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說出60、70年代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詳細名單
那一時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
《海岸風雷》、《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創傷》、《腳印》、《寧死不屈》、《伏擊戰》、《第八個是銅像》、《小貝尼》、《平凡的崗位》。
B. 您還能回憶起電影《地下游擊隊》的故事情節嗎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游擊隊與義大利佔領軍之間開展的城市游擊戰,至今片中的情節還歷歷在目,最難忘的是假槍斃一場:
法西斯頭子培洛蒂懷疑自己的副官彼德羅中尉是游擊隊隊員。他故意遞過一支手槍給彼德羅,讓他親自行刑一一槍斃被俘的女游擊隊員德麗塔。中尉接過槍,慢慢走近德麗塔,突然他一個轉身,對准培洛蒂開火!槍沒有響,他反而被擒。培洛蒂獰笑著:「中尉先生,這也是你的末日」!話聲未落,激昂的音樂起來,傳來一聲怒吼:「不許動」早已設伏於此的游擊隊員手持武器圍了上來……如此峰迴路轉的情節,我至今記憶猶新。
回答完畢。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在中國的放映時間是上世經七十年代初期,看過此片並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估計現在也已經60歲以上了,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而由此引發的對往事追憶和對人生感慨。
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影片里並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分析,義大利是1939年4月8日佔領阿爾巴尼亞的,當時國王索古一世並沒有抵抗,阿境內也沒有共產黨的抵抗組織,共產黨組織是1941年11月8日成立的,43年3月,會議決定發動人民總起義,44年11月,義大利撤軍,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那麼就很明確,該片故事發生在43年3月——44年11月的20個月的時間里。
故事的情節大概是,各地的游擊隊展開了對義大利侵略軍的戰斗,城市的地下游擊隊開始刺殺敵軍官,夜襲軍火庫,奪取武器,並炸毀軍火庫,由於叛變告密,義大利警察逮捕了女游擊隊員德利塔,打入敵人內部的隊員彼德羅暴露,危機之時,地下游擊隊趕到,消滅了敵人,營救了戰友。
記憶深的台詞有,「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年輕人,繼續抵抗是沒有用的,只要投降,義大利當局會寬恕你們的」,「共產黨決不投降」,「先生,能幫助推下摩托車嗎?」,「沒有經過上級指示,任何人都不許違反黨的紀律」,「彼德羅,把槍交給傑西」,「你應該感謝同志們,感謝同志們的信任」。親愛的朋友,您能記起哪一句呢?能記起來的,請在評論區寫出來,大家一起回憶好不好?
謝謝閱讀
「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裡面參加了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即將來臨,我們將要獲得自由解放!」還記得嗎,那支朗朗上口的游擊隊員之歌,前阿爾巴尼亞電影!我們很多有年紀的老人,都深受那個年代抗擊法西斯戰斗場景感染。是想一下:又有多少過來的年紀老人沒有被電影情節所鼓舞,為之理想而奮斗?!理想是在戰斗的青春中得到升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就不能深刻體會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人活著還是要有奮斗目標,就像很多反法西斯的電影中的國人,以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為生存目標,寧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當今爾等都要秉承這一信念,不屈不撓堅定不移為復興發展貢獻年華。當今 社會 樹立標桿就是時代所賦予我們,特別是年輕人追隨的方向目標。讓精神生活更加光明,年青一代精神煥發!
