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評價《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米蘭·昆德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樓拜的出現,小說才終於趕上了詩歌。眾所周知,歐洲的小說最早是從敘事長詩中分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敘事詩中描述事件進程的部分被剝離出來,漸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說故事的體裁。小說的誕生使詩歌失去了「敘事」的天然權利,而較多地從事抒情。然而,與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相比,小說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長期以來遭受冷落與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我看來,小說的不成熟,除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詩歌的關系十分曖昧,沒有擺脫對於詩歌母體的依賴。它自身特殊而嚴格的文體上的規定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形成。早期小說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強了,然而詩歌也可以講故事,而且一度講得很好,那麼小說與敘事詩的差別究竟在哪兒?甚至就連小說藝術的評價尺度,也是從詩歌那裡借用過來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偉大小說時最常用的語匯仍然是「這種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的風范依舊是小說的最高評判標准。這就好比說,在小說的園地里獲得成就,卻要到詩歌的國度去領受獎賞。
福樓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認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在文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後果」。波德萊爾、聖伯父、左拉等人紛紛給予這部作品極高的評價。由於這部作品的問世,福樓拜在一夜之間成為足可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爾比肩的小說大師,舉世公認的傑出的文體家。福樓拜的巨大聲譽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包法利夫人》無懈可擊的文體成就。到了本世紀初,福樓拜的影響與日俱增,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也把他奉為始祖與楷模,尤其是50年代後的法國「新小說」,對福樓拜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正是福樓拜使小說獲得了與詩歌並駕齊驅的地位。新小說的重要代表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了進行所謂的文學變革,將福樓拜看成敘事藝術上真正的導師和啟蒙者,甚至把福樓拜視為巴爾扎克的對立面,對巴爾扎克似的「過時的」寫作方式展開徹底地批判和清算。那麼,《包法利夫人》在文體和敘事上究竟取得怎樣不同凡響的成就,對於小說的發展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結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故事的。從第二小結開始直至作品結束用的是第三人稱。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現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們正上自習,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個端著一張大書桌的校工。」
在這里,「我們」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它的意義非同一般。諸位不妨回憶一下巴爾扎克的小說通常是如何開頭的。比如說:「路易·朗貝爾於1797年生於旺代省的一個小鎮蒙特瓦爾,他的父親在那裡經營著一所不起眼的製革廠」(巴爾扎克《路易·朗貝爾於》)。有人曾針對這個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在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作者嗎?作者的語調為什麼那麼不容置疑?他為什麼會無所不知?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小說讀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這種堅定、明確、無所不知的語調顯示出作者凌駕於故事、讀者之上,當屬沒有疑問。而且這種口吻尚未完全擺脫口頭故事的講述形式。