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聯在樹林里屠殺戰犯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那個豬臉在那裡,他試圖殺她的近戰翻他的電影還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電飯還是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好的使用,這個對於我們大家還是有很多的好處和幫助的吧。
B. 蘇聯電影(二戰的)求名字
《戰爭第四年》在電影頻道看過的。女軍官還抽煙。人被飛機中炸死一個
衛國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蘇軍前線司令部准備發動總攻。部隊必須通過被德軍佔領的格魯赫森林。第二團抓獲了一個前往該森林的德軍軍事警察6人小組。團長派會說德語的斯皮林大尉和妻子莫洛茲大尉組成6人小分隊,冒充德軍軍事警察小組,前往格魯赫森林偵察敵情。斯皮林大尉被奸細刺傷,被送回,途中遭阻擊犧牲。莫洛茲大尉領導小組繼續前進。他們歷盡艱險,摸清了敵情。敵人偽裝了堤壩,儲蓄大量湖水,隨時可以放水淹沒森林。總攻即將開始,小分隊來不及撤退。女大尉和剩下的2名隊員,奪了一輛探測車,她利用車上的電台向蘇軍播報了水庫的方位,請前線司令部派飛機轟炸水庫。
C. 介紹幾部蘇聯二戰電影
建議看看<<兵臨城下>>,雖然不是俄羅斯拍攝的,但場景非常的宏大,也很真實,尤其是開頭部分,蘇聯軍官槍殺蘇聯逃兵,蘇聯督戰隊槍殺蘇聯撤退士兵,都很震撼.主人公是真人.歷史上確有其人.蘇聯狙擊手瓦西里.最後故事就是瓦西里與德國少校對決.瓦西里給少校爆頭了.他也找到了他的女朋友了.
還有是蘇聯拍攝的好象叫解放三步曲吧.挺老的片了.是從宏觀角度描寫整個戰爭,有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歷史人物.
D. 求一部前蘇聯二戰期間電影的名字,高分!!!
前蘇聯的經典: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長眼毛
故事表演無懈可擊,人物刻畫非常出色,喜劇情節恰倒好處,感情深沉而優美
談起前蘇聯電影,我們不禁就會想起「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辦公室的故事」,以及「兩個人的車站」等感情真摯動人的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電影整整影響了一代人。這些電影,在電視上放了一遍又一遍,在好萊塢電影盛行的今天,仍然在銀幕上佔了一席之地。我在電視上看本片的次數就不下於兩次。「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前蘇聯電影的頂峰,不僅風行前蘇聯,還征服了世界。1981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不顧當時美蘇兩國意識形態的分歧,就頒發給了本片。
與現在電影不同的是,本片沒有採用特效,沒有採用什麼新技術,描述的也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人和事,鏡頭語言也非常平常朴實,那麼,是什麼讓它歷久彌新,經過時間考驗仍然具有那麼大的魅力呢?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感情,以及朴實易懂的電影語言。
在電影中,故事是隨著三個女人的命運展開的。而她們的命運,又由她們的性格決定。柳德米拉熱情,開放,但也非常實際,自以為把婚姻和愛情看地非常透徹,她有許多的「名言」,例如「要愛就愛國王,要輸就輸百萬」,她把莫斯科看成一個賭場,找男朋友象買彩票,對於冬尼婭的人生理想不屑一顧,認為她的未來就象「國家計委,已經做了20年的預算」,為此,她不擇手段,削尖了腦袋與有權有勢的名人接觸。最後,經過精挑細選,選擇了似乎前途遠大的冰球運動員古林,當然,為了隱瞞自己不是什麼教授的女兒,沒經過什麼更深的了解就結了婚,結果婚後古林暴露了自己意志不堅定的缺點,從滴酒不沾到酗酒成性,最終導致婚姻的破裂,實際上這個局面的正是柳德米拉自己的性格一手造成,但她自己仍然執迷不悟,離婚後的柳德米拉仍然本性不改,甚至想到墓地去約會有錢的鰥夫。是一個具有很強喜劇色彩的角色。
而冬尼婭則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善良,靦腆,只想找一個老實的丈夫,她也最後如願以償,與尼古拉成立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找到了滿足,對於柳德米拉的執迷不悟,她勸道:男人不是找到的,而是培養出來的。電影的重點是卡捷琳娜,不象柳德米拉,她並不想依靠男人生活,而是努力學習工作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電影的前半段,與拉奇科夫不期而遇,沒有什麼人生經驗的她很快被拉奇科夫的言談舉止吸引而委身於他,知道她懷孕後,女友們勸告他先不要把自己是工人的真相告訴拉奇科夫,先結婚再說,而她卻回答:我不想讓一個家庭從謊言開始。拉奇科夫在偶然中發現了真相後,果然暴露了他勢利的真面目,無情地拋棄了卡捷琳娜,而她沒有放棄做人的自尊,默默地帶著女兒開始了新地生活。當然,卡捷琳娜非常痛苦,但是命運往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痛苦也給了卡捷琳娜很大的刺激,反而使得她更加奮發努力,成為了一個成功的職業婦女,在艱苦的生活中,她也變地堅強、自信、成熟,富於一種獨特的魅力。但她並沒有放棄愛情的渴望,正入劇中宴會上一位客人所說:四十歲,生命才剛剛開始。與果沙的偶遇,使她覺得自己找到了真正愛的男人,而命運何其相似,又一次真實身份的隱瞞,讓果沙離開了她,但這一次,她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回了果沙,真愛無敵!