我的高中同學用《紅色娘子軍》洪常青打入南霸天家時的音樂填上這樣的詞:「把槍交給吉爾吉,阿格龍你不能去,因為你粗心大意,違反了黨的紀律」~一時間所有初中男生全會唱!簡直神了~~那是快五十年前的回憶了~第一個唱這樣的歌的帥哥竟然已去世多年,唉╯﹏╰
《地下游擊隊》是1969年阿爾巴尼亞的戰爭故事片,導演是希.哈尼卡,攝影是薩.柯高納。主演是恩得雷克.呂卡,塞米爾.肯鮑羅,作曲是阿.克拉依卡。由上海電影譯制廠1970年譯制。其時參加配音的有:中叔皇、喬榛、劉廣寧、楊在葆、揚成純、尚華、富潤生等著名演員和譯制人員。
影片劇情主要描述了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某市擊斃了義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馬卡列奇上校,接著又出奇不意的奪走了敵人軍火庫的槍支彈葯並燒毀了軍火庫。由於叛徒告密,女游擊隊員德麗塔被敵人抓捕。義大利警察頭子對打進敵人內部的游擊隊員彼德羅產生懷疑,故意讓彼德羅去槍斃女隊員德麗塔以驗真偽,為了保護戰友,彼德羅暴露了身份。在千鈞一發之際,地下游擊隊趕到,營救了他們,活捉了法西斯頭子。本片情節緊張,扣人心弦,讓人過目不忘,久久在腦子里盤旋...在當年非常火爆,不愧是一部好電影。謝謝!祝您快樂順意!
水泵是澆花用的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賣糖哎,賣糖哎,賣巧克力糖哎
阿克隆,不是第1次犯這種錯誤了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1年青人,投降吧,繼續抵抗是沒用的。只要你們投降,義大利當局是不會槍斃你們的」。共產黨人絕不投降」。2.阿格隆不是第一次犯這樣的錯誤了「,」把槍交給吉爾吉」。3」一隻水泵嘛,是我讓他帶進來澆花用的「。4.」上校、請你看看這條子。我代表人民判處你死刑「。
主人公使用的鏡面匣子槍太好了!這個電影我是70年在俱樂部學校包場看的。票價,5分。那裡有扮演敵人的有句台詞:祝你榮獲羅馬高級勛章!還有大媽端著盤子,用餐巾蓋著裡面是匣子槍,對主人公說:你厭大媽燒的菜不好吃!你看這是什麼?...並在大街上手持匣子槍,對著敵人說:我代表人民...隨後開槍打死敵人。
當年公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創傷,廣闊的地平線,地下游擊隊,伏擊戰,戰斗的早晨,勇敢的人們,第八個是銅像。
C. 阿爾巴尼亞老電影
這個是敵人。這片名《地下游擊隊》。
D.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故事
地下游擊隊
中文名稱:地下游擊隊
英文名稱:Njesiti Guerril
資源類型:DVDRip
版本:1CD
發行時間:1969年
電影導演:希·哈卡尼
電影演員:納·羅查
彼·拉納依
德·哈席拉依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簡介:
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進的歐洲影片。此貼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想讓我們回憶那個搬著小凳子,頂著寒風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電影單純和快樂的童年時光。
導演:希·哈卡尼
攝影:薩·柯高納
編劇:希·哈卡尼 穆·斯坎德里
作曲:阿·克拉依卡
指揮:利·台恰
主演:納·羅查 彼·拉納依 德·哈席拉依
出品: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
上映:1969年
地區:阿爾巴尼亞
片長:92分鍾
對白:普通話
顏色:黑白
類型:戰爭
視頻:XVID 720x576 25.00fps 794Kbps
音頻:Dolby AC3 48000Hz 立體聲 256Kbps
譯制:上海電影譯製片 1970年
配音:(導演:張同凝)中叔皇,李君玲, 喬榛,尚華,劉廣寧,富潤生,楊成純,楊在葆等
劇情介紹:
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某市擊斃了義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馬卡列奇上校,接著又出其不意的奪走敵人軍火庫的槍支彈葯,燒毀了軍火庫。由於叛徒的告密,女游擊隊員德麗塔被捕。義大利警察頭子對打進敵人內部的游擊隊員彼德羅產生懷疑,故意讓彼德羅去槍斃德麗塔以驗真偽,為了保護戰友,彼德羅暴露了身份。在千鈞一發之際,地下游擊隊趕到,營救了他們,活捉了法西斯警察頭子。
E.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系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葯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游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沖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里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里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艷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准確,因為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系,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沖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沖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疇里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里的女游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里呈現的 