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最後一課》里譚千秋講的歌德的名言是那一句急!!!
譚千秋:「你們要堅持!記住我的話!如果老師有什麼意外,這權當老師給你們上的最後一課吧!」
歌德:「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❷ 電影人生大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部片子,不是讓我們看「透」死亡,而是看完可以讓人很平心靜氣地看待生死,靜下來,慢慢生活,慢慢思考,反而像是知曉「向死而生」的哲理,我們循序而「生」,真正的去愛,去感受也去付出溫暖。懂得去珍惜那個很忙卻為你有空的人,去愛那個很窮卻為你傾盡一切的人。世間總有一種遺憾,是我們剛開始長大懂事,而身邊的親人在離開,一轉身一輩子,就是相隔兩個世界。
朱一龍通過影片告訴我們,珍惜眼前的人,認真地過好每一天,是「人生大事」。把每一天當作你生命的最後一天。這種對死亡的豁達態度,會讓人平靜而無所畏懼。其實,死亡是一種告別,並不是結束,因為那些記憶和情緒不會消失,當你想念它們時,它們會一遍又一遍地出現在你的腦海中。就像黃姐一樣,這個月的十號是她的紀念日。在她離開的那一年,每當我拿起芹菜時,我都會想起她說的「把莖葉一起沖掉,然後拌上沙拉」。雖然我不喜歡這種吃法,但是和她這樣吃過一次之後,當時的情景就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剪指甲,都會想起黃姐纖細的手指。在她死之前,我們倆一起經歷的很多事情在某個時候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看過法國電影《最後一課》的人都知道,電影中80多歲、曾經是婦產科醫生的老太太瑪德琳,感覺自己的大腦越來越亂,受不了照顧自己,她正在給自己和她的孩子。當它帶來很多麻煩時,他會有條不紊地准備他的葬禮,完成他未完成的願望,然後堅決早日結束自己的生命。
還有著名作家瓊瑤,在她80歲的時候為她的葬禮作了解釋,比如不過度治療、不舉行追悼會等。她說:「當你出生時,你希望像火花一樣燃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而當你死去時,你希望像一片雪花飄到地上化為塵埃。」
❸ 《最後一課》
名著導讀作品名稱:《最後一課》
作品類型:短篇小說
作者:都德(法國)
創作背景:普法戰爭
內容簡介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時隔70年,當二次大戰中德國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美麗的法國領土時,面對似曾相識的景象,人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輪回以及戰爭的無情,本文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龔(gong)古爾學院院士。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里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年他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28歲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獲得了廣泛聲譽。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它們後來均編入作者的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
《最後一課》寫於1873年,描寫的是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非常生動。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原文欣賞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裡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裡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裡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過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裡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著又那麼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一課!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麼來坐在教室里。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里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了,我只好站在那裡搖搖晃晃,心裡挺難受多頭也不敢抬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那麼專心,教室里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里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窗口一直爬到屋頂了。
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麼不傷心呢?何況又所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 bi, bo, 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❹ 最後一課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最後一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說,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為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這痛苦,來自於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我一些啟示。
為什麼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才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後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貪玩,為什麼不認真學習,為什麼那麼討厭韓麥爾老師,為什麼……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亡國奴之後才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為虛偽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後悔已來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鑒,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後一課」。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有許許多多堂課,可我們卻不曾珍惜。今天,我讀了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後一課》後,使我深有感觸。
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一堂法文課再普通有不過,但這是最後一課,文育老農歐塞爾,一輩子都不肯學習,卻來聽這最後一堂法文課。拿著識字課本像小學生一樣認真拼讀。小學教師阿梅爾,多少年循規蹈矩的教書,可是在接到佔領軍不準在學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後就穿上節日禮服,精心准備的上完這最後一堂課,聽見下課的鈴聲,他語不成句,拿起粉筆用全力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平凡的舉動產生的震撼了,不亞於同敵人拚死搏鬥的英雄行為。小弗蘭茲上這一堂課,彷彿一下子懂事了。他這一堂課中所受到的教育,恐怕他這一生受益匪淺。
都德用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卻更深的教育著你們這《最後一課》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被法國人民所表現出的深切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讀了《最後一課》,我了在那一瞬間變得懂事起來了,我明白了以後的學習中應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學好每一節課,不給自己以後有後悔的機會。
我的成績在班裡不算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差。若這是我在學校的最後一天,我本應該高興,為終於擺脫了「機器人」般的生活的糾纏而高興,可仔細想想,我卻高興不起來。
最近學了一篇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從中我受益匪淺——不僅僅學到了愛國的情懷,也悟出了學習的真諦。
假如這是我在學校的最後一天,想想兢兢業業的管老師,幽默風趣的馮老師,「活潑可愛」的陳老師,嚴肅負責的陸老師;想想平日里總是陪我歡笑,打鬧的「哥們兒」;想想我們班那些成績優異卻有暴力傾向的「女漢子」們……
想到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奔涌而出。
回想起我剛進校門的時候,還是個懵懂的小孩子,整天痴人說夢般的幻想著:如果有一天不用上學該有多好啊!這樣我就可以一直陪伴著可愛的電腦游戲與動漫了。可現在到了最後一天,我卻不想走了。
有時候,人的心還真是奇怪呵!
