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親密關系好看嗎

法國電影親密關系好看嗎

發布時間:2022-12-12 16:16:06

① 法國電影親密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劇情簡介:傑(馬克·里朗斯飾)與克萊爾(凱瑞·福克斯飾)兩個人在一起就只有做愛。每個星期三下午,克萊爾都會來到傑的公寓里與他做愛。他們倆不用說一個字,見了面,脫衣服,開始做,而在公寓門外有輛計程車在等著。做完之後,克萊爾還是不說一句話,穿好衣服,坐了計程車就走了。

2、傑有妻子也有小孩,但是這段激情的性關系讓他舍棄家人,搬出去住,即使他完全不知道克萊爾是誰,也不知道她從哪裡來。這一天,他們做完愛之後,傑好奇心起,決定要跟蹤克萊爾進一步去了解她。他發現,克萊爾是一個劇場的女演員,而她的丈夫就是那個計程車司機。

②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1

本書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和論斷。由於數千年來科學家對親密關系研究的忽視,當通俗心理學占據了關系學的主導地位時,人們對人際關系的了解和領會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書所記載,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將使我們對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理解、溝通、親密、依戀、伴侶選擇、嫉妒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本書針對的基本讀者是大學生及他們的導師。本書寫作風格簡明易懂,並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過,它並不避開研究成果及理論解釋等復雜的問題。簡言之,本書既符合個人對這一主題的學要,又保持了嚴格的專業水準。
第一編 親密關系研究導論
第一章 關系的要素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吸引
第二編 相識及親密關系的基本過程
第四章 社會認知
第五章 交流
第六章 相互依賴
第三編 友誼與親密
第七章 整個生命過程的友誼
第八章 愛情
第四編 關系問題
第九章 壓力與緊張
第十章 親密關系中的權力
第十一章 沖突和暴力
第五編 親密關系的喪失與增進
第十二章 親密關系的解體與喪失
第十三章 孤獨
第十四章 培育親密關系:獲得、保持和修復參考文獻

《親密關系》2

今天看完了一本書,沒有很仔細的看,只能說大概的閱覽。所以不知道對我接下來寫讀後感有沒有什麼不對的決定,但閱讀完後有記憶最深的幾點還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這本書大概就是講一段關系的幾個階段,分別為絢麗、幻滅、內省、啟示這么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作者都有講解他的理解及推導過程、自身經歷。有很多的地方我讀得很入神,因為有和我切身相關的感覺,比如他有說到在人們糾結時怎麼做決定,書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也記不清了,但最終的核心點我記得,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選擇,滿足對雙方或者盡最大的可能滿足雙方利益的決定,其實看完後我覺得就是做一個理性的選擇。作者只是把「理性」這個詞用「真理」表達了出來,可能在作者看來真理更是神聖或者慎重的吧。在這里還反應了一個問題,就是讀這本書的話,有些詞可能跟你現在對這個詞的理解會有點不一樣,比如剛剛提到的真理,從書籍裡面表現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現在人們對於真理的理解雖有一層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恆不變的、反復被驗證過的觀點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覺」這個詞,我們更多的是理解為憑感覺、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為「去注意我的靈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達人們的第一直覺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實的,也就是最貼近人們心靈的。大概可以判斷為作者會站在心理學或者更深層的理解上去解讀某些詞,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應該准備一顆更神聖的心,或者需要多轉個彎對某些詞進行更深的閱讀。

另外在這本書里表現出來的很多道理,其實大家都能用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且這些道理為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經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該書里會寫的很神秘,或者是為了保持凸顯心理、關系主題書籍該有的調性,讓你覺得哇,原來我讀了一頁的文字其實是在讀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可以一兩句話講出來的作者要用一頁寫完。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本書不好啰嗦什麼的,它畢竟是一個類似於心理書籍,在閱讀節奏及散發出來的氣質上必須吻合書籍的定位,也必須有更多的分析推理過程,所以在我們看到的一個結論,作者是通過真實案例或者親身感受進行論證、給予理性與科學。

該本書還有闡述了一個可以看成是天生屬性的重點,可以說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維邏輯屬性,我覺得我可以這樣概括:當你選擇一方時是因為你選擇的一方更容易讓你當下舒適。比如,當你暴躁時你是痛苦的,那你為什麼明明痛苦還要暴躁呢?因為人們選擇暴躁發泄比讓自己在內心忍受更容易釋放或解氣。還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費神且心情槽糕,事後你可能還會後悔,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類在這種時候還是會選擇吵架呢?是因為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成熟心碎要簡單得多。這些都是在說明人類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都會優先選擇讓自己當下能立即發泄的或者相對舒適一些的決定。

書裡面還有一些觀點讓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說懷疑,當你處於懷疑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把懷疑自己的狀態,看成懷疑是一種提問,不要看成是一種施加於影響未來不會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懷疑是提問的概念讓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為未來做更多的准備。

再比如說犧牲,犧牲不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心態。當你在洗碗的時候,至於它會不會讓你開心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當你因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時候,你覺得是犧牲,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種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種娛樂你則不會認為它是犧牲的行為。

最後再分享一點,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時,你就當作他是不真實的,因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像。很多的害怕都是發生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嚇唬自己,你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當然,畢竟是一本書,我不會容易這么輕易就不分享了,還真的最後分享一點,就是對於吵架的分析。在這里我很淺顯的回憶一下我在書籍裡面看到的,其實書籍裡面還有很多的這一個話題的分析與解讀,但我現在只能想到這一點。我們有時候吵架、解釋是為了讓對方有罪惡感,從而希望對方能夠服軟,能夠因為對自己有罪惡感而表示虧欠或者認錯,從而對自己更好一點。

