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nside out是什麼電影
電影《inside out》的中文名《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 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萊莉因為父親工作的因素舉家搬遷至舊金山,要准備適應新環境,但就在此時,萊莉腦中控制歡樂與憂傷的兩位腦內大臣樂樂與憂憂迷失在茫茫腦海中,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的三位幹部負責,導致本來樂觀的萊莉變成憤世忌俗少女。樂樂與憂憂必須要盡快在復雜的腦中世界回到大腦總部,讓萊莉重拾原本快樂正常的情緒。
影片《頭腦特工隊》是導演彼特·道格特從自己女兒的成長經歷中找到了創作這部影片的靈感。導演強調影片創作難度大,因為必須完成兩條故事線的講述,封面是主人公小女孩的現實世界與腦中世界。
編劇組一共考慮了27種不同的情緒,最終只挑選出五種情緒,快樂 、恐懼 、厭惡 、悲傷 、憤怒出現在影片中。2016年2月,該片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
『貳』 成長的煩惱——Inside out觀後感
最近看了 Inside Out(頭腦特工隊) ,確實讓我有些眼前一亮。總算不再是什麼王子公主,這個那個總動員還有超級英雄了。
整部電影的故事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小女孩Riley的現實生活,一條是頭腦中的情緒、記憶、思維的變化。動畫把大腦中的活動擬人、擬物化的展現出來,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和神經科學方面的知識形象的表達出來。作為醫務工作者,看到這樣的動畫的確是有一種欣喜的感覺。當看到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快動眼睡眠等這些詞語出現的時候,還真是有點擔心普通觀眾會有理解上的困難,不過如此生動的表達又讓我覺得擔心是多餘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這部電影會開始對於腦活動開始感興趣。
現實生活很平凡,不過是Riley在人生中經歷了第一次搬家後的不適應。但與此同時在她的頭腦中卻是經歷了一場地動山搖的變化,進行了一場不是那麼順利的升級改造。
經歷過青春期的人,可能不少都會對Riley的變化感同身受。在十幾歲的某一天,從無憂無慮就突然開始變得多愁善感起來,因為某一件現在看起來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覺得從前所相信的都開始崩塌。朋友變得陌生,父母變得疏遠,開始懂得不那麼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不喜歡像個傻子一樣搞怪。看著Riley難過、偷錢、離家出走、再到回家,腦海里就像是昨日重現一般。這些事情全都在我身上發生過,不過沒有仔細想過在這背後頭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父母們會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長大了。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頭腦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Inside out告訴我們,這是一次接納自我的過程,是一次正確面對生活的過程,是一次頭腦升級改造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永遠像孩子一樣,只需要Joy(開心)來控制大腦,我們那簡陋的操作台也無法應對現實的復雜,我們不能那麼容易就讓生活所擊倒。
讓人想起Beatles那首廣為傳唱的Yesterday。
最後,真心推薦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去看看這部電影,貌似很多城市這兩天就已經開始下架了。和前段時間部部國產電影都能大賣的情況相比,Inside out真是冷清了不少,可能導演和製片方腦子里的小人也只能擺擺手,這就是生活!