通過三個女人交錯命運以及她們的友誼和愛情的對比,本片歌頌了人類美好的感情,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真誠是愛情和生活的基礎。
本片的演員表演非常出色,幾個主要演員就不用說了,配角也非常出彩,不論是集體宿舍守門的老太太,還是尼古拉的父母親,包括婚姻介紹所的負責人,演來生動異常、貼近生活。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果沙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蘇聯的資深演員阿列克斯.巴塔洛夫表演非常出色。活現了一個樸素、自信、果斷、能幹略有些粗魯的的男子漢,當卡捷琳娜對他由於教訓了騷擾女兒男朋友的事而對他嚴厲的時候,他反駁道:一切由我自己決定,因為我是男人。他的氣質,感染了許多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男人。
由於本片面對的是日常生活,因此非常注重細節。例如,尼古拉帶著冬尼婭第一次見父母的時候,邀請了柳德米拉和卡捷琳娜同去父母家做客,下車的時候由於害羞,冬尼婭落在了柳德米拉的後面,結果兩位老人以為柳德米拉就是他們將來的兒媳婦,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直到尼古拉介紹以後,老人才高興起來,表情的對比非常有趣。再如,卡捷琳娜作為領導去視察廠里的一個婚姻介紹的俱樂部,有兩個漂亮的女人來登記,結果主席說名額滿了,而一個年近六十的男人不僅很快獲得准許,而且應他的要求安排在三十歲年齡組里,這個喜劇情節反映了前蘇聯在衛國戰爭結束後性別比例失調的狀況。在卡捷琳娜剛剛遇到果沙的時候,果沙正在電車上為一個老太太搬茶爐,這個細節就表現了他樂於助人的個性。正是通過細節,本片的人物表現豐滿、自然。因此,注重細節也是欣賞本片的關鍵之一。
作為一部愛情輕喜劇,喜劇情節構思很不錯,有很多輕快的幽默情節和對話,這與主題相似的「我為瑪麗狂」中的富於刺激性的幽默完全不同。例如,當尼古拉出發去找果沙的時候,由於卡捷琳娜認識他沒有幾天,只知道名字,其它一概不知道,而尼古拉也不認識果沙,就問卡捷琳娜,果沙有什麼突出特徵,卡捷琳娜想了好一會兒,脫口而出:對,他的肚子上做手術留下了一道疤。這樣的幽默情節在片中還有很多。
本片的音樂不錯。在關鍵的時候,比如溫馨的場面,悠揚的俄羅斯歌曲非常烘托氣氛。片尾的歌詞非常朴實而且充滿了感情:什麼也不是一下子建好的,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的,莫斯科不相信空話,而相信了愛情……
不要錯過這樣一部好電影!同時,朋友,如果你年輕,如果你真誠,如果你渴望愛情,等待吧,或者准備經歷吧!——麵包會有的,土豆會有的,愛情自然也會來的。
台詞精彩
1. 在教授家,柳德米拉(柳)與卡捷琳娜(卡)的一段對話,反映了兩個人性格的不同,也諷刺了當時的前蘇聯的社會現象:
卡:叫我怎麼當教授的女兒。
柳:有兩種情況暴露人的身份,語句發音重點不對和愚蠢的提問。
卡:人家問我什麼,我就胡說一通。
柳:盡管說,但要自信,這叫做「觀點」,就說我吧,有點粗魯?
