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電影局外人觀後感

法國電影局外人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2-22 14:30:04

㈠ 《局外人》讀後感

在加繆的《局外人》里,講述的故事是這樣的——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工作努力、生活簡單的小職員。他對於周圍人的感受是淡漠的,他母親過世,他在葬禮上的表現是平靜的,守靈時也因為疲倦而打了一晚上瞌睡,在他母親敬老院的夥伴們因為他母親的離去而痛苦的時候,他也是在旁邊悠然地抽起了煙。對於女友瑪麗的求愛,也更多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對於瑪麗的追問是否真的愛自己,以及對於是否想要跟這個女人結婚,他的回答也都是無所謂的:「可以結也可以不結,如果是你想要結的話,那我們就結」。

對於他的這種態度,起初我把它描述成自私。我認為他只考慮自我的感受,連他對於自我的描述中也寫到:「我對於我當下的感受總是高於對於情緒的判斷」。我認為他只考慮自身的情緒,只在乎自我的感受,對於別人的喜怒哀樂,對於別人的生離死別都是極淡漠的。在我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個出世的、自我的、碌碌無為又自私的小角色罷了。

故事的轉折點,在於他陰差陽錯地開槍殺死了一個人,並且在第一槍之後,又對著屍體補了四槍。本身默爾索這樣的人的存在對於整個世界是無可厚非的,他安於天命、怡然自得,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過多的期待、也不對他們有期待。但自從他殺人的那一刻開始,整個社會對他的控訴便開始了。

在他被審訊的時間,神甫無數次用神的名義來寬恕他,給他以神的正義的教誨,試圖讓他皈依上帝,尋求寬恕。但是他卻無動於衷,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他從來都不想把自己的希望、自身的意志寄託於神靈。他也認為,在這場陰差陽錯的命案中,自己也僅僅是過失殺人。亦或者是自己防衛過當。於是這篇小說討論的兩個主題就出現了。

第一:是畸形的司法制度、意識形態對於無辜的迫害。

在整個審訊的過程中,法官都是以默爾索的這個人進行控訴,而不是對於這件事進行控訴。法官們到處搜集證據,控訴默爾索在他母親葬禮上的無情,無情在於他沒有為母親的死去而痛苦,他應該放聲痛哭,而不是悠閑得抽煙。他更不應該在母親葬禮完之後的第二天去跟自己的女朋友到海邊去約會。由此判定他是一個冷漠無情,沒有孝心、不懂感恩、沒有同理心的「殘忍動物」。面對這樣的控訴,默爾索的反應是緘默,他更多的感受是滑稽,他認為事情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這樣,但畸形的司法制度是不允許他開口為自己辯護的,彷彿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律師與法官身上的。最後他被判處死刑。

這里引發了我對於社會意識形態對於我們個人要求的思考。這里不對法國當時的司法制度進行討論,因為《局外人》的社會背景是法國的20世紀中葉,對於我本身是沒有指導意義,我思考的著力點也不在這里。我思考的部分是從法國的司法制度、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於默爾索的要求引申到我們自己身上的。在我們周圍,總是有人要求你應該去做什麼事,而不能去做什麼事,我們對於異我的東西排斥得太深,不說接受,最基本的尊重都是沒有的;這個社會要求女人不能太我行我素、女人不能抽煙,只能做在我們想像中儒雅文靜、相夫教子的女人。

這種看似正確的社會要求,實際上是在宣揚男權,是對於女性精神以及身體自由的霸凌,所有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她們會用一種更加細膩更加柔和的方式把某些事情做的更好;亦或是我們應該在多大年齡結婚,我們應該在30歲時成家立業,因為這是社會對你的要求,這些都是我們社會意識形態對於我們的綁架。我們想要的某種生活,並不是別人、不是你或者他要求來的,而是每個人自己心裏面真誠的聲音。

在文中,默爾索如果可以再圓滑一點,更「聰明」一點,依附於強權說一些諂媚之詞,在神的正義面前跪倒,他也就不至於會被判死刑。但他不肯,他在與畸形的司法制度作斗爭,在與扭曲的強權作斗爭。如果他不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抹殺自己的靈魂,相比起他被社會判處精神上的死刑,他還是選擇被愚蠢的意識形態判處死刑。我也不肯,我不會活在任何人的意志當中,我對於現實的某種妥協對於我的靈魂來說,我內心甚至覺得它是愚蠢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對於他「自私」的印象便發生了一些扭轉。本質上他確實還是一個淡漠自私的人。但他對於自我精神光輝的追求卻並不會因為他肉體的消失而湮滅。綜合起來看,他是值得我敬佩的。

第二點:是主角對於人生的態度的思考。

默爾索整體的人生態度是荒誕的、虛無的。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看破世俗,超脫事外了。他專注於他當前的主觀感受,對於未來對於過去的感受淡漠。對於婚姻,他認為有就有,沒有也沒有區別;對於工作,他也是認真對待,對於結果對於職位調動也沒有過多的要求;甚至對於母親的死亡,他認為,他無疑是愛自己母親的,但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不可避免的,當它來臨,你甚至都不需要有情緒,過段時間你就會忘記。因為你有一天也會死,別人也會忘記你。

他被判處了死刑,被這個社會判處了死刑,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在某一天也會被判處死刑,死亡本身只是我們對於那一瞬間的荒蕪的恐懼罷了,它始終會成為我們的最終歸宿。這一點我是認同的,給我的啟示是淡然面對災難面對死亡,它們總是會來,也總是會折磨我們,做好心理准備,等它們到來的時候我們就不至於那麼狼狽。

本來我認為我讀完之後的心理狀態可能會是消沉的,那麼既然一切都是虛無的,我們的人生就沒有了意義,我們不需要入世,不需要努力,總是隨遇而安,總是照顧好自己當下的情緒隨波逐流平靜的活下去不就好了嗎。但這樣的心境在我看來是需要入世之後才有資格說的,也就是說在你沒有抗爭這個荒誕的世界之前,在你沒有拼盡全力對這個世界作出斗爭之前,我沒有必要進入默爾索的心境。但在某件事情上運用我所有的認知作出努力之後,對於結果有默爾索類似的心境就會是自然的了,有的時候面對一些自我無法改變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去吧。

對於加繆白描的敘述方式來說,閱讀體驗是非常好的,默爾索對於當下的許多精彩的情緒捕捉,在他的視角下,周圍人滑稽的表演,以及他內心的虛無與這個社會對於他審判控訴的心裡獨白都是精彩又動人的。對於死亡對於虛無的哲思探討,也常常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20世紀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實在是實至名歸。期待自己今後能多與這位巨匠進行心靈的對話!