還有還有,這本書還寫了很多,我覺得如果能靜下心來好好的閱讀一定還有不少的收獲。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當作一本雖然已經翻閱完讀但還像是在讀的書,偶爾翻翻一定還能有不少的收獲。

夜深了,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首波讀後感就是這幾個點了。寫了我差不多一個小時真的好睏了,原本是准備不寫了直接睡的,後面覺得還是得蹭熱紀錄第一讀後感。深夜一點,陪你讀書,哈哈~

《親密關系》3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4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於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營,何況不同於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後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親密關系》5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系中的組合關系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為,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系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系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著於尋找到使得關系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群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里有講到解決的辦法么?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系中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遇到沖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系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系裡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系》6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系(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系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系,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里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人際交往,從書里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系》7

1、如膠似漆

小麗依偎在小捷肩頭,新做的頭發如瀑般美麗,散發著淡雅的清香,吃著棉花糖。小捷摟著小麗,用手指擦去她嘴角的糖沫:「寶貝,慢點吃,瞧你,吃得像白鬍子老頭......」

2、新婚燕爾

小麗學做小捷愛吃的紅燒雞,小捷從身後抱著她,小麗撒嬌:「討厭,讓人家怎麼做飯嘛!」不小心,雞燒糊了,小捷勇敢地吃了一塊,「沒事,就當今天買了只烏雞,味道真不錯!」

3、柴米油鹽

婚後第三年,小麗下班進家,小捷躺在沙發上看手機。「老婆,晚上吃啥?」「你怎麼不做飯?我又不是你雇的老媽子!」「你吃槍葯啦!愛做不做,不做我出去吃!」「砰」摔門而去。

4、期望需求

小捷回來,「老婆,剛才是我不對。小時候我媽總罵我,我一看到女人凶就來氣。我買了你最愛吃的魚香肉絲,趁熱吃。」「老公,今天領導批評我報表做錯了,我晚上給兒子餵奶睡太晚了頭疼,我不是故意的嗚......」

5、親密關系

小捷把小麗摟在懷中:「以後我給孩子沖奶粉,你好好休息。」小麗的頭發早已剪短,兩天沒洗還有點味兒,可是愛和理解,讓他們更親密。

你是小麗(理),還是小捷(解)?

《親密關系》8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系」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了解這些行為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為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系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系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系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系》9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閑,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系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系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系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系》10

最近終於把《親密關系》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後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為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後會發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系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為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贊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為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像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為聯系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為吵架而開始互相詆毀,有些是因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怎麼寫了,可能經歷的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沒消化,只能先這樣了。以後有新的感悟,再進行補充作者:曾永富

;

③ 法國愛情片浪漫為主,你心目中最好看法國愛情片是哪部,並說出理由

我認為最好看的法國愛情片是《兩小無猜》,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說過:「電影是頑童的藝術。」用這句話來形容法國電影《兩小無猜》可謂恰如其分。影片講述了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開始於一場孩童的游戲——「敢不敢」。他們之間有一個鐵盒子,鐵盒子在誰的手裡誰就可以提問另一個人,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敢不敢」的時候,另一個人必須說「敢」,這就是游戲的規則。於是倆人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做了很多調皮倒蛋的事情,可他們「敢不敢」了十幾年,卻始終沒有敢和對方說出那句我愛你,似乎誰先向對方承認"我愛你」誰就會輸了。兩個人互相不讓對方看穿自己的真心。可是他們為了不表露自己的真心,卻都傷害了對方,他們一下子卻錯過了那麼多年。十年,時光荏苒兩個人各自有了事業有了家庭,可是兩個人都覺得生活平淡索然無味,兜兜轉轉,十年後他們又一次相約「敢不敢」,終究還是以一種悲壯的結局詮釋了他們對彼此的愛。影片到處傳遞著一種法蘭西式的浪漫也顯露著一種近乎瘋狂的愛情。看過了影片,不禁為他們之間瘋狂、折磨、互相摧殘也互相深愛的感情所惋惜。感情,或許一錯過就是一輩子,希望天下所有的有情人都能夠不再錯過,珍惜著兩小無猜的感情,許其白頭,終愛一生。

④ 《親密關系》讀後感

《親密關系》讀後感1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系中的組合關系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為,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系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系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著於尋找到使得關系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群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里有講到解決的辦法么?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系中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遇到沖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系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系裡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系》讀後感2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後並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後,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系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系,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里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於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盪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醜陋,本身並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於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後,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系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於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系,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盡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於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於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里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於親密關系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裡,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系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系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並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系》讀後感3

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這本書深度剖析了親密關系的發展進程,每個階段產生的原因,色彩,要素,發展方向,解決辦法。親密關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不同反應,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其行為背後的信念。而書中關於靈魂關系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讓我產生了想去嘗試的勇氣和想體驗一下它的美好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親密關系不僅是慰藉與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能激發我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靈魂關系,也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書中最終的定義是這種靈魂關系還要不僅限於兩個人,還要推及到整個世界。因為,你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指引,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會成為神聖的邂逅。

然而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險,荊棘,痛苦,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終也無法到達。

