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俄羅斯電影鏡頭研究

俄羅斯電影鏡頭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11 04:48:10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⑵ 俄羅斯電影影評

我是復制的!!!!《兵臨城下》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

⑶ 電影長鏡頭運用較多的例子

推薦你看《俄羅斯方舟》,整部影片就一個鏡頭,這個就是最純粹的長鏡頭。
研究長鏡頭的人肯定會看這部。

完成一部電影至少要用多少個鏡頭?
俄國大導演蘇古洛夫告訴你,一個就成。全片96分鍾,這個牛人就只用一個鏡頭就拍成了,並且不是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之類拿攝影機對著拍攝物就算完事的那類玩實驗的片子,也不是固定機位場景單一之類的片子。
整部電影是在聖彼德堡的隱士盧(Hermiage)故宮博物館里拍攝,攝影機穿梭全館三十三個展廳,走了一共兩公里多的路,動用了二千名演員出演。
過去用膠片拍攝,完成一部90分鍾的電影最少要用九個鏡頭,現在是數碼時代,從頭至尾,只要導演的場面調度與協調管理演職員的能力夠強,就有實現的可能。
整部影片,導演狂人肩扛數碼攝像機,「追隨著」一位「神秘」的敘述者,在隱士盧博物館穿梭。沒有了「生澀」的推拉搖移,也用不著後期的剪輯,只有如行雲流水般的「穿梭」、「行進」,在不同的時空。
整部影片看下來,給我的總體感覺就彷彿是,蘇古洛夫借用肩上的攝影機在與「時空」調情,曖昧而意無窮;又彷彿是,蘇古洛夫抱著攝影機在翩翩起舞,優雅而迷人,在古典音樂中,在人類無比豐富的藝術品當中,在浩浩盪盪的歷史事件當中,迷失。沉沒。

⑷ 介紹幾部有經典長鏡頭的電影,沒什麼研究的別來添亂

1.《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中間沒有動一剪子。堪稱變態。
2.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鏡頭對准一個酣睡的男人長達六個小時,絕對挑戰人類的忍耐力!!!
3.《400擊》最後那個長鏡頭非常著名
4.《贖罪》里那個,老師課上講了~ 太刻意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了~
5.《人類之子》戰爭片,一個30分鍾左右的長鏡頭,個人認為很不錯的。。。
特呂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贊的忠實擁護者嘛
6.《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凱奇演的一部動作片,從影片開始一直到拳擊場內槍聲響起,在長達13分鍾的時間里,鏡頭一直跟隨著尼古拉斯.凱奇移動,這期間他做了很多事,上電視、見拳王、抓小賊、會老友、跟老婆和情人打電話、盯上一個金發美女……尼古拉斯.凱奇在這13分鍾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鋒芒畢露、飛揚跋扈的演技,讓我大呼過癮!
還有就是法國左岸派的和新浪潮的都有很多是長鏡頭的

⑸ 人在俄羅斯,有什麼不錯的鏡頭品牌

品質最好的是lomo的電影鏡頭,其次有朱庇特,澤尼特等。以前蘇聯時代的塔依爾、和平等著名鏡頭好像已經不生產了。

⑹ 請問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專業回答,最好分類回答,月多越好謝謝了!!!

庫里肖夫效應蘇聯蒙太奇學派是20世紀20年代世界電影發展史中涌現出來的一個重要電影學派,以愛森思坦、普多夫金、庫里肖夫和杜甫仁科為代表的電影工作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和拍攝實踐,提出的電影蒙太奇理論第一次在電影理論研究中涉及心理學問題(這種涉及雖然是無意識的)也使他們成為百年電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於一身的偉大電影藝術家。

一、談到蘇聯蒙太奇學派,首先有必要明確的是何謂蒙太奇蒙太奇一詞源於法文montage,原意為建築學上的裝配、構成的意思,而在藝術創作中則是由蘇聯攝影家羅德欽柯第一次提出。他通過將不同的照片拼貼以造成新的效果,稱「照相蒙太奇」。
由此可見,在電影中蒙太奇實際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連續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產生新的效果和意義。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蒙太奇並不是電影的專有名詞,而時下盛行的將各類影片原聲消去再配上方言笑話的節目,稱之為「開心蒙太奇」也是對蒙太奇概念的曲解,另外,蒙太奇只是單純的電影手段,本身並不帶有革命性(就像語言沒有階段性一樣)。