如果有人針對《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樣的問題:誰在講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們」;講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們看到了」;而且敘事者在「看到」的同時,讀者也看到了。故事展開的時間與讀者閱讀的時間是同步的(在巴爾扎克那裡,故事早就發生過了),這樣一來,作者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事件的現場,相對於巴爾扎克,這里的故事顯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第一人稱敘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玩藝兒,可在當時,福樓拜所跨出的這一小步,其意義卻不同尋常。而且我認為福樓拜在文體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人稱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一種完全不同於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的敘事方式真正確立了起來,在福樓拜的筆下,以往全知的敘事視角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無所不知的立場,模仿上帝的口吻說話;不會隨時從敘事中「現身」,對作品的人物、主題展開評述,提供意義;不再擁有將自己的思想和傾向強加給讀者的特權。
福樓拜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說,並開始在實踐中成功實現這一信條的作家之一。他要求敘事排除一切的主觀抒情,排除作者的聲音,讓事實展現它自己。他認為作者的意圖和傾向,如果讓讀者模模糊糊地感覺和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字句都不應有一點點作者觀念的痕跡。正如他的學生莫泊桑所說的那樣,福樓拜總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隱藏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也曾這樣寫到:「說到我對於藝術的理想,我認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國學者布呂納曾敏銳地指出,「在法國小說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說明某些東西的結束和某些東西的開始。」我們從後來的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敘事理論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福樓拜的聲音。如果說歐洲小說文體變革的歷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樣,被看成是作者的聲音不斷從作品中消退的歷史,那麼福樓拜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人物。
也許會有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早就達成了一種默契,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早就預先接受了小說的虛構性這樣一個事實,那麼作者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是客觀化還是主觀化的敘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更何況,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隱藏自己,並未完全放棄對讀者的「引導」,只不過這種「引導」更為隱蔽、更為機巧。對一種修辭的放棄就必然意味著另一種修辭的確立,說到底,「客觀化」也只能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已。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說,我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理解福樓拜文體變革的意義的。實際上,福樓拜將自己從敘事中隱藏起來,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顯露」;對敘事視角進行限制,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敘事獲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視角的敘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是公開進行的(在古老的說書的場合,聽眾甚至還可以直接向講述者提問,或者進行討論):作者講述,讀者閱讀。但福樓拜不滿足於這種公開的交流,因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歡一種暗中交流,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告訴讀者自己的見解和傾向,而讓讀者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擴大了。
