲得「貝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難中的鑽石」等稱號。艾薇塔·貝隆此次的訪問,打開了阿根廷的外交新氣象,並成為阿根廷外交史上自豪的一頁。 這也許是貝隆夫人最後的光環,彩虹之旅剛進行到一半時,她便病倒了!但即使躺在病床上,她也堅持的工作,她通過電話向全國發號施令,通過廣播發表演講,還接待國內外友人的來訪。通過她的艱苦努力,為所有阿根廷女人爭取到了投票權。而當她的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又重新開始轟轟烈烈的社會活動。她創辦並建立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會與窮人救助中心,為此,她專門在國家銀行設立了一個特別的賬號。她幫助貝隆整頓國家秩序,與那些腐敗的阿根廷政府官員做斗爭。她還建立不少醫院和學校,並親自在一所大學任教,講授「貝隆主義」.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進行巡迴演講,有一次,在不到48個小時內,她竟發表了七次演說.醫生們勸她要注意休息,她則自豪地回答:"我要為窮人燃燒自己的生命!"一九四九年初,貝隆上校再次被推選為總統候選人,在貝隆看來,與其說是他的勝利,倒不如說是艾薇塔的勝利!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艾薇塔在一個剪綵現場暈倒,被確診為子宮癌.阿根廷國內引起了一場巨大的恐慌。人們紛紛走進教堂,為她祈求平安.成千上萬的女孩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阿根廷女人的象徵。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艾薇塔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百感交集地投下了阿根廷第一張屬於女人的選票。這是她與阿根廷婦女們共同的勝利。一九五二年六月四日,已經重病纏身的她堅持要出席丈夫第二次的就職典禮。七月二十六日晚,她輕輕地對貝隆說:「小瘦子走了。」這一年,她剛好是33歲。當晚,阿根廷國家電台的廣播員聲音哽咽地向全國宣布:「艾薇塔·貝隆——國家靈魂,民族的精神領袖,逝世。」 艾薇塔走了,隨著她的離去,貝隆上校迅速倒台,她給與丈夫和民眾的夢都開始破碎。民眾似乎習慣於在苦難的現實面前懷念艾薇塔時代,卻忘了其實艾薇塔只是給了他們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夢。於是,阿根廷,總是為她哭泣! 艾薇塔一生經歷復雜,難以評價。但當我再次聽到《阿根廷,請別為我哭泣》時,我相信她對祖國那份深沉雋永的愛.Don』t cry for me , Argentina,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you,是的,五十多年過去了,阿根廷依然在為她哭泣,她確實從未離開!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譯作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於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親是一個未婚廚師,她與當地的一個農夫有五個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歲那年,她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在這里開始她的演藝生涯。並且在這里最終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兩人相處不久後就於1945年結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總統競選中伊娃·裴隆極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廣播節目中她號召窮人選舉胡安。雖然她的演員生涯為她帶來了不少財富,但她一直強調她出身窮苦來顯示她與下層階級的團結。由於她的出身和她對他們的同情,伊娃認為她是理所當然的「無衫者」(descamisados,這是一個支持胡安的團體的名字)的領袖。 在1946年裴隆當選為阿根廷總統後,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勞工部部長,並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會,用以救助貧困。到1949年,她已經成為當時阿根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她成為一個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處都出現。雖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權,她很注意不讓自己掩蓋她丈夫的名聲。雖然她在許多地方是政府中的決定性人物,她一直說她的決定是從胡安·裴隆的智慧中獲得的。但兩人的私生活卻相當緊張。他們沒有孩子,這導致了一些關於他們是否有性生活的議論。 阿根廷的工人階級崇拜她,但富有的、親英國的高層階級對她恨之入骨。他們鄙視她的出身,批評她早年的浪盪生涯。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個婦女她在政壇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時伊娃也很仇恨這些高層階級的人物。有時這種仇恨也表現為對政敵的迫害和對報紙的封禁。 1950年她周遊歐洲並與許多國家首腦(包括西班牙的富蘭克西斯科·佛朗哥)會晤。其目的是在戰後為阿根廷做廣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裴隆的阿根廷越來越被其它國家看做是法西斯主義國家了。 1951年她試圖競選阿根廷的副總統。這一行為令阿根廷的軍事首腦十分不滿,最終胡安·裴隆迫於壓力撤銷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歲時便因子宮癌去世。她的遺體被保存並陳列在一個紀念館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後,她的屍體首先被飛往義大利米蘭,16年後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總統,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遺屍被運回阿根廷並被短時間陳列在她丈夫的遺體旁。此後她被安葬在她父親家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墓中。
10. 法國聖泉收費嗎
免費。法國聖泉不收費,它就是法國一種神奇的泉水,比利牛斯山神秘「聖泉」,也叫盧爾德聖泉。比利牛斯山神秘「聖泉」位於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中,它的泉水有著神奇的治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