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地雷區》哪國人拍的
地雷區這部電影是丹麥拍攝的
地雷區 Under sandet (2015)
導演: 馬丁·贊里維特
編劇: 馬丁·贊里維特
主演: 羅蘭·默勒 / 米克爾·福爾斯加德 / 勞拉·布羅 / 喬爾·巴斯曼 / 路易斯·霍夫曼 /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丹麥 / 德國
語言: 丹麥語 /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12-03(丹麥)
片長: 100分鍾
B. 德軍強迫戰俘挖地雷,誰不服從直接殺掉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你問的是《地雷區》吧。這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影片,該片由馬汀.桑德瓦利特執導,羅蘭德·莫爾,米科爾·弗爾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喬爾·巴斯曼等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他們被送往西海岸在丹麥軍官卡爾·萊奧博德·拉斯穆森的率領下,開始了極其危險的排雷工作。
C. 充滿血淚的《地雷區》,為之動容的情節,人性會回歸在傷痛中嗎
影片《地雷區》根據少有提及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本身充滿了血淚,在地雷區為觀眾展現了一個足以讓觀眾動容的故事。尚未成年的士兵,冒著生命危險拆除前輩們埋下的地雷,死傷無數,也讓看管他們的丹麥軍士從開始對他們的憎恨到後來的人性覺醒“放”他們回家。人性最終在傷痛之中回歸,拋開種族國界的束縛,生命本值得尊重。
硬朗的寫實風格、唯美的西岸風光(那醉人的白沙)、出色的表情演繹(那群可愛的少年)都值得花100分鍾去品味。觀影過程中一直警惕著,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就會有爆炸,雖然猜中了幾個橋段,但還是心有餘悸,我們身處事外尚且如此,可想當時那些男孩們的極端處境。從頭至尾僅有5次爆炸就基本使劇情兼具驚悚的味道了,著實考驗你的小神經。
戰爭從來都是殘忍,骯臟的,更有人性所有卑劣屬性的集中爆發。可悲這世界上居然總有被假象和謊言愚弄而崇尚戰爭的人群存在。本片誕生有德國重回世界主流大國的因素,更可貴的是向人們展現了戰爭結束,人性回歸的心理歷程。
戰後的創傷無處不在,年輕的生命為此買單。丹麥人的恨,男孩兒們的無辜,無從指責也無力反駁,唯有無奈與心疼。美麗的風景和人性的黑暗對比實在強烈,男孩們手挽起手在沙灘上排雷,彷彿一場空前的默哀。導演極為擅長駕馭情緒,娃娃受傷的四肢、不斷重復的理想、直白粗暴的凌辱,軍士長情緒跌宕與人性的覺醒,甚至連男孩的一個眼神都傳遞出悲鳴。
《地雷區》是屬於丹麥與德國兩個國家共同對戰爭反思的力作,對人性的尊崇構築了電影深刻的內在縱深,最後那個違抗命令救出德國孩子們的卡爾中士與最開始的樣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爾如何在與這群掃雷德國兵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改變,這實際也象徵著人性在傷痛之中的回歸,拋開戰爭後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救贖。
