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
照法國人自己的看法:美國人的電影是速食主義,英雄主義,靠畫面靠動作,卻沒有更多深入的東西。而法國的電影更傾向文化層面,有文化意義的電影在法國人看來才是好電影。
不過我個人不太同意法國人的看法,一個國家的電影不可能靠幾個關鍵詞就說透。每個國家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不過主流電影不同。另外我發現法國人還特別喜歡看比較滑稽怪誕的電影(drôle)。
B. 簡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的特點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C.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3)關於法國現代電影文化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D. 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雷內·克雷爾法國電影的編劇、導演和理論家。法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轉折時期的重要導演,被稱為電影安徒生,他的電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有歌聲和愛情,沒有仇恨與丑惡,
首先推薦雷內.克萊爾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萊爾後期的作品中,經常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30年的義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見瑪格麗特後,變成了貧窮的亨利騎士。不久,教授失綜,亨利被控殺害教授,不得不與魔鬼簽訂協議...最後終於在起義的群眾、瑪格麗特和吉普賽人的相助下擊敗了魔鬼。
E. 結合作者電影理論談談法國新浪潮對於世界藝術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是指六十年代初涌現的一種新型電影,它採用了新的敘事手法與影像處理方式。
六十年代初還在法國掀起一系列前衛運動,沖擊著造形藝術世界。 不過電影藝術家們和藝術家們互相根本不了解,相反地,有幾個著名例子可以為證。一方面讓-呂克.戈達爾一直對繪畫發生興趣,在他著名的電影中直接或間接地把繪畫作為參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昂·博爾坦斯基和達尼埃爾·比朗都在選擇電影藝術家和藝術家生涯之間徘徊了一陣。動態形象(電影、錄像)創作者與靜態形象(繪畫 、攝影)創作者之間緊密聯系起來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延續至今。
一系列的"新浪潮"改變著藝術形象(八十年代有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新浪潮",然後是九十年代的錄像"新浪潮",最近又出現數字形象"新浪潮"),它豐富了他們之間的聯系,並使之成為法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因此今天的每一種類型靜態藝術形象(繪畫、攝影、抽象派藝術或形象藝術)都深刻影響著動態藝術形象(錄像、電影)。
本世紀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說普遍受到所謂「新浪潮」運動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時間里,百餘位新導演拍出了處女作,而且當年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了世界級的電影大師,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新浪潮」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迫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電影的創造活動需要由年輕的電影人進行經常性的革新。
1959年是世人公認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誕生的年份,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的兩部法國影片分別代表著新浪潮運動的兩種傾向:特呂弗的《四百下》代表著「作者電影」傾向,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主導地位,由於這類導演是出身於《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的影評家,故稱「手冊派」;雷乃的《廣島之戀》代表著「作家電影」傾向,強調電影導演與作家的聯合,由於這類導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故稱「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有很多反叛題材。
F.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當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在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G. 求 法國電影的特點或規律
法國電影——充滿藝術氣息的另類
法國電影的特點:
法國電影有別於好萊塢,而藝術至上的這種觀點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法國電影多注重內涵,不屑拍過於商業化的東西。
法國電影更加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內心的表達。
通常來講法國電影多劇情緩慢,節奏沉悶。(其實換句話就叫細膩)
我們熟悉的一些法國人
讓·雷諾 : 代表作品:《暗流2:天使啟示錄》 《暗流》《浪人》 《事先張揚的身後事件》《職業特工隊》 《雲上的日子》《我們的故事》 《這個殺手不太冷》《閉嘴》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 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出演了法國經典影片《初吻》。在影片《初吻》中,憑借獨特地青春氣息,成為令法國為之驕傲的「法蘭西玫瑰」。
呂克·貝松:導演,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代表作 《地鐵》《碧海藍天》《聖女貞德》《第五元素》。
H. 法國的電影有什麼風格或者特色形成這種風格或者特色的原因是什麼
文藝片風格是憂郁,凄涼,片中常有大段的沉默。再加上法國人特有的憂郁的眼神,沉默時會給你感覺無限感傷與抑鬱。代表片蘇菲瑪索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還有其他的你在網上搜法國文藝片即可。
如果說文藝片體現了法國人浪漫多情的一面,喜劇片則體現了他們幽默樂觀的一面。在喜劇片中他們通常喜歡誇張,喜歡戲謔,善意的嘲諷。讓你看到他們傻傻的一面。法國人有時很天真,很沖動。在他們的喜劇片里體現出來就是他們因為沖動卻做出一些傻事,總是把事情弄糟,卻能讓你笑的不停,無法自抑的喜歡上他們。代表片《的士速遞》系列片(四部),讓·雷諾《你丫閉嘴》
另外,法國的QS電影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們和我們普通低層次的SQ片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那些鏡頭包含在他們的文藝片中,格調很高,大都是通過X來表達某種哲學的深層次的思想。代表作蘇菲瑪索的一些電影,你在網上可以搜到。他們的特色是讓你帶著憂郁的心情去看那些SQ鏡頭,你感到的卻不是那方面,而是滿腔的悲涼和傷感。典型的就是前面說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總之法國人有些兩面性,可以很搞笑很樂觀,也可以很憂郁很凄傷。總體來說他們是很感性感情沖動的民族。這些可以算作原因之一。
我對法國比較感興趣,所以幾年來看他們的電影,歷史,文化什麼的比較多。這些算是我的一些體會心得吧
I.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
法國電影特點:
輕松,愉快,畫面漂亮,配樂優美,剪接輕快,語言詼諧,充分體現著人文主義之美和浪漫氣息。但,比較注重細節,語言有時過於瑣碎,題材多數描寫或表現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顰一笑,說好聽了是接近生活,還原生活,歌頌生活;說不好聽了,有些小家子氣。
美國電影特點:
一看就是有著大山大河的國家拍的片子,氣勢恢弘,場景遼闊,加上現在美國電影很愛配音域寬廣、動態范圍大的多聲道交響樂,讓人在看片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體現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較會煽情,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傳誦著上帝呀、美利堅呀、家庭關愛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國開會逗留期間和朋友也和美國百姓有所接觸。多數美國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會很和諧。
J.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二十年後,新聞界的大事宣傳早已被忘卻,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熱已經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惱怒情緒終於平息,「新浪潮」現象也被納入比較合理的范圍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時期,它顯得很混亂,連篇累牘的誇大其詞的評論掩蓋了它的真相,湊巧,它又與政治動盪聯系在一起,而這種政治動盪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兩年後,「新浪潮」便融匯於電影整體之中了。重新站隊,重新選擇,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導演。許多人漸漸地被淡忘了,甚至永遠匿跡影壇;另一些人實質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導演,與《電影手冊》曾經那樣激烈地抨擊過的導演別無二致。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們與科班出身的愛德華·莫利納爾、雅克·德萊、喬治·婁德耐並肩前進,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一塊磚接著一塊磚,列出了第五共和國最可觀的影片目錄……
總之,「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個積極的貢獻:攝制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於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種解放思想的做法影響了以後的年代。那時,在電影開始起步或正在復興的國家中,青年導演們最希望掌握的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正是由於這幾點確實擺脫了陳規舊習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傳奇。評價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