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場地

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場地

發布時間:2022-12-11 20:40:14

㈠ 法國收藏大量印象派繪畫大師的作品的是什麼博物館

法國印象派繪畫重要展館--奧塞博物館

奧塞博物館是法國法國旅遊十大景點之一,位於市中心的奧塞博物館,緊鄰塞納河畔,對岸是杜樂利宮,是當今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以收藏19、20世紀印象派畫作為主,而雷諾瓦的加雷特磨坊舞會、梵谷自畫像、莫內的藍色睡蓮等作品都是鎮館之寶。 1898年奧塞博物館的原址為巴黎通往法國西南郊區的一個火車站,但在1940年即已沒落,閑置了約47年之後,1986年將火車站改建成奧塞博物館。為了實現全面性的展覽,該館收集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品,其他許多作品來自羅浮宮。建築、雕塑、繪畫、素描、攝影、電影、裝飾藝術都在此完整的展出。奧塞博物館依年代順序,分三個樓層展出豐富的藝術作品。一樓的繪畫作品多為1870年代之前,印象派及後印象派陳列於上樓層(Upper Level),自然主義、象徵主義位於中間樓層。大廳與中間樓層則展示雕塑作品,囊括了羅丹、杜米埃、卡波、竇加等藝術家的作品。不但內部收藏各類的藝術品,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建築物本身也是頗有看頭。它的屋頂採用玻璃,可在自然光線下欣賞藝術作品。

㈡ 印象學派電影特點

1。印象主義電影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2。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現實主義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國,先鋒派的電影導演正統治著整個法國的銀幕世界。從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電影美學的探索中出現了眾多的電影流派,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電影文化現象,匯集成一個空前的電影美學運動。而這場電影的先鋒運動是從印象主義電影美學的探索為開始的。這一學派從1917——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

印象主義畫論主張作品的詩意來源於生活的原態。在這樣的美學觀念下,印象主義大師堅持以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為藝術本體的對象,可以說,印象主義畫派成為了20世紀最客觀的畫派。正是基於此點,路易.德呂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謂的「上鏡頭性」。這實際上是印象主義的美學觀念運用於電影藝術的宣言。印象主義的電影大師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現實中,運用攝影機,這種新興的藝術抒寫體,探索一種偶然呈現的現象——瞬間現象的構成方式,試圖捕捉到彌散於空氣、陽光,流動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場景中正發生瞬間變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徵。這是一種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創造夢境/賦於現實以詩意的創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觀性正是印象主義主觀性之所在。印象主義電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為創作者主體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間印象或是對客觀事物的首要記憶。正是在這種突出個體感悟的情況下,原有的電影全程式的抒寫方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則成為電影創作的核心。印象主義電影學派誕生的法國正是電影的發源地。當盧米埃爾將火車進站的全程記錄下來的時候,人們僅僅驚嘆他的技術奇觀,至多將電影視為「科學的珍品」,而沒有注意到影像當中光與影的結合所孕育的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可能性。當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完成了盧米埃爾電影的延伸之後,我們看到了印象主義在現實中的美學觀念。正如路易.德呂克所講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拍電影,電影也應盡可能地拍生活」。毫無疑問,德呂克強調了電影與生活之間的親緣性,而這種親緣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歐洲「藝術電影」運動,以對抗那脫離生活的戲劇電影體系,並在這種對抗中強調了電影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將視覺的運動/節奏轉化為生命的本質。在這種轉化中,電影的影像成為表現非現實的東西的最現實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崛起,特別是其有「第一個先鋒派」之稱的印象主義的崛起,可以說這個電影流派是多種現實因素的集大成。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德呂克提出這個派別的前提是對法國電影工業的坍塌的憂慮。眾所周知,電影作為大眾傳播文化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而二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敘事形式的成熟,以極大的競爭力迅速佔領了歐洲市場,使法國電影工業走向崩潰,曾紅極一時的「藝術電影」在戲劇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鋒電影正是作為反論,同時又具有振興法國電影工業潛在意圖的號召,成為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歸指,並將電影引向了本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這種顛覆性的歐洲電影革命中,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印象派導演在接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同時,為了重振法國電影的經濟潛意識和他們自身所受的經濟壓力,又使他們對電影工商業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協。承如謝爾曼.杜拉克所言,「讓電影商破產並不是給電影幫忙」。這樣,印象主義電影便與法國「藝術電影」中所形成的類型加以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進程中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紀錄影像的視覺美學思想的探索,最終,使電影真正地成為了一門藝術,開始擺脫了名著改編,使電影不再是過去美學的附庸物。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們從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創作中尋找電影本體的契機,成為他們所提倡的「上鏡頭性」的有力依脫。因而,讓.愛浦斯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在最現實的基礎上產生出的最非現實的詩情的藝術媒介。在這樣的論斷下,一種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敘事程式與光/影/運動/節奏/蒙太奇影像詩意的組合而生的影片不斷地出現:讓.愛浦斯坦《忠誠的心》/岡斯《車輪》/德呂克《狂熱》……這種情況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地看到情節劇與印象主義詩學的相結合。在這類影片中出於對製片商和觀眾的妥協,時常出現誇張且充滿偶合的情節,強烈而陳舊的情感模式和人物關系。當看到愛浦斯坦的《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時,可以欣喜地發現十年代「藝術電影」所不曾具有的親自然性,在這里有的是對日常生活和情感細致的表現,對大自然中流動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遺憾的卻是那個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節劇的敘事模式。這是一個「上鏡頭性」導演與左拉式自然主義小說在經歷了先鋒電影革命探索後的現實主義的出路,這種探索正為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3。印象主義電影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印象派電影。這是一個出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電影學派。創立者為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德呂克。

