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克里米亞戰爭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國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國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國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國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國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國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國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英法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㈡ 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克里米亞事件始末
具體年份不知道,我只能大概這么說:
在當年,俄羅斯帝國和土耳其打了半個多世紀,最後把克里米亞給拿下來了,之前克里米亞是依託土耳其的。然後,這個地方作為俄羅斯帝國僅有的亞熱帶氣候地方,逐漸得到發展,大量移民(俄羅斯族)到了這里,改變了人口架構,簡單說,現在是俄羅斯族人多。
到蘇聯,赫魯曉夫腦子一發熱,說為了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300周年,就把這地方行政上,從俄羅斯劃給了烏克蘭管轄。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想到蘇聯會解體。
然後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克里米亞給了烏克蘭,但是當地居民,絕大部分是俄羅斯人,想回俄羅斯,當然俄羅斯國力也弱,而且,烏克蘭和俄羅斯歷來關系不錯,唇齒關系嘛,俄羅斯國內雖然也有聲音要收回克里米亞,但是俄政府一直沒過分鬧,也算默認了烏克蘭的主權。
然後把,烏克蘭又分為兩種,和俄羅斯接壤的那部分動烏克蘭,親俄羅斯,而西烏克蘭人,大部分都討厭俄羅斯,所以當烏克蘭國內形勢變化,討厭俄羅斯親西方的政客上台後,不斷和俄羅斯交惡,導致親俄羅斯的那部分極為不滿,就武裝鬧獨立,加上俄羅斯暗中推了一把,最後,克里米亞人就自己把烏克蘭人趕走然後劃入俄羅斯了。
這事情,西方對俄羅斯,也只能經濟制裁,畢竟第二核武國家,沒人敢惹,說白了還是拳頭大,如果是小國家,北約恐怕早就開戰了。
㈢ 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俄羅斯黑海艦隊,陳舊不堪、雄風不在
塞瓦斯托波爾,這個名字可能人們還不太熟悉,但是說起克里米亞可能無人不知,因為目前的俄烏爭端其中就有關於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 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至尊的城市」,但這與該城的 歷史 並無關聯,有可能是在葉卡捷琳娜時代產生的名字。不過,這里依然保存著古希臘的城市遺址。
自2014年之後, 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2013年,我在烏克蘭旅行期間曾經到訪過克里米亞;那時,它還屬於烏克蘭。
塞瓦斯托波爾是克里米亞的一個港口城市,它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西南端,面積約770平方公里,人口近38萬,其中70%居民為俄羅斯族。作為著名的軍港和要塞,塞瓦斯托波爾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它於1783年被並入俄羅斯版圖之後,發生的最著名的兩次戰爭分別為1854-1855年俄與土、英、法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941-1942年蘇軍與納粹德軍之間的圍城和保城的戰爭。很不幸的是,這兩次戰爭俄方均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克里米亞重新成為蘇聯的領土。1946年蘇聯最高蘇維埃發布命令,將原「克里米亞蘇維埃 社會 主義自治共和國」撤銷建制,降格為克里米亞州。1954年,蘇聯將克里米亞州劃歸當時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也因此埋下了此後俄烏間領土糾紛的禍根。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地方政府之間就半島歸屬問題不斷產生糾紛,克里米亞要求獨立或重返俄羅斯的呼聲不斷,最終導致2014年俄羅斯出兵將克里米亞收回。
塞瓦斯托波爾的最大看點就是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我們乘坐遊艇在海港轉了一圈,也算是「檢閱」了一把這個世界聞名的「黑海艦隊」。
俄羅斯共有四大艦隊: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其中北方艦隊最強大,波羅的海艦隊最弱,黑海艦隊排名第三位。我們看到的這些軍艦老實說都是一些陳糠爛穀子的老掉牙東西,曾經無比強大的蘇聯海軍讓人看著有些失望。
看到了自由自在的海鳥,說明這里的生態還算不錯。
海港里也時不時有遊船自由自在地漂盪,讓我感慨其實戰爭與和平是可以轉換和把控的。
岸邊的堤壩上塗畫著俄烏兩國國旗及各自的海軍軍旗,曾經情同手足的同族兄弟如今已經變為不共戴天的敵人,真是世事難料。
上岸後,我們又順便參觀了反映克里米亞戰爭的海軍博物館,館內的很多展覽內容及展品都與黑海艦隊有關。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年),俄羅斯 歷史 上最偉大的君王,世稱彼得大帝,是俄國海軍的締造者。