D. 《地雷區》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地雷區》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背景是1945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但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是持久的,其破壞力也超過了和平年代中人們想像力的極限。這場世界戰役,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其中。二戰結束後,希特勒納粹政權倒台。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德國雖然戰敗了,但他們卻在丹麥的整個西海岸,留下了超過兩百萬枚地雷。德國戰俘開始漫長的清雷,排雷。
整部電影我是和孩子一起觀賞的,感悟如下:
軍官中士的稟性是靈活型加雷厲風行型,情緒非常飽滿,做事憑自己感覺,不計後果。男孩兒里的小班長是自強型加機智型,善於觀察判斷整合資源,最後在影片里僥幸生存下來了。
影片開頭,德國戰俘小士兵沒有糧食吃,中士是不管不問的,後來中士和小男孩們在相處中產生了感情,生了同情心,自己也被情套住了,衍生出了和領導的對立,最後私自放走戰俘等行為,根據劇情的演化,他最後的結果不出意外一定是得不到自己國家的人民的信任。被本國人民拋棄和唾罵,因為大的場域丹麥人人心是和德國人對立的,他放了德國人,和場域對立了。
而且中士這個靈活型程序稟性導致自己想法多變,情緒多變,立場不堅定不穩定,忽左忽右,也導致人生的失敗,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他在整個事件里,沒有素位而行,越位又任性,輪不到他來做的.抉擇和決定的時候,私自放走了四個小士兵,因小失大,失去了大的場域和人心,讓我引以為戒,我們的念頭應該是幫助別人,成就自己,而不是燃燒自己犧牲自己。念頭和做的事還有自己的精力應該圍繞著自己的人生幸福,精準合道動念而行。
戰俘小班長結尾生存下來了,有幾點比較合道可以讓我們細細體會。合道第一點:遇事沉著冷靜主動適應。第二點:善於改善外部環境,和中士慢慢相處關系,從最開始餓著肚子排雷,到爭取到食物,還能和中士一起做游戲,娛樂,緩解壓力和氣氛。第三點:善於思考創新發明,在排雷作業中,發明了一種提高效率的格子,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利己利人。第四點:雖然他也是個孩子,但他思維善於隨緣助人,還救了小女孩……在大的壓力和生存條件下,穩定自己的情緒並幫助同伴穩定情緒,穩定軍心。第五點:思路清晰,樂觀積極主動,善於主動溝通解決問題,最開始中士沒有把這群孩子當人看,拒絕和他們的溝通,無視孩子們的訴求,甚至只讓他們工作不給糧食,小班長不厭其煩一次次的主動和中士溝通,共情,才為自己爭取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感受:我們要想活得好,必須自己強大。小班長的這幾點是我需要學習的,另外做事前一定是謀定而後動,考慮清楚因果和自己的代價投入的精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我們的每一步就像下棋一樣,環環緊扣,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孩子的感悟是:像多米諾骨牌,一步倒,滿盤倒。
德國兵埋的雷自然由他們排,這是因果,不用落在是非,對錯里。中士並沒有整體和長遠的眼光,都是隨意、任性、是非、同情,應該用最少風險協助他們完成任務,自己也不用被套。後來中士一高興,就對孩子們管理鬆懈下來,孩子們經驗不夠,以前排雷小心輕放,後來把地雷扔到汽車上大爆炸那幕,造成大量的死傷。
所以我們自己在做事時,一定要小心謹慎,生活里也要謹言慎行,經常一個不注意有可能就踩到別人的雷、踩到別人罩門,讓別人和我們的關系變差,或者掉入某件事的坑,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影片中,孩子有孩子的疏忽大意,我們補我們自己的漏。套在情里,不管什麼情,都會讓我們耗不起,傷不起。