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我們的情感之旅從開始的互相吸引,發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墜入情網,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我們以為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實根源都是情緒上的需求。(我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也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是製造夢想的機器。我們的夢中情人便是用這個機器積累的,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需求想像出來的(夢中情人)。然而,當我們發現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一致的夢中情人時,我們會挑一個相似的,然後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這時通往地獄之路的門就打開了。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是回想一下我們的婚姻,哪一個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一路走來的呢。

起初,我們會發展出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的.素質,來吸引並找到能彌補自己不足的那個他,進入親密關系。然而當月暈過後,光環褪去,我們就會發現對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達不到我們要求的缺點,夾在你和他之間。我們會努力,撒嬌,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對方。而這些期望必然會變成失望,壓力,憤恨。因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想像力、意向和直覺(靈魂)來幫助我們放棄需求。我們原本被需求填滿的空間會被我們的愛填滿。在親密關系的月暈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幻滅

特點:時間可能甚長。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從而改變方向「向內」。

因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控制,因控制失敗而產生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力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權力斗爭可以掩蓋我們的沮喪,帶給我們爭吵的力量,顯示我們的強大。我們的信念(自我局限性)來自我們過去的創傷,它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寧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對心碎或沖破自己的信念。因為你的伴侶會深深潛入你的領域,你們發現你和他都沒有那麼迷人。權力之爭就會伴隨著憤怒。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讓對方有憤怒感。然而憤怒的表達方式,並不只是攻擊,還包括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如何拯救我們的幻滅呢?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和充滿愛的感覺(愛意)。它是一種心靈的召喚—不自覺地慾望。如果我們願意選擇,並跟隨它的指引,就能幫助我們提升並超脫痛苦,否則只能繼續與痛苦長期作戰,直到感覺麻痹。我們可以領會,親密關系的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的意願如果是放下立場,是互相成就,就不會有爭執。參照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但是執行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靈魂的指導。會讓你察覺你內心的深層的痛苦;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並感激伴侶,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縛。否則,我們只能在痛苦中煎熬,並發展為報復。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把愛擺在執著之上,會讓溝通更加親近。

第三階段:內省

要素:醜陋的、最難的、陷阱最多的、與其它階段有所區別的它是親密關系的精神生命的起點。

如果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的定義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每個人一半,那麼即使我們付出100%的努力,實際的結果卻只有50%,這樣是不夠的。因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會發現伴侶只付出50%,你們都會堅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繼續指責對方。我們就會無力的選擇自我放逐。這也是一個清晰的指標,我們的內省過程已經過半了。其實親密關系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我們把它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時,你的決心就讓你度過「不可能的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受害者監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這個監牢的全部成員。無論你在扮演哪個角色,都證明你身在牢籠中,只會讓問題惡化。而想要穿牆而出,只需要一個選擇,是兩難之路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會自己找上門。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左右為難,對家庭死忠,(真正的愛是可以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犧牲,依附關系。

內省階段的一大發現是我們所做出的許多行為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罪惡感,暴露出犧牲的心態。犧牲會招致放縱,而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者。犧牲危害親密關系的三種方式:被迫犧牲,感到憤恨;為了擺脫犧牲做出極端行為;末日的徵兆,心力交瘁。想要畫上句號的方式就是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負責,面對心中的折磨者和壞人,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犧牲的動機就是依附情結,往往來源於兒童時期與家人的關系。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潛意識里攻擊自己的缺點,因為這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你必須接受挑戰,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才能更愛自己,不再攻擊伴侶的缺點,把他看作是你的鏡像。

親密關系如果想要到達靈魂關系最重要的是啟示。特點:隨時、不易察覺、神奇。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產生:1、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動以及你的成;2、神跡出現的時刻; 3 ;自己選擇的力量。

當你藉助啟示的力量,你就發現牆外的生活無限寬廣。擁抱愛人就像擁抱自己一樣。

第四個階段:靈魂關系

你的伴侶是你的良師,而那呼喚你的聲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學習無條件的愛,然後去愛全人類。

《親密關系》讀後感4

同伴閱讀的第一本書:有師友的夾持,有學委及學委助理的鼓勵,有陳老師、丹姐姐和玉姐姐等書友的精彩分享,讓渺小的我獲益匪淺,感恩有你們一路陪伴、閱讀與前行,讓我感覺自己無論是外貌還是心靈,都變美啦,渾身充滿了愛的能力!

本書閱讀不易,不知是翻譯緣故,還是作者表達因素,有時一句話,我反復閱讀與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對不對,哈哈)。故每次閱讀時,我都會提前做些心理建設與精心准備:打開加濕器、泡一杯檸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輕音樂,先讓自己整個心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這份跌宕起伏的親密關系。

臨近大作業,我把自己閱讀時塗塗畫畫的部分,串起來再欣賞了一遍,內心還是會怦然心動,還是會傷心與難過,最後感受到一份美美的愛在心中流淌。

親密關系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療愈自己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而逝去。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你情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快樂的」?痛苦雖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卻可以選擇。讀後感·如果你想一窺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態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要找到並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本書對伴侶的定位,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快樂不是他的職責。

他會在你的人生需要時扮演三種角色:

①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②一名老師:在你探索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

