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曼紐·貝阿的介紹
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eart),1963年8月14日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演員。自小由母親在只有22個村民的小山城養大。16歲時赴加拿大留學,並在當地拍了第一部電影。3年後偶然結識名導羅伯特·奧特曼,經他面授機宜,1982年回法國後進入演藝學校,並參加電視演出1。1985年以《瑪儂的復仇》獲愷撒獎最佳女配角,進而主演美國電影《天使在人間》,旋又回法國主演了賣座喜劇《電梯向左轉》。1990年主演獲戛納評審大獎的《不羈的美女》。《今生情未了》是成熟轉型的代表作。 被Empire評為1995年度最性感明星之一,她還擔任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在2002年12月份的歐洲電影大獎上憑借《八美圖》和其她七名女主角同獲影後稱號1。2007年,參與拍攝電影《目擊者》23。2008年,主演電影《回魂》45。2009年,主演紀錄片《在異鄉》,同年主演電影《拉斯利拉》。2010年,主演電影《我們仨》;同年,主演電影《壞情人》。2011年,主演電影《你陪我度過黑夜》在法國上映,飾演建築師茱莉亞。2012年,參與拍攝電影《極左電視》。
⑵ 第二部《我們仨走走散了》片段摘抄加賞析
書名《張曉風經典作品》
摘抄及其賞析:
1我延著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經長得很濃了。唉,春天老是這樣的,一開頭,總慣於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細雨的後面。等真正一揭了紗,卻又謙遜地為我們延來了長夏。
山容已經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絨絨的蘆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樹是墨綠的,荷葉桐是淺綠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綠的,剛冒尖兒的小草是黃綠的。還是那些老樹的蒼綠,以及滕蘿植物的嫩綠,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一山。我慢慢走著,我走在綠之上,我走在綠之間,我走在綠之下。
綠在我里,我在綠里。
——張曉風《魔季》
賞析:
這段話筆觸細膩優美,選取典型的景物,寫出了不同層次的綠色,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春日綠色的多樣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春日的熱愛之情。
2在全人類里,我有權利成為第一個愛你的人。他們必須看見你,了解你,認識你而後決定愛你,但我不需要。你的笑貌在我的夢里翱翔,具體而又真實。我愛你沒有什麼可誇耀的,事實上沒有人能忍得住對孩子的愛情。
你來的時候,我開始成為一個愛思想的人,我從來沒有這樣深思過生命的意義,這樣敬重過生命的價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聖和庄嚴感動了。
因著你,我愛了全人類,甚至那些金黃色的雛雞,甚至那些走起路來搖擺不定的小樹,它們全都讓我愛得心疼。
——張曉風《初雪》
賞析:這是一段文筆優美、直抒胸臆、感人肺腑的話語。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母愛,讓人動容。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手法,不斷進行強調,從各個方面表現自己對女兒的特殊地位,也表達了對女兒的愛情的炙熱和唯一。
3老師生前喜歡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說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卻又很微妙地是一個藝術家必要的一種矛盾。
老師後我忽然覺得老師自己也是一個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執著於一個綿邈溫馨的中國,他的孤意是一個中國讀書人對傳統的悲痛的擁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納接受每一股昂揚沖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瀾壯闊,浩瀚森森……
——張曉風《孤意與深情》
賞析:作者在文章最後再次點題,語意深婉,讓人動容。作者用深情的筆觸闡述了老師的「孤意」與「深情」,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敬重和懷念。在作者筆下,老師化身為一個中國讀書人的代表,同時又是一個獨特的充滿力量的個體。這般沉重的哀思,極富有感染力。
4現在,太陽升上來,霧漸漸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綠,看起來綿軟軟地,讓我覺得即使我不小心,從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會擦傷一塊皮的,頂多被彈兩下,沾上一襪子洗不掉的綠罷了。還有那條繞著山腳的小河,也泛出綠色,那是另外一種綠,明晃晃的,像是攙了油似的,至於山,仍是綠色,卻是一堆濃鬱郁的黛綠,讓人覺得,無論從哪裡下手,都不能拔開一道縫兒的,讓人覺得,即使刨開它兩層下來,它的綠仍然不會減色的。此外,我的紗窗也是綠的,極淺極淺的綠,被太陽一照,當真就像古美人的紗裙一樣飄緲了。你們想,我在這樣一個染滿了綠意的早晨和你們寫信,我的心裡又焉能不充溢著生氣勃勃的綠呢?