德呂克年輕時是小說家兼劇作家,見法國電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電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電影並沒有存活多久並形成影響。

印象主義電影的基本主張就是提倡將電影從商業化和庸俗話中解救出來,拍攝反映平民生活的藝術性電影,所以印象派電影最顯著的風格就是平民化。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出現,才充分表現了電影的藝術性。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 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呂克的《狂熱》、《沉默》等影片,還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爾的《車輪》等。

4。印象主義學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國印象主義學派從1917一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由於這一學派最先在電影藝術中體現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是「第一個先鋒派」。作為這一學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呂克傾慕於美國電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氣勢,卓別林影片的細膩情感,以及瑞典電影對大自然的抒懷,並從中激發了他振興法國電影的熱情。他曾在自己創辦的《電影》雜志首頁上以標語形式呼籲「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他時常在論述中運用「印象主義」一詞,並於1918年創作了《西班牙的節日》(由謝爾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為印象主義學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呂克從電影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對電影美學進行探索。他在《上鏡頭性》(1920年)一文中攝影製作者們要在作品的題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創作要尋找真正適合電影的題材和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必須擺脫戲劇以及文學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謝爾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弄得神魂顛倒、爭風吃醋最後相互殘殺致死。杜拉克的另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共同特徵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框架作為依託,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外國電影史)

㈢ 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志,幻想用「純藝術」來復興法國電影。

㈣ 什麼是法國印象派電影

按我的理解法國印象派就是指有法國特色,能夠代表法國的,充分反映法國的電影,就是法國印象派電影。

㈤ 20世紀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運動的情況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阿貝爾·岡斯、傑爾曼·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路易·德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路易·德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㈥ 什麼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電影的故鄉

巴黎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

㈦ 巴黎的著名景點,要全,

全部景點:
裁判所附屬監獄和司法大樓
索邦大學
盧森堡公園
先賢祠
艾菲爾鐵塔
王宮
杜爾利公園
香榭麗舍大街
大、小王宮
凱旋門
榮軍院
亞力山大三世大橋
巴黎歌劇院
巴黎市政廳
凡爾賽宮
楓丹白露宮
巴黎的教堂
巴黎聖母院
馬得蘭教堂
聖心教堂
蒙馬特教堂
巴黎的廣場
協和廣場
妥卡德羅廣場
旺達姆廣場
戴高樂廣場
小丘廣場
夏得樂廣場
巴士底廣場
浮日廣場
巴黎的街區
拉丁區
奧得翁街區
幕芙達街
聖日爾曼區
蒙巴納斯區
蒙馬特區
皮卡爾紅燈區
雷阿樂集市中心
馬萊老區
維萊特新園區
貝爾西新區
拉德芳斯區
巴黎的博物館
盧浮宮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羅丹博物館
夏樂宮
蓬皮杜文化中心
阿拉伯世界博物館
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卡爾那瓦博物館
畢加索博物館
克盧尼國立中世紀博物館

