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在線看將來的事 L"avenir哪位大神有,求免費分享
《將來的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oOzJB6jRBlN6qq5oY17tw
《將來的事》是由米婭·漢森-洛夫執導,伊莎貝爾·於佩爾、愛迪絲·斯考博、羅曼·科蘭卡、安德烈·馬孔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6年4月6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哲學教授娜塔莉原本過著平靜的生活,直到相守多年的丈夫棄她而去,於是她遇到了許多的倒霉事。
B. 《將來的事》我得到的都是僥幸啊,失去的都是人生
對久立於青春期風暴中心的自己來說,這是從來沒有萌生過的念頭——「中年危機是什麼?」這個概念距離自己實在是太遙遠了,在我的印象里,中年危機應該是正常人年過半百之後,才開始擔心的問題。中年危機與更年期,並列人類生命旅程上避無所避的兩大攔路虎,不然靜心口服液之類的廣告,也不至於會在電視上如火如荼的輪播不休了。
不過在心理學的大背景之下聽完《將來的事》這堂電影賞析課後,「青春期後置與中年危機前置」這個概念映入我的眼簾並且提醒了我,在這個年輕人普遍精神世界早衰、身體活力喪失的快節奏時代,中年危機的體驗,距離我們這些剛剛邁入30歲的門檻的年輕人來說,依然很遠嗎?
《將來的事》整部電影圍繞著女主角娜塔莉的生活,從完美圓整到變故接踵而至,一層一層地抽絲剝繭,將娜塔莉周遭的一切不堪逐漸鋪展開來,是一部個人傳記式的電影。
已經邁入50歲的娜塔莉,與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沒什麼不同,擁有著一份哲學教師的體面職業,她熱愛著自己的工作,並為自己的夢想而辛勤努力,因此她獲得了出版自己著作的機會。她擁有著一個完整的家庭,丈夫同樣也是哲學教師,兩個孩子已經獨立。在人際關系方面,娜塔莉有著追隨自己的得意門生——法比安,兩人既是師徒又是友人。在常人看來,娜塔莉所擁有的一切近乎完美,生活處於安穩自足之中。
不過愈是狂亂的暴風雨就愈是隱藏在波瀾不驚之後,隨著這部影片的漸漸展開,娜塔莉完美的生活結構開始一點點出現裂縫,面臨著一場歇斯底里的崩塌。
娜塔莉年老獨自生活的母親患有抑鬱症,她總是像孩子一樣編造各種理由,就是為了讓娜塔莉能夠關注到她,她也會瘋狂打電話給娜塔莉,全然不顧這樣的行為是否給娜塔莉造成了麻煩,多次嘗試自殺也讓娜塔莉不得不親自去到母親的面前照應她。
溫和寡言的丈夫早已偷偷維持著一段新的戀情,向娜塔莉大方坦白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娜塔莉,與情人一起生活。而之後由於出版社方面的合作分歧,正值情緒低谷的娜塔莉坐在公交車上,恰好目睹了人行道上丈夫與現任的笑顏。
出版社因為市場對嚴肅文學的冷淡,而向娜塔莉提出修改方案,希望她能夠迎合市場需求而改變,不過娜塔莉堅持己見,對出版社的方案嗤之以鼻,使得她的出版之路就此停滯。
而在這一切變故都發生之後,被接二連三的挫折逼到角落、逃無可逃的娜塔莉,就像避世一般躲到了愛徒法比安的鄉間小屋。殊不知法比安卻是那個在她的心上,完成最終重重一擊的人。面對老師對自己閱讀的哲學著作提出的質疑,法比安對娜塔莉的思想提出了「批判」,且毫不留情地批判娜塔莉的言行不一,使得傷痕累累的娜塔莉終於抑制不住,在深夜裡抱著母親家的黑貓痛哭了一場。
我覺得用「崩壞」來形容這樣一段生活經歷,絲毫都不過分。丈夫的出軌與離婚、母親日夜不休的胡鬧、夢想停滯的打擊、知己毫不留情的批判,隨便哪一件挫折放在我們的生活里,就足以讓我們的日常籠罩上一層陰霾,真的是足夠糟糕。這也是我由這部影片深深體會到,當中年危機降臨之後,這個年紀的人將會體驗到怎樣的虛弱、恐慌和無力的慘烈景象。
榮格曾經在經歷自身的中年危機時,毫不避諱地說道:「我的靈魂生病了。」他也從過往經驗中,將中年危機的困境用語言描述了出來,「由於青年時期心理能力過多地投進物質性的興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價值的東西,到了中年,由於人生目標的實現,這種心理能量因為沒有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結果便造成了價值的喪失與人格的空虛。」
對的,這句話里的核心就是「精神價值」和「價值的喪失與人格的空虛」。