雖然我不可能像小弗朗士一樣失去學習的機會,但若是真讓我離開這個朝氣蓬勃的校園,我還真的有些依依不捨了。教室前的桂花開了又落,我們就像樹上的桂花一樣,不可能永遠地粘在樹上,只有離開大樹,我們才能夠香氣撲鼻!
今天,我讀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題目叫《最後一課》。看完後,我十分感動,也獲益匪淺。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名大學講師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為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他一刻不息地講著,似乎要把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醫院里,他又給來探病的學生現場講題,直到說話出現困難。最後,他帶著對學生們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還堅持為學生們講課,他是多麼地盡職盡責,令人感動啊!在他說話出現困難時,他還想為學生們再上一課,但這個願望至死未能實現。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生。他因沒能為學生們再上一課,心裡對學生們有著濃濃的歉意。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贊頌!
生活中,還有許多可敬的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將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級時,教我們語文的黃老師扁桃體發炎了,聲音特別沙啞。但她為了不耽誤大家的學習,堅持到學校為同學們講課。即使她的聲音已經很沙啞了,說話聲音也特別小,特別難受,她仍堅持帶病上課。每節下課都接連咳嗽,放學後就去吃葯、打吊瓶。黃老師的敬業精神是多麼感人可敬啊!
讀了《老師您好——最後一課》,我被晏才宏的敬業精神所感動;被他將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動;被他視職業如生命所感動!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奮發圖強,長大後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國是一個大家庭,家裡溫暖的港灣,是冬天裡的一杯熱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家裡的每個成員都很愛她。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家被侵佔了,或者發生矛盾了,都會使我們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蘭西教師,由於他的國家被侵佔了,他再也不能給他的學生教法語了,上完這最後一堂課,他就要永遠離開這里,這是多麼悲哀啊。可是,他並沒有被傷痛打垮,他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跟自己國家的語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國分手,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悲痛。看到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了:「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一個國家被侵佔了就象一個孩子失去了家庭,無依無靠,失去了溫暖和安全感。我覺得這篇文章舒發了作者對自己祖國的眷戀與熱愛,深切的表達了愛國之情。一個人不能說自己國家的語言,就象嬰兒不能喝奶一樣,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了國家,失去了語言,才知道國家的重要,才知道語言的可貴,可這一切都晚了啊。
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風雨歷程,聯想起都德的最後一課,我知道了國家的重要,愛國的緊迫性。我們大家只有團結起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榮富強。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初中學習的課文《最後一課》,讓我想起了王老師最後一節帶我們課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是會有那種分別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感覺到痛的分別,那最後一課也讓我把著名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後一課》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時至今日,王老師不帶我們已經有14年,但是這種情感共鳴依然在。腦海牆壁中回響。
不讀不覺得,一讀感覺這部名著特別適合初中生讀。和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亞米契斯所寫著重點在愛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說選愛、戰爭與和平、愛國是三個永恆的主題。
在關於愛的短片小說之中,我們能感覺到人民那淳樸發自內心的愛,這個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論來分析的話,就是自由博愛。放到東方就是墨子非攻兼愛。人活一世,本來就圖個心安。無論貧窮富貴,都應當有心裡的柔和。而普法戰爭是他小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頌偉大的法蘭西將士之外。還有很大程度上批評當局統治者的腐敗與腐朽懦弱。拿破崙之後的法國帝國經歷了幾世落敗。而愛國是圍繞戰爭所寫的,暫時或者說國家動盪時期,更能看出我們對國家的依賴和深深的眷戀。好幾片烙印在我心裡的愛國主義詩篇。相見恨晚吶!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讀完都德的《最後一課》,我禁不住從心靈深處發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個貪玩厭學的孩子。甚至覺得普魯士士兵在阿爾薩斯的土地操練的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著他的結果吧——那些普魯士人會有理由地說:「怎麼?你還說自己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雖然小弗朗士內心無比懊悔,然而,時光匆匆,不會倒流,阿爾薩斯人淪為了亡國奴,不懂祖國的語言成為他們最大的不幸。
聯系現實生活,在我們當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學生嗎?他們討厭學語文課,不願學習語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寫字馬馬虎虎;有的人竟然還將這樣的作文作為「得意」大作展覽呢;我也有這種習慣。一些學生學社會上那種流里流氣的模樣,經常口出臟話,造出荒謬的詞彙、句子罵人。