巴黎經典25景點
第一站 奧貝爾街 13,RUE AUBER 巴黎春天百貨公司,老佛爺百貨公司兩個百貨公司均為巴黎歷史悠久,商品豐富,以經營中高檔商品為主的百貨公司。持歐盟護照之外的遊客購買超過一定額定的可享受13%的商品退稅。
第二站 歌劇院 - 九月四日街 OPERA-QUATR SEPTEMBRE 巴黎歌劇院:建於 1862- 1873年,由夏爾.加尼埃設計,故稱加尼埃歌劇院。是拿破倫三世時期最典型的建築,位於巴黎的繁華街區,建築精美,雕塑華麗,內部裝飾富麗堂皇。現主要演出芭蕾舞。在歌劇院廣場拍照後,沿和平大街可進入旺多姆廣場。旺多姆廣場:路易十四末期的建築藝術傑作,廣場中央矗立的圓柱是為紀念拿破倫在奧斯特里茲戰役建立的戰功,它和四周的古建築一起構成旺多姆廣場在巴黎眾多廣場中最為典雅的氛圍。目前為巴黎豪華商業中心。
第三站 王宮一法蘭西喜劇院 PALAI ROYAL-COMEDIE FANCAISE 王宮:原為路易十四宮廷所在地。自他搬入凡爾賽後,此地移作它用。現為法國憲法委員會,法國文化部所在地,院內有皇家花園和布坑樁柱現代雕塑作品。宮殿左側為法蘭西喜劇院。王宮廣場上經常有年輕人表演溜旱冰之矯建身手,是一熱鬧街區。街區附近為旅遊商業區,除外幣兌換處和旅遊紀念品商店之外,還有提供中文服務的 BENLUX香水免稅店,名牌西服廉售店CISEAUD『ARGENT等。
第四站 盧浮宮,杜勒里公園 MUSEE DU LOUVRE, JARDIN DES TUILAIES 盧浮宮:原為始建於12世紀末的河防堡壘建築,後經歷代國王補充擴建,成為法國王宮,法國大革命時期改為博物館,拿破倫時期館藏更加擴大,經過20世紀80 年代改建後,盧浮宮成為世界最大最壯麗的藝術寶庫。館藏品年代上至史前藝術,下至18世紀末,包括古代東方藝術,古埃及藝術,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藝術,
無論雕塑,繪畫珍寶和工藝品均為世界藝術的精品。其中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鵰像,達芬奇的蒙納麗莎等絕世之作堪稱鎮館之寶。盧浮宮庭院內有美籍華人貝律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建於拿破倫時代的卡魯征爾凱旋門和由昔日皇家花園改建的杜勒里噴泉雕塑公園。
第五站 新橋一奧爾非勒碼頭 PONT NEUF - QUAI DESORFEVRES 新橋雖謂新橋,卻為塞納河上所有橋梁中最為古老的橋、橋上有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騎馬銅像,古時橋面曾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它連接島和賽納河西岸市區,附近有城島之端綠地花園, CONCIERGERIE 城堡, SAINT CHAPELLE 教堂,錢幣博物館等景點。下到橋下島端綠地花園,於依依楊柳下看賽納河悄然分流,百航爭流,兩岸風光實為賞心悅目之快事。
第六站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建於 1163- 1330年,是法國哥特式建築藝術的典範,巴黎教區大主教的坐堂教堂,維克多.雨果的同名作品使其更加名震遐爾,因為拿破倫在此舉行加冕典禮等重大歷史事件,巴黎聖母院成為法國歷史的見證。現今的教堂是十九世紀修繕過的,20世紀90年代又經過清洗,聖母院廣場上有法國公路原點標志,聖母院對面是巴黎市警察局。
第七站 小橋 PETIT PONT 巴黎聖母院門前右側的小橋把城島和拉丁區連接在一起,拉丁區是巴黎市內最古老的文化區和住宅區之一,13世紀時,學校里使用拉丁文教學,故得此名。如今,雖然許多學校院所前往市外,但是教學研究機構仍然比較集中,人文傳統依然濃厚,所以拉丁區深得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街區里餐館咖啡館眾多,氣氛熱鬧,河岸上有著名的舊書攤,從中可以披沙撿金。