社會 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 社會 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 社會 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里的游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訪時,就對電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游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里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艷,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艷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贊,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迴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里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里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里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游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余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里,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電影里的調侃語句: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影片里德國軍官打檯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檯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 娛樂 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女游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游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里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里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凶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迴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
F.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伏擊戰》是1970年譯制的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影片在國內公映的片長只有一小時零九分,作為故事影片,實在有一點太短了。
它看起來像是紀錄片,但實際上是一部故事片。
它主要表現了阿爾巴尼亞的一支游擊隊奉命去伏擊一支德軍機械化部隊,整個電影就是表現這一場戰斗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國內放映時,立刻得到了主流媒體的一致叫好。我們先瀏覽一下當時報紙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解放日報》1970年12月3日刊發評論:「弱國打敗強國的頌歌——贊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
《人民日報》1970年12月5日刊發評論:「敢於斗爭,敢於勝利——阿爾巴尼亞故事片《伏擊戰》觀後」。
《北京日報》1970年12月6日的影評標題是:「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敢於斗爭,敢於勝利。」
《文匯報》1970年12月8日登載的文章標題是:「山鷹展翅敵喪膽。」
影片里的游擊隊與強大的德軍相比,實在稱不上是一支對等的部隊。影片里的這一支著裝不一、子彈欠缺、食物匱乏的部隊,幾乎是拼盡全部的人力與物力,與德軍展開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斗。
電影里的這一場戰斗,是一個有著更深意圖的整體戰役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電影里的人物對話里,感受到這一場戰役的目的,不過是起到「圍魏救趙」的用意。
影片里的政委對游擊隊的戰斗形勢作過如下的分析:「參謀部通知我們,有一支德國機械化部隊和突擊隊要在本月26日以前到達這個地方,納粹匪徒就是想從我們部隊的背後出去,敵人的大部隊,已經被擊潰了,完全垮了。」「我們主要的打擊力量集中在他們前頭,阻止他們前進。」
在下面另一個場景中,政委繼續對戰斗的目的進行了闡述,這是對普通戰士講述的,所以比上面傳達的通知還顯得通俗易懂,且有鼓動性。
其鼓動性的形勢分析稱:「敵人冬天的攻勢遭到慘敗以後,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向我軍進攻,但我民族解放軍正在進行反擊,也同樣把納粹蠢豬的第二次侵犯打得落花流水。黨交給我們一個主要任務,我們的游擊大隊正在戰斗,並已經擊潰了敵人的主力部隊。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狙擊敵人機械化部隊對大部隊的進攻。」
從兩個場景里的形勢分析來看,游擊隊面臨的局勢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展開了冬季攻勢,第一波沒有達到目的,但是第二輪敵人的進攻又已經開始了,而且德軍一直在追著主力部隊打,而這支游擊隊的目的,就是完成上級交給的狙擊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的任務。
這是一場伏擊戰,但更像是一場狙擊戰,所以戰斗的凶險可以從影片里的背景交待中大致地看出來。
電影里所說德軍的冬季攻勢,是從1943年11月開始的,持續了近三個月。影片里提到的本月26日德國機械化部隊將到達本地,應該指的是1944年1月26日這一個具體的時間點。
這里,我們跳出電影,看一下,當時阿爾巴尼亞的戰爭形勢,也由此探究一下,電影里的戰斗場景是不是有誇大的嫌疑。
實際上,提前在這里說一下,應該說電影還是忠實於 歷史 事實的,表現了當時阿爾巴尼亞游擊隊面臨的敵軍圍困重重的嚴峻形勢,唯有殺開一條血路,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游擊隊。
所以史書在提到這一段德軍發起的冬季攻勢的時候,特別強調,這是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二戰中最艱難的日子。
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之前,1939年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所以,我們在阿爾巴尼亞電影里,反映早期游擊隊斗爭的影片,佔領軍都是義大利軍隊,包括《寧死不屈》里諷刺「墨索里尼永遠正確」的台詞,針對的都是義大利侵略者。
義大利投降之後,德國軍隊立刻從相鄰的南斯拉夫與希臘抽調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填補義大利投降之後的軍事真空。
據英國人所著的《關於希特勒為何戰敗的秘密報告》一書提供的資訊:當時,德軍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這些巴爾乾地區,共有20餘個師,總兵力達60萬人,接近西線總兵力的一半,兵力還是挺強大的。
希特勒的兵力明顯是不夠用的,所以這么20餘個師,就在巴爾干半島的國家之間搬來搬去,拆東牆補西牆,義大利反戈之後,德軍更是捉襟見肘。
當時德軍主要將部隊放在南斯拉夫,圍剿鐵托的游擊隊,南斯拉夫的游擊隊,確實要比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要強得多,讓希特勒傷透了腦筋,還不得不從蘇聯戰場抽調兵力,加強對南斯拉夫游擊隊的圍剿,而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則弱得多了,人數不能與南斯拉夫游擊隊最高時達30萬的人數相比。
同時,德軍也將一部分部隊放在希臘,以防止同盟軍登陸。
這種布局,與當時德軍面臨的戰爭狀況有關,一方面,蘇軍熬過了庫爾斯克最大的坦克膠著戰的困難階段,有了喘息的時間,有能力發動進攻,牽制住德軍,使德軍不得不準備從南斯拉夫開始撤軍,另一方面,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也使德軍開始防備盟軍如法炮製,在希臘登陸,這樣德軍在阿爾巴尼亞周邊的重點,是放在南斯拉夫與希臘這一片地域,當義大利投降後,德軍立刻抽調軍隊,侵佔阿爾巴尼亞,並在冬季圍剿中出動了四個師,人數達到4.5萬人,而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的人數只有2萬人左右。
同時,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為了顯示不是佔領者而是解放者,也對當地人較為客氣,這也是我們在《戰斗的早晨》里看到阿爾巴尼亞的孩子,可以在德軍巡邏隊的眼皮底下,嬉戲玩耍,毫無恐懼之心。
德軍重兵圍剿,而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的條件非常差。在影片里交待了游擊隊員沒有鞋子,隊員在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拿沒有鞋子開玩笑。