二、蘇聯蒙太奇學派發展的歷史背景
20世紀20年代,蘇聯的藝術家們面臨的不是經濟危機和生活的慘劇,而是一次推翻沙皇統治的國內革命的成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激情。
1917年10月革命前,我國的電影工業在世界電影工業中的地位並不突出,只在莫斯科和彼德格勒有一些私營電影公司。1910年後,由於戰爭的影響,使進口影片大幅削減,這種情況就使俄國的私營公司有機會發展,於是從1910年到1917年前俄國推出了許多節奏緩慢的通俗喜劇,這類影片在當時吸引了許多本國觀眾,但國外則鮮少能看到。
1917年十月革命後,次年7月,蘇聯國家教委的電影部門開始對電影膠片實施管制,這就導致了許多私營公司囤積膠片,有些甚至帶著器材逃往別國,另一小部份公司勉強接受了這一管制,但內心盼望紅軍在戰爭中失利,使其運作能恢復到戰前狀態。
真正的蘇聯電影應該從1919年8月27日列寧簽署將舊俄國電影收為國有化的一項法令開始的。這種投資方式的變化,在戰後蘇聯物資條件極差的情況下,由國家出資保證電影事業的發展,無疑對一個新興的民族電影是有益處的和積極的。1922年,列寧又發表講話提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這句話成為蘇聯電影的運動綱領,使得蘇聯電影得到飛速的發展,但是這樣的投資方式也將影片的內容局限在社會主義的宣傳和規勸上。

三、蘇職蒙太奇學派的主要成員及理論

1、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
1958年在布魯塞博覽會電影節中,來自世界各國的127位理論家和史評家評選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影片,結果愛森思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以100票位列首席。②這次評選證明了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論在世界電影史中的地位。
愛森思坦早年學習機械工程,懂得修路架橋等機械規律和操作機器的有關原理,所以他認為通過嚴密的分析,能夠發現支配一切藝術形式的規律。
愛森思坦的理論研究主要受到以下幾種理論的影響:①19世紀黑格爾關於「正題、反題、合題」三段論的辯證法和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愛森思坦試圖把這種哲學運用於電影,提倡使兩個不同性質的鏡頭或段落(即「正題」和「反題」)相沖突,以建立一個新概念(即「合題」)在《電影形式的辯證方法》(1929)一文中,愛森思坦說明了鏡頭與字幕的關系,以及鏡頭與蒙太奇的關系,代表著各個辯證階段;「命題(抽象概念)內部的沖突——在字幕的辯證法中闡明自身——在鏡頭內部的沖突中形成自己的空間形式——在蒙太奇中越來越強烈的爆發——在不同的鏡頭之間發生沖突。」③愛森思坦力求通過這種辯證的沖突使觀眾入迷,使之擺脫消極和自我。例如:《戰般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一段,愛森思坦通過在岸上歡樂的人群與波將金號上勝利的水兵間反復切換,建立自己的「正題」。步兵到來,鎮壓岸上示威人群時,愛森思坦引出自己的「反題」,波將金號上的水兵對階梯上的鎮壓、屠殺作出反應,向鎮壓者的總部開炮了,這代表「合題」。