卡:是的。
柳:他們把這叫做離奇。
卡:不。不管怎樣做作,總不會比真的好。
2. 果沙離開後,卡捷琳娜的朋友門來看她[冬尼婭(冬),尼古拉(尼),亞歷山德拉(亞)]
柳: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里哭沒用,要行動。
尼:他失蹤幾天了。
亞:八天。
冬:別傲氣,自己去找他吧!
卡:什麼傲氣?我願意跟他到天涯。 就這了吧
E.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F. 蘇聯衛國戰爭的故事
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到1945年5月蘇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國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 蘇德戰前的形勢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採取的綏靖政策則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勢力。而此時的蘇聯,最高領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德國。另外,蘇全國也剛從瘋狂的肅反大清洗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國家秩序。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ї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初期軍事實力對比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戰爭進程 德國進攻階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在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圍殲白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蘇軍,兵源達50個師另2個旅,進而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是29個師,任務是殲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向基輔和整個烏克蘭(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總方向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達57個師另13個旅。此外,還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 戰爭剛開始,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於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在戰爭的頭一周,德軍憑借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等優勢,打得極其順手,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猝不及防,蘇聯政府雖然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爭開始時嚴重失利,由於蘇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7月15日,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並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設在此地。而此時德軍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之遙了。 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德軍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上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部署在基輔地域上的兩個方面軍中,有6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官全部陣亡,尚有幾個集團軍的司令被俘,據德軍方面宣布,德軍圍殲蘇軍66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9月,北方集團軍群已經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進抵列寧格勒近郊,並聯合芬蘭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開始了持續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卻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的代號是「台風」(Unternehmen Taifun)。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源,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在隆冬時節,伴隨著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聲,時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獲得勝利而告終: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戰法,夙有「世界坦克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古德里安上將被希特勒怒調返回德國離開東戰場,為「莫斯科攻防戰」失敗負責。蘇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閃電戰」計劃。但蘇聯的反攻在德軍的技術優勢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集中力量進攻全蘇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的進攻作戰失利,有幾個集團軍被全殲。6月德軍攻佔了蘇聯克里米亞地區黑海艦隊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戰役)。接著,揮師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敗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6月28日,德軍向頓河(Дон)大草原方向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夏季攻勢,渡過了頓河河曲,攻佔了羅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這時德軍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裝甲軍團進攻高加索油田。這時二戰最為血腥的正面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 戰爭轉折階段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還未扭轉頹勢,而且戰局卻有利於德軍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斗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軍統帥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統帥助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辦法,他們認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軍的重兵集團,再用強大的預備隊合圍德軍第六集團軍,該計劃的代號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計劃最快必須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說,為執行天王星計劃,斯大林格勒還得堅持2個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來說,這是極端困難的。