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烏沙科夫(1745-1817年),沙俄海軍上將,曾任早期的黑海艦隊司令,是俄羅斯帝國第一位世界意義上的名將。有一部著名的蘇聯電影《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皮羅戈夫(1810-1881年),世界上第一個將乙醚麻醉用於外科手術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門診設到戰場上的人,並第一個在戰地醫學史上引入了「女護士」這個名詞,他於1854年參加了在塞瓦斯托波爾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巧合的是,世界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小姐(1820-1910)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只不過她是在戰爭的另一方(英法聯軍一方)。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1953年),政治家、國際共產主義活動家,蘇聯時期執政最長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抹殺他在二戰時期的重要 歷史 作用。
表現參戰雙方的油畫(主要指蘇軍和德軍)有多幅,畫面中並沒有過分貶低敵對方的成分,說明了主辦者的客觀態度。
展室中的實物展品不多,但是少而精,起到了很好的輔展作用。
海軍博物館門前廣場上豎立著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全身塑像,是她於1783年下令建立了黑海艦隊。可以說,彼得大帝締造了俄國海軍,而葉卡捷琳娜大帝締造了俄國海軍的黑海艦隊。
還是那句話:衷心希望俄烏兩國能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解決爭端,讓和平的曙光早日降臨。
閱讀推薦:烏克蘭基輔:羅斯眾城之母,東正教之心,第聶伯河畔的璀璨明珠
閱讀推薦:鋼鐵是這樣煉成的——訪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
㈣ 克里米亞戰爭是怎麼回事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作戰的一方是俄羅斯,另一方是鄂圖曼帝國、法國、英國,後來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也加入了這一方.一開始它被稱為第七次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戰爭的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提出為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否決.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鄂圖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興趣.
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克里米亞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戰爭時間表
1853年7月3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
1853年10月16日:鄂圖曼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國家.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地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娜簽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戰爭.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鄂圖曼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鄂圖曼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戰爭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聯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好,與奧地利的關系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系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中取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不斷增強.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戰爭的意義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今天大多數人已經將這場戰爭遺忘了,但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它與巴黎和約是19世紀既1815年的維也娜會議後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隨軍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在一次攻擊中在20分鍾內900名英國騎兵喪身,當晚《倫敦時報》就報道了這個損失,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危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記者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術來記載戰爭的殘暴和英雄事跡.
損失和英軍對其野戰醫院的改革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萬人死亡,其中英軍的損失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㈤ 什麼叫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義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㈥ 誰有俄國克里米亞戰爭的資料