福樓拜的客觀化敘事並沒有完全放棄了自己「引導」讀者的權利。因為從《包法利夫人》這個作品來看,作者本人的傾向、立場和意圖仍然可以在閱讀中被我們感覺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純客觀」這樣的說法。因為這個概念把一些本來很清楚的事實弄得一團糟。況且,《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作品,它與後來「新小說」的羅布-格里耶等人所謂的「物化小說」、「純客觀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我也不是說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嫉妒》相當不錯),但羅布-格里耶把福樓拜在修辭上的一些趣向極端化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一個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問題:「非人格化敘事」也好,純客觀、物化敘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這種「純客觀」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家寫作當然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語言文字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它既不「純」,也非「物」,「純客觀」如何實現呢?它不是神話又是什麼?後來羅布-格里耶乾脆不寫小說(據說最近他又從重操舊業),去搞電影了,因為他覺得攝影機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來,這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攝影機固然是物,但操縱攝影機的人當然也是「文化」的產物,他(她)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喜、憎、哀、樂,如何能夠「純客觀」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樓拜的變革並未拋棄傳統的敘事資源,也沒有損害作品文體的和諧與完美,以及最為重要的,敘事分寸感。我們在以前曾說過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輕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茨威格說他比偉人還偉大),而福樓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製作出來的傑作,自從問世以來,即成為「完美」的象徵。福樓拜對語言和文體十分敏感,創作態度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作者並未隨意處理任何一個細節和線索,力圖做到盡善盡美。敘事的節奏,語言的分寸,速度和強度的安排都恰到好處,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說,愛瑪首先與萊昂相遇,但在愛瑪與萊昂的關系急劇升溫的時候,作者卻讓他去了巴黎,萊昂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飛蛾撲火地投入魯道爾弗的懷抱,而當愛瑪與魯道爾弗的情感冷卻之後,萊昂又從巴黎回來了。這樣的安排不僅使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而且敘事亦出現跌宕和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通病。再比如,子爵與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徵性的人物,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們每次出現都會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預示著故事進程的某種微妙變化。愛瑪的「失足」(她與魯道爾弗墜入慾望的河流)在小說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選的地點既非魯道爾弗的木屋,也非他們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魯道爾弗對愛瑪發動的語言攻勢常常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與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說明。整個調情過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謬,而字里行間卻到處彌漫著被壓抑的、急不可待的慾火。不同類型話語的陳列所形成的張力使這個場景令人十分難忘。