㈡ 《局外人》願你在看透以後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加穆的《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來,一舉成名,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加穆被評論界稱為與薩特齊名的法國文壇上的不滅明星,《局外人》也成了西方現代荒誕派文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荒誕性在文學作品中具體化為生活的虛無、人際關系的喪失,個人的異化等等。荒誕作品則體現著不一樣的審美情趣,而加穆最大的貢獻則是讓荒誕變得更加具象,因此 《局外人》在社會上取得了如此強烈的反響,在於加穆將這種荒謬感塑造成了一個具象化的人物—莫爾索。

對莫爾索這個人物的最初的感受是怎麼會有一個對生活周遭如此漠不關心的人。

小說開頭的開篇第一句「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讀起來就略顯壓抑與驚奇,奠定了整部小說冷漠平實的基調。按理說母親應該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媽媽離世,而兒子—莫爾索卻全然不知。過去一年裡也沒去看望住在養老院的媽媽,原因是去一趟會使周末泡湯,甚至懶得去買票趕公交。當媽媽死後,莫爾索來到擺放媽媽棺材的房間,他仔細觀察了房間的各個角落,白的牆,透明的窗,甚至是棺材上的螺絲釘都觀察的仔仔細細。唯獨對母親的容貌提不起興趣,還制止門房打開棺材棺蓋給他看。他在為母親守靈時,吸煙睡覺、喝牛奶咖啡,感到無聊至極。就像母親的死與他無關一樣,冷酷無情。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沒有傷心,反而想到葬禮結束,回家可以睡上12個鍾頭,就滿心歡喜。而且第二天就去游泳,和女友去看喜劇電影,在住所做愛。

莫爾索的處世原則正如他的口頭禪一樣,怎麼樣都行,這無關緊要,這沒有意義.....女友問莫爾索愛不愛她?他說這種話毫無意義,肯定不愛!女友又問莫爾索是否願意和她結婚?他說結不結婚都行,如果你想,我們就結。

莫爾索的鄰居萊蒙是一個混混,請莫爾索幫忙寫信羞辱他前女友,萊蒙高興問他是否願意和他做朋友,他說做不做都可以。

老闆覺得莫爾索還年輕,想提拔他,調動他到巴黎的辦事處,負責市場業務。而莫爾索說,這沒必要,去哪裡都是一樣的,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反正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

莫爾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很喜歡說隨便,什麼都行。沒有強烈的愛憎、對切身利益默然處之,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一切對他而言都是虛無到微不足道。他把社會以及人際關系跟自己完全剝離開,彷彿自己就是肉體的一個冷眼旁觀者,身上散發著一種喪氣沉沉的冷酷氣息。

可是,正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沒有自我的人,才最是自我。正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最不關心這世界的人,他最懂得洞悉這世界的本質。他其實並不是個麻木不仁的人,他對自然很敏感,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和同事艾瑪尼埃爾一起追著卡著奔跑,就為了想知道卡車鏈頭發出嘩啦聲與內燃機發出噼啪聲是怎麼回事。他在塞萊斯特的飯店喝了酒喝了酒和咖啡出來,沿著碼頭散步回家,看著綠色的天空,油然升起的幸福自在之感。後來他偶然無意殺死一個阿拉伯人,在法庭接受審判時,他甚至忘記了自己辯護律師的發言,卻還記得聽見了賣冰小販吹響喇叭的聲音,回憶起了他所熱愛的街區、傍晚時的天空。一個有如此感受力的人,怎麼可能對這個世界麻木呢?

莫爾索並非沒有情感,並非是冷血動物,反而他完全遵循了最真實的情感痕跡。

莫爾索他也不不願意媽媽去世,事實上,他是深愛著母親的。媽媽死後,他經常突然間就想起了媽媽。看到報紙上的一個故事,他想起母親說的一句話,「人生在世不可以弄虛作假」,在監獄里失去自由的生活,他又想起媽媽常說的,「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他和她母親的生命理念是認同的。所以他知道母親在死時是解脫的,所以並不需要為此難過,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哭他。在精神上,他是無比貼近自己媽媽的。

加穆筆下的莫爾索很像古代的莊子,莊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別人不解,莊子卻說,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了他們種種不和常理的行為,卻沒有窺探出他們的真實思想和獨特的內心世界。

莫爾索曾經也很上進,有過雄心壯志的大學時代,但輟學以後,開始覺得這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拒絕了老闆讓他去巴黎的建議。莫爾索結交雷蒙這樣的朋友,是因為雷蒙熱情主動的接近,莫爾索隨和的個性對這種沒有壓迫性的朋友,沒有抵抗力。莫爾索並不是不想結婚,後來看到馬松和她的妻子幸福的住在海邊的小木屋,生平第一次才萌生出了要結婚的念頭。

莫爾索的思想就像無根的野草一樣沒有著落,內心空曠孤寂。 他從不期望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也不刻意迎合大眾,哪怕說一句違心的話。他是生命無意義的堅守者,什麼樣的生活對他而言都差不多,對大多數人賴以存在的希望、信念、理想他都漠不關心。他覺得反正永遠無法改變生活。

莫爾索說,「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悲劇的根源。

書中的前半部分從母親的死這件事著重描寫了莫爾索強烈的自我意識,後半部分通過莫爾索偶然殺死阿拉伯人事件,使莫爾索被徹底的推向了社會意識的集體批判當中,激化了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對立沖突。這也是《局外人》的荒誕之處,法庭的審判根本沒有關注客觀的事實,莫爾索朝著阿拉伯人開了一槍又補了四槍,這在法律上已經構成了犯罪,但是法庭審判中反而繞過此事。把被告莫爾索完全撇開的情況下,從他在幾個月前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無動於衷。去論證被告人的人品與道德的不潔凈,控告莫爾索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親,在道德的審判上給他判死刑,把莫爾索送上了斷頭台。就如莫爾索的辯護律師所說,這場審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沒有任何東西是真的!

對於莫爾索這種啥都無所謂的個性來說,他是不願意為自己辯解的,也不願意去撒謊,他覺得毫無必要。他順從人們對他的看法,而不去堅定的表達自我。在法庭審訊中,莫爾索對法官控詞感到深切的不解與厭煩,他還是像一個局外人一樣選擇不解釋。案子在完全都沒有他被告人的參與情況下,他的命運只由其他人決定。

書中最後高潮的部分是莫爾索與神甫在狹小牢房裡的對話,這部分是小說從法庭荒誕的審判到莫爾索堅持客觀的真理,神甫師徒勸服他信仰上帝,莫爾索不像以往全盤歸順,反而激烈反抗。莫爾索被叛死刑是必然,但是在這場與神甫的精神對決中,莫爾索獲得了勝利。

加穆創作《局外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莫爾索這一形象在戰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共鳴,戰後的人們陷入一種困頓、惶惑不安的情緒中。戰爭結束並沒有帶走它所投影下的無邊陰影,莫爾索這一形象只是當代法國青年的縮影。

他們對人類的生存存在焦慮,但又以超理智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就像莫爾索所言,沒有任何東西是重要的,其他人的死,母親的愛,都不重要,因為有朝一日,所有人都無一例外會被叛死刑,誰都倖免不了。但是當他死時,他獲得一種超越俗世的幸福感,他向這個冷漠而余溫未盡的世界敞開了心扉,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也是。

今年來,東亞地區出現了低慾望,小確幸、喪文化與《局外人》所表達虛無在本質上有一定想似性。前幾年日本熱播的一部電影《小森林》,電影里的女主市子曾經前往東京闖盪,只不過她終究無法適應都市快節奏的步伐,最終回到家鄉,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和浮躁,她將對故鄉的熱愛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依靠一雙勤勞的雙手經營渺小卻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市子與莫爾索他們看上去對這個快速前進的世界表露出冷漠,卻又在他們親身感受的事物中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親和。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小的莫爾索,只是存在腦海里的那部分莫爾索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那小小的部分會時常蹦出來告訴我們,要做自己。我回想起了自己讀高中的時候,當時在重點班,在那種高強度的學習氛圍下,使我急於跳出那個令人窒息的圍牆,去思考我為什麼要這么那麼拚命學習,我都快在知識的海洋里找不到自己了。漸漸的我開始退到邊緣,出現了很多老師眼裡叛逆的行為。在班上,老師講課我不聽,拿著一摞摞的書籍擋在前邊,坐在最後一排自己自學。在同學們眼裡我性格孤僻,就像陰風一般的存在。還經常晚上拿著台燈跑到偏僻的宿舍大石頭後邊,去思考學習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當時把所有的東西和人都排斥在外,把自己桎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以至於到了進入大學,要自我介紹,我說我感覺自己就像一根卷發,感覺有一股力量要把我弄直。沒了,沒有介紹自己名字,沒有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