農場婦女最開始仇恨小士兵們,明知道小士兵會來偷糧食,放老鼠糞在飼料里,讓男孩們中毒嘔吐,到後來自己女兒進了雷區,她求小士兵們去救她女兒,這不就是人性嗎?隨時都在變化,所以人與人的關系是建立在眼前或長遠需求的基礎上的。我們平時盡量少放我執和法執,少帶自己的節奏和主觀意願,客觀的識人辨事,合道而行。
在戰爭中,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應該時時保持警覺性,禍福所倚,最得意最順利的時候不一定是好事,最低處,最糟的時候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不好,所以最好的心態是隨時處在最低位,寵辱若驚,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只要生命還在,就有希望,困難和危險隨時都有,辦法也有很多,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平時也要隨時隨地調整自己狀態,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困難是暫時的,一切的不順都會過去,不能放棄自己,主動運作自己,自助者天助。
影片的結局雖然是觀眾們希望的:小士兵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中士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導演也討喜的導演了大圓滿結局。可是生活中的延續和人生接下來的演化真的就是歡樂喜劇收尾嗎?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的稟性,演什麼樣的人生……我們只需要在我們自己的人生電影里調整稟性,查漏補缺,積德聚能布場,我們的人生才不會受自己稟性習性程序控制,跳脫得出來經營自己,運作自己,使自己的健康、家庭、事業幸福下去。
E. 二戰題材一部偉大的丹麥電影《地雷區》
丹麥是個童話國家,經濟水平也挺好,也很有格調的國家,和德國是鄰居,德國又出了個希特勒,只能哀其不幸。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1945年5月,是二戰的尾聲了,德軍已經投降。德軍留在丹麥150萬顆地雷,軍方安排德軍的俘虜來做這項排雷工作。
用來排雷的這批俘虜非常年輕,稚氣未脫,平均年齡十幾歲。他們先集中訓練和培訓,然後分到全國各個排雷的區域。
中尉卡爾負責西海岸的一個海灘,大約有45000顆地雷。分配一個 11人德軍俘虜,卡爾非常仇視德軍,一個俘虜拿丹麥的國旗,卡爾胖揍了這為德國兵。
第一天,卡爾告訴每個德國兵的紀律和規矩。明確告訴他們任務:每人每小時要清理6顆地雷,三個月完成任務,他們就可以回家了。
第二天,德軍的班長來問卡爾:什麼時候發放食品?中尉卡爾告訴他:「俘虜不配得到食物!」
再休息的時候,有人去偷了附近農場小女孩的麵包吃。在夜裡有人挖牆洞去農場里偷馬的飼料,回來分著吃。
第三天,所有人正在全身心得在排雷,有個德軍突然嘔吐不止,身體顫抖,一聲爆響,他的四肢全部被炸飛。他的同伴們都去安撫他,他疼痛難忍,嘴裡不停的哭喊「媽媽,媽媽」。中尉卡爾趕快給他打了一針嗎啡鎮痛,送到軍醫院。
得知嘔吐原因後,他讓所有人喝海水催吐,然後用清水把這些德軍清洗干凈。在總部的食堂拿來一些麵包,給這空腹的德軍吃。告訴他們:那個同伴活過來了。為了完成任務,現在你們每小時要排雷10顆,完成任務就可以回家。
每一次的排雷都是生與死的瞬間,海面上有個巨型雨柱,這些年輕人沒有時間看這一切,他們每個人都萬分小心的在做每個排雷的動作。一個老兵擰開一個地雷的蓋子,抽出地雷的引信,就要排除這個地雷了,他發現這是個連線地雷,大喊同伴注意,可是有一個同伴沒聽見。就在那個剎那,一聲巨響雙胞胎的哥哥,就是一些碎片,弟弟悲憤不已,渾身顫抖,中尉卡爾撫摸他的額頭,讓他安靜下來。他想,這些十幾歲德國的孩子,並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卡爾的內心柔軟了起來。