第八站 盧森堡公園 JARDIN DE LUXMBOURG 盧森堡公園也是法國參議院所在地,著名的盧森堡宮就座落在公園之內,盧森堡宮建於1615年,原是法王亨利四世遺孀瑪麗.德.美第奇天後的寢官,近200 年來,它一直以法國重要的政治舞台和立法機構所在地而聞名,拿破倫曾在此創立參議院,並宣告法蘭西帝國的誕生,圍繞盧森堡宮而成的公園以水池,林木,雕塑,草地和林木中涌道形成獨特的浪漫氣質,節假日里市民在公園里散步,水池邊讀書。
第九站 聖 一 日爾曼街 SAINT GERMAIN 聖一日爾曼街德波雷區位於賽納河左岸,以聖日曼教堂為中心,是巴黎古老浪漫街區之-。聖日曼教堂是巴黎教堂中最古老的教堂,專為供奉聖十字架的殘片而建。教堂內雕刻作品稚古樸,是古代羅馬人的作品,周圍街道狹窄古舊,現多辟為店鋪,畫廊,書店等。沿主要街道開設的酒巴,咖啡館,尤其露天咖啡館更是別具情調。
第十站 奧荷賽博物館 MUSEE D'ORSAY 奧荷賽博物館原是奧荷賽火車站,為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行而於1900年7月14日而建,奧荷賽火車站也是最早實現電氣化的巴黎火車站, 1977年法國政府決定將其改為博物館,內部改造由義大利建築師蓋.奧朗第完成。展品主要來自盧浮宮原收藏品,作品年代為1848-1914年之間,可謂盧浮宮的延續,法國印象派大師的作品及梵高的作品有專門展室。
第十一站 協和廣場 PLACE CONCORDE 協和廣場建於1757-1779年,最初是為法國路易十五而建,雕像被推翻,原址立起斷頭台,廣場亦更名為大革命廣場,在革掉 1170餘人(包括路易十世夫婦,丹東,羅蘭夫人,羅波斯庇爾,聖一朱斯特等人)之後, 1795年改稱為協和廣場,1836-1840年對廣場進行改造,而成現在的規模。
第十二站 香榭麗舍,克蒙雷梭 CHAMPS-ELYSEES, CLEMENCEAU 大宮和小宮以及美麗的亞歷山大三世橋都是為1900年的萬國博覽會建造的,除傳統石材外,建築材料廣泛使用了當時較新的鋼鐵和玻璃等,構成了那個時代造型完美的建築,今天,大官小宮主要承辦各種美術藝術歷史文物等專題展覽,亞歷山大三世橋被稱為賽納河上最美麗的橋,是為紀念法國和俄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而應當時的訪法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建議而於19世紀末建立的,在此街區漫步,可體會巴黎浪漫典雅的情調。
第十三站 拉堡埃奇街一香榭麗舍大街 LIA BOETIE- CHAMPS 香謝麗舍大街的此段街區是整條大街最繁華的一段,銀行,車行,航空公司,商廊鱗次櫛比,與香謝麗舍大街交叉的蒙泰涅大街名店林立,是瀏覽櫥窗,購物散步的好去處。法國安賽爾旅行社就位於此街區31-33號,205房間,客人游覽至此可上樓休息飲水旅遊咨詢等。
第十四站 喬治五世大街 GEORGE V 香謝麗舍大街此段有巴黎著名的麗都夜總會,馬路對面是巴黎旅遊觀光局,可提供旅遊咨訊等。喬治五世大街11號是中國大使館本部所在地,對面是同樣著名的瘋馬夜總會,該段的精華當然是高大雄偉的凱旋門。
第十五站 戴高樂廣場 CHARLES DE GUALL-ETOILE 凱旋門建於1806-1836之間,是拿破倫為紀念法國的歷史光榮和自己在奧斯特里茲建立的蓋世軍功而模仿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建造的,凱旋門高50米,寬40米,厚22米,門身上刻有386位跟隨拿破倫遠征的將軍的名字,門面上裝飾有大型浮雕,其中面向香謝麗舍大街的右側浮雕「馬賽曲」(亦稱遠征),最負盛名,出自雕刻原呂德之手,是藝術史上經典之作,通過地下通道可到達凱旋門下,可參觀為紀念一戰陣亡將士而建的無名烈士墓前的長明火,在凱旋門上可環視星型廣場向外放射狀展開的12條大街。