——張曉風《綠色的書簡》
賞析:作者充分調動了視覺與觸覺,寫活了春天的綠色。多處採用比喻,形象生動。喜歡這段話,因為看了就很溫暖。這種溫暖是從哪裡表現出來的呢,我想,就是從那些溫暖的字眼裡流動出來的,「明晃晃」、「濃鬱郁」、「生氣勃勃」,因為寫給孩子,所以更加詩化和優美。作者筆下的綠色彷彿是活著的,流動的,彷彿在信中就像出現在眼前一樣。我也喜歡綠,也喜歡作者筆下的這片綠。它們的生機讓人感覺到快樂和希望。
5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張曉風《春之懷古》
賞析:張曉風的這段擬人讓我怦然心動,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鳥在天空翱翔的畫面。作者把鳥兒比作不好的數學家,丈量著天空,這種神奇的想像讓我們每個人為之折服,寫出了鳥兒的活潑靈動和春天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滿意望能及時採納~~
⑶ 誰可以幫我把《威斯汀游戲》、《我們仨》、《像樹上的逃亡》、《神秘的公寓》這四本書的情節概括一下。
《威斯汀游戲》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游戲故事——富翁薩姆·W.威斯汀先生留下了一份兩億美元的巨額遺產和一樁離奇的謀殺案。在給十六位繼承人的遺囑中他提到他是被「謀殺」的,並且承諾如果有人能夠找出謀殺他的兇手並且為他報仇,就能夠得到他的全部遺產。十六位繼承人各懷心事,通過威斯汀先生留下的耐人尋味的線索,分析彼此之間的關系,爾虞我詐,層層逼近,終於找出了那個「兇手」。
《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女士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先生的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像樹上的逃亡》這是一部歷險記小說,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護生態環境的宣言。它簡單又充滿神秘,平實又激動人心,故事多處起死回生、扣人心弦,嘲笑無知與權勢獨裁,贊揚智慧與勇敢,崇尚人間真情,它將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托比身高只有1.5毫米,他渾身是傷,躲在樹洞里不敢動彈。托比在逃亡,他被全族人追捕著;他已經跑了一整天,精疲力竭…… 托比的民族定居在大橡樹,托比在這廣闊浩瀚的橡樹王國里無憂無慮地成長著。他的父親為了保護橡樹的生態環境,拒絕公開一項能源發明的技術秘密,為此全家被流放,繼而被捕入獄,只有托比一個人得以逃脫。可面對全族人的追捕,誰能知道這流亡的歲月會有多長?這是一部歷險小說,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護生態環境的宣言。它簡單又充滿神秘,平實又激動人心,它將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
神秘的公寓》諾拉是安德斯家的養女。他們家搬到一幢舊的公寓後,諾拉時常聽到房門外有不熟悉的腳步聲,與此同時,房裡一隻再也修不好的鍾表忽然又滴答滴答倒著走起來。她身邊還陸續出現了許多神秘的事情,神秘的電話,神秘的玩偶……為了解開這一連串的謎,她根據公寓里那些舊物品的線索,終於弄清了幾代人千絲萬縷的關系和秘密。這部作品文筆細膩,懸念迭起,扣人心弦,充滿神秘色彩,小讀者跟著主人公足可以過一把福爾摩斯的癮。
⑷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 第三十八分鍾的時候讓一些軍官單獨留下,那些軍官分別是誰啊介紹下
元首面前的三個人,最左邊的光頭是阿爾弗雷德·約德爾(Alfred Jodl),納粹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
中間的是漢斯·克萊勃斯(Hans Krebs),納粹德國陸軍總參謀長。
最右邊有鬍子的是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陸軍元帥,德軍最高統帥部長官
劇情簡介· · · · · ·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飾)和情婦愛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飾)也躲到了掩體下。愛娃知道自己是來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黃泉的,但她並 不後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為妹夫求情遭拒絕後,她也和希特勒一起舉辦了最後一次的婚禮。
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戈倍爾(烏爾里希·馬特斯 Ulrich Matthes 飾)決心全家一起陪著元首殉葬。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後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
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重現。
帝國的毀滅 鏈接: https://pan..com/s/1o7-g5JZzflw7ElQCquDAJg
⑸ 我們仨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佳作。主要講述了楊絳夫婦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憶錄。整個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夢」為主導,也引發了我較多感想……