卡爾營區的廚房拿來更多的食物,和這些德國士兵開玩笑,他們一起到安全的沙灘踢球。卡爾就像這群年輕人的隊長,又說又笑,夕陽西下,海浪輕撫著沙灘,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一聲巨響,他們跑過去,卡爾的狗被地雷炸死了。這條狗是陪伴卡爾多年的朋友,一瞬間卡爾心理的仇恨被點燃。卡爾讓負責這個區域的士兵用嘴叼球,學狗叫。卡爾爆跳說:「我對你們太好了,後果就是你們犯錯,今天開始,你們要在清除完的區域列隊走過才可以確認安全沙灘!」
一排年輕的德國士兵從沙灘的這頭,再折返走到這頭,每一步都是生死,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後一步。那個最優秀的排雷老兵都崩潰了,要求卡爾直接射殺他,他可以早點結束這個任務。
一天早晨,農場小女孩的媽媽跑到軍營,原來小女孩獨自走到未排雷的區域玩沙子。這群德軍小夥子來到小女孩正在玩耍的沙灘,媽媽安撫小女孩不要亂走,那些小夥子立刻排雷。卡爾也趕到這里,他看到雙胞胎的弟弟直接走到小女孩那邊,和小女孩殘缺的娃娃聊天,安撫小女孩。他們很快開辟一條安全得沙灘地帶,小女孩被轉移到安全地方。那個雙胞胎弟弟走向未知沙灘,一身巨響,弟弟為了哥哥,做什麼都可以,包括失去生命。
這塊區域排雷的任務很快就結束了。這天有六個戰士在集中清點和轉運這些地雷,其中一個戰士太用力,又是一聲巨響,現場六個戰士化作一團煙霧和碎片。
最後只剩下四個戰士,這德國兵接到任務要去別的地方排雷,回家的謊話讓這四個戰士心灰意冷。卡爾找到他的上級,力求讓這四個戰士回家。他的上級告訴他,這是命令,他們要去排雷。上級還是帶走了這四個德國兵。
卡爾動用了他的關系,把這四個德國軍人用卡車接了回來,在一條公路上停了下來,讓他們全部下車。告訴他們「這里到邊境只有500米,回家!」
那四個德軍,瘋狂的跑向那片樹叢,他們知道那裡是他們的家。
戰爭給兩國的人民帶來的就是苦難和不幸,每個人都有憤慨的情緒,這個情緒是對國家?還是對政黨?還是對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雷區,外人是無法排除的,當我們冷靜的思考戰爭,內心得硝煙才能漸漸散去。
F. 豆瓣8.7分的歷史片,帶你踏進人性的地雷區
由馬汀.桑德瓦利特執導的德國歷史劇情片《地雷區》,以冷寂謐靜、黯沉幽遠的基調開始電影情節發展,講述了一名丹麥軍官,在戰亂結束之後對戰爭的審視,以及自我內心的沖突轉變。導演作為丹麥人,以戰敗的局面、歷史與人性的走向,來審判自己國家的殘局。這是一部反戰爭題材電影,也是一部對人性冷漠的反思和歷史諷刺的論述。
該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與丹麥兩國之間的戰終幕事。德國在二戰時投放在丹麥西海岸超過一百五十萬枚地雷,時刻提醒著丹麥懦弱、無能的悲慘敗局,然而丹麥同時也在戰爭結束之後俘獲了約2000多名德國年輕士兵,並且大多數都是兒童和少年。於是這些天真的孩子們便被迫用自己的雙手和雙腳,乃至用身體甚至生命,充當著人體地雷探測器,一步一步地凈化著美麗而荒涼的海岸線。
丹麥指揮官卡爾作為一個戰爭倖存者,對彼時敵對的德國恨之入骨,可這並不能改變自己國家的結局。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更是有著鮮活的溫情和炙熱的生命,有著對家庭的懷望和親情的期許。但卡爾的軍人身份時刻提醒著他自己,戰爭期間所帶來的踐踏和侮辱、戰爭之後所承受的摧殘和損害是永遠無從容忍的。
PART ONE
無辜的孩子踏上雷區
以赫穆特·莫巴赫為首的十名年輕士兵組成的排雷小隊,經過提前的排雷訓練之後,被安排在軍士長卡爾的部下進行排雷工作,他們絕望、散頹,對希望不再抱有任何期許。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曾經的戰爭遺留下來,卻無法承擔和接受的行動,但這也還僅僅只是這片荒涼土地上的一小綴人群。而餘下的那兩千多名年輕的天真孩子,他們此時已經用無以言表的沉默充訴著整個美麗的海岸線,他們也將要付諸生命來引爆戰爭遺存下的痕跡。