②要森思坦的理論還受到日本象形文字的啟發。
愛森思坦認為蒙太奇與日本象形文字之間有一致之處,兩個不同形象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即構成一個表義的文字,例如鳥的圖形加上嘴的圖形即成為「鳴」,而「鳴」字的意思不是「口」「鳥」之和,而是它們的乘積。也由此,愛森思坦提出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概念就是「將描繪性的,含義單一的,內容中性的各個鏡頭結合成有思想的前後聯系和系列。」④愛森思坦早年從事舞台導演工作,在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智者干慮,必有一失》中,愛森思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理論(在我國的翻譯著作中將之譯為「雜耍蒙太奇」,這是不恰當的。「雜耍」是指由小丑在換場時進行的表演,意在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愛森思坦的蒙太奇理論中強調的不是「雜耍」的過程,而是吸引觀眾注意力這一本質,所以應稱為「吸引力蒙大奇」)吸引力蒙太奇強調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者的思想結論。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使愛森思坦走向了電影藝術創作,在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罷工》中成功運用了這一理論——沙皇俄國屠殺工人和屠宰場宰殺牲口的鏡頭交替剪輯,表現工人像牲口一樣任人宰割的典型蒙太奇段落。
在繼續拍攝和研究中,愛森思坦認為單個鏡頭是一個蒙太奇細胞,作為單獨的實體是沒有價值的,正如他在《電影的語言》一書中的論述:「個別形象本身越引人注目,影片就越像一系列漂亮而互不相關的照片。」⑤只有通過剪輯才能獲得無限的意義。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末,愛森思坦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理論。在他的蒙太奇觀中,鏡頭A不僅僅是與鏡頭B先後出現,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為「A+B」或「AB」,而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意識「X」。這個變化的原因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正如他所說:「任何種類的兩段影片放在一起,就會從那種並列的狀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新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⑥這一理論是愛森思坦蒙太奇觀的基礎。
愛森思坦以沖突為基礎建立其蒙太奇理論的,我們過去對愛森思坦的理論認識有一個誤區,總認為他將單個鏡頭視為無意義的,而事實上,在建立蒙太奇的體系過程中,愛森思坦考慮了三個層面的意義:單個鏡頭、鏡頭組合以及影片的整個形式。通過其變化、運動和沖突的宇宙觀引伸出單個鏡頭內部可能產生的幾種沖突:1、線條的沖突;2、平面的沖突;3、立體的沖突;4、空間的沖突;5、光的沖突;6、速度的沖突;7、物體和觀點的沖突(即採用罕見的拍攝角度);8、物體及空間的沖突(即通過透鏡使物體失真);9、事件及其時間性的沖突(例如:慢動作或快動作)⑦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論和他的電影作品不但在世界電影史中具有及高的地位,也對其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4年希特勒上台後,與戈貝爾召見了德國著名製片廠烏發的製片人,給他們觀看《戰艦波將金號》並要求他們拍攝出一部德國的「《戰艦將金號》」以講述南非的布爾戰爭;《教父》中導演將孩子洗禮與黑幫殺人交叉剪輯在一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科波拉在《現代啟示錄》中借鑒了《罷工》中的屠殺段落在殺上校一段中插入殺牛的鏡頭,用以表達觀點;《巴頓》中巴頓將軍打士兵的延時鏡頭則是受到敖德薩階梯段落中嬰兒車的啟發……(附影片實例)而愛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觀念被普遍大量運用則是在廣告中,通過組合,使兩個鏡頭表達出新的意義,在廣告中不但明確,且節省時間。(例如:酒杯+急馳的車撞=不要酒後駕車)另外,愛森思坦認為聲音是一個獨立的元素,單獨的聲音和畫面相結合也能產生出新的意義,這就是在聲音出現後愛森思坦提出的「對位法」,愛森思坦曾經說過:「如果搞理論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位那麼電影的聲音只存在對位和同步。」⑧在雷內•克萊爾的影片《百萬法郎》中實現了這種「對位」的表現手段。導演在一群人搶彩票的畫面同時加上了足球賽的賽場爭球聲,使畫面具有了更進一步的含義。(愛森思坦的敘事方法、結構和使用演員等方法將在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段落中與之對比闡述。)

2、庫里肖夫提出的「庫里肖夫肖效應」
庫里肖夫效應的實驗過程中,庫里肖夫與普多夫金將一個演員沒
有任何錶情的特寫鏡頭與另外三個鏡頭:桌上的一盤湯、棺材裡的女屍、小女孩玩著玩具狗熊相互組接起來。結果在觀看中觀眾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產生了對他的表演評價。
由此,庫里肖夫總結出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也就是說,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而不成其為藝術,只有通過蒙太奇的創作才能成為電影藝術,並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結構的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⑨