我現在回想起那段孤獨的時光,我穿著格格不入的著裝,把床單被套改造成奇形怪狀的形狀不在意任何人對我的評價與看法。在日記里寫著生活的哲理,在課堂上分享生命無常的課題,對,那時我活的像墮落到人間的上帝,看透了這個世界,但是失去了對這世界的那份最初的熱愛。我不愛和同學交流,不喜歡參加社團,有人的地方我都不愛待著。我把這個世界的很多人和事物都隔絕開來,那時的我以為,那是我自己。

前段時間奇葩說上蔡康永分享了一個他的小感悟,他說很多人拿過來給他簽名的時候,簽最多的三個字叫做,做自己。他寫了太多次之後,他就想很多人在說做自己的時候,很少人能夠回答出來什麼是做自己。好像覺得別人是地獄,那個別人不管是家人是情侶,是同學還是是同事,別人很容易對我們構成壓力跟困擾,所以寫下做自己三個字的時候,好像就覺得自由了,擺脫了別人。可是現在他深深體會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沒有別人,你是做不了自己的,你在紙頭上畫一個圓圈,想要把自己這個圓畫出來的時候,當你畫成功的那一瞬間,它就一定同時有這個圓圈的裡面,以及外面。

我突然醒悟到,看透這個世界上的真理不是生命全部,如果我們認為那些真理就是所有的一切,我們不是該對著冷冰冰的真理的沮喪到死嗎?我們剩下的人生要干什麼?每天背真理嘛!而且我們就算到死前的最後一秒,我們不可能完全看透一切,我們所認為的看透,是我們所以為一部分而已,如果我們不可能看透一切,那就是每一秒都得順著當下那個人生的際遇而流轉,那個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找到自我要表達的東西,它不是模模糊糊,它應該是具體的呈現,就像《小森林》的市子,她看透了城市的快節奏的步伐,她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她把對故鄉的熱愛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獲得了很多的喜愛。

如果你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所以在看透世界,保持做自己的基礎上,要既能和他人相輔相成。也要找到內心的歸屬,找到值得的事情為之瘋狂,才能更好的愛這世界!

時隔6年後回到高中那塊石頭後邊,現在的我好想說,我好愛這個世界啊!

㈢ 《局外人》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局外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我們總在追逐著所謂的不拘泥於一切的自由,但社會中哪有完全的自。沒有人能完全成為一個社會的局外人生存,當我們對他人冷眼旁觀的時候,自己也會被另一群人冷眼以對。


局外人內容說明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傑出作品之一,該書以一種客觀記錄式的零度風格,粗線條地描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謬的世界中經歷的種種荒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誕體驗。

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犯人,再到被判處死刑,默爾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他像一個象徵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個血紅色的燈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由這個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爾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㈣ 看完加繆《局外人》後的感受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乾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准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盪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㈤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鍾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斗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㈥ 向死而生——《局外人》讀後有感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我讀的第一篇加繆的小說。此刻,第一遍剛剛讀完,內心充斥著無法言喻的清朗透亮,並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沖動。我不得不動筆,記下自己沸騰的內心世界,讓時光停駐在彌足珍貴的此刻。

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壓抑難受,幾乎讀不下去。作者用第一人稱描寫主人公莫爾索先生喪母後前去參加葬禮的過程,平淡、枯燥、味同嚼蠟。莫爾索先生用一種置身事外的方式描述著養老院里的那些人,彷彿他並非逝者的兒子,而是一隻停留在屋角的蒼蠅。

對於母親的逝去,他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悲傷與哀婉,只有作為旁觀者的細膩冷靜和身處其間的麻木倦怠。

他看到一位老人為了追趕送葬的隊伍在田野上奮力奔跑,那是母親生前與其在養老院共度餘生的人,被戲稱為母親的「未婚夫」。他看著老人臉上縱橫交錯的汗淚水光。他看著老人暈倒,覺得暈倒的老人就像「一隻散了架的木偶」。他兩次拒絕端詳母親的遺容,且沒做任何解釋。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確切年齡。

他以回憶的方式陳述這段往事,筆調中不含一絲情愫,彷彿一切都只是景象,過眼而去。而他,不過是矗立在田間的一棵樹,或偶然經過的一陣風。

這樣的他,終於讓我覺得不太尋常。

我的眼前彷彿呈現出兩個獨立的世界。一個世界在他的眼裡,如黑白膠片里的默片,淡然、疏離、與己無關;一個世界在我們眼中,那是一張波瀾不驚倦怠無力的、他的臉。他把自己從前一個世界中抽離出來,不,他抽離的只是感受,而獨留下那個疲倦的軀殼,在驕陽下暴曬,行屍走肉。

那些感受到哪兒去了?作為逝者兒子應有的悲傷、眷戀、無力、無措,哪兒去了?

母親去世後的第二天,星期六。他到海濱游泳,遇到瑪麗,跟她調情、約會、做愛。

母親去世後的第三天,星期天。瑪麗走了,他獨坐窗前,看街上的人,帶著細致入微的興味和與己無關的漠然。

母親去世後的第四天,他上班,賣力工作。

除了母親之外,他對女友瑪麗的感受也頗耐人尋味:在跟她共事時就想把她「弄到手」,海濱重遇時彼此自然的走近。他敏感於她的芬芳美麗,與她盡享魚水之歡。但面對她熱切的眼神,他清醒而冷酷的表明「肯定不愛她」。

但他並不拒絕成為她的丈夫,同時,他也承認:他不會拒絕成為任何一個瑪麗的丈夫。妻子、女友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符號,至於符號下面是一張什麼樣的臉,臉後面有顆怎麼樣的心,他不在乎,也不關心。

一個人把自己的感受從內心世界裡完全剝離,如屠夫剔骨般干凈徹底,這樣的人,是怎麼來的?

除了情感,他不在乎的還有很多,比如職業前途,比如尋常人眼中的是非善惡。

鄰居雷蒙在別人看來有著並不光彩的身份——男鴇,又稱皮條客。但雷蒙穿著考究,對他友善,令他愉快,這就夠了,其他的,與他無關。他在雷蒙的請求下為其代筆寫給情婦的信,在雷蒙毆打情婦後幫他做假證助其脫身,他接受雷蒙的邀請去海灘度假,雷蒙在與對頭狹路相逢時請他助拳,他沒有拒絕。

之後雷蒙負傷,怒氣沖沖。他陪在身邊,卻又再次撞見雷蒙的對頭,雷蒙想要拔槍,他似乎不願任由慘劇在自己面前發生,於是拿著雷蒙的槍,努力維持著局面的平衡。在槍的威懾下,雷蒙的對頭跑掉了。

雷蒙顯得高興了些,他卻被太陽的燥熱逼得發瘋。他獨自信步,慢慢奔向剛才與對方的遭遇之地,那裡有一眼清涼的甘泉,對他充滿誘惑。在泉水旁邊,卻又一次碰見雷蒙的對頭。

他口袋裡碰巧還帶著雷蒙的槍。

他本可以掉頭就走,可別人的恩怨與他有什麼相干呢?他只是一個過客,只想把身體浸在冰涼的泉水中。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了。於是,他一步步的走近泉水。

對方怎麼可能窺破他這單純執著的渴念?!對方不是瞎子,也沒被抹去記憶,眼裡只看到雷蒙的幫凶一步步向自己逼近。於是,拔刀。

刀沒有刺他的身體,卻刺破了他氣若游絲苟延殘喘的神經,他拔槍,一槍致命。片刻停頓後,卻又朝著屍體連開四槍,就像「在苦難之門上急速的叩了四下。」

一個封閉了自己情感之門的人,在一個與己無關的世界,漠然行走。忽然,他變成了世界的中心,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殺人犯。他要以這個身份開啟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他會有怎樣的際遇和遭逢?這詭譎的激變能否叩開他緊閉的心門?並讓我們借著這造化之弄,陡然看清:他何以成為今日的他?在那冷如堅冰的軀殼之下,是否也包裹著一團火焰?