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了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陸海軍作戰效能,鐵路和電報也使軍事行動的後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革。
1853年7月3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 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國家。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克里米亞半島地區圖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薩丁尼亞加入戰爭。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編輯本段背景歷史
俄國在19世紀前半期,封建農奴制度危機日益加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並且開始了工業革命;農奴反對農奴制度的斗爭也日益高漲;以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洛留波夫等為代表 俄皇尼古拉一世
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興起,這一切便為促使俄國農奴制度瓦解的國內因素。 沙皇尼古拉一世於1828—1829年對土耳其戰爭中,佔領了多瑙河口和附近島嶼及高加索的大片上地。1848年革命晚間,沙俄軍隊幫助奧軍摧毀了匈牙利的獨立,同時鎮壓了多瑙河流域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個公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為鞏固勝利,俄國又與土耳其簽訂了《巴爾太·立曼條約》,規定俄軍在兩公國「秩序恢復以後」撤兵。 土耳其皇帝素丹也是伊斯蘭教的教主,君主獨裁與教會專斷合為一體的政教 國家機構,對內進行殘酷統治,財政混亂,國庫空虛,國債增加。皇室為了滿足揮霍享受的需要,把商港、鐵路、礦產、資源等出賣給列強各國,從而換取它們的財政支持,因而列強各國政府盡力支持素丹政府,同時也都企圖獨占土耳其,這也加強了它們之間的磨擦。 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50─60年代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英國對土耳其的商品輸出1850年比1840年增長一倍半以上,即從144萬增至376萬英鎊。由於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使英國失去了大塊殖民地,因此印度的地位就十分突出了,聯接本土與印度的地中海通道必須保持。英國不可能使沙俄在瓜分土耳其過程中得到比它更多的好處,只要俄國佔領海峽就會為俄國獨占土耳其創造條件,這就會從根本上威脅英國的利益。 法國在1848年革命後,工業革命進展較快,大規模的紡織廠與冶金企業相繼出現。從1852—1870年期間,法國蒸汽機的數量從6000部增到27000部。由於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因此對土耳其市場決不輕易放棄,何況法國是土耳其的傳統盟國。為爭奪在土耳其的利益,拿破崙一世就曾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兵戎相見。
編輯本段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為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 克里米亞戰爭的想像復原圖
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國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國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國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國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干半島的好機會。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國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國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國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英法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
編輯本段過程
戰爭爆發後英法按兵不動,土軍單獨在巴爾干、黑海、高加索與俄交 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海戰
戰,在巴爾干,土軍憑借兵力優勢擊敗俄軍,1854年6月俄軍在普奧壓力下撤出侵佔的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兩公國。在高加索,土軍1853年於10月27日對聖尼古拉發動進攻,11月土軍受挫,12月俄軍擊敗土軍。在黑海方向,兩國爆發了海戰,1853年11月俄黑海艦隊在錫諾普海戰中全殲土耳其分艦隊,俄國獲得黑海制海權。1854年1月英法艦隊進入黑海,俄對英法宣戰,6月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瓦爾納登陸,海軍將俄艦隊封鎖在塞瓦斯托波爾。7月俄軍在高加索擊潰土軍主力。9月,英、法、土聯軍在克里木半島登陸,20日,聯軍突破俄軍防線,逼近塞瓦斯托波爾,俄軍盡一切可能迅速加強了防線,10月17日聯軍開始進攻塞瓦斯托波爾。10月25日,俄軍襲擊了聯軍後方,11月5日,俄軍對聯軍發動反攻被擊敗,第二年6月18日聯軍強攻塞城,被擊退。8月16日,俄軍再次發動大規模反擊被擊退,聯軍隨後進行了大規模炮擊,9月8日,聯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此戰進行了11個月,雙方損失慘重。 1855年雙方在高加索卡斯進行激戰,6月俄軍包圍卡斯,9月攻城受挫,圍困致11月土軍投降。1856年3月俄法簽定《巴黎和約》,黑海中立化,俄國失去了在黑海擁有艦隊的權力,俄國對黑海擴張的長期努力前功盡棄。