但是,蘇軍的抵抗卻異常頑強,雙方的戰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對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的爭奪,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至9月底,蘇軍固守的地段只有伏爾加河西岸的縱深不到1公里的狹長地帶,但德軍卻一直不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一直堅持到11月份。擔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軍區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們關於德軍為什麼不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問題時說:「敵人(德軍)只能踏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而蘇軍是殺不完的。」由於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為了在寒冬到來之前佔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爭進入白熱化。 11月19日拂曉,蘇軍實施天王星計劃,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11月23日,蘇軍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全部。希特勒命令德軍「戰斗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並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將軍率領的A集團軍群的裝甲重兵集團實施救援,但被蘇軍所阻。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總攻,至1943年2月2日,德軍剛提升為元帥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長官保盧斯投降,蘇軍完全殲滅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成為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雙方共約有200萬人在瓦礫中喪生,其中50萬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平均壽命則以分鍾計。 1943年是蘇德戰場轉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收復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共900天的封鎖,而在封鎖列寧格勒期間,列寧格勒市民在寒冷、飢餓和德軍的威脅下支撐了900天,城內約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稱為世界軍事史的奇跡。與此同時,蘇軍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收復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 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中優勢兵力,企圖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個方面軍的蘇軍,發起其在東線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給這次進攻戰的代號為「堡壘」(Unternehmen Zitadelle)。 蘇軍在戰役之前獲得准確情報,而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加強了防禦,並在游擊隊的幫助下,擾亂德軍的後勤保障系統。蘇軍用於庫爾斯克防禦決戰的兵力有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133萬餘人,配備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餘輛,此外還有作為總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德軍用於庫爾斯克方向的兵力達90萬人,共50個師,並用其中29個師組成兩大突擊集團,從北面突擊庫爾斯克的15個師,而南面有14個師,兩個突擊集團配備有2700輛坦克。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極其頑強的防禦面前,德軍的進攻收效甚微。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門戶奧博楊(Обоян)方向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普羅霍羅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發生坦克遭遇戰,雙方各有1200輛坦克參戰,各有大量飛機支援,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當滾滾的坦克鐵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匯合到一個小小村莊時,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爆發了。當日暮時分,蘇軍在這場決戰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稱德軍實際上以較小的交換比在戰術上擊敗了蘇軍,但此役確實將德軍的進攻能量耗盡)。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全面獲勝而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決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戰役,這場決戰使德軍喪失了約50萬士兵,1500多輛坦克,3000多門火炮,3700多架飛機,基本喪失了進攻能力。 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大城市。 蘇聯反攻階段 1943年8~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開始,蘇軍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作戰,蘇聯史學家稱為「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了本國的全部領土,並將戰線推移到境外,進入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作戰,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1945年春天,蘇軍在東歐各國軍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佔領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蘇軍已為攻打柏林作好准備。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是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總兵力在250萬人以上,希特勒為死守柏林,也組織了總共為100萬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結束。蘇軍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55個師)也於5月中旬投降。蘇聯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的頂峰,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參加儀式的蘇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外交部副部長維辛斯基。儀式由朱可夫主持。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是:英國空軍上將特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斯帕茨將軍、法軍總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是:陸軍元帥凱特爾、海軍上將弗雷德堡、空軍上將施通普夫。德國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零時生效。歐洲戰爭到此結束。 