而這片海岸線所承載的是這些孩子們的鮮活血液和生命、是作為戰敗者的無情怒吼和摧殘,是歷史留給兩國之間的深仇巨恨和悲憤。同樣,與戰爭時期的殺戮相比,和平時期的暴行顯得多麼可怖與蒼白。
卡爾在督促孩子們進行排雷工作的同時,也斷絕了他們所有的糧食,他將這些孩子們視為踐踏在國土上的一處污漬,卻忘記了他們本是一群天真的兒童。就在這些孩子餓得不行偷吃農場的飼料之後,他們卻一個個都上吐下瀉,虛弱不堪。而農場女婦人偏頗地用狠毒的眼神看著卡爾和這些孩子,她背著自己女兒的心引以為傲地說:毒死了一群德國人。
也許是本著一種模糊的需求感,卡爾需要這些孩子幫他清理地雷,他為這些孩子偷來食物,即使是遭到上級的抗拒也依然違背命令。可在這些孩子看來,卡爾的舉動讓他們燃起已經泯滅的希望,他們在一天的排雷任務結束之後都在幻想著自己以後的生活。在這個戰火紛爭過後的雷區里,有兩股由和平引發的火光照射了進來,一股照在了卡爾冰冷的內心深處,而另一股則照在了這些孩子們稚嫩卻顯得蒼白的臉上。
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需求感,卡爾的腦海里逐漸有一種連他自己都察覺不到的意識,他需要這些孩子們,正如一個中年父親需要一個兒子一樣。這些可憐的孩子在漸漸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卡爾的人性,喚醒他的父愛本能。
可即便是卡爾,亦或是這些孩子們,他們還要面對這樣殘忍的局面,他們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排雷時所有的意外,他們都不知道在他們任何一方踩中地雷之後被炸得屍骨無存時,應當如何衡量自己的內心。每個人都居心叵測地探索著屬於他們心裡的雷區,而在那片雷區里,戰爭、敵人、亦或是自己,都應當避而不及。
人性的雷區在直視他們,現實的雷區在等待他們,歷史從來都是不公正的,不論勝利或失敗的一方是誰,仇恨的火焰將永遠地燃起在這片雷區里。
PART TWO
誰來拯救他們
軍士長卡爾在眼睜睜看著孩子們相繼被地雷炸死,哭喊著要回家,醫傷卻不治身亡時,他的內心有著明顯的微妙變化。或許在他的腦海里,卡爾一次次告知自己,這群孩子是戰爭的俘虜,是踐踏國家的敵人。可他的內心裡的良知在逐漸將他拉到了人性善良的邊緣,這些孩子只不過是一些天真的兒童罷了,他們也像普通孩子那樣渴求著溫暖,渴望著關懷,也應該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孩子們臉上的絕望和卡爾內心的仇恨逐漸在日常相處中相互抵消,從而變成了雙方共同樹立起來的善良和溫暖。
這片曾充溢著戰爭紛亂的荒涼海岸線,在這十個孩子用生命的清除之下,已經漸漸變成優美的丹麥西海岸。與之一同消逝的,是戰爭帶來的殺戮和悲憤。
而卡爾內心的轉變,是與戰爭相互矛盾的。
他從一個滿臉仇恨,時不時毆打和怒吼孩子們的無情軍官,變成一個內心溫柔,偶爾撫慰孩子們的中年男人。是對戰後的審視,和對自我內心的聆聽,他作為一名軍士,開始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戰爭所帶來的一切緣由和後果。
他從一個斷絕糧食,面對孩子們的死傷時秉承著冷漠態度,還要強求他們繼續排雷的固執軍官,變成一個為孩子們洗胃、經常抽查他們情況的人情軍官。是對人性的重新認知,和對自我內心的抒發,他作為一個男人,開始自省人性所帶來的一切根源和推進。
他從一個對上司百般服從,對命令百般執行的戰爭機器,變成一個寧願違背命令也要為孩子們帶來食物,為了孩子和別的軍士長公然發生口角。是對戰爭的徹底思考,和對善惡的重新認知,他作為一個個人,開始認識到歷史的進程所帶來的一切不作為和不作省。
他甚至給孩子們放了一天的假期,與他們在靜謐的西海岸邊上踢足球,此時,他真的就像是一個有著一群孩子的父親,那種自得其樂的神情,將仇恨徹底融化在自己的內心。