事實上,這也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調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關於語言,福樓拜在小說中有過這樣一斷描述:我們敲打語言的破鐵鍋,試圖用它來感動天上的星星,其結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來,福樓拜對語言有著特殊的敏感,對於語言在表述意義方面的巨大困難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福樓拜把語言的准確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對語詞的甄別和取捨為什麼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將《包法利夫人》視為學習寫作者的最好教科書,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
『貳』 跪求電影《新包法利夫人》中的兩首插曲的名字
主題曲:羅震環的《靠近》插曲有:蔡卓妍的《白頭到頭》《明明》《為什麼》(這一首是明明的國語版,國語版電影里放的)還有鄭伊健的《ForU&Me》
『叄』 《包法利夫人》感受
讀〈包法利夫人〉有感
包法利夫人很早以前就聞其大名,電影也看過,最近手機上又對原著進行了仔細地閱讀,雖然手機版本沒有注釋,但是拜讀過〈人間喜劇〉,因此對七月王朝的風俗多少也知道點皮毛。大革命並沒使婦女地位提高,那個時候姑娘沒陪嫁就很難嫁到如意郎君,說起來跟現代的中國男子一樣,沒房子你就休想結婚。
這也就是艾瑪一樣的待嫁姑娘的悲劇所在吧!縱觀全書,艾瑪還是比較幸福的女子,跟她婆婆、女兒以及丈夫的前妻一比你就會持像我一樣的觀點。
〈人間喜劇〉中很多部作品中都有提到〈保爾與維吉妮〉這部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據說此書一經出版,轟動一時,成為暢銷書之一,婦女們看著此書淚流滿面啊!有點〈梁祝〉的感覺,一個死了,一個殉情。
艾瑪既然長在那個〈保爾與維吉妮〉還是暢銷書的年代,難免不受其影響,推崇所謂的摒棄金錢,愛情至上的純愛。所不幸的是〈拿破崙法典〉下的法國已經走上高速發展的物質創造上,阻礙資產階級賺錢的貴族被打趴了,七月王朝更是資產階級當家做主人的時代,王國的基石——國民自衛軍中的軍官、士兵都是有大大小小的資產階級組成。看著〈貝姨〉開場時那位穿著藍色制服,踏著比前任更加自信的步伐的克勒韋爾時,你就能體會商人地位的提升。金錢的作用被極大的放大,因此才有金錢至上論誕生,並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人人愛錢、理錢,活在當下,只有少數的少女還活在浪漫主義的幻象之中,韋蘿妮克、艾瑪就是其中典型,兩人最後命運不同之處在於後面的境遇不同。或者說是作者的藝術審美不同。
韋蘿妮克是巴爾扎克在〈鄉村教士〉中塑造的一位浪漫主義少女,是巴爾扎克推崇的資產階級淑女典型。父母由於大革命這個歷史機遇發了大財(靠拆毀城堡、教堂出售),和很多爆發戶父母一樣,自己大字不識一筐,吃盡人世苦頭,發財後希望精心培養下一代,當然葛朗台例外。於是韋蘿妮克就被教養成了一位標準的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小姐或者說是淑女。也是少女時期偶然發現了〈保爾與維吉妮〉,從此迷上了浪漫主義文學,少女時代也像艾瑪一樣瘋狂,自嘆出身低微,將來肯定是在廢品站中找如意郎君了,於是寫小說自娛,甚至把流經城中一條大河的一座河心島想像成「法蘭西島」,從窗口眺望街上期待「保爾」出現。
與艾瑪不同的是她家是真有錢,當她自己自怨自艾時,她早就被周邊的資產階級盯上了,一些小商人子弟都想去提親,當然都是吃閉門羹,因為父母早就中意一位身價六十萬法郎的銀行家,於是她成了銀行家太太。也像艾瑪一樣寂寞空虛,幸福感全無,因為她丈夫跟「保爾」的差距是南北兩極啊!初始始時還有一絲浪漫、一點柔情,丈夫終究只是把她當成一筆七十五萬法郎的財產,到手後自然是拿著錢去實現更為宏大的賺錢計劃中。於是自然而然制陶工人塔士隆成了她的情夫,因為他有「保爾」的一切特徵。
到此為止韋蘿妮克與艾瑪的軌跡何其相似。但是因為金錢多少的緣故,實際地位相差好大,艾瑪在永鎮跟一些小資產階級打成一片,根本沒有共同語言,因此文藝青年萊昂的出現馬上成為她的摯愛。而韋蘿妮克的沙龍之中卻由真正的有才華的子爵相伴,信奉伏爾泰的老銀行家作陪,德高望重的主教來訪,因此她的淑女范真正的派上了用場,並發揚光大。因為後來你會發現,艾瑪還只是停留在浪漫小說、騎士小說的范疇,而韋蘿妮克不但依然堅守這份人間稀少的純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形而上學也有很深的造詣,成為一個巴爾扎克心目中的完美資產階級女性。
接下去兩人開始南轅北轍,艾瑪像一匹駑馬在熊熊慾火中燃燒殆盡,造成一地雞毛。而韋蘿妮克在與塔士隆的私通中則完全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私情在小說根本沒有正面描寫,而是通過一場兇殺案逐漸把讀者的眼球引向宗教對塔士隆的影響,最終一言不發的塔士隆把藏在「法蘭西島」上的金幣說了出來。塔士隆逮捕後受盡折磨始至死沒有透露情婦是誰?還讓妹妹毀滅證據。應該說一定程度盡了「保爾」的義務,而韋蘿妮克從此悔恨而倒向宗教環抱,因為她沒有履行「維吉妮」的義務,於是她另闢蹊徑扶養他們的兒子,靠著嫁資買下了包含塔士隆家鄉的大量土地,成了造福鄉下的大地主。並堅持穿鬃毛苦行衣而提前離開了人世。囑咐人們把她跟塔士隆埋在一起。個人認為「保爾」可能希望韋蘿妮克跟她私奔時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於是蓄謀已久早以覬覦一個老財迷的藏金。可能私奔對韋蘿妮克來說顧及太多,因此得不到滿意答復的塔士隆慾火、妒火、怒火交織,殺死了老財迷以及他的女僕取得了價值十萬的金幣准備去往美國,結果百密一疏被司法機關逮捕。