③一名「玩伴」:開啟並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這層伴侶的定位,相信對我的愛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靜靜地等他來,然後與他一同步入這人世間充滿煙火氣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親密關系》讀後感5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鍾,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讀後感6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化蛹成蝶。我不知道我的「蝴蝶」世界是什麼樣,但是,我真的很羨慕老師現在的生命狀態,純粹的意識,通透的智慧,即興的生活。他是處理情緒問題的高手。雖然我上了各式各樣的心靈修煉課,但是他的課程還是讓我大開眼界,不但讓我療愈了很多自已的舊傷痛,也見識了大師授課的技巧與風范。

他獨創的方法是如此的簡單輕易、有趣好玩、深具啟發性而且效果卓著。他用深入而豐富的經驗協助人們找到自己的答案,凡是被他的純粹性與覺知力觸動並因而轉化生命的人們,莫不對他的工作深表感激與贊賞。

《親密關系》讀後感7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繫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系》讀後感8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系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系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為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回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為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著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循環……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⑤ 《親密關系》

關於作者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羅蘭·米勒,她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在2008年獲得了人際關系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另一位作者是丹尼爾·珀爾曼,他是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教授,他從事家庭問題的研究長達30年,曾經擔任過人際關系國際研究學會主席。   

關於本書

《親密關系》是「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中的一種,自出版以來就深受讀者的喜愛。這本書揭示了人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並且給出了如何才能建立和維系親密關系的方法。這部作品在廣受好評的同時,也對無數人的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心理學與生活》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無論從單本銷量還是從業界好評來看,本書都可以稱之為此專題的奠基之作。   

核心內容

核心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二、作為親密關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從何而來的;三、如何利用溝通的技巧維護你的親密關系。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親密關系》。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 49 萬字。我會用大約 21 分鍾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又應該如何建立和維護親密關系。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擅長處理兩性關系,與伴侶親近的同時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於是,本來應該帶來美妙體驗、快樂享受的親密關系,卻往往帶來的是失望、痛苦,甚至怨恨。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些現象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維護我們的親密關系呢?這就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羅蘭·米勒,她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在2008年獲得了人際關系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另一位作者是丹尼爾·珀爾曼,他是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教授,他從事家庭問題的研究長達30年,曾經擔任過人際關系國際研究學會主席。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麼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容。

這本書主要講了3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

第二個重點,作為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從何而來的?

第三個重點,如何利用溝通的技巧維護你的親密關系?

第一部分

我們就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

在社交生活中,和他人的關系是我們關注的中心內容。舉個例子,監獄里有一種懲罰,把犯人單獨監禁在一個囚室里,在幾天的時間里,犯人都無法跟任何人接觸。沒有哪個犯人不怕被關禁閉,因為那實在是太痛苦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類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所以人需要和他人的緊密接觸。和人群隔離會讓人極度緊張,只有不斷地和他人接觸,我們才能感到舒適和安心。

不過,雖然沒有人關我們禁閉,我們每天都會和很多人產生短暫的接觸,但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遠遠不夠。人類需要親密關系,因為親密關系與普通的人際交往不同,親密關系能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那麼,什麼是歸屬需要呢?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需要是僅次於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第三層次,它維護著我們內心的安寧,是我們人類的一種本能。也就是說,我們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歸屬需要得到了多少滿足。為了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並維持親密關系。一旦我們的親密關系出現危機,我們就會魂不守舍,這也充分表明了親密關系對我們的重要性。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展示了親密關系的缺失對人的影響。通過這份報告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缺乏親密關系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比如,當人孤獨無伴時,免疫反應會變弱,更容易感冒;在人的一生中,朋友和愛人都很少的人,壽命往往更短,早逝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出兩到三倍。也就是說,擁有良好的親密關系不只是讓我們感到幸福,還能讓我們更加健康。

親密關系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快樂,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親密關系會讓人擁有更高的自我認同,也就是會讓人擁有高自尊,從而有益於人的身心發展。

自尊從何而來?很大程度上,我們的自尊來源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一個人的人格和能力經常得到別人正面的評價,那麼這個人就比較容易擁有高自尊;相應的,如果總是遭到質疑,這個人就會是一個低自尊的人。比方說,如果人們認為一個人對異性很有吸引力,那麼這個人的自我感覺就會非常良好。

作者提到了這樣一組實驗, 實驗者召集志願者組成了若干興趣小組,隨後在每個小組中開除一些人。不同的是,在一部分小組中,被開除者是隨機選定的,也沒有給出任何解釋;而在另一部分小組中,開除誰由組內成員投票決定。然後實驗者去訪問被開除者的心情,面對同樣的結果,被投票開除的人明顯要感覺更加糟糕。這就說明,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極大地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

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如果別人都不喜歡我們,我們也很難喜歡自己。社會測量學的主導理論認為,自尊是人們的 「社會關系測量儀」,我們用自尊來衡量我們人際關系的質量。親密關系會讓我們感覺被認可,幫助我們修復低自尊,建立高自尊。擁有高自尊的人往往比低自尊者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仍然可以充滿自信,絕不氣餒。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親密關系不但可以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也會增加我們的自我認同,而缺少親密關系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需要親密關系。

第二部分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本書的第一個重點內容: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說完這個,咱們接下來說第二個重點:作為親密關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從何而來的。

要想和別人組建親密關系,首先我們需要和人接觸。那麼,人和人之間是怎麼開始接觸的呢?作者說,要邁向親密關系,第一步首先是要產生相互的吸引。

如何產生吸引力呢?作者說,吸引力的本質,就是對他人的獎賞。這是什麼意思呢?影響吸引力的獎賞有直接和間接兩種類型:直接獎賞指的是交際過程帶來的直觀的愉悅,對方的聰明、幽默和美麗都能給人直接獎賞。而間接獎賞指的就是人際關系中能給對方帶來的潛在的利益,比如金錢、地位和名聲。人能提供的直接或間接的獎賞越多,吸引力也就越強。