在預審法官和律師面前,他保持著一貫的冷靜,就像一部架在牆角的攝像機,細致客觀的觀察著法官和藹可親的臉、藍眼睛、灰色鬍子、面部的抽搐,律師的矮胖、年輕、硬領、怪領帶、領帶上的條紋。他甚至有兩次忘記了自己罪犯的身份,又在下一秒恍然想起。

律師和法官跟他各有一場交鋒。

律師提示,他在母親葬禮上的漠然表現已經引起了檢察官的關注,檢察官會請養老院的證人出庭,對他不同尋常的殘酷和冷漠提供佐證。於是律師問他,在葬禮上是否難過?這個問題尖銳無理,讓他震驚。但他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反而回答「不習慣對過去進行回想」,並且加了一句「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設想期待過自己所愛的人死亡。」

律師肯定被他的回答嚇得不輕,並求他絕不要在法官面前說這樣的話。進而想要引導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努力在葬禮上壓抑自己悲傷的人。」他斷然拒絕了,因為「這是假話。」

這段情節讓我進一步看到了他情感隔離的復雜狀態,並在心裡暗暗對他肅然起敬。

前面說他把自己的感受從內心世界完全剝離,現在看來並不盡然。其實,他剝離的只是自己感受的一部分。就像在自己的心裡砌了一堵牆,封在牆里的是愛,悲傷,對世俗善惡的認同,犯罪之後的悔恨,對罪的認知,對自己未來的擔憂等等。同時,牆外並非一無所有,他保留了對瑪麗肉體的慾念,發自內心的疲憊、厭倦,以及對虛假的憎惡,且從不掩飾自己的這些情感。他拒絕在法庭上說假話,就像他明確跟瑪麗坦陳自己「不愛她」,這個冷漠如冰的男人,卻獨愛「真」,愛得坦坦盪盪。

我的眼前呈現出一副奇特的意象:兩個籃子,一個裝著向世界走近的溫暖,一個裝著孤絕凄寒的冰冷。他把第一個籃子埋了,卻把第二個捂在胸前。這究竟是為什麼?!

他和預審法官的交鋒更加扣人心弦,法官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將對方一槍斃命之後,又對著屍體連開了四槍?」這個不合邏輯的舉動深深地困擾著法官,讓他情緒澎湃不能自己,於是他接連問了三次,莫爾索卻始終沉默不語。

法官內心的悸動並不突兀,他一定是從莫爾索這看似莫名的舉動中窺見了某種真實。他覺察到莫爾索並不想殺人,只是想在槍聲里掙扎、求索。槍聲里那深不見底的絕望讓人窒息,法官手持十字架,想讓信仰之光照進去,卻被莫爾索強硬的頂了回來。

法官訴諸信仰,是想逼著莫爾索麵對自己真實的內心,逼著他悔恨,然後在悔恨中重燃希望,並因此獲得救贖。但希望,這恰恰是莫爾索耗盡半生嚴防死守拚命逃避的東西,他絕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感,絕不!

法官想要莫爾索麵對的,是那個被他埋在地底的溫暖的籃子,是那些被他砌在心牆里的密封的情感。可為什麼「對著屍體連開四槍」這樣一個問題,會那麼不尋常?不尋常到讓莫爾索堅實的心牆面臨著坍塌的危險?

因為維持情感隔離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心力的透支使他長期處於倦怠之中,案發時他甚至有一種「迷幻感」。那些被他壓抑的情感在他心裡躁動,讓他處於崩潰的邊緣。他不能放任自己失控,卻已無力維持平衡。開槍這一失控的舉動代表著他再也抗不下去了,那虛假的平衡和寂靜已經走到了盡頭。

他朝著一具屍體連開四槍,這不同尋常的舉動讓法官意識到他的動機不在於殺人。那槍聲背後隱藏著更深的自我,那個拚命隔離情感的自我。

他不可能面對那個拚命隔離情感的自我和被他拚命隔離的那些情感。

他只能沉默。

在兩次交鋒之後,莫爾索先生描述了他的監獄生涯。在前幾個月,他曾有過「自由人意識」,即對於鐵窗之外自由生活的渴念,這種意識讓他痛苦難受。幾個月之後,他的「自由人意識」便被「囚犯意識」取代了。他不再渴念遙不可及的自由,只盼望著放風以及和戴著怪領帶的律師晤談,後一種期待顯然更加切合實際。

放棄遙不可及的夢,而代之以現實的期待,這對他說似乎輕車熟路。就像放棄愛、放棄悲傷、放棄悔恨和希望、放棄面對真實的自己,之所以放棄、壓抑、隔離,是否也是因為這些情感帶給他心如死灰的絕望?是什麼讓他如此絕望,絕望到不敢愛、不敢悲傷?

而我們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心路:因為害怕失敗就壓抑成功的渴念,因為害怕拒絕就掐滅愛的火苗。可失敗是痛,逃避也是痛,就像莫爾索所言,「沒有出路,左右為難」。

那麼,莫爾索怕的是什麼呢?究竟是什麼樣的惡魔可以讓他恐懼得心若死灰生無可戀?

庭審開始了。

莫爾索依然不動聲色,帶著出奇的冷靜觀察著法庭上的每一個人。在他的眼睛裡,我們看到:人們見面問好,打招呼,彼此交談,就像在「俱樂部里有幸遇見同一個圈子裡的熟人那樣興高采烈」;律師在開庭前和記者們打趣,顯得「如魚得水,輕松自在」;記者們「手中握筆,冷漠超然,面帶嘲諷」。

他眼裡的場面帶給我一種深深的悲涼之感,我想,如果他不是他,而是一個對自己的境遇心懷擔憂、對他人的關切充滿期待的正常人,那些歡快、自在、冷漠將帶給他怎樣的傷害。幸好,他是他。

法庭上,來自養老院的證人們粉墨登場,受命陳述他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現場有三次鴉雀無聲,彷彿預示著人們內心感受到的沖擊和震動。一次是當院長表達莫爾索無法說出母親的准確年齡時。一次是在門房表達莫爾索在母親的棺木旁抽煙、打盹、喝咖啡時。還有一次是檢察官用飽含激情的口吻斷言「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自己的母親」時。

人們內心對於善惡有一種程式化的設定:一個孝子必然要在母親的葬禮上悲痛異常,他悲痛的程度和他內心的善、和他靈魂的純潔高尚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膽敢記不住母親的年齡,並且在母親的遺體前享受香煙、咖啡,在母親的葬禮後享受女人、電影,那麼他一定沒有靈魂、冷酷殘忍,他一定有一顆「殺人犯的心」。

這是多麼自然流暢的邏輯!