第十六站 特羅卡迪羅廣場 TROCADERO 特羅卡迪羅廣場是賽納河右岸的一處高地,1937年建造的夏佑宮是兩次世界大站之間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今為人類博物館,電影資料觀和海洋博物館,位於夏佑宮兩樓之間的平台在 1889年法國大革命 20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密特朗總統命名為人權廣場,也是觀賞埃菲爾鐵塔雄姿和拍照留念的最佳地點
第十七站 埃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埃菲爾鐵塔建於 18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和當時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而建,塔高320米(加天線),塔重7000多噸,可乘電梯直達塔頂,俯瞰巴黎全景,天氣晴朗時,目及70公里遠,法國工程師埃菲爾在建築史上首創使用鋼鐵和鋼筋混凝土材料建成如此龐然大物,是法國建造史上的奇跡,但鐵塔落成後受到保守人士攻擊,被認為破壞巴黎傳統景觀,險被拆掉,今天現已成為巴黎城標建築,是參觀人數最多的一處景觀。
第十八站 榮軍院 LES INVALIDES 榮軍院建於 1679年,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安置退伍傷殘軍人而建的醫療休養場所,故名「榮譽軍人院」或「傷殘軍人院」,現仍由法國軍方行政部門所佔用,主建築內安放拿破倫棺橔,院內存放法國軍隊歷次戰役繳獲的大炮,戰利品,今天榮軍院主要功能為軍事博物館,館內方形院落「迎賓院「是迎接外國元首訪法時舉行歡迎儀式的地方。
第十九站 榮軍院廣場 ESPLANADEDE SINVALIDES 榮軍院廣場寬敞明麗,綠草茵茵,賽納河上亞力山大三世橋金色雕塑生輝,榮軍院建築古樸庄嚴,廣場四周建築韻律整齊,構成了榮軍院廣場開闊開朗的大國氣派,遊人可在廣場上漫步休息.在橋上倘佯。
第二十站 協和廣場一國王街 CONCORDE-ROYAL 通往協和廣場的國正街與聖奧瑙雷名店一條街相交,故名店林立,是巴黎高檔服裝店的集中區,往往名流紳士出入頻繁,值得一看,這一帶古建築集中,除法國總統愛麗舍宮外,還有馬德蘭大教堂,克里戎國賓館,海軍部等。
第二十一站 馬德蘭大教堂 MADELEINE 馬德蘭大教堂始建於 1764年,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大革命結束後方才完工, 是模仿古希臘羅馬神廟式的教堂,其外形壯觀,但內部過於簡朴。
第二十二站 馬雷戴爾伯街區 MALESHERBES 馬雷戴爾伯街區也是商業區,沿馬德蘭教堂右側展開,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辦事處設在此處,此站也是連接綠色旅遊觀光線的交換點。
第二十三站 聖心教堂,紅磨坊 SACRE-COEUR MOULIN ROUGE 聖心教堂為拜占庭式的淺白色教堂,3個圓頂穹區在陽光下爍爍生輝,滿目映白,不由使人驚嘆,建造此教堂是為了鼓舞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時期情緒低落的巴黎市民。離此不遠.有聞名的紅磨坊夜總會。
第二十四站 蓬皮杜文化中心 CENThth G POMPIDOU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里的工程尚未完工,其實,這里的外觀原本就是那樣奇特,紅蘭色圓柱,外側螺旋式的扶梯和樓梯,內側裸露的天花板與管線,令人初次看上去,以為是倉庫。
第二十五站 浮日廣場 LA PLACE DES VOGES 此地為瑪萊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該廣場6號是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故居。