不過,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吸引力模型,而實際情況要遠比這復雜得多。事實上,別人對我們的吸引力不僅取決於他們的魅力,更與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別人對我們是否有吸引力,不僅取決於他是誰,更取決於我們是誰。

比如說,相像的人彼此之間會產生吸引力。當我們遇到一個與我們相像的人,我們發現彼此有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位,我們就會感到快樂。可以說,人際吸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相像。

而在親密關系中更是如此。一對伴侶的共同點越多,彼此就越喜歡。而且,人並不會對這些共同點感到厭倦,就算他們彼此再相像,都不會使吸引力下降。 也就是說,兩個人越像,就會越喜歡彼此。

另外,人與人互相吸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平衡。那麼,什麼是平衡呢?平衡就是說,人希望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與社交關系保持一致。如果兩個人彼此都喜歡對方,他們的感情可以說達到了「平衡」,如果兩個人都討厭對方,其實也是一種平衡狀態,但如果某個人喜歡一個人而得到的回報卻是厭惡,那就是一種不平衡狀態。

在我們選擇伴侶時,平衡就體現在我們往往會更傾向於喜歡我們的人。當然,在平衡之外,我們也會考慮到之前提到過的其它因素,比如說,有人喜歡我們,但是長得不好看,這樣的人,我們可能不會喜歡他。同樣,如果有人長得很好,但是根本不喜歡我們,我們也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我們最後會選擇的伴侶會是長相過得去,也很可能接納我們的人。

最後,以上這些只是吸引力的基礎。而互相吸引要變成親密關系,還需要兩方面的增幅。也就是說,既然吸引力的本質是對他人的獎賞,那麼只要增強這種獎賞的程度和頻率就可以增加吸引力。

於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和他人的距離越近,彼此間的吸引力給我們帶來的獎勵價值也就越高,比如說,大學生和室友的關系往往要比其他同學更加親密。而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多,就越能增加彼此的喜歡程度。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曝光效應,指的就是人們對他人或事物的態度會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變得更加積極。

講到這我們知道了,吸引力是親密關系的第一步,而吸引力的本質是對他人的獎賞。我們自身的魅力和我們能給別人的潛在利益都能為我們提供吸引力,而近距離頻繁的接觸能讓人與人變得更加親密。除此之外,兩個相像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平衡的人際關系也能讓人們對彼此更加有好感。

第三部分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本書的第二個重點:作為親密關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從何而來的。下面,來為你說說最後一個重點:如何利用溝通的技巧維護你的親密關系。

在親密關系中,溝通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它看似簡單而普遍。我們往往以為溝通就是說話,但實際上,溝通的過程要比我們意識到的復雜得多。

我們選擇與某人溝通,是因為我們希望向對方傳遞信息來表達我們的意圖。問題在於,我們的意圖隱藏在我們的意識中是秘密的,只有我們知道它是什麼。要想把它傳達給對方,我們就必須先把它組織成公開的語言或非語言信息。

問題的關鍵是,從我們的意圖到對方的理解,這中間會經過太多環節,於是就有可能產生錯誤或誤解。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的表達會造成我們所期望的影響,而實際上,我們很少有機會確切地知道它到底起到了怎樣的效果。我們的意圖和對方的理解往往有所出入,這就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親密關系中,這種隔閡不僅會使雙方感到不滿,還會妨礙親密關系的發展。

舉個例子,一個害羞的男生決定鼓起勇氣向某位女同學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於是在下課時間他去找這位女同學閑聊,他天真又膽怯地試探這個女同學,問她周末有什麼安排。這時男同學已經緊張得面紅耳赤了,只能尷尬地東張西望。他認為自己的示愛意圖已經無比明顯了,希望得到對方熱情的回應。然而,我們的女主人公卻並沒有意識到男同學對約會的暗示,只是說要為了接下來的考試做准備。於是,男同學認為自己清楚利落的示愛遭到了對方冷漠的拒絕,他決定不再做嘗試,要和女同學保持距離,而這位女同學永遠都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際隔閡是如此的容易發生,在交往中人們總是很難清楚地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那麼,怎樣才能消除人際隔閡呢?我們已經知道,因為我們在表達和理解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偏差,所以,要消除人際隔閡,就要利用溝通技巧來最小化這種偏差。

要想知道怎樣才能最小化溝通之間的偏差,就要了解溝通會用到哪些方法。那麼,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都有哪些溝通方法。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會用兩種行為表達自己,就是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只要在這兩種行為中盡可能消除不清楚、不準確的成分,就能有效地減少人際隔閡。

我們先來了解非語言行為。首先,和語言行為一樣,非語言行為也具有提供信息的作用,它可以展示出人們的情緒狀態和真實意圖。比如,有時我們和別人開玩笑,會說出非常冒犯人的話來。而這時如果對方要判斷我們是否有敵意,我們說話的音調、節奏和面部表情就成了關鍵的線索。正是我們誇張的語調和帶有笑意的表情,讓對方理解我們是在開玩笑。非語言行為的這一功能至關重要,所以我們才會在網上聊天時使用emoji來模仿人們的面部表情,從而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