連莫爾索的律師也認同這樣的邏輯,所以,他沒有提出任何反駁,也不允許莫爾索多言。他只想重新組織素材,顛覆人們的認知,把莫爾索塑造成「一個循規蹈矩的職員」、「忠於職守」、「受人喜愛」、「對他人的痛苦富於同情心」、「模範兒子」、「盡最大努力供養母親」。

要麼十惡不赦,要麼本分厚道,沒有中間狀態。無論是律師還是檢察官,都先有了一個毋庸置疑的偏執結論,然後各取所需的收集素材。

他,作為審判的中心,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局外人」。在自己的人生里,他曾主動的把自己置身事外,此刻,他卻第一次有了參與的沖動,但卻發現了一個荒謬的事實:這里沒有他說話的份兒。他的善惡、他的罪,變成了別人的秀場。每個人,檢察官、律師、記者、法官、陪審員、觀眾,都把審判當做一次機會,竭力展現著自己的辯才、機智、判斷力、正義感。他卻像一個「多餘的人」。

但是,最終被宣判要在一個廣場上被斬首示眾的人,是他,是他!

當律師滔滔不絕時,一個賣冰的小販在大街上吹響了喇叭,聲音穿過法庭與大廳傳到了他的耳邊,勾起了他對往昔的回憶與眷戀,這樣的情感在他這里有些罕見。但是,即將到來的死亡宣判瞬間就會把過去的平靜美好碎為齏粉。

在殘酷的命運面前,擁有一顆冷若堅冰硬如磐石的心是多麼幸運!而愛、悲傷、希望、期待、回憶、眷戀,面對必將到來的死亡,只會變成傷人的利劍。我竟開始佩服莫爾索的先見了。

那麼,他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的他,難道是因為,死亡?——那個冷酷決絕不容置疑且無法抗拒的必然終點。

確實如此。他一次次拒絕接見神父,拒絕投入宗教的懷抱,因為他覺得任何信仰在死神面前都不值一提。但是,神父的悲憫還是在他堅不可摧的心牆上鑿出了一個口子,讓他嘶吼出自己的絕望和恐懼。

在他的吼聲里我們聽出,那個空洞荒謬的生命是對死神的一種反擊。死亡,這個無法抗拒的結局,就像一團肅殺陰霾之氣,堵在他心裡,讓他無法暢快呼吸。他站在死亡面前,就像一隻螞蟻面對著一頭巨獸,渺小,卑微,孱弱,無助。可是哪怕卑微如他,也不甘心淪為命運的玩物。他要抗爭,他要掌控自己的生命節奏,他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為了找到出路,他不擇手段,也別無選擇。

他掐滅了自己內心的光源,讓自己無愛無悲,他不愛這個世界,自然也就不會因為生命的消亡而產生絲毫眷戀或遺憾。

他消弭了自己對人對事的分別心,不讓任何人對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讓任何事具有被追憶的價值。不對任何人懷有期待,也不承擔任何人的期待。他消弭了內心的是非善惡,不評判不妄斷,不讓任何事件對自己產生意義。

因此,生命於他,也不再具有意義。

他以一己之力,讓命運束手無策,讓那個龐然大物在他面前羞得臉紅。

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是個男子漢。

可凡事皆有代價,這個敢和命運叫板的男人,也付出的沉重的代價:他感受不到幸福,感受不到自己的心,他把自己與整個世界疏離,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他用逃避整個世界的方式逃避死亡,且逃避得坦坦盪盪理直氣壯,逃避得執拗而堅定。

可是,堅定只是他的表象。表象背後是對無法抗拒的命運的絕望。在神父面前,他終於吼出了自己的絕望,也終於可以放膽面對自己的恐懼和彷徨。死亡,盡在咫尺,他鼓起勇氣與之對視,竟有解脫之感。

他想起了母親,在那生命的放逐之地,在那群暗淡荒蕪的伴侶之中,何以重燃希望,要給自己找一個「未婚夫」?她一定也是在與死亡的對視下獲得了解脫。

他要像母親一樣,讓自己重新來過。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心扉」,內心即被幸福充盈。他也因此獲得了面對自己罪孽的勇氣,平靜的期待著被處決那天圍觀的人們向他發出「仇恨的叫喊」。

月光下,我彷彿看見了他的笑臉。

死亡並不可怕。

微茫如我們,也要像他那樣,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也敢於破繭並向世界敞開心扉,絕不讓自己的生命寂寥蕭索、黯淡無光。

㈦ 《局外人》讀後感

【導語】讀書若水,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讀書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豐富讀者的精神世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局外人》讀後感1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短小精煉、含蓄內斂,以傳統的現實主義風格寫成。一個淡泊寡慾、與世無爭、本分守己的小職員因為一起糊里糊塗的人命案而被司法機關判處斬刑,主人公默爾索善良誠實、老實本分,與社會與人群沒有任何危害性、進攻性,對工作兢兢業業、毫無怨言,就連多打幾分鍾電話、請假參加母親的葬禮也唯恐引起上司不滿;

在公寓,與左鄰右舍也相處得不驚不喜,可以聆聽丟失狗的沙拉瑪諾嘮叨,又能與雷蒙坐下來聊天喝酒;對待情人瑪麗更是萬事皆可,結婚也可以,維持現狀也可,似乎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思想,只要你想都可以。這樣一位在社會邊角生活的小人物因為這起命案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司法、媒體、神父以及所有關心這件事兒的人們都對他的私人生活產生濃厚興趣,認為有果必有因,母親去養老院的起因,沒見母親最後一面,守靈時抽煙、喝咖啡牛奶,下葬後第二天與瑪麗游泳、看電影等生活細節,都成為導致他殺人的內因,他的命運已經不取決於那件命案的客觀事實本身,而是取決於這所有的「莫須有」,意識滲透到法律,決定了參與者的態度與立場,從而也控制了事件運行的結果。

《局外人》雖然篇幅短、規模小,內容比起其他司法著作內容不豐富、枝葉不茂盛,但卻是法國二十世紀一部重分量的大傑作,而阿爾貝·加繆也因此而躍居世界性經典作家之列,確實非常值得一看!

《局外人》讀後感2

看到默爾索在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母親年紀,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禮上我沒有哭,死去時的具體歲數也不清楚,心裡就「咯噔」一下,偽裝的時間太長我差點兒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外公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文革後當了茶廠的會計。外公喜歡剪報,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來折紙。或許是文革經歷過什麼吧,外公不喜歡說話,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書桌旁邊也不知道為什麼下意識的不發出聲音。後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鄰居跑到學校叫我趕緊回家,我雖然疑惑,但還是有條不紊地收拾了書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書桌後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還端著剪報本子,看來是死了也要帶著剪報啊!我當時腦子里只有這個。葬禮很繁瑣,我作為外公唯一的後代,請了好幾天假。其實我什麼也沒做,我甚至連葬禮花了幾天拜了幾桌酒都沒有印象,我只記得蓋棺之前要大家圍著棺材一遍繞著一邊哭喪,我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一點想哭的感覺。甚至我內心只有一點遺憾,遺憾自己以後會更加孤單了,我覺得外公的死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麼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見鬼的覺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兒!