巴爾扎克難得的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以韋蘿妮克為圓心的造福者。作品後半部完全成了聖西門空想社會主義的實驗田。在宗教、科學、金錢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一個完美的庄園。這也是為什麼巴爾扎克被認為是一個思想矛盾體,有些作品對宗教、科學、金錢黑得體無完膚。韋蘿妮克用巴爾扎克的方式完成了「維吉妮」的義務,造成了對〈保爾與維吉妮〉的一種借殼上市,這就和福樓拜南轅北轍了,福樓拜通過殺死艾瑪宣告對〈保爾與維吉妮〉所代表的浪漫主義進行決裂式的批判,就像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對騎士小說的批判一樣。
父親對韋蘿妮克相當好,但是長期的生活經驗告訴他金錢是幸福的保障,於是才會找最有錢的銀行家當女婿,沒有想過〈保爾與維吉妮〉給女兒的影響,一個不會對女兒柔情蜜意,經常送花的女婿會使女兒痛苦不堪,最終出軌這些事上來。因為他自己對老婆可從沒送過鮮花,柔情蜜意過。對於當時的婦女來說一生幸福就靠父親、丈夫、兒子,或許還有情人,這位百萬新娘最後零用錢只有一百法郎,但靠情人處獲得幸福代價一般都會相當高,因為不受法律、道德保護。
作為作家都有通過自己的筆觸來安排情節的權力,比如,而韋蘿妮克、艾瑪就是如此。當韋蘿妮克要成為「蒙泰涅克樂園」的創造者,她丈夫就成了障礙,如果早死就是另一個故事,晚死又是一個故事。所以一場慘痛的投資讓他適時地領了盒飯,當然福樓拜為了讓艾瑪成為包法利夫人,也讓前包法利夫人以一場婚姻欺詐被揭露而吐了一口血後也領了盒飯。但是〈包法利夫人〉之所以大獲成功是因為福樓拜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體,以及精心打磨的完成度。
『肆』 包法利夫人電影百度雲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PTHS41lRDcBsMqC86Spdw
《包法利夫人》是蘇菲·巴瑟斯執導的劇情片,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埃茲拉·米勒等出演,於2015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福樓拜同名小說,講述了愛瑪為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
『伍』 有2014年上映的由傑瑪·阿特登主演的新包法利夫人百度網盤資源嗎
鏈接: https://pan..com/s/1rdjrXFpZ0Pno2BWpFjlHUA
《新包法利夫人》
導演:安妮·芳婷
編劇:帕斯卡爾·博尼策爾、安妮·芳婷、PosySimmonds
主演:傑瑪·阿特登、傑森·弗萊明、法布萊斯·魯奇尼、艾爾莎·澤貝斯坦、尼爾斯·施內德、卡西·莫泰·克萊恩、菲利普·烏禪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英國
語言:法語、英語
上映日期:2014-09-06(多倫多電影節)、2014-09-10(法國)
片長:99分鍾
又名:傑瑪·包法利、包法利夫人
珍瑪(傑瑪·阿特登GemmaArterton飾)和丈夫查理(傑森·弗萊明JasonFlemyng飾)結婚多年,兩人生活在一座民風溫和而又淳樸的小鎮中,日子在平靜里緩緩流逝。查理是一位性格十分內斂的木匠,而珍瑪則是一名畫家,雖然查理平日里對珍瑪照拂有加,呵護備至,但珍瑪的內心裡卻總是渴望如同暴風雨一般猛烈的感情。
一天,珍瑪在野外被馬蜂蟄到暈了過去,馬丁(法布萊斯·魯奇尼FabriceLuchini飾)和布列西尼(愛迪絲·斯考博EdithScob飾)兩人路過將珍瑪送到了醫院。之後,珍瑪再次在街上和馬丁重逢了,後者邀請她到自己家裡去玩,就這樣,馬丁和珍瑪之間碰撞出了背德的愛情火花。
『陸』 包法利夫人哪個版本的電影更接近原著
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 電影1991法語版,這部由fa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mei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 。
電影2000年英語版,阿 根 廷版的《包法利夫人》電影,幾個人物的演員都選得不錯。我心目中的愛瑪一定要是嫻靜中有俏皮的女子。演愛瑪的女演員很有氣質,也很有靈氣。少女愛瑪的純真、少婦愛瑪的風韻都表現得不錯,查理一看也是個老實人,不過那絡腮鬍子把我驚到了,愛瑪心目中的三位完美情人也都各有特色。按照我個人對南美的痴迷,我覺得1947這個阿 根廷版本是所有《包法利夫人》電影版中最好的一本。
『柒』 有哪些最好的法國電影
法國電影:《亞特蘭大》,讓·維戈著,1934年《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Paradis),馬塞爾·卡恩(Marcel Carne)著,1945年
《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年:一個小男孩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投身於輕罪的生活。
《一個女人》作者:JLG, 1961年:一位法國脫衣舞藝術家非常想成為一名母親。當她不情願的男友建議他最好的朋友讓她懷孕時,她接受了,感覺變得復雜起來。