這是什麼行為?這是對祖國語言的褻瀆!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該是多麼可恥、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夠學習,懂得自己國家的語言,正確地運用自己國家的語言,那麼站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就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比任何國家的都要科學。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只有這樣,你才能無愧地說:「我屬於自己的祖國!」
讀完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後,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愛國情。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普法戰爭中,受侵略的阿爾薩斯地區被迫教德語。寫的是韓麥爾先生所交的最後一節法語課。通過寫小弗朗士在最後一節法語課的見聞和體驗,表達了法國人民熱愛祖國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國家在遭遇了苦難後,他們是多麼的悲傷,多麼的痛苦。他們在國家和平時,不認真學習,總是想著「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
知道他們的國家被侵略後,才知道去懊悔。順應了這句話: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難後才知道去懊悔,為什麼不在平時好好地努力呢?
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後,才懂得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將日寇趕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平時肆無忌憚地玩耍,到最後了才拚命努力。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時就應該好好努力學習。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傳承的載體。如果母語沒學好,人們無法溝通,那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將不復存在。
所以我們在平時應熱愛祖國語言,將其學好。熱愛自己的祖國,發奮學習,不斷上進。不要到最後才懂得珍惜。
《最後一課》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譚老師真是一位偉大的好老師。
譚千秋老師在地震前給學生上課,可是天公不作美,誰也不知道剛上課就地震了。譚千秋老師馬上組織同學們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學們後面。可是,別的班老師告訴他,班上還有幾個同學在裡面。譚老師毫不猶豫地回去救孩子們,就再也沒出來了。(.)
譚老師本可以躲過這場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進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張桌子合在一起,將黃婷婷等三名男同學藏在桌子下面,而且還叫他們抱住頭。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戰勝恐懼,譚老師再三叮囑孩子們不要說話、不要哭泣、保住體力。他呼喊著,可惜外面已經沒有人了,連一絲光亮的地方都沒有。可悲的是,餘震不斷,譚老師又受傷了。三四天後,譚老師帶著遺憾,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他讓學生將錢轉交給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連環畫交給女兒。
這部電影不但象徵著老師對同學們的關愛,還想讓我們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學會自救,學會呼救,讓我們同學知道老師的偉大。讓譚千秋老師的作為進入老師、家長、同學的心裡,讓我們知道老師是愛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第二個父母,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愛老師,愛課堂。
老師您辛苦了!
讀《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english成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亡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陳毅曾經說過:「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祖國是我們人民共同維護且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而在最後一課中小弗朗士因為學不到祖國的語言而感到傷心。
《最後一課》主要講了因為普魯士戰勝了法國,所以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割給了普魯士。而普魯士希望這兩個省的人忘記法國,所以他們不許這兩個省教法語。而宣告下來的前一天,韓麥爾先生給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後一節法語課。
國家讓我們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話,我該如何抉擇,我到底該選擇一生都不學習法語,還是學習德語。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和學業比起來國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會為了學業甘願放棄國家的榮譽。畢竟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後一課》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對普魯士的痛恨,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與愛國情懷。我相信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總有一天會回到法國的環抱中。
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屹立於全世界,則國屹立於全世界。」少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使祖國母親免受其外國的侵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國家站在世界的頂峰!