我想著這些跟著人群走,突然感覺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媽媽看不過去讓我哭,我突然連遺憾都沒有了,只覺得煩躁,我內心覺得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不難過就是哭不出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我看過很多書,在書里感受著別人的「正常」的情緒。同學從來不會覺得我冷漠,因為我會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適當的情緒,盡管我的內心心如止水,畢竟我不再是初中那個不會偽裝自己的我了。同學都說我很溫和,他們喜歡向我傾訴內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會適當附和著。當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邊的人都在為我惋惜,可是我的內心沒有一點波動,但是我會平靜地在朋友圈發一條哀莫大於心死的話來滿足朋友們想要安慰自己的.心。我的內心就是默爾索,但我討厭他,因為他沒有任何偽裝,他那麼直接真誠,彷彿沒有意識到自己游離在社會道德倫理准則之外。但是我又羨慕他可以一條路子走到底,沒有心理負擔,乃至最後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我自己也在等待,等著自己有一天再也沒有力氣去偽裝,然後徹底隱居山林做一隻離群的大雁。

《局外人》讀後感3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後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沖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誇贊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著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後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著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後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於世俗觀點對於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於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像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㈧ 躲不開的無聊和寂寞 -《局外人》讀後感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一個局外人,從世界邊緣走過,不曾駐足,也不曾回看,彷彿世界與我無關,只是無聊和寂寞填滿了胸膛,無人訴說,感覺想要發瘋,但又無力的垂下了腦袋,按著 社會 的指引亦步亦趨。

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一個無聊冷清的人,沒有什麼興趣也沒什麼激情,可以坐在陽台上看著街上行人來往一個下午,以此打發時間。

主人公即使對待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不在乎外人的看法,因為在他看來,將母親送去養老院是更好的做法,自己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那麼就不應該因為害怕流言蜚語而讓母親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純粹的客觀思考,最後母親的葬禮上古井無波。

主人公就像一個純粹沒有太多感情波動的人,因為生活需要上班,因為生理需求戀愛,但是內心沒有太多波瀾,好像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如果主人公只是如此冷清及無聊,那麼整個故事就沒有太多波瀾了,故事就會想主人公的性格一樣,無聊透頂,故事的轉折是因為,主人公陰差陽錯的失手開槍殺了一個人,因此被逮捕,法院這邊需要他認罪,以及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及解釋為什麼他不在自己母親的葬禮上哭泣。

後面圍繞著的就是一句話「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檢察官問主人公是否在葬禮上悲傷,是否因為母親的離去在犯下這樣的大錯,總之是,主人公的對立方希望主人公會因為母親的死去而悲傷,符合大家的預期。

雖然我們會有主人公一般的無聊和寂寞,但是大多數人不會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放棄,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接受,至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盡可能的求生,求生的手段包括說謊,但是主人公沒有,他冷靜的告訴對方,自己並不悲傷,也沒有因為母親的死亡而導致自己犯下這樣的錯,並希望對方調查的是這件事情的本身而不是自己對母親葬禮的看法,顯然對方不這么認為,對方認為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如何如何,而這樣的人絕不會是一個簡單的失手殺人,這樣的人甚至跟弒父的做法一般無二,最終主人公被判處了死刑。

無聊和寂寞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我們不在對這個世界好奇,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固化的三觀,我們的世界朝九晚六的反復來回,甚至是996中逐漸成型,像一座牢將我們困住,我想出去又怕出去,因為這座牢還有另一個名字「舒適圈」。

㈨ 局外人讀後感10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卻總是嘗試擺脫這既定的、看似符合社會道德准則的禁錮。

他在母親老去後將她送到敬老院,在母親的葬禮上他面無表情,拒絕看母親比較後一眼,甚至在棺材邊喝牛奶咖啡、吸煙乃至睡覺。在母親去世的次日便去游泳,看喜劇片,與女友尋求刺激……我看到這時,覺得他是一個冷血、不近人情的傢伙。這一切在書中的旁人看來,也顯得荒謬不可理喻,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范圍。因為在他們已有的社會觀與價值觀中,親人去世應該是痛哭流涕,更不能在葬禮後的第二天就去尋歡作樂。但莫爾索卻與他們格格不入,在社會的邊緣遭受旁人的冷嘲熱諷。

但當我繼續往下讀,讀到在法庭上檢察官荒誕至極的言辭以及莫爾索死前在牢房裡與神父的爭吵和過後的內心獨白中,我漸漸靠近、理解莫爾索,並開始同情他。自始至終,他都在社會邊緣徘徊,始終是個「局外人」。他不想做作的表現出自己的悲傷,於是在母親的葬禮上無動於衷;他不想否認抵制自己內心的慾望,於是與女友約會;他不想去一個遙遠的城市,於是拒絕了老闆提供的令旁人眼紅的職位;當女友問及自己是否愛她時,他沒有用花言巧語來討她歡心……這看似無理的一切,都只是從莫爾索將自己心裡所想的付諸於行動罷了。在他看來,真正的道德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去刻意地討好比別人,而是活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樣子。但正是他敢於這么做的勇氣與理智,與整個社會所默認的道德規范相悖。

社會好比一個巨大的、有強大吸引力的漩渦,它的節奏與方向有著驚人的帶動力,於是一些原本與它不一樣的東西,在漩渦中呆久了之後,就會與它一起轉動。倘若這節奏與方向是好的、積極的、向上的,那麼結果當然是正面的。但如果這股漩渦混沌不清,代表著一些落後、荒誕可笑的習慣的話,後果不可設想。正如這本書中的情節一樣,莫爾索周圍的人都被帶入了這股強大的漩渦之中,他們的思維與觀念驚人的一致,都認為莫爾索的所作所為冷漠無情,覺得他是一個萬惡不赦的殺人犯,不可原諒。但莫爾索「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和真實的激情。」他早已看透這了個社會的荒謬,於是他能在法庭上面不改色,能在死神前冷靜思考。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德,冷靜的看待周圍的一切。「我不知道」「毫無意義」是他的口頭禪,「厭煩」則是他對人事社會的態度。但這「厭世」情緒的背後,恰恰是他洞悉一切後的無奈與偽裝。其實莫爾索心底十分敬畏母親,對工作的十分認真嚴謹,對朋友也坦誠相待。但他終究還是輸了,輸給了整個社會,輸給了可怕的思維慣性。

莫爾索的確是這個社會的局外人,但也是個保持清醒頭腦的、遠離社會無知的明眼人。

㈩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500字(通用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

加繆,27歲寫成了《局外人》,44歲獲得諾獎,47歲因車禍passedaway。他和39歲第五次自殺成功的太宰治一樣,兩人的《局外人》和《人間失格》給那些對社會有抽離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戲規則行事的人,徘徊在社會邊緣、游盪於生命邊緣的人,動物本能強過社會屬性的人帶來了溫暖。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形成了很多的游戲規則,這些規則就整體而言,至少就其設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益的東西可能變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變得兼容性不夠,應該給高度制度化、規則化的東西一定的緩沖墊,當然不是對另類的無限妥協。

莫索爾身上有很多閃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誠、實事求是(今天看新聞,曹德旺呼籲企業在疫情面前,應實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復工。實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爾的這些品質都彌足珍貴,但我拒絕一些評論中稱其為英雄。畢竟他在意識到周遭荒誕甚至真相後,滑向了「我怎麼都行」(用我們日常的話來說,就是「隨便」),這樣的虛無態度,怎麼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謝加繆,感謝莫索爾,這個人物是孤立無援、無法適應規則的人們的「排欲溝」,讓一些被社會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學會了接納自己。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2

一個人,對母親的死似乎不帶悲痛,與誰交朋友也無所謂;平常人覺得結婚這種大事也絲毫不放在心上;面對職業,沒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對死刑卻不掙扎,而唯一想要掙扎的可能就是想發表一下作為被告的觀點,然而這卻被無情扼殺掉,因為局內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處事的態度的威脅性。

審判不針對事件本事而東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規范,不禁讓人覺得可笑。

拒絕神甫的擁抱,就是拒絕上帝,拒絕相信所謂的救世主,默爾索是這樣的果敢,又是這樣讓人憐憫。

然而,現實中,能做到默爾索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物慾橫流的世界,生存,職業,婚姻永遠是生活的主題,我們似乎都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我們沒有辦法看淡一切,當生活只剩一片麵包時,當我們失業時,當伴侶離我們而去時,幾乎沒有人能穩住內心當個「局外人」。我們心中有太多慾望,關於金錢,關於成功,而無論哪種慾望占據內心,我們都沒有辦法成為默爾索。