同時也沒有食物,在影片里有一個場面,機槍手蘇洛在與夥伴們分吃食物的時候,他示意隊友,把一點點食物,送給對面的一個漂亮的女游擊隊員。
這也是電影里的朦朧的一點愛情暗示,當這個女游擊隊員露出她的面頰的時候,確實是明眸皓齒,靚麗奪目。
在後來的狙擊戰中,蘇洛操著一挺機槍,壓迫著向山上發起沖擊的德軍,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甚至能獨擋敵人的炮火攻擊。
只是沒有子彈,當時這名女游擊隊員帶來了少量的子彈,然後操縱機槍,射殺敵人,但是眨眼之間,這名女游擊隊員便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倒在了機槍上,構成了電影里的一個頗為傷感的鏡頭。
之後,蘇洛在電影里也成為壓軸結尾,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面對德軍上校猙獰滿面地沖上陣地,他與敵人的同歸於盡。
電影鏡頭里,沒有表現他是如何對付那個老謀深算而又孤注一擲的德軍上校,鏡頭從蘇洛的頭上越過,抬向天空,然後傳來一聲吶喊聲,可以猜出的內容,是他抱著德軍上校,一起墜下山崖了。
電影很快匆匆結尾,只見游擊隊員從山巔上沖刺而下,殺向敵人,戰爭結果如何,電影里沒有交待,但是在電影前面提供的情境下,德軍的大部分力量還沒有消滅,武器裝備還沒有受損,這時,游擊隊沖鋒出擊,如同以卵擊石。
電影意圖通過德軍上校被鏟除掉了,敵人已經群龍無首,按照《三國演義》的敘事手法,是必敗無疑了,但現代戰爭,顯然不是這樣一將落馬、便大獲全勝這種邏輯平移的,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結尾往往是戛然而止,在中國觀眾那裡獲得一個並非浪得虛名的「莫名其妙」的風評。
從史實上來看,當時的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主要採取是突圍戰與機動作戰,影片里的伏擊戰根本不成熟,它的伏擊目的,只是為了狙擊敵人。游擊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擺脫敵人的圍剿。
從《伏擊戰》的交待看,德軍防備甚嚴,機械化部隊出擊之前,前出先鋒隊,偵察村莊,封鎖道路,四處查看,部隊也是穩步遞進,遇到伏兵,及時增援,游擊隊連到伏擊戰的地點,都必須繞開德國人到處警戒的路口,不得不通過攀援峭壁,才越過山巒阻礙,到達伏擊地點。
從影片的交待來看,德軍被圍困後,在開始的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立刻組織了有效的炮火還擊,還採取迂迴包剿、佔領制高點的手法,使游擊隊的伏擊漸漸地陷入被動。電影結尾處讓人意猶未盡,根本感受不到游擊隊伏擊戰泰山壓頂的成功效應。電影最後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比劃一下沖下山去的激動人心場面,但能否制勝,仍是一個懸案。
據《阿爾巴尼亞史綱》記載,這一場冬季戰役以游擊隊節節敗退為結局,可見,影片里的游擊隊要展開一場伏擊戰是相當困難的,《伏擊戰》這部電影記錄了這一場慘烈的戰爭全景,折射出當年抗擊德軍幾乎是一場啃骨頭的拼掉老本的血戰。
從電影手法來看,《伏擊戰》是阿爾巴尼亞電影里比較平庸的一部,它對人物基本沒有什麼刻畫,鏡頭調度也是採用了紀實性的手法,人物交待不清,戰事也是敷衍了事,但是在當時看慣了中國式游擊隊戰爭片的情況下,這樣一部全程的純粹戰斗的影片,還是給中國觀眾帶來了新穎的觀感。
觀眾記憶深刻的包括那個留著希特勒小鬍子的阿爾巴尼亞所謂賣國政府軍成員,在遇到危險時,上演了一幕幕逃生必殺技,包括在車內壓低身子,躲避槍彈,後來又從車上掙扎著身子,蛇行下車,接著展現葡伏在地、鑽入車肚的尺蠖逃生術,但最終在逃生路上,遭遇德軍上校,他見勢不妙,扭頭而走,被德軍上校開槍打死,完成了這個漫畫式人物的在電影里形象貢獻。
而影片里開始的時候,還出現一個志得意滿的年輕德軍軍官,衣扣上懸著鐵十字勛章,從他的對話中來看,他曾經參加過入侵法國的戰斗,所以他在影片里不失時機地嘲笑了一下法國人,說他進軍法國的時候,「那些法國人都嚇傻了。」
可以看出,這個年輕軍官,正是後來好萊塢與西歐電影里那些出沒在二戰重點戰事中的德國軍人,他們在電影里出現的地域,確實是西方二戰片英雄的主要戰線收獲場所,而在這些影片中,是沒有阿爾巴尼亞電影里的抗擊法西斯英雄什麼事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也深知自己的游擊隊戰事,在二戰的 歷史 中,占據不了多大的空間,這種心態,該如何在《伏擊戰》里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影片里在阿爾巴尼亞多呆了三五個月的德國上校不失時機地諷刺了那個得意洋洋的年輕軍人:「在阿爾巴尼亞,你得鐵十字勛章很難,但墳上的十字架倒很容易得到,連送葬的也沒有。」
電影的潛台詞是說,阿爾巴尼亞的抗戰,不玩虛頭,而是玩實在的,是貨真價實的消滅敵人的場所。
雖然二戰史,對巴爾干諸國的抗擊法西斯的史實一筆帶過,但阿爾巴尼亞電影《伏擊戰》卻藉助德國人之口,表達了他們打擊的敵人,是真正的對手。
這也是電影的巧妙之處吧。
G. 求一老電影 是阿爾巴尼亞或者南斯拉夫我70年代看的 開始是納粹蓋世太保槍斃很多被俘者有一個男
哈哈我看過是南斯拉夫電影1972年拍攝的《瓦爾特保衛撒拉熱窩》挺精彩的我還記得裡面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空氣在顫抖就是天空在燃燒!這句話的意思是比喻納碎的行動風暴即將到來而且這句台詞在當時一時間成為了一句流行語風靡了整個歐洲…看看吧望採納謝謝!