『叄』 如何評價電影《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大家靜靜地坐到片尾,屏幕上打出一行字「獻給我們的孩子,願永不長大」,我看在眼裡,卻覺得這話像是說給我心裡的那個孩子聽的。我帶著花掉的妝走出影院,看見那令人毫無興致的海報,沒想到自己會被這九十年代像素游戲風格的人設以及孩子腦海中的那點事兒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故事裡,五個情緒小人主宰著大腦司令部,他們產出的五色記憶球構成了龐大的記憶倉庫和腦海之城。這個設定充滿久違的童趣,因為成長的過程,幾乎是一個剝離情緒的過程。我們像葯劑師一樣將各種情緒加加減減,好讓它們呈現一種曖昧的石灰色,並且管那種在工作或交際時心如止水的能力叫做成熟。而在影片中,五種情緒坐在孩子和大人的腦海中,操縱著每一個時刻,盡管大人腦中常常是力不從心的憤怒、理性克制的悲傷、不形於色的快樂。皮克斯大聲地宣稱:是情緒和記憶決定了我們之所以為我們,而非理性或知識。在對感性的全然擁抱中,我們從而復現那些迎面走來的陌生人們內心的五彩風暴。
是的,雖然這部影片說的只是一個小女孩從十歲到十二歲——從童年進入青春期——的那些不得不經歷的動盪和改變,我卻覺得它提及了人生中每個階段的風暴。那些「悲傷」不由自主溜出來,將溫柔的記憶染藍的時刻;那些「歡樂」不在場、島嶼紛紛崩塌的時刻;那些在長夜輾轉直到「歡樂」歷盡千辛萬苦歸位,對生活的纏斗之心隨之復甦的時刻;那些渴望重溫記憶,卻眼看它們消散在遺忘深淵的時刻。作為一個「悲傷」長期占據腦海首席的人,我常常對它們不知所措。而皮克斯給出了這樣溫柔的解釋:每一個忽然變壞的瞬間,不過是你腦海中五個小人短暫的一次失敗合作,坍塌的島嶼有天會以更輝煌的姿態重建。
作為一部講述心理世界的動畫,它將人類邁過創傷與遺忘的過程具現得如此浪漫。遺忘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永遠有不留情面的清潔工將褪色的記憶球收進垃圾袋,而那些被潛抑的要麼被鎖在潛意識地牢,要麼在記憶倉庫中漫無目的地游盪,等待一個終結——當它們被記起,往往也就意味著遺棄。Bingbong這個有著粉紅色棉花糖身體、會哭出糖果的可愛形象,代表了萊莉的童年時光。當它和「歡樂」騎著小車高唱童謠,小車噴出彩虹沖向雲霄的時候,我看得淚流滿面。童年乃至於所有註定被拋下的時光,在我們轉身離去時,也許都曾經這樣聽不見地高歌,而我們前進,因為它們暗中饋贈的餘力。
美好與悲傷並存是這部動畫的基調,這使它完全超出了童話的范疇,而成為一個關於人生的寓言。在觀影時,我曾以為這會是個「歡樂」努力在人生中取得控制權的故事,所以當悲傷緩緩走上來,將核心記憶球染藍的時候,我才轟然明白了這故事的內核,無關在人生浮沉中始終佔領高地,而是坦然接受所有潮起潮落。金色的記憶慢慢變藍,彷彿這才是最適合它們的顏色,時光流逝總是令人惆悵,而對當下歡樂的感受總與長久的虛無齊頭並進。最豐富的生命,是悲欣交集的藍金色風暴。
『肆』 inside out的幕後花絮·揭秘
《Inside Out》用擬人化、卡通化的筆觸形象而生動地演繹了人腦的運作機理,皮克斯的總經理和執行副總裁吉姆·莫里斯(Jim Morris)對該片信心十足,他在試映會上說:「這部影片將改變你對思考的思考方式。
導演指出片中每鍾情緒都有特定形狀,「喜悅」是星形的,「悲傷」像顆眼淚,「憤怒」如同火磚,「恐怖」像赤裸神經元,「厭惡」像西蘭花——這不是在黑西蘭花,導演聲稱是自己是西蘭花愛好者。
影片與福克斯電視台喜劇電視劇《赫曼的大腦》(1991-1994)創意類似,電視劇中,四名演員分別代表主人公赫曼的「智慧」、「感性」、「慾望」以及「焦慮」。
《Inside Out》是皮克斯動畫出品的第15部長片;也是彼特·道格特繼《機器人總動員》和《飛屋環游記》之後執導的第三部作品。
在《頭腦特工隊》之前,皮克斯只有3部電影被評為PG家長指引觀看等級(其它為全年齡等級)。
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從自己女兒的成長經歷中找到了創作這部電影的靈感。
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強調影片創作難度大,因為必須完成兩條故事線的講述,封面是主人公小女孩的現實世界與腦中世界。
編劇組一共考慮了27種不同的情緒,最終只挑選出五種,使得情節更簡化。另外一些非常重要的情緒包括「驚異」、「驕傲」、「信任」等沒能出現。
影片三位配音主演曾出演過NBC喜劇《辦公室》,其中敏迪·卡靈、菲利斯·史密斯是常駐演員,比爾·哈德爾曾客串。