2016年,弗朗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名年輕的德國人在法國為未婚夫的去世而悲痛不已,她遇到了一名神秘的法國人,此人前往未婚夫的墓前獻花。
《再見la-haut》,2017年11月。兩個士兵——一個被毀容但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一個前會計師——開始了一個紀念騙局。但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法國,他們的冒險很快變得危險。
La Belle Epoque, 2019:一對陷入危機的夫婦。當一位企業家邀請他重新投入到他所選擇的時間時,幻想破滅的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沮喪。
指控,2019年:1894年,法國船長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被錯誤地判以叛國罪,並在魔鬼島被判處終身監禁。
『捌』 包法利夫人電影有幾個版本�1�3
兩個電影1991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1991年 國家:法國 對白:法語 類型:劇情 片長:140 min 色彩:彩色 級別:Australia:PG Argentina:13 USA:PG-13 Sweden:11 UK:PG Spain:13 Chile:14 Germany:12 攝影機:Moviecam Cameras 導演 Director: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編劇 Writer: 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novel劇情簡介 法國諾曼蒂地區的鄉村,富裕農家姑娘艾瑪深受父親疼愛,曾被送去修道院接受過良好教育。包法利先生是當地的鄉村醫生,為人謹慎,受人愛戴。在醫治艾瑪父親的腿傷時,愛上了這位清秀有教養的姑娘。當他欲言又止的向艾瑪父親提出婚姻要求時,艾瑪的父親連連贊同,並答應馬上去詢問女兒的意見。在一片歡歌燕舞中,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婚後,艾瑪對平乏的生活漸漸產生了反感。一天,包法利醫生接受到了一位貴族的晚會邀請,在衣著華麗的貴族男女的舞會上,一位舉止優雅的貴族紳士邀艾瑪共舞。這一晚她所看到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情景使她對另一種生活有了更清楚、更強烈的嚮往…… 幕後製作 這部由法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美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電影2000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2000年 國家:英國 對白:英語 類型:愛情/劇情 片長:Sweden:153 min 色彩:彩色 級別:UK:15 Australia:MA Singapore:M18
『玖』 包法利夫人中艾瑪的詳細理解
16歲的愛瑪是窮裁縫的女兒,從小在修道院長大,是一個略有文化的小女人。她父親的醫生娶了她,抵償了她爹沒錢看病的債務,包法利醫生自己從小也不是什麼幸福的孩子,過著憂郁的生活。但他非常愛他老婆。 然而,16歲的愛瑪和野漢子偷情,被憤世嫉俗的丈夫發現後,趕出家門,剝奪了遺產,而她的情夫得到了肉體上的滿足,還騙到了一大筆錢,當然也選擇不要她。 最後,愛瑪的餘生就做了一個低賤的洗衣女工,滿手繭子,骯臟的臉上充滿皺紋,和她當公主的理想相去甚遠。
愛瑪是一個必定終身生活在農村的姑娘,卻接受了修道院里貴族式的教育;嫁給了鄉村醫生,卻滿腦子貴族思想和習慣,嚮往著巴黎貴族的豪華生活。結婚前的艾瑪是天真、富有激情的,溫順乖巧,從不和父親頂嘴;縫墊子不小心扎破手指頭,就把手指放到嘴裡嘬了兩口,刻畫出她那俏皮、可愛的性格特徵;以查理的視角對愛瑪的手部的描寫,更是刻畫出了愛瑪純凈、清澈的美麗;她在修道院讀書回來,會精心地把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送給父親;雖然她呆在鄉下並不開心,但她依然會照顧好父親的整個田莊;她很時尚,從衣著上的講究到新式的發型,她都追逐城裡人的潮流。「她總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級台階。」她心裡對愛情無限嚮往,但同時她又保持傳統的矜持。婚前,她是這樣一個純潔、美好的女子。
嫁給包法利後,艾瑪對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相對於丈夫那種滿足現有生活的幸福,她極力想要擺脫這種平庸的生活,尋找她夢想中的理想生活,來滿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參加維利侯爵家舉辦的舞會,成為艾瑪思想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艾瑪對候爵家豪華的氣派、高雅的客人入迷。她懷著羨慕的心情看著那些裝扮入時的貴婦人,幻想著自己也能過上那樣的生活。回家後,對舞會的懷念以及對現有生活的埋怨讓她的脾氣越來越壞,對丈夫更是越來越厭煩,不久後她便害了心病。