然而,在他們踢完球回去的路上,自己的愛狗被一顆地雷炸死了,卡爾這才意識到,戰爭和仇恨並沒有結束,和平只是掩藏在仇恨背後的毛毛雨罷了。他們依然是一群德國人,曾經把這片土地佔為己有的敵人,這些地雷正是他們埋下的,自己也依然是一個丹麥人,曾經被侵略者欺辱的丹麥人。
他開始狠狠地抽打這些孩子們,讓他們學習像狗一樣叫,讓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走過所有已經清理的地方,檢查地雷是否完全清除。
卡爾的內心一直渴望著和平,孩子們的內心也一直渴望著溫暖,然而他們卻在不同的遭遇下奔赴了不同的結局。拋開戰爭主義來說,他們都是應該值得被善待的。而至於那些孩子們,戰爭從來不是因為他們而起的,他們卻要承擔著一種無法承受的沉重責任。背負著後輩人的罪名,以幼小的身體和無知的心靈,為那些已經結束的紛爭戰亂贖罪。
PART THREE
心靈棲息之處
當丹麥西海岸的排雷任務完全結束之後,排雷小隊僅剩四人,而當他們還天真地以為馬上就可以回家時,他們卻被上級派遣到了斯凱靈恩半島,他們必須留下來,直到所有的地雷被清除干凈為止。
然而即使是在卡爾的腦海里,他自己認定戰爭還未結束,但和幾個男孩的朝夕相處已經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溫情的種子,就算是愛狗已經死去,冷靜下來的卡爾也開始漸漸懂得開懷和釋然。不然他也不會在那聲由一堆地雷爆炸的巨響過後,全力地朝那處爆炸聲跑去,這種立即的反應在經過卡爾內心的徹底轉變之後,逐漸變成本能。他已經不再是那個視仇恨為主的戰爭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內心也不再有悲憤和殘暴,取而代之的是溫情和希望。
他擅自把那四個孩子帶到了邊境,讓他們朝自己的家鄉跑去,而卡爾自己,也揮別著那些遠去的步伐,他審視了戰爭,也審視了自己,亦審視了人性。
《地雷區》整體彌漫著人性寬容與陰暗的較量,炸死的孩子和悲傷的配樂相契合,營造了一種極其恐懼和悲戚的氛圍。在丹麥軍官卡爾和那十個孩子的身上,更是有著人性矛盾和歷史分歧的界點,將他們袒露出來的卑微和崇高的落差確立在觀眾心中。
如果要將人類的本性和情感看成一個個符號,任何東西都可以輕易的抹殺,但當活生生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時,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可以隨著時間而動搖的。由此可見,戰爭從來不會抹除人的本性,相反,戰爭可以將人的本性暴露在世俗面前。不論是利益、權力、財物或是人的貪婪,都因人性而起,也將會因人性而終。
在和平時期,我們感概著戰爭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感慨我們此時的生活多麼美好。可即便是戰爭結束又如何,就算是戰爭開始又會怎樣,只要人心的炮火依舊在燃燒,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
而《地雷區》以一種對戰爭的審視和對人性的諷刺作為整部電影的隱喻意義,直接地闡述了人心的仇恨和溫情的矛盾關系,由一種自我反省的視角和真實存在的敗局告知我們,人性的寬恕是對戰爭的警醒,放下心裡的仇恨,人心之上的炮火就會因此停止,真正的和平才會來臨。
G. 求一部二戰電影,關於排地雷的
地雷區 Under sandet (2015)
導演: 馬丁·贊里維特
編劇: 馬丁·贊里維特
主演: 羅蘭·默勒 / 米克爾·福爾斯加德 /路易斯·霍夫曼 / 喬爾·巴斯曼 / 艾米爾·貝爾頓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丹麥 / 德國
語言: 丹麥語 /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12-03(丹麥)
片長: 100分鍾
H. 如何評價電影《地雷區》
盛名之下,寂寞如雪!