將第二部通讀下來,我並未讀出如預其那樣有一種溫馨、歡快的愉悅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種悲涼、孤寂的一種傷感。初讀時,我在疑問:這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有一處的內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雖說這是夢,但也從某種角度看出楊絳對他們一家人的關心。他已經老了,她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牽掛他人,以至於在夢中也為他人著想,可見其品質高尚。書中有一處描寫了一年四季柳樹的變化,也是其中難得的景物描寫,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一轉眼又來到了楊絳先生求學的時候,他因為經濟原因,無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學,只能撇下家人當旁聽生來完成學業。在此期間,她與錢鍾書的深厚情誼與信任也體現了出來。
比較吸引我的還是第二部中的情節,因為有時候夢也會是人內心中的真實想法,鍾書對楊絳說:「人老了就會做那樣的夢。」那樣的夢?根據書中所講,那樣的夢,就是年老以後所牽掛的東西太多了,總是會擔心下一刻會失去它。因此「那樣的夢」,就是你在夢中在尋找的某種東西,尋找的那個東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人老了以後的思想會怎樣?人老了以後世界又是怎樣?人老了以後的夢又是怎樣?這一切,也許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會體會到!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裡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里。」讀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簡訊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
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昨天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總想著要寫點什麼,但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
一直很欣賞甚至是嚮往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不需要轟轟烈烈卻細水長流。錢鍾書明明一點家務不會,卻非常努力的做著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雖然偶爾也會搞得一團糟,卻甘之如飴,只想讓楊絳減輕負擔。楊絳先生有時候像個大家長一樣,有時候卻是一個寵著的小姑娘,就像書中寫到三人關系那一段,莫名覺得非常溫馨幸福。世間愛情莫過於此,相互欣賞,在對方面前永遠是個「孩子」,不需要逞強,也無需太過堅強,柔與剛恰到好處。
對於三個人的相處,無疑是溫馨的,是幸福歡樂的。父母子女之間是親人、是朋友、是知己,相處是那麼的和諧。代溝?不理解?不存在的,他們似乎跨過了年齡的障礙,相互寵著,扶持著。錢鍾書與楊絳先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在教育領域都有所建樹,而我最欣賞的是關於錢瑗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歲月里,父母無疑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做的想的其實都是在模仿父母,正因為錢氏夫妻的和諧相處及日常興趣,讓錢瑗深受影響,最後成就了現在的錢教授。
在讀這本書時候,也會時不時在腦中閃過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相處之道。我家所有人聚在一起時間少之又少,相處也會有抱怨、爭執,但是更多的歡笑,一個電話可以說一個小時廢話,一起吃一餐飯可以笑到肚子疼。我並不覺得我家教育方式有多好,但是為了家庭和諧,每個人都在相處中成長。
無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
天南地北人四散,吾心歸處是故鄉。
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寒假圖書中,的一本,這一本比前幾本相比來說,不是那麼的好看,因為我覺得它太平淡無味了,這類的書可能不太適合於我,所以今天說的可能說的就比較無聊。
一開始讀,並不是很願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主角——一個關心孩子的母親,跟隨著她那迷糊又不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然後,我就睡著了,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但是根據上級要求必須兩天內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學校給處決,所以第二天我又開始拿起這本書,我總覺得有一絲熟悉的困意,我在書中看到了鍾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鍾書會在小船上賴著不走?為什麼鍾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麼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麼夢和真的一樣?那當然是預言夢啦!為什麼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也是預言夢啦!
反正就是說這本書,講了主角,阿圓、和爸爸的故事,但感覺整體都在圍繞著主角來講故事呀?