經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緒化,加上她身體漸漸虛弱,包法利醫生決定換個新環境,便搬到了永鎮居住。在這里,愛瑪開始了她的夢幻愛情。一開始,浪漫而富有詩意的萊昂正好符合愛瑪心中對激情和風雅的嚮往,他們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賞。所以他們結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兒、一起盡情享受玩游戲的快樂、享受護送禮物的溫情。但是這個膽小怕事的男人經過感情的糾結後,始終沒有膽敢表達他心中的愛情。而愛瑪,她喜歡萊昂,但她對愛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愛情主動光臨,這樣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嚴謹的形象,這樣才能使黯淡的現實因愛情而升華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書中所說的:「愛情,在她心目中一個是突如其來的,有如電閃雷鳴,有如天際掠過的狂飆驟雨」。她渴望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所以她強迫自己耐心地等待著。但是現實還是殘酷的,萊昂最終離開了他逃到巴黎讀書,留下可憐的愛瑪。從此,對萊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煩惱的中心。
第一次偷情
愛瑪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羅道爾夫,他是個情場老手,經常來往於大城市與永鎮之間,是個見過世面的人物,他看穿了愛瑪渴望的是什麼,乘虛而入。本來就愛幻想,愛浪漫的愛瑪在羅道爾夫的撩撥之下,輕易就失足了,並且不可遏制地走向了墮落和毀滅之道。在這個過程中,愛瑪的不切實際變本加厲地發展起來。
第二次偷情
愛瑪被羅多爾夫拋棄後大病一場癒合不久就去看盧昂看歌劇,恰好碰上了工作後的萊昂,最終投入萊昂的懷抱。
服毒自殺:
愛瑪得知自己破產後,她為之感到痛苦的不是金錢問題,而是她的愛情。愛情是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愛情沒了,生活的動力也瓦解了。在她吞下砒霜之前,她的心就已經死了。她深知和羅道爾夫、萊昂之間的狂熱不是理想愛情,但就是無法自拔,她迷戀肉體和感官的快感,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這樣的生活表面上是激情的,實質上卻是枯燥的。修道院「良好的教育」、浪漫主義文學充斥她的腦袋,她心中的那種對愛情的幻想已經超出了現實的承載,她認為金錢、奢華、縱欲就是無上的精緻的貴族愛情生活,而忘了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她只是一個平凡小鎮醫生的妻子。愛瑪的隨心所欲,丈夫和孩子全部擱置不管,她忘記了妻子和母親的責任,試圖和自我的命運抗爭,無奈總是一次比一次墮落更厲害,只有死亡的彌留之際才感受到「一切欺詐、卑鄙和折磨她的無數慾望,都和她不相幹了。」
愛瑪的整體形象:
愛瑪是一個必定終身生活在農村的姑娘,卻接受了修道院里貴族式的教育;嫁給了鄉村醫生,卻滿腦子貴族思想和習慣,嚮往著巴黎貴族的豪華生活。結婚前的艾瑪是天真、富有激情的,婚後以及後來的遭遇中,艾瑪展現出來的卻是一個多愁善感、嚮往虛榮、渴望上流社會的庸俗女子形象。愛瑪在現實中遍體鱗傷,只好寄託於幻想,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與空間,在頭腦中幻想出太多完美的男人形象,卻忘了「對於男人來說,戀愛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錯把愛情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得自己一直低到了塵埃里。受到了與身份不相符的教育並深受其害和結婚時的草率,導致了她尋求獨立卻找不到掙扎的出口,浪漫的愛情占據了頭腦以致於在兩個自以為深愛的男人中喪失了自我,最終心灰意冷服毒自殺。愛瑪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就像「包法利夫人」電影中,愛瑪死前寫給查理的紙條上說的「不要怪罪任何人,沒有人錯,錯的是命運。」
『拾』 1991年上映的影片《包法利夫人》為什麼會被很多人推薦
本影片改編自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福樓拜最盛名的作品《包法利夫人》。這是新的藝術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夢想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能殺死一個人。福樓拜用高深的手筆和深邃的思想,向世人展現了一位美麗、浪漫、充滿幻想的女人在與現實的碰撞中,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福樓拜和包法利夫人都已死去,包法利主義卻仍然植根於現代社會中。
1)影片講述了一個法國鄉村的農家小妞嫁給一個鄉村醫生,相貌出眾的她迎來了內心憧憬無數的婚姻生活。陪伴丈夫社交,小妞結識了公務員小帥和富豪老帥,怦然心動的刺激令她失去心智,在愛慕虛榮的道路上,她貸款支付自己的紙醉金迷,一步步將自己墜入不盡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