「庫里肖夫效應」對於認識電影,及其表達方式是非常重的,而且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個被認可的心理學現象。在雲南藝術學院影視系的教學中,就有一個練習,要求將《紅高梁》中土匪搶劫一段和姜文、鞏俐在高梁地中的段落順序打亂,重列(見實例)結果,觀眾看到的姜文的表情較之於影片本身的情節就產生了嚴重改變。這個練習不但使我們了解了剪輯的作用,也足以證明「庫里肖夫效應」。
但是不以電影本體出發,不從電影實質研究電影的「綜合論」則沒有看到庫里肖夫效應的重要作用。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張俊祥就在一次影劇講習中說:「庫里肖夫效應是無稽之談。」
3、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
普多夫金大學時期主修自然科學,在接觸電影前當過演員,做過場記,搭過布景,也寫過劇本。後進入國立第一電影學院學習。1922年,普多夫金進入庫里肖夫實驗室工作,與庫里肖夫一起進行了大量實驗,前文提到的「庫里肖夫效應」就是由普多夫金協助完成的。
普多夫金的影片創作和理論觀點深受格里菲斯影響,力求通過剪輯使思想和情感有效溝通。接下來我將普多夫金和愛森思坦的理論及創作觀點進行對此,以闡述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理論。

首先在劇作方面:普多夫金強調劇中本創作的重要作用,屬再現美學的傳統形式。在他的影片中延續了格里菲斯的敘事形式,強調嚴謹的敘事結構和深思熟慮的情節;而愛森思坦的影片則相反,這些影片都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脈絡,結構鬆散,不講求連貫。
在演員選擇方面:北京電影學院教材《外國電影史》一書中說普多夫金「一般都依靠傑出的演員來扮演劇中人物……」(《見外國電影史》P78)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普多夫金認為在電影中「舞台表演」是危險的。普多夫金在1929年二月三日對英國電影協會作的演講中說:「我只要處理真實的素材——這就是我的原則。我堅決認為,在表現真水、真樹和真的花草的同時,演員的臉上卻粘著假胡了和畫著一道一道的假皺紋,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樣地表演,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因為這樣就違反了電影風格最基本的概念。」
⑩普多夫金也在影片創作中進行了實踐,例如,在《成吉思汗的後代》一片中,普多夫金就僱用了一些真正的蒙古人進行表演,為了表現他們帶著驚喜的神情看著一塊珍貴的狐皮,還特別請來一位魔術師在蒙古人面前表演,拍下他們觀看時的神情,然後把這個鏡頭同商人手裡拿著狐皮的鏡頭接起來,得到了所需要的效果。而為了達到倒敘事目的,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都有主要角色、主人公。愛森思坦的影片中多採用具有典型人群代表特徵的「類型演員」,愛森思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集體人物,沒有主人公。
與愛森思坦一樣,普多夫金也常在影片中使用隱喻,但他的喻體則來自敘事和場面中,不象愛森思坦那樣任意選擇喻體。例如《母親》中,普多夫金用春暖花開和死囚被釋放相接,用冰雪融化和人民正義行動開始相接(附實例)。正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狀物抒情」手法。而愛森思坦在《戰艦波將金號》「敖德薩階梯」一段最後則運用三個不同姿勢的石獅接的鏡頭來表達對事件的看法(附實例)。
這些例子也說明在情緒表達上,普多夫金的敘事觀念使他表達情緒時用現場有關對象的實際影像來表達;愛森思坦則刻意使影片刻意擺脫表面上的前後連接。
從以上的對比也不難看出在剪輯觀念上普多夫金的電影本質是古典式的,鏡頭偏向積累性質,追求由故事支配的全面情緒效果;而愛森思坦的影片則是通過理性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剪接,表現一系列的思想交鋒。
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理論對故事片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場景抒情的手法也被廣泛借鑒使用。在鄭君里的影片《枯木逢春》中,見到毛主席的村民回村時,山花開放這一片段就仿照了《母親》中的段落。在沈西苓《女性的吶喊》一片中工人搶飯吃時,接旁邊一群雞啄米的鏡頭,隱喻工人非人生活的段落也可見敘事蒙太奇對中國電影的影響。但從中國電影的發展來看,蘇聯蒙太奇學派對其影響似乎僅限於敘事蒙太奇上,究根朔源我想首先是因為中國電影受好萊塢影響甚深,愛森思坦超越敘事讓鏡頭間的銜接產生新含義的觀念與中國電影人的觀念想距太遠,不能完全為人所理解;再者,我國當時對愛森思坦的理論研究著作翻譯不多。
普多夫金對其後電影人的影響也很大。著名的導演庫布里克從未受過專門訓練,他就曾說:「我學會拍電影是因為一本普多夫金的書和看許多影片。」