H. 阿爾巴尼亞當年向中國輸入幾部老電影
阿爾巴尼亞當年向中國輸入了二十三部老電影。
1959年我國進口了第一部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塔娜》,此後又陸續進口了《山鷹之歌》、《他們也在戰斗》、《特殊任務》、《我們的土地》等,這些來自山鷹之國的黑白故事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後來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游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
I. 美國二戰電影大全
1,<雷霆救兵>
故事背景: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再多講了
2,<雷霆戰將>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時在森林中突破德軍防線的戰斗故事
3,<細細的紅線>
故事背景:講述1942年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上與日軍的島嶼爭奪戰
4,<巴頓將軍>
故事背景:講述了巴頓將軍在二戰中的故事
5,<黑鷹計劃>
故事背景:1993年美軍特種部隊與索馬里軍閥的戰斗
6,<火海浴血戰>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硫磺島的戰斗
7,<紅色海岸>
故事背景: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某個島嶼的戰斗
8,<太平洋海空戰>
...展開1,<雷霆救兵>
故事背景: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再多講了
2,<雷霆戰將>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時在森林中突破德軍防線的戰斗故事
3,<細細的紅線>
故事背景:講述1942年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群島上與日軍的島嶼爭奪戰
4,<巴頓將軍>
故事背景:講述了巴頓將軍在二戰中的故事
5,<黑鷹計劃>
故事背景:1993年美軍特種部隊與索馬里軍閥的戰斗
6,<火海浴血戰>
故事背景:講述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硫磺島的戰斗
7,<紅色海岸>
故事背景:1944年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某個島嶼的戰斗
8,<太平洋海空戰>
故事背景:反映了美軍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與日本空軍的一系列戰斗
9,<最長的一天>
故事背景:全景式展示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對對納粹德國的諾曼第登陸戰役
10,<斯大林格勒戰役>
故事背景:
以德國普通士兵的視角講述二次世界大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2,<莫斯科保衛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拍攝的二次世界大戰關於1940年的德蘇雙方的莫斯科戰役
13,<勝利>
故事背景:前蘇聯的二戰電影
14,<太陽淚.>
故事背景:美軍特種部隊在非洲的人道主義行動
15,<雙狙人I>
故事背景:美軍狙擊小組在巴拿馬的戰斗故事
16,<D日>
故事背景:諾曼第登陸戰前夕盟軍官兵的故事
17,<登陸安奇奧>
故事背景: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的戰役
18,<中途島>
故事背景: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轉折之戰中途島戰役
19,<獨孤里戰役>
故事背景:美軍海軍艦載機部隊一群飛行員在朝鮮戰爭中的故事
20,<A-6入侵者>
故事背景: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一群飛行員在越南戰爭中的故事
21,<全金屬外殼>
故事背景:越戰
22.<現代啟示錄>
故事背景:越戰
23.<野戰排>
故事背景:
越戰
24.<漢堡高地>
故事背景:
越戰
25.<戰爭與回家>
故事背景:
越戰
26.<越戰忠魂>
故事背景:
越戰
27.<正義法庭>
故事背景:美國和中東國家的沖突
28.<拯救女大兵林奇>
故事背景:第二次海灣戰爭
29.<前進巴格達>
故事背景:
第二次:海灣戰爭
30.<鍋蓋頭>
故事背景:
:海灣戰爭
31.<生死豪情>
故事背景:
:海灣戰爭
32.<大西洋海戰>
故事背景:二戰盟軍的運輸船隊和德國潛艇的斗爭
33.<太平洋潛艇戰>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潛艇與日軍潛艇的殊死戰斗