非語言行為可以表露出人們對彼此的興趣,常常在一開始就決定了人們的溝通能否進行下去。比如,你興致勃勃地向伴侶講述自己的想法,卻發現對方根本沒有在看著你,你就會立刻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如果伴侶任何一方對非語言行為不加註意,就可能會產生很多誤解,也會降低親密關系中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而積極的非語言互動,可以讓溝通的雙方時刻感受到彼此的情緒,讓人可以准確地找到對方的興趣點,讓溝通變得更加具有獎勵意義,從而使整個溝通過程流暢而愉快地進行下去。事實上,使用非語言行為其實是人類的本能,只要溝通雙方都仔細看、耐心聽、用心思索,他們在非言語溝通上就一定能做得更好。而且,相比陌生人,我們通常能更嫻熟地解讀親密伴侶的非語言行為。所以在親密關系中,非語言行為要比在普通人際交往中更加重要也更有意義。

我們已經了解了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那麼在親密關系中,語言溝通又有哪些意義和技巧呢?語言溝通是親密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著親密關系的發展。語言溝通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自我表露。所謂自我表露,就是向他人透露個人信息的行為。它是衡量親密程度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只有兩個人共同擁有一些私人的、相對秘密的信息,他們的關系才稱得上是親密。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際關系是以交換膚淺的信息為起點的,然後再逐漸轉到更有意義的話題上。舉個例子,當我們剛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只會隨意地討論一些不帶感情色彩的話題:「你是哪裡人?」「你是做什麼的?」不過當這類膚淺的問題得到了具有獎賞價值的回應時,人們就會通過擴展談話的內容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別人因為信任我們而進行自我表露,對我們來說是具有獎賞意義的。也就是說,伴侶彼此自我表露得越多,他們往往會越幸福美滿。

可是有時我們說出了心裡話,努力想和伴侶溝通,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又是為什麼呢?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們對此研究了30多年,終於找出了答案,並總結出了兩種常見的錯誤溝通模式。

首先,不幸福的伴侶常常無法准確表達自己的意圖。比如當他們抱怨某事時,很少能准確到位;相反,他們傾向於同時談論好幾個問題,以至於到了最後,反而忘記了最開始的時候想表達的是什麼。於是,許多無關的事情把他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掩蓋了,使得溝通變得毫無用處又令人沮喪。舉個例子,一位丈夫忘記了交電費導致家裡停電,妻子就說,「哪有忘了這么一回事,都是因為你整天和你那幫狐朋狗友鬼混,對家裡的事情從來不上心。」這樣的談話很容易偏離主題,從一個問題轉到另一個問題,本來討論的是忘交電費的事情,卻轉移到了丈夫的朋友圈子上,這樣的溝通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發更多的矛盾和沖突。

另一種錯誤的溝通模式是,在溝通中經常性地表現出消極情緒。不幸福的伴侶常常會無視對方的抱怨,不僅不想辦法解決,反而去諷刺挖苦對方,不斷貶低和鄙視伴侶的人格。當親密關系出現問題時,這種溝通模式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面對攻擊,人通常的反應是自我保護,找各種借口推脫責任或者乾脆攻擊回去,於是溝通就演變成互相指責和謾罵,嚴重危害著親密關系。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不準確的表達和消極情緒會嚴重降低我們的溝通質量,那麼,怎麼才能繞開這些溝通的陷阱呢?

為了盡量降低不準確表達的影響,我們在接收到對方的信息時,需要完成兩個重要的任務。第一是要准確理解對方的意思,第二是要及時向對方傳達關注和理解,讓他知道我們在意他。這兩個任務都可以通過我們接受到的信息來完成。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話來重復一遍對方的意思,對方聽到後,就有機會辨別我們的理解是否和他想表達的內容一致。同時,當我們復述對方的話時,也給了自己多一次機會去理解對方。這可能會使溝通看上去不太流暢,但它的確是一個避免爭吵的好辦法,因為這樣做可以盡早地修正理解和表達中的偏差。

反過來說,我們還可以要求伴侶復述我們的話,來檢驗對方是否真的理解了我們的意圖,這也能向對方傳達我們的專注和興趣,從而鼓勵他更加投入溝通。

而要避免消極情緒,就需要我們盡可能地了解自己。那些對伴侶人格的批評和貶損,往往是小題大做,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問題當成了嚴重的、不容易解決的難題。但是,只要我們能清楚明白、詳細具體地指出我們眼中對方的問題,伴侶間的溝通就會變得清晰而融洽。這種方法就是行為描述,這樣不僅能讓伴侶正確理解我們的想法,還能把談話重點集中在可處理的、單獨的某個行為上,因為行為比人格更容易改變,事情也就變得更容易解決。

關於如何避免消極情緒,有一個技巧非常有效,那就是多用第一人稱來說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用「我」做開頭,清楚明白地描述自己的情感反應。比如,當我們想說「你為什麼看不到家裡沒有衛生紙了」,不如改成 「我需要你對我們的家庭有更多關注」。經常使用這種句式有助於我們辨識自己的情感,這對親密關系的雙方都有好處。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從而更好地向伴侶表達,使溝通能夠專注於問題本身。

努力傳遞清晰直接的信息,認真傾聽,在爭執發生時仍然保持禮貌和剋制,這些都是構成良好溝通的重要因素,當然,最重要的在溝通中,我們要時刻明確地表現出我們對伴侶觀點的關心和尊重。