蘇聯衛國戰爭以蘇聯大獲全勝而結束,根據蘇、美、英三國首腦的雅爾塔會議決定,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蘇聯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反法西斯盟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其他國家的作用 西方國家的援助 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等西方國家發表聲明,願意為蘇聯提供援助。美國總統羅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並和英國一道,參與對蘇聯極其危險的援助。蘇聯從西方盟國那裡得到的武器、能源、設備和材料等,對蘇聯抗擊德國作戰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學者甚至認為,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僅不可能贏得蘇德戰爭,而且甚至無法抵擋德國的入侵,也不能生產足夠的武器和技術裝備,也不能保障戰爭所用的燃料和彈葯。但絕大部分蘇聯學者和其他人士對上述觀點卻嗤之以鼻,認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佔到蘇聯生產的4%,從整體上來說,這些援助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衛國戰爭起決定性影響。 不過不管爭議的內容是什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沒有蘇聯人民不顧一切的抵抗和犧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無濟於事的。還有應該值得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援助是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國在戰爭時期團結和友誼的表現。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國和美國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為了緩解蘇聯所受到的沉重壓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種借口所拒絕。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軍除了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和美英等國軍隊作戰外,將自己的大部分部隊和作戰資源用於東線。有些人認為遲至1944年5月蘇德戰場勝負已定的時候,英美等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利益,才在法國諾曼底成功登陸,從西線進攻德國,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並不相同,聯軍遲遲無法攻擊法國是受到第厄普突襲戰失敗以及對登陸尚未准備好影響。俄國人對於吸收第二戰場兵力有巨大貢獻則是無庸置疑的。 影響和後果 蘇德戰爭對世界的影響 蘇德戰爭的進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蘇聯可以被認為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最大的國家,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很多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假若沒有蘇聯政府及蘇聯人民的頑強抵抗,那這場世界性的戰爭的勝負尚很難判斷。蘇聯的抵抗為英美等西方盟國發展軍工業、增強武裝力量、發展海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雙方人員傷亡統計 蘇德戰場之所以被稱為二十世紀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戰場,是因為這場戰爭導致了驚人的傷亡情況。 蘇聯的傷亡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各方的統計數據並不一樣。最近俄羅斯公布的數字是,軍隊作戰亡688.5萬(包括傷病而亡),到達前線途中亡50萬,加上被俘後亡的數量,蘇聯軍隊共亡916.48萬,平民死亡1740萬,總亡2660萬,蘇聯全國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殘。 德國方面,二戰德國總傷亡600萬。投降前亡於戰爭中的德國士兵約有400萬。 在戰時和戰後的很長時間里,蘇聯出於正面宣傳和維護領導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數字常有虛假。1941年十月革命節斯大林發表講話,宣布蘇軍開戰4個月來共損失175多萬人(死35萬人,傷103萬人,失蹤37萬人),殺傷了450萬德軍。這對己方和敵方損失都有了幾倍的縮小和誇大。1946年1月,全蘇人口統計時,因戶籍混亂,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萬人,包括軍人750萬。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選舉時宣布本國共死亡700萬人。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赫魯曉夫致瑞典首相埃爾塔的信首次承認戰時死亡 2000萬人,卻避而不談具體損失。蘇聯解體前提倡「公開化」,查證檔案後於1991年6月宣布了戰時軍人因戰事死亡688萬(作戰傷亡共2335萬),加上被俘後遇害共死亡866萬人,再加上平民犧牲,全國共死亡2700萬人。 對於蘇聯來說,雖然取得了最後勝利,但是,驚人的傷亡數據使得人們對這場戰爭的詮釋變為雖勝猶敗。德國雖然在戰爭中最後失利,但其如創造藝術般的戰爭指揮才華,被後世廣為尊敬。但是德國在佔領區進行種族屠殺等犯下的罪行則受到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譴責。
G. 二戰蘇聯衛國戰爭小英雄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並於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具體介紹:蘇聯衛國戰爭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後退出對蘇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並於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德戰場上的重大戰役
宣告德國「閃擊戰」破產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在進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被圍困900天紀念碑塑像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這期間,從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群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20—250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斯大林格勒會戰
戰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紅軍
伏爾加格勒 (Volgograd) 是蘇聯內戰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著名戰場,有「英雄城市」之稱,它以1918年至1919年的察里津保衛戰和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而聞名於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斯大林在伏爾加格勒領導了著名的察里津保衛戰,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軍,對鞏固十月革命成果,捍衛初建的蘇維埃政權具有「巨大意義」,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為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 。
伏爾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馬馬耶夫崗上的「祖國母親」雕像