戰爭年代顯得和平是多麼重要!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二戰結束後,德軍戰敗。丹麥當局強迫大量德軍戰俘去清理他們在戰爭期間埋在丹麥海灘上的地雷。據歷史記載,大概有2000多名德軍俘虜徒手排除了大概150萬顆地雷,而其中死傷達到一半以上。對以上就是原劇… 顯示全部
戰爭年代顯得和平是多麼重要!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二戰結束後,德軍戰敗。丹麥當局強迫大量德軍戰俘去清理他們在戰爭期間埋在丹麥海灘上的地雷。據歷史記載,大概有2000多名德軍俘虜徒手排除了大概150萬顆地雷,而其中死傷達到一半以上。
對以上就是原劇情---
軍士長因為德軍士兵侮辱了丹麥國旗大發雷霆,於此引出主人公。側面反映了軍士長情感、性格等。軍士長因為德軍士兵侮辱了丹麥國旗大發雷霆,於此引出主人公。側面反映了軍士長情感、性格等。
軍士長見排雷隊時候
你們是軍人嗎? 是,我們是軍人,是你們的俘虜-你們是軍人嗎? 是,我們是軍人,是你們的俘虜-
死亡、飢餓。記得有人采訪在奧斯辛威集中營中活下來的人說,再他們身邊最可怕的不是納粹,而是一起的猶太人,獄友的冷酷無情是最可怕的武器。死亡、飢餓。記得有人采訪在奧斯辛威集中營中活下來的人說,再他們身邊最可怕的不是納粹,而是一起的猶太人,獄友的冷酷無情是最可怕的武器。
被炸掉雙手之後,他想到的是他媽媽,人之善,納粹亦如此。被炸掉雙手之後,他想到的是他媽媽,人之善,納粹亦如此。
戰友的無情旁觀,戰友的無情旁觀,
軍士長與大家融為一體?象徵性的和平軍士長與大家融為一體?象徵性的和平
有人說這張照片美得要哭,而我卻是真的在哭並不是因為他有多美、有人說這張照片美得要哭,而我卻是真的在哭並不是因為他有多美、
軍士長信守承諾,放他們回去。軍士長信守承諾,放他們回去。
本片也就到此為止了。
I. 地雷區的電影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丹麥當局迫使成千上萬的德國戰俘排除埋在丹麥海灘的地雷。這些年輕人只得用赤裸的雙手,挖掘數以百萬計的殘餘地雷。 丹麥與德國合拍片,根據二戰中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他們被送往西海岸。在那裡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除雷。二戰期間,德國人曾在這片海岸布置了超過200萬枚的地雷。這群男孩們在丹麥軍官卡爾·萊奧博德·拉斯穆森(羅 蘭德·莫爾 飾)的率領之後,開始了這項極其危險的工作。據史料記載,共有2000名德國俘虜被迫進行人工除雷,其中一半失去了生命或者成為殘疾。
J. 如何評價電影《地雷區》
面對仇敵,我們能否透過對方的「身份」,抵達對方的內心,這是衡量一個人平庸還是偉大的尺度之一。身份是對立的,但人性是普世共通的,有些人永遠周旋於表層身份而陷落於無盡的仇恨,而有些人則在日常相處之後,彼此產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交互。
相比於那些有著戰爭場面的二戰片,這部《地雷區》是平靜的,但是,那些荒涼而靜謐的日常之下,卻隱匿著隨時可能炸裂的危機。地雷不只埋藏在沙土之下,也埋藏在人心和人性的深處。
這是一段由真實歷史改編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二戰結束後,丹麥的海岸線附近還留置了大量地雷。2000多名德國戰俘被送往雷區,排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代價是一半戰俘的傷亡,而大多數都是非常年輕的男孩兒。