邁克·吉亞奇諾(Michael Giacchino)第五次為皮克斯電影配樂,之前與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合作的《飛屋環游記》曾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美工設計師拉夫·埃格爾斯頓為這部影片花費五年半時間,這是他參與的工作時間最長、難度最大的電影。
《頭腦特工隊》的動畫師團隊只有45人,這是皮克斯之前長片動畫師團隊規模的一半。
影片背景設置在洛杉磯,Riley的家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在電影中,房子的地址被改為皇家街21號(21 Royal St),在迪士尼樂園中,這個地址是位於Club 33附近的一個私人餐廳。
情緒小人的指揮總部內充滿了記憶球,而記憶球中的場景其實都來自於《飛屋環游記》最感人的「婚姻生活」橋段。
在Riley和父母搬家去舊金山的路上,他們遇見了一群停在電話線上的小鳥,它們可是來自本片藝術指導拉夫·埃格爾斯頓2000年創作的短片《鳥!鳥!鳥!》哦。
Riley教室中的地球儀在三部《玩具總動員》中都曾出現過。
Riley的一個同學穿著一件印有《玩具總動員》角色的衣服。
影片背景中,一些馳騁在舊金山街道上的車輛都貼著來自《賽車總動員》的貼紙。
Riley爸爸的新公司叫「布朗」(Brang),這在英語中是個無意義的單詞,有意起這個聽起來像創業公司的名字就是為了使它能與灣區的創業氛圍搭調。
舊金山一個停車咪表上寫著:「請投入25美分或1美元硬幣,或者用『火人節』期間物品交換。」
為了向華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館致敬,片中Riley在舊金山的冰球場地址,就是現實生活中,華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館的位置。
『伍』 inside out的角色介紹
《Inside Out》是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繼《飛屋環游記》(Up)、《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後的又一部力作,影片將帶領觀眾深入萊利頭腦,將這個小女孩的五種情感幻化為一個個的角色,演繹他們是如何影響這個小姑娘的。 名稱:Riley、萊莉(台譯、大陸)、韋莉(港譯)
概述:11歲少女(片尾為12歲),十分熱愛冰上曲棍球,因搬家及Joy和Sadness的走失而情緒失控。
配音:Kaitlyn Dias 名稱:Bing Bong、小彬彬(台譯)、乒乓(港譯)
概述:Riley兒時的幻想朋友,因隨著Riley變大而被遺忘,生活在腦中世界。
本片關鍵配角人物
配音:Richard Kind 名稱:Riley's dad、萊莉爸爸(台譯、大陸)、韋莉爸爸(港譯)
概述:Riley的爸爸,當Riley情緒失落時,會扮演成一隻猴子耍滑稽的模樣逗萊媽、Riley開懷大笑。腦內大部分由怒爸主導。 名稱:Riley's mom、萊莉媽媽(台譯、大陸)、韋莉媽媽(港譯)
概述: Riley的媽媽,大腦內大部分由憂媽主導。 名稱:Janglesthe Clown、大丑怪(台譯)、小丑(港譯、大陸)
概述:存在於Riley潛意識區內的巨人,亦是Riley的夢魘,一旦聽到生日派對就會發狂。 (片尾的彩蛋里有他的身影)
配音:Josh Cooley
『陸』 inside out的介紹
《Inside Out》(譯名:頭腦特工隊),是一部2015年美國3D動畫片。由皮克斯與迪士尼影業製作發行,為皮克斯繼《勇敢傳說》後第二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片頭短片《熔岩》除中國大陸受限影片配額外,也一並播放。《怪獸電力公司》、《飛屋環游記》等片的導演皮特·多克特執導,導演與製片指出創作靈感部分來自《Herman's Head》。2015年6月19日在美國上映,中國大陸上映於2015年10月6日。12這部動畫電影由《怪獸電力公司》、《飛屋環游記》導演皮特·道格特(Pete Docter)執導,《玩具總動員3》編劇邁克爾·阿姆特(Michael Arndt)撰寫劇本。故事發生在一位年輕女孩的大腦中,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大腦旅行,而是關注於意識是如何形成。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劍的動畫片,故事的核心出發點來源於導演對自己孩子的疑問,同時也是無數人對孩子,對彼此間的疑問,有的時候:「真不知道你腦子里想的是什麼!」,而《飛屋環游記》的導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時間,試圖用一部動畫片來回答這個懸在世人腦袋裡的問題。