當我們都還沉浸在娜塔莉屢屢受挫的慘烈中時,一直以細節的方式存在於這部影片里的「哲學知性」此時就浮現出來了。由於娜塔莉自身對哲學思潮的熱愛,哲學里的知性力量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她的人格之中,娜塔莉所重視的「精神價值」,幫她穩固了她的心智結構,使得她沒有在生活瑣事接二連三的打擊里倒下,而是用知性的力量去勇敢面對一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在所有循規蹈矩的生活結構都崩塌之時,生命給娜塔莉開了新的一扇窗,她由此獲得了一個重新思考、清理自己生活的機會。於是在電影的結尾,無論是如何的慘烈都終將過去,娜塔莉接納了自己生活里發生的一切,開始迎接自己新的生活和角色。
回望日常生活中,就算年輕如我們去面對生活里的種種不堪時,中年危機的這種恐慌感、無力感和虛弱感早早就到來了。這也是在課堂上引發我很深共鳴的一句話「20歲的中年危機與30歲的寶寶」,我們不成熟持續的更久,但衰老卻總是提前襲來。盡管我們已經邁入了三十而立的門檻,但是內心依然還渴望著別人把自己當作「寶寶」來對待。
在面紗那一部電影里我們就提及,不少將少女情懷一直延續到四五十歲的女人們,心中仍然曠日持久地渴望著被寵。而20多歲的年輕人們,卻受困於一種精神早衰和活力喪失的狀態里,他們無法去說出自己的夢想和未來,用榮格的話來說,就是活在了一種價值感喪失、人格空虛的生命形態里。
青春期後置、中年危機前置、財富期前置,這三組詞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從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浮現出來了。根據這幾個具有時代性的概念,我也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青春期後置的生命狀態除了退行的消極意義,也具有積極意義。在我們內心中被後置的青春期,不甘於在既定的社會軌跡中安放自我,更期待獨創屬於自己的存在方式。從18歲到25歲,再到30歲乃至40歲。「自我」前所未有的充沛,也前所未有的復雜,擁有前所未有的多種可能性。人們希望自己一直是擁有無限可能與潛力的「寶寶」,可以持續建構與豐滿自我,不用成為循規蹈矩,毫無可能性的「大人」。
中年危機前置,則讓我們失去了敢於去追求可能性的勇氣。由中年危機前置所引發的「初老危機」是一種精於計算、缺乏「闖勁兒」的心態,具體表現為年輕人在風險的威脅下,產生了廣泛的焦慮情緒,進而採取保守、謹慎的處事方式。
而這種「風險威脅」,也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在年輕人財富期前置里,那就是對不符合其年齡階段的財富過分期望。因此由年輕人為首,大量涌現的網紅、主播經濟等等,都將矛頭指向了斂財。
無論是青春期的前置還是中年危機的後置,我們都需要再將目光轉向一開始的那部電影《將來的事》里的女主角娜塔莉身上,她用她的知性之光,去坦然面對了生活里的諸多不堪。而這種知性之光,亦是我們在面臨青春期後置、中年危機前置時,所需要的。
C. 《將來的事》男主角好感人有沒有
影片《將來的事(L'avenir)》將兩種看似不同層面的東西,有致地糅合起來表達,一邊是不堪的現實生活,一邊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必束之高閣的哲學,這樣的糅合經由一位教哲學的中年女教師的人生遭遇來微妙解構,卻也能將世俗和精神、生活和思想結合得相得益彰,互為關系,互為映射,也互為解釋,足見法國80後女導演米婭·漢森-洛夫日趨成熟的光影表現功力,或許,能對哲學家庭的生活信手拈來,米婭得益於有一位在索邦大學教授哲學的父親。
可以說,《將來的事》是迄今為止米婭最好的作品,在敘事和意境上不輸她丈夫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曼玉前夫)編劇執導的影片《錫爾斯瑪利亞》,只是用力更輕巧一些。影片有著舒服的節奏,看上去隨意的結構和剪輯,及如行雲般自如的氣質,很多人都贊譽其有前輩之風,個人卻覺得米婭也有自己的風格,該片雖也有著知識分子的大段對話,也掉書袋,但詩意與哲學都有著適宜的人間溫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處不多,卻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沉悶之氣,也沒慵懶悠閑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沒有決絕的悲觀,而是溶於生活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