4、杜甫二科的詩意蒙太奇
所謂詩意即是指脫離現實,具有詩的概括能力,而詩意蒙太奇只能存在於默片中。因為這是一種藝術的概括,默片因其無聲,是純視覺的所以不接近生活,具有這種概據能力,可以抽象。
從杜甫仁科的影片《兵工廠》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片段體現了這種表現手段。德國兵看到自己被自己毒死;烏克蘭士兵則在戰斗中不會死亡;畫框中沙皇的畫像變活,畫中的沙皇開始活動;甚至被鞭打的馬匹也張口說話(通過字幕表現)……(附實例)這些非真實的情況都是通過杜甫仁科詩意的處理來表達含義的。
薩杜爾在他編著的《世界電影史》一書中稱贊杜甫仁科的另一部作品《土地》表現了他用別具一格的抒情手法表現了大自然、愛情和死亡。在他的默片中詳謚著充滿話力的,新鮮的抒情氣息。
我對蒙太奇,蘇聯蒙太奇學派的認識和理解還是很粗淺的,但是我深知對於電影本體和電影表現手段的認識研究對於學習電影的重要。因此必將繼續鑽研。感謝周傳基教授和宋傑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的悉心指導。

注釋:
②引自:1958年北京電影局譯委會《電影藝術譯叢》第八期
②引自1929年愛森思坦論文《電影形式的辯證法》見《電影形式和電影感》P53
④引自:1929年發表的愛森思坦論文《電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
⑤引自:《電影的語言》愛森思坦著P111
⑥引自:《蒙太奇的方法》愛森思坦著 1929年
⑦「九種沖突」引自:《電影的語言》愛森思坦著1934年
⑧引自:愛森思坦的手稿,周傳基教授翻譯保存
⑨引自:《外國電影史》P71
⑩引自《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普多夫金著

參考書目及文獻:《世界電影史》
《電影的形式與風格》
《電影形式的辯證方法》
《電影形式和電影感》
《電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
《電影的語言》
《蒙太奇的方法》
《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
《外國電影史》
轉自:http://bbs.mov6.com/archiver/tid-29474.html

⑺ 如何評價俄羅斯根據車臣戰爭而拍攝的電影《煉獄》

看了煉獄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被影片中近乎實戰的鏡頭所震撼,該片的真實感可見一斑。電影的情節並不復雜。俄軍和車臣軍隊圍繞格羅茲尼的一家醫院展開爭奪,醫院幾度易手。一隊俄軍被車臣叛軍包圍,陷入困境。危急時刻,上級的救援部隊——一支特戰分隊及時趕到,並沖入醫院支援;一輛T-80坦克在接近醫院時履帶被炸斷,坦克指揮員拒絕了車臣叛軍的誘降,用炮火為被圍困的俄軍打開了勝利之門。

⑻ 什麼是長鏡頭長鏡頭有什麼用有什麼能被稱作影史上經典的長鏡頭...