這周我們學了都德的一片課文,《最後一課》。學完這篇課文,讓我深深的得到了體會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麥爾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預言就像監獄大門的一把鑰匙,我們要永永遠遠的記住他們!
法蘭西萬歲!想到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的力量寫下的這幾個大字,作為躲著的我,都被他這種愛國的精神所打動,現在想想我們是祖國養育了我們,祖國把我們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對待,給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為我們的報效祖國做努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不好好學習,來用著寶貴的學習時間去玩耍,我們要去利用這些瑣碎的時間,利用騎著一分一毛,來報答組國給予我們的。
讀完了《最後一課》這本書後,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愛國之情。
《最後一課》這本書是由法國著名作家都德寫的,是小場景表現大主題的一個典型範例。
一堂法文課再普通不過,但這是最後一課,韓麥爾是再普通不過的教師,費郎士是再普通不過的學童,歐塞爾老爺爺是再普通不過的村民。但這些極為普通的人在極普通的小學上一堂法語課,那就不再普通了。因為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發出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愛國!
雖然我沒有赫赫戰功,但我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愛國。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學校門口給井蓋塗上顏料,美化道路。講好注意事項後,老師就開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顏料。
我和李紋珊分配到了一組。我們先把井蓋上的小石子清掃干凈,然後用粉筆把地球,樹木,建築物和花朵的大概樣子勾勒出來,接著再拿刷子在對應的地方刷上丙烯顏料。為了不讓顏料太干,我們還往裡面加了一點水。連續畫了四十分鍾後,我和李紋珊已經是被曬得滿頭大汗。喝完水後,又繼續把剩下的地方畫完。當我們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時,井蓋終於畫完了!我們倆相視一笑,因為我們也為美化祖國環境,奉獻了自己的一點力量。看著自己的作品,我心裡真自豪。
《最後一課》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那份愛國的熾熱之心!愛國之心是最美麗的!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現在他們回來了,每個人滿腹經。這時,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我給你們上最後一課吧!"弟子們都坐了下來。哲學家問:"我們後面的曠野里長著什麼?""長滿雜草啊!"哲學家說:"對,現在我想知道你們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都沒有想到,最後一課是這么一個問題。他們都想到了方法,這時,哲學家站起來說:"可就上到這里了,你們回去後,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讀後感《《哲學家的最後一課》讀後感--石宇琪》。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雜草,而變成了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坐了下來等哲學家,但哲學家沒有來。
若干年後,哲學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論時,弟子們私自在最後補了一章:要想除去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憂,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靈魂永遠的純潔,那麼最好的辦法便是用美麗的靈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據。
❺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5)法國電影最後一課語錄擴展閱讀: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被描寫得栩栩如生。
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後被選入初二語文課本第一課。
但是同時,《最後一課》並沒有有明顯偏袒法國之嫌而是真實的反映了真實情況,雖然在17世紀,阿爾薩斯長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並且說德語,法國是通過三十年戰爭中的侵略性行為掠奪來的,法國大革命以來阿爾薩斯人大多認同法國,並把德國視為侵略者。
野蠻的普魯士在入侵法國過程中大量屠殺阿爾薩斯人,這些在歷史文獻上是公認的。本文中真實體現了德國的侵略行徑,揭露了德國野蠻屠殺的真相,突出了普魯士的野蠻形象。
❻ 原文《最後一課》法國德都
《最後一課》
——[法]都德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裡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裡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裡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麼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麼紅,心多麼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是,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裡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著又那麼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一課!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麼來坐在教室里。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里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了,我只好站在那裡搖搖晃晃,心裡挺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麼?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兒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就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都那麼專心,教室里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里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窗口一直爬到屋頂了。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麼不傷心呢?何況又聽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❼ 最後一課故事梗概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背景:
都德經歷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還被徵召入伍。普法戰爭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戰爭。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國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稱拿破崙三世)為了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並為著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向普魯士宣戰。
但戰爭開始後,法軍累戰累敗,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決戰,法軍更是慘敗,路易·波拿巴本人也當了普魯士人的俘虜。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他進而覬覦法國的領土,同樣想稱霸歐洲大陸。
乘法軍色當之敗、法國國內混亂之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到包圍巴黎,普魯士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忿怒。
這時戰爭性質已經變為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戰爭,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保衛祖國,巴黎的工人還於1871年3月18日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閑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里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