如果人們在談話中能夠主動檢驗自己的知覺,並積極努力地去理解自己的伴侶,這種關心和體貼往往能得到伴侶極大的賞識和感激。而能運用這些溝通技巧的伴侶們,一般也都有著更加幸福的親密關系。

努力練習並使用這些溝通技巧,准確地表達我們自己,耐心而尊重地傾聽對方,時刻保持禮貌與尊重。說到底溝通是真誠和技巧缺一不可的藝術,良好的溝通能讓我們的親密關系變得更加健康,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

總結

首先,我們說到了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因為親密關系滿足了我們的歸屬需要,而追求歸屬需要是人類的本能,親密關系的缺失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親密關系有助於我們擁有高自尊,讓我們更加容易成功。

其次,我們說到了作為親密關系前提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本質是對他人的獎賞,個人魅力和潛在的利益都能產生吸引力,而相像的人彼此會更加吸引。然而,我們在選擇伴侶時,還會考慮到關系的平衡,我們會傾向於選擇對我們足夠吸引又容易接納我們的伴侶。

最後,我們說到了溝通的技巧。溝通有語言和非語言兩種形式,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溝通對親密關系的發展至關重要。而要想擁有良好的溝通,我們既需要准確的表達,同時還要盡量避免消極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掌握了溝通的技巧,可以讓我們的親密關系更上一層樓。

⑥ 有誰看過親密這部電影究竟在講什麼

毫無油鹽的對白,跟莫名其妙的長鏡頭來,拖延劇情跟拼湊90分鍾,完全把觀眾當傻.B,絕對是爛片中的典藏版

⑦ 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和羅蘭·米勒《親密關系》異同是什麼

克里斯多福:內容偏雞湯治癒,沒有科學文獻資料,個人色彩較多。

羅蘭米勒:社會學+心理學+科學研究+實驗報告,更多的實驗結果總結,比較客觀,想往腦子里裝東西的要看這本。

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種體驗,古今中外關於愛情的偉大文學作品有許多,但從心理學角度對兩性關系進行科學而系統總結的專著尚為數不多。

《親密關系》從一出版,就立即獲得了讀者的普遍喜愛,不僅得到了專業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讀者的高度評價。作者綜合了心理學多個分支的研究理論和成果,用饒有趣味的論述,總結出人們在交往與溝通、愛情與承諾、婚姻與性愛、嫉妒與背叛等方面的行為特點和規律。

本書內容豐富、語言優美;既注重專業性,有強調可讀性。研究親密關系的專業人士可以從中得到學習和參考;而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只要他(她)想獲得一份滿意的親密關系,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⑧ 《親密關系》讀後感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感謝遇見了它,讓我在親密關系中看到了自己,找到了通往自己靈魂的橋梁,那一刻我激動不已,我看到了那個圓滿自性的自己!我要對我家先生說:親愛的,謝謝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來到我的生命中是為了讓我找到自己。我愛你!謝謝你!你對我太重要了!

我帶著三個問題開始讀這本書:

親密關系是什麼?

親密,是親近和了解。「親密」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指最內在、最深層、最深邃、最私密。親密是一種存有的狀態,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所以,親密是通過自我揭露而呈現的脆弱和了解狀態,不是經由一般人際關系中的角色和義務而達到的狀態。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親密就是我們自己,那個我們平時看不到的自己。 親密關系也是我們通往靈魂的橋梁,也是一趟探尋生命真相的旅程。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哪些感受?以及跟自己有哪些聯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幻滅,文章第一篇就是講偏差行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有兩個需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當這兩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會覺得沮喪。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有四種: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2.權利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4.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前兩種行為的目的是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而後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做出的毀滅性行為。

我們長大以後我們小時候的這些行為一直在跟著我們,只不過換上了較復雜的形式罷了。當你因為欲求不滿而憤恨時,你會重新感受小時候的你在同樣情況下所感受到的沮喪。這也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並藉此避免夢想幻滅。如果對方不願意主動滿足我們,那我們可以耍點小技倆來誘使他們這么做。如果前兩項行為不奏效,你至少還可以用報復的手段扳回來一局。如果這樣還不行,最後一招乾脆放棄,把自己縮進冷漠憂郁的殼里,你可能還會不滿,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看完這段話我覺得沒錯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

我想起自己前段時間跟先生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有天晚上我跟先生聊天,說今天見了一個朋友,她是做男裝的。她說以後我再給先生買衣服可以找她,給最低價格。我就告訴他我給先生買的那個服裝的品牌,她一聽她說那個品牌不好,其實不是品牌的,跟她自己做的品牌是一個質量,價位差別很大,以後不要再去他們那兒買了。這是我告訴先生的聊天內容。先生聽到這里就說:「我也覺得你買的那個衣服不好看,顏色我不喜歡,還那麼貴。所以,我就是不穿」我一聽馬上就生氣了,脫口而出的就是:「難道不是你跟我我一起去買的嗎?你不喜歡當時怎麼不說,現在說你不喜歡了,早幹嘛去了……」

先生一言不發,最後變成了我一個人的戰斗。從我是怎麼怎麼對你好開始的,我花錢還落埋怨。從此以後再也不給你買衣服了。我當時越想越生氣,那套西服買的很貴,關鍵他確實很少穿。我看他不理我,我就更加生氣,一個人摔門而出,跑到另外一個屋裡嚎啕大哭,越哭越傷心。當時我就想把那套西服給扔了,從此別再讓我看見。當時心都傷透了、覺得我怎麼會找個這樣的先生,心都碎了……