編輯本段克里米亞戰爭與水雷戰
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將這種觸發錨雷應用於港灣防禦戰中。西方最早出現水雷是在 176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當時俄國工兵初次嘗試使用漂雷,炸毀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橋。此後,各型水雷不斷地被研製和改進,並廣泛使用。
編輯本段結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 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系變好,與奧地利的關系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系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中處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薩丁尼亞不斷增強。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編輯本段對俄國的影響
1.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加重了國內的經濟危機,農民起義不斷,沙皇的專制統治岌岌可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進行了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 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從1815年組建「神聖同盟」開始,就充當了歐洲的霸主,對各國的革命運動進行干涉,充當歐洲的憲兵。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使俄國失去了干涉別國內政的可能性,俄國的國際地位下降,歐洲霸主的地位喪失。 3.俄國加緊了在遠東地區的擴張。正如馬克思所說,俄國由於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要向英法復仇,當英法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時候,俄國趁火打劫,從中國割佔了大片領土,攫取了很多特權。
編輯本段對諾貝爾事業的影響
對諾貝爾事業的影響 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已經回到了聖彼得堡,同他兩位哥哥一起在父親的企業里工作。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他父親的企業這時又擴大了,並且改名為「諾貝爾父子機械鑄造廠」。 當時俄國的軍隊急需武器裝備和現代化,大批國家訂貨使這家工廠生意興隆。盡管在那個很多方面落後的國家,招收技術工人和原料供應方面都有困難,伊曼紐爾·諾貝爾仍然設法生產了大量軍用材料,有些是他自己設計的,利用他自己製造的機床,並從瑞典招來了一些工頭從事生產。這個國家第一條鐵路使用的鐵器製品,他自己構造的快速火槍,以及裝配俄國第一批推進器兵艦所用的大炮和蒸汽機械等,都是由這家企業製造的。幾艘於19世紀50年代建造的兵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服役這一事實,明顯地表明這家工廠產品質量是高超的。伊曼紐爾·諾貝爾於1853年曾被授與帝國金質獎章,表彰他在俄國工業中的「勤奮和技藝」,這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一種罕見的榮譽。 在工廠中,兒子們有廣闊天地進行實踐訓練,他們也充分利用了這一機會。水雷是伊曼紐爾·諾貝爾進入俄國時所持的一張王牌。它很早就是一項軍事機密,是這個國家一項被遺忘了的財產;在戰爭期間,它也突然引起了人們直接的興趣,並且被證明是成功的。在他兒子羅伯特的幫助下,這位發明家在芬蘭的港口以及聖彼得堡的戰略要地喀琅施塔得城堡冰凍的入口布了雷。這一措施曾幫助防禦了由海軍上將內皮爾所指揮的英法艦隊的進攻,它有很大的重要性,並且由於這位海軍上將在給海軍部的報告中曾說過「芬蘭灣充滿了炸彈」這句話,從而被載入史冊。
編輯本段發現子彈碎片
克里米亞戰爭的古戰場位於烏克蘭境內,由於這里經常能發現各種戰爭遺存物,所以引得許多烏克蘭人前往這里淘金尋寶。 2009年2月,烏克蘭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子也來這里,試圖找到一些古戰場的遺存物以出售給軍事博物館,換取一定的費用。在被沙土覆蓋的克里米亞古戰場,這位男子找到多顆150多年前戰爭留下的子彈碎片,但其中的一顆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將這枚子彈送交軍事博物館後,專家鑒定這顆奇特的子彈碎片其實是兩顆子彈在空中直接相撞後形成的,這一罕見景象發生的幾率不到十億分之一。 經過烏克蘭軍事博物館的鑒定專家仔細地對比檢驗,他們發現這兩顆子彈分別屬於當時的沙俄軍隊和法國軍隊。在當時的戰爭中,交戰雙方使用的子彈均為尖頭圓錐形子彈,這種形狀設計的子彈在空氣中高速飛行時可以受到更小的阻力。這位鑒定專家還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古代戰爭的子彈碎片,對於研究當時俄法兩軍的軍事技術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至少可以證明當時的子彈設計水平比人們此前想像的要高很多。
編輯本段意義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現在大多數人已經將這場戰爭遺忘了,但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在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中,它與隨後的巴黎條約是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關於戰地記者