而且最為荒唐的就是。阿圓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現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讀者們大哭一場,但我沒哭。讀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在,過好每一分鍾,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撈得個「後悔」二字。(在書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點點。)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床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朴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後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朴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於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幾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後會無期。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裡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里,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齊,相守在一齊,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十分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此刻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艷羨。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像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一本薄薄的回憶錄承載的卻是一家人的一生。千言萬語道不盡說不明。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第三部分,丈夫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開,剩下楊絳先生自己一個人思念他們一家人的一生。
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對於《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芸芸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們已達到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七情六慾構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達到的境界。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很久之前,就感動於錢鍾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鍾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後,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鍾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歷何種政治的風波,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結,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心,能為他解決問題,成為某種依靠。像錢鍾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於人品,陷於才華。無疑,鍾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贊賞錢鍾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鍾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獲像楊絳與錢鍾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們仨》是楊絳在晚年寫成的一篇記敘性散文,朴實無華,讀起來沒有隔閡,沒有距離,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用簡短的篇幅敘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這本書的附言了。家的意義在楊絳先生的'徐徐傾訴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看附言,其後的文字有如一盤散沙。
附言只是講了楊絳和女兒之間對錢鍾書出行的種種看法,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語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這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這句話不錯,我們身邊有許多愛去等著去發現,考試時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勵的話語,大雨中,堅守在校門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頓早餐,這何嘗不是親情的體現呢?不要說我站在制高點評論,我承認我也有所偏頗,因為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濃的親情,不需要任何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一個發現它的眼睛。我們最缺少的,正是發現它的眼睛。沒有一個發現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給瞎子看有什麼區別?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來讀一讀吧,讓人世間多一雙發現愛的眼睛。無論你是什麼人,誰都需要這樣的一雙眼睛,因為只有你發現了愛,你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愛,無論什麼形式。
親情,一個簡單的詞,卻有著治癒一切傷痛的力量,沒人知道它為什麼有如此力量,但它確實有。所以,去感受親情吧。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裡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麼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失去了!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仨》。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仨》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後,此後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綳中放鬆,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03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仨》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仨」最後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彷彿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鍾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麼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她著急地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然於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彷彿一位跨越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的朋友罷。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⑹ 我們仨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從一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側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歷經風霜、穿越雲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後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製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者不禁動容,因為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里行間游盪,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彌漫、回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於,我也到了這樣一個年紀,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終於,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後的多愁善感。
一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樣歷經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悵、悲傷……
我們倆老了。
人老了之後,像一條越流越緩的河,再也載不動那麼些東西,將沉入水底的埋進沙土,揮別魚戲蓮葉間的人世牽掛,只靜靜依偎於岸邊的那顆金黃的銀杏樹,映襯他的投影,擁抱他散落的扇葉。
人老了,不再懼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夢有一天會應驗,害怕我枕頸依傍的銀杏樹在我入睡時突然離去。他怎麼離去呢?他定是消失了。離去還可以尋找,消失要尋往何方?
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幾近奔波一生,才終能安穩的聚在一處,無風浪,有艷陽。只是啊,沒想到,我們蒼老的腳步更快。我的銀杏樹落盡了金色枝葉,我們的圓圓果沉睡在泥土裡,如夢幻影般,只剩下身無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無一物。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如果有緣偶然駐足我身邊,當你看向河水的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從我心底投映出來的回憶,它是我盤桓人間的力量,它還有一個名字,愛。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我的夢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們心中也有各自的夢,是你們生活的源泉,所以你愛讀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話,沒有完滿的結局,但它和你們擁有的一樣,都真實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銀杏樹和圓圓果了,你們,也守護你們的去吧。
《我們仨》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嚴嚴冬日,它似一抹春風,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寒假。
這本書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我們仨,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這本書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著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一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一樣撲過去,當時說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 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裡。 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後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鍾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麼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原來也是普通人一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一段。後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床角一樣 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後堅持寫點把。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後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後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交流什麼,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裡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彷彿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花一個周末讀完了這本《我們仨》,准確來說也四個來小時,篇幅較短,記錄的大多是回憶的生活瑣事,但就是在這生活瑣事的字里行間中,洋溢著滿滿的「情」,親情,溫情,悲情。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帶著滿滿的思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楊絳先生一人來思念,確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死別的深痛思念。
敬佩錢鍾書和楊絳先生對生活、對家庭的態度和方式,與世無求,與人無爭,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點滴生活中發現樂趣。也敬佩他們對自己興趣和工作的堅持,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讀書和工作,相濡以沫的兩人有共同的樂趣是莫大的幸福。
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要學的是這種面對紛繁復雜的世事淡然處之的態度,是這種始終不迷失自己堅持做喜歡的事的狀態。快樂可以很簡單,但快樂又來之不易,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寥寥數句,聊表對本書的喜愛。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讀錢鍾書先生《圍城》的興趣了。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質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後,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後,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里行間,令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盡管現在楊絳先生自己一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願老人家安好!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書。
前段時間在跟朋友討論說唱歌感情重要還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與采哪個更重要?