『柒』 inside out是什麼電影
頭腦特工隊 Inside Out (2015)
『捌』 如何評價電影《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只能說比較精彩,想像力比較豐富。
對於我而言,《頭腦特工隊》無疑是那種不僅僅好看,而且能在自己觀影史里留下閃光點的那一類電影。因為,它幫我重拾了我久違的最佳童年裡幾乎被遺忘記憶里的吶喊。即使電影看到老,隨著觀影數量不斷疊加,我的大腦依然能夠及時回憶起它的奇妙。
簡介
《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敏迪·卡靈等聯袂獻聲配音。
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影片於2015年6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15年10月6日以2D、3D、IMAX 3D、中國巨幕全格式在中國內地上映。2016年2月,該片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
『玖』 《Inside Out》——你的悲觀情緒也是拯救你的力量
《Inside Out》是一部兼具幻想力和心理學思考的動畫電影,辭典直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裡面翻到外面」,而也許大部分人對它的中文譯名更加熟知——《頭腦特工隊》。英文原名雖然聽起來怪怪的,但了解了這個故事後,你會漸漸發現:比起「頭腦特工隊」這個牽強的名字,「inside out」才是點睛之題。
這個故事由內外雙線進行。外線講述了從小在明尼蘇達州快樂長大的小女孩萊莉,由於父親工作變動,一家人搬到了舊金山生活。然而新的環境並不美好,萊莉對新生活的不適和對過往的懷念,讓她逐漸陷入沮喪、憂傷、憤怒的情緒變化中。
內線則是進入了萊莉的腦內世界,繽紛的大腦天地中,住著掌管萊莉主要情緒的五個小人——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根據外界環境變化,五個情緒小人各自對萊莉施加不同的反應。樂樂一心想排除會帶來悲傷的憂憂,但意外卻讓她和憂憂都脫離了大腦控制台,掉入了大腦迷宮中。在只有怕怕、厭厭和怒怒的情況下,萊莉變成了一個憂郁憤怒的孩子。樂樂和憂憂為了重新回去,開始了在萊莉腦內世界的冒險。
整個故事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對大腦世界的描繪了。龐大麴折的記憶迷宮,為人格提供能量的核心記憶,組成人之特性的人格島,幻想的朋友冰棒,思維列車,造夢工廠,潛意識地牢,恐懼小丑,薯條森林,雲霧鎮,抽象思維分解車間,廢棄記憶處理工人……一切都那麼不可思議,卻又那麼合情合理。對於大腦怎麼運作的疑惑,這部電影以一種生動具體的形象解答了出來。讓人不得不感嘆,一個人的大腦真是最迷人也最神奇的世界!
《Inside out》內外兩線的表現形式也深深啟發了我對自我認知的思考。
故事中的萊莉在來到舊金山後,她不得不和過去告別,離開曾經的朋友,離開習慣的生活。她的記憶不再只有快樂,還加入了悲傷。樂樂以為萊莉的悲傷是憂憂造成的,所以她一心排擠憂憂,想方設法不讓憂憂有機會去控制萊莉。但是樂樂不知道的是,隨著萊莉的長大,她不可能不遭遇挫折,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快樂。
我們終會遇到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悲傷的時候就坦誠地發泄出來,不要壓抑自己,更不要試圖逼自己去強顏歡笑。
因此,在故事的結尾,當其它情緒都束手無策時,只有悲傷的憂憂阻止了失控的萊莉。悲傷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件壞事,大多數時候,它是人在應對生存環境中所需要的一種情感。
更何況,正因為有悲傷的情緒,一個人會對他人的遭遇產生共情心理,對苦難和不幸抱以同情。就像故事中,憂憂對失去「火箭」的冰棒所做的那樣,這是樂樂根本無法做到的。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