戰地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鍾的攻擊行動中,就造成了約900名英國騎兵的喪生(之後有學者專家指出,當時英軍騎兵的死傷並不若外界所想像的多,事實上有八成左右的士兵最後安然抵返家園,九百多名的傷亡人數全是英國報紙渲染誇大後的數字)。當晚《泰晤士報》就報道了這個損失,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危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記者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術來記載戰爭實況。
野戰醫院條件改善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多萬人死亡,其中法軍的損失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當英法聯軍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陸戰隊准備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陸時,黑海上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聯軍不戰自潰,幾乎全軍覆沒。 按照軍方的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弗里埃研究這次風暴。他向各國氣象學家發信,收集風暴發生前後的氣象報告。之後,他依次把同一時間各地的氣象情況填在一張圖上。將不同時間的圖聯系起來分析,他發現這次風暴是自西向東移動的,在到達黑海的1~2天,已經先影響了西班牙和法國。 勒弗里埃分析後認為,如果當時歐洲設有氣象站,風暴情報就可以及時電告英法艦隊,使英法艦隊避免這次風暴的襲擊。1855年3月,他向法國科學院建議,組織觀測網,迅速地將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地,分析繪制天氣圖。
㈦ 有關克里米亞戰爭的電影
戰場上的布穀鳥 戰場上的布穀鳥/春天的杜鵑( Кукушка/Cuckoo)是在2002年由Александр Рогожкин/Aleksandr Rogozhkin執導。 主演的演員有:
Анни Кристина Юусо/Anni-Christina Juuso
Вилле Хаапасало/Ville Haapasalo
Виктор Бычков/Viktor Bychkov
電影簡介
一個蘇聯士兵,一個芬蘭士兵(芬蘭在二戰時被迫成為德軍盟國),一個拉普族(lapp)女人,在二次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雞同鴨講的構成了一部電影,影片相當有個性,攝影構圖色調明暗十分講究,該年捧回俄羅斯國內及歐洲的眾多獎項。
這部片子與克里米亞戰爭有關。
㈧ 好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有哪些
按照影片里的時間線來推薦:
二戰之前:
1、經典之作《戰爭與和平》,動用了10萬人實景拍攝,場面十分宏大;
2、19年的俄羅斯電影《救國同盟》,反應的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次武裝革命——十二月黨人起義。
3、《無畏上將高爾察克》,講述的是俄國十月革命後被沙俄推舉為領導人的高爾察克生平。
二戰經典戰役:
1、經典之作,《解放》系列,一共5部。講述了二戰時蘇聯從被入侵到抵抗再到反攻柏林的戰爭歷史,算是完整記錄了二戰中的蘇德之戰。
2、《斯大林格勒》,是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堅守巴普洛夫大樓的英勇事跡為原型拍攝的作品。
3、《決戰要塞》,講述的是蘇軍堅守布列斯特要塞的戰役,那句著名的話:「將軍,現在您知道一俄里是多遠了吧?」就出自其中。
4、《潘菲洛夫28勇士》,講述的是一對在莫斯科郊外阻擊德軍的英雄事跡。
人物篇:
1、《女狙擊手》,講述的是蘇聯傳奇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的傳奇故事,背景是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柳德米拉是蘇聯的王牌狙擊手,狙殺戰績為309人,是名副其實的王牌。
2、《安娜的戰爭》,通過講述安娜的人生反應蘇德戰爭。
藝術改編加工篇:
1、《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由同名小說改編,是和西方《西線無戰事》齊名的存在,都是從小人物所經歷的一個無損大局的小事件來反映戰爭的故事。
2、《烈火戰歌》,講述了二戰期間,幾個好朋友之間友情愛情在戰爭中所經歷的考驗,堪稱蘇聯版的《珍珠港》。
現代篇:
1、《煉獄》算是冷門的經典,講述的是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幾個普通士兵的經歷,以慘烈的場景反應戰爭的殘酷。
2、《穿越火線》,講述的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期間發生的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爆發的戰爭,通過一個尋找孩子的母親視角講述了戰爭的歷程。
以上就是其中一部分值得一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望採納。
㈨ 誰知道俄羅斯拍的有關車臣戰爭的電影啊
《煉獄》
㈩ 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為何會戰敗,誰才是這次戰爭真正的贏家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對陣英法聯軍的戰爭,俄羅斯的國力和英法聯軍相差很大,所以會落敗,贏家自然是英法聯軍。
俄國已經取得了勝利,自然不願意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很快,三個國家就鬧僵了,而英法很快和土耳其結盟,然後對俄國宣戰,而俄國的傳統盟友普魯士和奧地利宣布中立,俄國傻眼了,並且後來奧地利還出兵巴爾干,迫使俄國軍隊退出巴爾干,俄國徹底被動了。
再到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英法聯軍三十萬登錄塞瓦斯托波爾,圍攻七十萬俄國軍隊,俄軍用滑膛槍對陣來復槍當然是抵擋不住。
最終俄國傷亡三十萬士兵,吐出來所有吃到肚子里的東西,而英法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