沒有人能輕易成為默爾索,而加繆的這篇小說里卻有這樣一個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紀的「荒誕——絕望」的主題。

於個人而言,既然我們都成不了默爾索,那麼我們也不必成為默爾索,每個人努力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那就是最好的結果。於社會而言,希望社會能充滿正義與光明,莫讓無辜的人感到絕望。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3

因為個人的經歷,讀來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開頭講主人公參與母親葬禮的那一段。他的每個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著如何跟老闆請假,看著美景想出去散個步),但這種「合情合理」卻又透露出一種荒誕感。因為世界的規則要求他這時候應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擁有正常理性的思維。

加繆的局外人其實是一種能力的缺失。做一個局外人其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因為異己往往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罪過。「自由」兩個字聽起來美好,但它同時意味著「孤獨」,意味著放棄社會對人的幫助,只靠自己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從個人經歷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時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恐懼,一種對於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當自身無法融入群體的狂歡,這種刻骨的驚恐與孤獨無異於一種折磨。

結尾讓我覺得極為觸動,因為最後作者寫了主人公其實很痛苦。這「痛苦」兩個字,透露出了曾經主人公對世界有過的巨大的熱愛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試圖說服自己接受世界醜陋又冷漠的本質,「局外人」的態度甚至帶著點冷戰的意思。可到生命盡頭,當世界真正向他證明它確實不值一愛的時候,他還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經所愛非人,真情錯付。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4

這是一個孤獨的靈魂在人世間飄盪直至陷入深淵的故事:

在世俗的角度來看,默爾索是一個麻木冷血無情的人。面對母親的過世,他沒有留下一滴眼淚,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會女友。面對女友關於是否愛她的問詢,他說這種問題毫無意義,或許不愛。面對濫情的鄰居懲罰情婦的要求,他說沒有理由拒絕。面對死亡審判,他像是一個旁觀者,從容冷靜,甚至是無所謂。臨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應該有人來謾罵他才好,以免死的太過安靜……

正是這樣一個不入世俗的靈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周遭的人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樣一個連母親的死都無動於衷的人,這樣一個與濫情之人為友的人,這樣一個對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預謀殺人豈不是都在情理之中?

於是本應該是自衛殺人的審判,竟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人性的審判,默爾索終究是淪為了約定俗成的世俗規則的犧牲品。

拋開道德和先入為主的世俗觀點,默爾索有錯么,或者說罪該致死么?沒有規定說親人逝世必須表現出沉痛,也沒有規定說遇到危險不能反擊,更沒有規定說默爾索必須生著一副圓滑的嘴臉。

默爾索的死看起荒誕實則必然。殺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這個世界。

或許,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沒有意義。雖然有些悲觀,但道理和意義卻是深刻的。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5

和默爾索挺像的,常常旁觀者一樣理性地看著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過去的一切過去了就與我無關了,開心的不開心的我只是看著。沒什麼不好,至少神甫他改變不了我的信仰,假裝也不行。

看電影時常會有這樣的時刻:大腦一片空白眼淚卻掉下來,要說哪裡感動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沒有思考什麼。就在想啊,會不會是這樣:看過的書和電影往往會描寫一個場景里人們的情緒內心和反應,在生活里也會接觸到觀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場景下就會出現相應的情緒和反應,條件反射似的。加繆這樣「異於常人」的反應說不定才是真實的。什麼是正常的反應呢,人本來就很復雜,情感也不是拿出來表現給別人看的。

每一種情感都只有一個樣子嗎?結果卻因此被視為十惡不赦。查到掛科,內心毫無波瀾,上課不好好聽課臨時抱佛腳也不認真,理所應當是這個結果,卻總是會情不自禁想笑,大笑,為自己感到可悲嗎,不清楚。然後也會認真復習,准備補考。一次錯過了公共選修課最後一節課,沒有領到期末考的答題卷,去找老師詢問能不能補領,知道這個老師平素嚴厲,也自知理虧,所以在老師回答只能補考的時候說了聲謝謝老師就轉身走了。「誒——你這個學生!」老師估計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場被誤會作弊,被告上法庭,單憑前面這表現我怕是要被開除學籍。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6

篇幅並不長,讀完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爾索,養老院的人認為他是冷血的,他沒有陪在母親身邊,他不知道母親的年齡,他甚至沒有為母親的逝世表現悲傷;朋友的眼中,他是一個爽快的人,是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個無辜的人;在戀人心裡,他是一個不會做壞事的人,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爾索就是默爾索,一個不願欺騙自己想法的人,一個對生活沒有期望的人,一個不願和社會有太多聯結的人。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當他站在法庭中間,聽著人們為自己的辯解,他只覺得吵鬧。他是一個局外人,不僅能毫不在乎的對待別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處理自己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他以一個局外人的心態入局了,當他不願為自己辯解的時候,妄加的揣測也隨之而來了。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遵守社會的規則。有時候有些事不是做給自己看的,而是做給其他人評論的。自己臉上的喜怒哀樂是別人的,只有心裡的情緒是自己的。人們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內心的看法,並不能看到你的心靈。

一個人可以孤獨的生活在這個社會,切斷自己與周遭的聯結,也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活動,拒絕對自己說謊話。但是,當你和社會產生了聯結,便不能是一個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7

加繆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積極心理的最重要的人,從來沒有哪一個作家能夠像他一樣,能夠用一種眾人以為的悲觀主義的形式去講訴對人類的深愛和悲憫,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種子,都會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壯的可能,成為我們可以繼續相信真善美的證據。

與我,閱讀是從心且隨心的。

年少時不讀加繆,因無趣,因灰暗陰冷,因晦澀;自以為成熟時開始喜歡加繆,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樣的冷靜自持堅韌;現在可能真開始讀懂加繆,至少開始讀懂《局外人》。

當過多的外在「規則」判決和確定一個人的行為價值的時候,或許有大部分人叫囂著融入規則碾壓別人,或許有小部分人審視屈從規則求全自身,或許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無辦法,只能隔離逃避,夾縫中苟且偷生,直至無處可逃。加繆能夠看見「局外人」們對世界的單一執著而又無能為力的深愛。

羅曼羅蘭認為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愛生活。加繆的英雄主義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愛生活但卻無能為力,然而,即便再是無能無力,加繆依然選擇深愛。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悲觀主義者?(甚至有人認為加繆是極端悲觀主義。)能夠在荒誕中自持且堅守的加繆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個智者勇者怎麼可能是悲觀主義者?

重讀《局外人》,是在嘗試用正念技術關照體察回歸自我,且略有體會之後的,讀到了不一樣的加繆和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8

《局外人》乃加繆的文學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前言里是這么評價的,而且對這部作品評價極高。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後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里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度。真實地把握著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於自己。

讀到」我」對那曾經屬於自己現在已經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氣息的感知與懷念時,非常感動。對」死」的探討我想我是沒讀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麼去死,什麼時間去死,就無關緊要了,這是顯而易見的。」這里跟」上帝已經死了,宗教已經破滅。」的關系是什麼?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為追求,以信仰上帝為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以前追求的意義沒了,那麼」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該考慮的便是」死」的問題了?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於「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9

真相總是包裹著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我的老闆,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後,我總是取捨利弊,然後在你們的游戲中敗下陣來。我了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於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用謊言來讓游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於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麼,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下養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出悲傷的感情,並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後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遊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後被判了死刑,並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說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裡也在裝修,無法脫身,於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後心裡不大樂意,這當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0

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來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冷淡,孤僻。到頭來面對生死的時候,自己竟也成了局外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諷刺。

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想輕松點兒,想痛苦少一點兒,煩惱少一點兒,所以就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有錯嗎?不信仰上帝有錯嗎?我的生活方式你們覺得不符合社會道德和規范,這,有錯嗎?是我錯了嗎?不,我沒錯。

我只不過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開心就是開心,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愛就是愛,不想哭就是不想哭,怎麼了?就因為我沒有表現出應該有的情緒和態度,所以你們覺得我是個不合常理的存在,要審判我,要斬殺我?