概念: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作用:再現空間的原貌;展現宏偉場面和廣闊環境;清染情緒和氛圍

經典長鏡頭:

1、前蘇聯影片《戰爭與和平》可以說是一部有濃郁的長鏡頭風格的影片。這部影片中,大約不下數百個長鏡頭,多是用在宮廷和貴族舞會、奧斯特里茨戰役、莫斯科大火、拿破崙的敗北……它們幾乎無一不是表現豪華的場面、雄偉的戰場、殊死的拼搏,無一不是採用氣勢磅磅、宏偉異常、沉鬱頓挫的潑墨手法。恰恰是在這些地方,長鏡頭的電影語言,方可自由馳騁,神通大顯。

2、前蘇聯影片《雁南飛》中,女主人公蔽羅奇卡為未婚夫鮑里斯送行的場面,創造了以長鏡頭演染氣氛,表現心靈的成功範例。攝影機跟隨微羅奇卡在人群中鑽進鑽出,到處尋找即將奔赴前線的鮑里斯,她越過障礙,分開人群,終於發現了鮑里斯,但長長的泛濫一般的人流,隔斷了她,使他倆無法接近。蔽羅奇卡向鮑里斯扔去一包餅干,但鮑里斯沒發現,接著鏡頭搖下,一個特寫,餅干在人們的腳下踩碎了。

這個長鏡頭,不僅交待了戰時車站紛亂的環境,而且透過多種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現鮑里斯也在人群中尋找蔽羅奇卡,一方面又細膩地刻劃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那包被踩碎的餅干,隱喻蔽羅奇卡的心也跟餅干一樣碎了。這個長鏡頭有效地演染了人們的生離死別,突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

(8)俄羅斯電影鏡頭研究擴展閱讀:

1、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IMAX 3D戰爭片《斯大林格勒》,目前已正式定檔月底進駐中國內地院線。作為俄羅斯耗資巨大的電影,《斯大林格勒》啟用了巨幕3D格式進行全程拍攝。據悉,在伏爾加河登陸的場景拍攝中,劇組共動用了300名臨時演員,通過全景、陸地、水中等六個方位表現戰斗的宏大場面和慘烈狀況,開場時數百人齊齊登陸作戰的長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2、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托車回收」版海報。在影片中,摩托車是最常見的代步工具,從老歪在摩托車停車場與陳升發生口角,到青年衛衛騎摩托車載著陳升飛馳在迷霧裊繞的盤山公路上,摩托車與片中穿插出現的火車、鍾表等物象一樣,承載著表達時間流逝的宿命。影片中最蔚為壯觀的長達四十分鍾的長鏡頭「前後排練了半個月,實際拍攝僅用了60分鍾。」

兩名車手,兩輛摩托車,一輛搭攝影師,加上一輛搭錄音師,就是這個長鏡頭的全部人力物力配置。而拍攝這個龐雜的長鏡頭,畢贛卻稱得益於自己打實況足球的經驗。除了入圍包括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在內的全球4大A類電影節,《路邊野餐》已經分別在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台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斬獲7項大獎,並且擊敗了《左耳》、《我的少女時代》,以接近全票通過的成績斬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⑼ 蘇聯電影《解放》為什麼是鏡頭黑白片段與彩色片段交叉的,是因為技術問題嗎

怎麼可能是技術問題!這部片子拍攝於1972年,那個時候早就已經普及了彩色膠片了,而且這種宏大的製作,蘇聯方面既然調動了大量的軍隊和人力物力財力,怎麼可能就用黑白膠片湊數呢……
應該來說,一般黑白影調在現代影片中一定是有意為之的,起碼有這么幾個作用:
1、造成過去和現實之間的時代距離感。比方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辛德勒名單》這些耳熟能詳的戰爭電影,都喜歡使用黑白膠片去拍攝戰爭環境,把和平環境用彩色來表現。
2、黑白片的光影對比十分強烈,特別適合去表現那種壓抑、黑暗、人性扭曲的時空場景。歷史上有個電影流派就叫做黑色電影,這個流派很多經典作品都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的。很多現代電影尤其喜歡把黑白的對比度調得特別高,專門來表現這種低光調的壓抑感,來實現風格化的創作,比方說弗蘭克·米勒的《罪惡之城》。
應該來說第二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符合《解放》的立意的。《解放》應該來說恢復了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宏大戰爭敘事的手法,但同時又有一些新意。確實不錯。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電影鏡頭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