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就在想,我當時跟他表達那件事的初衷是為了表白我對他的好,看我為了你多少錢我都願意花,在我心裡你是無價的。而他說的在他看來也是事實,他確實不喜歡,所以他很少穿。可當時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我一個人躲在屋裡哭的特別傷心,我多麼期望先生來哄哄我,哪怕不說話,抱抱我也行。可是他沒有出現。最後我很失望我覺得他根本就不愛我,連我哭了都不來安慰我一下,我更加覺得委屈和傷心。並決定以後再也不原諒他了。當時沒有意識到我所做的事是把先生拒之千里之外……

這不禁讓我我回想到小時候,我特別害怕犯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因為我一犯錯一表現不好,就意味著媽媽不喜歡我了,媽媽不喜歡我就意味著我要被拋棄。我就會又生氣又害怕,我做錯事了之後就會發脾氣然後就會躲到自己的房間大哭一場,然後等著媽媽來哄我,哭的時候還不時看看媽媽來了沒,可結果是媽媽從來都不會勸我。最後我就會放棄,自己躲起來,覺得反正我不重要,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在乎我。我的欲求沒有得到滿足,先生的話讓我感受到了小時候同樣情況下所感受到的沮喪,於是我開始用憤怒、指責、生氣、來進行權利斗爭,來進行控制,我做出了跟小時候一樣的偏差行為……

此刻明白了我為什麼會憤怒?第一個好處是怒氣能夠麻痹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痹身體的感覺。第二個好處,是能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我就能有效的控制對方的行為。我們都知道人在恐懼時是多麼容易被操控。還有我們認為只要生氣就能解決問題。我是想藉助生氣來達到自己的控制。

因為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得多!

憤怒有三種表達方式:攻擊、情緒抽離、被動攻擊。攻擊是公開、明顯的表示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評、指責、怪罪、威脅、肢體攻擊、下最後通牒或言語中傷等幾種形式。不論何種形式,我們都能明顯看出對方在生氣,而且要你為她們的痛苦負責。天哪,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我跟先生吵架是為了讓他替我負責,是我自己在逃避,自己無法解決這個痛苦,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我所有的攻擊都是出自自衛!我明白了怒氣其實是在保護我不去感受痛苦。

如果我能對自己誠實,選擇面對痛苦,我就會了解這次的吵架是治好我舊痛的好機會。如果我沒有讀這本書,我可能下次還是會選擇攻擊先生的方式,那麼也許當時我不必去承受痛苦,同時我也失去了療傷的機會。自然就無法改正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當舊痛以爭執的形式浮現時,憤怒給我們一種感覺,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如果我們無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覺能力不足或沒有安全感,最快的方法就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痛苦其實也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只不過我們要首先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回應。親密關系給了我們機會去覺察過去和現在的痛苦,面對它做出更高層級的選擇,讓我們能夠成長並了解真正的自己。原來如此,讓我們感謝我們的伴侶吧,他們太偉大了!也感謝我自己,我有一個勇敢的靈魂!

學習了這本書我要如何去踐行:

我現在已經長大了,我是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小時候的傷痛。我希望擁有健康、美好的親密關系。那麼我從今以後要為自己的憤怒負責,充分的感受它,但不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這樣我才能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什麼。我願意麵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讓我多麼不自在。我相信最終我會發掘出埋藏在更深處的是平靜而充滿愛的感覺!我是有能力去愛的!

我感受到先生是我的一部分,他就像我的一面鏡子,看見了他就像看到了我。他對我說的話就是我想對自己說的話,我用心的聆聽他對我表達的每一句話。他來到我的生命中是為了讓我的舊的傷痛浮現,為了喚醒我,為了讓我找到自己,為了帶我的靈魂回家!感謝先生,我愛你!謝謝你!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善待自己,善待我的世界。因為你如何對待自己,這個世界就如何對待你。我選擇好好的愛自己,好好的寵自己。1.不再逃避問題,學會勇敢的面對問題,因為我有一個勇敢的靈魂

2.不再抱怨,也遠離抱怨之人

3.學會有效溝通,先問自己8個問題:

(1)我想要什麼?(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澄清(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真實的?(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今天通過學習這本書,讓我了解自己、看到自己、擁抱自己。人生不止一輩子,我覺得此刻我就像活了一輩子。我們獲得新的知識,認知升級,生命就像更新迭代一樣,脫胎換骨、重新綻放!歡迎新我,擁抱生命!我要對自己說: 親愛的姍姍,慶祝你的新生!祝你生日快樂!

⑨ 親密關系適合什麼人看

親密關系適合什麼人看,很顯然適合戀人看戀人們一般喜歡看親密關系的電影或電視劇。

⑩ 美國電影親密關系

剛看完,特別是她和周圍關系的慢慢改善,我覺得才是她學會生活的開始。尤其後面的一年一年的記錄,讓我感到一種生命將盡的無奈。太晚了,很多東西年輕的時候就要珍惜。不過確實感到了人性的東西,她安然的躺在床榻上,第一下我還以為過世了,第二下,我眼淚都快出來了。好電影,有價值。撒羅西骨灰那部分也讓我憾動。和佩西關系的轉變也很有戲劇性,經典電影!我也剛看完!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親密關系好看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