朋友想了一陣對我說,技巧更重要,至少能聽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說一定是感情最重要,文與樂終歸是因感情而生。
此書泛泛記錄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語言也很朴實,每個人都能寫,但是每個人都寫不出來。這是一種難得的動容。且所有的家長里短都帶有一種悲涼的色彩,都是時代剪影。這又是一種深遠的意義。
而先生最厲害的是在那樣的環境里,手筆頭永遠有一種幽默。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芳華》,不同的是後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溫情。
不知在哪裡看過,先生論鍾書他倆的關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難與共,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濃情蜜意,這本書里體現的淋漓盡致。真是世間最令人羨慕的關系。
家庭環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錢瑗這樣優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環境里盡可能給孩子最多的自由,讓她盡情成長,本身的模樣加言傳身教,一定會是最好的樣子。
看這本書的時候家中有人去世,內心總是有種對生離死別的無奈之感,很不符合23歲的年齡。朴樹說我們這一代還沒長大就在老去,估計就是這意思。而書的前幾章就講述了三人分散,讓從小經歷很多告別的我深有感觸,人世間不過就是一場場離散重逢,在這里分開,在那裡重聚,不必太過擔憂,不用太過憂愁。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鍾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後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麼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後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後你們仍然相愛,那你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鍾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裡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里,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一周內,斷斷續續,終於在今天清晨,讀完了楊絳先生這本不算長的紙質書。
前兩部分,只是先生個人的感發,無法感同身受,很想放棄。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來的回憶,才讓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琴瑟和鳴的伴侶,攜手走過坎坷的一生,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愛得炙熱,情深,容易相傷。你有你的缺點,我有我的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處,輕輕相擁,互補而後完整。你人生得意時,有我; 你失意落魄時,有我。無論順境逆境,有你,有熱愛的事業,鍾愛的書籍,縱使身處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艷羨。
一個家庭的組建,源於兩個相愛的人,而後,有了愛情的結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過,卻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從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來愛TA,照顧TA,父母是無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當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相處方式,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親子關系,是我從中學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卻也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痕跡,當在另一本書中遇到相似的時期,地點,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時,睡去的記憶就會被喚醒,它們如同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珠子,彼此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簾。
從朋友那裡偶得《我們仨》這本書,認真拜讀之後,我思索良久。
對於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朴實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於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楊絳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淡然處之的超脫,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保持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楊降翻譯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可以稱之為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對繁華時的從容,面對坎坷時的沉著冷靜。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會經歷,於是能敢於面對者,才是真正的見過「大世面」。所謂見過大世面,不是無知者無畏,也不是楞頭青式熱血沸騰,更不是退縮者的看破紅塵,而是經歷磨難後的坦然,是經歷風雨後對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歡後,對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楊降先生便是如此。
一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從她們身上時時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楊絳先生真可謂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中豪傑!