伏爾加格勒是俄羅斯著名城市、重要的河港和水陸交通樞紐、貿易及大工業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3530公里)下游平原上,西北距莫斯科約1000公里。它南北延伸70多公里,人口99.7萬(1994年7月統計),幾乎佔全州260萬人口的一半(伏爾加格勒州轄33個行政區和六座城市,總面積為11.41萬平方公里。)伏爾加格勒是伏爾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原為軍事要塞,後來發展成俄羅斯南疆的重要工業與商貿中心。城市曾三易其名,1925年以前稱察里津 (Caricyn),因旁邊一條由西向東注入伏爾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察里察」來源於韃靼語,意為「黃水」,察里津城建於1589年。1925年,為紀念斯大林而將察里津改名為斯大林格勒。赫魯曉夫上台後,於1961年將城市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血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德軍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1942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1942年7月,希特勒調集40個精銳師團100多萬人的優勢兵力,從已攻陷的基輔殺來,企圖一舉攻佔斯大林格勒,然後拿下高加索,再溯伏爾加河北上,直取莫斯科。9月中旬德軍攻入市內,蘇聯軍民與德國法西斯展開激烈巷戰,德軍損失慘重。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形成「鉗形攻勢」,並與敵人展開了巷戰,。至次年2月,共消滅了德軍22個師團約33萬人,俘虜9萬多人,其中包括德軍元帥保盧斯和24名將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全城建築均被摧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是蘇聯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根本轉折點。>>>
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是二戰中德軍最優秀的戰役指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精心策劃地、旨在迫使蘇聯簽署一個不分勝負之和約的進攻戰役。蘇聯紅軍最優秀的兩位蘇聯元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指揮蘇聯紅軍成功地進行了防守反擊,在付出巨大犧牲的代價下,粉碎了德軍的進攻,耗盡了德軍的進攻潛力。從此直至戰爭結束,德軍再未主動發起過進攻戰役。因此,朱可夫蘇聯元帥稱庫爾斯克會戰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和二戰的轉折點。
十次斯大林突擊戰役
1944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精心策劃了南起黑海、北至北冰洋的十次進攻戰役,為期超過一年,對德軍展開猛烈進攻。由於下一次進攻發起時間不定、地點遠離上一次戰役地區,德軍完全無法預測蘇聯紅軍的下一步戰略戰役性行動方向,因此疲於奔命、節節敗退。這十次突擊戰役,是蘇聯寬正面、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完美實踐,將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從蘇聯領土上全部驅逐出境,並將戰爭引向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領土,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退出對蘇戰爭,羅馬尼亞軍隊甚至轉而加入對德戰爭。
打敗德國法西斯的最後一役——攻克柏林
蘇聯紅軍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歡呼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突破奧德河、尼斯河和澤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軍防線,英美聯軍在西邊突破萊茵河防禦,並從這一地區發起旨在合圍魯爾工業區的希特勒軍隊的戰役。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深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二戰歐洲戰場至此落下帷幕
H. 請問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感人故事
卓婭生於1923年9月13日。中學期間,她深受《丹娘·索羅瑪哈傳略》一書的鼓舞。那位十月革命期間的鄉村女教師、女布爾什維克的英雄事跡,深深地烙在了卓婭年輕的心中。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4個月後,正在讀高中的卓婭自願加入游擊隊,和她的戰友們一起爬冰卧雪,頑強地堅持斗爭。1941年11月26日深夜,在執行焚燒德寇後勤基地的戰斗任務時,卓婭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卓婭想起了那位英勇就義的鄉村女教師,於是自稱「丹娘」,拒絕回答德寇的問題,沒有泄露游擊隊的任何秘密。德寇使出了令人難以啟齒的酷刑,也沒有讓這位年輕的女游擊隊員開口。最新資料記載,卓婭被扒下衣衫,被迫赤著雙腳在雪地上跑來跑去,還慘遭納粹匪徒發泄獸欲……
29日,德國法西斯架起了絞刑架。無所畏懼的女英雄站在架前大聲疾呼:同志們!你們為什麼愁苦地看著呀?你們壯起膽子來,奮斗吧,打擊法西斯,放火燒他們,用毒葯毒他們吧!」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卓婭用盡全力呼喊:「永別了,同志們!奮斗吧,不要怕……」
德國法西斯對卓婭的殘酷迫害,激起蘇聯人民的無比憤恨和更大的斗爭熱情。有這樣一種無從考證的說法:二戰後期,斯大林曾簽署過命令,拒絕參加絞死卓婭的德軍第197步兵師有關分隊任何官兵的投降,他們的下場只有被槍斃一種選擇。
1942年1月27日,即卓婭犧牲地佩得里謝沃村解放的當天,蘇聯《真理報》和《共青團真理報》刊登題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丹娘!》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卓婭的英勇事跡。1942年2月16日,蘇聯政府追授她蘇聯英雄光榮稱號,卓婭成為獲得這一稱號的首位蘇聯女性。廣大蘇聯青年在卓婭英勇事跡的鼓舞下拿起武器奔向前線,其中包括卓婭的胞弟舒拉。舒拉在即將取得戰爭勝利的前夕,犧牲在自己的指揮崗位上。1945年5月5日,即衛國戰爭勝利前四天,舒拉與卓婭一起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
60年過去了,卓婭仍然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紀念館館長介紹說,「蘇聯時期,每年平均有16萬人前來憑吊英雄,如今雖然只有大約1萬人來,但大部分都是自願來的。」
I. 蘇聯的一部二戰題材電影,時長大約七小時。
莫斯科保衛戰
上映年份:1985年
劇情:
本片是蘇聯為紀念二戰中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偉大勝利所拍攝的一部史詩性多集寬銀幕巨片。全片分為《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集中了一百九十個師的兵力,以閃電戰術入侵蘇聯,蘇聯因准備不足,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德軍直趨莫斯科城下,雙方在莫斯科展開了殊死決戰。該片拍攝歷時兩年,耗資約六百萬盧布,拍攝場面宏大壯觀,約有五千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加。這部場面宏偉的戰爭和導演其他幾部類似的戰爭片一樣,都在前蘇聯政府的支持下,拍攝的具有很強政治性目的的電影。影片宣揚的正義戰勝侵略今天看來也是正當的,可是一些宣傳國家領袖的場景明顯是一種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對宏觀戰爭場面的描寫,依然是出色的。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曾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片從德、蘇雙方的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衛戰。該片最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