故事中,萊莉的腦內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格」島,而「人格」島的驅動能量來源於她的核心記憶——這正是應和了「一個人的人格是他過去所有體驗的總和」的含義。過去萊莉的記憶都是快樂而豐富多彩的,那些構成了她的人格,所以她是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然而,隨著悲傷體驗的到來,萊莉的記憶不再只有單純的快樂,還有著悲傷。這豐富了她的人格,也成為了她性格成長不可缺少的部分。
武志紅在其文章《越懂接受,越自由》裡面這么寫道:
萊莉對於舊金山的新生活那麼抗拒,對於過去在明尼蘇達的生活那麼懷念,甚至為此情緒奔潰,正是因為尚在年幼的她無法接受失去。她越是逃避現在,越是想否定自己無法再回到過去的事實,她越是痛苦驚慌。
幸而最後,萊莉放棄了離家出走,接受了過去不可再來的事實,在她發泄著痛哭之時,她完成了第一次心靈意義上的成長。而在腦內世界中,樂樂也成長了,她接受並肯定了憂憂的價值。自此,她不必是萊莉的頭號司令官,更不必強迫自己讓萊莉一直快樂——讓情緒適應外界環境自然的改變,這才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我想像自己的大腦中也有那樣一個司令部,裡面有控制著我所有喜樂哀怒的情緒小人們!感謝我的樂樂,她努力讓我體會到人生的快樂;感謝我的憂憂,因為她的悲哀,讓我學會同情和慈悲;感謝我的厭厭,讓我不至於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聖母」;感謝我的怕怕,他雖然膽小,卻使我躲過了無數危險;還要感謝我的怒怒,他的怒火讓我沒有對不公逆來順受,也沒有把變成麻木當作理所當然。
不管是樂觀的情緒還是悲觀的情緒,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全力活下去。
365極限挑戰營第009天
『拾』 迪斯尼用一部動畫片介紹了分析心理學的基本架構:《inside out》
一、框架介紹
電影名字叫做《inside out》,中文名翻譯為《頭腦特工隊》——其實沒有翻出原文的韻味。
影片的主要角色有5個,他們分別叫做:
懼,哀,樂,厭,怒。
他們代表了與「 意識自我 」——萊利
聯系比較緊密的5個內在「 情結 」(其實遠遠不止5種,只是他們比較常見),其實,就是「自我」內部的5個「 人格碎片 」。
換句話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不成熟的「意識自我」,內部存在著許多分裂的人格碎片(未被整合的情結)——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 處 於內部分裂狀態。
在這一點上,全片一直在暗示:
成年人的內在整合度相對比較高(就現實而言,其實未必),
所以,當鏡頭切換到萊利的媽媽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她的懼,哀,樂,厭,怒——5個人格碎片(情結)是共同坐在一個操控台上,是彼此整合、相互合作的狀態。
——在萊利的爸爸的內心世界也一樣,
但是小朋友就不行。
影片非常富有技巧地展示了萊利小妹的日常生活,來表現了小朋友的內在分裂。
也就是說, 對於內部分裂的不成熟個體而言,這5個情結總是在相互干擾 。
除此之外,影片給出了另一個暗示:
在萊利進行內在整合之前,她內在的控制面板很小很窄,不足以讓5個人格碎片共同協作。所以, 一旦其中某個情結進入對意識自我(萊利)的操控以後,就必須排擠其他4個情結。
鑒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所給出的人生常識是如此膚淺的「快樂至上」,所以,影片便做了這樣的文藝化表達:「 快樂」將「哀傷」完全排斥在心靈的角落裡,不準她出來。
通過不同的情結,製造不同的行為,
通過不同的行為,製造不同的記憶,
當其中的記憶群彼此匯合以後,就形成了「性格」
(用佛教的話說,這就是因緣與業力)
在影片的文藝化表達中,經由不同情結所製造的不同記憶,會按照類別從 白色的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輸送到 深淵(潛意識) 的邊緣,形成「性格島」。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理論隱喻。
所謂「性格」,就是一個意識主體(我)所固定化的行為模式。
比如俱備「樂觀」性格的人,遇見挫折習慣於往積極的方面思考;
而這個行為本身所形成的記憶,就是對「樂觀」性格的強化。
但是,這是不是說,「樂觀」就是一個意識主體(我)的絕對理想性格呢?