這種感覺特別像朋友去世了,但是我沒有發微博,朋友圈表示我悲傷的心情,所以認定我是一個無情的人。關鍵時刻沒有轉發愛國的微博,也會有鍵盤俠來質問「我」是不是不愛國!什麼時候我們的內心需要這種外在的東西來判定了,一切情緒你都要表現出來,沒有表現出來,證明這件事情在你面前無足輕重,你要接受輿論的指責,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這是個問題。

最後,不管你們怎麼說,怎麼做,要怎麼對待我,無所謂了,生可以,死也可以,回顧我這一生我依然覺得我是幸福的,踏實實的工作著,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會感到疲憊,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人終難逃一死,早死晚死都是死,就是死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就比較慘烈了,但是,無所謂了,死亡何嘗不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再見了,各位!

我望著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思緒穿過黑夜,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穿越時光而來的自己。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1

本次旅途有一天的自由時間,所以帶上了kindle,新買了一本加繆的書,看了書評是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早期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篇幅不長,在博卡拉的fewa湖邊看完了,有種意猶未盡但又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為在我看來根本就不是事兒的事情,經過所謂的現代司法進行解釋和闡述之後竟然變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在制度上無法將默爾索意志徹底摧殘之後,便使用了精神上的軟暴力,讓神甫在其生存絕望之際逼迫其對自己莫須有的罪名向上帝懺悔,對於一個意志自由的人來講,荒誕的意識形態和世俗觀念是其精神世界葬送的根源。

默爾索不耍花招,拒絕說謊,他坦誠,喜愛光明正大……他就成了他所生活的社會的局外人。關於默爾索的`罪名審判,不是他意外殺了人,而是他在為母親守靈的時候沒有哭且抽了一隻煙喝了一杯加了牛奶的咖啡……整個審判根本無視事件本身,而是用道德,用意識形態,用世俗觀念去審判一個在他鄉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了異己感,陌生號和虛無絕望的年輕人。默爾索是他周遭社會的局外人,他同樣是他殺人事件的局外人,為什麼那些理直氣壯的代表默爾索說出不是默爾索想要表達的話語的律師,預審官,神甫,最後還要求對他們的所謂辛苦工作大加贊賞,投以最誠摯的感謝?

或許默爾索就是一個比較內向,對事情比較木訥或者淡然的人,用作者的話說是安靜的絕望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是看透了人生,對一切釋然了而已,但他的這種默然卻把他送上了斷頭台?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現代司法虛偽性和邪惡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2

加繆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點像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

那種對事情滿不在乎的態度,那種一直在尋求事物背後的意義的態度。

當事情突如其來的砸到了他們頭上時,他們一開始都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放佛在事情所賦予的意義沒有發現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親死時,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個角色扮演當中,似乎只要一偏離這個角色所設定的范圍,就會被眾人指責。他是仔細的觀察,思考,把握這件事情的意義。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似乎有一個很強大的心靈外殼,外部的難以進入到內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中間,有一道關卡,只有經過了層層審核,外部世界的東西才能慢慢的滲透進去。

而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從他對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來。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審判的去接受因襲繼承而來的觀念。

可是,當他心中既沒有這些被灌輸進去的觀念,又沒有自己獨創的觀念時,他面對問題時,無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隨便」來對付。

而在這點上,卻被無數人所不理解。

在這里,我不談論法庭上的荒謬,這是如今司空見慣之物,也無需在這里引述跟累述了。

最後,他在監獄中,思考了很久,終於,他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從一種抽象的感覺,轉變成了一種實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群眾,這樣他不會孤獨。

至於他為什麼希望別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達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獨。

他希望哪怕是別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個局外人,他通過別人恨他來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印記。

他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他通過別人的恨,與他發生了聯系。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3

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個與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因殺人被法庭指控,卻由於「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等一系列異於常人的冷漠行為,被評審團認定是蓄意殺人的魔鬼,整件事情異常荒誕。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會被社會的大多數排斥,這樣的現象已經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現在都說要融入社會,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生活。可當你因為要融入環境中時,誠然會改變很多自己的個性,是不是這樣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實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擇取決於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會在默爾索身上看到自己面臨過的絕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們證明:即使格格不入,我們也要更真實地活著。這樣的人,其實會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實性,往往有的時候會讓人無法理解。但真實的活著對於有一些人來說,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從主人公母親的葬禮開篇的,說實話,對於我來說,很難理解主人公在母親葬禮上那樣的漠然,竟然連最後看一眼母親的遺體都好像懶得看,這要是怎麼一個冷漠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啊。也許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理解的細節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現,把世間的漠然、粗糙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直面這些荒誕的事情,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類的真實。

對於常人來說(就比如我自己),這樣的荒誕是很難可以接受的,可這樣的小人物其實時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邊,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就算發現了,也許你也會選擇視而不見。通過《局外人》讓人感受到了這小人物的真實,所見非所得,只有用心去體會那份真實感。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4

小三,這個名詞,我不太懂,只是被他們作為口頭禪,時不時從口中吐出,漫天飛舞的小三二字,讓我耳熟能詳了!當朋友們在說說事事非非時,會談到有關於這兩個字的,特別姑子,每次說到都挺興奮的說個不停…而我總是莫不關心的,我覺得這些都是發生在有錢人的世界,那麼的不現實,都市燈紅酒綠,人的感情也都多元素化了,前一秒愛上的人,下一秒也可能忘記了Ta的模樣,讀後感--局外人,涉世未深。

而我這個卑微的人,怎麼也不會跟我扯上什麼關系!今天,看到肖艷琴的遺書,才發現小三的力量那麼龐大,大得可以讓一個人了絕生命!人類真的無法遏制小三的出現了!她的老公那麼不堪,誓言旦旦,花言巧語把她迷得神魂顛倒。她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他的眼淚,他的承諾,都是他一段小小的劇幕,他演出的完美無缺,在劇中的她已經無法抽身而退。《回家的誘惑》是這個時代的反映,姜宏的出色表演比男主角更使人唾罵,原來屏幕外的人比屏幕里的人演得更淋漓盡致。

我同情她,她相信著這個人,卻被他背叛得狼狽不堪,她說,她再不相信這個世界了,她用生命去停止這個噩夢…心理老師說得好,極力的反對這句世人都迷戀的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生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愛,還能怎樣去愛!你可以不去愛,可以不相信愛,但你一定要活著…一個男人,就可以令你舍棄了最愛你的家人,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痛,每每想起都痛不欲生,何其殘忍!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有柴燒,天下何處無芳草,大不了,一個人孤單到老,世界如此可愛,總會有你的所愛!世人啊,你不要做第二個姜宏,更不要做第二個肖艷琴……愛你所愛,由始至終……倘若Ta不愛,那笑著離開,活得更好……

《局外人》讀後感500字15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說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系,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綳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系聯系在一起。

;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局外人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