《地雷區》講述的就是一個排雷小隊的故事,一個丹麥軍官,看押並帶領著一群德國戰俘男孩,在無人的海岸線上,冒著生命危險,排除一顆顆地雷。某種程度上說,讓這些德國士兵排雷是一種帶有極度惡意報復性的行為,他們曾經佔領丹麥五年,現在,丹麥軍人想看著這些敗寇被自己種下的惡果炸死,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加快意恩仇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情感特別容易理解
但是,對於監督這項工作的軍官卡爾來說,意識形態、仇恨和戰時的敵對情緒是一回事,而每天朝夕相處之後,看著這群年輕男孩兒飢寒交迫,又一個個被地雷炸成碎片,是另一回事。這群孩子的年紀差不多可以做他的兒子。在心裡,他或許一次次告誡自己,這群人是侵略者,但生活中,他看到的卻是一群盼望著回家與媽媽團聚的無助的年輕人。
人的情緒和情感是很奇妙的東西,當我們把人當做一個符號去對待,我們可以輕易地痛恨和殺伐,但是,當他們還原為一個個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不自覺地泛起微妙的波瀾。這種東西叫做同理心。某種程度上說,是同理心讓我們真的成為人,而不是冷酷的動物或者機器。我們對他人可以感同身受,無論他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我們的愛人。有時,這讓我們感覺內心充盈,但有時,也讓我們無所適從。比如,卡爾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從職業身份來講,他必須冷酷無情,這是軍人的本分,他應該把他們當做一個個工具和物品,但是,他們每天對話,交流,他不可能不動感情,而作為人的身份,他把他們當做普通孩子。從職業身份上反觀這種行為,「同情」就約等於「動搖」,尤其在這種戰爭剛剛結束,人們的氣憤遠未消除的時候。
納粹當年對於猶太人的清除,有一個前提性的基礎,就是一點點從語言和行為上將後者「非人化」,用臭蟲之類的比喻指稱對方,時間長了,潤如無聲地讓人們對後者下手時再無心理芥蒂。而如今,似乎一切都開始悄然翻轉。如果卡爾真的不把那群孩子當做人來看待,那麼他不就變成了自己反對和憎恨的人嗎?自己和納粹又有什麼區別?
更何況,除了這種個人精神層面上的人性困境之外,還有著來自現實層面的壓力。他的長官用一種義正辭嚴的方式遙控指揮,而底層士兵則把這群孩子當做發泄憤怒的劣等生命。卡爾對孩子們承諾,完成這次任務,就會很快回家。但最終,他發現,上級根本就沒想讓那群戰俘輕易地離開這里。卡爾接受不了自己變成一個「親敵者」,而他更接受不了同僚對於男孩兒們的毆打和捉弄,這關乎自己的良心。
這類把普世人性放置於特殊戰時對立中的設定,其實並不少見,而這部《地雷區》中,有著更為殘酷的場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們,經常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炸斷手腳,而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抱持著能夠完成任務就能夠回家的願望。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懷揣著願望走向了死亡。
《地雷區》有一種蔓浸無聲的情緒變化,最初,卡爾對那群孩子施以拳腳和責,後來,他坐下來和孩子們聊天、開玩笑,甚至給他們放一天假,在沙灘上一起踢足球,看起來更像來海邊度假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那漫無邊際的白沙灘,原本應該是一片風景,但現在卻意味著死亡。當卡爾從暴躁的軍官變成隨和的男人,我們才能明白,卸下所有身份,以人的面目彼此相對,那一刻,戰爭才真的結束了。停戰,不只是現實的炮火不再燃起,只要人心中的炮火依舊燃燒,戰爭就遠未結束。
最終,卡爾做出了一個選擇,他放走了那幾個倖存下來的孩子,讓他們越過國境線。從職業軍人的身份上說,他犯了個大錯,但從人的角度上說,他用自己的善舉,真正終結了戰爭,排除了心裡的一顆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