看完我們仨,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後一種簡單而又溫暖的感覺總是縈繞在心頭,為錢老先生和楊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堅持讀書研究學術而敬佩,為兩人把寂寞枯燥的異國求學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欣喜,為兩人攜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動,復雜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該怎麼具體表達,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楊老先生的文法之類的做法不可取,楊老先生不過是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過去,記錄人生而已。不至於要用與眾不同的批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感嘛?好書分很多種。有的篇幅廣大,有的意義深刻,有的視野廣闊,但於我而言,能夠安安靜靜的紀錄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書。況且我們也能從作者記錄的生活從側面看出他們成功的原因:「我們仨」中的三個人都沒有什麼所謂的野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做好手頭的事,研究自己喜歡的書而已。但卻取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太過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們也應該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被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書中那樣,有三個人的親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像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⑺ 德國電影我們仨是什麼梗
電影《德國的毀滅》中元首發怒的一個片段,元首讓所有人離開,只留下面前的三個人。這個片段成為b站鬼畜素材,因此成名
⑻ 《我們仨》讀後感
讀《我們仨》有感
或許應該感謝老師布置了這么一份暑假作業,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么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當的購物車里,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為我對楊絳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仍止於錢鍾書先生,而對於錢老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僅限於《圍城》,出於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錄的一瞬間,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朴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於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鍾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於是鍾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於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人果然是一種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著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捨,對於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捨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我總是忍俊不禁。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術上苦心鑽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⑼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人物性格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都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義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我們初到法國,兩人同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他的生字比我多,但一年以後,他的法文水平遠遠超過了我,我恰如他《圍城》里形容的某太太「生小孩兒都忘了。」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看到這一段,驚訝於錢先生的語言功力。一年裡按時間順序將外國文學一家家讀下來又下了多少工夫。楊先生的法文水平一年之內不再如他,並非「生小孩兒都忘了」,家庭的柴米油鹽她要費心,難免會疏於深研。
圓圓在船上已和乘客混熟了,這時突然面對一屋子生人,而親人又只剩了媽媽一個,她的表現很不文明。她並不撲在媽媽身上躲藏,只對走近她的人斬絕地說「nonnon!」(我從未教過她法語),然後像小狗般低吼「rrrrrr……」卷的是小舌頭(我也從不知道她會卷小舌頭)。這大概是從「對門太太」處學來的,或是她自己的臨時應付。她一歲零三個月了,不會叫人,不會說話,走路只會扶著牆橫行,走得還很快。這都證明我這個書獃子媽媽沒有管教。 大家把她的低吼稱作「打花舌頭」,覺得新奇,叫她再「打個花舌頭」,她倒也懂,就再打個花舌頭。不過,她願意是示威,不是賣藝,幾天以後就不肯再表演,從此她也不會「打花舌頭」了。錢家的長輩指出,她的洋皮鞋太硬,穿了像猩猩穿木屐;給她換上軟鞋,果然很快就能走路了。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母親對小女兒的喜愛就在這些形象的描述之中,一歲多的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如在眼前。