㈧ 法國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這類電影主要有作品有阿貝爾·岡斯的《車輪》(1922),萊皮埃的《黃金國》(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德呂克的《狂熱》(1921)和愛浦斯坦的《忠實的心》(1923)等。

㈨ 誰能告訴我法國電影發展史及獨特風格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㈩ 法國電影發展史

電影誕生於1895年12月28日,第一次公映是在巴黎Grand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十部主題簡單的一分鍾影片(《嬰兒喝湯》(Baby eating his soup)、《大牆爆破》(Demolition of a wall)等),第一天有35個觀眾,後來每天有2500個。

用讓-呂克·戈達爾的話說,如果盧米埃爾兄弟是最後的印象派,那麼喬治·梅里愛就是新藝術的第一個詩人。在他的攝影棚(他內心是個賭徒),他再造了新聞事件,拍攝了一些魔術電影如《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公眾很喜歡它。同一的公眾隨之追捧路易·弗亞德的神秘電影系列《芳托馬斯》(Fantômas)和《吸血鬼》(The Vampires)。

默片高峰/法國先鋒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法國出現了印象派電影,像馬賽爾·萊皮埃等電影導演偏愛簡單的有大量感覺和跳躍性的虛構敘事組成的故事,這在當時很常見。

1924年,一種象徵性的先鋒電影加入了印象派電影。這次先鋒電影由「達達運動」的雕塑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曼·雷組成,他們放棄了敘事來創造正式的視覺詩歌,如費爾南德·萊熱的《機器舞蹈》和路易·布努埃爾和他的《一條安達魯狗》。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銀幕不僅能夠被看見,而且也能夠被聽到。在法國,雷內·克萊爾和讓·維果帶來了詩歌現實主義,後者導演了《亞特蘭大號駁船》(L』Atalante),這是他的代表作和這次運動最華美的表現。讓·維果去世之後,朱利恩·杜維威爾和馬塞勒·卡內使詩歌現實主義電影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最終,讓·雷諾阿的電影隨著1939年的《游戲規則》(La règle jeu)而在同行中興盛起來。

這部「幻想劇」表現了處於二戰邊緣的法國社會的問題。它拍攝於1939年7月,引來噓聲一片。幾周之後,二戰就爆發了……

佔領期的法國電影

最有天賦的電影導演的流亡使得一些新的有才華的導演的出現,如羅貝爾·布萊松、馬賽勒·卡內,後者拍攝了佔領期的第一部偉大電影《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把避難融入超自然力的電影,來避免處理一些時代話題。但是有一個例外:亨利·喬治·克魯佐導演的《烏鴉》(Le corbeau)。

戰後的轉變

二戰後,法國電影並沒有恢復往昔的光輝。然而,有四位電影導演仍是出類拔萃的:讓·雷諾阿、馬克斯·歐弗斯、羅貝爾·布萊松和雅克·塔蒂。

拒絕傳統電影的布萊松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角色的表演上,他總是使用非專業演員。他逐漸把音樂從他的電影中過濾掉了。

雅克·塔蒂把噪音當作插科打諢的靈感,他的英雄,胡洛先生(他自己)在一個被荒誕統治的詩意世界上進化著。

1956年,《上帝創造女人》像一股雷暴般爆炸開來。這種對淫邪的頌揚宣告了未來新浪潮的大膽。

新浪潮

多虧了輕便的新攝像機和易感光膠片,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們離開攝影棚到外面去拍攝。帶領一個最小的劇組,他們拍攝得很快,預算很低。他們選擇每一項大膽的技術,拒絕按場面調度的經典規則去拍攝,完全自由地表現當代話題,貼近他們所關注的東西。

在法國,克勞德·夏布洛爾是第一個拍攝新浪潮長片的電影導演,這部影片即是攝於1958年的《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rge)。

但是1959年贊譽來臨了,特呂弗在嘎納國際電影節上由於其第一部長片《四百下》(Les 400 coups)摘得了最佳導演獎,它講述了一個英俊的小偷男孩逃跑的不幸遭遇。

第二年,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這次運動的主導影片《筋疲力盡》(A bout de souffle),是一個羅曼蒂克和鋌而走險的青年的謝罪故事,它由弗朗西斯·特呂弗編劇。

新近

接下來的數十年,既有新浪潮傳統又有新的電影導演的出現,比如七十年代的貝特朗·塔維尼埃,、亞倫·科諾、 克勞德·米勒、莫里斯·皮亞拉。

七十年代對於新的電影明星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包括伊莎貝爾·阿佳妮和熱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爾·阿佳妮不經常出現在銀幕上,但是從《阿黛爾·雨果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到《瑪爾戈王後》(Queen Margot),她的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相反,熱拉爾·德帕迪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表演者。他的表演包含了各種類型,從《跳華爾茲的人》(Going Places)中的小阿飛,到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Germinal)和巴爾扎克的小說《夏蓓爾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改編的歷史角色。

八十年代是一代人關注美麗圖像的美感和天分的時代:《歌劇紅伶》(Diva)中的閣樓變得像尚賈克貝內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中碧翠斯·黛兒的嘴巴一樣著名。年輕一代的偶像是呂克·貝松,他的《碧海藍天》(The Big Blue)達到了另類電影的地步。九十年代初期,演員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在影片《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中正式成為新的路易·德·菲耐斯。

如今,法國電影提供了一塊獨一無二的作者調色板:阿蘭·雷斯奈斯、安德烈·泰西內、讓-保羅·拉珀諾(《屋頂上的騎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朱麗葉·比諾什主演)、貝特朗·塔維尼埃和克勞德·勒魯什(《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同時不要忘了新一代電影導演,他們的代表如:阿諾·德斯普里欽、勞倫斯·弗瑞拉·巴博薩、馬里恩·弗諾克斯、托涅·馬歇爾、帕斯卡爾·費蘭和馬修·卡索維茨……

閱讀全文

與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場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