34.<紅色海岸>
故事背景:
二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
35.<沙漠之狐>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和德國元帥隆美爾的故事
36.<沙漠突擊隊>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
37.<野鵝敢死隊>
故事背景:西方社會派僱傭軍干涉非洲事務的電影
38.<兄弟連>
故事背景:
二戰中美軍101空降師E連官兵的故事
39.<鐵十字勛章>
故事背景:
二戰
40.<孟菲斯美女號>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41.<坦克大決戰>
故事背景:
二戰阿登戰役
42.<坦克爭霸戰>
故事背景:
二戰
43.<第九縱隊>
故事背景:前蘇聯在阿富汗的戰斗
44.<風暴之門>
故事背景:俄羅斯在車臣的戰斗
45.<雷馬根大橋>
故事背景:
二戰末期盟軍強渡萊茵河的戰役
46.<刺殺邱吉爾>
故事背景:
二戰故事,一支德國小分隊潛入盟軍控制區刺殺英國首相的故事
47.<倫敦上空的鷹>
故事背景:
二戰不列顛空戰中的故事
48.<空戰英豪>
故事背景:
一戰中美國拉斐特志願飛行隊與德國空軍的戰斗故事
49.<兵臨城下>
故事背景:
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狙擊手瓦西里的故事
50.<勾魂谷>
故事背景:
一戰西線戰場
51.<從海底出擊>
故事背景:
二戰德國潛艇的故事
52.<633敢死隊>
故事背景:
二戰英國空襲德國佔領區的故事
53.<圍殲碑斯麥號>
故事背景:
二戰大西洋海戰
54.<珍珠港>
故事背景:
二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故事
55.<虎虎虎>
故事背景:
二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57.<愛國者>
故事背景:美國獨立戰爭
58.<滑鐵盧戰役>
故事背景:拿破崙戰爭中1814年具有決定性的滑鐵盧戰役
59.<光榮戰役>
故事背景: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
60.<風雨者>
故事背景:
1944年二戰太平洋戰場塞班島戰役
61.<撒哈拉戰隊>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的故事
62.<血戰阿拉曼>
故事背景:
二戰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中義大利軍隊的故事
63.<突襲>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在菲律賓登陸後特種部隊營救戰俘的故事
64.<黑色轟炸機>
故事背景:
二戰中美軍黑人飛行員的故事
65.<火炬>
故事背景:
二戰美軍在北非登陸後的戰役
66.<U-571>
故事背景:
二戰美德之間的潛艇戰
67.<戰場>
故事背景:
二戰1944年阿登戰役
68.<巴坦戰役>
故事背景:
二戰反攻菲律賓的一次戰役
69.<麥克阿瑟>
故事背景:
美軍麥克阿瑟上將在二戰中的傳奇經歷
70.<山本五十六>
故事背景:
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二戰中的故事
71.<太極旗飄飄>
故事背景:朝鮮戰爭中韓國軍隊的故事
72.<大和號>
故事背景:
二戰海戰
73.<203高地>
故事背景:日俄戰爭
74.<父輩的旗幟>
故事背景:
二戰硫黃島戰役
75.<來自硫黃島的信>
故事背景:
二戰硫黃島戰役的故事
76.<遙遠的橋>
故事背景:
二戰盟軍1944年市場—花園行動的慘敗
77.<不列顛大空戰>
故事背景:
二戰不列顛大空戰
78.<桂河大橋>
故事背景:
二戰
79.<橋>
故事背景:
二戰南斯拉夫游擊戰的故事
80.<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故事背景:
二戰南斯拉夫游擊戰
81.<深藍的世界>
故事背景:
二戰
82.<鐵血長空>
故事背景:一戰早期的空戰故事
83,
<戰壕>
故事背景:一戰
84,
<飛虎群英>
故事背景:二戰中國戰場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故事
85,
<阿富汗坦克戰>
故事背景:前蘇聯在阿富汗的戰斗
86,
<蘇捷斯卡戰役>
故事背景:二戰中南斯拉夫和德國軍隊的一次戰役
87,<僱傭軍團>
故事背景:法國外籍軍團在非洲的故事
88,<德累思頓>
故事背景:二戰英國轟炸德國的故事收起
J. 忘記了是那個國家的電影只記得是二戰時期有兩個德國兵在河裡洗澡被一群孩子偷去了衣服和武器
那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二戰片。片名是《戰斗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