我表姊的妯娌愛和婆婆吵架,每天下午就言來語去。我大姐姐聽到吵架,就命令我們把卧房的門關上,怕表姐面上不好看。可是鍾書耳朵特靈,門開一縫,就能聽到全部對話。婆媳都口角玲瓏,應對敏捷。鍾書聽到精彩處,忙到爸爸屋裡去學給他們聽。大家聽了非常欣賞,大姐姐竟解除了她的禁令。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敏捷激烈的語言打架,作為幽默的文學家能不愛么?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常言:「小夫妻船頭上相罵,船杪上講和。」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但此後幾年來,我們並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可是這回我卻覺得應該爭執。 我等鍾書到了錢家去,就一一告訴爸爸,指望聽爸爸怎麼說。可是我爸爸聽了臉上漠無表情,一言不發。我是個乖女兒。爸爸的沉默啟我深思。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求同存異的約定也適於夫妻。楊先生知書達理,懂得尊重對方。
10月左右,陳福田先生有事來上海。他以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的身份,親來聘請錢鍾書回校。清華既決定聘錢鍾書回校,聘書早該寄出了。遲遲不發,顯然是不歡迎他。既然不受歡迎,何苦挨上去自討沒趣呢?鍾書這一輩子收到的排擠不算少,他從不和對方爭執,總乖乖地退讓。他客客氣氣地辭謝了聘請,陳福田完成任務就走了,他們沒談幾句話。 爹爹經常有家信,信總是寫給小兒子的,每信必誇他「持家奉母」。自從鍾書回上海,「持家奉母」之外又多了「扶兄」二字。鍾書又何須弟弟「扶」呢,爹爹既這么說,他也就認了。他肯委屈,能忍耐。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我覺得他們都像我婆婆。 「三反」是舊知識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運動,對我們是「觸及靈魂的」。我們閉塞頑固,以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們驚愕地發現,「發動起來的群眾」,就像通了電的機器人,都隨著按鈕統一行動,都不是個人了。人都變了。 鍾書阿瑗回京,帶給我一個爹爹給我的銅質鏤金字的豬符,因為我和爹爹同生肖。我像林黛玉一般小心眼,問是單給我一人,還是別人都有。他們說,單給我一人的。我就特別寶貝。這是在一九五六年暑假中。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先生的小心眼,也十分可愛。
他繼續寫他的《管錐篇》,我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引自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⑽ 艾曼紐·貝阿的演藝經歷
1984年,艾曼妞·貝阿在《失去理智》中得到了她的第一個電視劇角色。艾曼紐驚人的美麗給攝影師/導演大衛 漢米爾頓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於是他在電影《第一慾望》(1983年)中為她安排了一個角色。在出演《溫柔的愛》時,艾曼紐遇到了扮演男主角的丹尼爾奧圖──他的第一任丈夫 。
1985、1986連續兩年,她分別以《Un amour interdit》(被禁止的愛情)和《L'amour en douce》(溫柔的愛)入圍法國凱撒獎最佳新進女演員,讓艾曼紐在法國真正出名的影片是1987年在著名導演克洛德 貝里經典史詩片《瑪儂的復仇/Manon des sources》中,她在裡面扮演一個天真無邪的金發牧羊女,在田野里翩翩起舞。《瑪儂的復仇》為年輕的貝阿贏得法國凱撒獎最佳女配角,當時她21歲。同年,她擊敗了五千名參與試鏡的競爭對手,成為好萊塢電影《Date with an angel》(天使在人間/天使之約)的女主角,成功進入了美國電影市場 。
1988年,主演法國賣座喜劇《出電梯向左》。
1991年,她、在雅克 里維特導演的《La Belle Noiseuse》(不羈的美女/美麗壞女人)中全裸演出,飾演裸體模特兒,入圍戛納影展最佳女主角,該片後來贏得評審團大獎 。
從1990到2001年,艾曼妞.貝阿 5次贏得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她甚至在《La Repetition》(復製品)中大膽嘗試女同性戀的角色,以這部電影和阿薩亞斯導演的古裝史詩片《Les Destinees sentimentales》(情感的宿命)於2000和2001年連續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2002年她和凱薩琳·德納芙(CatherineDENEUVE)、依莎貝爾·於貝爾(Isabelle HUPPERT)、維吉妮雅·拉朵嫣(Virginie·LEDOYEN)合演的《八美圖》更贏得2002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成就銀熊獎。
2003年出演女導演安妮芳汀作品《娜塔莉》,艾曼妞 貝阿再度自我突破,勇敢嘗試飾演鋼管舞娘這個角色,集冶艷與魅惑於一身,再次用她渾然天成的性感特質征服了大家。參加《娜塔莉》的演出,也是她繼《八美圖》之後,再度與芬妮·阿爾丹同台演出,兩位資深演員在劇中充分發揮演技,有非常精採的對手戲 。
2004年,全裸登上了法國版ELLE雜志5月封面,50萬份雜志銷售一空,成為當年全法國的話題人物。在雅克·里維特(Jacques Rivette)的電影《瑪麗與朱里安的故事》( Histoire de Marie et Julien)和安妮·方汀(Anne Fontaine)的電影《娜塔麗》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多年來的努力累積出兼具知性感性魅力的艾曼妞,舉手投足都令人難以抗拒。
2005年,在米歇爾·德維爾的愛情喜劇《愛情的羈絆》中扮演歌手呂塞特,在根據電影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遺作劇本改編的影片《地獄》中扮演大女兒索菲,在根據歷史傳奇改編的《三劍客新傳》中扮演一名和撒旦簽了契約的女子,她的樂趣和特長是在幕後操控別人,任務是製造混亂,引起戰爭。
2006年,在電影《家族英雄》中再演歌手奧康納。
2007年3月7日,參與拍攝的由導演安德烈·泰西內探討艾滋病給法國社會影響的電影《目擊者》在法國上映,在劇中扮演一位兒童故事暢銷作家,這也是貝阿和泰西內的第三次合作 。
2008年10月1日,與盧夫斯·塞維爾等主演的電影《回魂》在法國上映 。
2009年3月14日,主演的紀錄片《在異鄉》在瑞士上映,同年主演電影《拉斯利拉》。
2010年3月17日,與斯蒂芬努·阿科西、奧黛麗·達娜、雅克·甘布林等主演的電影《我們仨》在法國上映。5月26日,主演的電影《壞情人》在法國上映。
2011年2月9日,與阿弗西婭·埃爾奇、亞歷山德拉·斯圖爾特、布魯諾·托德契尼等主演的電影《你陪我度過黑夜》在法國上映,飾演建築師茱莉亞。3月21日,主演的電影《拜了金發妞》在法國上映。
2012年12月12日,參與拍攝的電影《極左電視》在法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