整個影片主要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盲目追求快樂的現代人,其實正是造成自身內部分裂的根本原因 。
於是,
影片筆鋒一轉,快樂的童年生活就此突然中斷:由於父親工作調動,萊利被迫搬家,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就此中斷。
——正片開始:
二、劇情展開
從鄉村搬往都市以後,
先是由於搬家公司的疏忽,所有傢具陰差陽錯送到了別的地方;
然後老爹要去處理工作調動,不能陪伴母女;
再有就是小女孩萊利對新環境無法適應。
然後,
在轉學第一天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哀傷」悄悄啟動,讓萊利開始回憶和思戀過往的幸福生活——這便把「快樂」從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給搞丟了:
快樂和哀傷兩人被傳送到潛意識的 邊緣地帶(前意識), 這里是可用記憶的儲存庫:
在這其中,常年閑置的記憶,會被工作人員登記並輸送到深淵(潛意識)進行溶解(比如,常年不練的琴,常年不看的書,常年不用的外語單詞,都會被拋到深淵進行溶解)。
所有不被使用的記憶都會褪色,然後便會被拋入深淵。
在這一段里,影片對現代人進行了十分犀利的嘲諷:
記憶工作人員在把絕大部分有用的知識都輸入深淵以後,決定把一首市面上流行的廣告歌給留下——因為這首流行曲已經在萊利的腦袋裡回盪了成千上萬遍。
在經過了這段小插曲以後,
借著快樂與哀傷要試圖回到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這一主線,通過她倆的視角,影片對人的心靈內部世界作了進一步的展開。
在記憶庫里迷路以後,她倆找到了一個大象向導,一個萊利童年時期幻想出來的朋友(除了大象臉之外,其實由多種動物組合而成):
這個大象是隱藏的關鍵角色,
因為是被幻想所創造出來的,所以他代表萊利內心的「 創造力 」。
然後,影片又開始嘲諷了,
大象說,隨著萊利的年齡增長,她運用想像力召喚大象出來一起玩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
也就是說,
在現代社會, 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創造力卻越來越弱 。
因此,
快樂嘗試著去鼓勵創造力,結果弄巧成拙。
反而是哀傷不經意的出手,在彼此大哭了一場之後, 創造力 反而得到了安慰。
影片放到這里50分鍾,
在此之前,快樂把哀傷懟了50分鍾,而這一段戲想表達的是:
只有在遇見了代表「 創造力」 的大象以後,快樂與哀傷才得到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和解。
然後大象便帶她倆去搭乘能夠通往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火車」:
火車代表的是「 思想 」,因為車上裝滿成堆的因素(facts)和意見(opinions):
接下來便是全片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
當 思想 的列車正要帶著三人返回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時,由於中央控制中樞裡面其他3個人格碎片的搗亂,萊利的行為使得她自己失去了「 誠實 」的性格島,導致 思想 的鐵軌突然斷裂:三人被拋入深淵。
這一段的隱喻是:
思想的根基是誠實
影片在這個部分的表達真是太棒了!
缺乏誠實的思想,便是沒有鐵軌的列車,根本開不走,乃至自我毀滅。
欺騙他人只是結果,根本原因在於欺騙自我。
放棄誠實,受損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思想。
其實,不是。
我們只是在逃避思想。
換句話說——逃避自我/自我欺騙。
尋找各種理由來偽裝自我,是很容易的;
毫無理由地面對自我,卻是非常痛苦的。
然而,
唯有誠實地面對毫無遮掩的自我,思想方能紮下根基。
除非赤裸裸地面對自我,一個人不會得到任何成長,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長,也要對昨天的舊我進行唾棄;
即便只是1厘米的成長,也不得不面對羞愧和恥辱(這都是有益的!)
正因為如此,在佛教唯識學當中,將「 慚 」和「 愧 」列為善心所。
——它們都是成長的必備資糧。
正因為如此,所以《凈名經》雲:直心是道場。
——誠實,是自我成長的唯一途徑。
三、最後總結
在最後的高潮部分,快樂和哀傷藉助 創造力 從深淵爬回了中樞。
並且,
在其他4個情結的幫助下,萊利的內心終於得到了人格碎片的整合。
影片這樣暗示:
正是在經過了這番 苦難 以後
中央控制中樞(意識) 的控制台得到了「 升級 」:
懼,哀,樂,厭,怒,
他們之間不必再相互干擾,而是進入了一個相互合作的狀態:
從此可以一起操作中央控制台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
萊利也終於克服了所有的困難,適應了新的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
——THE END。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部分之外,
影片還以輕松幽默的動畫形式表達了「夢境」、「陰影」、「抽象思維」等其他元素。
整個作品非常優秀,學術與文藝有機結合,並且充滿了游戲感與幽默感。
製作小組的創造力簡直爆棚!!!
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